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形态教学大纲完整版
形态构成教学大纲
![形态构成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1894752804d2b160b4ec0aa.png)
《形态构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对象:三年制、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总学时:48 讲授学时:16课内实践学时:32其他:0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形态构成学是艺术设计的专业必修课,是设计者掌握设计艺术的基础。
是设计专业学生最终成为一名平面设计师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熟悉设计艺术的基本形式规律。
具有良好的视觉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图形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形态创造能力2.课程的任务①本课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所承担的任务: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形态构成学的形态构成规律和基本技巧,使学生熟悉各种形态构成原理,最终达到能以此学科知识独立完成平面形态构成设计的基本运用、为包装设计、海报设计、版式设计打下基础。
②本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在形态构成学习上须结合素描基础、色彩基础课程作练习。
③本课程相关的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素描、色彩;后续课书籍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1.基本理论要求:理论上学生要掌握形态构成学的基本知识,适用范围及与其它学科的接轨的基本知识;2.基本技能要求:在实践操作上学生要能掌握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包括色彩、平面、立体及材料方面的设计构成知识等,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的作品。
3.职业素质要求:课程要求学生最终能独立运用形态构成原理做基本的平面、色彩、立体、空间造型设计。
二、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一)概论主要教学内容本章讲述了形态构成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教学要求认识形态构成学,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形态构成学在设计中的基础作用的印象。
了解形态构成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根本目的。
(二)平面设计构成主要教学内容本章讲述了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基本形的构成及形式法则,相关知识的思考与练习。
主要教学要求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要素,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要素之间的转化关系。
空间构成设计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设计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9ecc4b3c281e53a5902ff69.png)
《空间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空间构成设计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64适用专业:环境艺术先修课程:素描、平面构成开课单位:艺术设计分院一、讲课内容第一章空间造型设计概述一、空间造型设计教学主要内容二、本专业空间造型设计研究对象,三、空间造型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四、作业要求及能力目标五、材料资源准备第二章构成知识归类第一节空间构成的原理一、空间的概念二、空间知觉与秩序三、空间构成的审美特征第二节空间限定表述一、什么是空间限定,空间限定的具体化表现二、空间的组织的一般方法三、空间的结构的分类及特点四、空间的性格五、空间的变化第三节内空间构成一、内空间形态二、内空间洞口设计方法第四节外空间构成一、外空间的空间体认知二、外空间空间体的组合三、外空间的动线创造和构成手法四、外空间构成与景观设计第五节光空间构成一、光的基本概念二、光的照射空间构成三、透射光的空间构成四、反射光的空间构成五、动态光的空间构成六、光环境与空间性格七、光空间构成与展示设计第六节水体空间构成一、水体特性与空间构二、水体造型与空间构成第七节动态空间设计一、自然水游动与空间构成二、机械效应与空间构成三、人力触动与空间构成四、动态设计案例分析第三章综合练习一、设计构思二、材料加工三、空间构成制作与光、水、电的运用教学大纲说明书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艺术设计等空间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必修课。
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设计概念,从建立空间感知出发,认识基本的空间概念,然后以物理量、心理量、尺度感及错觉所营造成的空间印象作为理论支撑;为后续课程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课程。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三、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设计思想上建立空间设计的概念,增加单一空间的构成方法和组合空间的组织方式的知识,提高用三维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组建空间结构,营造空间形态作为技术探索;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空间形态的意念创造,图文并茂,阐释理论,让学生更易于了解空间塑造的方式方法;从借鉴国内外的名家名作而引发创想,鼓励原创性的呈现;在空间构成类型、构成手法、创新手段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运用平面转向立体的图学表达方式,以及系统的空间美学表达方法,探讨空间的构成和创想。
《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c4808b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97.png)
《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描述
本课程旨在介绍空间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练,学生将研究如何利用构成元素来创造具有视觉吸引力和艺术表达力的空间作品。
研究目标
- 理解空间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空间构成的常用技巧和方法
- 培养良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优秀的空间作品
主要内容
1. 空间构成的概念和分类
- 空间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 空间构成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2. 构成元素与空间表达
