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语法功能与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摘要: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一直是现代汉语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对于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有很大的价值。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现代汉语词类多功能性、词类活用、词的兼类的简单整理和论述,尝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局部:一是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二是词类活用概说;三是词的兼类概说;四是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的多功能性的关系。

关键词: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类的多功能性一、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汉语语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词类具有多功能性,词类与句子成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一对多的关系,因此,在对一个词的類别判定时,往往需要依据该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正如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所提出的:“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另外,高名凯先生提出“汉语的实词不能再行分类〞,原因是汉语的实词“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词类功能〞。

实词的多功能性也是现代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词汇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而不用改变形态,这大大增加了汉语的表意能力和意合性。

实际上,这一特点与汉民族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都重视人内心的认知能力。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提到汉语在表示动作与事物的关系时,更依靠“意会〞,而不是依靠语言。

二、词类活用概说陈承泽先生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之后,学术界关于词类活用的定义有了统一的认识,即指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类活用不仅在现代汉语中有重要的语法、语义的作用,同时,汉语也是一脉相承的,在古代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常见的几类词活用进行举例说明。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老:小孩儿拿大铜子儿打老。

〔2〕小:这小子是个恶霸,非要娶那个姑娘作小。

在这里,〔1〕句中“老〞由形容词“年迈的、年长的、陈旧的〞活用为名词表示“父母〞或“长辈〞。

古代汉语之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之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成因分析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例如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或者基本词类不变而用法比较特殊,例如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词类活用中活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具有直接性,也就是说发生活用的词并不需要借助其他词汇的帮助可直接进行活用。

那么这些词为什么自身能够进行活用并且普遍存在,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个人认为,语言的简洁节约性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语言的修辞性和句子结构的模式化也是其中原因。

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马丁内指出:语言的经济性是人的交际表达和人的自然惰性直接相互冲突的结果。

语言经济原则能对语言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众所周知,古汉语要比现代汉语更为简洁凝练,其语言经济性也更为突出。

这种经济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古代汉语相较于现代汉语而言,词汇贫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对言语的表意功能要求更高。

为了表达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们往往需要扩充词汇,一般可以选择从语音方面分化出新词,形成同形异义词;或者选择创造区别性更强的新造次来代替。

但这两种选择都比较难,都为容易的方法就是进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实际上就是利用现有的词汇去表达更复杂的内容,增加词汇的表意功能,这样做在经济性层面就减少人们需要记忆的词汇容量。

但词类活用易使一个词语蕴含的义项过多,反而不便于人们记忆和使用。

一个弊端就推动了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过程中旧词义项与新造词的相互照应。

例如古代汉语中“歌、衣、舞”既具有名词的功能,又时常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中“唱、穿、跳舞”的词汇出现就取代了“歌、衣、舞”的动词义,减少了单词义项过多过杂的现象。

(二)古代汉语常常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如果我们将出现词类活用情况句子进行观察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句子中常常会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㈠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㈡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词语的活用(通论11)

词语的活用(通论11)

这都是兼类,不是活用(活用属临时变用) 但是活用与兼类又有联系,当一种活用经常 化、约定俗成、被认可,就变成了兼类。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语义的变 化比较特殊,只是偶然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 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 变……‘别这么近视眼’里面的‘近视眼’也是临 时活用作动词。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 类转变。例如‘别废话’里面的‘废话’就应算是 正式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副词 助动词 介词结构 动词性成分+而 名词 所
名词
代词“之”
介词结构 而+动词性成分 名词
(二)使动用法: 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施行的,
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主语对宾语含有“使它 怎样”的意思。(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 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动词本身的一种特殊法, 指的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 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 表的人物发出。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改变动词本 身的词性,但是使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 化,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而使
古汉语中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常见的有: (A)“行、走、进、退、出、入、归、反(返)、
来、往”等表“行走”义的动词: 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韩非子·十过》) 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左传·襄公十四
年》) 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史
记·鲁世家》) (B)“起、立、坐、伏、居、寝”等表起居义的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 陈馀列传》)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我弟。令我百岁后,皆鱼 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四)名词作状语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汉书·陈胜传》)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导读:(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主要依据语法功能进行辨识。

