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元朝历史知识点:中外关系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高中历史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一 选择题
1.元朝的棉纺织业中心是:
A.建康 B.杭州 C.海南岛 D.松江
二 填空题 1.元世祖时开凿了会通河和 通惠 河,使原有 的运河连接起来,漕运粮船可从杭州直通大都。 元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 泉州 。 2.元朝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是 马可· 波罗 , 波罗行记 》记述了东方的 他的著作《 马可· 见闻。
三 读图: 大都
通州
直沽
临清
东平
杭州
刘家港
杭州拉伯人墓碑
马可· 波罗
«马可· 波罗行记»
黄道婆像
泉州六胜塔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
一 、元世祖重视农业 二 、纺织业的新发展 棉纺织业 松江 黄道婆 三 、闻名世界的元大都 四、 漕运和海运 1 原因: 2 漕运: 会通河(东平—临清) 通惠河(通州—大都)
3 海运:
四、 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频繁
1 泉州港的兴盛 2 中外交往的频繁
马可· 波罗
课堂练习

高考元朝历史知识点:中外关系

高考元朝历史知识点:中外关系

高考元朝历史知识点:中外关系钦察汗国:钦察汗国亦称金帐汗国,是四大汗国之一,占有今俄罗斯及中亚部分地方,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及其后裔的封地。

元朝与钦察汗国的关系甚为密切。

当时从元朝大都到钦察汗国的都城萨莱,沿途皆有驿站,凡持有元朝政府所给予的牌子者,均可在此路上乘驿往来。

钦察汗国的塔纳城、别儿哥萨莱城,都处在中西交通线上,欧洲商人多由此以通中国,在别儿哥萨莱即可买到中国的丝织品。

伊儿汗国:伊儿汗国也是四大汗国之一,是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及其后裔的封地。

元朝与伊儿汗国的关系更为密切。

通常伊儿汗国新汗即位,都要得到元朝皇帝的认可才算合法。

甚至伊儿汗国的国玺,也是由元朝所颁赐的汉字方印。

元朝的钞法和驿站制度也传到伊儿汗国,伊儿汗国也曾发行过纸币,并在境内设置驿站。

中国的文化也在伊儿汗国广为传播。

当时有不少中国学者在伊儿汗国王廷供职,带去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法、历史等书籍。

同时,波斯、阿拉伯的文化也传入中国。

当时波斯、阿拉伯人曾大量移居中国,其中大都是伊斯兰教徒,在中国长期定居之后,遂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被称为回回。

回回人把波斯、阿拉伯的工艺技术、天文历法、医学等知识介绍到中国来。

东亚、南亚、非洲:高丽在元朝时继续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元朝的兵制、驿站,均为高丽所仿效。

而《朱子全书》、《农桑辑要》、《授时历》等书也流传高丽。

高丽种植棉花,也是由中国传入的。

元朝与安南、占城、真腊、暹国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

元英宗时,文子方出使安南,著有《安南行纪》一书。

元成宗时,周达观随从出使真腊,著有《真腊风土记》一书。

该书记载当时真腊人民喜用元朝货物,许多生活用品都来自元朝。

元成宗时,暹国国王敢木丁曾两次来中国,带了不少制陶工匠回去。

元朝的使臣和商船经常出现在麻逸、木剌由、阇婆、南巫里、渤泥、马八儿国、俱兰国、狮子国等地。

元朝初年,忽必烈曾派使者远至马达伽思伽儿岛。

元朝末年,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拔图塔也来到中国,游历了广州、泉州、杭州等许多地方。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边疆安全、外交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历史演进中外来文明的融合与交流。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交往通道,起自中国的长安(今陕西西安),经过西域,连接亚欧大陆的东西部,贸易交流非常频繁。

丝绸之路不仅传播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也传播了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外藩统治: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多次被外族侵略者占领,形成了外藩统治局面。

比如北方的辽、西夏、金国、元朝和满洲的清朝,它们与中国内地的统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共处。

4.清朝对外关系: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清朝以内外分治的方式,将蒙古、朝鲜、安南、台湾等地纳入版图,实行宗主国的地位。

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乌里雅苏台条约》等,确定了中俄边界。

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等,被迫割让香港,开放多个对外通商口岸。

5.近代对外关系:19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逐渐被列强入侵,对外关系变得极度不平等。

先后出现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英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外侵战争和民族屈辱,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结束外族统治。

7.当代对外关系: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关系更加复杂和广泛。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机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和主要大国的关系密切,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

