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知识点整理学生版

合集下载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一、字音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缨二、通假字渔父 (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三、古今异义词1、颜色..枯槁..憔悴,形容(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古义:今义: )3、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 )四、重点词语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 ( 举:是以:见: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 餔:糟:歠:醨: )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 高举:为: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浴: )8、安能以身之察察..者乎 ( 察察:汶汶: ) ..,受物之汶汶9、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 莞尔:枻: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五、词类活用鼓.枻而去,乃歌.曰 ( )六、一词多义1.举(1)举世皆浊我独清 ( )(2)何故深思高举 ( )2.之(1) 渔父见而问之 ( )(2) 安能以身之察察 ( )(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 3.于(1) 圣人不凝滞于物 (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3) 何故至于斯 ( )4.而(1) 渔父见而问之 ( )(2) 而能与世推移 ( )(3) 渔父莞尔而笑 ( )七、古汉语句式1.子非三闾大夫与 (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行吟泽畔( )4.遂去,不复与言( )5.屈原既放 ( )6.是以见放 ( )八、重点语句翻译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挣揣一个状元回来.()再休似此处栖迟。

(完整版)《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2游 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游荡,徘徊
②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往
③ 二十而南游江淮
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3于
①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被。
②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介词,在。
③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到
④ 何故至于斯?
介词,到
4见
①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 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面,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我”
颜色,古义:脸色
2 形容枯槁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3 何故至于斯?
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5 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 一词多义
1举
1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① 举世皆浊我独清

② 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
③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尽,完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 汶汶 (mén) 淈(gǔ)泥
二 通假字
渔父
“父” 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
三 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容词用作名词 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 名词活用作动词 鼓:敲打;歌,唱歌。
四 古今异义
1 颜色憔悴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洗头。浴:洗身。 振:抖动。
2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第三专题《渔父》知识点梳理

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第三专题《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备课:胡秀霞审核:时珠峰一、通假字。

渔父见而问之曰“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古今异义。

(1)颜色..枯槁。

古义:脸色今义:颜色、色彩..憔悴,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2)圣人不凝滞..于物。

古义:拘泥、执着今义: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高高地举起(4)可以..濯吾足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能够..濯吾缨、可以三、词类活用。

(1)乃歌.曰名作动,唱歌(2)鼓.枻而去名作动,敲打(3)安能以皓皓之白.形作名,纯洁的品德四、一词多义。

之:(1)渔父见而问之曰。

代词,代指屈原(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后的标志;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结构助词,的(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而:(1)渔父莞尔而笑表修饰(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表递进(3)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表顺承(表递进)(4)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表并列(5)鼓枻而去表修饰于:(1)圣人不凝滞于物被,表被动(2)何故至于斯到(3)葬于江鱼之腹中在以:(1)是以见放因为(是以:因此)(2)安能以身之察察拿、用(意译为“让”)(3)安能以皓皓之白用(意译为“让”)(4)可以濯吾缨用来举:(1)举世皆浊我独清全,整个(2)何故深思高举行为(3)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游:(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走(2)游刃有余自由移动(3)秦时与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交往,交游与:(1)子非三闾大夫与助词,表示疑问语气(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3)咸与维新参与见:(1)是以见放被,表被动(2)未得与项羽相见会见(3)图穷而匕见同“现”,显露五、特殊句式。

(1)子非三闾大夫与(判断)(2)安能以身之察察(定后)(3)自令放为(宾前、被动)(4)游于江潭(状后)(5)是以见放(宾前、被动)(6)屈原既放(被动)(7)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8)行吟泽畔(省略)(9)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六、译文。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是一篇著名的古文课文,讲述了一个普通渔夫追求精神自由和追求内在满足的故事。

通过渔夫的经历,作者表达了对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批判,强调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内心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梳理。

