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课堂,微型课题生成的源头活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动课堂,微型课题生成的源头活水
作者:朱金茹
来源:《江苏教育》2013年第13期
工作十余年,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关注儿童、研究儿童是多么重要;而用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武装自己,以理论指导行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事半功倍。
我常常反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把它们作为一个个微型课题去研究,期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促进儿童的成长。
不过我却觉得,发现一个有价值、有新意的问题,并由此生成微型课题,既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
这一学年,学校邀请冯卫东老师为我们做微型课题研究指导,我们发现,冯老师做微型课题的风格以及技术路径跟别人不一样,他是从鲜活的课堂里发现问题,把问题转化为微型课题,这样,微型课题就可以用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这样的研究将直接作用于课堂,对儿童的学习理应能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
冯老师主动表示,要走进我们的课堂,为我们“量身定制”微型课题。
我们都为之一振。
这对于正在为微型课题生成而纠结的我来说,更是“天赐良机”。
于是我立即精心准备了一堂课。
我所执教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春笋》。
冯老师选择了一个能观察到全体学生的位置坐下,认真地听完全课。
课后,冯老师约我聊课,他赞赏我注重对儿童语感的培养,在帮助孩子体会课文中“裹”“嫩生生”等词语运用的准确性与生动性时,采取了“动作体会情境”的方法。
是的,不仅在这堂课,在平时的课堂上,我都十分注重孩子对语言的品读。
我向冯老师请教,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也积累了不少类似的例子,可否形成一个微型课题。
他说当然可以,这正是在对儿童进行一项十分重要的语言能力训练——“差别感受性”的培养。
就这样,在他的指导下,《小学生语言“差别感受性”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研究》诞生了。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冯老师又帮我生成了另外三个微型课题:《“泛灵”:以“角色同一”激活学生的心智灵性》《闭目“想验”,洞开学生语文感知的心灵大门》《“文化识字”中教师的文化准备问题研究》。
他一一认真讲解,我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冯老师生成的微型课题,有一些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也有过相关的模糊意念,而经他一指点,就由模糊变得清晰,他还使我拥有了几个较具创意的概念。
他何止是在给我出主意,更是在帮助我澄清自己的教学思想。
我最钟情的要数“闭目…想验‟”那个课题了。
我是在情境教育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在将孩子们带入情境中或者激发其想象时,常常让他们闭目遐思,进行想象性体验。
这一课,我同样让集体担当小春笋角色的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冬天的小春笋在哪里、在做什么。
孩子们自觉闭上眼睛,扮演在泥土里冬眠的小春笋,美美地想着。
当我播放一声春雷时,他们不由自主地睁开眼睛,踊跃地表达起来。
有的说:“春雷公公在呼唤我们呢!”有的说:“春雷公公在催我们快快生长,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呢!”还有的说:“春雷公公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春天来
了!”孩子们在闭目“想验”的这一刻实现了“情动而辞发”。
每每闭目,他们的心灵之门仿佛被打开,思维特别活跃,表达也格外生动、真切。
过去我也常常运用这一策略,可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闭目”的意义何在。
冯老师一番点拨,让我明白,它是要引导孩子们去“想验”。
冯老师不仅让我明白了“其所以然”,更打开了我的思路,让我想得更多:“闭目…想验‟”,虽然是这一堂课生发出来的微型课题,却有很强的普适性,在李吉林老师和其他名师的课堂里,也常常见到老师让孩子们闭目遐思——这是他们许多成功课堂里的成功细节。
我接下去思考:闭目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们想象,让孩子们的思维尽情驰骋。
当他们闭目时,仿佛打开了自己的心灵之门,由此,思维变得没有疆界了,可以尽情想象,充分体验;他们所“看到”的不再是为特定空间所限制、距离很近的外界景象,此刻,他们的眼与心息息相通,真正成为一种灵动的“心眼”,带领自己挣脱束缚,进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不看而看”的视觉和无拘无束的思维齐飞,他们所见到的境界该是多么宏大壮阔,他们所收获的思维成果该是多么丰富多彩。
这个微型课题令人振奋!
我还想起不久前听一位老师上《谈礼貌》一课,他也使用了闭目的方法,效果并不好,甚至有点弄巧成拙的意味。
现在想来,《谈礼貌》所写的是实实在在的场景,无需孩子进行联想和想象,不必“想验”。
不恰当地使用“闭目”的方法,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后来的几天,我沉浸其中,心里渐渐明晰起来: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闭目和“想验”有着怎样的心理机制,闭与不闭有怎样的差别;二是从操作层面寻找更多的成功案例,总结“闭目…想验‟”的操作策略;三是更好地改进方法,使闭目“想验”更好地叩开儿童的心智大门,为儿童学习服务。
我难以遏制内心的激动:这一微型课题一旦真正实施起来,“闭目”就将由过去的“妙手偶得”变成今后的主动有为,精心设计。
到那时,我一定会通盘考虑:如此设计是不是贴近儿童心理?能不能叩开儿童语文感知的心灵大门,让他们“神思翩然”?当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当一种理性认识驾驭着实践行为时,我们的教学将更为科学,儿童的学习也会更加高效。
我不禁感叹:灵动课堂,微型课题生成的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