依据语法功能辨识词类活用,可以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1)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

例如: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

如此,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因此,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了。

(2)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

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词的话,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等等。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

“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王”、“天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王天下”为动宾关系,意思是做天下的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胜”、“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意思是陈胜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关中”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关中为表示地点的补语,构成动补关系,意思是在关中称王。

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则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众贤”为形容词“众”后面带上了名词“贤”,两者不是修饰关系,所以这里的形容词“众”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使贤人增多。

3、名词、形容词处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类词一般只修饰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本是名词,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水。

浅析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内容摘要:随着人类的进步和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词汇越来越丰富,语法体系也近一步完善。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也频繁出现在各种语义环境中。

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属于修辞现象,与古代汉语中主要属于语法现象不同。

本文试从语法和修辞角度分析现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重点对其概念性质、范畴、用法分类、修辞效果、与词的兼类的区分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类活用语法修辞现象由于古代汉语词汇相对匮乏,语法规则不够成熟,一词多用的现象渐渐成为一种语言表达的需要,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规则。

这种词类活用的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得非常频繁,而在现代汉语中相对少见,但是无论在口语交际还是书面文章中,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而且往往能令表意生色不少,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概念性质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本来属于A类,但在一定语言环境里,由于表达的特殊需要,临时被用作B类词的语言现象,也叫词的转类、变性、转品、词类的变格用法。

词类活用基本上具有三条性质:从语法上看,词的语法功能发生改变,是词的跨类现象;从稳定性看,这只是在特定语言环境里临时性的词性改变,是不固定的用法;从功能作用上看,词类活用往往有修辞性质。

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

语法学界以词的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

在现代汉语中,一个词的词类由它的语法功能决定,每一个词都归入一类或几类(即兼类词),词有定类,类有定词,即词有基本固定的语法功能和类别。

而词类活用属于词的跨类现象的一种,突破和偏离了现代汉语现成的语法规则, 具体体现出汉语词性相对灵活自由的特点。

分析词类活用要联系上下文,依赖具体的语言环境,因为它不再是一般情况下的固定用法,只适用于临时语境。

正因为不常规,用词就富于变化和创新,在实际运用中,可以获得某种表达效果,或形象鲜明,或幽默风趣,或简炼紧凑等等,所以说词类活用具有修辞性质。

二、现代汉语词类活用范畴根据对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性质分析,可知其范畴界定在修辞方面。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7,名词后带数量词,这个名词作动词。
鼓三通,锣三下 敲鼓,击锣
名作使动用法
首先判断名词作动词,再判断是否是使动。 使动:看该动作是否是后面的宾语发出。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使死者活,使骨头长肉
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的概念:主语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 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的种类:(1)形容词的活用 (2)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
• 普通名词作状语
• 1.用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译“像…一样”或 “像…似的” 。
• 例如: •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①句中“席”、“包”、“囊” 分别作状语:像席
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这三句是互文 见义,全句可译为“吞并天下之意”。
• ②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 ②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 ③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 ③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译“像对
待…一样”或“按照…” 。
• 例如: •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①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
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像对待兄 长一样招待他。
• ②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3.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 ①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 大巫的背后)
• ②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 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 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以……为鱼肉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三、古代汉语被动句式
被动与被动句式 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的受事者。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这种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 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无标志的被动句”。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 被动性。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 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 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 句、“为”字句、“见”字句等。
五、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 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 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 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 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 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 主要内容 • 宾语前置 句 判断句 被动
一、宾语前置
• 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 先后次序。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 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 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 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 谓语——宾语。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 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 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三、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认定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或名词的性 质或身份。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 异”。

词类活用的定义

词类活用的定义

词类活用的定义词类活用指的是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变化形式及其意义所表达的变化。

词类活用是语言变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一方面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为语言的表达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手段。

汉语的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名词名词是一种表示人、事、物等概念的词语,其在形式方面通常不发生变化。