总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令人痛惜的民族屈辱,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还有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这些对外关系的变迁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演进,也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高一历史《元代的对外关系》知识点解读

高一历史《元代的对外关系》知识点解读

高一历史《元代的对外关系》知识点解读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不仅在内政方面有诸多改革创新,而且对外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角度对元代的对外关系进行解读。

一、元代的对外交往元代建立初期,继承了北宋时期的辽金元三国鼎立的格局。

元朝立足中国本土,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外交关系。

首先是与东北的女真族,后来的金朝确立了友好的关系,促使了大批的契丹人投降元朝。

其次是与西北的蒙古、兴起的中亚、西亚各国建立了亲善关系,通过和平手段达成了多项外交协议,为元代的边疆稳定和贸易发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元代还积极向东南亚、南亚、东亚等地区拓展外交关系,提升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频率。

二、元代的对外贸易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比较活跃的时期之一。

元朝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与亚洲各国的贸易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同时还有通过航海活动拓展到南洋等地。

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品种包括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

通过对外贸易,元朝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利益,还加深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元代的对外战争元代虽然在对外交往和贸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经历了一些与外国的战争。

最重要的一场战争是元朝与日本的战争,即统称为元寇。

元寇是日本与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争。

元代对外战争主要是出于对元朝边疆安全的考虑和利益保护的需要。

除了日本,元代还与兀良哈、罗马帝国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以保卫边疆和维护国家利益。

四、元代的外交政策元代的外交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外关系的维护和发展上。

元朝采取了开明的外交政策,提倡善于利用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倡导和平共处和互利合作。

元朝采取容纳态度,尊重和保护边境地区的各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建立了友好互信的外交关系。

同时,元朝还通过联姻和贸易等方式拓展外交渠道,增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高考历史热点考点——古今中外民族关系、民族国家关系及国际法的发展

高考历史热点考点——古今中外民族关系、民族国家关系及国际法的发展

热考主题四古今中外民族关系、民族国家关系及国际法的发展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拓展深化]1.多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历史上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以战或和的形态表现出来;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是其显著特点,推动了民族间的交融。

(2)民族交融的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与民族政策。

②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友好相处。

③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分裂时期的人口迁移。

④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反压迫剥削的斗争。

⑤民族之间杂居通婚,巩固了民族交融。

⑥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经济文化交流。

(3)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政策):①战争。

②设管理机构。

③册封。

④和亲。

⑤会盟(“议和”)。

⑥互市。

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

(4)客观地看待民族交融的实质①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③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

④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2.认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对点训练]1.(2021·重庆一模)“和田马钱”流行于公元1—3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郭,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佉卢文,以“铢”为计重、记值单位。

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中外交往

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中外交往

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中外交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它是蒙古族的统治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很多独特之处。

当时中国虽然是元朝的核心地区,但是元朝的势力范围却远远超出中国,它统治着广袤的亚洲大陆,甚至深入了欧亚大陆。

这就使得元朝与周边国家之间存在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和中外交往,这场交流和往来不仅对中国乃至全球文化的演进产生了很大影响,还构成了元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元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并存的国家。

当时的中国与周边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在这些文化传统的交融中,元朝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和包容的态势。

在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中,蒙古族、汉族、西北少数民族、南方民族和外国人等各民族之间开展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寺庙、清真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是要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发展。

当时,元朝统治者颁行“三统一”的举措,即“同‘官’不同‘路’,同‘调’不同‘粮’,同‘律’不同‘狱’”,这种行政划分方式以及对各地的宽松统治,也为各种文化传统的交流创造了空间。

元朝时期,中原文化和西北蒙古文化交融成熟,开始形成了具有元朝特色的“水平文化”。

此外,南方的文化也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元之交时期,徽商文化的兴起使得南方与北方之间建立了商业贸易联系,南方文化的奢华、资本主义精神、时尚消费所带来的文化影响逐渐渗透到了中原文化中。

由此可知,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是多方位、多层次、多民族的,不仅呈现出“主导者—被主导者”的单向影响,也存在着革新、融合和独创。

中外交往元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是相当频繁和活跃的,与西亚、南亚、中亚和东欧诸国的贸易往来加强了联系,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时期的海上航线开通,海上贸易也逐渐繁荣起来。

此外,元朝时期还有大量的外国人前来中国,如十三世纪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曾经到过元朝,主持过外交活动,受到元朝当政者优厚礼遇;来往巴格达的伊斯兰教学者也在元朝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元朝中外关系

