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继教亚低温护理

冬眠合剂
物理降温
亚低温治疗仪产品组成
• 亚低温治疗仪又称降温毯,冰毯冰帽,控 温毯等 • 一般由主机和外设附件两部分组成 : 主机部分-----制冷系统, 温度控制系统和水 循环控制系统。 外设附件-----水毯,连接管,体温传感器
工作原理
• 压缩机或者半导体提供冷源将水箱内水制 冷,由温度控制系统控制临床需要的水温, 再通过水循环系统输出到水毯内循环,水 毯与患者身体接触,利用温差控制患者的 体温,营造亚低温的环境。
• 4.仪器准备,连接好管道,毯子,传感器 • (1)加水:使用前往水箱加水至水位计标线水平 • (2)铺毯:将冰毯平整铺于床垫上,上端平床头, 冰毯上铺床单 • (3)连接传感器:传感器一端插入主机接口,另 一端夹于病人腋窝 • (4)开机:打开电源开关,水温表和体温表显示 开机实测温度 • (5)设定机温和水温 • (6)设置体温下限报警值:比机温设定值低 1℃~2℃
亚低温治疗的病 人对外界的刺激 反应差,容易出 现各种并发症, 因此应做好病人 的皮肤、口腔、 泌尿道、眼睛、 等护理。
亚低温治疗结束后, 应先撤去物理降温, 让体温自然恢复, 同时逐渐降低冬眠 合剂的量,最后停 用冬眠合剂。切忌 突然停用冬眠合剂, 以免病情反复。
操作步骤
• 1.环境准备:房间气流通畅,配有电源,稳 压器和可靠地线,背侧通风口与物体间距 必须大于20CM • 2.用品准备:亚低温治疗仪,电源线,地线, 温度传感器,管路,床单,蒸馏水,冬眠 合剂,肌松剂,气管切开用物等。
• • • •
3.患者准备: (1)使用前需向患者或家属解释, (2)评估病情, (3)实施亚低温治疗前,用冬眠合剂待患者 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后,方可进行亚低温治 疗。 • (4)单纯头部物理降温,可不用冬眠合剂
亚低温治疗仪的使用与护理

36℃-37℃
2016-07-26
复温功能
水温
35℃-40℃
体温
33℃-34℃
34℃-35℃ 35℃-36℃ 36℃-37℃
2016-07-26
旋转
动态变 化
2016-07-26
水位控 制线
压低温治疗仪的操作流程
• (一)、解释、备物 • (二)、操作前准备 1. 加水:检查水位计水位 3.电源的连接 5.置传感器 • (三)、操作过程
亚低温治疗仪的使用与护理
ICU 张雪慧 2016-7-26
2016-07-26
定义
• 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具体方法为降温+肌松冬眠合剂+呼
吸机辅助呼吸,为目前国内外临床最常 用的降温方法。
2016-07-26
亚低温治疗仪适用范围
脑损伤 患者 高热患 者
适用 范围
2016-07-26
2016-07-26
(二)操作前准备
• 4.放置毯面; 将毯面平铺于患者身下(肩部到臀部) ,用连接 管将主机管接头与毯面相应部位连接好。 • 5.置传感器: 将温度传感器插头端插入主机 侧板的传感器插口,并将传感器的另一端置于 患者腋下。 • 6.校对 打开主机待循环稳定后,将体温计测 得的体温与传感器测得的体温通过体温微调按 校对。
亚低温治疗仪禁忌症
妊娠期妇女 精神病 3岁以下儿 童或70岁以 上老人 机体感觉障 碍者
失血性休克
严重心肺疾 病
禁忌 症
携带心脏起 搏器、外科 植入物患者
2016-07-26
亚低温治疗仪主要结构
控制系 统 制冷系 统
降温毯
加热单 位
水循环 系统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亚低温治疗(low temperature therapy)是一种通过控制体温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产后恢复、运动损伤、炎症和疼痛管理等领域。
亚低温治疗主要通过冷敷、冷浴和冷包等方式,降低患者体温,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疼痛和炎症反应的效果。
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护理时,护士需遵循以下原则:1.评估: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疼痛评估等,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需求,以确定是否适合亚低温治疗。
同时,还需评估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和意识水平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安全。
2.设定治疗目标: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需求,制定可量化的治疗目标。
比如,减轻疼痛程度、减少炎症反应、缩短恢复时间等。
3.选择合适的冷敷方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标,选择适当的冷敷方式。
可用冷湿敷、冷热敷或冷水浴等方式,但需根据患者的体温调节能力和治疗反应来决定冷敷时间和温度。
4.确保安全: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护士需保证患者的安全。
首先,护士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
同时,需确保冷敷设备的安全性能良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监测治疗效果:护士需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包括疼痛缓解程度、炎症反应的改善和患者的舒适程度等。