一、课文背景《渔父》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创作的一篇小品散文。

文章发表于《警世通言》中,通过渔夫这个角色,展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智慧和追求,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二、主要人物1. 渔父:渔父是一位普通的渔民,他放弃了追求财富和地位的机会,选择守住自己的小渔村,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2. 渔父的儿子:渔父的儿子破釜沉舟,勇敢地扬帆出海,希望通过打渔来改变家庭的命运。

三、主题思想1. 探讨生活追求:《渔父》通过渔父的故事,让人们反思生活的本质,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2. 批判虚荣名利:通过渔父的拒绝,作者批判了社会上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现象,强调了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四、描写手法1. 夸张手法:文章采用夸张手法来突出渔父拒绝权臣官位和追求内心满足的决心和机智。

例如,渔父扔掉的曾国藩的官帽被风吹到百丈之高,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渔父对官位的态度。

2. 对比手法:文章通过渔父和权臣的对比,凸显了渔父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崇高品质。

渔父宁愿过着简朴的生活,也不愿追求虚荣的荣华富贵。

五、情感色彩1. 崇高情感:文章通过渔父的选择,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向往和追求,唤起读者对崇高情感的共鸣和思考。

2. 幽默情趣:文章中穿插了一些幽默的细节,如渔父将曾国藩的官帽用草绳吊在房梁上,形象夸张地展示了渔父机智幽默的一面。

六、启示与反思1.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内心的满足。

只有获得内心的平安和满足,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意义。

《渔父》知识整理

《渔父》知识整理

《渔父》知识整理《渔父》文言知识整理一、文言虚词1.之(1) 代词。

渔父见而问之(代屈原)(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能以身之察察(3) 助词,的。

沧浪之水浊兮,能够濯吾足2.于(1) 介词,被。

圣人不凝滞于物(2) 介词,在。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3)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何故至于斯3.而(1) 连词,表承接。

渔父见而问之(2) 连词,表转折。

而能与世推移(3) 连词,表修饰。

渔父莞尔而笑二、文言句式1.判定句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定)2.疑问句(1)自令放为(疑问语气词“为”,表疑问)(2)何故至于斯(疑问代词“何”,表疑问)(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代词“安”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4)子非三闾大夫与(“非”与疑问语气词“与”,表反问)3.省略句(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2)(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4.被动句(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渔父》基础知识整理1、通假字①渔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2、古今异义词①颜色憔悴:古义:脸色;今义: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古义:形体容貌;今义: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拘泥;今义:今指①停止流淌,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今指高高举起。

3、句式类型①行吟泽畔。

(省略句)②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句)③是以见放。

(被动句)④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⑤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⑥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句))《渔父》原文与参考译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渔父文言知识点实用版

渔父文言知识点实用版

1举①举世皆浊我独清②何故深思高举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游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②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③二十而南游江淮3于①圣人不凝滞于物②屈原既放,游于江潭③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4见①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②慈父见背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子非三闾大夫与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行吟泽畔遂去,不复与言行为尽,完游荡,徘徊交际,交往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介词,被。

介词,在。

介词,至U被放在动词前面,翻译为“我”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定语后置省略句,省去介词“于”;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前省去主语和介词的宾语被动句,“放”,被流放之意《渔父》知识点梳理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渔父(f U)枯槁(g co)凝滞(zh I)莞尔(w cn)鼓枻(y i)濯(zhu 6)缨餔(b 口)其糟而歠(chu b)其醨(I 1)汶汶(men)淈(g U)泥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三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__________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四指出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代意思。

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古义: 形体容貌3何故至于斯?古义: 到。

今义:表示另提件事情。

4何故深思高举古义: 行为高出世俗今义:把东西举高。

5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 拘泥,执著。

今义:停止流动。

五一词多义被动句,“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被动句,“于“表被动 以后,已经 枯瘦 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 搅浑 餔:吃。

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

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

为:句末语气词,呢。

沐:洗头。

浴:洗身。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莞尔:微笑的样子。

枻:桨。

洗。

八翻译下列句子。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苏教版必修五 渔父 知识清单

苏教版必修五     渔父    知识清单

《渔父》知识清单一、作者及主要人物《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认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然而无论作者是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

