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值得探讨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
首先,从文学体裁来看,《渔父》属于辞赋一类。
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常常通过华丽的辞藻、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结构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作者方面,一般认为《渔父》的作者是屈原。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理想的坚持。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文章的内容。
《渔父》以屈原被流放后与渔父的对话为主要情节。
屈原在江边徘徊,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到他,询问他为何如此。
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屈原坚守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政治理想,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而渔父则提出了另一种处世观点:“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渔父认为,圣人应该顺应时势,不固执拘泥,能够灵活变通。
既然整个世界都浑浊不清,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既然众人都沉醉不醒,为什么不跟着一起享受呢?屈原坚决地回应:“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表明自己要保持自身的高洁,不愿意受到世俗的玷污,宁愿投身江流,也不愿同流合污。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看,屈原的形象高大而坚定,他的坚守和不屈体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追求。
渔父则代表了一种世俗的、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
在语言表达上,《渔父》简洁而有力,通过对话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
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屈原的坚守与渔父的变通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屈原精神的可贵。
对于文章的主题,《渔父》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处世选择,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它反映了在混乱的世道中,人们对于道德、理想和现实的不同态度和抉择。
在文学影响方面,《渔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二语文《渔父》知识点复习
高二语文《渔父》知识点复习【原文欣赏】《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简介:《渔父》出自《楚辞》。
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
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渔父》一轮复习
《渔父》一轮复习一、文学常识知识点符号标志:重要虚词....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屈原既放,】【游于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洁净光明的纯白之质,去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莞尔而而.去,乃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听完后微笑起来,敲打着船桨边走边唱:"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于是便离开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三、课文鉴赏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
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
四、思考题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结合课文分析。
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结合课文分析。
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完整版)《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2游 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游荡,徘徊
②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往
③ 二十而南游江淮
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3于
①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被。
②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介词,在。
③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到
④ 何故至于斯?
介词,到
4见
①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被
② 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面,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我”
颜色,古义:脸色
2 形容枯槁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3 何故至于斯?
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5 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 一词多义
1举
1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① 举世皆浊我独清
全
② 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
③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尽,完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 汶汶 (mén) 淈(gǔ)泥
二 通假字
渔父
“父” 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
三 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容词用作名词 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 名词活用作动词 鼓:敲打;歌,唱歌。
四 古今异义
1 颜色憔悴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洗头。浴:洗身。 振:抖动。
2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是一篇著名的古文课文,讲述了一个普通渔夫追求精神自由和追求内在满足的故事。
通过渔夫的经历,作者表达了对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批判,强调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内心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梳理。
一、课文背景《渔父》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创作的一篇小品散文。
文章发表于《警世通言》中,通过渔夫这个角色,展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智慧和追求,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二、主要人物1. 渔父:渔父是一位普通的渔民,他放弃了追求财富和地位的机会,选择守住自己的小渔村,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2. 渔父的儿子:渔父的儿子破釜沉舟,勇敢地扬帆出海,希望通过打渔来改变家庭的命运。
三、主题思想1. 探讨生活追求:《渔父》通过渔父的故事,让人们反思生活的本质,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2. 批判虚荣名利:通过渔父的拒绝,作者批判了社会上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现象,强调了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四、描写手法1. 夸张手法:文章采用夸张手法来突出渔父拒绝权臣官位和追求内心满足的决心和机智。
例如,渔父扔掉的曾国藩的官帽被风吹到百丈之高,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渔父对官位的态度。
2. 对比手法:文章通过渔父和权臣的对比,凸显了渔父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崇高品质。
渔父宁愿过着简朴的生活,也不愿追求虚荣的荣华富贵。
五、情感色彩1. 崇高情感:文章通过渔父的选择,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向往和追求,唤起读者对崇高情感的共鸣和思考。
2. 幽默情趣:文章中穿插了一些幽默的细节,如渔父将曾国藩的官帽用草绳吊在房梁上,形象夸张地展示了渔父机智幽默的一面。
六、启示与反思1.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内心的满足。
只有获得内心的平安和满足,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意义。
渔父文言知识点实用版
1举①举世皆浊我独清②何故深思高举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游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②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③二十而南游江淮3于①圣人不凝滞于物②屈原既放,游于江潭③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4见①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②慈父见背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子非三闾大夫与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行吟泽畔遂去,不复与言行为尽,完游荡,徘徊交际,交往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介词,被。
