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疮疡6(瘰疬、褥疮、窦道53)
疮疡
为什么发病 部位不同?
所化火毒之病邪性质不同
天行热疫毒邪或风热 之邪 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 而成 湿热下注,化为火毒
上部
中部 下部 赤游丹毒
由胎火胎毒所化
文 献
《疡科心得集》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
“抱头火且毒 者,中于天 行热毒而 发。”
“内发丹毒, “赤游丹毒, 小儿赤游 此证由肝脾 丹之证, 二经,热极 生风所致。” 皆由胎毒 所致。”
串珠状。
特
点
多发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及耳后,
病程长 起病缓慢,初起结块肿大如豆,不痛不红, 缓慢增大,三五成串分布 成脓时皮色转为暗红 溃后脓水清稀,其中夹有败絮样物 此愈彼溃,经久不敛,形成窦道,愈后形成 凹陷性疤痕。
病因病机(西医)
结核杆菌
接触直接感染 淋巴液或血液传播
注意事项: (1)外用药物过敏时停药。 (2)烈性腐蚀药慎勿损伤正常组织。 (3)疮口脓水多时,用洗涤清洗创 口。 (4)袋脓现象、溃疡空腹用垫棉法。
3· 其它 必要的输液、营养补充、物理降温、 镇静止痛、针刺疗法等。
[换药问题]
1· 清洁消毒:创口用酒精棉球。创 面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 2· 辨证选择外用药:辨脓、肉芽; 化腐、生肌之比例与剂型的选择。
辨证论治
二、虚证: 1· 阴虚火旺证 疮形平塌,根盘散漫,疮色紫滞,疼痛剧烈。 不易化脓腐脱、溃出脓水稀带血水,唇燥、口干、 便秘溺赤,舌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则: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代表方:竹叶黄芪汤加减 外治:外盖冲和膏
辨证论治
2· 气虚毒滞证 疮形平塌,色暗不泽,肿胀木痛,化脓迟 缓,腐肉难脱,脓水稀薄,疮口空壳。全身 畏寒、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口渴喜 热饮,精神萎顿,面色少华;舌淡红,苔白 或黄,脉数无力。 治则:扶正托毒 代表方:托里托毒散加减(八珍汤合仙方 活命饮加减) 外治:七三、八二丹酌用,或加压包扎, 十字切开,手术扩散,生肌散等。
06第六章 疮疡(发颐、丹毒、无头疽)
概述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生于 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 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本病西医学也称丹毒。其临床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 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燃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 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少阳司夭,客胜则丹診外发,及为丹燻疮疡……”《诸病源候 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域赤,如丹涂之状,故谓 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 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
【预防与调护】
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床边隔离。 2.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30。〜40。。 3.有肌肤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而发病。因脚湿气 导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可减少复发。
第九节 无头疽
病例
郭某,男,41岁。10天前左侧大腿部出现疼痛,以髄部为重, 局部皮色不变,活动受限。近3日出现发热,疼甚不能行走,经 口服长效磺胺等多日症状不减。
概述
无头疽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 其初起无头故名。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其临床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发病急骤,初起无头,发无定处,病 位较深,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发于 四肢长管骨者多损骨,生于关节者易造成畸形。
《外科证治全书》云:“阴疽之形,皆阔大一,根盘坚硬,皮 色不变,或痛或不痛,为外科最险之症。”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或黏膜的细微破损 处侵入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辨病】
中医外科学-疮疡
•【预防与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修指 甲,勤换衣服。
•2.少食辛辣炙煿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 患疖时忌食鱼腥发物,保持大便通畅。
•3.患消渴病等应及时治疗。体虚者应积极锻 炼身体,增强体质。
•4.防治痱子发生, 如已发生, 可扑痱子粉、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外治疗法
•(1)初期 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蛇眼疔也可用 10%黄柏溶液湿敷。
•(2)溃脓期 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 能循经直开。
•(3)收口期 生肌散, 白玉膏外敷治疗 •胬肉高突——修剪胬肉, 平胬丹或枯矾粉外敷 • 损骨——2-10%黄柏溶液浸泡患指; • 有死骨——钳出死骨 •伤筋——桑枝、 伸筋草等煎汤, 祛风通络散 熏洗患肢。 加强屈伸功能锻炼。
