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合集下载

浅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

同时,物价水平不断上涨,虽然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使物价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形势依然严峻。

<一>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仍不容忽视一是主要经济体将进一步实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回升,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CRB现货价格指数已超过危机前最高水平。

二是当前的货币信贷环境仍较为宽松。

三是明年粮价存在较大上涨压力。

虽然今年粮食丰收在望,但种粮成本提高,工业用粮需求增加,再加上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对国内预期的影响导致的惜售等现象,粮食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

<二>流动性过剩凸显中国经济失衡一是经济增长战略过度依赖重工业发展。

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经济,我国目前的投资率超过40%,远高于其他国家水平。

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增速过快导致产能过剩的双重作用下,过剩的产能必然由国外需求所吸纳,从而导致净出口不断创新高,并进一步导致国内的流动性过剩。

二是投资-消费-储蓄的结构性失衡。

数据显示,2001至2006年,代表我国储蓄总水平的国内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合计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累计增加值为15.6万亿元,而同期投资累计增加值仅为7.27万亿元。

三是资本回报率与劳动力回报率长期失衡。

近年来,我国资本回报率上升迅速,而劳动力回报率增长缓慢,甚至有下降的趋势。

四是资源要素价格失真造成逆向配臵。

五是金融低效率阻碍了流动性的传导。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0年12月3日召开会议,确定明年我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

分析人士认为,货币政策基调的转变,可以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通过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投放,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最终将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第14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14章 宏观经济政策

失业的影响
失业的代价与收益之比较: 收益:个人效率的最大发挥和社会资源的 最优配置。 代价:社会产量的减少和个人收入的减少。 奥肯定理[Okun’s Law]—— 失业率的变动率与实际GDP增长率的变动 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人力资本的损失和不利的社会影响。
¼ 2-2¡ à ¹ GDPÔ ³  ¼ Æ Ê Ò Â Í ¢ À ú ö ¤Ê °ä §µ Ê
五、财政政策的效果
乘数效应[Effectiveness of Multiplier] ——政府支出或税收所引起的总需求成倍 增长或减少。 1 1 政府支出乘数 ⊿Y =
⊿G 1-b(1- t )
税收乘数
⊿Y = -b 1 ⊿T 1-b(1- t )
挤出效应[Effectiveness of Crowding out]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 [见教材P517] 主要原因: 政府支出增加→物价上涨→实际货币 供给减少→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消费减 少。

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分类: ⑴温和的通货膨胀
[Moderate Inflation]
⑵奔腾的通货膨胀
[Galloping Inflation]
⑶恶性通货膨胀或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
[Hyperinflation or Runaway Inflation]
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Redistribution Effects of Inflation] 固定收入的领取者受损,固定支出的支付者受益。 雇工受损,雇主受益; 债权人受损,债务人受益; 出租者受损,承租者受益。 可预见影响小,不可预见影响大。 可预期的通货膨胀[Anticipated Inflation] 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Unanticipated Inflation]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Output Effects of Inflation]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

然而,中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有着一些不同之处,这就是中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仍然保持着社会主义的特点。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同时保持着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社会公平的导向。

这种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的效率和公平,使得中国得以快速发展,同时保持着相对较低的社会不平等程度。

其实,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国家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来引导和调整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方向。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从而维护经济的稳定。

另一方面,国家还通过产业政策来引导资源配置和发展优势产业,以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的干预不仅仅是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公平,还有更多的考虑。

例如,国家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此外,国家还关注社会公众的需求和福利,通过实施社会保障政策和减贫政策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和竞争性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需要国家来提供一定的保护和规范。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员转岗的问题,需要国家来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

因此,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来引导和调整经济发展,通过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来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通过社会政策和福利保障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和变革。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的推动,中国逐渐向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的经济转型,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此文章仅供参考不可全部抄袭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2012年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趋缓的一年,“外部经济的放缓与动荡”、“房地产市场的逆转”以及“金融风险与金融扭曲的加剧”等主导中国经济下行的力量。

因此,2012年的工作重点应当从“控通胀”转移到“稳增长”、“控风险”与“纠扭曲”之上。

政治上,各大国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

在国际安全形势更趋复杂的今天,如何让已经经历了30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保续迅猛发展的势头继续在世界经济中领跑,如何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成为决策者们首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2012年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发酵”、部分地区局势激烈动荡、以及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对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应进一步调整战略,积极应对。

一、2011年与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1、2012年GDP增速将出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模式,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以及房地产的深度调整将导致2012年第一季度出现深度回落,但市场情绪的稳定、房地产政策的松动、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以及地方政府换届效应的全面显现将使宏观经济在第三季度出现明显反弹,但全年的宏观景气程度依然偏低。

2012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将出现持续回落,经济增速将跌破9%,但第四季度可能出现明显反弹,单季度同比增速可能达到9.4%左右,从而使全年增速回升到9.2%-9.3%的水平。

