微波技术与天线第1章(1.1.3)
微波天线与技术课程报告汇总
微波天线与技术课程报告汇总《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考察报告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老师:许焱平绪论1.微波技术是研究微波信号的产生、传输、变换、发射、接收和测量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是经典的电磁场理论,研究电磁波沿传输线的传播特性有两种分析方法。
一种是“场”的分析方法,即从麦克斯韦方程出发,在特定边界条件下解电磁波动方程,求得场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电磁波沿线的各种传输特性;另一种是“路”的分析方法,即将传输线作为分布参数电路处理,用克希霍夫定律建立传输线方程,求得线上电压和电流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电压和电流的各种传输特性。
2.微波的定义:把波长从1m 到0.1mm 范围内的电磁波称为微波。
微波波段对应的频率范围为: 300MHz ~3000GHz 。
在整个电磁波谱中,微波介于超短波与红外线之间,是频率最高的无线电波,它的频带宽度比所有普通无线电波波段总和宽1000倍。
一般情况下,微波又可划分为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和亚毫米四个波段。
3.微波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似光性;(2)穿透性;(3)宽频带特性;(4)热效应特性;(5)散射特性;(6)抗低频干扰特性;(7)视距传输特性;(8)分布参数的不确定性;(9)电磁兼容和电磁环境污染。
4.微波技术的主要应用:(1)在雷达上的应用;(2)在通讯方面的应用;(3)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4)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5)微波能的应用。
f λ31081051010(m)(Hz)3103231063109-13101210-43101510-73101810-10无线电波宇宙射线射频目录绪论 (1)目录 (2)一、均匀传输线理论 (3)二、规则金属波导 (4)三、微波集成传输线……………………5四、微波网络基础 (5)五、微波元器件 (6)六、天线辐射与接收的基本理论 (7)七、电波传播概论 (8)八、线天线 (9)九、面天线 (10)十、微波应用系统 (11)心得体会 (12)本课程我们共学习了十章,主要学习了均匀传输线理论、规则金属波导、微波集成传输线、微波网络基础、微波元器件、天线辐射与接收理论、电波传播概论、线天线、面天线、微波应用系统。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二版刘学观 第1章
(1-1-5)
式中, Z=R+jωL, Y=G+jωC, 分别称为传输线单位长串联阻抗和 单位长并联导纳。
第1章 均匀传输线理论 2. 均匀传输线方程的解 将式(1- 1- 5)第1式两边微分并将第 2 式代入, 得
d 2U ( z ) ZYU ( z ) 0 2 dz
同理可得
d I ( z) ZYI ( z ) 0 2 dz
第1章 均匀传输线理论
图 1-1 各种微波传输线 (a) 双导体传输线; (b) 波导; (c) 介质传输线
第1章 均匀传输线理论 对均匀传输线的分析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场分析法, 即
从麦克斯韦尔方程出发, 求出满足边界条件的波动解, 得出传输
线上电场和磁场的表达式, 进而分析传输特性; 第二种是等效电 路法, 即从传输线方程出发, 求出满足边界条件的电压、 电流波 动方程的解, 得出沿线等效电压、电流的表达式, 进而分析传输 特性。前一种方法较为严格, 但数学上比较繁琐, 后一种方法实
b Z0 ln r a
60
(1-1-17)
式中, εr为同轴线内、外导体间填充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常
用的同轴线的特性阻抗有50 Ω 和75Ω两种。
第1章 均匀传输线理论 2) 传播常数 γ 传播常数 γ 是描述传输线上导行波沿导波系统传播过程中 衰减和相移的参数, 通常为复数,由前面分析可知
1 2 1 2
。 对于 LC
R G j LC 1 jL 1 jC
1 ( RY0 GZ 0 ) j LC 2
于是小损耗传输线的衰减常数α和相移常数β分别为
(1-1-19)
1 α= (RY0+GZ0) 2 LC β=ω
微波技术与天线习题答案
《微波技术与天线》习题答案章节 微波传输线理路1.1设一特性阻抗为Ω50的均匀传输线终端接负载Ω=1001R ,求负载反射系数1Γ,在离负载λ2.0,λ25.0及λ5.0处的输入阻抗及反射系数分别为多少? 解:31)()(01011=+-=ΓZ Z Z Zπβλ8.02131)2.0(j z j e e --=Γ=Γ31)5.0(=Γλ (二分之一波长重复性)31)25.0(-=ΓλΩ-∠=++= 79.2343.29tan tan )2.0(10010ljZ Z ljZ Z Z Z in ββλΩ==25100/50)25.0(2λin Z (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性) Ω=100)5.0(λin Z (二分之一波长重复性)1.2求内外导体直径分别为0.25cm 和0.75cm 的空气同轴线的特性阻抗;若在两导体间填充介电常数25.2=r ε的介质,求其特性阻抗及MHz f 300=时的波长。