但是,在语义上,名词可以发生数量、性别、格等方面的变化。

数量活用:名词可以在数量上发生变化。

例如,“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等,这种变化在汉语中称为数量活用。

性别活用:有些名词有性别之分,如男女、公母、雄雌等,这些名词在表示具体对象时,其性别要与对象相符,这就是性别活用。

格活用:名词具有主格、宾格、所有格等不同的语法功能。

例如,在“我看见了他的书”中,“我”为主格,“他的书”为所有格,“他”为宾格。

2. 动词动词是一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语,其在形式和语义上都可以发生变化。

时态活用:动词主要表现在时态上,如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将来时态等。

例如,“我在看书”(现在时态),“昨天我看了一本书”(过去时态),“我明天会去看电影”(将来时态)。

语态活用:动词还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语态,如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例如,“他打了我”(主动语态),“我被他打了”(被动语态)。

体态活用:动词还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体态,如完成体、进行体等。

例如,“他已经看完了这本书”(完成体),“他正在看书”(进行体)。

3. 形容词形容词是一种修饰名词的词语,其语义上可以表示物品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

在形式上,形容词通常在后面加上“的”字,构成形容词修饰名词。

级别活用:形容词还可以在语义上表示不同的级别关系,如比较级、最高级等。

例如,“这个苹果比那个苹果更甜”(比较级),“这个苹果是所有苹果中最甜的”(最高级)。

4. 副词程度活用:副词可以在语义上表示不同的程度。

例如,“非常美丽的风景”(表示高度美丽),“有些慢”(表示程度较低)。

方式活用:副词可以在语义上表示不同的方式。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之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之词类活用

【导语】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都有其固定的语法功能,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特殊的语⾔环境下,可以临时改变词性,具有新的语法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

⽤成语来归类学习词类活⽤,是很好的⽅法。

详细的内容就让⽆忧考来告诉⼤家,欢迎阅读! ⼀、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很少见。

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这样就使⽂字变得⾮常简洁。

主要有以下⼏种类型: 1.表⽰处所或⽅位 这样的活⽤词语,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介词“在”或“从”。

例如: 草⾏露宿:在草中穿⾏,注意“草”作“⾏”的状语,不作主语,不能翻译成“草在⾏⾛”哦。

当然,草不能⾏⾛,⼀般⼈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不过,如果说成“蛇⾏”,那就有可能发⽣混淆,是“蛇在⾏⾛”作主语,还是“像蛇那样⾏⾛”作状语?这就要根据上下⽂判断了,这种情形请参见下⾯的第3种类型。

模仿上⾯的分析,说说下⾯的加粗字的⽤法。

风餐露宿⽳居野处 旭⽇东升管窥蠡测 2.表⽰⼯具或依据 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或“按”。