2、从供给角度来看,第一产业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支农投入加大的作用下,增速将有明显提升,增速将从2011年的4.2%提升到4.4%;而第二产业在产能过剩问题的困扰下出现持续下滑,增速从2011年的10.8%下滑到10.6%,与房地产相关的重工业受到的影响较大;而第三产业借助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和在服务业投入增加的作用下,改变了2011年大幅度回落的态势,增速达到9.1%,与2011年持平。

3、2012年消费将在两大类力量的作用下出现名义增速回落,但实际增速略有提升的局面。

当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当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当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当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势2023年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当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中国采取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既有社会主义的特点,又有市场经济的特点,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

1.国有资产与非国有资产并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同时拥有非常庞大的国有企业。

在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资产与非国有资产并存,既有政府的经济控制,又有市场的竞争和自由。

2.政府与市场的角色相结合政府在中国经济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政策、国企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更加稳健。

同时,市场经济也在中国的经济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成效可圈可点。

二、当代中国经济制度的优势在当代中国经济制度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特点和优势,这些优势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1.政策的针对性政府的宏观调控非常精准,针对不同的行业提出不同的政策措施,有利于促进行业的发展。

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使得中国的经济政策变得更加有效。

2.稳健的金融体系中国有着十分稳健的金融体系,保证了资金流通的顺畅与安全。

同时,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不断增强,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3.强大的人力资源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力资源,人才流动频繁,对经济转型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保障。

此外,中国劳动力市场十分灵活,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4.政府的稳定性中国政府的稳定性非常强,有着长期稳定的执政基础和政策稳定性,为中国经济的常态规划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保障。

三、当代中国经济制度的未来展望未来的中国经济,在当前的基础上将会继续发展壮大。

根据相关机构的分析,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同于以往,经济将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实现新的发展。

形势与政策PPT

形势与政策PPT

时事报告
第二节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
时事报告
一、世界经济艰难复苏——2011世界经 济运行回顾
全球经济:2011年六大看点

看点一:经济增长一波三折 看点二:债务危机步步惊心 看点三:拯救欧债殚精竭虑


看点四:通货膨胀频频作祟
看点五:货币政策分道扬镳 看点六:极端天气肆无忌惮
时事报告
据世界银行预测,未来3年 全球需求增长的一半将来自发 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较高的 劳动生产率与人口增长,将使 其GDP年均增长高于6%。作 为一个整体登上世界舞台的新 兴经济体自信心在提升,相互 之间的合作意愿也在增强。“ 金砖五国”、“钻石十一国” 、“展望五国”、“灵猫六国 ”等新兴经济体星光熠熠。随 着新兴经济体实力的提升和合 作的加深,必将推动世界经济 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时事报告
2012年看点:

欧债危机是首先值得关注的焦点。


第二个看点是世界经济下行问题,但总体上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很小。
第三个关注点是美国是否会在上半年出台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如果 是这样,全球经济将出现紊乱,热钱会往新兴经济体流动,并引发当 地通货膨胀等问题。伊朗的形势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 第四西亚北非的政治局势是否会稳定下来也值得关注。这些地区会影 响石油供给,特别是伊朗的形势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 第五、新兴经济体会受到整体局势影响,但仍然会呈上升趋势,并成 为全球经济主要动力

1月,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州遭受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


3月,日本发生8.9级特大地震,随后引起持续数月的的海啸与核泄漏
1-5月,欧洲大部分地区遭遇持续干旱 美国中部和西部、南部遭遇20年至50年一遇的极端干旱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

• • • • •
总需求当中结构性失衡 内需中过于依赖投资需求 国民收入出现分配上深刻的结构性矛盾 城乡差距太大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四、宏观经济政策须做的 四个方面调整
第一,宏观调控原则 • 有利于结构调整 • 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 • 有利于技术创新 • 有利于就业
• • • • •
第二,四个方面的调整 总量政策的方向性调整 调整财政政策的重点 货币政策是不是要变宽松为紧缩 人民币汇率政策
五、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基 本的社会条件
1、市场化保证竞争效率的提高 中国的双重转轨不同于西方 2、内外和谐 内部和谐靠利益的协调[中国收入差距基本情况及
原因:二元结构 、生产要素的贡献 不同、机会不同、历史积累、寻租】
外部和谐靠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 外交战略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与宏观调控政策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张术环教授
主要讲四个问题
• • • • • • 一、一国经济形势的衡量指标 二、当前我国所处的阶段及陷阱 三、十二五”期间中国面临的主要经济 增长矛盾 四、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做四个方面调整 五、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基本的社会条件
一、一国经济形势的衡量 指标
1、GDP 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制度发明之一。缺陷(1) 没有告诉人们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 (2)不能真正反映国民财富的增长状况 ;(3) 有些经济活动的计算只是估算;(4)一些产 品和服务不能完全进入市劳动力就业比重、恩格尔系数
体现社会长期发展的情况 3、二者的关系 应该协调,但是没有必然的一致性。
4、这个阶段应该注意的陷阱 环境 、资源约束 、人工成本 中国特 有的几个矛盾【效率与公平难以兼得、 失业与空位并存、经济增长与环境保 护难以兼顾]