介词,在。
介词,至U被放在动词前面,翻译为“我”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定语后置省略句,省去介词“于”;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前省去主语和介词的宾语被动句,“放”,被流放之意《渔父》知识点梳理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渔父(f U)枯槁(g co)凝滞(zh I)莞尔(w cn)鼓枻(y i)濯(zhu 6)缨餔(b 口)其糟而歠(chu b)其醨(I 1)汶汶(men)淈(g U)泥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三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__________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四指出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代意思。
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古义: 形体容貌3何故至于斯?古义: 到。
今义:表示另提件事情。
4何故深思高举古义: 行为高出世俗今义:把东西举高。
5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 拘泥,执著。
今义:停止流动。
五一词多义被动句,“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被动句,“于“表被动 以后,已经 枯瘦 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 搅浑 餔:吃。
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
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
为:句末语气词,呢。
沐:洗头。
浴:洗身。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莞尔:微笑的样子。
枻:桨。
洗。
八翻译下列句子。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一、字音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淈gǔ泥鼓枻yì濯zhuó缨二、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三、古今异义词1、颜色..枯槁..憔悴,形容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3、何故深思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今义:把东西举高四、重点实词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以后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枯瘦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举:全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 为:句末语气词,不译;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浴:洗身;8、安能以身之察察..者乎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受物之汶汶9、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莞尔:微笑的样子; 枻:桨;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洗;五、词类活用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 歌:唱歌六、一词多义1.举1举世皆浊我独清全2何故深思高举行为2.之1 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3.于1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3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4.而1 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2 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3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七、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2.定语后置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省略句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4.被动句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八、重点语句翻译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瘦;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译文: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译文:为什么要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使自己被放逐呢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译文:怎么能让洁白的身体去蒙受污浊的外物……怎么能让纯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文言文知识总结
渔父文言文知识总结1. 文言文渔父有哪些句子背诵经常考试《渔父》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
在江边上边走边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为什么您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6.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头巾;沧浪江的水浊又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2. 文言文《渔父》背景屈原被流放后,在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时,写下了这篇文章。
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
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
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
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
这是一个声音。
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
我要坚持。
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
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苏教版必修五 渔父 知识清单
《渔父》知识清单一、作者及主要人物《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认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然而无论作者是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
但后来,楚怀王疏远了屈原。
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遭到放逐。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二、创作背景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在个人和楚国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渔父》。
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看,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以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三、文体知识《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篇中大量引用了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的内容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以《离骚》为典型代表。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了历代散文创作。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一、渔父的主题《渔父》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通过渔父的忧虑与感慨,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观念和态度。
渔父在诗中主要表达了对权力的反感、对忠贞的赞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些内容贯穿了整篇诗歌,成为了渔父的主题。
二、渔父的寓意《渔父》中反映了楚国社会的政治黑暗和贵族腐败的现实,渔父对这种现实感到不满和愤懑。
他期望通过努力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
同时他对忠贞、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也寓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渔父的文学特点1. 对比手法《渔父》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渔父自己和贵族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突出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2. 借物抒情《渔父》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以渔父捕鱼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江水、鱼群等自然景物,使诗歌更富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