例如: 管窥蠡测:“管”作“窥”的状语,翻译成“⽤⼀根细管”来窥视天空,不是“细管窥视天空”哦,没有拟⼈⼿法的。

模仿上⾯的分析,说说下⾯的加粗字的⽤法。

⼝诛笔伐不可⾔宣 颐指⽓使车载⽃量 3.表⽰状态或⽅式 可译为“像……⼀样”。

这是最容易发⽣混淆的⼀种,因为前⾯的名词常常是动物类的,既可以作动词的主语,⼜可以作动词的状语,需要借助具体语境做判断。

例如: 蚕⾷鲸吞:“蚕⾷”,不是“蚕在吃桑叶”,⽽是“像蚕那样⼀点点吃掉桑叶”,“蚕”作状语⽽不作主语。

主语是谁?主语是被省略掉了的,爱谁谁! 呵呵,请找出下⾯成语中⽤作状语的字吧: 蝇营狗苟狼吞虎咽 虎踞龙盘龙飞凤舞 龙腾虎跃龙争虎⽃ 兔起鹘落⿏窃狗盗 抱头⿏窜不⽢雌伏 ⿁哭狼嚎风流云散 风驰电掣雷厉风⾏ 波诡云谲⼟崩⽡解 鳞次栉⽐声誉鹊起 川流不息烟消云散 星罗棋布冰清⽟洁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年、岁”⽤作状语,表⽰动作⾏为的频繁,含有“每”或“渐渐地”等意义,这种⽤法现代汉语中依旧存在。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特点:名词用作谓语动词,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3.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 (1)孟尝君客我。“客”为名词用作意动,即把我
当作贵客。 (2)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
鹿。”“侣”、“友”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做意动 用法,即“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特点: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充当谓 语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 是……”。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
武……武曰:“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 前!”(《汉书·苏武传》)
精选课件
8
(三)动词活用
动词活用作名词。例如: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指出产的东西;“入”指收入的钱财。
精选课件
第三章 语法·实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各词类的语法功能相对,在句子中临 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叫 “词类活用”。
注意:活用与兼类区别:临时/经常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 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 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精选课件
12
活用的条件
(1)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众贤”为形 容词“众”后面带上了名词“贤”,两者不是修饰 关系,所以这里的形容词“众”活用为动词,意思 是使贤人增多。
3、 名词、形容词处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 “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类词 一般只修饰动词)。例如: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本是名 词,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 意思是游水。
精选课件
4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又称古汉文,指的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汉族语言文字。

古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词类活用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不同语境和语法功能下,形态和用法的变化和变动。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主要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四类词。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这些词类的活用特点。

名词:
古汉语的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

在单数形式中,名词一般不发生变化,如“人”、“山”等。

在复数形式中,名词的变化规则较为复杂,常见的变化方式有加“们”、加“等”、变音调等。

“人”变为“人等”、“人们”;“山”变为“山等”、“山北”等。

动词:
古汉语的动词有词干变化和时态变化两个方面的活用。

动词的词干变化主要包括词尾变化、词形变化和词义变化。

“行”、“走”、“看”等动词的词干在不同语法功能下会发生变化,如“行”在句末加“者”变为“行者”,表示施动者的意思;“走”在句末加以声调变化,如“走山”、“走水”等。

形容词:
古汉语的形容词有形容词性的后置补语和形容词性的量词等两个方面的活用。

形容词的后置补语一般在形容词后面加上“之”,如“美之人”。

形容词性的量词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如“一片白茫茫”。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更加复杂和灵活。

词语的形态和用法在不同的语境和语法功能下会发生变化。

对于学习古代文献和古代汉语有一定的重要性和意义。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词类活用是一个重要且有趣的部分。

它就像是语言世界里的魔法,让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变换身份,展现出别样的意义和用法。

词类活用,简单来说,就是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其原本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这可不是随意的变化,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逻辑。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名词的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是常见的一种情况。

比如说,“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意为“军队”,在这里却用作动词,意思是“驻军”。

再比如,“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本来是“户籍”的意思,在这里则是“登记”的动词用法。

名词作状语也是常见的活用现象。

像“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并不是指兄长,而是“像兄长一样”,用来修饰动词“事”,表示对待的方式。

动词也有活用的情况。

动词用作名词,比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原本是动词“逃亡”“败逃”,在这里指的是“逃亡的人”“败逃的人”,变成了名词。

形容词的活用同样丰富多彩。

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本来是“善良”的意思,这里是“交好”的动词用法。

形容词用作名词也不少见,“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了解词类活用,对于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如果不能正确判断词类活用,很可能会误解句子的含义。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词是否发生了活用呢?这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

比如“范增数目项王”,单看“目”字,可能会理解为“眼睛”,但结合上下文,就能明白这里是“用眼睛示意”的意思,是名词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它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在学习词类活用时,我们要多阅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积累常见的活用现象。

同时,要学会分析句子结构,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比如《劝学》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这个字,按照常理,我们会理解为“水”这种物质,但在这个句子中,“水”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