科学的宏观调控

科学的宏观调控

社会政策与民生保障
1 2
社会政策
关注社会公平、公正和福利,通过制定和实施相 关政策措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民生保障
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包括教育、 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3
社会政策与民生保障的衔接
社会政策应与民生保障紧密结合,确保各项政策 措施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科学的宏观调控
目录
• 宏观调控概述 • 科学的宏观调控理论 • 宏观调控的实践与探索 • 科学的宏观调控策略 • 宏观调控的成效与影响 • 未来宏观调控的挑战与展望
01 宏观调控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经济的 稳定增长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目的
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或紧缩,保障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宏观调控的历史与发展
01
早期宏观调控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经常出现经济危机和波动。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一些国家开始采取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两者应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经济体系,以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运 行。
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
产业政策
针对特定产业制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旨在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竞争力。
区域政策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策 略和政策措施。
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融合
将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协 调发展。
02 科学的宏观调控理论
经济学基础

当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当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当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一、宏观经济政策1.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和调节收入分配等目标。

2.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财政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种经济政策。

中国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适度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

3.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货币供应、利率、汇率等手段,通过货币供应的调控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4. 宏观调控目标:中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包括控制通货膨胀、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收入分配等。

5.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经济总需求、总供给和物价水平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现象。

中国的经济周期主要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复苏期和滞涨期。

二、产业结构调整1. 产业结构的含义和作用: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相对规模和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调整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规模和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

2. 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指将传统产业转变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环保型产业的过程,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3. 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金融、商贸、旅游、物流、信息技术等行业。

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4. 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先进、科学、规模化和市场化的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中国政府正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5.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现代科技和知识为基础,以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业。

中国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1.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就业机会不平衡等方面。

浅谈当今国内外形势与政策

浅谈当今国内外形势与政策

浅谈当今国内外的形式与政策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

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七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二五规划”,规定以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当今,时代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科学发展观和平与发展国际地位中国正文: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网络课程中丰富的内容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关注世界。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

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面对新的挑战,各国应超越传统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交流合作,密切相互协调。

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大国都寻求与中国合作,中国的市场潜力与综合国力示众所瞩目的。

大国关系主旋律是协调、良性互动。

美国一超多强中的超级大国,但是尽管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目前没有变化,但它政治上失策、经济上失控使它不得不放弃单边主义,更注意寻求大国间的合作支持。

新形势下新发展格局的宏观背景与政策路径——评《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新形势下新发展格局的宏观背景与政策路径——评《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新形势下新发展格局的宏观背景与政策路径——评《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新形势下新发展格局的宏观背景与政策路径——评《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王森垚(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 100032)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站在世界历史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战略新部署,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强国新方略,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新形势下,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发展格局”对于我们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此背景下,《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的出版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尤其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这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立场,结合作者多年经济思考与实践经验提出的关于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观点,是一部以回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难题为导向的著作。

一“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前提,在于立足时空观,整体上把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内外发展环境。

《结构性改革》一书以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问题为导向,阐述了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中,贯穿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主线和治理经验。

这为我们理解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基本的时代素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理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这得益于对生产关系的一系列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魂,是贯穿改革开放的主线和红线”。

40年来,我国从解决商品、服务供给到更加注重企业、制度供给。

对于前一方面来说,供给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对于后一方面来说,“优化”的制度为“解放生产力”带来了动力和红利。

其中,制度供给是理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

我国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势特征与政策选择及评价

我国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势特征与政策选择及评价

我国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势特征与政策选择及评价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调节与控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经济管理应该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变革与完善。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我国宏观经济进行了多次调整,在此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管理变革的基本经验, 探索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对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发展自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保持了37年的高速增长势头, 改革开放以来的37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7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7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7年。

这37年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1],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2]。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67.67万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2016年达到67.67万亿元[1]。

具体可见下图:由图可见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平均经济增速的3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的2倍,发达国家的4倍。

换言之,发展中国家走一步,我们走两步;发达国家每走一步,我们就走四步[3]。

世界银行对中国这么多年天翻地覆的变化的评价是,“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它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伟大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伟大抉择

改⾰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伟⼤抉择2019-08-12摘要:改⾰开放作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在中国特⾊社会主义伟⼤事业的全局中,居于极端重要的地位。

改⾰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它给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化、社会、、外交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事业带来了巨⼤的变化。