•(2)热胜肉腐证
•证候:红肿明显,疼痛剧烈,痛如鸡啄, 溃后脓出肿痛消退;若溃后脓泄不畅, 则肿痛不退,胬肉外突,甚者损筋蚀骨; 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透脓托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3)湿热下注证 •证候:足底部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 头痛,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疮疡ᆞ 疔ᆞ 手 足部疔疮
•概念: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 化脓性疾病。
•特点: 手部发病多于足部, 易损筋伤骨, 影响手的功能。
•西医病名: 甲沟炎、 化脓性指头炎、 急 性化脓性腱鞘炎和化脓性滑囊炎、 掌中间 隙感染、 鱼际间隙感染、 足底皮下脓肿等 手足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分类(因发生的部位及形态): 蛇头疔、 蛇眼疔、 蛇腹疔、 托盘疔、 足底疔。
疮疡——精选推荐
疮疡病名。
出《素问·六元正纪⼤论》:“炎⽕⾏,⼤暑⾄……故民病少⽓,疮疡痈肿。
”“四之⽓,寒⾬降……痈肿疮疡疟寒之疾”。
古代⽤以泛指多种外科疾患。
后世将外科分为疮疡与杂证两⼤类。
多由毒邪内侵,邪热灼⾎,以致⽓⾎凝滞⽽成。
疮疡包括了体表上的肿疡及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及有关⽪肤病的内容。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体后引起的⼀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类。
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类病证。
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不节、房室损伤等)两⼤类。
外邪引起的疮疡,以“热毒”、“⽕毒”最为多见,风寒暑湿等引起的疮疡,有的在初起阶段,并不都具有热毒、⽕毒的红热现象,在不能控制的情况下,病⾄中期,才能显现。
这类疮疡⼀般都具有阳证疮疡的特点,因为疮疡发⽣之后,病理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疮疡的最终表现,⼤多为热毒、⽕毒之象。
内伤引起的疮疡,⼤多因虚致病,且多属于慢性,如肾虚络空,易为风寒痰浊侵袭⽽成流痰;肺肾阴亏,虚⽕上炎,灼津为痰⽽成瘰疬这类疮疡的初、中期多具有阴证疮疡的特点。
此外,由于饮⾷不节,内伤脾胃,导致⽕毒内⽣⽽引起疮疡,虽然有时正⽓尚未虚衰,但较之单为外邪引起者多为严重,如消渴病合并疖、有头疽等。
故疮疡的发⽣,普遍认为从外感受者轻,脏腑蕴毒从内⽽发者重。
⽆论那⼀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疮疡,均能导致局部和全⾝⼀系列病理反应。
⼈体⽓⾎,周流⼀⾝,循环不息。
当上述各种致病因素侵⼈⼈体后,就会破坏这种⽣理功能,引起局部⽓⾎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肿痛症状。
如⼈体抗病能⼒低下,以及病邪不能及时控制,则进⼀步形成热胜⾁腐,⾁腐为脓,从⽽导致脓肿的形成。
在内脏的结块、疼痛、化脓,同样是由于脏腑⽓⾎凝滞,经络阻塞的结果。
疮疡毒邪炽盛时,也可破坏⼈体防御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也可影响或侵⼈内脏,引起⼀系列的内在病理反应。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疮疡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疮疡▲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内治法:消、托、补。
外治法:应根据疮疡初、中、后期分别辨证用药。
初期宜箍围消肿,阳证者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膏。
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尤其应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的选择。
后期宜提脓去腐,生肌收口,阳证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脓去腐,阴证用七三丹、五五丹提脓去腐;疮口脓水太多时,不论阳证、阴证均可用中药溶液湿敷;疮口太小或成痿时,宜用白降丹、千金药线腐蚀;疮口胬肉高突时用平胬丹;脓腐干净用生肌散、八宝丹,并根据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创法。
第一节疖疖是发生在皮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诊断]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色红灼热之肿块,约3cm大小,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便愈。
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
临床上可见两种类型。
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小,但根脚坚硬,溃脓后脓出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生。
另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后脓出而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4.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
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
[辨证论治]1.内治法(1)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暑热浸淫证。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
《疮疡经验全书》论治瘰疬