- 点、线、面的作用和表达能力
- 图形和色彩在空间构成中的应用
3. 空间构成的原理和技巧
- 平衡、对比、重复和统一原则
- 宏观和微观尺度的运用
4. 空间构成的实践与创作
- 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空间构成实例分析
- 学生个人作品创作和展示
教学方法
- 理论授课结合实例分析: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结合实
际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空间构成的理解。
- 实践练:组织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实
践空间构成的技巧和方法。
- 个人创作和展示: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创作,并组织展示活动,促进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考核方式
-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 项目作品评估:对学生个人创作作品进行评估和展示。
参考资料
- 空间构成原理与实践,作者:XXX
- 艺术中的空间感知,作者:XXX
以上为《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的简要内容,敬请参考。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形状和空间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形状和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a2b31c8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7.png)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形状和空间》一、引言在幼儿园中,科学教育是培养孩子们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中的形状和空间教学,是培养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观察和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相关教育理念。
二、形状与空间概念的引入在幼儿园中,引入形状与空间的概念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对周围世界的几何形状、方向和位置的基本认知。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事物,提问和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以及认识到这些形状和空间的特点和规律。
在教案中,可以设计各种有趣活动来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索和学习,比如通过图画、游戏和实物展示让他们感受不同形状和空间的特点,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三、形状与空间教学的深入探讨在形状与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来引导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究相关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形状分类的游戏,让孩子们通过比较和归纳的方式来认识各种不同形状的特点和规律;或者设计方向和位置的探究活动,让孩子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来感知和理解方向和位置的概念。
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对形状和空间的认知,比如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不同形状的物品,或者通过游戏和活动来感受空间的大小和位置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探究和动手能力。
四、形状与空间教学的回顾与总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教育中,形状与空间的教学是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案中,教师需要从简到繁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孩子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从而全面地掌握相关概念和技能。
教师还需要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探究,从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形状与空间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观察、探究和动手能力,以及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形态与空间教案
![形态与空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b3a47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8c.png)
形态与空间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形态与空间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形态与空间的概念,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概念。
2. 学生将能够发展空间感知和形态认知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将能够运用形态与空间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1. 形态与空间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形态与空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发展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形态认知能力。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投影仪。
2. 形状和空间相关的实物或图片。
3.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表。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形状和空间图像,引起学生对形态与空间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些有趣的建筑物、艺术品或日常用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形状和空间特征。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形态与空间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例如点、线、面、体等。
解释这些概念并提供一些例子,让学生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一:形态与空间的应用(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场景(如教室、操场、图书馆等),并观察场景中的各种形态和空间特征。