解:同轴线的特性阻抗abZ r ln 600ε= 则空气同轴线Ω==9.65ln 600abZ 当25.2=r ε时,Ω==9.43ln600abZ rε 当MHz f 300=时的波长:m f c rp 67.0==ελ1.3题设特性阻抗为0Z 的无耗传输线的驻波比ρ,第一个电压波节点离负载的距离为1min l ,试证明此时的终端负载应为1min 1min 01tan tan 1l j l j Z Z βρβρ--⨯=证明:1min 1min 010)(1min 101min 010in tan l tan j 1/tan tan 1min 1min l j Z Z Z Z l j Z Z l j Z Z Z Z l in l βρβρρββ--⨯=∴=++⨯=由两式相等推导出:对于无耗传输线而言:)(1.4传输线上的波长为:m fr2cg ==ελ因而,传输线的实际长度为:m l g5.04==λ终端反射系数为: 961.0514901011≈-=+-=ΓZ R Z R输入反射系数为: 961.0514921==Γ=Γ-lj in eβ 根据传输线的4λ的阻抗变换性,输入端的阻抗为:Ω==2500120R ZZ in1.5试证明无耗传输线上任意相距λ/4的两点处的阻抗的乘积等于传输线特性阻抗的平方。
微波技术和天线(第四版)刘学观 第1章
第一章均匀传输线理论第章传输1.1节均匀传输线方程及其解1.2节传输线的阻抗与状态参量1.3节无耗传输线的状态分析1.4节传输线的传输功率、效率与损耗1.5节阻抗匹配151.6节史密斯圆图及其应用1.7节同轴线的特性阻抗1.1 均匀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本节要点传输线分类均匀传输线等效及传输线方程传输线方程解及其分析传输线的特性参数1.微波传输线定义及分类微波传输线是用以传输微波信息和能量的各种形式的传输系统的总称,它的作用是引导电磁波沿一定方向传输因此又称为导波系统 第一类是双导体传输线,它由二根或二根以上平行传输,因此又称为导波系统。
第类是双导体传输线由根或根以平行导体构成,因其传输的电磁波是横电磁波(TEM 波)或准TEM 波,故又称为TEM 波传输线,主要包括平行双线同轴线带状线和微带线等行双线、同轴线、带状线和微带线等。
第二类是均匀填充介质的金属波导管,因电磁波在管内传播,故称为波导,主要包括矩形波导、圆波导、脊形波导和椭圆波导等。
第三类是介质传输线,因电磁波沿传输线表面传播,故称为表面波波导,主要包括介质波导、镜像线和单根表面波传输线等。
2. 均匀传输线方程当高频电流通过传输线时,在传输线上有:导线将产生热耗,这表明导线具有分布电阻;在周围产生磁场,即导线存在分布电感;由于导线间绝缘不完善而存在漏电流,表明沿线各处有分布电导;两导线间存在电压,其间有电场,导线间存在分布电容。
这四个分布元件分别用单位长分布电阻、漏电导、电感和电容描述。
设传输线始端接信号源,终端接负载,坐标如图所示。
Δz其上任意微分小段等效为由电阻R Δz 、电感L Δz 、电容C Δz z +Δz z z 0和漏电导G Δz 组成的网络。
i (z +Δz ,t )i (z ,t )R ΔzL Δz u (z +Δz ,t )u (z ,t )G Δz C Δz设时刻t 在离传输线终端z 处的电压和电流分别为u (z,t ) 和i (z,t ),+z +z +z z +Δz而在位置z Δz 处的电压和电流分别为u (z Δz,t )和i (z Δz,t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教程 第1章
如果入射波波长为λ, 两波的波程差为δ, 当δ=kλ(k=0, ±1, ±2, …)时, 接收天线检波后电流 表有极大指示; 当δ=(2k+1)/2λ(k=±1, ±2, ±3, …)时, 接收天线检 波后电流表有极小指示。
B板固定不变, 从端点移动A板改变波程差δ, 当出现 电流表指示极小时, A板位置在某处(由千分尺读出), 再同 方向继续移动A板又再次出现电流表指示极小时, A板的移 动位置改变恰好为λ/2。 继续同方向移动A板, 当出现m+1 个电流表指示极小时, 移动距离就为m/2个波长, 由此可测 出微波源的波长。
图1.1.2 静电场测试电路
五、 1.
2. 本实验方法很简单, 但它是工程上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因此, 除测出所需点电位分布外, 还要深入理解有关的一 些问题。 在做实验报告时除一般要求内容数据外, 还要回 答下列问题: (1) 将平行板电容器的被测模型所测的数据画成距离- 电位图, 与平行板电容器理论上的距离-电位比较, 并解 释为什么在Y=0及Y=10 cm附近(“电极”附近)电位有急剧变 化。 (2) 若要模拟有边缘效应的情况, 其被测模型应如何改
(3) 调节可移动反射板A, 测出电流表指示极小点时A板 的位置S0、 S1、 S2、 S3、 S4, 求出电磁波的波长λ。
在实验时也可以测量其极大点, 但通常测量极小点比 测量极大点准确。
使用微波干涉仪也可以测量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Er。 在图1.2.1中, 固定反射板B前插入一块介电常数为Er、 厚度 为d的介质板。 这时在这一路径中电磁波传播的波程改变了, 由于插有介质板的这一路电磁波波程增加了Δδ, 即
Δ 2d ( r 1) (1.2.1)
(1.1.1)
在恒定电流场中, 电场强度E、 电流密度J及电位Ф满 足下列方程:
2023年大学_微波技术与天线(王新稳著)课后答案下载