《疮疡经验全书》论治瘰疬法 2007年5月28日中国中医药报第2736期《疮疡经验全书》为宋代窦默所著。
窦默(1196~1280年),字汉卿,河北广平肥水乡人(现邯郸市肥乡县),曾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昭文馆大学士,卒后赠太师,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政。
窦默一生不断学习前人的医学成果,总结自己多年的行医治病的经验,前后编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如《标幽赋》﹑《外科全书》﹑《医论》﹑《铜认针经密语》﹑《疮疡经验全书》等。
《疮疡经验全书》共十二卷,后附“蛇毒秘录总论”一卷,内容涉及外科疮疡疾病、五官﹑皮肤﹑小儿杂症以及诊断学、解剖学等内容,约15万字。
瘰疬之名始见于《灵枢·寒热篇》:“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是生于颈部的一种感染性外科疾病。
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连贯如串者为瘰疬。
形长如蛤蜊,色赤而坚,痛如火烙者为马刀。
《外科证治准绳》卷三称:“又有马刀疮,亦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疬,但初起其状类马刀,色赤如火烧烙,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
”俗称疬子颈或老鼠疮。
多见于青少年及原有结核病者,好发于颈部、耳后,也有的缠绕颈项,延及锁骨上窝、胸部和腋下,属中医外科疮疡类疾病。
该病病程进展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不痛不红,缓缓增大,融合成串,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此愈彼溃,经久难敛,形成窦道,愈后形成凹陷性疤痕。
该病多因感受外来之毒气,留于经络,或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热内生,气滞痰凝,阻于少阳经络,于颈项结成核块而成。
日久痰郁化热,肝郁化火,下灼肾阴,热胜肉腐而成脓,破溃成疮,耗伤气血阴津,渐成虚证。
亦可因肺肾阴亏,以致阴虚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结于颈项,痰浊凝结于筋,则成肿块结核。
毒气久留或气郁化火,损伤阴液,可现阴虚潮热之象。
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但常因体质虚弱或劳累而复发,尤以产后更为多见。
对瘰疬病的认识《疮疡经验全书》中对瘰疬的发病部位、临床发展过程及治疗方法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此症手少阳三焦主之。
本科教案
本科教案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学科名称:中医外科学题目:第六章疮疡概论、疖、疔教学目的:1、概述疮疡的分类、病因、病机。
疮疡发生后的发展和转归。
2、举例说明疮疡发病时的特殊形态。
3、小结疮疡的内治原则和外治原则、阳证、半阴半阳证、阴证的外有药选择。
4、讲述疖的定义、病因病理、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教学重点:如何将常见疮疡的特殊形态与其疾病相关联。
教学方法: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辅以提问等形式。
教具:多媒体、幻灯。
上课班种:中医专业98级上课时间:2001年9月17日任课老师:郑泽棠教学进程:一、概述疮疡的分类、病因、病机。
(5分钟)二、疮疡发生后的发展和转归。
(5分钟)三、举例说明疮疡发病时的特殊形态。
(5分钟)四、小结疮疡的内治原则和外治原则、阳证、半阴半阳证、阴证的外有药选择。
(5分钟)五、讲述疖的定义、病因病理、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20分钟)六、小结:(5分钟)第一节疖一、明确疾病定义及发病特征及分类:(5分钟)二、病因病理:(5分钟)(一)病因病理:利用示意图幻灯讲述疖的内因和外因。
内有湿火、外感风邪,或夏秋感受暑毒;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染毒而成。
三、诊断(3分钟)共症:局部红肿热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一)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个红色肿块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二)无头疖:患处红色肿块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其它:1、可转为疔疮。
2、可成蝼蛄疖。
3、可转为发。
(三)蝼蛄疖:多发生儿童头部。
临床常见两种类型(单发型,多发型)。
(四)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数目较多,反复发作,此愈彼起。
[鉴别诊断] (2分钟)(一)痈;(二)颜面疔疮;(三)有头疽;(四)脂瘤染毒;(五)囊肿型粉刺;(六)沥青皮炎;[辨证论治] (5分钟)(一)内治1.热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疮疡PPT课件
标准的定义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 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是对重复性事 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 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 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标准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统一规定”。这种统一规定是作为有关各 方“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 我国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强制性标准必须严格执 行。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自愿采用。