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6.贴心护理: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护士需为患者提供温暖的环境,保持患者的舒适感。
还需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解答其疑虑,消除恐惧,使患者感受到良好的护理体验。
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护理时,护士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注意冷敷时间和温度:冷敷时间一般应控制在15-20分钟,不要超过30分钟。
冷敷温度一般控制在15-20摄氏度,不要超过冷敷设备的建议范围。
2.保持皮肤整洁:在进行冷敷后,护士应帮助患者清洁冷敷区域,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整洁,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3.注意观察副作用:亚低温治疗可能会引起皮肤红肿、刺痛和瘙痒等不适感,护士需时刻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及时采取措施减轻不适。
急危重症患者亚低温治疗技术规范

急危重症患者亚低温治疗技术规范【名词定义】亚低温治疗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具体方法为降温毯+肌松冬眠合剂十呼吸机辅助呼吸,为目前国内外临床最常用的降温方法。
一般将轻、中度低温(28〜35。
C)称为亚低温,研究表明,脑细胞损伤后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减轻神经元的损伤、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
【适应证】1.颅脑创伤。
2.脑缺血、脑出血。
3,蛛网膜下隙出血。
4.心肺复苏后。
5.中枢性高热、惊厥。
【禁忌证】1.高龄。
2.严重心律失常。
3.休克。
4.颅内大出血。
5.凝血功能异常等。
6.入院时中心体温低于30℃o7.对血管活性药物或支持治疗无效的休克。
8.明确脑死亡患者。
【目的】1.降低脑代谢。
9.抑制细胞死亡。
10影响离子泵和抑制兴奋性神经毒性。
11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12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13.保护血脑屏障和减轻脑水肿。
14改善细胞内外酸中毒和细胞代谢。
【制度与依据】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组2019年发布的《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该共识的制定是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而进行。
其中共识意见的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GRADE标准。
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
【准备】1.用物准备:医嘱单、亚低温治疗仪、治疗盘、电源及插板、洗手液,检查用物的有效期,物品处于备用状态。
2.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适宜操作,关闭门窗(或窗帘),请无关人员回避,保护患者隐私。
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4.患者准备: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不影响操作。
【操作流程】1.加水:检查水位计水位。
水位应达理想水位线。
水位线应位于亚低温治疗仪标识的红线处不能低于绿线处,可用上水管将侧板的任意一个接头,通过上水管与水源接好,其余管接头用密封堵盖堵死,缓慢加水(建议使用软化水)。
压低温治疗仪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压低温治疗仪的护理及注意事项压低温治疗仪(这里可能是笔误,应为“亚低温治疗仪”)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通过降低患者体温来治疗特定疾病或减轻损伤后的炎症反应。
在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循以下护理及注意事项:1.设备准备与检查:在使用前务必对仪器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水箱、循环系统是否漏水,电源连接是否安全,导水管和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
确保冰毯或者冷却垫没有破损,正确铺设于患者身体指定部位(如肩部至臀部),注意避免颈部等敏感区域直接接触。
2.患者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确保降温速率符合医嘱要求,防止体温急剧下降导致并发症。
定时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等。