2023年微波技术与天线(王新稳著)课后答案下载2023年微波技术与天线(王新稳著)课后答案下载绪篇电磁场理论概要第1章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规律1.1 电磁场的四个基本矢量1.1.1 电场强度E1.1.2 高斯(Gauss)定律1.1.3 电通量密度D1.1.4 电位函数p1.1.5 磁通密度B1.1.6 磁场强度H1.1.7 磁力线及磁通连续性定理1.1.8 矢量磁位A1.2 电磁场的基本方程1.2.1 全电流定律:麦克斯韦第一方程1.2.2 法拉第一楞次(Faraday-Lenz)定律:麦克斯韦第二方程1.2.3 高斯定律:麦克斯韦第三方程1.2.4 磁通连续性原理:麦克斯韦第四方程1.2.5 电磁场基本方程组的微分形式1.2.6 不同时空条件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1.3 电磁场的媒质边界条件1.3.1 电场的边界条件1.3.2 磁场的边界条件1.3.3 理想导体与介质界面上电磁场的边界条件1.3.4 镜像法1.4 电磁场的能量1.4.1 电场与磁场存储的能量1.4.2 坡印廷(Poyllfing)定理1.5 依据电磁场理论形成的电路概念1.5.1 电路是特定条件下对电磁场的简化表示1.5.2 由电磁场方程推导出的电路基本定律1.5.3 电路参量1.6 电磁波的产生——时变场源区域麦克斯韦方程的解 1.6.1 达朗贝尔(DAlembert)方程及其解1.6.2 电流元辐射的电磁波1.7 平面电磁波1.7.1 无源区域的时变电磁场方程1.7.2 理想介质中的均匀平面电磁波1.7.3 导电媒质中的均匀平面电磁波1.8 均匀平面电磁波在不同媒质界面的入射反射和折射 1.8.1 电磁波的极化1.8.2 均匀平面电磁波在不同媒质界面上的垂直入射 1.8.3 均匀平面电磁波在不同媒质界面上的斜入射__小结习题上篇微波传输线与微波元件第2章传输线的基本理论2.1 传输线方程及其解2.1.1 传输线的电路分布参量方程2.1.2 正弦时变条件下传输线方程的解2.1.3 对传输线方程解的讨论2.2 无耗均匀传输线的工作状态2.2.1 电压反射系数2.2.2 传输线的工作状态2.2.3 传输线工作状态的测定2.3 阻抗与导纳厕图及其应用2.3.1 传输线的匹配2.3.2 阻抗圆图的构成原理2.3.3 阻抗圆图上的特殊点和线及点的移动2.3.4 导纳圆图2.3.5 圆图的应用举例2.4 有损耗均匀传输线2.4.1 线上电压、电流、输入阻抗及电压反射系数的'分布特性 2.4.2 有损耗均匀传输线的传播常数2.4.3 有损耗均匀传输线的传输功率和效率__小结习题二第3章微波传输线3.1 平行双线与同轴线3.1.1 平行双线传输线3.1.2 同轴线3.2 微带传输线3.2.1 微带线的传输模式3.2.2 微带线的传输特性3.3 矩形截面金属波导3.3.1 矩形截面波导中场方程的求解3.3.2 对解式的讨论3.3.3 矩形截面波导中的TElo模3.3.4 矩形截面波导的使用3.4 圆截面金属波导3.4.1 圆截面波导中场方程的求解3.4.2 基本结论3.4.3 圆截面波导中的三个重要模式TE11、TM01与TE01 3.4.4 同轴线中的高次模3.5 光波导3.5.1 光纤的结构形式及导光机理3.5.2 单模光纤的标量近似分析__小结习题三第4章微波元件及微波网络理论概要4.1 连接元件4.1.1 波导抗流连接4.1.2 同轴线——波导转接器4.1.3 同轴线——微带线转接器4.1.4 波导——微带线转接器4.1.5 矩形截面波导——圆截面波导转接器4.2 波导分支接头……微波技术与天线(王新稳著):内容简介本书是在作者三十多年教学及科研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系统讲述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天线的基本概念、理论、分析方法和基本技术。
射频与微波工程实践入门-第1章-用HFSS仿真微波传输线和元件
射频与微波⼯程实践⼊门-第1章-⽤HFSS仿真微波传输线和元件第⼀章⽤HFSS仿真微波传输线和元件 01.1 Ansoft HFSS概述 01.1.1 HFSS简介 01.1.2 HFSS的应⽤领域 (1)1.2 HFSS软件的求解原理 (1)1.3 HFSS的基本操作介绍 (3)1.3.1 HFSS的操作界⾯和菜单功能介绍 (3)1.3.2 HFSS仿真分析基本步骤 (4)1.3.3 HFSS的建模操作 (5)1.4 HFSS设计实例1——矩形波导的设计 (10)1.4.1 ⼯程设置 (10)1.4.2 建⽴矩形波导模型 (11)1.4.3 设置边界条件 (12)1.4.4 设置激励源wave port (14)1.4.5 设置求解频率 (15)1.4.6 计算及后处理 (15)1.4.7 添加电抗膜⽚ (17)1.5 HFSS设计实例2——E-T型波导的设计 (23)1.5.1 初始设置 (23)1.5.2 建⽴三维模型 (24)1.5.3 分析设置 (27)1.5.4 保存⼯程 (27)1.5.5 分析 (27)1.5.6 ⽣成报告 (28)1.6 HFSS设计实例3——H-T型波导的设计 (31)1.6.1 创建⼯程 (31)1.6.2 创建模型 (32)1.6.3 仿真求解设置 (35)1.6.4 ⽐较结果 (37)1.7 HFSS设计实例4——双T型波导的设计 (39)1.7.1 初始设置 (39)1.7.2 建⽴三维模型 (40)1.7.3 分析设置 (43)1.7.4 保存⼯程 (44)1.7.5 分析 (44)1.7.6 ⽣成报告 (45)1.8 HFSS设计实例5——魔T型波导的设计 (47) 1.8.1 建⽴匹配膜⽚与⾦属杆 (48)1.8.2 分析设置 (48)1.9 HFSS设计实例6——圆波导的设计 (52)1.9.1 初始设置 (52)1.9.2 建⽴三维模型 (53)1.9.3 分析设置 (55)1.9.4 保存⼯程 (56)1.9.5 分析 (56)1.9.6 ⽣成报告 (57)1.10 HFSS设计实例7——同轴线的设计 (64) 1.10.1 初始设置 (64)1.10.2 建⽴三维模型 (65)1.10.3 分析设置 (68)1.10.4 保存⼯程 (69)1.10.5 分析 (69)1.10.6 ⽣成报告 (70)1.11 HFSS设计实例8——微带线的设计 (77) 1.11.1 初始设置 (77)1.11.2 建⽴三维模型 (78)1.11.3 建⽴波导端⼝激励 (79)1.11.4 分析设置 (80)1.11.5 保存⼯程 (80)1.11.6 分析 (81)1.11.7 ⽣成报告 (82)1.11.8 产⽣场覆盖图 (82)1.12 HFSS设计实例9——单极⼦天线的设计 (85) 1.12.1 创建⼯程 (85)1.12.2 创建模型 (85)1.12.3 设置变量 (89)1.12.4 设置模型材料和边界参数 (90)1.12.5 设置求解频率和扫描范围 (93)1.12.6 设置辐射场 (93)1.12.7 确认设置并分析 (93)1.12.8 显⽰结果 (94)1.13 HFSS设计实例10——⽅形切⾓圆极化贴⽚天线的设计 (98) 1.13.1 设计原理及基本公式 (99)1.13.2 创建⼯程和运⾏环境设定 (99)1.13.3 创建模型 (99)1.13.4 求解设置 (100)1.13.5 有效性验证和仿真 (100)1.13.6 输出结果 (100)1.13.7 设置变量与参数建模 (102)1.13.8 创建参数分析并求解 (102)1.13.9 优化求解 (104)1.13.10 输出优化后的结果 (105)1.14 参考⽂献 (108)第⼀章⽤HFSS仿真微波传输线和元件 01.1 Ansoft HFSS概述 01.1.1 HFSS简介 01.1.2 HFSS的应⽤领域 (1)1.2 HFSS软件的求解原理 (1)1.3 HFSS的基本操作介绍 (3)1.3.1 HFSS的操作界⾯和菜单功能介绍 (3)1.3.2 HFSS仿真分析基本步骤 (4)1.3.3 HFSS的建模操作 (5)1.4 HFSS设计实例1——矩形波导的设计 (10)1.4.1 ⼯程设置 (10)1.4.2 建⽴矩形波导模型 (11)1.4.3 设置边界条件 (12)1.4.4 设置激励源wave port (14)1.4.5 设置求解频率 (15)1.4.6 计算及后处理 (15)1.4.7 添加电抗膜⽚ (17)1.5 HFSS设计实例2——E-T型波导的设计 (23)1.5.1 初始设置 (23)1.5.2 建⽴三维模型 (24)1.5.3 分析设置 (27)1.5.4 保存⼯程 (27)1.5.5 分析 (27)1.5.6 ⽣成报告 (28)1.6 HFSS设计实例3——H-T型波导的设计 (31) 1.6.1 创建⼯程 (31)1.6.2 创建模型 (32)1.6.3 仿真求解设置 (35)1.6.4 ⽐较结果 (37)1.7 HFSS设计实例4——双T型波导的设计 (39) 1.7.1 初始设置 (39)1.7.2 建⽴三维模型 (40)1.7.3 分析设置 (43)1.7.4 保存⼯程 (44)1.7.5 分析 (44)1.7.6 ⽣成报告 (45)1.8 HFSS设计实例5——魔T型波导的设计 (47) 1.8.1 建⽴匹配膜⽚与⾦属杆 (48)1.8.2 分析设置 (48)1.9 HFSS设计实例6——圆波导的设计 (52) 1.9.1 初始设置 (52)1.9.2 建⽴三维模型 (53)1.9.3 分析设置 (55)1.9.4 保存⼯程 (56)1.9.5 分析 (56)1.9.6 ⽣成报告 (57)1.10 HFSS设计实例7——同轴线的设计 (64) 1.10.1 初始设置 (64)1.10.2 建⽴三维模型 (65)1.10.3 分析设置 (68)1.10.4 保存⼯程 (69)1.10.5 分析 (69)1.10.6 ⽣成报告 (70)1.11 HFSS设计实例8——微带线的设计 (77) 1.11.1 初始设置 (77)1.11.2 建⽴三维模型 (78)1.11.3 建⽴波导端⼝激励 (79)1.11.4 分析设置 (80)1.11.5 保存⼯程 (80)1.11.6 分析 (81)1.11.7 ⽣成报告 (82)1.11.8 产⽣场覆盖图 (82)1.12 HFSS设计实例9——单极⼦天线的设计 (85)1.12.1 创建⼯程 (85)1.12.2 创建模型 (85)1.12.3 设置变量 (89)1.12.4 设置模型材料和边界参数 (90)1.12.5 设置求解频率和扫描范围 (93)1.12.6 设置辐射场 (93)1.12.7 确认设置并分析 (93)1.12.8 显⽰结果 (94)1.13 HFSS设计实例10——⽅形切⾓圆极化贴⽚天线的设计 (98)1.13.1 设计原理及基本公式 (99)1.13.2 创建⼯程和运⾏环境设定 (99)1.13.3 创建模型 (99)1.13.4 求解设置 (100)1.13.5 有效性验证和仿真 (100)1.13.6 输出结果 (100)1.13.7 设置变量与参数建模 (102)1.13.8 创建参数分析并求解 (102)1.13.9 优化求解 (104)1.13.10 输出优化后的结果 (105)1.14 参考⽂献 (108)第⼀章⽤HFSS仿真微波传输线和元件1.1 Ansoft HFSS概述1.1.1 HFSS简介Ansoft HFSS (全称High 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 ⾼频结构仿真器)是Ansoft公司推出的基于电磁场有限元⽅法(FEM)的分析微波⼯程问题的三维电磁仿真软件,可以对任意的三维模型进⾏全波分析求解,先进的材料类型,边界条件及求解技术,使其以⽆以伦⽐的仿真精度和可靠性,快捷的仿真速度,⽅便易⽤的操作界⾯,稳定成熟的⾃适应⽹格剖分技术使其成为⾼频结构设计的⾸选⼯具和⾏业标准,已经⼴泛地应⽤于航空、航天、电⼦、半导体、计算机、通信等多个领域,帮助⼯程师们⾼效地设计各种⾼频结构,包括:射频和微波部件、天线和天线阵及天线罩,⾼速互连结构、电真空器件,研究⽬标特性和系统/部件的电磁兼容/电磁⼲扰特性,从⽽降低设计成本,减少设计周期,增强竞争⼒。
微波网络讲义(第一章 西电 褚庆昕)
1.4 网络应用(1)
• 利用网络思想可以方 便地研究微波元件。 • 参考面一定要选在传 输线中高次截止模完全 消失的地方。否则,不 仅网络参量关系描述不 正确,还可能会遗漏不 连续性间的耦合。
微波网络 第一讲 褚 庆昕 Xidian University
N1
N2
23
1.4 网络应用(2)
微波网络研究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 网络分析 — 给定电路的结构,分析其网络参 量及各种工作特性; • 网络综合 — 根据所给的工作特性要求,以最 佳条件设计出合乎要求的电路结构。 网络分析问题是“单值”的,即给定电路 后,“特性”也就唯一确定了。而综合问题往 往是“多值”的,在同一最佳条件下可以设计 出许多满足要求的电路结构。
Xidian University
11
微波元件框图
• 任何微波元件都可以看作是由若干传输线和不 连续性区域构成的.
