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渔父文言文详细注释翻译
原文:渔父之问于孔子也,曰:“吾闻夫子游于宋,有钓者,其父之口也,不知其钓也。
夫子何如?”孔子曰:“吾闻之,钓者之得,不在于鱼,而在于钓。
吾游于宋,见者皆笑我,不知我所以笑者,非笑吾也,笑吾所以笑者耳。
”渔父曰:“夫子之钓,何如也?”孔子曰:“吾钓,非欲得鱼,而欲得道。
吾钓之道,不在于饵,而在于心。
”渔父曰:“何谓钓之道?”孔子曰:“夫钓之道,在于虚静,虚静则道存。
吾之钓也,非钓鱼,钓道也。
故吾钓,心无欲,意无求,物我两忘,是以钓而不获,获而不贪。
”渔父曰:“善哉!夫子之道,吾闻之矣。
吾闻之,钓者之得,在于心也。
心静则得,心躁则失。
夫子之心,何以静之?”孔子曰:“吾闻之,心静如止水,其清也,可以照见天地。
吾之静心,非求静也,静自得也。
吾之钓,非求鱼也,求道也。
道存于心,心静则道明,道明则物我两忘,是以钓而不获,获而不贪。
”渔父曰:“夫子之道,诚妙矣!吾愿从夫子学钓之道。
”孔子曰:“善哉!吾道非钓之道,乃治国之道也。
吾之钓,非钓鱼,钓心也。
心正则国治,心乱则国乱。
夫子欲学钓之道,先学心之道。
”注释:1. 渔父:指渔夫。
2. 宋:指宋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3. 钓者之口:指钓鱼者的口技,比喻言辞巧妙。
4. 道存于心:道存在于心中,指道德修养。
5. 物我两忘:指忘却物我之分,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6. 治国之道:治理国家的道理。
翻译:渔夫向孔子问道:“我听说先生游历到宋国,有个钓鱼的人,他的言辞巧妙,却不知他在钓鱼。
先生您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我听说,钓鱼的人所得,不在于鱼,而在于钓鱼的技巧。
我在宋国游历,看到的人都嘲笑我,不知道他们嘲笑的不是我,而是嘲笑我之所以嘲笑的。
”渔夫又问:“先生钓鱼的技巧是怎样的?”孔子说:“我钓鱼,不是想要得到鱼,而是想要得到道。
我钓鱼的道,不在于鱼饵,而在于心灵。
”渔夫问:“什么是钓鱼的道?”孔子说:“钓鱼的道,在于虚静,虚静则道存。
我钓鱼,不是钓鱼,而是钓道。
所以,我钓鱼时,心无欲,意无求,物我两忘,因此钓而不获,获而不贪。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诗词:屈原(战国)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有所思》是汉代时流传的一首乐府诗,属于《铙歌十八曲》之一。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曲折前后的简洁的情感表现。
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枯瘦。
渔父观看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
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糊涂,所以我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转变自己。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确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确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混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径自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赏析:《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承受比照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渔父》文言文整理
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ɡ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bǔ)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文学常识:选自《楚辞》。
实词解释: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因此。
以:能够。
5.淈(gǔ):搅浑。
6.哺(bū):吃,一作“哺”(bū)。
糟:酒糟。
歠(chuò):饮。
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8.沐:洗头。
9.浴:洗身,洗澡。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wén)汶:污浊。
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
.鼓:拍打。
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16.濯:洗。
17.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18.遂去,遂:于是。
高中语文文言文屈原《渔父》原文、译文
屈原《渔父》原文、译文渔父作者: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渔父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渔父词苏子瞻渔父山前江水清,白鸥飞处波光明。
白首垂纶谁相识,一钩一饵一扁舟。
翻译:渔父词苏轼在渔父山前,江水清澈见底,白鸥在飞翔中映照出波光粼粼的景象。
满头白发的渔父在垂钓,却没有人相识,他只拥有一根钓竿、一钩一饵,以及一叶扁舟。
原文:柳岸花明水绕村,一蓑一笠一扁舟。
斜风细雨不须归,蓑笠任平生。
翻译:柳树成荫,花朵盛开,江水绕过村庄。
渔父穿着一蓑一笠,驾驭一叶扁舟。
即使有斜风细雨,他也不需要归去,蓑笠任凭一生。
原文:桃花流水鳜鱼肥,笑问客从何处来。
酒醒只在花间坐,酒醉还来花下醉。
翻译:桃花盛开,江水潺潺,鳜鱼肥美。
渔父笑着询问客人从何处而来。
酒醒后,他只在花间坐着,酒醉时,他又来到花下陶醉。
原文:不知江上春来早,江花江水共留连。
世人皆知渔父乐,不知渔父心亦悲。
翻译:不知道江上的春天来得这么早,江边的花朵和江水相互依恋。
世人皆知渔父的快乐,却不知道渔父内心也有悲伤。
原文: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翻译:太阳落山,青山遥远,天寒地冻,白色的房屋显得贫寒。
柴门响起狗叫声,风雪交加的夜晚,渔父归家。
原文:渔父山前江水清,白鸥飞处波光明。
