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转换性障碍ppt课件

合集下载

分离性障碍PPT演示课件

分离性障碍PPT演示课件
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遗忘内容与创伤事件的关系;进行心理 评估,观察患者情感反应及解离症状;排除器质性病变导致 的记忆障碍。
治疗与预防
治疗
心理治疗为主,如认知行为疗法、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等,帮助患者处理创伤记忆 和情感问题;药物治疗可辅助缓解症状,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预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个体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对于经历创伤事件的人群提 供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减少危险因素。
02
分离性遗忘
定义及特点
定义
分离性遗忘,又称为心因性遗忘或阶段性遗忘,是指患者对于某段特定时间内 的重要个人信息无法回忆,而这段记忆丧失通常与强烈的心理应激或创伤事件 相关。
特点
遗忘内容具有选择性,通常围绕创伤事件;患者对于遗忘的经历无法通过正常 回忆途径获取;症状可由心理暗示或治疗诱发。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分类
根据症状表现,可分为分离性遗 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木僵、 出神与附体障碍、分离性运动障 碍、分离性抽搐等。
发病原因及机制
心理社会因素
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 ,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生物学因素
包括遗传、生理和神经生物学等方面的异常 ,如脑部结构或功能异常。
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在心理社会 因素和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下,通过易感素 质的病理心理机制而导致的。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需排除癫痫等器质性疾病,并结合心理评估进行诊 断。
治疗与预防
要点一
治疗
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学治疗等 ,以及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治疗需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人卫版精神病学之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教学护理课件

人卫版精神病学之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教学护理课件
人卫版精神病学之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教学护理课件
目录
躯体形式障碍概述分离转换性障碍概述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与护理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的预防与控制典型案例分析
01
CHAPTER
躯体形式障碍概述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其严重程度并不足以解释患者的痛苦与焦虑。
详细描述
综合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护士、康复师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结词
长期跟踪随访
总结词
个体化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可持续性。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定义
躯体形式障碍包括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等多种类型。
分类
躯体形式障碍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生物学、心理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例如,遗传因素、神经生理学因素、神经心理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都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病风险。
病因
目前对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患者的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详细描述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总结词
综合护理措施
总结词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
总结词
加强医患沟通
01
02
03
04
05

分离(转换)性障碍-心理治疗 ppt课件

分离(转换)性障碍-心理治疗  ppt课件

16
ppt课件
17
ppt课件
18
ppt课件
19
ppt课件
20
4其他特定的分离障 碍
ICD-10 1出神(trance)与
附体障碍
2.1分离性遗忘 ;2.2 分离性漫游
3----- 4.1分离性木僵 4.2分离性运动和感觉
障碍
ppt课件
11
DSM-5 与ICD-10
4— 5未特定分离障碍
4.3分离性运动障碍
4.4分离性抽搐
4.5分离性感觉麻木 和感觉丧失
ppt课件
8
DSM5与DSM4
DSM—5定义为: 是意识、记忆、身 份,情感,感知,躯 体表现,运动控制 和行为正常整合的 破坏/和中断
DSM—4定义为: 是意识、记忆、身 份识别,或环境定 向的统一性机能障 碍
ppt课件
9
DSM5与DSM4
DSM5 分离性身份障碍
分离性遗忘症(游离 性遗忘)
人格解体(现实解 体)障碍
其他特定的分离障 碍
未特定分离障碍
DSM4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

分离性遗忘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 综合征
特定不能的分离性 障碍
分离性漫游
ppt课件
10
DSM-5 与ICD-10
DSM-5
1分离性身份障碍
2分离性遗忘症(游 离性遗忘)
3人格解体(现实解 体)障碍
4.6混合性分离(转 换)性障碍
5.1其它分离(转换) 性障碍
5.2分离(转换)性 障碍,未特定
ppt课件
12
DSM-5 与ICD-10
ICD-10细分为了10个亚型,而将“人 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放在了其它 神经症性障碍范围