传输线 T 传输线 不连续性 T 传输线
微波网络 第一讲 褚 庆昕
T
12
Xidian University
1.1 微波系统与网络(4)
• 网络方法将微波元件分解成由传输线和不连 续性组成的微波电路。 • 传输线可以用特征参数表征。不连续性可以 用网络参量关系表征。 • 微波元件等效为由传输线和不连续性网络构 成的电路,用电路理论分析和设计。 • 网络方法 — “化繁为简”、“各个击破”。 把复杂的三维电磁场问题变为一维电路问题
微波网络 第一讲 褚 庆昕 Xidian University 21
1.3 不连续性的处理(4)
网络的思想 — “黑箱思想”。 不管不连续性区域内部的构成怎样,统一的 看成一个“黑箱”。通过“黑箱”各端口上激 励与响应之间的关系表征“黑箱”的特性,对 于线性网络,这种关系可以用参量矩阵表示。 确定网络参量的方法: (1)场方法 (2)测量方法
《微波技术与天线》习题集规范标准答案
《微波技术与天线》习题答案章节 微波传输线理路1.1设一特性阻抗为Ω50的均匀传输线终端接负载Ω=1001R ,求负载反射系数1Γ,在离负载λ2.0,λ25.0及λ5.0处的输入阻抗及反射系数分别为多少?解:1)()(01011=+-=ΓZ Z Z Zπβλ8.02131)2.0(j z j e e --=Γ=Γ31)5.0(=Γλ (二分之一波长重复性)31)25.0(-=ΓλΩ-∠=++=ο79.2343.29tan tan )2.0(10010ljZ Z ljZ Z Z Z in ββλΩ==25100/50)25.0(2λin Z (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性)Ω=100)5.0(λin Z (二分之一波长重复性)1.2求内外导体直径分别为0.25cm 和0.75cm 的空气同轴线的特性阻抗;若在两导体间填充介电常数25.2=r ε的介质,求其特性阻抗及MHz f 300=时的波长。
解:同轴线的特性阻抗abZ rln600ε= 则空气同轴线Ω==9.65ln 600abZ 当25.2=r ε时,Ω==9.43ln600abZ rε 当MHz f 300=时的波长:m f c rp 67.0==ελ1.3题设特性阻抗为0Z 的无耗传输线的驻波比ρ,第一个电压波节点离负载的距离为1m in l ,试证明此时的终端负载应为1min 1min 01tan tan 1l j l j Z Z βρβρ--⨯=证明:1min 1min 010)(1min 101min 010in tan l tan j 1/tan tan 1min 1min l j Z Z Z Z l j Z Z l j Z Z Z Z l in l βρβρρββ--⨯=∴=++⨯=由两式相等推导出:对于无耗传输线而言:)(Θ1.4传输线上的波长为:m fr2cg ==ελ因而,传输线的实际长度为:m l g5.04==λ终端反射系数为: 961.0514901011≈-=+-=ΓZ R Z R输入反射系数为: 961.0514921==Γ=Γ-lj in eβ 根据传输线的4λ的阻抗变换性,输入端的阻抗为:Ω==2500120R ZZ in1.5试证明无耗传输线上任意相距λ/4的两点处的阻抗的乘积等于传输线特性阻抗的平方。
《微波技术与天线》习题答案
ln b 43.9 a
当 f 300MHz 时的波长:
p
f
c r
0.67m
1.3 题
设特性阻抗为 Z0 的无耗传输线的驻波比 ,第一个电压波节点离负载的距离为
.
.
lmin1 ,试证明此时的终端负载应为
Z1
Z0
1 j j
t anlmin1 t anlmin1
证明:
对于无耗传输线而言:
Z in(lmin 1)
1.11
设特性阻抗为 Z0 50 的均匀无耗传输线,终端接有负载阻抗 Z1 100 j75 为复
阻抗时,可用以下方法实现λ/4 阻抗变换器匹配:即在终端或在λ/4 阻抗变换器前并接一段
终端短路线, 如题 1.11 图所示, 试分别求这两种情况下λ/4 阻抗变换器的特性阻抗 Z01 及短
路线长度 l。 (最简便的方式是:归一化后采用 Smith 圆图计算)
1 e j0.8 3
(0.5) 1 (二分之一波长重复性) 3
(0.25) 1 3
Zin (0.2 )
Z0
Z1 Z0
jZ0 jZ1
t an l t an l
29.43
2 3.7 9
Zin(0.25) 502 /100 25 (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性)
Zin(0.5) 100
(二分之一波长重复性)
令并联短路线和负载并联后的输入阻抗为 Z 2 .
