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与分布

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夏至日
春、秋分日
冬至日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是 一致的
夏季
冬季
北半球
(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地球自转,假设地表均一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北半球的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0°
赤道低压带
东南信风带
30°S 60°S
副热带高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压带
90°S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中
纬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概念 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假设:地表均一,地球既不自转 也不公转
【思考】在此假设条件下,引起大气运动 的因素是什么?
(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1、假设:地表均一,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 ----单圈环流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
60 66.5ºN °
30 °
23.5ºN
0 0º °
30 23.5ºS °
60 °
冬至日-春分日
90 冬至日-春分日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
60 66.5ºN °
30 23.5ºN 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风带分布规律:
由高压带吹向低压带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气压带、风带与降水
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降水少;低气压控制的 地方降水多。
西风带控制的地区—降水多; 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处于信风的迎风坡); 大陆中部和西岸—降水少(处于信风的背风坡); 极地东风带控制的地区—降水少。
南风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近地面气流右 偏成东北风
被 迫 下 沉
北纬30度
赤道
赤道地区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高纬环流和 极地东风带
极锋
中纬环流和 西风带
低纬环流和 信风带
极地9高0O气N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赤道低气压带
60ON 30ON 0O
北半球三圈环流 和风带示意图
60 °
夏至日-秋分日
夏极至日地-秋高9°分0日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
60 66.5ºN °
30 °
23.5ºN
0 0º °
30 23.5ºS °
60 °
秋分日-冬至日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6.5º N
移 动 规 律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23.5º N
赤道低气压带
0°
0º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23.5º S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90°
90° 极地高压带
夏至日-秋分日
夏至日-秋分日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6.5º N
移 动 规 律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23.5º N
赤道低气压带
空 气 堆 积 下 沉
东北信风带
空 气 冷 却 下 沉
极地东 风带
东南信风带
900S
600S
300S
00
300N
600N
900N
极地高 副极地低 副热带高 赤道低 副热带高 副极地低 极地高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单圈环流——理想状况(假设地球不自转,表面光滑、均质)
甲
东北信风带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东南信风带
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北半球)
甲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0 0N
甲地,夏季受北移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进入湿季。
冬季,东北信风带南移。(北半球)
东 北 信 风 带
甲
0 0N
甲地,冬季受南移的东北信风带控制,进入干季。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冬季海陆上的气压系统
冰岛低压 阿留申低压
副极地面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面低气压带
亚洲高压
理想模式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引起的大气环流及其 形成的 7 个气压带和 6 个风带,回答此题应明确三圈环流高空 风向与近地面风向相反,同时要熟悉 7 个气压带和 6 个风带的 名称及分布。
答案 (1)
(2)(自北而南)极地高气压带 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
(3)
(4)低纬 中纬 高纬
气候 带 气候类 型 分布 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 特点 全年高温 多雨 全年高 温,干、 湿季明显 全年气温 高,雨季 集中 全年高 温,干旱 少雨 亚马孙河流域、 赤道低气压带控 热带雨 南北纬 10° 之 刚果河流域、 制,盛行上升气 印 林气候 间 度尼西亚 流 非洲中部、 南美 热带草 北纬 10° 至北 巴西、 澳大利亚 赤道低气压带和 原气候 回归线之间 大陆北部和南 信风带交替控制 部 北纬 10° 至北 海陆热力性质差 热带季 亚洲中南半岛、 回归线之间 异和气压带风带 风气候 印度半岛 大陆东岸 位置的季节移动 南北回归线 撒哈拉沙漠、 阿 热带沙 至南北纬 30° 副热带高气压带 拉伯半岛、 澳大 漠气候 之间的大陆 或信风带控制 利亚中西部 内部和西岸
(4)图 2 为三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将其 序号与上述气候类型的代表字母对应填空: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C B A
图2
解析 分析气候类型一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分析它的气 温特点,气温受纬度因素和下垫面性质的影响,图中 A,B,D 为温带的气候类型;二是分析它的降水特点,不同地区的大气 环流形势决定其降水状况,降水量还受距海洋远近的影响,图 中 D 地距海洋远,故降水少,B 地常年受西风影响,一年四季 降水均匀,C 地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 因而气候具有冬雨夏干的特点,A 地为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答案 A地 B地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 温和湿润
地处大陆西部,常年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 气候成因 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和 带控制,冬季受西风 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带影响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考点一
【图解考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影响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 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 点应注意“三抓”: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 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4.(2010· 海南地理,1)2010年夏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 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 图,冰岛位于 ( )。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A.极地高压带 C.西风带 解析
B.副极地低压带 D.副热带高压带
由图可读出冰岛位于60°N~66.5°N之间,该纬
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A.① B.② )。
(3)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 ,那么①②③ 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 B.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动手画图、填图,建立模型图,把地理原理应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体验地理学科的魅力。