精神病学课件:神经症性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精神病学课件:神经症性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也能對生活、工作產生影響
10大讓人難以置信的恐懼症
恐懼症的診斷
1、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準。 2、符合以下幾點: ①強烈的恐懼體驗與實際危險不相稱; ②發作時有焦慮和植物神經紊亂症狀; ③有反復或持續的回避行為; ④知道恐懼太過分、不必要,但無法控制 病程持續一個月以上
恐懼症的鑒別診斷
1、焦慮症 鑒別點在於恐懼症的焦慮由特定的對象或處 境引起,呈境遇性和發作性,有回避反應; 焦慮症的焦慮常無明確的對象,且可持續存 在。
第四節 強 迫 症
(一)概念
強迫症(obsession)又稱強迫性障礙 (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 要臨床表現的疾病,以有意識的強 迫和反強迫並存為特點。
以強迫症狀為主的神經症。某些觀念、意向或 行為,患者明知不合理,但無法控制和擺脫, 感到十分苦惱。
特點:
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反強迫並存,兩者強烈衝突使病人 感到焦慮和痛苦
病因機制: 遺傳 神經生物學 NE↑、5-HT↓、GABA↓ 心理因素
驚恐發作(panic disorder,PD)
突然發作,不可預測,發作無明顯誘因、無相關的特定情境。 強烈恐懼、焦慮,明顯的自主神經症狀,並常有人格解體、現實解體、
瀕死恐懼或失控感等痛苦體驗。 發作迅速達到高峰,發作時意識清晰,事後能回憶。 在發作間歇期,除害怕再發作外,無明顯症狀。 1月內發作3次以上,或首次發作後繼發害怕再發的焦慮持續一個月。 回避行為:60%患者不願外出,不願參加社交活動,往往過度要求有人
廣泛性焦慮障礙(general anxiety disorder)
精神性焦慮
軀體性焦慮
自主神經 功能紊亂

一例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一例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异常情况及时报告机制
患者在用药期间如出现异常情况,如严重副作用、过敏反应等,应立即告知医护人 员。
医护人员会评估患者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会记录患者的反馈和处理情况,以便后续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 行。
06 康复训练与出院指导计划制定
康复训练项目选择和安排
1 2 3
出院指导内容梳理
用药指导
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说明出院后需 继续服用的药物名称、剂量、用 法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能够正
确用药。
日常生活指导
针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 的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如饮食调整、睡眠改善、活动
安排等。
应对策略指导
教授患者和家属一些简单有效的 应对策略,如情绪调节技巧、压 力管理方法等,帮助患者更好地
息。
病史资料
详细记录患者的现病史 、既往史、家族史等。
诊断结果
记录患者的诊断结果, 包括症状、体征和辅助
检查结果等。
治疗方案
记录患者的治疗方案, 包括药物使用、心理治
疗和护理措施等。
护理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护理问题分析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护理需求,分析存 在的护理问题,如疼痛管理、心理支 持、营养支持等。
评估患者功能状况
通过专业评估工具,全面了解患者在认知、情感 、行为等方面的功能状况,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
根据评估结果,结合患者的兴趣和需求,制定包 括认知训练、情感管理、社交技能训练等在内的 综合康复训练方案。
安排训练时间和频率
根据患者的耐受力和康复进展,合理安排每次训 练的时间和频率,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例分离转换性障碍 患者的护理查房

一例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一例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包括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家庭环境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压力大等。这 些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心理防御机制失衡,从而引发分离转换性障碍。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记忆丧失、神游症、 多重人格、运动和感觉异常等。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 可能同时出现。
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分离转换性障碍的诊断需满足以下 条件:存在明确的心理刺激或压力;出现解离或转换症状; 症状不能用其他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解释;严重影响患者的 社会功能。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降 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06 总结反思与未来发展规划
本次护理查房成果总结
患者病情掌握全面
通过查房,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有了更 全面的了解。
护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在查房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护理问题,并得到了及时的解决 ,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常见并发症类型介绍及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谵妄和意识障碍
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刺激,密 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
跌倒和受伤
确保病房安全,设置防跌倒设 施,加强患者活动时的监护。
肺部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深 呼吸和咳嗽,定期进行呼吸道
护理。
压疮
定期翻身,使用气垫床等减压 设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紧急情况下处理流程演练
性别