词类活用1

词类活用1
44
名词的意动用法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 而友麋鹿。 3、孟尝君客我。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 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 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45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 种动作行为,带有强制性;而意动用法是 某种动作行为,带有强制性;而意动用 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 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 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 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 客观上不一定如此。掌握了这个规律,就 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掌握了 不会混淆词语的使动、意动与一般用法了。 这个规律,就不会混淆词语的使动、意 动与一般用法了。 判断用法: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7
名词活用为动词四
1、从女弟子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2、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3、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4、秦师遂东。 5、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名词前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作 状语,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8
名词活用为动词五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今王鼓乐于此。 3、一狼洞其中。 4、沛公欲王关中。
使项伯活了下来
形容词 臣请完 璧 归 赵
使 使和氏璧完整
36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就是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 示的人或事物含有“使他(它)怎么 样”的意思。
基本结构形式:
【动+宾】=【使】+宾+动
37
动词的使动用法 (1)
1、项伯杀人,臣活之。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 及物动词上。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 表现,是词本身固有的,一个词的各种兼类用法都是固 定的,经常的,不是临时的,偶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 兼属不同的词类。
如:“疾”作为一个兼类词,在“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里是名词,当 疾病讲;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 传》)里是动词,当妒忌讲;在“疾雷不及掩耳” (《三国志·魏书牙帝纪》)中是形容词,作急速讲。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
• 1、两个名词连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用如动 词。
• 2、名词、形容词在特指代词所、者的前后, 名词 用如动词。
•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 •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 •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 7、名词用“而”连接
• 六、名词作状语
北: 表方位。

《山海经·夸父逐日》
• (2)表工具、依据:箕畚运于渤海尾。(用箕畚运 土石到渤海边上去。)箕畚:表工具。

《列子·汤问》
• (3)表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 记·鸿门宴》) 兄事: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
• (4)表比喻: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
容。嫂蛇行匍匐。(苏秦的嫂子象蛇一样爬行不敢仰 视拜六国之相后富贵而归的苏秦。)《战国策·秦策 一》
(二)形容词用如动词 形容词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有的也 能作主语和宾语,都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这是古今汉 语共同的特点。但在古代汉语里,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 形容词也可以灵活运用,如用作动词。
如: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楚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数词用如动词(参照形容词活用的规律)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 离开特定语境,依然存在,是固定的而非临时的。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起义》
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篇第九》
知:名词“知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
语法
知识点1: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知识点2:词类和词类活用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也叫古代汉语语法?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构上存在差异,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也一样,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古汉语,则会出现误解。 学习古汉语语法重点是了解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在阅读 文言文时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现象。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重点
堂 小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基本内容

• 词类的划分
• 词类活用和兼类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楚归晋知罃》
何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此处前置,即“以何”。
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包括形态变化、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 三方面)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根据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将词 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
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4. 代词活用 5. 数词活用

5 词类活用(1)

5 词类活用(1)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P125—126)
第一个“亲”: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 以……为亲。 第一个“子”: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 以……为子。
练 习 5.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P126)
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
6.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岂不谬哉! (P130)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1. 相同处:
(1)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2)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2.不同处:
(1) 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 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 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 法, 客观不一定如此。 (2)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 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
12.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 (P134)
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 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 式去理解或语译。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 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 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王安石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概念: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特点:1、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2、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活用的词类:在文言文中,通常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才出现活用现象。

一、名词的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名词—动词,进军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使动,使/让……做王3、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意动,以……为宾客4、人皆得以隶.使之。

名词——状语,像奴隶一样1、名词——动词A、籍.吏民,封府库登记B、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用盒子装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D、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捞规律一: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吾师.道也(师:学习)天雨.墙坏(雨:下雨)朝服.衣冠(服:穿戴)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道.芷阳间行(取道,名作动)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瓮作)(用绳子作)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例如: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驴不胜怒,蹄之。