元朝中外关系

元朝中外关系第一节高丽十世纪初,新罗王朝衰微,朝鲜半岛又分裂为三国。

918 年,后高句丽将领王建推翻其王自立,建国号高丽,定都松岳(开城),先后并、灭新罗和后百济,完成统一。

王氏高丽典章制度皆仿唐朝,与宋、辽、金朝都有频繁交往。

到第23 代高丽王王■(高宗,1213—1259 年在位)时,蒙古兴起于中国北方。

1216 年,东京(辽阳)一带的反蒙契丹贵族金山等率部窜入高丽,攻城夺地,四处寇掠。

1218 年,成吉思汗以追剿契丹叛人为名遣哈真、札剌率军进入高丽。

王■命其枢密院使赵冲等领兵与蒙古军共灭契丹寇,遂与蒙古相约“两国永为兄弟”,每年遣使通贡。

①但此后蒙古统治者连年遣使到高丽索取贡物,诛求无厌。

如1221 年使者著古与奉皇太弟斡赤斤命至高丽,索贡獭皮一万领,细绸三千匹,细苎二千匹,绵一万斤,墨一千只,笔百管,纸十万张,以及其他诸物②。

蒙古使者骄横贪婪,任意要索“撒花”,激起高丽人的愤怒。

1225 年,著古与在索贡归国途中被人杀死,两国关系随之断绝。

1231 年,窝阔台命撒礼塔统兵侵入高丽,其麟州都领洪福源降,导蒙古军攻陷此境四十余城,进围王京。

蒙古使者持诏入城,诘责高丽杀使之事,令其投降①;又索取“好金银、好珠子”及其他大量贡物,并命送王公大臣之子女来献。

王■遣弟侹至蒙古帅营请降,以大量金、银、衣、马、器皿为献,撒礼塔许之,乃置京府州县达鲁花赤72 人于其境②,1232 年初,班师还。

二月,蒙使都旦(契丹人)至王京,声称来“都统高丽国事”,竟欲入居王宫。

因蒙古屡逼纳贡和进送王公贵人子女,■遣使奉表入朝,并致书撒礼塔申述难以应办的原因,撒礼塔怒拘使者,其逃回者遂传言蒙古将再举入侵③。

七月,■依从权臣崔■的决策迁都江华岛,遣人往北境诸城杀达鲁花赤,令人民入山下海躲避,对蒙古采取了抵抗的态度。

八月,撒礼塔奉旨再征高丽,洪福源收北境州县遗民来附,遂长驱直入王京,遣使到江华岛诘责高丽王抗命迁都,令其出陆。

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与中外文化交流

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与中外文化交流

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与中外文化交流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统治制度和文化交流对当时甚至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中外文化交流是两大关键点,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方面的重要性和影响。

统一行省制度的确立元朝在统治国家时实行了统一行省制度,这是对中国历史上地方政权分割削弱中央集权的一次重大改革。

通过设立行省,元朝加强了对各地的直接管辖,提高了统治效率,减少了地方势力对中央的挑战。

这一制度的建立为元朝的统一和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外文化交流的融合元朝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元朝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尤其是蒙古族、汉族、回族等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元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元朝还与外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元朝通过这一贸易路线与西域、中亚等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相渗透。

统一行省制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统一行省制度为中央政权提供了更好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加强对各地的控制,进而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行省的统一管理使得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更加便利,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和共生。

中外文化交流也反过来影响了统一行省制度的运行。

外来文化的融入使得元朝文化更加多元化,行省的管理也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各地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与中外文化交流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了元朝政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共生,推动了政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元朝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元朝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元朝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在其统治期间,元朝开展了广泛的外交活动,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了重要的外交关系。

本文将探讨元朝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以及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一、元朝外交政策的特点元朝外交政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蒙古部落外交经验为基础:元朝的建立与蒙古帝国的崛起密不可分,元朝的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蒙古部落的外交经验。

元朝善于运用军事力量和外交手段,与周边国家保持稳定的关系。

2. 重视多边外交:元朝与周边国家以及远方国家都保持着广泛的外交联系。

元朝一方面与亲邻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确保边境的安全;另一方面,元朝还派遣使者到欧亚各国,积极扩大其在世界的影响力。

3. 奉行婚姻外交:元朝通过通过联姻的方式,与周边国家建立联盟关系。

以充分利用亲戚关系和联姻外交的方式,维持和增强统治地区的稳定性。

二、元朝的对外关系1. 与邻国的关系元朝与邻国的关系较为复杂,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元朝与金朝、高丽以及南宋进行了多次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在东亚建立了统一的局面。