年龄
35岁
公司职员
职业
婚姻状况
已婚,育有一子
家庭住址
(为保护隐私,此处略去)
病史及诊断结果概述
01
02
03
既往病史

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PPT课件

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PPT课件
心理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生物因素 遗传
分离(转换) 性障碍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39
二、临床表现 (Clinical Features)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40
(一)分离(转换)性障碍
1.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
2.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30
(二)药物治疗
病人对健康要求高,对躯体反应敏感,宜选用 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且以小剂量治疗为宜;
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予适量抗焦虑药物或 抗抑郁药;
对有偏执倾向者可使用小剂量非经典抗精神病 药治疗。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31
(三)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目的在于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 之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解除或减轻精神 因素的影响,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健康 状态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逐渐建立对躯体 不适的合理性解释 。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19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躯体化表现
(疲劳) 眼 喉
(异物感、干咳、
心血管系统 阻塞感)
(心悸、胸闷、头晕、 发冷、体位性低血压)
头(头痛、头重等) 耳(耳鸣等)
口 (口渴、味觉
异常等)
消化系统
(恶心、腹胀、腹泻、胃部 不适等)
皮肤
多汗、无汗、冷 汗、瘙痒等
泌尿系统
尿频、尿急
现具有发泄特点的情感暴发。患者可以有遗忘 、漫游、人格改变等表现,症状可具有发作性。
起病前心理因素常很明显。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36
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压抑 的情绪、获取别人的注意和同情、或得到支持 和补偿,但患者本人可能否认。

分离性障碍ppt课件

分离性障碍ppt课件

3、分离性木僵(dissociative stupor) 常在精神创伤之后或被创伤体验所触发,患者出现 精神活动的全面抑制,表现为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 定的姿势,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 运动,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找不到躯体疾病的 证据,一般数十分钟即可自行醒转.
4、出神与附体(trance and possession disorders) 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 的完全意识,对过程有全部或部分遗忘.在某些病例, 患者的举动就像是已被另一种人格,精灵神或力量多 代替,此时患者的注意和意识仅局限于或集中在密切 接触的环境的一,二个侧面,常有局限且重复的一系 列运动,姿势,发音.此处包含的出神状态是指不由自 主,非人所愿的.处于出神状态的人,如是某神或 已死去的某人在说话,则称为附体状态.出神和附体 是不随意的,非己所欲的病理过程.
4、富于幻想
在情感的基础上,想象丰富、鲜明、 生动,由于高度情感的影响,往往分不 清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可有幻想性说谎 的现象。
(三)社会文化因素
现代文化程度越高,以兴奋为主要表现者 就少见,而以躯体症状表现者较多. 文化程度低的人,生活环境封闭的人更容 易发病.
(四)发病机制 Janet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意识状态的 改变是癔症发病的神经生理学基础,随 着患者意识的分离,正常的认知功能受 损,大脑皮层对传入刺激的抑制增强, 患者自我意识减弱并有暗示性增高,此 时,当个体受到急性应激时,就会表现 出类似动物在遇到危险时所做出的各种 本能反应。包括兴奋性反应,如狂奔、 乱叫、情感爆发等精神兴奋状态;抑制 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失明、 失聪等;退化反应,如童样痴呆、幼稚 行为等。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也称癔症 ,歇斯底里,是由于明显 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 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而引起的一组疾病。 疾病共同特征是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 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

石大精神医学课件10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石大精神医学课件10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 遗传
➢ 心理因素: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幼年 期的创伤性经历,人格方面具有暗示性、情感 性、自我中心性
➢ 社会文化因素
(二)发病机制
1、意识分离理论:认为意识状态的改变是癔症 发病的神经生理学基础,随着患者的分离,正常 的认知功能受损,大脑皮层对传入刺激的抑制增 强,患者自我意识减弱并有暗示性增高。
1、躯体化障碍的诊断要点 2、疑病障碍的诊断要点 3、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诊断要点 4、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的诊断要点
(二)鉴别诊断
1、躯体疾病 有些躯体疾病在早期可能难以找到 客观的一些证据,因此各类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要 求病程至少要三个月以上。
2、分裂症 疑病症状离奇、不固定,有思维障碍 和精神病性症状,不积极求治
➢ 通常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 ➢ 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 ➢ 女性多见,病程至少2年
2、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常诉述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症状多变不典 型,涉及的部位不如躯体化障碍广泛,也不那么 丰富,或者完全不伴发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病 程在半年以上但不足2年。
3、疑病障碍
➢ 存在先占观念,对身体畸形的疑虑或先占观念也 属本症
慢性盆腔痛 ➢ 常出现药物依赖、焦虑抑郁和失眠,社会功能受损 ➢ 女性多见,发病高峰年龄30-50岁,病程迁延持续6
个月以上
6、其他躯体形式障碍
患者不适的主诉集中于身体特定部位,如局 部肿胀感、皮肤蚁行感、麻刺感和麻木感,心因 性斜颈、心因性瘙痒、心因性痛经也属此类疾病。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家族聚集性,约20%的躯体化障碍患者 的女性一级亲属也符合躯体化障碍诊断