注意患者是否有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症状,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治疗并报告医生。
3.疼痛管理与舒适护理:根据需要实施局部麻醉或全身镇痛措施,以减轻因低温治疗带来的不适感。
保持患者保暖,特别是在非治疗部位,防止出现不必要的热量散失而导致低体温症。
使用冰帽时,保护好双耳及后颈部,防止冻伤。
4.操作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操作结束后,及时清洁和消毒治疗区域皮肤,并妥善处理使用过的治疗器具。
在整个治疗期间,医护人员要持续评估患者的病情进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5.新生儿或特殊患者使用注意事项:对于新生儿,特别是用于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需特别关注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的特点,精确控制降温程度和时间。
针对特殊群体如婴幼儿、老年人或有慢性病史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以防诱发其他健康问题。
6.后续护理:治疗结束后,逐步恢复患者体温到正常范围,监控体温回升过程,防止反弹性发热。
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适应治疗后的生活和康复进程。
总之,使用亚低温治疗仪进行治疗时,必须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和细致监护,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亚低温治疗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亚低温治疗的流程及留意事项1.什么是亚低温治疗?是一种以物理办法将患者的体温下降到预期程度而达到治疗疾病目标的治疗办法.2.亚低温治疗在神经外科的顺应症有哪些?⑴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毁伤,尤其伴随去大脑强直者;⑵漫溢性脑毁伤,伴随普遍脑水肿及ICP(颅内压)增高者;⑶丘脑下部毁伤,或有中断性中枢高热者;⑷颅内血肿消除或内.外减压术后脑肿胀轻微,仍有ICP增高者;⑸伤后有显著精力症状或谵妄.躁动不安者;⑹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初学伴随ICP增高者;⑺外伤后脑梗逝世伴随ICP增高者.3.亚低温治疗的禁忌症有哪些?⑴患者有严反复合伤或已处于全身衰竭期;⑵归并低血压.休克尚未改正或有出血偏向者;⑶疑惑有颅内血肿,正在不雅察阶段的患者;⑷年迈且伴随轻微血汗管功效不良者.4.亚低温治疗的预备工作⑴应行脑室外穿刺引流术,监测并记载ICP.HR.BP.R和SPO2变更情形.⑵患者行气管切开,呼吸机帮助呼吸.⑶蛰伏药物备用:维库溴铵吗啡芬太尼咪达唑仑.⑷为防止消失低血压应备用升压药物.⑸冰毯温度先设定在20℃阁下,依据情形调剂冰毯温度,并做好测量肛温的预备.5.蛰伏药物的应用⑴患者若有躁动可肌注M1半量(杜冷丁50mg 氯丙嗪25mg 异丙嗪25mg),同时静脉迟缓推注稀释至20ml的芬太尼或咪达唑仑一支.⑵维库溴铵先静脉稀释迟缓推注1-2支,再将10支维库溴铵稀释为50ml静脉泵入,开端为5ml/h,依据患者病情调剂剂量,一般为3ml/h中断给药,一般为5-7天.⑶吗啡100mg稀释后静脉中断泵入.⑷因维库溴铵有引起横纹肌消融的副感化,应用蛰伏药物时应在保持患者体温的情形下,尽量罕用维库溴铵,多应用吗啡.⑸在应用维库溴铵时有可能消失低血压的情形,应在床旁备用升压药物.6.。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04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性原则
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舒适性原则
关注患者的舒适度,减轻 治疗带来的不适感。
有效性原则
确保亚低温治疗的有效性 ,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措施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 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控制低温程度
全身亚低温治疗通常用于治疗新生儿低体温、心肺复苏 等情况。
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方法包括使用冰毯、冰水浴等。
亚低温治疗设备与技术
亚低温治疗设备主要包括温度监 测仪、冷却装置、温度控制仪等
。
亚低温治疗技术包括温度监测、 温度控制、复温等步骤,需要专
业医护人员的操作和监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亚低温治 疗的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 完善,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亚低温治疗通常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 32℃~35℃之间,这个温度范围既能 降低脑组织代谢率,又不至于引起严 重的并发症。
亚低温治疗原理
降低脑组织代谢率