与此同时,元朝也通过婚姻外交与其他邻国建立了联姻关系,进一步巩固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2. 与西亚国家的关系元朝与西亚诸国之间保持着经济和文化交流。

元朝统治者通过修筑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亚各国的贸易往来。

同时,元朝还与伊儿汗国、塔里木、阿拉伯等国家进行了外交往来,加深了双方间的联系。

3. 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元朝时期,蒙古军队曾多次进攻欧洲,与欧洲诸国发生过冲突。

但随着蒙古军队的撤退,元朝与欧洲诸国之间出现了外交交流的机会。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元朝居住多年,撰写了《马可·波罗游记》,向欧洲人介绍了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三、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元朝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 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元朝统治下的中国,各族群文化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交流。

元朝的国际交往

元朝的国际交往

元朝的国际交往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建立者是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后裔忽必烈。

元朝以其广阔的疆域和开放的态度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篇文章将探讨元朝的国际交往,包括对外外交关系、文化交流以及贸易活动的重要性。

外交关系元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其他亚洲和非洲国家之间保持了广泛的外交关系。

与邻国的交往主要基于朝贡制度,周边国家必须定期向元朝朝廷进贡礼品以示臣服。

例如,朝鲜、越南、琉球、日本等国家与元朝保持密切的朝贡关系。

而一些远离中国的国家,例如埃及、伊朗、沙俄等也与元朝进行了贸易和外交往来。

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元朝时期,与欧洲国家之间的交往也有所增加。

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元朝时期访问过中国,并成为元朝朝廷的官员。

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描绘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状况,对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们也到达元朝,并通过传教活动推广基督教。

文化交流元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帝国,广纳天下英才,其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元朝朝廷任用了许多外国人,其中包括波斯、阿拉伯、蒙古等国的官员。

同时,元朝还邀请了许多西方学者和艺术家来到中国,并在中国本土发展了许多新的文化形式。

贸易活动元朝时期,贸易活动在国际交往中占据重要地位。

元朝朝廷积极推行对外贸易政策,与周边国家和远方的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开展了广泛的贸易活动。

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贸易路线更加畅通,使得东西方之间的商品和文化得以互通有无。

总结元朝的国际交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与周边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外交关系,元朝巩固了其统治地位并推动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元朝的开放姿态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打开了大门,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国际交往的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以及中外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元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元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元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元朝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时期。

元朝的建立由来自外域的蒙古族人首领成吉思汗发起,他们将中国纳入统治范围后,不仅保留和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引入了大量外来文化。

这使得元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一个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在这个时期得以充分展开。

一、文字与书法艺术的交流元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主要体现在文字和书法艺术的领域。

元朝实行蒙古文字和汉字并用的制度,这使得汉文化和蒙古文化在文字上有了一定的融合。

蒙古人也利用蒙古文字记录和传播中原地区的汉文化,尤其是文字艺术方面。

同时,元朝还接纳了西亚的阿拉伯文字,使得元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书法艺术方面,元朝出现了以赵孟頫和黄公望为代表的颠峰之作,不仅承袭了唐宋以来书法传统,还吸收了元朝时期对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宗教信仰的交流元朝时期,蒙元政权接受和容纳了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在内的多种宗教信仰。

由于蒙古族人的信仰背景较为多元,这导致了元朝政权对各种宗教信仰的包容态度。

佛教在元朝得到了繁荣发展,大量的佛寺被兴建,佛教艺术也达到了鼎盛时期。

同时,元朝还吸收了西亚的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在元朝得到了推崇和尊重,成为政治和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元朝还接受了西亚的基督教传教士,虽然基督教在元朝的传播并不广泛,但仍对元朝时期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艺术和文学的交流元朝时期,艺术和文学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领域。

元代继承了以宋代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来自外域的风格和技法,形成了新的艺术风貌。

元朝的绘画作品兼具中国传统和蒙元文化的特点,丰富多样,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瑰宝。

在文学方面,元代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和重要的创作成就。

蒙元王族与中国文人之间展开了广泛的交流,相互影响,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总结:元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得中国文化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

元代的中外交流与文化交融

元代的中外交流与文化交融

元代的中外交流与文化交融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

自从成吉思汗于公元1206年建立蒙古帝国后,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和扩张,蒙古人最终统治了整个中国,并在1271年建立了元朝。

在此期间,蒙古人与汉族的交流和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文化和思想也在相互影响和交流中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蒙古人对汉族文化的接受和传承元代的皇帝和贵族,很早就开始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和传统。

例如,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自幼就接受了汉族传统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并在他的统治时期大力推动“汉化”政策,使得汉族文化和传统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元代的其他贵族和官员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穿汉式衣服、使用汉语、遵守汉族礼仪等等。