20世纪中期,当美国政府执意发动朝鲜战争的时候,兰德公司又提
交了一份预测报告,预告这场战争必败。政府完全没有采纳,结果一 败涂地。从此以后,德尔菲法得到广泛认可。
德尔菲法(Delphi)/专家意见法/头脑风暴法
德尔菲法最初产生于科技领域,后来逐渐被应用于任何领域的预测,
如军事预测、人口预测、经营和需求预测、教育预测等。此外,还用
中医药标准化培训 --《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培训的目的与意义
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好公共卫生专项中医药标准化培训项目,满足中医药
标准研究制定、实施推广等工作需要
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发挥中医药标准推动中医
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作用
加强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建设工作 推广实施《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业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国标
准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 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WHO
《针灸穴位名称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腧穴名称与定位》
第六章 疮疡
㈡药物外治
• 初起 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或用金 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 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涂;或鲜蒲 公英、木芙蓉叶、野菊花叶等取其一种, 洗净捣烂敷于患处,一日1-2次。 • 脓成 切开排脓,用九一丹掺太乙膏盖贴。 • 脓尽 用生肌散掺生肌白玉膏收口。 • 蝼蛄疖 十字切开。有死骨,待松动时用 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疗法及多头绷带。
病因病机
1. 外因:针、竹、木、鱼骨刺伤或昆虫咬伤 ,感染邪毒。 2. 内因:脏腑火毒炽盛。 3. 托盘疔还可由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火毒炽盛为患。点
1.好发部位 2.病史 3.局部症状特点 4.全身症状特点 5.预后 6.理化检查
临床表现
1. 蛇眼疔:发于指甲边缘,甲沟一侧或两侧红 肿、疼痛,压痛,或甲下积脓。 2. 蛇头疔:发于指头顶端,手指末节呈蛇头状 肿胀,疼痛剧烈,轻按即发生剧痛。 3. 蛇肚疔:发于指腹部,发病迅速,整个患指 均匀性肿胀,疼痛剧烈,关节轻度屈曲,不 能伸展,手指做任何活动均引起剧烈疼痛。
病因病机
火 热 毒 邪
内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脏腑 蕴热,火毒积聚于内所致。 外因外感火热之气,或皮肤破损染毒, 蕴蒸肌肤,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
临床表现
• 初起:颜面某处皮肤忽起一粟粒样脓头,或痒 或麻,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3-6厘米,根 深坚硬如钉丁。重者伴恶寒发热、头痛。 • 中期: 5-7日肿势渐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 重,脓头溃破。伴发热口渴、便干溲赤、头 痛,苔薄腻或黄腻,脉弦、滑、数。 • 后期:7-10日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 随脓外出,肿消痛止热退。10-14天即愈。 • 走黄:失治误治,迅速扩散,壮热烦躁神昏.
㈢辨证治疗
1. 热毒蕴结证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合黄连 解毒汤加减。常用药如金银花、野菊花等。 2. 暑热浸淫证 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常用连翘、花粉、赤芍、藿香。 3.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 养阴清热解毒,仙 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4. 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健脾和胃、清化湿 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08第六章疮疡(瘰疬、褥疮、窦道)
【辨病】
诊断
(1)临床表现
初起受压部位皮肤出现暗红,渐趋暗紫,可出现水疱, 继之色黑,痛或不痛,疮周肿势平坦散漫;可发生皮肤坏 死,液化溃烂,脓液臭秽,范围扩大,腐肉脱落,形成溃 疡,深及筋膜、肌肉、骨膜。
《薛氏医案瘰疬》云:“其候多生于耳前后颈腋间,结聚成核,初 觉憎寒发热,咽项强痛。”《河间六书瘰疬》云:“夫瘰疬者,经所 谓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颈颌,下连缺盆,皆为瘰疬。”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病因病机】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肝木乘脾土,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 滞痰凝,结于颈项;或肝郁化火,下灼肾阴,阴虚火旺,热盛肉 腐而成脓。溃后脓水淋漓,耗伤气血,经久难愈。或因肺痔阴虚, 肺肾阴亏,以致阴虚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 而成。
【病因病机】