学生可以绘制场景的草图,并标注出各种形状和空间特征。
随后,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讨论不同场景中的共同点和差异。
活动二:形态与空间的认知(20分钟):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形状练习册或工作表,让他们完成其中的形状识别和分类题目。
学生可以使用纸张和铅笔来绘制和标记不同的形状。
鼓励学生在完成练习时进行讨论和合作。
活动三:创造性思考与表达(1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设计一个他们自己的形态与空间作品。
学生可以选择使用纸张、泥土、积木等材料来创作,表达他们对形态与空间的理解和想法。
鼓励学生在设计和创作过程中展示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总结(5分钟):回顾本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活动,强调形态与空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形态与空间的应用,并提醒他们将这些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形态与空间教案
![形态与空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3a158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08.png)
形态与空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形态与空间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2. 培养学生对于形态和空间的感知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形态与空间的概念介绍;2. 形态与空间的特征与划分;3. 形态与空间的表现手法;4. 形态与空间的创造与表达。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形态和空间,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和空间?- 引导学生对形态和空间的概念进行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形态与空间的概念和特征,如平面形态、立体形态、正、负、透视等。
- 讲解形态与空间的划分方法,如线条、面、体等。
- 举例说明形态与空间在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3. 观察与分析(20分钟)- 通过投影片或实物展示不同形态和空间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和特征。
-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4. 实践与创造(30分钟)- 分发纸笔和一些简单的造型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等。
-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形态与空间知识,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来设计造型,可以是平面的绘画作品,也可以是立体的手工制作品。
5. 展示与评价(15分钟)- 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解释作品中所运用的形态与空间要素。
- 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学习过程,总结形态与空间的重要性和应用。
-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资源:1. 投影片或实物展示不同形态和空间的例子;2. 纸笔和简单的造型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评估:1. 对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进行评估,如能否准确分析不同形态和空间的特点和特征;2. 对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进行评估,如能否独立设计和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3. 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评估,如能否清晰地解释和展示自己的作品以及其中所运用的形态与空间要素。
形态与空间构成全书课件完整版ppt全套教学教程最全电子教案电子讲义
![形态与空间构成全书课件完整版ppt全套教学教程最全电子教案电子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4cc89b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6e.png)
台地高低错落有致,营造出舒适氛围的同时提供了多样的行为方式
顶面界限使得空间具有领域性,空间中覆盖的顶面形态营造出了宁静雅致的空间氛围,带给人心理上的安定感
课题二:形的生成
“形的生成”训练课题是平面到立体空间的一个转换训练,通过训练体会平面到立体思维的转换,实体与空间虚实语言的变化,以及造型中美的法则的运用。
3. 形态生成
(2)切割 切割是把一个整体形态分割成基本形进行再构成。切割包括几何式切割(水平、垂直、倾斜、曲面、曲直结合)和自由切割,几何式切割强调数理秩序,自由切割强调感性操作。再构成指对形体切割后通过移位、滑动、减缺、错落、消减、旋转、穿孔、重新组合等方式构建新的形体。(3)变形 变形是指对基本形态进行加长、缩短、卷曲、扭曲、旋转、折叠、挤压、膨胀、收缩等操作,使形体发生变化,从而生成各种新的形态。变形后的形体更加自然、灵活,富有个性和变化,极具张力和可塑性。
1. 课题简介
(1)选择三张特色平面构成图例,以草图形式,将其改造成具有创意、形式独特的立体造型。(2)选择一个草图制作为实体模型。
2. 课题内容
提示:·选择的平面构成图例为学生本人平面构成课程中的作业,学生感悟更深刻。·宜选择运用抽象的平面构成图例。·注意调整平面构成图例的繁简度,宜简练且形式感强。平面作品生成立体形态时,由于造型的取舍、拉升的高低、强化的形体不同,立体形态会有不同的特征。注意抓住平面作品核心特点,有控制地生成想要的立体形态,而不是随意生成。
形态与动植物之间存在相似的形式构成特征时,会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类比,形态具有较强的象征和隐喻性。
完整形态的解构与重组
围合的入口空间
面的围合所形成的流动空间
空间既是无限的,也是无形态的,需要借助实体的限定才能被人感知,得以形态化和尺度化。空间生成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设立 物体设置在空间中,指明空间某一场所,从而限定其周围的局部空间。设立是视觉心理上的限定,通过实体形态获得对空间的控制,对周围空间产生聚合力。它往往是一种中心限定,聚合力是设立的主要特征。(2)围合 围合是空间限定的最典型形式,围合的状态不同,空间的情态特征不同。
《形态构成1》课程教学大纲
![《形态构成1》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b5e8dc189eb172ded63b77e.png)