白首垂纶谁相识,一钩一饵一扁舟。
翻译:在渔父山前,江水清澈见底,白鸥在飞翔中映照出波光粼粼的景象。
满头白发的渔父在垂钓,却没有人相识,他只拥有一根钓竿、一钩一饵,以及一叶扁舟。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渔父词中描绘的渔父生活,既有悠闲自在的垂钓时光,也有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渔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赏析
渔父屈原〔先秦〕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赏析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最早认定为屈原作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楚辞》的基础上作注。
在《楚辞》中,《渔父》已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
据此,则认定屈原作《渔父》,又可上推至刘向时。
后世认同屈原作《渔父》,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
但此说漏洞颇多。
《渔父》翻译赏析
《渔父》翻译赏析
《渔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
其古诗全文如下: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翻译】
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
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
一壶美酒在手上,一根钓杆在身边,世上像我这样快活的人有几个呢。
【鉴赏】
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
李煜这首词,继承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
开篇选取两个场景来表现渔父的生活玩境,一是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一望无际,境界阔大。
浪花翻滚,本是“无意”,而词人说“有意”,就写出了渔父与大自然的亲和感。
江涛有意卷起雪浪来娱乐渔父的身心,衬托出渔父心情的快乐轻松。
岸上,一排排的桃花李花,竞相怒放,把春天装点得十分灿烂。
江上岸中所见,尽是美景。
接着写渔父的装束和生活,身上挂着一壶酒,手里撑着一根竿,想到哪就把船撑到哪里,想喝酒随时都可以喝上几口,高兴了就唱首渔父歌,多自由,多快活!这世上像我这样的自由人,能有几个。
结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实是作者对渔父的羡慕,就像王维《渭川田家》诗里所说的“即此羡闲逸。
”。
渔父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翻译八九月芦花满天飞,南溪老人垂钓回来。
秋天的山从隐约映入眼帘,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
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梳着白发。
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注释谿:同“溪”。
重钓:深水中钓鱼。
槛:轩廊临水的栏干。
依依,隐约貌。
鹤发:鹤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发。
斜晖:同“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翻:反而。
四皓:秦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
传说汉高祖敦聘不至,吕氏用张良策,令太子卑词安车,捐此四人与游,因而使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图。
储皇:即储君皇太子。
创作背景张志和是中唐诗人,安史之乱后隐居山林,经常泛舟垂钓,不再理会政事。
这首《渔父》就是写他隐逸生活的代表作。
鉴赏诗篇在两岸漫天飞舞的芦花中缓缓拉开帷幕,渲染出一派宁静优美安详的环境氛围。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秋高气爽,扁舟垂纶的的老渔父伴着夕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风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临岸系舟,举目远望,翠色怡人,满山的青草绿树像洗染过一样,散发着浓浓的绿意。
白云翩翩然点染在秋日的蓝天上,映照着横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加了几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然情趣,那是一种委运任化,悠然自得的生命意识。
诗人取景不惑,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秋溪摆钓图,字里行间飘荡着一种轻灵的气息。
作者采用由远至近的审美视角,秋山、野艇的仰视之间流淌着“脆滴滴”“云依依”的生命色彩,充彻着一种虚静的宇宙意识。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景物的转换深处是归家路途的缓缓延伸,弯弯曲曲的小径,踏着秋日的余晖,手把钓竿的老渔父正在悠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疏的.白发,路在脚下徐徐延伸。
(完整版)《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2游 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游荡,徘徊
②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往
③ 二十而南游江淮
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3于
①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被。
②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介词,在。
③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到
④ 何故至于斯?