历史雄辩地证明,改⾰开放是国家富强、⼈民富裕、民族复兴之路。

⼗七⼤报告,⾼度评价了改⾰开放,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向。

关键词:改⾰开放中国命运关键抉择⼀、改⾰开放使中国经济⾯貌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是⼀个⼈⼝众多、特别是农村⼈⼝占很⼤⽐重的国家。

改⾰开放前,处于⾼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产⼒遭到了严重破坏,物资短缺,⽇⽤⽣活品严重匮乏。

⼗⼀届三中全会吹向改⾰开放的号⾓之后,以经济体制改⾰为主线先⾏,从农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国有企业改⾰到宏观管理体制改⾰,从所有制结构改⾰到分配制度改⾰,再到朝着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前进的改⾰。

逐步推进其他⽅⾯的改⾰。

改⾰与开放两个轮⼦同时推进,相互促进,实施“引进来”和“⾛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农民群众焕发出空前劳动积极性。

僵化的经济体制被冲破了,国有企业从主要依靠政府和政策,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和法律,现代企业制度陆续建⽴。

这些⼤⼤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控制⼒和竞争⼒。

⽽⾮公有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统天下的局⾯。

市场机制的引进,使经济⽇趋活跃、市场逐步繁荣、⼈民群众不断受益。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在⼈类历史上⾸次结合了起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了强⼤的活⼒。

科技、教育体制的改⾰,使科技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了⾃主创新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教育事业全⾯发展,现代化⽔平不断提升。

从经济特区的创建开始,到加⼊WTO,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位开放的格局。

改⾰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产⼒得到了极⼤的解放和发展,国家财政收⼊显著增加,中国开放性经济⽔平明显提⾼,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当今经济形势下的国家宏观调控建议

当今经济形势下的国家宏观调控建议

当今经济形势下的国家宏观调控建议摘要:在过往几十年的国家管理和建设过程当中,宏观调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在经济方面,我国能够抵御历次强大的金融风暴,主要功劳应当属于国家宏观调控。

当今我国的经济形势正处于复杂阶段,面对暗流激涌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国内问题丛生的市场,唯有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适当调整,才能够继续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对经济的约束、规划和指导作用。

本文以当代我国经济形势现状入手,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走向,最终为国家相关活动和行为提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经济形势;宏观调控;发展趋势;建议前言自“凯恩斯革命”和“罗斯福新政”以来,就连相对发达并注重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开始重视国家宏观调控。

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人们渐渐发现国家宏观调控能够有效缓解行业经济压力,实现对社会经济的规划,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隐患及时地进行推理和排除,实现经济的科学性增长。

可以说宏观调控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实施国家事务的主要手段之一,并且做到了实事求是。

在面临当前国际一体化、网络经济、次贷危机、城乡差异性等现实问题下,我国国家宏观调控更应当有所改变,以实现合理、有效、科学的引导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繁荣和稳定。

1.当代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略显严峻,但是相对于欧美资本主义世界而言,仍然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整体状况较为乐观。

一方面,我国经济仍然在稳步增长,虽然受到国际通货膨胀的影响,国内市场出现了短暂小幅度的萎靡现象,但是整体看来拥有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消费活力依然强劲。

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和乡村消费正在开发当中,尚存在较大的市场潜力,可以缓解因国外市场紊乱而产生的经济动荡。

此外,快速上涨的高消费势头得到遏制,特别是关于房地产、铺张浪费等获得了有效的治理,市场从新归于稳定化。

产业结构获得优化,当前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绿色产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

当然,虽然国内形势乐观,但是仍旧不能掉以轻心,尚有外忧(世界经济危机、国际经济冲击)内患(市场内动力不足,相关制度和措施略显滞后)需要充分考虑。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2011-2012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概论》科目考查卷专业:市班级:任课教师:李幼斌姓名:学号02 成绩: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每次看新闻联播,了解到很多国家仍处在战乱或者挨饿的时代,我都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至少我们现在还有硬安定的环境看书。

至少能在这一点对我国现在发展的肯定,当然,现在我们国家向第三世界-非洲进军,国家看到第三世界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并且能帮助非洲国家摆脱贫穷,自己的经济同时也能得到发展。

从我的生活中看中国的政策,我感到还存在很多漏洞护着可以说是不足。

例如:公务员考试的人在逐年增加,真的使人们都热衷于为人民做贡献,回答是肯定的NO,这就可以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公务员给他们带来某种利益,还有小偷抓贪官经常会发生,我想还有多少没有被抓出来了,再就是公民尽了纳税人的义务,但却得不到应有的权利,等等。

我想这可能是我发现急需解决的不好的问题。

从国际环境看,当前受欧美债务危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市场信心普遍动摇,大宗原材料价格起伏跌宕、世界经济增速下降;欧元区以及欧盟的主要大国,救危机无良方,前景叵测;尽管最近美国、日本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基础尚不稳固,缺乏近期复苏的可持续性。