多由手术外伤,或局部残留异物,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受邪毒, 导致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热盛肉腐化脓而成。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手术外伤或异物存在导致的局部感染。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常有局部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或附骨疽、流痰等外科 感染病史。局部有疮口,常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时多时少,经 久不愈;有时疮口可见手术丝线、死骨流出;疮周皮肤可出现 潮红、丘疹、糜烂等表现,瘙痒不适;病久疮周皮肤暗紫,疮 口餐肉突起;一般无全身症状。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引流不 畅,则局部红肿热痛,或伴有发热等症状。
3.其他治疗
(1)抗结核治疗
选择异烟肌、利福平、毗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任意一种。
疮疡概念、表现和诊断
(多因竹木等刺伤,或感受疫毒、疠毒、火毒等邪所致。好发于颜 面、四肢,一般具有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反应剧烈, 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西医范围】
颜面部疖、痈
46
【特点】 • 初起疮形较小,但坚硬根深。 • 全身热毒症状明显,病情变化迅速,易
发生走黄。
47
【病因病机】
• 1.因昆虫叮咬,或拔胡须之后,或肌肤 有外伤,复感火热毒邪,蕴蒸肌肤而成。
• 后期:脓尽用生肌散收口。可配合垫棉法。 若有死骨者,待松动时可用镊子夹出。
43
【预防与调摄】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2.少食辛辣甜腻,患疖时忌食鱼腥发物。
多饮清凉饮料。 3.Leabharlann 疖后不可挤压、碰撞,以防止并发症。
局部不用或少用油膏制剂敷贴。 4.积极治疗痱子、贫血、糖尿病等疾病。
44
第二节 疔
36
4.囊肿型粉刺
• 毛囊性丘疹,可挤出白色粉渣。有粉刺 病史。
37
5.脂瘤染毒
•患处原有结块;红肿局限,脓出夹有粉 渣样物。
38
6.沥青皮炎
• 有沥青接触史和日光照射史,夏秋季节 发病严重。皮损于暴露部位多见,以丘 疹或黑头粉刺为主,或有硬结、脓疱。
39
辨证论治
1.热毒蕴结
•症状:局部症状+发热,口渴,尿黄,便 秘等热象。苔黄,脉滑或数。
•疖是由化脓性细菌侵入毛囊或皮脂腺以 及局部皮下组织所引起的化脓性炎症。
28
疖的纵切面
29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蛄 疖
疖 消渴体虚,习惯便秘 疖
痱子抓破染毒
阴虚内热,脾虚便溏 病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 外感暑毒 • 热毒蕴结 • 体虚毒恋 • 脓毒旁窜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 西医认为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扩 展到皮下组织,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如伴 营养不良、糖尿病,或是局部皮肤擦伤、不清洁等均容易导致疖的发生。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诊断
一、症状:局部红肿热痛,范围小,多在3cm内,可 伴热证。 1.暑疖:发病于夏秋之间,常见于小儿及新产妇,多 发于头面部。 2.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3. 疖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好发于项后发 际、背部、臀部;临床常见两种类型。 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等检查
此外,治疗中还要重视患者的精神调摄。饮食宜忌、 日常起居、护理换药等,加强医患配合,争取早日痊 愈。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疮疡·疖
概念: 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以局部红、肿、 热、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即愈为主要表 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 :
1.肿势局限< 3cm,突起根浅 2.局部色红灼热疼痛 3.易脓、易溃、易敛 4.四季皆可发生,多发于酷热夏秋季节 5.随处可生,尤以头、面、颈、背、臀等处多见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内治
1.暑湿蕴结:夏秋季节,小儿及产妇多见—清暑化湿 解毒—清暑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2. 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祛风解毒—防风通圣散合五 味消毒饮加减 3.阴虚内热,体虚毒恋:此愈彼起,伴阴虚内热—益气 养阴清热解毒—生脉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外治
1、初起——小者:千捶膏、三黄洗剂 大者:金黄散、玉露散,银花露调敷 珠疖:青黛散麻油调敷
04第六章疮疡(发)讲稿
第六章疮疡第四节发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蜂窝组织炎。
其临床特点是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或中软而不溃,全身症状明显。
发在中医文献中常和痈、有头疽共同命名。
有些虽名为发,其实属有头疽范围,如《外科启玄》中的“体疽发”“对心发”“莲子发”等虽有发的病名,实质均是有头疽。
此外,有些痈之大者属发的范围,应命名为发,但文献中亦有称作痈的,如锁喉痈、臀痈等。
常见的有发生于结喉处的锁喉痈、生于臀部的臀痈、生于手背部的手发背、生于足背的足发背,虽均属发的范围,但因证治不同,故分别叙述。
一、锁喉痈病例李某,男,10岁。
颈前红肿热痛2天,发热1天。