亚低温治疗通过降低体温,减缓脑组 织的代谢速度,减少脑细胞对氧和能 量的需求,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减少钙离子内流
亚低温治疗可以抑制钙离子内流,减 轻钙离子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有助 于保护脑细胞。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
适当的亚低温治疗时间对于疗效的发挥至关 重要。
护理干预
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亚低温 治疗的疗效。
06
亚低温治疗的未来展望
亚低温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01
亚低温治疗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 ,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02
新型亚低温治疗设备的研发和应 用,将为临床提供更加便捷和精 准的治疗手段。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定义】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
其目的是减轻或消除外界不良因素侵袭而引起的各种反应,保护机体免受过多的消耗,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O C、中度低温28~32O C、深度低温17~27O C和超深度低温12~16O C四种。
由于深度低温易发生室颤和凝血功能障碍,故临床上不使用。
若将体温维持在28~35O C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改善颅脑外伤病人的神经功能,预后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
【适应症】⑴心肺复苏后的病人。
⑵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尤其是伴有去皮质强直、广泛脑水肿或脑肿胀的重度脑挫裂伤。
⑶GCS<8分,术后严重脑水肿。
⑷难以控制的中枢性高热。
【禁忌症】⑴全身衰竭、失血性休克。
⑵患有严重的心肺疾患。
⑶<16岁儿童或70岁老人。
【护理要点】⑴评估病人一般情况,有无治疗禁忌症。
⑵准备各种用物,并检查评估是否完好。
用物包括氧气、吸痰器、血压计、听诊器、降温或大冰袋、冰帽、呼吸机、监护设备和冬眠、抢救药物等。
安置患者单人房间,光线宜暗,室温18~20o C。
⑶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情况,亚低温治疗时应用肌松剂的同时,配合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按机械通气护理。
⑷在放置颅内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防止脑灌注不足,维持颅内压在20mmHg以下,脑灌注压在70mmHg以上。
⑸在放置脑氧分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脑氧分压的变化,防止脑供氧不足,维持脑氧分压在15mmHg以上。
⑹观察、记录降温的时间,肌松剂滴入的速度及肌肉松弛程度。
降温时,先使用冬眠药物待自主神经被充分阻滞,病人御寒反应消失,方可加用物理措施。
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o C 为宜。
体温降至肛温33~34o C,腋温31~33o C较为理想。
⑺固定好观察脑温、肛温的传感装置,翻身或做治疗时动作要轻,随时检查固定情况,防脱落或滑出,影响测温效果。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一、概念:亚低温主要是指轻度低温33-35℃(均为体何温度),中度低温29-32℃,在临床上用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者人工冬眠。
二、适应症: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中枢性高热、心肺复苏术后。
三、作用:1)、主要是积极预防、控制脑水肿和脑缺氧。
(1)、防止由于脑损害而引起的高热、保护血脑屏障,防止脑水肿进一步恶化。
(2)、降低脑组织代谢率和耗氧量,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低颅内压。
(3)、减少甘露醇用量,相应减少肾功能损害的毒副作用。
2)、降温时间窗:伤后亚低温实施越早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也越明显,尽量在伤后24h内实施。
中心体温在8-12h逐渐降至33-35℃,并维持24-48h为宜。
四、作用机理1)减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
2)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
3)抑制有害物质释放,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
4)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
5)增加泛激素的合成,促进脑细胞结构很和功能的修复。
6)减少Ca2+的内流,调节钙蛋白激酶Ⅱ活性。