从国内环境看,2012年受国际市场低迷、能源资源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愈加突出等诸多因素影响,出口增速将明显降低,不排除发生较大波动的可能;内需增长虽然由政策扩张刺激开始向市场主导转变,但基础还很不稳固,内需弥补外需任务仍然艰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短期难以根本转变,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明显降低。

与此同时,货币供给总量仍然偏大,加之成本推动、输入性等因素影响,通货膨胀压力仍然不可忽视。

因此,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态势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有两个趋势可以基本确定: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已开始小幅下降;二是物价上涨的内外压力交织并将较长时期存在。

十多年来宏观调控的得与失

十多年来宏观调控的得与失

十多年来宏观调控的得与失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较好地避免了冷热剧烈交替的破坏,宏观经济政策的及时调整与跟进功不可没,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市场化的调控手段日臻合理。

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已与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调控政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鉴往而知来,作为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风云变幻的亲历者,经济学界的耆宿沈立人先生对十多年来宏观调控政策得失的梳理,为完善和改进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背后的制度环境提供了方向。

经济运行的宏观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其运行轨迹明朗耀目。

从宏观层面给以回眸,一瞥之间,与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并行不悖的是宏观调控那只看得见的手。

原来,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拐点,在择定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时,同时择定以宏观调控为前提。

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运行市场化正是循着此一途径前进,取得了赫赫战绩。

对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论是事前的综合平衡或事后的大力调整,由于难以抵御扩张冲动的干扰,也都难以防治屡戒不止的大起大落和短缺恶果。

但是,并不意味着市场化就能避免周期性的起伏波动。

仅从上世纪90年代后,也有经济过热和偏冷的交替,要求加强宏观调控,给以必要扭转。

大体上有三次:一次是1995年后的明显过热,二次是世纪之交的几年有所呆滞,还有一次是这几年的偏快。

这三次的大体症状,一次是公认的通货膨胀,物价指数上扬超过20%;一次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采取从紧对策带来一度的通货紧缩;一次是绵延迄今的物价渐升直逼和突破警戒线,从轻度通胀到中性通胀(所谓结构性通胀),距全面通胀仅一箭之遥。

这三次的对策,不同于l988~1991年的“急刹车”,l993~1996年实行“软着陆”,大大减少了治理通胀的代价;但未做到较长时期的安定,类似于l985~1988年,“软着陆”不久又来“硬起飞”。

不同于过去,还表现在首次采取向市场经济过渡后的宏观调控,而非完全依赖行政办法,与当代国际通行的方式越来越靠拢,主要杠杆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宽严相济。

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分析
四当前我国宏观形势分析及政策叏向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我国经济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明显回落2009年受刺激政策的影响经济逐季回升2010年下半年开始在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以及主动性政策调控的影响下经济增势逐步趋稳增速水平回归稳定增速区间季度gdp增速已连续三个季度运行在9510的区一从中长期角度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二为新周期开启积极蓄势阶段从当前的形势看我国经济正处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第三个增长周期的调整回落期国际釐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刻基本进去如何积极把握重要戓略机遇期使我国经济顺利迈向新一轮增长周期将显得至关重要
恶性通胀总体而言对股市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 ,货币加速贬值,人们将囤积商品、购买房屋等 进行保值,资金流出证券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将 被严重扭曲和失去效率,企业经营受挫,盈利水 平下降。
在1993年-1995年连续三年 两位数的恶性通胀形势下 ,股市表现非常疲弱,尤 其是1993年到1994年通胀 持续攀升的阶段,股市下 跌态势更为明显。
积极
稳健
积 极
当然,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 ,总体看应重点关注年度财政预算、财政收支结 构与重点,把握财政收支总量变化趋势的同时, 了解政府财政投资的重点和倾斜政策,再结合行 业与公司分析做出投资选择。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所制定 的关于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 本准则,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债是国家按照有偿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也是实现 政府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具体产业结构,用于国民经济 的薄弱部门和瓶颈产业的发展,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调整,促 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二是可以通过发行国债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 流通量。
2003年到2007年上半 年,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经历了不断上调的 过程。

当代经济形势与未来发展趋势

当代经济形势与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经济形式与未来发展趋势一、当前经济形势及趋势目前,中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

纵观历史,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在经济,科技,教育,民生,在国际上的地位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同时中国也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不仅是政治环境,还有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据国际清算银行第79 届年会年度报告称,“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走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

面对这场危机,也有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也有人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

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自身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欧美国家在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上和中国纠缠不清。

由于人民币汇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中国的出口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导致美国贸易赤字不断增长。