Z 2 =1/ Re[Y1] 156 则 Z 01 Z0Z2 =88.38
(2)
令 4
特性阻抗为 Z 01 ,并联短路线长为 l
Z in2 Z01
Z1 Z01 j t an Z01 Z1 j t an
4
微波技术与天线[王新稳][习题解答]第一章
1-1 解: f=9375MHz, / 3.2,/ 3.1251c f cm l λλ===> 此传输线为长线1-2解: f=150kHz, 4/2000,/0.5101c f m l λλ-===⨯<<此传输线为短线1-3答: 当频率很高,传输线的长度与所传电磁波的波长相当时,低频时忽略的各种现象与效应,通过沿导体线分布在每一点的损耗电阻,电感,电容和漏电导表现出来,影响传输线上每一点的电磁波传播,故称其为分布参数。
用1111,,,R L C G 表示,分别称其为传输线单位长度的分布电阻,分布电感,分布电容和分布电导。
1-4 解: 特性阻抗050Z ====Ω f=50Hz X 1=ωL 1=2π×50×16.65×10-9Ω/cm=5.23×10-6Ω/cmB 1=ωC 1=2π×50×0.666×10×10-12=2.09×10-9S/cm 1-5 解: ∵ ()22j z j z i r U z U e U e ββ''-'=+ 将 2223320,2,42i r U V U V z πβλπλ'===⋅= 代入 1-6 解: ∵Z L =Z 0 ∴()()220j z i r U z U e U β''==1-7 解:210.20.2130j L e ccmfπρρλ-Γ=-=-==Γ+==由 011L L L Z Z +Γ=-Γ 得 0110.2100150110.2L LL Z Z -Γ+===Ω+Γ- 由 ()()()22max 0.20.2j z j z L z e e z πββ-'-''Γ=Γ==Γ= 得 max1max120,7.54z z cm λπβ''-===1-8 解: (a) ()(),1in in Z z z ''=∞Γ= (b) ()()0100,0in in Z z Z z ''==ΩΓ= (c) ()()00012200,3in in in in Z Z Z z Z z Z Z -''==ΩΓ==+(d) ()()02200,1/3in in Z z Z z ''==ΩΓ=1-9 解: 1 1.21.510.8ρ+Γ===-Γ 1-10 解: min2min124z z cm λ''=-= ∴ 2420.20.2j jL eeππ⨯-Γ=-=1-11 解: 短路线输入阻抗 0in Z jZ tg l β= 开路线输入阻抗 0in Z jZ ctg l β=- a) 00252063in Z jZ tgjZ tgj πλπλ=⨯=Ω b) 002252033in Z jZ tg jZ tg j πλπλ=⨯=-Ωc) 0173.23in Z jZ ctgj π=-=-Ωd) 02173.23in Z jZ ctg j π=-=Ω1-12 解: 29.7502050100740.6215010013o j L L L Z Z j j e Z Z j -++Γ=Γ====++1-17 解: 1350.7oj L e Γ= 1-18 解: minmax0.6U K U == min143.2o z β'= 用公式求min1min10min1min111L j tg z K jtg z Z Z Z jtg z jKtg z ρββρββ''--==''-- 用圆图求 ()42.522.5L Z j =-Ω短路分支线的接入位置 d=0.016λ时()0.516B =- 最短分支线长度为 l=0.174λ()0.516B =- 1-19 解: 302.6 1.4,0.3,0.30.16100L L lZ j Y j λ=-===+ 由圆图求得 0.360.48in Zj =+1824in Z j =+Ω 1-20 解: 12L Y j =+ 0.5jB j = ∴ 6577in Z j =-Ω 1-21 解: 11 2.5 2.50.20.2L L Y j j Z ===+- 并联支节输入导纳 min 2.5B ctg l β=-=- min 0.061l λ=此时 1/2.5L Z '= 500/2.5200LZ '==Ω(纯电阻) 变换段特性阻抗 0316Z '===Ω 1-22 解: 1/0.851.34308.66o o L arctg ϕ=-=-=由 max120L z ϕβ'=-= 得 max10.43z λ'= 由 min12L z ϕβπ''=-=- 得 min10.1804L z ϕπλλπ+'== 1-23 解: 原电路的等效电路为由 1in Z j '+= 得 1in Z j '=- 向负载方向等效(沿等Γ图)0.25电长度 得 1in in Z Z ''='则 in in Y Z '''=由in in in Y Y j Z ''''''=+= 得 12in in Y Z j j ''''=-=- 由负载方向等效0.125电长度(沿等Γ图)得1-24 答: 对导行传输模式的求解还可采用横向分量的辅助标位函数法。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1章
(1-7a) 根据双曲函数的表达式,上式整理后可得 (1-7c)
第一章、传输线理论 (2)已知传输线始条件 这时将坐标原点z=0选在始端较为适宜。将始端条件 U(0)=U1,I(O)=I1 ,代入式(1—4),同样可得沿线的 电压电流表达式为
(1-6b)
第一章、传输线理论 4、传输线的特性参量 传输线的特性参量主要包括:传播常数、特性阻抗、 相速和相波长 (1)、传播常数
反映波经过单位长度传输线后幅度和相位的变化 的物理量。
传播常数γ 一般为复数,可表示为 其中实部α称为衰减常数,表示行波每经过单位长度 后振幅的衰减,单位为分贝/米(dB/m)或奈培/米
第一章、传输线理论 (NP/m);虚部β称为相移常数,表示行波每经过单位长 度后相位滞后的弧度数,单位为弧度/米(rad/m)。 对于低耗传输线,一般满足 R0 L0 , G0 C0 , 所以有
第一章、传输线理论 由此可得
衰减常数是由传输线的导体电阻损耗αc和填充介质的漏 电损耗αd两部分组成。对于无耗传输线RO=0,G0=0