规律三: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前后用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如: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鼓.三通,锣.三下(鼓、锣:打鼓、敲锣)规律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妻:娶妻子)规律五:“所+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用网捕捞)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寓舍:居住)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馆:居住)2、名词——使动使动用法:可以译为“使……怎么样”有些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带宾语,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活用为使动用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容词
形容词既可以活用为一般的动词,也可以活用为使动和意动。
我们如何判断呢?如果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是宾
语具有的!那这个形容词就作使动,否则,它活用为一般的
动词。如: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②大王必欲急臣。
③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④秦王恐其破璧。
(3)名词的使动用法,如: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判断名词作使动方法: 第一步是看这个名词有没有带宾语,若是带宾语,证明它作动词用。 第二步是看这个动作是不是由宾语发出的,若是,那这个名词就作 使动。如上例的“肉”,由它带宾语可看出它活用为动词,意为 “长肉”,“长肉”这个动作是由“骨”发出的,因而可以确定 “肉”作使动。同样,“舍”也是。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觉得或主观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名词所具 有的特征,实际上并不一定。这也是判断意动用法的方法。 1、形容词意动,如:成以其小,劣之。 2、名词意动: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意动用法有三种翻译: ①,认为……;②,觉得……;③,把……当作……。
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指出下面各句的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3、吾得兄事之 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六国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6、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7、其一犬坐于前(《狼》)
(三)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特征有:①作谓语,②被状语修饰,③不能带宾语。④前 面不能加所字。形容词如果具备③④特征,又没有使动、意动的 意味,就用作一般动词,如: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善:善待。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短:揭短。
【注意】 判断名词作动词的方法是: 1、明确句中哪一个是名词; 2、分析这名词有没有动词的特征,如果有,它就作动词了。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但在文言文里, 却很普遍。如这两句: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意】 判断名词作状语的方法是:几个名词用在谓语前,不能作句中主 语的名字,就作句中的状语。
名词 代词
①作主语、宾语、定语; ②不能作谓语;③不能带 宾语;④不能被副词修饰。 ⑤不能前接“所”字。
的字结构
副词 形容词 介宾结构
名词 代词 形容词
四、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中,一类词用作另一类词,这就是词类的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动词的特征有:①作谓语、带宾语,②被状语修饰、③前接“所”字。名词原 来没有这些特征,若有这些特征,就活用为动词了,看下面的例子: 1、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2、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3、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能绝江河。《荀子•劝学》 5、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 6、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哪些词
1.名词 使动 2.形容词
3.不及物动词
意动
1.名词 2.形容词
主谓宾关系
主语使宾语发出或具有 谓语这个动作或状态特 点
主语主观认为宾语具有 谓语这种状态或特点
图解
使
翻译
主 + 谓 + 宾 较灵活
发出/具有
认为
1.认为、以为 主 + 谓 + 宾 2.觉得……
3.把……当作
具有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 1、夜缒而出。 2、烛之武退秦师。 3、既东封郑。 4、阙秦以利晋。 5、若不阙秦。 6、越国以鄙远。 7、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8、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9、古之代国者,服之而已。 10、必庙礼之。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12、朝服衣冠。 1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4、闻寡人之耳者。 15、日食饮得无衰乎? 16、赵王之子孙侯者。 17、念悲其远也。 18、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9、既来之,则安之。 20、然而不王者。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 2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2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24、天下云集响应。 25、赢粮而影应。 26、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27、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8、将数百之众。 29、序八州而朝同列。 30、尊贤而重士。
词语的语法功能与词类活用
学习目标:
一、了解一些词的语法功能 二、掌握词类活用及其判别方法
一、句子成份与句子结构
(一)句子结构
(定)主 +[状]谓 +(定)宾
(二)句子成份 1、主要成份(主干):主、谓、宾 2、修饰成份(枝叶):定、状、补
二、句子成份与相应词语
名词 代词 形容词
(定)主
动词 形容词
(1)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能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它就可以带宾语了。 (这也是我们判断一句话中是否用使动用法的一个方法)。如: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钟磬)也。 ②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操军)也。 这两例都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它后面的宾语都省略了。这 种情况要特别注意。
名词 代词 形容词
+ [状]谓 + (定)宾
名词 代词 的字结构
副词 形容词 介宾结构
名词 代词 的字结构
三、几类词语的语法功能
①作谓语;②带宾语;③被状语
动词 修饰;④前接“所”字;
⑤不能作主语、宾语。
形容词
①作谓语,作定语;②被状语修饰; ③不能带宾语;④不能作主语、宾语
(定)主 + [状]谓 + (定)宾
(四)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动词、形容词不能作主语和宾语,如果在句中作了主语和宾 语,它们就活用为名词,如: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2、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3、与苍梧大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五)使动用法 1、含义: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两大特点: 一是、作使动的谓语是宾语发出的动作或具有状态特点,而不是由 主语发出的,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句中的“归”字 用到使动用法,“归”这个动作不是主语秦王发出的,而是宾语相 如发出的,即回去的是相如,而不是秦王。 二是、作使动的谓语由原来不能带宾语的词语充当。 3、三种可作使动的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