美国希望人民币升值,以改变这种状况。

中国考虑到中国的出口贸易以及就业的压力而拒绝人民币升值。

一方面来说保持汇率的稳定是迫不得已,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话,势必会降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会使中国的招商引资遭受严重的打击,同时会大幅减少中国的出口,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大批的民营企业倒闭,大量的工人会失业,会导致国家的政治环境恶化,社会不稳定。

虽然人民币可以促进中国的进口,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这些都要在国家的经济局势稳定,社会安定的基础之上才会有意义。

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美国人经济状况更加的糟糕,美国人大幅降低消费,特别是对中国商品的消费。

由于美国人消费降低,导致中国的出口大幅下跌。

大量的工厂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

郎咸平教授说过,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中国大量购买美国的国债,政府将资金注入银行,同时美国的利率很低,美国人大量地贷款用于买车和其他消费。

才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

这不无道理,同时这与美国政府自身的调控和美国人不良的消费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形势与政策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形势与政策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seek; pursue; go/search/hanker after; crave; court; woo; go/run after形势与政策——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经济关乎国计民生,是实现社会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认清经济变化之态,把握经济发展之势,谋划推动经济建设之策,业已成为当代世界共同聚焦的话题.一、2015年我国经济建设回顾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底公布的经济数据,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万亿元,比上年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亿元,比上年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28974亿元,比上年增长%.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粮食产量达62144万吨,增产%,实现“十二连增”.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6978元/人,比上年提高%.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21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实际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实际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实际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实际增长%,其中网上零售额3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增速最快.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年未,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去年全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45741亿元,比上年下降%.其中,出口141255亿元,下降%;进口104485亿元,下降%.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3304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5127亿美元,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元人民币,比上年贬值%.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263亿美元,增长%,其中实际使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商直接投资85亿美元,增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11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8亿美元,增长%.去年的主要经济数据公布后,引来国内外不少人士的关注和聚焦,担心、焦虑、猜疑、唱衰乃至“硬着陆”之声不绝于耳.那么,我们如何看待我国2015年的经济形势呢一实现%的经济增长,来之不易而又十分珍贵.2015年,尽管我国经济增速比上年有所放缓,但来之不易,不仅有较高的含金量,而且对稳定就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也十分抢眼.%的增速“含金量”较高.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大,%的增速所对应的经济增量超过5000亿美元,不仅相当于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也超过了目前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从世界范围看,%的经济增速仍然是比较快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的增速稳住了就业、稳住了物价.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额完成计划312万人;农民工总量达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物价水平较为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粮食产量增产%,实现“十二连增”.这些情况表明,尽管与过去两位数左右的高速增长相比,%的增速有所回落,但稳定增长态势没有改变,继续处在合理区间.%的增速也来之不易.2015年,世界经济复苏持续乏力,国际贸易延续低迷态势,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地缘冲突加剧;国内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去产能去库存与稳增长、融资难融资贵与财政金融风险上升、“走出去”与国际市场萎缩等两难多难问题更趋突出,趋势性、阶段性、周期性矛盾相互叠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在这样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的增速难能可贵、来之不易.%的增速还稳住了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突出贡献.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力拉动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名列前茅,仍然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增长之源.二去年的经济建设成就是在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协调发展成效明显基础上取得的.去年,党中央、国务院一方面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要素的流向和配置;另一方面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定不移地调结构、转方式,既坚定淘汰和化解落后、过剩产能,又加大对符合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使经济结构加速优化、更趋协调.去年全年,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同时,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基础设施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和%,分别比上年提高和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比上年末提高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比上年降低.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快于东部地区和个百分点.三在去年经济社会发展中,创新创业方兴未艾,经济动力正在积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完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趋势明显.去年全年,创新创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4220亿元,比上年增长%;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累计支出资金总规模达577亿元,投资创业企业1223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效果显现,全年授予境内专利权万件,比上年增长%,签订技术合同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9835亿元,比上年增长%.在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和成果的支撑下,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加快孕育并迅速发展:去年全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和%;网上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快递业务量增长48%;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增长103%;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工业机器人增长%,智能电视增长%,智能手机增长%.科技创新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四社会生产的能源消费结构深入优化调整,节能降耗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针对资源环境对我国社会生产的约束日趋强化,党中央、国务院着力改变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节能降耗成效明显,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去年全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提高个百分点;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铜、钢、烧碱、水泥等产品的单位生产综合能耗持续下降,使能源消费结构加速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五虽然外部经济环境艰难,但对外贸易和投资仍取得可喜成绩,“一带一路”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促进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推动外贸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自贸区建设,加大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更好结合,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去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继续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尽管出口有所下降,但降幅小于世界出口降幅.服务贸易加快发展,特别是服务出口、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增长势头强劲.“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15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其中,投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上年增长倍,投向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2015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万亿元,超过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1/4,实际使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和我国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均有大幅增长.六民生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民生优先,按照人人参与、尽力、享有的要求,大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奋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确保就业,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去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个百分点.按照2300元/人·年的农村扶贫标准,去年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442万人.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236万人、365万人和6823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人数分别为1708万人、4903万人和518万人.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投入仍在加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总体而言,去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可喜可贺的,它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正确的、有效的,不仅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而且有利于激发发展潜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些建设成就,为我们充分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风险与挑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准备.