《形态构成1》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形态构成1》课程编码: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开课学期:第1学期课程类别:学科技术基础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方向)先修课程:无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平面构成是环艺专业的设计基础课,是设计者如何运用视觉语言的基础训练之一,是研究平面形象构成的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训练和提高二维空间的形象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熟练地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灵活多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严格的理性造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灵活多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严格的理论创造能力二、基本要求:理解平面构成的造型概念。
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法则与规律。
灵活的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和严格的表现技法,并能熟练地运用理性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的关系、编排。
三、教学内容:(一)概述1.平面构成的定义2.平面构成的目的3.平面构成的几个方面4.平面构成应用的工具与材料5.平面构成应用的范围本章要求:1.重点掌握平面构成的定义、目的、平面构成的几个方面2.平面构成应用的工具与材料、了解平面构成应用的范围(二)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1.条理与重复2.对称与均衡3.对比与调和4.比例与尺度5.重心与安定6.节奏与韵律本章要求:了解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三)平面构成的形象要素1.形象的组成要素:点、线、面2.基本形的构成3.基本形各种排列、组合本章要求:1.重点掌握平面构成的形象要素:点、线、面及其构成形式2.重点练习平面构成基本形各种的排列、组合(四)骨骼1.骨骼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2.规律性骨骼和非规律性骨骼3.作用性骨骼和非作用性骨骼本章要求:了解骨骼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掌握规律性骨骼和非规律性骨骼、作用性骨骼和非作用性骨骼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
(五)形与空间关系1.重复2.近似3.渐变4.发射5.特异6.对比7.密集8.肌理本章要求:重点掌握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对比、密集、肌理构成并能够熟练运用。
《空间构成》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a30ebefb90d6c85ed3ac605.png)
《空间构成》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Space composition 课程编号:130520096课程学时:48学时课程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环境设计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单位:人文与艺术学院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先修课程:基础造型、综合造型、设计概论等二、课程教学目标目标1: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
目标2:从建立空间感知出发,认识基本的空间概念,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设计造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三、课程要求《空间构成》课程在于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构成设计练习,掌握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并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
本课程要求将形体要素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空间。
《空间构成》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空间构成案例等。
作业情况:作业以课内实验项目的形式完成,具体要求见课程实验项目一览表。
四、教学内容第1章:空间构成概论(12学时)知识要点:空间构成的起源、概念和分类1.1空间构成的概念1.2空间的分类1.3空间构成的意义重点:空间构成的概念难点:空间的分类第2章空间构成设计(12学时)知识要点:了解材料的基本种类,掌握各种组合方法及制作工艺。
2.1空间构成材料2.2结构表现重点:各材料的结构。
难点:各种材料的表现。
第3章空间的知觉与特性(12学时)知识要点:任何一种结构都是以一定的形式和体量感出现的,这是空间构成的特征。
把握结构的形式感也是结构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3.1空间的感觉3.1.1物理空间3.1.2心理空间3.1.3知觉空间3.2空间的特性重点:空间的感觉难点:心理空间第4章内部、外部空间构成与组织(12学时)知识要点:使用不同的结构方式进行组合,构成各具功能和美学特色的新空间形态。
《形态构成学》实验教学大纲
![《形态构成学》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0abb334b14e852459fb575c.png)
《形态构成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形态构成学课程名称(英文): Forms Constitution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课程属性:必修课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浙江美术出版社 2006年学时学分:总学时 72 、总学分 3 、实验学时 36开出时间:一年级第二学期适用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纺织品设计方向)先修课程:《绘画造型基础》、《色彩画》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形态构成学》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设计创作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本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大部分。
是以纯粹的构成手法为研究对象,是一种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它培养学生对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构造、空间等创造性构思和造型能力。
基本要求:1.教学活动要注意进程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遵循知识理论讲授的秩序渐进、强调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重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中配合多媒体演示、经典作品赏析、课堂讨论和总结、作业评析等方法展开教学。