这些汉化的现象,虽然在当时的蒙古社会中引起了不少争议和抵触,但却为中外交流和文化融合打下了基础。

二、元代的对外贸易和官方交流元代时期,蒙古帝国的疆域延伸到亚洲、欧洲和中东等地,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着广泛的贸易和官方交流。

其中,很多文化和思想都通过贸易和交流的渠道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本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例如,元代时期开始从外国引进了茶叶、红枣、罗汉果等食品和药材;同时,波斯、阿拉伯等国家的纺织品、珠宝、香料等商品也成为当时中国富裕人家追求的奢侈品。

在官方交流方面,忽必烈曾命令将各国的经书和文献翻译成蒙古文和汉文,并在当时的官方场合作为礼品赠送给各国。

三、中外文化在元代的融合和变化元代时期,蒙古人和汉族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了当时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变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文化交流是蒙元文化和南宋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被称为“元曲”的艺术形式。

元曲是以乐曲为基础,采用戏曲和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元代时期备受欢迎。

它的艺术特征是旋律和节奏的多变化、曲式的多样化、情感的真挚和细致描写等。

元曲虽然是在蒙古人和汉族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中诞生的,但它并不是单纯的中西合璧,而是汇合了南宋文化、汉族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全新的文化形式。

元朝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元朝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元朝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朝代,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就其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来看,元朝的统治者对外交政策采取了开放的姿态,积极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同时重视武力来维护国家安全。

一、元朝的对外开放政策从元朝的开国之初开始,就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主要是为了通过贸易,获取周边国家的资源和物资。

元世祖时期,与东亚、南亚和中亚的各个国家都保持着贸易关系。

其中与朝鲜、日本、琉球等海上国家之间的贸易最为活跃,海上贸易往来甚至传到欧洲。

元代商业文化也随之盛行,形成了元代“三大道场”——成都、富阳、临安。

此外,元朝还采取了一系列对外交流的措施,如修建外朝、召开国际会议等,努力打造一个开放、多元化的国家形象。

元大都的外朝就是重要的政治文化交流中心,各个国家的专使都被安排在其中、传授文化、检察德政等。

1206年元世祖即位之后,曾数次召开国际会议,邀请各个国家的使臣前往,以便修好各自的外交关系和探讨共同的利益。

二、元朝重视武装力量元朝对外交往不仅是经济上的互通有无,也是在军事制度以及武力应付方面有所体现的。

元朝的武装力量主要通过军事征服、建立条约、婚嫁外交等方式来维护国家安全。

这类似于当时的欧洲,国王通过联姻或其他方式,扩展领土、加强国家实力,推进国家的发展。

元朝在西北藏区取得了重要的胜利,在所谓的“鸣沙山之战”中,元军打败了西夏军,移民到此地,建立了一个叫做“隆庆赞”的行省,这成为元代的西北治所。

张家口、宝鸡、西昌等地也都成为元朝的重要军事城市,以便应对周边的威胁。

三、元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元朝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既有友好的,也有敌对的。

作为一个中央政权,元朝与二十四诸侯国的关系是其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元初的二十四诸侯国包括了蒙古、女真、汉人、回族和云南、广西、贵州的土司等。

二十四诸侯国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但实际上仍然听从元朝的统治。

元朝与西夏、金朝、南宋等国家之间的战争持续了数十年。

元朝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元朝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元朝的外交与国际关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外交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元朝的外交政策、对外贸易、与邻国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以全面了解元朝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朝的外交政策元朝的外交政策秉持着“以武力征服、以文化统治”的原则,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灵活的外交手段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元朝通过派遣使臣、征服战争、建立军事基地等方式与周边国家进行外交交往,以达到稳定国内政治、扩大影响力的目的。

二、元朝的对外贸易元朝时期,由于其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创了历史上最大的陆上贸易通道——丝绸之路,使得对外贸易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元朝通过与西方、南方等地域的贸易活动,不仅使中国商品以及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也为元朝带来了丰厚的财富和政治影响力。

三、元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1. 元朝与蒙古帝国的关系元朝的建立源于蒙古帝国的扩张,元朝皇族属于蒙古人。

元朝通过与蒙古帝国的密切合作,取得了对中国的统治权,并借助蒙古军事力量对国内的反抗势力进行镇压。

2. 元朝与金朝的关系元朝在成立初期与金朝存在一段时间的军事冲突,最终元朝成功征服了金朝,统一了中国北方,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扩张。