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结喉处漫肿疼痛,1天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6°C,且局部皮色渐红,漫肿灼热,疼痛加剧,肿块质地中等,范围较大,压痛明显。
概念锁喉痈是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
又称猛疽、结喉痈,俗称盘颈痰毒。
其临床特点是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外感风温,客于肺胃;或患痂痘、麻疹之后,体虚余毒未清;或素体虚弱,口唇齿龈生疮、咽喉糜烂等感染邪毒,导致痰热上蕴结喉,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
【辨病】1.诊断(1)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儿童,发病前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痴痘史。
结喉部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来势凶猛。
经2〜3天后,肿势可延及两颈,甚至上延腮颊,下至胸前。
可因肿连咽喉、舌下而并发喉风、重舌以致汤水难下。
伴有壮热口渴,头痛项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至气喘痰壅而发生痉厥。
若肿势渐趋限局,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熟。
《字里藏医》之——疮疡
《字里藏医》之——疮疡前面解释了创伤,本篇说说疮疡。
如果写成繁体字,就不难看出“疮”与“创”、“疡”与“伤”的相似之处。
其实二者之间词义相近,互相关联。
在肉眼无法看到寄生虫、细菌、病毒的时代,古人已经察觉了微生物的存在,中医把这种会导致、加重人体疾病的邪气,称为“虚邪”,眼见为实嘛,看不见为虚!繁体字的“风”写做“风”,就是携带小虫子的能量的意思。
风邪为百病之长,最易洞穿人体皮肤腠理,或通过破损创伤,深入肌肉血脉甚至骨髓,感染蔓延,与人体正气交争,导致高热、化脓、溃烂、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素问·风论篇》指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意思是说,携带着微生物的风邪从足太阳膀胱经侵入人体,窜行在各个腧穴、皮肤肌肉之间,与护卫人体的正气斗争,造成了局部阻塞,出现了溃疡。
由于卫气消耗加上经络不通,人会有局部肌肉麻痹的感觉。
所谓疠是邪气攻入了血脉和六腑,浊气充斥血脉,导致鼻根塌陷,脸色难看,皮肤出现大面积溃疡,这其实就是麻风病。
所以中医做手术时,以防风、洁净为要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尽量创造无菌环境。
比如为太监做阉割去势手术时,一般事先用酒和火为人体和手术器械消毒,烘烤并密闭的房间,作为手术室,古称蚕室。
现代医院的手术室采用给氧增压的方法,使室内压力总是高于外面。
术后一般用热草木灰外敷止血,并预防感染。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的死亡率。
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
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也就比较薄,故称为“疡”。
创在肌肉深处,感染以后脓血郁积较深,同时伴有红肿热痛,故称为“疮”。
因为疮疡一般都由外来创伤所致,所以在古代“疡医”也被用来泛指从事外科、皮肤科的中医。
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的官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
01第六章疮疡(概述、疖)
(3)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
证候: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或散发全身各处,或固定 一处,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常伴口干唇燥;舌质红,苔 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常用白芷、贝母、赤芍、当 归、皂角刺、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麦冬、玄参、五味 子等。口干唇燥者,加芦根。
④疖病
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 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 隔周余、月余再发。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 病。
(2)辅助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2.鉴别诊断
(1)痈
常为单发,初起无头,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肿势范 围较大,6〜9cm,初起即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3)蝼蛄疖
宜做十字形切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 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镶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 皮肉粘连而愈合。
3.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六应丸或六神丸,成人每次10粒,每日3次,吞服;儿童减半 量;婴儿服1/3量。
(2)西医治疗
病情较重者,应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如有糖尿病者,必须口 服降血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
(2)暑热浸淫证