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当体温下降至25℃时,脑组织耗氧量仅正常的1/3;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6.7%;但在复温后,氧耗并非恢复到以前水平,而是增加了15%;脑脊液压力也随体温下降而下降,体温每下降1℃,脑脊液压力下降5.5%;体温低于25℃时,脑实质容积约缩小4.1%;体温在18-20℃时,脑循环阻断30分钟是安全的。
六、方法:1)、局部降温:降温:冰袋、冰枕、冰帽、冰毯。
全身降温;冰水浴、亚低温治疗仪。
2)、降温前准备:1.头颅CT检查,如有手术指征,则先行急诊手术。
2.连接各种监护设备。
(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前要置入带有温度探头的导尿管,行BIS监测)3.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连接呼吸机(关闭呼吸机的加热装置?)、使用肌松药物。
4.常规化验检查(电解质、血凝等)。
亚低温治疗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5.3凝血功能监护 •
①由于低温血小板可粘附聚集成团,且外周血小板进入脾 脏、肝脏,同时低温条件下凝血因子的酶活性降低,所以 容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
②进行亚低温中必须定期监测凝血四项,同时注意观察皮 肤及粘膜有无出血等。
5.4血糖水平监护
亚低温治疗仪
• •
• •
主机: 制冷系统、 温度控制系统和水循环控制系统。 外设附件: 冰毯、冰帽、连接管路、体温传感器。
亚低温治疗仪
• •
工作原理: 压缩机或者半导体提供冷源将水箱内水制冷,由温度控制 系统控制临床需要的水温,再通过水循环系统输出到水毯
内循环,水毯与患者身体接触,利用温差控制患者的体温
第四部分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
4.1应用科室
• • • • • • • • •
神经外科 ICU 神经内科 急诊科 麻醉科 心胸外科 呼吸内科 血液科 儿科
4.2适应症
4.3非适应症
• • • • •
呼吸停止且处于休克状态者; 脑电波:近于平坦波形或脑电波消失者; 对儿茶酚胺血管反应低下者; 脑死亡者; 无绝对禁忌。
1.4.1低温状态下的人体温度
1.4.2脑的温度:恶化的问题
1.4.3发热和继发性脑损伤
1.5脑保护
• •
•
脑保护:在发生脑损害前采取的保护性方法。具体: 在缺血瀑布启动前超早期针对自由基损伤、细胞内钙离子 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代谢性细胞酸中毒和磷脂 代谢障碍等进行联合治疗。
临床上,可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抗兴奋性氨基酸递质 、自由基清除剂(过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E和C、甘露 醇、激素如21-氨基类固醇、巴比妥类等)和亚低温治疗 ,实现脑保护。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并发症;预防;护理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
江基尧等于1993年首先将28℃~35℃的轻、中度低温称为亚低温[1]。
随后亚低温这一概念被国内外学者所广泛认同。
现临床上适用于重症脑挫伤而循环功能代偿良好者,躁动不安、高热、丘脑下部或脑干损伤者,以及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居高不降者;还可用于结核性脑膜炎和重症化脓性脑炎高热、重度中暑和重型脑出血及结合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但亚低温对抗体免疫有抑制作用,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者,其可损害呼吸道自然防御功能,冬眠及肌松药物抑制患者的吞咽功能和咳嗽反射,易发生并发症如静脉炎、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冻伤、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压疮等,因此护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1 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如口腔、皮肤、泌尿道、呼吸道等的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备齐各种抢救设备及药物,并处于应急状态,护理记录规范、及时、准确。
抢救病人时应冷静、敏捷、熟练[2]。
严防感染发生及压疮发生。
1.1 口腔护理对亚低温治疗患者口腔护理应每日3~4次,根据口腔pH值选用清洗液,一般pH≥7采用2%~3%的硼酸液,pH<7选用2%碳酸氢钠液,口插管患者每日更换牙垫1~2次[3]。
1.2 亚低温治疗病人最好平卧,使用气垫床,并勤翻身、拍背,但不能让病人坐起、激烈翻动或搬动,以免出现循环不稳,体位性低血压。
1.3 严格无菌操作保持静脉输液、吸氧管等管道的通畅,采用静脉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注意各种引流管、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及管理。
1.4 加强皮肤观察如皮肤出现花斑说明末梢循环不良,应加强护理、按摩、保暖。