3. 元朝与南宋的关系元朝在征服金朝之后,南宋成为其最大的对手。

元朝通过举行战争、运用外交手段等方式,最终在1279年征服了南宋,实现了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治。

4. 元朝与西方的关系元朝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相对较为复杂。

元朝时期,西方国家开始派遣使臣到中国,展开了一系列外交交往,其中以欧洲国家为主。

这些外交活动不仅带来了西方文化和技术的传播,也促进了元朝与西方的经济交流。

四、元朝的国际影响与地位元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封建帝国之一,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独特的统治体制、广泛的经济贸易网络,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朝借助其强大的统治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使得中国文化、商品和制度得以传播;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外国使臣和商人来到中国进行交流,为中国带来了外来文明和技术的进步。

古代中外关系

古代中外关系

古代中外关系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A、概况秦汉时期:⑴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与东亚的朝鲜、日本、越南有了密切联系⑵通过海上和陆中丝绸之路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交往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远及欧,非洲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朝鲜、日本关系密切友好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宋元时期:⑴两宋海外贸易繁盛,与南宋通商最密切的是高丽、日本、交趾、占城等国⑵辽、金、与高丽、日本、波斯、大食等有贸易往来⑶元朝与日本、高丽贸易密切;与欧洲、非洲也有交往[《马可波罗行记》]明清时期:⑴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七次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⑵遭受外来侵略,明清政府领导进行反侵略斗争[抗倭、葡萄牙、荷兰、沙俄]B、条件政治基础[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对外交通+对外政策[主观条件]1、国家强盛,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2、发达的交通[海陆]、先进的工具[造船、航海技术]是其客观条件3、政府的政策是主观条件[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C、特点从时间、地域看……从渠道、途径看……从内容看……1、先陆路贸易为主,后海路贸易为主。

汉代以陆路为主。

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朝时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都很发达。

两宋以后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2、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以官方贸易为主,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3、对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形成5、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西方殖民者开始东来,我国开始遭受西方外来侵略D、文化交流1、中国文化外传:⑴科技:四大发明、《缀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⑵生产技术:冶铁、纺织⑶文学、艺术、体育:屈原、唐诗、围棋⑷文字:朝鲜、日本⑸思想:儒学2、外国文化传入:⑴物种:①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唐] ②越南占城稻[北宋] ③玉米等[明后期][“西学东渐”] ⑵科技:①印度的天文、历法、医学和熬糖法[唐] ②科技著作及水利方法[明清]⑶文化:①佛教[西汉] ②高丽乐;中亚舞蹈;印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唐] ③传教士把西方的音乐、绘画等介绍到中国[明清之际]E、交通1、陆上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路,至疏勒会合。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2)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

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

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中亚、西亚的关系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隋唐:对外交往密切。

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时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宋元时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路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

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4)启示:①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②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④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中国古代史 元代中外关系 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s

中国古代史  元代中外关系      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s
元代中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
内容提要
• 一、元朝与东亚和东南亚 • 二、元朝与欧洲的往来 • 三、元朝的海外贸易
一、元朝与东亚和东南亚
元朝对东亚及东南亚的用兵: • 1274年征日本(文永之役) • 1277年征缅国 • 1281年征日本(弘安之役) • 1282~84年征占城 • 1283年征缅国 • 1284~85年征安南 • 1286~87年征缅国 • 1287~88年征安南 • 1292~93年征爪哇
• 1.马可波罗问题
• 2.中欧宗教往来
二、元朝与欧洲的往来
马可波罗问题1
马 可 波 罗 到 过 中 国 吗 ?
至今仍有少数外国学者认为马可波罗并未真正到 过中国,其书中内容主要出于传闻和虚构,甚至 是来源于“旅游手册”。
二、元朝与欧洲的往来
马可波罗问题2
《永乐大典》残卷中与马可 波罗有关的一段关键史料:
汪大渊《岛夷志略》后序
南宋《诸番志》 记载海外地名58个,而元《大德南海志》和 《岛夷志略》二书载录的海外地名总计多达220个。
元世祖…既平宋,遂视战 胜攻取为常事,几欲尽天 所覆,悉主悉臣,以称雄 于千古。甫定域中,即规 海外。初以骄兵图胜,继 以愤兵致败。犹不觉悟, 思再奋天威,迄崩而后止。 此其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至老而不悔者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30 “元世祖嗜利黩武”条
一、元朝与东亚和东南亚
对日关系
忽必烈致日本国书 现存日本东大寺 文字亦见《元史·日本传》
❖ ——郑良谟(韩): 《新安海底发现的陶瓷 器的分类与有关问题》, 程晓中译,《海交史研 究》1989年第1期。
三、元朝的海外贸易
皇元混一声教,无远弗 届,区宇之广,旷古所 未闻。海外岛夷无虑数 千国,莫不执玉贡琛, 以修民职,梯山航海, 以通互市。中国之往复 商贩于殊庭异域之中者, 如东西州焉……