一例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一例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不良反应监测及应对措施培训
不良反应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 应,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应对措施培训
针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并对医护人员进 行培训,以便更好地处理不良反应事件。
记录与报告
详细记录患者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事件,及时向医生报告,为医生 调整用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治疗方法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心理治疗是首选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 暗示疗法、家庭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伴随的焦虑和抑 郁症状,以及减少躯体不适。物理治疗如电休克治疗等可在特定情况下使用。
效果评估
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 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以缓解
紧张情绪。
情绪宣泄
鼓励患者表达情感,进行情绪宣 泄,以减轻内心压力。
鼓励家属参与康复过程,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家属教育
01
对家属进行教育,让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以便更好
地配合和支持患者。
家属参与
02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提供情感和生活上的支持
明确查房人员及职责
制定查房流程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护理需求,制 定详细的查房流程,包括查房前准备 、查房过程、查房后总结等环节。
制定查房人员名单,明确各自的职责 和任务,确保查房工作的有序进行。
确保资源配备充足
护理人力资源
确保有足够的护理人力资 源参与查房工作,包括护 士、护理员等。
物资资源
确保查房所需的物资资源 充足,如护理记录本、听 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 。

分离转换性障碍PPT课件

分离转换性障碍PPT课件
出行 漫游的长度和复杂性差异相当大 个人身份混乱或拥有一个新的身份 保持基本的自我照顾 容易在心理创伤之后出现
.
21
举例
女性,41岁,家庭妇女。四年前小儿子死亡后失踪。 从小生活在一个严肃、缺乏关爱、极为信仰宗教的家庭。
从小害羞并且焦虑。上大学后由于认识女友,被其鼓励展 现钢琴天赋,人也变得美丽。后来因为女友订婚,而她也 爱上该男子而出现严重抑郁。 后来勉强毕业遵循父母嫁给一个不爱的神职人员,生育两 个孩子,过着如同她童年的生活,除了大学的回忆和孩子。 在催眠下回忆起四年的失踪生活,回到读大学的地方,忘 记过去的生活,用她女友的名字教钢琴课,无人知道她的 过去,知道以前认识她和她女友的人认出。
.
6
分类
ICD-10 F44.4-F44.7 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F44.4 分离性运动障碍 F44.5 分离性抽搐 F44.6 分离性感觉麻木和感觉丧失 F44.7 混合性分离[转换]性障碍 F44.8 其它分离[转换]障碍
F44.81 多重人格障碍
.
7
分类
CCMD-3 40 癔症
40.1 癔症性精神障碍 40.11 癔症性遗忘 40.12 癔症性漫游 40.13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40.14 癔症性精神病
广泛性遗忘、延续性遗忘和系统性遗忘则 存在定向和身份识别障碍 情节记忆 语义记忆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
19
分离性遗忘
治疗 绝大多数患者自行缓解 提供安全环境 催眠:催眠性的时间退行 如果回忆起的内容是创伤性的,需要心理
治疗
.
20
分离性漫游
分离性遗忘 突然地、无法预料地离家或离开工作单位
40.141 癔症性附体障碍 40.142 癔症性木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离,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 全或部分不相符合。
转换,精神刺激引起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 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消退。
4
共同特点是: 部分或全部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或身份,或出
现具有发泄特点的情感暴发。患者可以有遗忘 、漫游、人格改变等表现,症状可具有发作性。 起病前心理因素常很明显。
源于早期的歇斯底里(hysteria),由于歇斯 底里在非医学界被广泛理解为无理行为的贬义 词,故在中国译为癔症(hysteria)。在ICD-10 中,癔症的概念已经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分 离(转换)性障碍 。
3
分离(转换)性障碍
概念
是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 碍,主要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
分离(转换)性障碍
1
目的要求
一、掌握: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概念、临床 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二、熟悉: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病因与发病 机制。
三、了解:神经症与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关 系。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法律责任。
2
分离(转换)性障碍 [dissociative (conversion) disorders]
能一年内自发缓解
25