二、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可以说是“形有波动,势仍看好”,希望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波动下行态势,同时也存在实现增长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两位数的高速发展,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也达到%的水平.不可否认,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我们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但同时也聚集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运行规律,不可能总是维持高增长态势,一个国家的经济在长期处于高位运行之后逐步回落到正常增长的状态,着力解决高速运行聚集起来的各种内在矛盾和问题,这是经济运行周期性的正常反映,也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下行压力较大,是周期性、结构性和外部性三重因素作用叠加的结果.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增长格局分化,负面因素增多,全球贸易低迷,外部需求疲软持续,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去年以来,我国把经济政策的重心集中于“稳增长、调结构、提质增效”上,主动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妥善应对来自于国内国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着力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严重的问题,尽管使一些经济行业的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增长下降,但是优化了整个经济结构,转变了发展方式,为下一步的强劲增长做好了准备.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增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之后作出的重大判断,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必须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坚持辩证法.二是我国经济运行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经济结构不断改善、需求结构正在改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等新经济增长点快速增长.当前,尽管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但经济结构不断得以改善和优化,人们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改变,一批体现现代经济发展方向和提升现代化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以去年为例, 在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仅约万亿元,而第二产业投资则为万亿元,第三产业更高达万亿元,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和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比重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投资增长最快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整,引导着经济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有效抑制了部分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扩张,使社会生产朝着符合人们需求的方向发展.同时,国家对创新创业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支持设立创业投资企业206家,投资创业企业1223家;全年授予境内专利权比上年增长%,签订技术合同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比上年增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使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此外,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破国内生产总值的50%;全社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养老家政健康消费、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等消费热点正在加速形成.三是我国经济运行分化日益明显,经济增长中不同产业增长的速度分化,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运行分化,区域格局、宏观层面和微观感受也在分化.经过经济结构的大力调整,使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日益明显分化的特点.一是构成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此消彼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激剧变革之中.以过去五年来的情况为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呈现出明显的逐年缩减模式,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则不断逐年提升,领跑国民经济的运行,到去年底,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是在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的运行也在不断分化,呈现出不同的运行态势.比如,同样在工业领域,传统行业越来越受到资源约束加剧、上游价格抬升、产能过剩、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的制约,因而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下降的局面,而新兴的产业则呈现出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良好、适应市场需求、增长速度较快的格局.以去年为例,我国的原煤、火电、粗钢、烧碱、水泥等生产行业,均进入不同程度的负增长状态;而智能电视、核电、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兴生产行业,则出现快速成长和大幅增长的态势,据统计,去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和个百分点.又如,在电力生产行业中,去年火电的增幅比上年下降%,但水电则又比上年增长了5%,核电比上年增长高达%.这些分化,意味着我国经济正在走向转型发展.三是新业态蓬勃发展,大有取代传统行业、引领经济变革之势.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加速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兴起,发展出一系列经济新兴业态.根据去年的统计,我国网上商品零售、快递业务、移动互联网接入等行业成长壮大较快,并给人们以切身感受,形成了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态势.此外,区域增长格局也在明显分化,中西部地区走向跨越式发展,新兴经济开发区正展现后发优势,老少边贫地区也正借助精准扶贫共同迈向全面小康.四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尽管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较大、增长缓慢、运行分化、内部环境趋紧、外部挑战严峻等诸多困难,但我们也应当清晰地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高速发展,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仅去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量部分,就大致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在实现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已经走过了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阶段,转而进入“消费拉动”和“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阶段.13亿人口构成的大市场和3亿中等收入人群形成的新兴消费实力,市场产品供给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发展,刚刚超过50%的城镇化率,当前正加紧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速推动的三维打印、移动“互联网+”行动计划、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变革,正在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中国高铁”“中国核电”,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亚投行”、“丝路基金”的营运等等,都正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强劲助力.因此,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是牢固的,经济韧性、发展潜力、回旋余地是巨大的,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其良好的,动力是强劲的,保持经济长期中高速增长是有充分保障的.五是供给侧改革,将成为引领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动力,成为我国经济建设长期面临的工作重点.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我国经济的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深刻的背景: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世界各国为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普遍认识到推动结构转型、改革原有经济运行模式势在必行.我国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主要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等,但时间一长,这些宏观调控政策的边际效应加速减弱,以致社会经济震荡不停,直到目前尚未扭转下行趋势,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进行“探寻病根”“对症下药”.二是在我国现实经济结构中,、煤炭、水泥、、、石化、、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生产指数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亏损面达到80%,产能严重过剩,利润大幅下降,而这些行业又占据着大量的人力、资金、土地资源,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势必要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三是在时下,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又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面对我国经济当前存在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既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叠加的结构性困境,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立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求经济运行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保持中高速增长,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使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强调,要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三是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四是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五是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与此相一致,会议认为,2016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1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2帮助企业降低成本;3化解房地产库存;4扩大有效供给;5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2016年的经济工作重点和经济发展趋势3月5日,全国人大十二届四次全会召开,李克强总理在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和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提出了“十三五” 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并对今年我国经济工作重点做出了安排:一“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十三五”是我们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要紧紧围绕这一奋斗目标,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完成六大方面的主要目标:1、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保持在%以上,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一批技。