元朝时的中外交流的材料

元朝时的中外交流的材料

元朝时的中外交流的材料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它发展了中外交流。

下面是一些有关元朝时期中外交流的材料:1. 华丽的元朝使节队伍元朝时期,作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中国派遣了许多使节出使各国。

这些使节队伍通常由几百人组成,穿着华丽,携带着丰厚的贡品,以示中国的权威和富裕。

这些使节队伍通常在中亚和中东地区往返,与突厥、阿拉伯、波斯等国家进行外交和贸易往来。

2. 丝绸之路的繁荣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欧洲之间的贸易路线。

在元朝时期,丝绸之路达到了巅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这条路线传到了全球各地。

同时,许多中亚和欧洲国家的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

这些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互动。

3. 西方人士的来华元朝时期,许多西方人士以各种方式来到中国。

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他在元朝时期多次到达中国,并成为元朝皇帝忽必烈的重要顾问。

波罗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详细描述了他在中国的经历和对中国的印象,成为后世研究元朝的重要参考资料。

4. 文化交流的繁荣元朝时期,许多外国官员和学者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知识。

中国皇帝忽必烈还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引进外国学者来给中国官员和学生上课。

这些学者们在中国学习了儒家思想、中国历史和文化,并将其传回自己的国家,推动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5. 湖州徽州商人的贸易活动元朝时期,湖州和徽州地区的商人在中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以制作和销售丝绸为主,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将中国的丝绸销售到中亚、南亚、东南亚、中东和欧洲等地。

湖州和徽州商人的贸易活动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还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总结:元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繁荣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强大和对外开放的姿态。

通过使节队伍、丝绸之路的繁荣、马可·波罗等西方人士的来华、文化交流的繁荣以及湖州和徽州商人的贸易活动等方面,元朝与外部世界保持了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对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元朝与西方世界的接触

元朝与西方世界的接触

元朝与西方世界的接触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

元代统一了中国,并展开了大规模的对外贸易。

在元朝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中,双方进行了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开启了双方间的新纪元。

一、对外贸易的繁荣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得到了大力发展。

元朝统治下,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成为了世界上非常受欢迎的商品。

西方国家,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积极寻求与元朝的贸易往来。

这些国家派遣商人前往中国,从而促进了两个地区之间的商贸交流。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带来了双方经济的繁荣,而且对传播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科技与文化的交流在元朝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中,科技与文化的交流成为了一大亮点。

西方国家将一些科学技术的知识传入中国,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技术与思想。

例如,在造船技术方面,西方人引入了先进的建造方法,使中国的造船工艺得到了提升。

同时,元朝也向西方国家介绍了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如火药、印刷术等的传播对西方国家的科技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元朝还引入了藏传佛教,使西方国家的人们对这一宗教形式有了更好的了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三、文化与艺术的交融元朝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也带来了文化与艺术的交融。

蒙元统治者对西方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宫廷中举办了一系列的欢迎西方使节的活动,以展示元朝的文化底蕴。

西方使节也带来了自己国家的文艺作品,如音乐、绘画、文学作品等,引起了元朝贵族的兴趣。

这种交流促进了两个文化体系的相互融合,丰富了元朝文化的内涵。

总结:元朝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为双方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机遇。

通过对外贸易的繁荣,两个地区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商业联系。

科技与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使两个地方的科技水平和文化底蕴得到了提升,对两个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种跨文化的交往也为双方打开了新的视野,丰富了各自的文化传统。

元朝与西方的交流与合作

元朝与西方的交流与合作

元朝与西方的交流与合作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时期大约从公元1271年至1368年。

在元朝时期,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展开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与合作,这对于中外文化的互相影响以及双方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交流的背景在元朝建立之前,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并不频繁。

然而,蒙古人的入侵和统治改变了这一局面。

蒙古人的征服使得中国与西方的接触加强,为后来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元代西方使节的到来元朝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吸引了许多西方使节的到来。

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

他在元朝期间担任过重要的职务,并详细描述了他在中国所见的事物。

通过他的描述,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的繁荣和文化。

三、西方科技对元朝的影响在西方使节的到来中,西方科技对元朝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西方科技的引进,元朝开始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