证候: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局部皮肤红肿结块, 灼热疼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可伴发热、口干、便秘、洩赤 等;舌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常用连翘、天花粉、赤芍、滑石、车前子、 金银花、泽泻等。疖在头面部,加野菊花、防风;疖在身体下部, 加黄柏、苍术;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枳实。
疮疡透膜多在躯干,肿疡时见肿势漫无边际,触之绵软,或有 捻发感,多为气肿或透膜;溃疡时脓出似蟹沫,或夹有气泡,在 胸壁有时可听到如儿啼声(可做贴纸试验:取薄纸片贴疮口上, 可见纸片随呼吸而微微扇动),在腹部有时可看到有粪便流出, 多为透膜。疮疡轻证可无全身症状,火毒、热毒较重的常有发热、 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严 重的发生疮毒内陷时,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谐语、四肢发厥等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 辨证论治 内治 ①气滞血瘀证 ②蕴毒腐溃证 ③气血两虚证
① 气滞血瘀证
证候:局部皮肤出现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 或有破损。苔薄,舌边有瘀紫,脉弦。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②蕴毒腐溃证
证候:褥疮溃烂,腐肉及脓水较多,或有恶臭, 重者溃烂可深及筋骨,四周漫肿。伴有 发热或低热,口苦且干,形神萎靡,不 思饮食。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疏肝养血,健脾化痰
方药: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②阴虚火旺证
证候:结块逐渐增大,皮肤粘连,皮色暗红; 全身见潮热、盗汗、咳嗽或痰中带血 丝,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
证候:溃后或经切开后脓出清稀,淋漓不尽, 或夹败絮样物,创面灰白,形成窦道, 不易收口;兼见面色苍白,头晕,精 神疲乏,胃纳不香;舌质淡红,苔薄, 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利湿托毒
方药: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
证候:疮面腐肉难脱,或腐肉虽脱,新肌色淡, 愈合缓慢。伴面色白,神疲乏力,纳差 食少。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气血双补,托毒生肌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外治】
初起,外擦红灵酒或4%红花酊,或外擦滑 石粉后,局部按摩,或红外线照射,每天2次。
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的部位,如骶尾部、 髋部、足跟部、脊背部。
轻者经治疗护理可以痊愈,重者溃烂流 水,经久不愈。
病因病机
内因 久卧伤气,气虚而血行不畅,久病气
血亏虚。
外因 躯体局部连续长期受到压迫及摩擦挤
压而致气血失于流畅,局部肌肤失养而坏 死而成。
临床表现
诊断
初起受压部位皮肤出现暗红,渐趋暗紫,迅速变成 黑色坏死皮肤,疼痛或不痛,坏死皮肤与周围形成明显 分界,周围肿势平塌散漫。
【教学目的】 1、熟悉瘰疬是阴证疮疡的属性
及与臖核、失荣的鉴别。 2、掌握瘰疬的诊断及辨证论治。
概述 瘰疬是指多发生在颈部的慢性炎症性 疾病。 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名瘰疬。 别名:瘰子颈、老鼠疮 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核。
特点:
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女性,好发于 颈部及耳后,病程进展缓慢。
初起时结核如豆,不痛不红 缓缓增大,融合成串,溃后脓水清稀, 夹有败絮样物。 此愈彼溃,经久难敛,形成窦道。 愈后形成凹陷性疤痕。
预防与调护
1、手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术后感染 2、感染性疾病术中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引流通 畅,尽快愈合窗口。 3、保持窦道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 4、进食营养丰富的食品,以促进创
口愈合。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香贝养营汤加减。
外治法
初期:局部结块处可敷冲和膏或阳和解凝 膏掺黑退消。
中期:外敷冲和膏,如脓成未熟可用千捶 膏。若脓已熟宜切开排脓,创口宜大。
后期:用七三丹或八二丹掺于药棉纳入溃 口,外敷红油膏或冲和膏。如肉芽红活,脓腐 已尽时,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如有空腔或窦道时,可用千金药线,也可 用手术方法将坏死组织清除。
病因病机
忧思郁怒 肝气郁结
肺肾阴亏 阴虚火旺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肺津不布 灼津为痰
气滞痰凝
阻于经脉 结于颈项
痰火凝结
瘰疬
脓水淋漓 耗伤气血阴津
渐成虚证
破溃 成疮
日久痰湿化热 热胜肉腐而成脓
[诊断] 临床表现
好发于颈项及耳前、耳后的一侧或两 侧,也有延及颌下、锁骨上及腋窝等处者,
初期: 颈部一侧或双侧,结块肿大如豆,较
预防与调护
重在预防 对截瘫、中风、大面积烧伤、重病久病卧 床不起的患者,应加强受压部位的皮肤护理, 如定时翻身、皮肤洗浴、红灵酒或4%红花酊 外擦、局部按摩、红外线照射、使用气垫或海 绵垫等,保持皮肤的清洁,促进受压皮肤的血 脉流通,避免坏死与破损。
【教学目的】
熟悉窦道的临床表现 掌握窦道的外治法
输液针头胶管+注射器(清热解毒祛腐药液)
③灌注法 经引流、冲冼等治疗,窦道内脓尽无异物时,
可注入生肌收口药油,促进窦道愈合。
④扩创法 适用于脓液引流不畅时,用其他方法无效,窦
道部所在部位也允许作扩创手术者。 有助于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缩短疗程。
⑤垫棉法——加压,促进窦道愈合。
2、其他疗法 丹参注射液 黄芪注射液
[其他疗法]
一、针刺 二、挑刺 三、拔核疗法 四、抗痨治疗
一、针刺
直接刺入肿大的结块,配肝俞、膈俞, 每日1次,中等刺激。
对已成脓的不宜应用。
二、挑刺?