3.在进行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能力差异,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培养他们的造型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为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适用专业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方向、服装设计与表演方向、纺织品设计方向)四、主要仪器设备绘图用具、颜料、实物材质五、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本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践。
本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讲授形态构成学的基础理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以及一些范例作品的分析与讲解。
第二阶段实践性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室完成这三种构成的练习。
六、考核本课程采用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的完成度综合考核学生成绩。
实验成绩实行百分制,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等5级。
七、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八、说明此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中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
《空间形态与模型》实验教学大纲
![《空间形态与模型》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303e264844769eae109ed3c.png)
《空间形态与模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空间形态与模型/ Space form and model课程总学时/学分:60/4(其中理论讲授40学时,实践20学时)适应专业:艺术设计(环艺设计方向)一、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空间形态与模型》是一门培养空间形态思维与动手能力的设计实践课程,其实验主要通过空间形态模型制作来进行,重点以建筑为核心,从空间的概念、空间的形成、空间的形式,再到空间的造型应用,并以模型制作训练贯穿整个过程,进行教与学。
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际制作,能够掌握物体的形态、结构、材料、色彩、质感和所需的基本工艺的知识,能够将二维的设计方案转化成三维的模型实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与造型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1、本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材料模型的制作工艺,能有效地运用模型表现空间形态效果;2、本实验教学要求结合理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模型制作的创作表现能力;3、通过本课程的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将建筑设计图纸转化为实际可见的方案,并要求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实验课程内容(项目)及学时分配四、考核方式以布置课外作业来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数以考勤、上课关注程度和平时作业三项考核为基本内容,其中考勤占10%,作业占90%,无故旷课4次以上、累计超过16个课时的学生,取消其评定成绩资格,并建议其重修。
五、实验课程推荐教材或参考书[1] 唐浩.现代建筑模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2] 马一冰.环艺形态应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沃尔夫冈·科诺.建筑模型制作[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 郎世奇.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5]陈磊.建筑模型的计算机三维建模[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1,4:91-94.[6] 段翔.空间模型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科教论坛,2003,11:48.执笔人:付予年月日审核人:焦健年月日批准人:年月日。
空间造型艺术基础-教案
![空间造型艺术基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21b6c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a.png)
以珊瑚为例
种类?
色彩?
形态
空间形态设计训练:
空间形态造型创作训练
要求: 以仙人掌、球作为创作灵感,汲取其特征作为创作元
素,运用不同的材质进行仿生表达空间性态创作。 设计素材要来源于生活,做工精细、形态美观。
多种观察角度:全方位 对事物联想 对材质的创新运用能力:材质运用的方式、各种技术……
三 基本形
定义:基本形就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单位。 • 基本形的形态可以是一个点,一个线,一块面
基本形的构成形式
A
B
分离
AB 相遇
AB
遮挡
奥运五环的基本形是什么?
工业设计
鸟巢
视频
四、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的训练
5空间形态的表达与呈现的能力
通过图纸、材质、行为的方式表达,
掌握呈现空间形态的相关材料知识和信息,并具有运用多种材质 的能力。
视频 西班牙
6形体与空间的创新能力
在掌握创造空间形态的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创 意空间形态构思和创新表达空间形态的能力。
通过对 观察 并制作。
思维多变性怎么实现?
小实验:凳子放置。
运用形体重复并置 改变、加强空间形态特征
反光强烈 金属材质创造空间形态
观赏角度 环境中光影的变化
多变性也称之为空间的流动性
光线、色彩 影响空间形态的感觉。
光影与空间
二、学习目的
1观察事物和提炼事物的能力 通过对空间形态、构成方法及构成规律的研究, 提高:审美水平 对空间形态的创造能力
实体围合而成的负形空间
形态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形态基础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743a77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f.png)
形态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形态基础英文名称:Basis of Form课程编码:X4142711学时数:32其中实践学时数:0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2.0适用专业:环境设计一、课程简介《形态基础》是环境设计专业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形态认知、形态构成、形态语意、形态表达四个局部。
