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认知”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现“认知”全过程
“认知”的全过程简单地可以这样来表述:注意——知觉——复述——编码——提取。
补充说明上述“认知”过程:个体注意某些刺激,就预示着信息加工过程的开始;而发现或理解刺激的意义,就是知觉活动;为了保存信息,个体需要不断地复述,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新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即进行有意义编码;而一旦能从头脑中有效提取出新知识,或将之运用于某些活动中,则表明个体已经获得了这一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中心,引发了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不仅仅要呈现与解释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从这一转变出发,有研究者提出“为理解而教学”的口号。
“理解”远非字面上那么简单,它寓意了很多需要运用思想的过程,如解释、寻找证据、验证假设、提供补充的例子、概括、将部分与整体相联系等等。通常我们所说的“理解”,实际上是一个认知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则案例,它是如何体现认知过程的。
《理解“形态各异”一词》,课堂片断:
生读:我向大树走去。走近树的时候,我发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师:“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
生1:我打个比方,我们有的同学扒着坐,有的同学直着坐,这就是形态各异。
师:哦,你看到了坐的姿势不同。
生2;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相貌是一模一样的,就算是双胞胎,还是有区别的地方,这就是形态各异。
师;你从人外貌来举例很好。那么,在同一棵树上的叶子说它是“形态各异”,它会有哪些内容的不同呢?(打出“一棵树上的一根枝,枝上长满了树叶”的课件)。
学生观察后纷纷表示了自己观点:叶子的大小不同;叶子明暗的色彩不同;叶子长着的方向不同;叶子残缺和完整的不同;叶子的叶脉多少不同……
师:能用“形态各异”说一句话吗?
……
相对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同样是理解“形态各异”一词意,它却完全是另一番模样,非常简单,一句话搞定,教师以讲授法告知学生:“形态各异就是形式和姿态不一样。记住。”这就是所谓的词语解释,传统教学中的一种“授业”方式。学生没有主动性,难以扩展已有的图式,无非是一种机械的死记。
很明显,以上案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在呈现“形态各异”后,为引导学生理解“形态各异”的意思,即建构自己的知识,分两个层面呈现问题和图片。第一个层面是一个问题:“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这是泛指。第二个层面,通过一棵树枝的呈现,让学生在头脑中有更多的图式,从而精确地理解“形态各异”的叶子有许多内容的不同。这样的“理解”绝非是字面上的理解,它真正寄寓了诸多思想运用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认知的全过程:注意——知觉——复述——编码——提取。当大屏幕上出现“一棵树枝”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当老师说:“现在同一棵树上的叶子说它是形态各异,它会有哪些内容的不同呢?”时,学生开始理解,即知觉活动;当学生把已理解的内容外显时,是一个“复述”的环节;在“复述”的同时,学生已经在有意义地编码,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联系及其组织,将“形态各异”的图式逐渐丰满;当教师在此基础上话风一转:“能用“形态各异”说一句话吗?”这是一个运用的过程,在认知过程中却是一个“提取”的步骤。如果能运用自如的话,将达到自动化程度,也就是说已经建构起这一知识,即对理解“形态各异”一词意的知识已经掌握了。
从教学情景中来看,“形态各异”一词意的理解似乎很简单,一、二分钟间就解决了。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2005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