先在肩胛下方、脊柱两旁找寻结核点 (略高于皮肤,色红,指压不褪色的即为 结核点)进行挑治。
也可在肩井、肺俞及其附近进行挑治。
三、拔核疗法
适用于肿核较小,不能内消;体质尚好者, 用白降丹少许掺于太乙膏上,盖贴于结块处,每 3天1次,结核小的7天左右脱落,大的10天左右 可将结块拔去。
疮口呈潜行性空腔,创面肉色灰白,疮 口皮色紫暗,久不收敛,可以形成窦道。此 时部分患者出现低热、乏力、头晕、食欲不振、 腹胀便溏等症;或出现盗汗、咳嗽、潮 热等症。
如脓水转稠,肉芽转成鲜红色,表示将 收口愈合。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 红细胞沉降可增快 脓液涂片检查可找到结核杆菌 必要时可作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 确诊本病。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X线窦道造影 B超
脓液培养加药敏
治疗——外治为主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余毒未清证 ②气血两虚证
①余毒未清证
证候:疮口脓水淋漓,疮周红肿疼痛,或瘙 痒不适;可伴轻度发热等。苔薄黄或 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②气血两虚证
证候:疮口脓水量少不尽,肉芽色淡不泽; 伴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纳少寐差; 舌质,苔薄,脉细。
进而坏死皮肤与正常皮肤分界处液化溃烂,使死皮 脱落,形成巨大溃疡面。
溃疡初呈腐烂状,有脓液,有坏死脓臭味,可深及 筋膜、肌层、骨膜,后腐烂组织逐渐脱落,出现红色肉 芽,疮面深至骨的部位。
临床发展情况:
若创面干净,肉芽组织鲜红,周围皮肤生长较 快,褥疮可望愈合。
若坏死腐烂组织蔓延不止,溃疡面日渐扩大, 周围肿势继续发展,溃疡面有绿色或脓水腥臭稀薄, 患者体弱,预后较差。
硬,无疼痛,推之活动,不热不痛,肤似 正常。
可延及数日不溃。 一般无全身症状。
中期:
结块逐渐增大,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 连,结块亦可相互粘连,融合成块,形成 不、易推动的结节性肿块。
若液化成脓时,皮肤微红,或紫暗发 亮,扪之微热,按之有轻微波动感。
部分患者有低热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症 状。
后期:
液化成脓的结块经切开或自行溃破后, 脓液稀薄,或夹有败絮样坏死组织。
待结核脱落后,可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因 所用药物有很大刺激性,故使用时必须严格掌握 适应症,对结块较大而深在的,或与周围组织粘 连的,或年老体弱的,均不宜使用本法。
四、抗痨治疗
进行正规抗痨治疗,持续1年左右。
可口服异烟肼l一2年,或配合肌注链 霉素1—2月。
中成药及单方
无论初期或破溃后,均可配合服用: 芩丹片,每天3次,每次4片; 小金片,每天3次,每次4片; 内消瘰疬丸,每天2次,每次5g; 石吊兰片,每天3次,每次4片; 芋艿丸,每天2次,每次6g; 夏枯草膏9~15g,开水冲服。 抱石莲30g,夏枯草24g,水煎服; 石吊兰45g,水煎服。 如病情减轻时,也可单独使用上述成方。
溃烂后,尽可能剪除坏死组织,腐烂组织可 用红油膏纱布或九一散外敷。
疮口脓腐脱净,可用生肌散换药,或用生肌 玉红膏纱布换药。
经验方:
1、黑木耳散(黑木耳30克研粉与等量白糖混 合,温开水调成糊)外敷,每天1次,10天为1 疗 程。
2、复方猪胆汁液(新鲜猪胆汁20毫升,云南 白药1·2克,麦迪霉素0·5克,调成糊状),每天上 药4次,10天为一个疗程。
[鉴别诊断] 1、颈痈 2、臖核 3、失荣
1、颈痈 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
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有 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 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
2、臖核 多由头面、口腔等处的疮疖或破损感染
而引起;一般为单个结块肿大;好发于颌下、 颈部、颏下;发病迅速,压之疼痛,很少化 脓。
治法:益气养血,和营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
①腐蚀法 ②冲洗法 ③灌注法 ④扩创法 ⑤垫棉法
①腐蚀法: 先用五五丹或千金散蚀管拨毒 +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 有丝线、死骨等异物——取出 脓液多而稀薄时——八二丹药线引流 1—2周后脓净,疮口流出黏稠滋水时——生肌散
②冲洗法
适应症 心胸外科、脑外科等手术后形成的窦道,管 道狭长,药线无法引流到位,又不宜作扩创者。
概述
窦道是一种只有外口,而无内孔相通的 病理性盲管。
属中医漏管范畴。
特点:是管道由深部组织通向体表,只 有一个或多个外口,管道或长或短,或直或 弯,与内脏不相通连。
多数窦道细而狭长,或直或弯。
病因病机
手术创伤 残留异物
+ 邪毒侵袭
局部气血凝滞,蕴蒸化热 溃破成漏
诊断
1、临床表现
患病前常有外科手术史或外科感染史。 局部有一小疮口,常有脓性分泌物流出,疮 周皮肤可呈潮红、丘疹、糜烂等湿疹样表现。 一般无全身症状。 有时外口闭合,脓液引流不畅,可引起红肿 热痛,或伴有轻度发热等症。 有时疮口中可有手术丝线、死骨片等异物流 出。 窦道深浅不一,可有数厘米到十几厘米长。
[预防与调护] 1.保持精神愉快,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适当增加营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
【教学目的】 了解褥疮的护理 掌握褥疮的辨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