但后来,楚怀王疏远了屈原。

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遭到放逐。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二、创作背景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在个人和楚国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渔父》。

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看,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以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三、文体知识《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篇中大量引用了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的内容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以《离骚》为典型代表。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了历代散文创作。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一、渔父的主题《渔父》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通过渔父的忧虑与感慨,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观念和态度。

渔父在诗中主要表达了对权力的反感、对忠贞的赞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些内容贯穿了整篇诗歌,成为了渔父的主题。

二、渔父的寓意《渔父》中反映了楚国社会的政治黑暗和贵族腐败的现实,渔父对这种现实感到不满和愤懑。

他期望通过努力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

同时他对忠贞、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也寓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渔父的文学特点1. 对比手法《渔父》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渔父自己和贵族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突出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2. 借物抒情《渔父》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以渔父捕鱼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江水、鱼群等自然景物,使诗歌更富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

3. 叙事性《渔父》采用了叙事性手法,通过渔父的日常活动和内心独白,生动地展现了渔父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悟,使整篇诗歌更富有情感和感染力。

四、渔父的影响《渔父》这篇楚辞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渔父》被一直奉为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渔父的思想观念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成为了人们思考生活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渔父这篇楚辞不仅仅是一篇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部社会写实的文学作品。

它以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传达了对社会不公不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渔父的主题、寓意、文学特点以及影响都体现了这篇楚辞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学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璀璨历史,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楚辞 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 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1. 诗歌背景《渔父》是屈原所作的楚辞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渔父在垂钓的过程中内心的感受和对世俗之事的淡然态度。

屈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在楚国被贬后,写下了大量的楚辞作品,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理想和情感。

这首《渔父》正是其中的一篇,它反映了屈原在离乱之际对清静、超脱的向往和追求。

2. 主题和意境《渔父》一诗通过描绘渔父垂钓的情景,表达了对安逸、自由、超脱境界的向往。

诗人以渔父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世俗纷扰的反感和呼唤清净心灵的向往。

整首诗以渔父的形象作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烦恼和世俗的束缚的回避,同时又对自然的向往和规律的追求,诗歌亦以渔父之态度,对人生价值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尤其凸显了屈原对悲愤、苦痛的情感和对理想化、神化幻想的心理诉求。

3. 内容分析《渔父》一诗共分为四节,每节都以渔父的身影为主线,展开渔父的心理变化与对世俗的态度。

首节描写了渔父出海垂钓的情景,二、三节主要突出了渔父在垂钓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对世俗烦恼的回避,最后一节则是渔父的态度和心境得到进一步揭示,表现出诗人对超然境界的向往和对清静人生的追求。

4. 语言表达屈原的《渔父》一诗在语言表达上具有较强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整首诗借助排比、对偶、反复、含蓄的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凝练、含蓄,语言简洁、流畅、朗读起来倍感悠远、抒情,给人以宁静、深沉的感受。

5. 经典之处《渔父》一诗通过对渔父的描绘,反映了屈原对世俗的看法与心灵追求。

整首诗以渔父的心情为基调,以垂钓的情景为背景,表现了屈原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渔父的形象在诗中得到了艺术化处理,成为了一个超脱世俗的典型形象,抒发了屈原自己对世俗的鄙夷与对理想的向往,尤其在最后一节“夫子既已成名,仕途复可明。

架舟而漕航,毋乃望风行。

”一句中,更是对时政的不满和对自己理想化的幻想。

这些笼统的描写又应用了具体的一案,密切结合,既增强了个性化的传神力,又能表现出主观态度。

《渔父》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内容全面

《渔父》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内容全面

《渔父》理解性默写(学生版)1、屈原将自身被放逐的原因解释为:,。

2.渔父指出不应据泥于外物,而应灵活处世的句子是:,。

3.屈原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借世间常理表明自身对理想志向的态度。

表明保持洁净之身的句子是,?4.屈原表明保持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5.渔父具有灵活的处世观,当尘世污浊,世人迷醉时,他的观点是,?,?6.渔父借水的清浊表达灵活处世的语句是:,;,。