通过《形态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以“形态”为认知对象,以语言学方法、社会学方法、中国整体思维为支干进行设计创作;使学生了解形态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语言的意义,语境与语言的关系;习得形态表达的流程和表达的媒介,具有自我组织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形态认识的基本理论.教学内容形态认识的基本理论。
1.基本要求了解:形态的概念;形态的分类;形态的分析;(2)理解:形态的转化;(3)掌握:形态的转化方式;(4)熟练掌握:形态的转化方式。
2.重点和难点(1)重点:形态的转化方式;(2)难点:无。
(―)形态构成.教学内容形态构成的基本理论。
1.基本要求了解:形态构成的概念;(2)理解:平面、色彩、概念构成;(3)掌握:材质构成与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与行为构成;(4)熟练掌握:构成的方式与方法。
2.重点和难点(1)重点:构成的方法与方法;(2)难点:无。
(三)形态语意.教学内容形态语意的基本理论。
1.基本要求了解:语意的概念;(2)理解:语意的作用;(3)掌握:语意的形成;(4)熟练掌握:语意的多重性。
2.重点和难点(1)重点:语意的多重性(2)难点:无。
(四)形态表达.教学内容形态表达的基本理论。
1.基本要求了解:形态表达的概念;(2)理解:形态表达的作用;(3)掌握:形态表达的基本方法(4)熟练掌握:空间表达、行为表达、立体表达、图形表达、字体表达、概念表达等。
2.重点和难点(1)重点:多种形态表达的方法;(2)难点:形态表达的方式与方法。
(五)形态基础综合训练.教学内容形态基础综合训练。
形状与空间教案
![形状与空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cde05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6.png)
形状与空间教案教案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形状与空间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觉。
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形状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引导和辅助解释。
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能够描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形状的特征。
2.认识并能够分辨常见形状的名称,并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得出形状的特征。
3.能够灵活运用形状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将其应用到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觉,提高他们对形状和空间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形状的基本概念和性质:a.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b.形状的特征:边长、角度、对称性等。
c.形状的分类方法:按边数、按边长和角度等分类。
2.常见形状的特征和分类:a.正方形:四条边等长,四个内角均为直角。
b.长方形:相邻边相等,四个内角均为直角。
c.三角形:三条边长不等,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
d.圆形:由一个中心点和所有到该点等距离的点构成。
3.形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a.形状在建筑、地图、艺术品等方面的应用。
b.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形状的辅助解释和引导。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和展示物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形状和空间的思考。
例如:“你们身边有哪些常见的形状?请大声说出来。
”2.形状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讲解(15分钟):老师通过投影或手持物体等方式,直观地介绍点、线和面的概念,并讲解形状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3.常见形状的特征和分类讲解(15分钟):老师通过图片、物体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并进行分类讨论。
4.形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1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建筑、地图、艺术品等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形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简单的讲解和讨论。
5.练习与巩固(20分钟):老师设计一些练习题和小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推理和描述来解答问题,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形状的应用。
《空间形态与构造训练》实验教学大纲
![《空间形态与构造训练》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9f48e6a9b6648d7c1c74636.png)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空间形态与构造训练》实验教学大纲艺术系系产品教研室编写2014年10月1日适用专业层次理论课学时实践课学时总学时学分课程性质工业设计专业本0 56 56 3.5 专业基础课程先修课程快速造型与表现,产品色彩认知与应用一、实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1 地位和作用《空间形态与构造训练》是产品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造型艺术专业基础课程。
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性艺术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段,并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造型训练,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掌握形式美的构成原则。
为学生今后在空间结构造型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
2 完成培养方案中哪项基本素质要求和业务培养要求通过一定数量的构成设计练习,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并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
本课程要求将形体分解为点、线、面等要素,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空间造型的关系,并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形态。
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二、实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基本构成能力,要求通过学习研究和综合训练掌握空间、形态、尺度、方向、运动、张力、材质等的感受力;对不同材料、工具的掌握;对各种平面和立体的构成形式有充分的了解和运用。