以老师为主导,通过构建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思、议、讲、练等活动,掌握学科知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逐步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目标导航】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读图、绘图和动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合思维习惯,树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 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界观;陶冶爱国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导、议、讲、练等。
【教学手段】微课、自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问:全球大气运动情况很复杂,实际大气如何运动?有什么运动规律?我们一起来探究本节的内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读图、绘图和动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合思维习惯;树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界观;陶冶爱国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思路是有效学习的基础1.温故知新---热力环流[温故知新] 学案上完成A、B、C三地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
学案画热力环流图,一位同学上黑板展示。
及时回顾,做好铺垫【综合思维】2、(承转:地球上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很多,我们从简单入手,把热力环流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全球)(师生共同交流:全球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赤道,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地区是两极地区,赤道和两极地区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引起的冷热不均将产生怎样的大气运动呢?)探究一: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学生自主探究:冷热不均会形成热力环流,考虑赤道和极地之间冷热不均,会形成怎样的环流呢?学生在学案上绘制出单圈环流的运动箭头,一位同学上黑板展示。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
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
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考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提醒: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地区都会有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
(完整)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板书标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1)、单圈环流(2)、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2、移动状况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表面的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其相应的节气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教学目标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二、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三、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地理课堂,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那么,(一)1、什么是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2、它的具体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画一幅图来展示一下:(手绘图)(画完了图和学生一起回顾)由于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得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气流,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综上所述,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
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问)风是怎样形成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水平面上有近地面和高空两处大气作水平运动,即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问)近地面的风和高空中的风分别受哪些力的影响?运动方向有什么特点?高空大气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平行.而近地面的大气运动除了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外,还受地面的摩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地球上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2、2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1、成因:高低纬受热不均→赤道与极地间单圈环流 +
地转偏向力→赤道与极地间三圈环流 2、组成: 低纬、 中纬、高纬环流圈
3、结果: 近地面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二)气压带和风带
1、分布规律 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气压带宽10°,风带宽20°
2、成因和特点
气压带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两类: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分布:0°-10°之间 特征:终年高温多雨,降水
丰富,全年皆夏
植被:热带雨林 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
3、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地带性分布)
几内亚湾沿岸
参考课本 P39
刚果 盆地
马来 群岛
亚马孙平原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纬度+信风+暖流+地形抬升
0°
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后,会凝结而成云致雨
你认为:
1、低气压带和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压带控制的地区,谁的 降水多?谁的降水少?为什么?
2、高、中、低纬三个风带控制的地区中, 谁的降水多?谁的降水少?为什么?
气压带或风带特征 描述角度:气温与降水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低低气压带 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 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丰 沛,形成森林景观,植被 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农业也生机勃勃。
撒哈拉沙漠常年受副热 带高压的影响,降水稀少, 形成沙漠景观。
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多少和雨期长短存在 明显差异,呈现出由东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的趋 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例如,在长江 中下游地区及其以南地区,由于高温多雨,农作 物以水稻为主,一年2-3熟。我国华北、东北地 区及西北地区东部,降水较少,以旱地农业为主, 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是谷子、高梁、大豆、 土豆等。
2.3.5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90° ° 60° 30° 0° 30° 60° 90° °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南信风 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回
找找看
热带雨林 气候主要分 布在哪里? 布在哪里?