案例1
马某,女,60岁。因“反复鬼神附体,言行紊乱6 年,再发伴眠差5天”
患者平素心胸狭窄,2007年婆婆去世被吓,随之 出现学婆婆讲话,称婆婆附在自己身上,借自己 嘴讲话,阵发性哭泣,大叫大喊,之后装“昏死 ”。当年曾住院治疗,7天好转出院。后于每年清 明节或“七月半”时上述症状便出现。此次将自 己反锁于家中,脱衣裸体,称要跳楼,要去死。 时唱歌,时哭泣。时大哭大闹。称婆婆附身,用 婆婆的语气讲话,要自己去将没下葬的骨头下葬 。
23
(二)药物治疗
消除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 常用以下药物: 抗焦虑药物 抗抑郁药物 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 镇静催眠药(地西泮)
24
分离(转换)性障碍
病程和预后 病程有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种 发作性: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
性多重人格;癔症性精神病 持续性: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一般认为癔症的预后良好,大约60%患者可
11
(一)分离(转换)性障碍
1.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 2.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 3.分离性木僵(dissociative stupor) 4.出神与附体(trance and possession
disorders)
12
5.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dissociative motor and sensory disorders) (1)分离性运动障碍 (dissociative motor disorders) 肢体瘫痪、肢体震颤、 抽动和肌阵挛, 起立不能、步行不能, 失音症
13
(2)分离性抽搐(dissociative convulsions)
(3)分离性感觉障碍
(dissociate anaesthesia and sensory loss)
感觉缺失
感觉过敏
感觉异常
视觉障碍
听觉障碍
14
(二)其它分离(转换)性障碍
1.多重人格障碍 2. Ganser氏综合征 3. 情感暴发 另外,分离(转换)性障碍也可在一些人群中 集体发病
5
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压抑 的情绪、获取别人的注意和同情、或得到支持 和补偿,但患者本人可能否认。
反复发作者,往往通过回忆和联想与既往创伤 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即可发病。在适当的环 境下,或在催眠或精神分析治疗中,精神世界 分离或“丢失”的部分可以恢复;有时可点的核心
•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过去记忆、身份意识、躯
体感觉与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
7
患病率: • 国外报告终身患病率 • 女性3‰~6‰ • 国内12个地区总3.55‰; • 农村 5.0‰ 城市 2.09‰; • 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 大多数患者在35岁 农村
以前发病 。
城市 3.55‰
8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和恢复三个阶段,痉挛时四肢呈有规则的抽搐
,常有咬破唇舌,跌伤和大小便失禁,发作后
完全不能回忆;脑电图检查有特征变化 。(
躯体疾病,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癫痫大发作
等)
18
2.急性应激反应 急性应激反应症状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刺激因 素的关系密切,患者在强烈的应激性事件后立 即发病,病程短暂,无反复发作史。
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多重人格; 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其他癔症形式。 没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 起病和应激事件之间明确联系,病程多反 复迁延
17
(二)鉴别诊断
1.癫痫
分离性抽搐应与癫痫发作相鉴别
癫痫发作时意识完全丧失,瞳孔多散大且对光
反应消失,可发病于夜间;发作有强直、痉挛
6.躁狂症 7.器质性遗忘症 多为表现顺行性遗忘、逐渐加重、智能全面
下降
21
四、治疗
治疗中应贯彻以下原则: ①不直接针对症状; ②不鼓励症状的残留; ③掌握适当的环境; ④采取综合治疗方法。
22
(一)心理治疗
可采用暗示性技术、催眠疗法、支持性心理疗 法、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电刺激等。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避免医源性暗示。
19
3.诈病 多发生在监狱、法庭、工伤及交通事故中 ; 有明确的目的; 症状受意志控制、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无一定的疾病过程其规律。
20
4. 躯体疾病 躯体疾病病史、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的阳性发现可进行 鉴别
5.精神分裂症 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出现的情感爆发、幼稚行为、 附体妄想、木僵等易与精神分裂症所出现的症状相混淆
15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具有分离(转换)性障碍中各种障碍的临床特
征; 2.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躯体障碍的证据; 3.有心理致病的证据,表现在时间上与应激性事
件、问题或紊乱有明确的联系(即使患者否 认这一点)。
16
分离(转换)性障碍
诊断(CCMD-3)标准 心理因素作为诱因,并至少下列一项:癔
1.生活事件
2.幼年创伤 心理因素
3.性格特征
现代社会兴 奋表现减少
社会文化因素
躯体表现多
遗传? 身体健康 状况?
生物因素 遗传
分离(转换) 性障碍
9
发病机制(心理学假说)
精神分析观点 沟通理论观点 知觉阻滞观点 行为主义和社会文化观点
10
二、临床表现 (Clinical Featur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