介词,到
4见
①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被
② 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面,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我”
颜色,古义:脸色
2 形容枯槁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3 何故至于斯?
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5 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 一词多义
1举
1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① 举世皆浊我独清
全
② 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
③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尽,完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 汶汶 (mén) 淈(gǔ)泥
二 通假字
渔父
“父” 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
三 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容词用作名词 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 名词活用作动词 鼓:敲打;歌,唱歌。
四 古今异义
1 颜色憔悴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洗头。浴:洗身。 振:抖动。
2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高中语文文言文屈原《渔父》原文、译文
屈原《渔父》原文、译文渔父作者: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江上之渔父,得鱼而心乐,持竿而不释。
问之,曰:“子何乐也?”答曰:“得鱼而心乐,持竿而不释,何乐如之?”又问之,曰:“子得鱼乐,何以不归?”答曰:“吾渔者,得鱼而食,得乐而忘忧,何为归也?”复问之,曰:“子既得鱼而忘忧,何以不乐?”答曰:“乐非吾所求,忧非吾所惧,乐忧之间,吾独无耦。
”《渔父》译文:江上的渔父,捕到了鱼心中喜悦,拿着鱼竿却不放下。
问他说:“你为什么这么高兴?”他回答道:“捕到了鱼心中喜悦,拿着鱼竿却不放下,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又问他:“你捕到了鱼就高兴,为什么还不回家?”他回答道:“我是个渔夫,捕到了鱼就有吃的,得到了快乐就忘记了忧愁,为什么要回家呢?”再问他:“你既然捕到了鱼就忘记了忧愁,为什么还不快乐?”他回答道:“快乐不是我追求的,忧愁不是我害怕的,快乐和忧愁之间,我独自一人,没有伴侣。
”赏析:《渔父》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通过渔父与问者的对话,展现了渔父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以下是对《渔父》的赏析:1.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全文语言简练,用词准确,通过渔父与问者的对话,勾勒出一幅宁静、悠然的江上渔景。
渔父的心态,犹如一幅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山水画,给人以无限遐想。
2. 体现道家思想。
文章中渔父的回答,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快乐并非追求的结果,忧愁也不是需要害怕的,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快乐。
3. 强调内心的平和。
渔父在捕鱼过程中,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这种心态,是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所追求的境界。
渔父的这种生活态度,启示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追求内心的平和。
4. 倡导自然生活。
渔父以捕鱼为生,过着简单、自然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与现代人追求的低碳、环保、自然的生活理念相契合。
文章通过对渔父生活的描绘,倡导人们回归自然,追求简单、环保的生活。
5. 传递人生哲理。
文章通过渔父与问者的对话,传递了以下人生哲理:一是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二是追求内心的平和,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三是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渔父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翻译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
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注释轻鸥举:轻盈的鸥鸟飞起来。
漠漠:云烟弥漫。
赏析“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写渔父从酒醒之后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闲适的神情。
仰天而笑“轻鸥举”,隐喻渔父如海鸥那样自由飞翔。
平视而笑“漠漠一江风雨”,隐喻渔父如江阔那样的心胸,无视风雨。
这是自然的壮观,也是渔父的身影。
渔父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恬淡悠然。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写实对比的手法,进一层以官人的奔波映衬出渔父的悠闲,突出了官人高贵反而累赘、无能,渔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
“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群群骑马的官人,这时也不得不借渔父的“孤舟”南渡。
嬉笑诙谐之情,表现在最后两句中。
第四首词先描景,后叙事,景事相缀,以“笑”为中心线,贯串全词,写出了渔父的闲适自由的生活情景。
也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一股逸然超脱的思想情趣:静谧的荒野江边,质朴的莞尔而笑的渔父与轻盈自由的江鸥为伴,跟风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构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美丑标准也在这里明显地得到标示。
这一点,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真态”的村野气息。
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2渔父词二首·其二侬往东吴震泽州,烟波日日钓鱼舟。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翻译我住在太湖边上,在烟波里每天划船钓鱼。
青山像翠玉,美酒浓如油,喝醉了就看着山非常自由。
屈原《渔父》原文及翻译
原文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遂去不复与言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乎?”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楚辞·渔父》原文、注释、翻译