实际应用中,在微波频段内,总能满 足 R0 L0 , G0 C0 因此可把微波传输线当作无耗传输线来看待。
第一章、传输线理论 (2)特性阻抗 特性阻抗定义:传输线上入射波电压Ui(z)与入射波电流 Ii(z)之比。或反射波电压Ur(z)与反射波电流Ir(z)之比 的负值,即
图1-2
图1-3
第一章、传输线理论
电阻器
第一章、传输线理论 电容器
第一章、传输线理论 电感器
图1-9
图1-10
图1-11
第一章、传输线理论 在微波频率下传输线的分布参数效应
体现为分布参数电感,电容,电导和电阻
微波传输线的特点
精品课件-微波技术基础(廖承恩)-第1章
开波导使电磁波能量约束在波导结构的周围(波导内和波 导表面附近)沿轴向传播,其导行波是表面波。
第1章 引论
● 导模(guided mode) 导行波的模式,又称传输模、 正规模,是能够沿导行系统独立存在的场型。其特点是: ①在 导行系统横截面上的电磁场呈驻波分布,且是完全确定的。这 一分布与频率无关,并与横截面在导行系统上的位置无关;② 导模是离散的,具有离散谱;当工作频率一定时,每个导模具 有唯一的传播常数;③导模之间相互正交,彼此独立,互不耦 合;④具有截止特性,截止条件和截止波长因导行系统和模式 而异。
第1章 引论
第1章 引论
从电子学和物理学的观点看,微波这段电磁谱具有不同于 其它波段的如下重要特点:
● 似光性和似声性 微波的波长很短,比地球上一般物 体(如飞机、舰船、汽车、坦克、火箭、导弹、建筑物等)的尺 寸相对要小得多,或在同一量级。这使微波的特点与几何光学 相似,即所谓似光性。因此,使用微波工作,能使电路元件尺 寸减小;使系统更加紧凑;可以设计制成体积小、波束很窄、 方向性很强、增益很高的天线系统,接收来自地面或宇宙空间 各种物体反射回来的微弱信号,从而确定物体的方位和距离, 分析目标的特征。
第1章 引论
第1章 引 论
1.1 微波及其特点 1.2 微波的应用 1.3 本书的内容框图 1.4 导行波及其一般传输特性 本章提要 习题
第1章 引论
1.1 微波及其特点 就现代微波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而论,微波 (microwave)是指频率从300 MHz至3 000 GHz范围内的电磁波, 其相应的波长从1 m至0.1 mm。这段电磁频谱包括分米波(频率 从300 MHz至3 000 MHz)、厘米波(频率从3 GHz至30 GHz)、 毫米波(频率从30 GHz至300 GHz)和亚毫米波(频率从300 GHz 至3 000 GHz)四个波段。 在雷达、通信及常规微波技术中,常用拉丁字母代号表示 微波的分波段。表1.1- 1(a)、(b)分别示出常用微波分波段代 号和家用电器的频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2U ( z ) dI ( z ) Z1 0 2 dz dz 2 d I ( z ) Y dU ( z ) 0 1 2 dz dz
d 2U ( z ) Z1Y 1U ( z ) 0 2 dz 2 d I ( z) Y Z I ( z) 0 1 1 dz 2
dU ( z ) Z1 I ( z ) dz dI ( z ) YU ( z ) 1 dz
( z , t ) R1 i ( z, t ) L1 z t i ( z, t ) G u ( z , t ) C u ( z , t ) 1 1 z t
导行波:由传输系统引导,向一定方向传播的电磁波。
微波传输线与低频传输线的不同点: 1. 微波传输线种类繁多, 为三大类: 按其所传输的导行波型可分
(1) TEM波传输线
平行双导线
同轴线
带状线
微 带
双导体 传 输 线
TEM波传输线属双导体系统,其频带宽,但在高频段传输电 磁能量损耗较大。
(2) 金属波导传输线, 其传输模式为TE、TM波。
(1 3)
这是一个二阶齐次常微分方程。、、 分别为传输线的传 播常数、衰减常数和相移常数。
(1) 电压、电流的通解表达式 均匀传输线的 与 z 无关,式(1-3)的通解为
U ( z ) A1 e z A2 e z I ( z ) B1 e z B2 e z
式中含e-j z 的项表示沿z方向(由信号源向负载方向)传播的行波, 为入射波;含ej z 的项表示沿-z方向(由负载向信号源方向)传播的 行波,为反射波。
ui(ii)
入射波 反射波
ur(ir)
z
图1-5 长线上的入射波与反射波
z
上式是用相量形式表达,根据复振幅与 瞬时值的关系,将通解表达成瞬时值 u(z,t)=Re[U(z)ejwt]=ui (z,t)+ur (z,t) i(z,t)=Re[I(z)ejwt]=ii (z,t)+ir (z,t) (1-5)
2. 微波传输线不仅能传输电磁能量, 还可用来构成各种微波元件 ( 如谐振腔、滤波器、阻抗匹配器、定向耦合器等 ) 。这与低频 传输线截然不同。
当传输线的横截面方向尺寸比线上传输的信号波长小得多、而轴 向尺寸 (即长度) 远比信号波长大时, 可将传输线看成一维分布参 数电路(长线)。 本节讨论的是传输TEM波的传输线,可用双导线模型进行分析。
z
z
z z
图1-4 ∆z 段传输线的等效电路
同时除以∆z,取∆z->0的极限
得一般传输线方程 (电报方程 ):
i ( z , t ) u ( z , t ) R i ( z , t ) L 1 1 z t i ( z , t ) G u ( z , t ) C u ( z , t ) 1 1 z t
式中
Z1 R1 j L1 — 单位长度传输线的串联阻抗,
Y1 G1 j C1 — 单位长度传输线的并联导钠。
时谐场的传输线方程式(1-2) 暂时撇开时间因子 e j t,而只研 究沿线电压、电流的复数振幅与传输线位置之间的关系,是一维 空间的问题。 dU ( z ) Z1 I ( z ) d z 二. 均匀传输线方程的通解 (1 2) dI ( z ) YU ( z ) 1 将式(1-2)对 z 再一次求导、整理: dz
微 波 技术 与 天线
1.1
长线理论