并逐步形成基本的构成设计能力,包括对空间的认识能力、运用限制材料和综合材料对空间的塑造能力、对构成空间的分析能力以及具体的动手操作能力等。
三、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序号项目名称实验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方式实验类型实验学时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备注1 半立体构成使用单形设计的方法制作多张半立体形态构成,制作仿生结构的半立体构成理解半立体构成的概念,掌握二点五维立体构成的制作,特别是纸质二点五维立体构成的制作按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独立完成实验所规定的任务基础技能实验1直尺、三角板、圆模板、椭圆模板、曲线板、圆规、美工刀、纸材等2 线立体构成选择任意线材(硬线或软线材),结合一定的美学法则,构成丰富的立体形态理解线立体构成的概念,掌握硬线材和软线材立体构成的制作按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独立完成实验所规定的任务基础技能实验1竹、木、金属、塑料吸管、软线等3 面立体构成选择任意面材,结合一定的美学法则,构成一个丰富的立体形态的作品理解面立体构成的概念,掌握面立体构成的形式和方法按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独立完成实验所规定的任务基础技能实验1纸板、玻璃板、KT板等面材4 块立体构成选择任意块材,运用一定的美学法则,结合重复、近似、对比、错位等组合方式,创造具有空间感、动感、力感的立体空间形态理解块立体构成的概念,掌握块立体构成的形式和方法按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独立完成实验所规定的任务基础技能实验1泡膜塑料、木材、粘土、美工刀、胶水5 综合立体构成练习综合运用点、线、面、块元素设计制作一个综合立体构成作品掌握各种块、线、板材的材料特性及构造、形态、加工方法等技法的同时,培养空间想象、美感和创造性思维按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实验所规定的任务基础技能实验16四、每个实验与理论课程的关系实验一:配合理论课中关于半立体构成的概念,学习和掌握二点五维立体构成的制作,特别是纸质二点五维立体构成的制作。
《空间与形态》教学大纲-
![《空间与形态》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e4a04154a7302768e9939d0.png)
【空间与形态】【Space and Form】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学分:【】面向专业:【】课程性质:【院级必修课】开课院系: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材及参考书目:版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空间构成和立体构成。
力图从二维半到三维的两个空间领域的延续、转换,展开对形态、材料、体积、空间、色彩等诸方面的形态创造的理念与方法的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是通过理论授课与综合材质的实践制作,全面培养学生建构三维、空间的理念。
由于形态的抽象性及其构成规律更带普遍性,能为专业设计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选课建议此课程适合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学习,要求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二维构成的设计基础。
四、课程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联性五、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空间与形态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
从材料的角度出发,研究二维半、三维的形式规律,掌握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
要求在结构上符合力学的规律,理解材料的运用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
六、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总课时:48学时,其中理论课程授课学时约为16学时;操作实践与辅导约为32学时,课外调研及作业时间不计在内。
第一章二维半装置设计第一节二维半设计的理念第二节二维半的形式表现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学生应熟识二维半设计的概念与形式表现,并能利用材质的肌理去表现。
第二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DNA链状物第一节三维设计基础形态的理念第二节三维设计基础的DNA形式表现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学生学习三维设计形态的概念及形式表现,并运用链接的形式表现方式,进行材质体现。
第三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平面影像到三维造物第一节熟识昆虫或海洋生物为原形态第二节通过固有形象对其进行改造并抽象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学生通过仿生的生物形态进行抽象改造的理念,利用材质的性能,简洁重现物体。
第四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线的构成第一节陶艺风格流派第二节陶艺的制作方法第三节陶艺线性的抽象制作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对陶艺风格流派的了解,并学习基本的陶艺制作方法,进行线性形式的制作。
幼儿园数学教案认识形状与空间
![幼儿园数学教案认识形状与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cca5904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2.png)
幼儿园数学教案认识形状与空间本教案旨在帮助幼儿认识形状与空间,并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来理解这些概念。
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我们将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空间认知能力。
【活动一】感知不同形状目标: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描述来感知不同形状,并能够区分它们。
材料:各种形状的卡片、图片或实物。
步骤:1.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种形状(如正方形),并让幼儿描述它的特点。
2. 教师呈现其他形状,并与幼儿一起比较它们的特点(如圆形、三角形等)。
3.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物体,找出具有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进行讨论。
【活动二】认识立体图形目标: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并能描述它们的特点。
材料:盒子、球体、圆柱体、立方体等立体模型。
步骤:1.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立体图形,并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它的特点。