南北纬10° 南北纬 ° 左右的亚马 孙平原、 孙平原、马 来群岛、 来群岛、刚 果盆地等地 区
回
西风带
回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洲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切断 北半球的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洲大陆上的亚洲低压 思考: 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洲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切断 思考: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 压)
2.3.5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天气变化和气候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 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 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假设: 假设:
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 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赤道
仅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仅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 单圈环流
夏季
60° ° 30° ° 0° ° 30° °
夏季, 夏季,大陆出现热低 压中心, 压中心,将大陆上的 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夏威夷 高压 印度低压 亚速尔 高压
冬季
60° ° 30° ° 0° ° 30° °
冬季, 冬季,大陆出现冷 高压中心, 高压中心,将大陆 上的 副极地低气压 带切断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气压带风带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气压带风带形成原因与分布特征一、知识讲解二、跟踪训练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 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A. ②①③④B. ②③①④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③②2. 有关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 风带 a 和 c 之间的区域终年温和湿润B. 气压带M 和风带 b 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C.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与气压带M 无关D. 南亚夏季风的形成与风带 c 的北移有关【答案】1. C 2. D【解析】1.根据图中各风带的风向及所处的纬度,可以判断①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②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③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④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
2.①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②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③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④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南亚夏季风的形成与风带c的北移有关。
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3. 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A. 赤道低气压带B. 副热带高气压带C. 极地高气压带D. 副极地低气压带4. 根据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A. 宁波地区夏季受甲风带的影响B. 丙气压带是热力因素形成的C. 7月,大陆上的热低压能切断该气压带D. 受甲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答案】3. B 4. D【解析】3.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图中的“丙气压带”的风吹向两侧,是高气压带,A、D错。
北侧是东南风,南侧是西北风,是指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B对。
极地高气压带周围是东北风或东南风,C错。
4.宁波地区夏季受丙气压带的影响,出现伏旱天气,A错。
丙气压带是动力因素形成的,B错。
7月,北半球大陆上的热低压能切断该气压带,南半球是冬季,大陆上是高压,C错。
受甲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D对。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1、大气环流
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特点:全球性、规律性和长时期平均状态等特点;
成因: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意义:促使大气不断运动,输送交换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和促使水汽循环;
2、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
1)单圈环流
对位置。
春秋分时:南北纬25° —— 35 °之间;
夏季:南北纬30 °——40°之间;
冬季:南北纬20 °——30 °之间;
自学:请再尝试写出其他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和冬季时的纬度相对位置。
总结: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2)气压带表现为高压、低压相间分布;
3)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相同;
(1)冰岛位于()
A极地高压带
B西风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点拨:根据图中冰岛的纬度位置,及气压带的移动范围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4、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分析
掌握背景: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明确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对于分析和掌握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分布等十分重要。
南半球:东南风;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原因: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有规律的周期性移动。
规律: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具有整体性,相对位置不变;一年中的移动幅度大约为5 °;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偏,冬季南偏。
聪明的你,尝试一下移动规律,尝试写出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和冬季时的纬度相
①为什么赤道地区的空气会上升?赤道低气压带是如何形成的?
因为赤道地区受热多,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从而导致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
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春分日-夏至日
移动规律
23.5ºN
23.5ºS
0º
66.5ºN
夏至日-秋分日
90°
60°
30°
0°
30°
60°
9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移动规律
夏至日-秋分日
23.5ºN
23.5ºS
0º
66.5ºN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移动规律
冬至日-春分日
23.5ºN
23.5ºS
0º
66.5ºN
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 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地转 偏向力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单圈闭合环流
小结:
这个单圈环流能不能维持下去?