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

作者: 董辅礽
作者机构: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北京100045
出版物刊名: 当代教育与文化
页码: 3-9页
主题词: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改革分析
摘要: 1992年至1997年中国的经济经历了经济过热,投资急剧膨胀,价格迅猛上涨以及后来实行经济'治理整顿',也即紧缩政策之后,紧缩的目标虽然已经实现,但同时也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清淡,商品积压,企业开工不足,价格出现负增长、从1998年起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作了大的调整,转而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本文对各项政策措施及其效果作了分析评价,对实行这种政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一些改革举措作了简要的叙述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21世纪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必然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越来越多的机构采用不同的标准来研究和评价中国经济,国际社会也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将会进一步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结构中的竞争力,制造业优势的不断强化将可能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世界工厂”。

自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大范围的贫困人口减少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

但是,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发展快速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收益无法在全国各区域均等分布,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区域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宏观经济政策”(macro economic 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为弥补市场失效、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或其它形式的经济行为。

宏观经济政策体制的根本转轨尚未完全实现,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强烈存在,这不能不说是目前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未能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所在。

在宏观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种: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

它在广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状态。

一些经济学家还用所谓奥肯定律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

价格稳定成文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由于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不良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扁你,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做生产的人均收入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前者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后者包括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等。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即便
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是:财政政策(减少所得税),对利率的影响上升,对消费的影响增加,对投资的影响减少,对GDP的影响增加;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利率的影响上升,对消费的影响增加,对投资的影响减少,对GDP 的影响增加;财政政策(投资津贴),对利率的影响上升,对消费的影响增加,对投资的影响增加,对GDP的影响增加;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下降,对消费的影响增加,对投资的影响增加,对GDP的影响增加。

可见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我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是这样变化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被确定为2007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按照今年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坚持稳健的前提下,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已释放出了适当控制货币投放的信号。

2007年12月0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已实施了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2007年的“一个防止”的基础上增加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 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200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金融危机中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009年最突出的政策主线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成为2009年影响金融市场最为显著的经济变量。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发展中小城镇和转变发展方式等调整措施,被各界广泛认同。

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明年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延续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连续六个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点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异化程度降低,经济形势波动起伏,机遇和挑战并存。

美国经济进入复苏轨道,欧元区经济形势依旧复杂。

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取得良好成效,房地产市场的“拐点”隐现。

财政收支形势较好,公共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我国经济调控总体上表现出“逆调控”的特点,需审慎分析经济形势,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调控搭配,在具体政策手段上侧重预调微调,侧重制度、机制建设,重视完善市场和引导市场力量。

2012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将继续“一积极一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3年,中国经济在保持价格稳定的同时平稳和缓增长,初步逆转2011年以来增长速度持续下滑趋势,但实际复苏进程迟缓。

2014年,中国经济应该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适应性需求管理的扩张操作,促进总体经济景气的正常化,从而实现其从萧条到繁荣的周期形态的根本转换。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近日发布《2014至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

该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拉开序幕
的一年,也是中国宏观经济沿着新常态轨迹持续发展的一年。

一方面,GDP增速等宏观参数在外需疲软、内需持续回落、房地产周期性调整等力量的作用下持续回落;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在消费升级、不平衡逆转以及政策调整的作用下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结构参数的良性调整、总体价格水平保持相对稳定以及就业状况的持续稳定,给2014年的宏观经济增加了亮色。

2015年将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全面展开的一年,它将延续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使新常态的4大典型特征进一步持续;但在改革力度全面提升、房地产周期调整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等因素的作用下,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6大挑战和变化。

这决定了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必须在全面推进改革与调整的同时,加大底线管理的力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定调2015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考虑到明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政策操作将面临新的挑战,建议宏观调控应以“盘存量,控增量,提效率”为主要着眼点,财政政策要更有效,货币政策要更灵活。

继续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注重政策合力、提高政策效率,这是取得“短期与长期”,“周期与结构”、“风险与效率”之间取得平衡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