《楚辞·渔父》原文、注释、翻译《渔父》和前篇《卜居》,王逸《章句》皆以为屈原作,但在《渔父序》的末尾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则又以为《渔父》为楚人采屈原之轶事而作。
至清崔述明确提出《渔父》非屈原所作:“谢惠连之赋雪也,托之相如;谢庄之赋月也,托之曹植。
是知假托成文,乃词人之常事,然则《卜居》《渔父》亦必非屈原所自作。
”今世许多学者赞同此说。
但也有人力主《渔父》《卜居》为屈原之作,如姜亮夫先生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屈原赋今译》诸书中作了反复的论证。
《渔父》与《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渔父》则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
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
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騷》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致的。
【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①。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③?”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④。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⑥?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⑦?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⑧?”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⑨。
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①既放:指屈原被楚襄王放逐。
游于江潭:指在江边漫游。
潭:原指深渊,这里指江边。
行吟泽畔:指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诗。
②颜色:指脸色。
形容:指体态容貌。
枯槁:枯瘦。
③三闾大夫:楚国官名,掌管楚国贵族屈、景、昭三姓贵族谱牒等事物。
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于物: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
《渔父》文言知识整理
《渔⽗》⽂⾔知识整理《渔⽗》⽂⾔知识整理⼀、字⾳读⾳点击1、泽畔 pàn 3、淈其泥 gǔ 5、莞尔⽽笑 wǎn2、枯槁 gǎo 4、汶汶者 mén 6、洗濯 zhuó 7、⿎枻⽽去 yì8、渔⽗ fǔ 9、三闾(lǘ)⼤夫 10、餔bū其糟 11、歠chuò其醨lí12、弹冠guān 13、宁(nìng)赴湘流 14、皓hào皓之⽩⼆、虚词1.之(1)渔⽗见⽽问之(代词,代屈原)(2)安能以⾝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助词,的)2.于(1)圣⼈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2)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3)何故⾄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4)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3.⽽(1)渔⽗见⽽问之(连词,表承接)(2)⽽能与世推移(连词,表并列)(3)渔⽗莞尔⽽笑(连词,表修饰)(4)何不淈其泥⽽扬其波(连词,表承接)三、实词1、古今异义(1)颜⾊憔悴(颜⾊:脸⾊,今多指⾊彩)(2)形容枯槁(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3)圣⼈不凝滞于物(拘泥,执著。
今指①停⽌流动,不灵活;②凝聚)(4)何故深思⾼举(⾏为⾼出世俗。
今指⾼⾼举起)2、词类活⽤(1)⿎枻⽽去(⿎,名作动,敲打)(2)乃歌⽈(歌,名作动,歌唱)四、⽂⾔句式1.判断句⼦⾮三间⼤夫与(“⾮”表否定判断)2.省略句(1)⾏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2)(渔⽗)遂去,不复与(之)⾔(前省去主语“渔⽗”,后省去介词宾语“之”)3.被动句(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3)圣⼈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于”表被动)4、介词结构后置句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于江潭游)五、重点语句翻译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所有⼈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屈原渔夫原文及译文赏析
屈原渔夫原文及译文赏析渔父屈原既⑴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⑵。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⑶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⑷。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⑸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⑹?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⑻者必弹冠,新浴⑼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⑽,受物之汶汶⑾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⒀而笑,鼓枻⒁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⒂,可以濯⒃吾缨⒄;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⒅,不复与言⒆。
阅读练习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① 形容枯槁② 何故而至于斯③ 是以见放④ 安能以身之察察⑤ 鼓枻而去⑥ 可以濯吾缨5.请用文中的主要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渔父劝屈原应该怎样处世?②屈原怎样答复渔父的劝说?6.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
7.你从划线句子中一个“宁赴”,一个“安能”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屈原?8.屈原在《渔父》之中阐述了两种不同对待现实的态度,其一是渔父的“水清濯缨,水浊濯足”的随遇而安,其二是屈原的“世浊我清,众醉我醒”的矢志坚守。
你更赞同谁的人生观?为什么?参考答案4.①形体和容貌;② 这样,这地步;③ 因此;④ 怎么;⑤ 敲击;⑥洗。
5.①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醣。
②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6.整个世界都是如此污浊,只有我是那么的清白;众人都像喝醉了酒一般糊涂,只有我是那么的清醒。
7.宁可放弃生命,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己人格清白的高尚的屈原。
注释⑴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⑵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⑶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