不能,
地球时刻不停的在做自转和公转运动,物体的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考虑地球自转
假设前提: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引起因素:
2、三圈环流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
赤道
北纬30度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盛
行
西风东南源自信风盛行
西
风
极 地 东 风
极 地 东 风
气压带分布规律 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风带分布规律 风总是由高压带吹向低压带 北半球:3撇 ;箭头指向低压 南半球:3捺; 箭头指向低压 极地东风与信风带方向一致,西风带与它们方向相反。 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南风,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北风。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

(2011·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下图 为“某月沿18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 “某月”可能是 ( A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6.该月份甲地盛行 (
D)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011·江苏)下图1为北非简图,图2为甲、乙两地 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风带
分布
极地东风带 (2个)
中纬西风带 (2个)
低纬信风带 (2个)
极地高压与副极地 低压之间
副极地低压与副热 带高压之间
副热带高压与赤道 低压之间
风向
属性
北半球:东北风 南半球:东南风
北半球:西南风 南半球:西北风
干冷 温湿
北半球:东北风 干热 南半球:东南风
第三步: “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 形成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如下 图所示: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 形成、分布与移动
考点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第一步:“冷热不均使其动”。 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在 极地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下图所 示:
第二步: “地球自转使其偏”。 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 “特征
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_降__水__:__甲_地__降__水_ 多, _主_要__在__冬__半_年__;__乙__地__全_年__降__水__少__。_气__温__:__乙__地___ _全_年__高__于__甲_地__;__乙__地__年_较__差__大__于__甲_地__。_。试从气 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
全球气压带风带及移动规律

全球气压带风带及移动规律地球上存在着一系列气候带和风带,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并对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地球自转以及太阳辐射不均匀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将详细介绍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它们的移动规律。
首先是全球的气压带。
赤道附近是低气压带,因为太阳直射的热量使空气膨胀,从而形成上升气流,造成低气压。
而两极附近是高气压带,因为空气向下沉降,造成高气压。
赤道附近的低气压与两极附近的高气压之间,有着一系列中纬度地区的高气压和低气压带。
这种气压差异导致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全球范围的大气环流。
其次是全球的风带。
在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形成了主要的风带。
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是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带子上,空气下沉并形成高气压,沿着地表顺时针方向流动(北半球)。
这是因为科里奥利力的影响,造成风向偏转。
而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和两极附近的高气压带之间,形成了西风带。
这是因为从副热带高压区流向两极的空气受到了科里奥利力的影响偏转,形成了西风。
这些气压带和风带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会随着季节和地球自转产生移动。
在夏季,赤道附近的地表受到阳光直射,形成了强烈的副热带高压带,使它向北(南半球向南)移动。
这导致副热带西风带和中纬度地区的低气压带向极地方向移动。
在冬季,情况相反,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向南(南半球向北)移动,导致风带和气压带的位置相应地移动。
综上所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存在和移动规律是由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不均匀分布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了解天气和气候变化非常重要,也有助于预测和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十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季风影响,属于
)气候,夏季主要受到 )季。
变式 训练2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进而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比较判断能力等。
此题的关键是搞清东亚和南亚在夏季的气流运动 情况,准确判断出C、D处的地理位置,然后分析 出风向及所属气候类型。
变式 训练2
答案: 1. 太平洋 印度洋 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 。
(1) 图 中 甲 所 在 地 的 气 压 带 名 称 应 该 是 ____________。
(2)根据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可知,此时
无锡的盛行风向是__________;开普敦的气
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亚欧大陆等温线 向______凸出。
(3)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__时。
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南亚季风中的西南季风则
主要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 东亚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南亚夏季风强于冬季 风
变式 训练2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变式 训练2
(1)东亚夏季风主要来自( 来自(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是(
);南亚夏季风 )。
变式 训练2
(2) C处夏季主要受到(
( ( )气候;D处属( )季风的影响,形成(
气候 类型 地中海 气候 热带草 原气候 成因 气候特征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炎热干燥, 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 旱季时受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 雨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年可分为干湿两季
热带季 风气候
干季时受因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控 全年高温,一 制,湿季时受气压带、风带 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 制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 其气候特征: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D
)
A.元旦前后向高纬移动
B.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北半球夏季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大致南移
D.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c c
3、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三圈环流的近地面除中纬度是西风外,高纬和低纬 都是东风。 B、副热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上升气流都是热力作用形 成的。 C、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 4、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双选) A.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 B.地球自转偏向力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5、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是 A.向东飘扬 B.向西北飘扬 C.向南飘扬 D.向东南飘扬 (AB)
( B)
6、气流处于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 A
A.赤道低气压带 C.副热带低气压带
)
B.副热带高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7、有关副热带高压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布于南北纬40°附近 B.是动力作用形成的
B
)
C.是高纬环流的组成部分之一
D.其两侧风带的风向为西南风和东北风 8、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正确叙述是(
到冷重气流之上
C
成因
副极地 低气压带
极地 高气 压带
A
D、暖轻气流爬升
D
少雨 多雨
少雨
多雨
※不同气压带控制下对气候产生怎样的 影响?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66°34´N
原因: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 动而移动;
23°26´N
0°
就北半球来说,夏季 23°26´S 北移,冬季南移;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 风带同时移动。
气压带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是受热不均引起的(热力原因) 二、是气流被迫上升和下降引起的(动力原因) 你认为: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 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成因各属于哪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