7.屈原在回答渔父时用洗头和洗澡作比喻:,。

来表明很爱惜自己的情操,不愿受世俗的玷污。

8.屈原表示宁愿投河自尽,也不愿意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的句子是,。

,?9.渔父用沧浪之水作比,来说明自己能随遇而安的句子,;,。

10.开篇交代故事发生时间、地点、主人公外在形象的句子:,,,,。

11.写出渔父眼中的“圣人”是如何对待外物的句子:,。

12.文中渔父微笑着划船离去的句子:,。

13.文中描写渔父唱《沧浪歌》的句子:,;,。

《渔父》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屈原将自身被放逐的原因解释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渔父指出不应据泥于外物,而应灵活处世的句子是: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屈原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借世间常理表明自身对理想志向的态度。

表明保持洁净之身的句子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屈原表明保持高洁品质的句子是: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

5.渔父具有灵活的处世观,当尘世污浊,世人迷醉时,他的观点是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6.渔父借水的清浊表达灵活处世的语句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7.屈原在回答渔父时用洗头和洗澡作比喻: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来表明很爱惜自己的情操,不愿受世俗的玷污。

8.屈原表示宁愿投河自尽,也不愿意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的句子是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9.渔父用沧浪之水作比,来说明自己能随遇而安的句子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22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文言基础知识汇总(自己整理,精心校对,无任何错误)

22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文言基础知识汇总(自己整理,精心校对,无任何错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文言基础知识汇总(自己整理,精心校对,无任何错误)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渔父()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写出古义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何故至于斯()
3.圣人不凝滞于物()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鼓.枻而去()
2.乃歌.曰()
3.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1.安能以身之察察()
2.屈原既放()
3.游于江潭()
4.行吟泽畔()
5.是以见放()
6.圣人不凝滞于物()
7.葬于江鱼之腹中()
8.子非三闾大夫与()
9.遂去,不复与言()。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8讲:报任安书、渔父(学生版)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8讲:报任安书、渔父(学生版)

报任安书、渔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报任安书》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体会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理解司马迁隐忍而生的人生选择。

二、《渔父》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 认识屈原“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比较分析司马迁选择“隐忍苟活”而屈原选择“慷慨就死”的原因各是什么, 指导学生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生死价值观, 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

4.学生通过经典文本学习, 思考“直面人生”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写法, 比较分析两文各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一、《报任安书》(一)文体1.书信是相隔较远, 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

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

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手机, 电话与电脑这些简单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 仍有一部分人情愿使用书信来互通信息。

但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 书信的格式变得多种多样, 不在拘泥于原有经典格式, 有些甚至没有对象, 即没有受体的说教议论性书信。

2.格式①称呼: 顶格, 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 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不过很少。

)③正文。

这是信的主体, 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

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

“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 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 不另起段, 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

《渔父》知识点梳理演示

《渔父》知识点梳理演示
渔 父
二、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楚 国人,杰出的政治家 和爱国诗人。名平, 字原,丹阳(今湖北秭 归)人。屈原的作品计 有《离骚》、《天 问》、《九歌》(11篇)、 《九章》(9篇)、《招 魂》,凡23篇。
Hale Waihona Puke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 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 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 “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 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于:
• 1.圣人不凝滞于物 • 2.何故至于斯 • 3.葬于江鱼之腹中 • (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 到) • (介词,在)