长线理论(传输线理论)又称一维分布参数电路理论,是微 波电路设计和计算的理论基础。 本章从“路” 的观点出发,研究微波传输线的基本传输特 性,讨论用 SMITH 圆图进行阻抗计算和阻抗匹配的方法。
本节引导
一、长线及其种类
长线的基本概念
长线(传输线) 用来引导电磁波的装置。
令
Z1Y1 ( R1 j L1 )(G1 j C1 ) j
2 Z1Y1 ( R1 j L1 )(G1 j C1 )
得均匀长线电压和电流的波动方程
d 2U ( z ) 2 U ( z) 0 2 dz 2 d I ( z) 2 I ( z) 0 d z2
j 传输线的传播常数、衰减常数和相移常数。代入14
U ( z ) A1e z e j z A2e z e j z Ui ( z) U r ( z) 1 z j z z j z I ( z ) ( A e e A e e ) Ii ( z ) I r ( z ) 1 2 Z0
显然,微波传输线属于“长线”的范畴,故本节称 为 “长线理论” ,即微波传输线基本理论。
二. 分布参数电路模型
长线和短线的区别还在于: 长线为分布参数电路, 短线为集总参数电路。 低频电路中, 电路元件参数(R、L、C)基本上都集中在相应的 元件 (电阻、电感器、电容器)中, 称为集总参数。电路中还存在
式中,A1 、 A2为积分常数(复数),其值取决于长线的端接条件 (边界条件)。由式(12)得
1 dU ( z ) I ( z) ( A1e z A2e z ) Z1 dz Z1
dU ( z ) Z1 I ( z ) dz (1 2) d I ( z ) YU 1 ( z) dz
时谐传输线方程 对于角频率为 的信号, 电压、电流的瞬时值u、i与复数 U、I的关系为 j t u ( z , t ) U ( z ) cos[ t ( z )] Re[ U ( z ) e ] 0 u j t i ( z , t ) I ( z ) cos[ t ( z )] Re[ I ( z ) e ] 0 i 式中 U ( z ) U 0 ( z ) e ju ( z ) I ( z ) I 0 ( z ) e ji ( z ) 代入式1-1得时谐传输线方程
1.1.2 长线方程及其解
传输线方程是长线理论的 基本方程,是描述传输线上电 压、电流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 系的微分方程。 一、传输线方程
i( z, t )
R1z
L1z G1z
C1z
i( z z, t ) u ( z z, t )
u ( z, t )
如图1-4,对 ∆z 等效电路 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得
矩形波导
圆形波导
脊 形 波 导
椭圆波导
金属波 导 传 输 线
金属波导传输线属单导体传输系统,又称色散波传输线。 具有损耗小、功率容量大、体积大、频带窄等特点。
(3) 介质(表面波)传输线
介质波导
镜 像 线
单根表面波传输线
介质 传 输 线
主要用于传输表面波, 电磁能量沿传输线的表面传输。具有 结构简单、体积小等优点。
平行双导线
同轴线
1.1.1、分布参数电路模型 一. 长线与短线的概念 相对长度l/ 称为传输线的电长度。
通常,当 : l/ 0.05 , 即线长度与工作波长可比拟或更长
的称为长线;
当 : l /< 0.05 , 即线长度与工作波长相比可
忽略不计的为短线。 例如: 传输3GHz ( =10cm)的同轴线, 长 l = 0.5m, 为 长线。 输送市电的电力传输线 ( f =50Hz, = 6000 km ), 长 l 达 几千米,为 短线。
即
U ( z ) A1e z A2 e z 1 z z I ( z ) ( A e A e ) 1 2 Z0
Z1 R1 j L1 Z0 Y1 G1 j C1 Z1
(1 4)
式中,
Z0 称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2) 入射波与反射波
本节只限于研究均匀传输线。
1. 均匀传输线(均匀长线): 分布参数沿线均匀分布,与位置 无关。
2. 均匀传输线的分布参数: 分布电阻 R1 (/m):单位长度传输线段的总电阻值。与导线 的材料及截面尺寸有关,理想导体的R1 =0。 分布电导G1(S/m) :单位长度传输线段的并联电导值。与导 线周围介质材料的损耗角有关 ,理想介质的G1 =0。
分布电感 L1 (H/m) :单位长度传输线段的自感。与导线截面 尺寸、线间距及介质的磁导率有关。
分布电容C1 (F/m) :单位长度传输线段间的电容。与导线截 面尺寸、线间距及介质的介电常数有关。 对于均匀无耗传输线,R1= 0 , G1 = 0;
3. 均匀传输线的等效电路
对于均匀传输线, 由于分布参数均匀分布,故可任取一小段 线元 ∆z << 来讨论, ∆z 可作为“短线”,即集总参数电路来 处理, 并等效为一个集总参数的 型网络。而整个传输线就可视 为由许多相同线元 ∆z 的等效网络级联而成的电路,如图1-3所示。 用等效电路解释微波 传输线上不同位置的电压、 电流不同的现象。如图, 由于1-1和2-2 之间有串 联电阻存在,因而电压不 同;又由于线间并联回路 的分流作用,通过1点和2 图 1-3 传输线电路模型(有耗线) 点的电流也不同。 当接通电源后, 电流通过分布电感逐级向分布电容充电形成向 负载方向传输的电压波和电流波,即电压和电流是以波的形式在 传输线上传播, 并将能量从电源传至负载。
当频率升到 f ’ = 5000MHz时: X’Lf’=5000MHz=’L=2f ’L0 =31.4 /mm B’cf’=5000MHz=2f ’C0 =3.4910-4 S /mm 后者是前者的一亿倍,其分布参数效应不容忽视。
微波传输线为长线, 其电路参数 ( R1 , L1 , C 1 , G 1 ) 及电路物理量 (u、i ),都是沿线分布的(是 z,t 的函数),称之为分布参数电路, 必须用传输线理论来研究。 三、均匀传输线及其等效电路 传输线上处处存在分布电阻、分布电感、线间处处存在分布 电容和分布电导。根据传输线上分布参数均匀与否,可将传输线 分为均匀传输线和非均匀传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