3. 叙事性《渔父》采用了叙事性手法,通过渔父的日常活动和内心独白,生动地展现了渔父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悟,使整篇诗歌更富有情感和感染力。
四、渔父的影响《渔父》这篇楚辞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渔父》被一直奉为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渔父的思想观念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成为了人们思考生活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渔父这篇楚辞不仅仅是一篇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部社会写实的文学作品。
它以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传达了对社会不公不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渔父的主题、寓意、文学特点以及影响都体现了这篇楚辞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学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璀璨历史,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渔父》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渔父》知识点归纳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鼓枻(yì)濯(zhuó)缨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淈(gǔ)泥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三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安能以皓皓之白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四指出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代意思。
1 颜色憔悴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
2 形容枯槁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3 何故至于斯?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4 何故深思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今义:把东西举高。
5 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拘泥,执著。
今义:停止流动。
五一词多义1 举①举世皆浊我独清全②何故深思高举行为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完2 游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游荡,徘徊②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交际,交往③二十而南游江淮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3 于①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
②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③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到4见①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被②慈父见背放在动词前面,翻译为“我”六、解释加点的字或划线的词语。
1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以后,已经2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枯瘦3 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4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5 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
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
6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
为:句末语气词,呢。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
浴:洗身。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9、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莞尔:微笑的样子。
枻:桨。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洗。
楚辞 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1. 诗歌背景《渔父》是屈原所作的楚辞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渔父在垂钓的过程中内心的感受和对世俗之事的淡然态度。
屈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在楚国被贬后,写下了大量的楚辞作品,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理想和情感。
这首《渔父》正是其中的一篇,它反映了屈原在离乱之际对清静、超脱的向往和追求。
2. 主题和意境《渔父》一诗通过描绘渔父垂钓的情景,表达了对安逸、自由、超脱境界的向往。
诗人以渔父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世俗纷扰的反感和呼唤清净心灵的向往。
整首诗以渔父的形象作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烦恼和世俗的束缚的回避,同时又对自然的向往和规律的追求,诗歌亦以渔父之态度,对人生价值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尤其凸显了屈原对悲愤、苦痛的情感和对理想化、神化幻想的心理诉求。
3. 内容分析《渔父》一诗共分为四节,每节都以渔父的身影为主线,展开渔父的心理变化与对世俗的态度。
首节描写了渔父出海垂钓的情景,二、三节主要突出了渔父在垂钓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对世俗烦恼的回避,最后一节则是渔父的态度和心境得到进一步揭示,表现出诗人对超然境界的向往和对清静人生的追求。
4. 语言表达屈原的《渔父》一诗在语言表达上具有较强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整首诗借助排比、对偶、反复、含蓄的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凝练、含蓄,语言简洁、流畅、朗读起来倍感悠远、抒情,给人以宁静、深沉的感受。
5. 经典之处《渔父》一诗通过对渔父的描绘,反映了屈原对世俗的看法与心灵追求。
整首诗以渔父的心情为基调,以垂钓的情景为背景,表现了屈原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渔父的形象在诗中得到了艺术化处理,成为了一个超脱世俗的典型形象,抒发了屈原自己对世俗的鄙夷与对理想的向往,尤其在最后一节“夫子既已成名,仕途复可明。
架舟而漕航,毋乃望风行。
”一句中,更是对时政的不满和对自己理想化的幻想。
这些笼统的描写又应用了具体的一案,密切结合,既增强了个性化的传神力,又能表现出主观态度。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三专题《渔父》知识点整理
《渔父》知识点整理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屈原既.放(已经,在……之后)2.是以.见放(介词,因为)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却)4.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连词,表顺承)5.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动词,搅浑)6.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动词,吃;歠:动词,饮)7.新沐.者必弹冠(动词,洗头)8.新浴.者必振衣(动词,洗身)9.受物之汶汶..者乎(动词,玷辱)10.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11.鼓枻.而去.(枻,船桨;去:离开)12.可以濯.吾缨.(濯:洗;缨:系帽的带子)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次诎体受辱(“诎”同“屈”:弯曲)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关”同“贯”:套上)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法网)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同“磨”)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同“抵”)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同“现”:表现)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同“佚”:散失)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同“债”:债务)三、一词多义1.游: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动词,行走)⑵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交往)⑶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动词,游览)⑷游.刃有余(动词,转动)2.举:⑴举.