2. 教师示范如何摆放立体图形,让幼儿模仿操作。
3. 提供不同的立体图形给幼儿,让他们自由摆放或组合,培养空间想象力。
【活动三】形状与空间的联系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形状与空间之间的联系,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材料:各种形状的拼图、积木等。
步骤:1. 教师提供一个形状的拼图,让幼儿将其拼凑完成,并观察结果。
2. 引导幼儿思考,如果能够在空间中找到与拼图相似的物体或形状。
3. 提供其他形状的拼图,让幼儿继续进行拼图游戏,增加难度,培养幼儿的形状认知能力。
【活动四】形状与位置的关系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形状与位置之间的关系,并能够描述物体的位置。
材料:图纸、各种形状的卡片、图片或实物。
步骤:1. 教师给幼儿展示一个形状,并引导幼儿描述它在图纸上的位置。
2. 提供其他形状的卡片或实物,让幼儿在图纸上摆放,并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如靠近、远离、上方、下方等)。
3.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找到具有不同位置关系的物体,并进行描述。
【活动五】游戏与评估目标: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形状与空间的认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与形态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空间与形态】
【SpaceandForm】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
面向专业:【】
课程性质:【院级必修课】
开课院系: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教材及参考书目:版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空间构成和立体构成。
力图从二维半到三维的两个空间领域的延续、转换,展开对形态、材料、体积、空间、色彩等诸方面的形态创造的理念与方法的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是通过理论授课与综合材质的实践制作,全面培养学生建构三维、空间的理念。
由于形态的抽象性及其构成规律更带普遍性,能为专业设计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选课建议
此课程适合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学习,要求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二维构成的设计基础。
四、课程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联性
五、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空间与形态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
从材料的角度出发,研究二维半、三维的形式规律,掌握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
要求在结构上符合力学的规律,理解材料的运用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
六、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总课时:48学时,其中理论课程授课学时约为16学时;操作实践与辅导约为32学时,课外调研及作业时间不计在内。
第一章二维半装置设计
第一节二维半设计的理念
第二节二维半的形式表现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应熟识二维半设计的概念与形式表现,并能利用材质的肌理去表现。
第二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DNA链状物
第一节三维设计基础形态的理念
第二节三维设计基础的DNA形式表现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学习三维设计形态的概念及形式表现,并运用链接的形式表现方式,进行材质体现。
第三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平面影像到三维造物
第一节熟识昆虫或海洋生物为原形态
第二节通过固有形象对其进行改造并抽象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通过仿生的生物形态进行抽象改造的理念,利用材质的性能,简洁重现物体。
第四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线的构成
第一节陶艺风格流派
第二节陶艺的制作方法
第三节陶艺线性的抽象制作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通过对陶艺风格流派的了解,并学习基本的陶艺制作方法,进行线性形式的制作。
第五章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容器的构成
第一节陶艺容器的形态风格
第二节陶艺容器的制作方法
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生在熟悉陶艺的制作方法后,利用容器的造型进行拆分、整合、叠加的表现方式。
七、设计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设计实践环节主要以操作与现场辅导为主,对于空间与形态课程理论的讲
解、点评之外的课内辅导及课题方案草图指导等环节的实践。
2、空间与形态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以二维半立体构成、三维立体构成、空间构成
相结合,通过二维形态及仿生形态、陶艺线、容器的探索,体会平面向立体的转换,空间实体与虚体的关系,探究其与人的不同心理情感。
3、基本完成设计基础课题的过程:基本规律训练、图书馆查阅资料及艺术展览
参观、草图绘制、完稿、作品绘画与制作。
在掌握基本构成规律的前提下,能够更好的把已学的方法与技能运用于实践
中,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作业
1、二维半装置表现与制作:绘制草图,运用简约、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描绘与制作。
尺寸:15*15厘米,2幅、30*30厘米2幅
2、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DNA链状物制作:绘制草图,对抽象形态把控正
确,注意作品的整体性、统一性。
尺寸:30*30立方厘米,一件
3、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平面影像到三维造物:选择写实生物形态,进行
抽象概括,合理运用材料进行制作。
尺寸:30*30立方厘米,一件
4、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线的构成:绘制草图,合理运用三维空
间与空间形态的原理,进行陶泥线的制作。
尺寸:30*30立方厘米,一件
5、三维设计基础形态训练——(陶艺)容器的构成:绘制草图,理解形式感中
拆分、组合等的原则,进行陶泥容器的制作。
尺寸:30*30立方厘米,一件
九、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为考试课。
考核成绩:以平时作业为评分依据,综合评定考试成绩。
作业考核要求与成绩分配比例:
1、作品根据不同课题具有细致的草图方案30%
2、对空间与形态课题的创意性表现30%
3、作品整体效果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