• 1.是以见放 • 2.安能以身之察察 • 3.可以濯吾缨 • (介词,因为) • (介词,拿、用) • (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 • • • • • • •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①是以见放(“见”表被动,因此被放逐。)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不凝滞于物:不被外物拘泥。) ③屈原既放(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 ④自令放为(翻译:使自己被放逐呢?)
古今异义
• (1)颜色憔悴 • (2)形容枯槁 • 3)圣人不凝滞于物
• (4)何故深思高举 • 颜色:古义指脸色 • 形容:古义指形体容 貌, • 凝滞:古义指拘泥、 执着 • 高举:古义指行为高 出世俗 • 至于:古义为“到”, 同义词连用
• (5)何故至于斯
一词多义
• 而: • 1.渔父莞尔而笑 •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 能与世推移 • 3.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4.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 • • •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因果,因而)

【最新推荐】渔夫知识点-推荐word版 (13页)

【最新推荐】渔夫知识点-推荐word版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渔夫知识点篇一:《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知识点梳理一、字音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缨二、通假字渔父子非三闾大夫与三、古今异义词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古义:今义: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古义:今义:3、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四、重点词语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举: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糟: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高举: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9、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莞尔: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五、词类活用鼓.枻而去,乃歌.曰是以:歠:为:浴:察察:枻:见:醨:汶汶:六、一词多义 1.举(1)举世皆浊我独清(2)何故深思高举 2.之(1) 渔父见而问之 (2) 安能以身之察察(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3.于(1) 圣人不凝滞于物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3) 何故至于斯4.而(1) 渔父见而问之 (2) 而能与世推移 (3) 渔父莞尔而笑七、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子非三闾大夫与 2.定语后置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省略句行吟泽畔遂去,不复与言 4.被动句屈原既放是以见放八、重点语句翻译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知识点梳理一、字音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餔(bū)其糟而歠(chu?)其醨(lí)汶汶(mén)淈(gǔ)泥鼓枻(yì)濯(zhu?)缨二、通假字渔父“父” 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第十周高二A早读材料7《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渔父》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

在江边上边走边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为什么您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6.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头巾;沧浪江的水浊又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知识点整理一字音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鼓枻(yì)濯(zhuó)缨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淈(gǔ)泥二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三词类活用安能以皓皓之白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四古今异义1 颜色憔悴颜色,古义:脸色2 形容枯槁形容,古义:形体容貌3 何故至于斯?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5 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一词多义1 举①举世皆浊我独清全②何故深思高举行为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完2 游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游荡,徘徊②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交往③二十而南游江淮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3 于①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知识点整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屈原既.放(既:)
2.是以.见放(以:)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而:)
4.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而:)
5.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淈:)
6.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歠:)
7.新沐.者必弹冠(沐:)
8.新浴.者必振衣(浴:)
9.受物之汶汶
..者乎(汶汶:)
10.渔父莞尔
..而笑(莞尔:)
11.鼓枻.而去.(枻:;去:)
12.可以濯.吾缨.(濯:;缨:)
二、一词多义
1.游: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⑵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⑶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⑷游.刃有余()
2.举:⑴举.世皆浊我独清()
⑵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⑶戍卒叫,函谷举.()
⑷举.大计亦死()
⑸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⑹杀人如不能举.()
⑺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3.与:⑴子非三闾大夫与.()
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⑶恐年岁之不吾与.()
⑷苏子与.客泛舟()
⑸则与.斗卮酒()
4.于:⑴圣人不凝滞于.物()
⑵何故至于.斯()
⑶葬于.江鱼之腹中()
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⑸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⑹故燕王欲结于.君()
三、体会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鼓.枻而去(鼓:)
2.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歌:)
3.安能以皓皓之白.(白:)
四、古今异义(解释古义)
1.颜色
..憔悴
古义: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2.形容
..枯槁。

古义: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3.何故至于
..斯
古义:今义:a.表示达到某种程度;b.表示另提一事。

4.圣人不凝滞
..于物
古义:今义:a.停止流动,不灵活;b.凝聚
5.何故深思高举
..
古义:今义:高高地举起
五、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1.子非三闾大夫与?
2.屈原既放
3.是以见放。

4.圣人不凝滞于物。

5.令自放为?
6.游于江潭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8.行吟泽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