世皆浊我独清(形容词,全)⑵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名词,举动、行为)⑶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拔,攻占)⑷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⑸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动词,拿)⑹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⑺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动词,举起)3.与:⑴子非三闾大夫与.(语气助词,表疑问)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结交、亲附)⑶恐年岁之不吾与.(动词,等待)⑷苏子与.客泛舟(连词,和、同)⑸则与.斗卮酒(动词,给)4.于:⑴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示被动关系,被)⑵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⑶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⑸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⑹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跟、和、同)三、体会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最新推荐】渔夫知识点-推荐word版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渔夫知识点篇一:《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知识点梳理一、字音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缨二、通假字渔父子非三闾大夫与三、古今异义词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古义:今义: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古义:今义:3、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四、重点词语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举: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糟: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高举: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9、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莞尔: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五、词类活用鼓.枻而去,乃歌.曰是以:歠:为:浴:察察:枻:见:醨:汶汶:六、一词多义 1.举(1)举世皆浊我独清(2)何故深思高举 2.之(1) 渔父见而问之 (2) 安能以身之察察(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3.于(1) 圣人不凝滞于物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3) 何故至于斯4.而(1) 渔父见而问之 (2) 而能与世推移 (3) 渔父莞尔而笑七、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子非三闾大夫与 2.定语后置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省略句行吟泽畔遂去,不复与言 4.被动句屈原既放是以见放八、重点语句翻译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知识点梳理一、字音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餔(bū)其糟而歠(chu?)其醨(lí)汶汶(mén)淈(gǔ)泥鼓枻(yì)濯(zhu?)缨二、通假字渔父“父” 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知识点梳理
一、字音
渔父( ) 枯槁( ) 凝滞( ) 莞尔( )
餔( )其糟而歠( )其醨( ) 汶汶( )
淈( )泥鼓枻( ) 濯( )缨
二、通假字
渔父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三、古今异义词
1、颜色
..憔悴,形容
..枯槁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
..斯?
古义: 今义:
3、何故深思高举
..
古义: 今义:
四、重点词语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3、举.世皆浊我独清……就是以见
....放举: 就是以: 见: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 糟: 歠: 醨:
6、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高举: 为: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 浴:
8、安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察察: 汶汶:
..,受物之汶汶
9、渔父莞尔
..而笑,鼓而去莞尔: 枻: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五、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乃歌.曰
六、一词多义
1.举
(1)举世皆浊我独清
(2)何故深思高举
2、之
(1) 渔父见而问之
(2) 安能以身之察察
(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3.于
(1) 圣人不凝滞于物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3) 何故至于斯
4.而
(1) 渔父见而问之
(2) 而能与世推移
(3) 渔父莞尔而笑
七、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
2.定语后置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省略句
行吟泽畔
遂去,不复与言
4.被动句
屈原既放
就是以见放
八、重点语句翻译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就是以见放。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知识点梳理
一、字音
渔父(fǔ) 枯槁(gǎo) 凝滞(zhì) 莞尔(wǎn)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 汶汶(mén)
淈(gǔ)泥鼓枻(yì) 濯(zhuó)缨
二、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得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词
1、颜色
..枯槁
..憔悴,形容
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得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
..斯?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3、何故深思高举
..
古义:行为高出世俗今义:把东西举高
四、重点实词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以后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枯瘦
3、举.世皆浊我独清……就是以见
....放举:全就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
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
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
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
浴:洗身。
8、安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察察:皎洁得样子。
汶汶:玷辱。
..,受物之汶汶
9、渔父莞尔
..而笑,鼓而去莞尔:微笑得样子。
枻:桨。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洗。
五、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
歌:唱歌
六、一词多义
1.举
(1)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2)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2、之
(1) 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得标志。
(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得。
3.于
(1)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得对象。
4.而
(1) 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 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七、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
2.定语后置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省略句
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
(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
4.被动句
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
就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八、重点语句翻译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
她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瘦。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就是以见放。
译文: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译文:为什么要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使自己被放逐呢?
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译文:怎么能让洁白得身体去蒙受污浊得外物?……怎么能让纯洁得品德去蒙受世俗尘埃得沾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