屈原曾任此职。
⑷是以见放,是:这。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渔父》全词翻译赏析《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父》全词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篇1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译文] 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
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
[出自] 五代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注释:①此词调名亦作《渔父》,《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据宋阮阅《诗话总龟》载:“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弟,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
其一曰:‘浪花有意千里雪,……’其二曰:‘一棹春风一叶舟,……’”。
②浪花:《词谱》、《花草粹编》中均作“阆(láng)苑”。
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有本作“有情”。
千重雪:《词谱》、《花草粹编》、《历代诗余》中均作“千里雪”。
千重,千层,层层叠叠。
③桃李:《历代诗余》、《全唐诗》、《诗话总龟》中均作“桃花”。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言春色正浓,春意盎然。
④身:《南唐二主词汇笺》中作“轮”;《诗话总龟》中作“鳞”。
一竿身:一根钓竿。
⑤侬(nóng):指我,江南口语。
快活:《诗话总龟》中作“世上”。
⑥纶:《五代名画补遗》中作“轮”。
纶,钓鱼用的粗丝线。
句解: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这两句诗写渔父所处的生活环境——船头浪花翻滚如白雪般一望千里;岸上桃林里的桃花,默默地竞相开放,点缀得春日美景如画,万紫千红。
“有意”、“无言”二词用得妙,使“千里雪”、“一队春”成为有意识的活动,给人以新鲜、动感,增强了感染力,读来韵味深长。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①侬:江南一带称自己为“侬”。
②渔父:词牌名,此处亦实指。
这两句是说,渔父孤身一人,生活在船上端来一壶酒自斟自饮,只有一竿竹篙陪伴,还在自我安慰:世上像我这样乐哉优哉能有几人?俨然一幅图画,画面简洁、明朗、素描韵味很浓。
屈原《渔父》原文及翻译
原文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乎”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餔(b n )其糟而歠
二通假字渔父
子非三闾大夫与三词类活用安能以皓皓之白. 鼓枻而去,乃歌.曰四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何故至于斯?4何故深思高举5圣人不凝滞于物(chu b)其醨(I i)汶汶(m G)淈(g u )泥
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第十周高二A早读材料7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渔父》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
在江边上边走边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2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3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4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
5.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
6.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头巾;沧浪江的水浊又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知识点整理
字音
渔父(f u)枯槁(gQ)凝滞(zh I)莞尔(w m)鼓枻(y l)濯(zhu o )缨
“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颜色,古义:脸色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至于,古义:到。
高举,古义:行为高岀世俗
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一词多义
1举
①举世皆浊我独清
(3)可以濯吾缨
(介词, 六文言句式 1子非三闾大夫与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行吟(于)泽畔 (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 5屈原既放 自令放为 是以见放
圣人不凝滞于物
七重点字词解释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② 何故深思咼举
③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游
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②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 二十而南游江淮 3于
① 圣人不凝滞于物
②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③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④ 何故至于斯? 4见
①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 慈父见背 5之
行为 尽,完 游荡,徘徊 交往 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介词,被。
介词,在。
介词,到 介词,至U 被 放在动词前面,翻译为“我”(1)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 6而
(1)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递进)
(3)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7以
(1 )是以见放
(介词,因为) 2 )安能以身之察察 (介词, 用、拿) 用来) 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
定语后置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被动句,“放",被流放之意
被动句,“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被动句,“于“表被动 以后
枯瘦
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
搅浑
餔:吃。
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
高举:指行为高岀于世俗。
为:句末语气词,呢。
沐:洗头。
浴:洗身。
振:抖动。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9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而:表修饰。
莞尔:微笑的样子
枻:桨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