例如,西方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被引入中国,极大地促进了元代的书籍出版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元朝对西方的影响元朝不仅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和科技,同时也对西方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元朝时期,蒙古人统一了欧亚大陆的东西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融合文化,对于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丝绸之路的繁荣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贸易逐渐繁荣起来。

中国的丝绸和其他珍贵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而西方的产品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

这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六、元朝与欧洲的文化交流在元朝时期,欧洲的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例如,中国的文学、绘画和建筑等艺术形式对欧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等商品也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

七、元朝与欧洲的经济合作元朝与欧洲之间的经济合作不仅限于贸易。

在元朝时期,欧洲人还在中国开设了很多商业机构,与中国人进行了长期的商业交流。

这种经济合作不仅带来了财富的流动,也促进了中西方社会的相互了解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元朝历史知识点:中外关系
钦察汗国:钦察汗国亦称金帐汗国,是四大汗国之一,占有今俄罗斯及中亚部分地方,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及其后裔的封地。

元朝与钦察汗国的关系甚为密切。

当时从元朝大都到钦察汗国的都城萨莱(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沿途皆有驿站,凡持有元朝政府所给予的牌子(金字或银字圆符)者,均可在此路上乘驿往来。

钦察汗国的塔纳城(今罗斯托夫南,顿河河口南岸)、别儿哥萨莱城(今伏尔加河下游),都处在中西交通线上,欧洲商人多由此以通中国,在别儿哥萨莱即可买到中国的丝织品。

伊儿汗国:伊儿汗国也是四大汗国之一,是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及其后裔的封地。

元朝与伊儿汗国的关系更为密切。

通常伊儿汗国新汗即位,都要得到元朝皇帝的认可才算合法。

甚至伊儿汗国的国玺,也是由元朝所颁赐的汉字方印。

元朝的钞法和驿站制度也传到伊儿汗国,伊儿汗国也曾发行过纸币,并在境内设置驿站。

中国的文化也在伊儿汗国广为传播。

当时有不少中国学者在伊儿汗国王廷供职,带去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法、历史等书籍。

同时,波斯、阿拉伯的文化也传入中国。

当时波斯、阿拉伯人曾大量移居中国,其中大都是伊斯兰教徒,在中国长期定居之后,遂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被称为回回。

回回人把波斯、阿拉伯的工艺技术、天文历法、医学等知识介绍到中国来。

东亚、南亚、非洲:高丽在元朝时继续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元朝的兵制、驿站,均为高丽所仿效。

而《朱子全书》、《农桑辑要》、《授时历》等书也流传高丽。

高丽种植棉花,也是由中国传入的。

元朝与安南(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暹(xiān先)国(今泰国)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

元英宗时,文子方出使安南,著有《安南行纪》一书。

元成宗时,周达观随从出使真腊,著有《真腊风土记》一书。

该书记载当时真腊人民喜用元朝货物,许多生活用品都来自元朝。

元成宗时,暹国国王敢木丁曾两次来中国,带了不少制陶工匠回去。

元朝的使臣和商船经常出现在麻逸(今菲律宾之明多罗岛)、木剌由(今马来西亚)、阇婆(今爪哇)、南巫里(今苏门答腊岛西北)、渤泥(今加里曼丹岛)、马八儿国、俱兰国(均在印度南部)、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地。

元朝初年,忽必烈曾派使者远至马达伽思伽儿岛(今非洲马达加斯加岛)。

元朝末年,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拔图塔也来到中国,游历了广州、泉州、杭州等许多地方。

元朝末年的汪大渊曾随商船浮海,经历数十国,以亲身所见所闻,写成《岛夷志略》一书,记录了从东南亚远至东非的道里风情,大为丰富了人们对于这些地区的知识。

欧洲:元朝与欧洲的关系也很密切。

当时欧洲的使者、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纷纷东来,不绝于途。

其中最有名的是大旅行家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人,以写游记著称于世。

他在父亲及叔父的带领下前来中国,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到达上都,此后遂留居中国达十七年之久,甚得忽必烈的信任,曾被委派为扬州的官吏,还被委派出使过一些国家,直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才离开中国,返回家乡威尼斯。

以后,马可·波罗因参加威尼斯对外战争被俘入狱,乃于狱中口授旅行经历,由他人记录成为《东方闻见录》,即所谓《马可波罗游记》。

该书对元初的政治经济情况都有极详细的描写,盛称元朝城市的繁荣和富庶。

该书问世以后,使西方人大开眼界,引起他们对中国文明的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