做好皮肤护理,每2h翻身1次,骶尾部、足部使用海绵垫保护,必要时使用气垫床。
防止压疮及冻伤的发生。
1.5 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亚低温状态血流相对缓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定时进行凝血功能测定,防止发生凝血功能障碍[4]。
1.6 医护人员勤洗手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均应严格无菌操作[3] ,以防引起医院感染。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文档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一、亚低温治疗原理亚低温治疗是一种利用特定方法降低患者体温至亚低温状态的治疗方式。
通过降低体温,可以抑制脑细胞的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在脑卒中、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亚低温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等。
二、适用人群与禁忌人群适用人群:1. 脑卒中、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 体温升高或中枢性高热的患者;3. 需要降低机体代谢和氧耗的患者。
禁忌人群:1. 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不稳定的患者;2. 存在严重电解质紊乱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 存在颅内高压或病情危重的患者。
三、治疗方法与步骤1. 治疗方法: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方法实现。
物理降温包括冰敷、冰毯、冰帽等,药物降温包括口服或静脉注射退热药等。
2. 治疗步骤:(1)评估患者情况,确定亚低温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3)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如冰敷、冰毯等;(4)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降温速度和温度,避免过快或过慢降温;(5)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患者舒适,注意保湿和保暖;(6)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护理要点与注意事项1. 护理要点:(1)监测体温变化,保持体温在亚低温状态;(2)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和翻身拍背;(3)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评估病情状况;(4)注意保湿和保暖,预防皮肤冻伤和肺炎等并发症;(5)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2. 注意事项:(1)避免过快或过慢降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引发其他并发症;(2)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患者舒适,避免过度刺激和躁动;(3)对于存在心肺功能不全或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需特别注意监测和治疗;(4)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尊重其人格尊严。
五、常见问题与解答1. 亚低温治疗是否会对身体造成副作用?答:亚低温治疗对身体的影响较小,但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皮肤冻伤、呼吸道干燥等。
颅脑外伤后亚低温疗法的监测与护理

《 天津护理> > 2 0 1 3年 1 O月 第 2 1卷 5期
颅 脑 外 伤 后 亚 低 温 疗 法 的 监 测 与 护 理
曹 倩
( 天 津 医科大 学 总 医院 , 天津
关键 词 颅 脑外 伤 ; 亚低温 ; 护理
3 0 0 0 5 2 )
中 图 分 类 号 R4 7 3 . 7 4 文献标 志码 B D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9 1 4 3 . 2 0 1 3 . 0 5 . 0 6 1 文章编 号 1 0 0 6 — 9 1 4 3 ( 2 0 1 3 ) 0 5 — 0 4 6 8 — 0 2
好 感 的 基 础 。遵 循 术 前 访 视 内容 标 准 , 系 统 介 绍 手 术 相 关 的 信息 , 能 使 患 者 对 即将 面 临 的手 术 有 充 分 的 认 识 ; 医 护 合 作 术
1 . 2血 管 内 降 8个 临 床 试 验 研 究 总 结 , 建 议 颅 脑 外 伤 患 者 亚 低 温
疗法使用时间应大 于 4 8 h 【 8 ] 。
作 者简 介 : 曹
倩( 1 9 7 9 一) , 女, 主管 护师 , 本科
201 3, 2l ( 2): 13 7一 】38 .
[ 7 ] 李 满 花 .医护 合 作 式 术 前 访 视 在 手 术 室 优 质 护 理 中的 应 用 口 ] .当代 护 士 ,
2O1 1, (1 2): 8 3— 8 4.
[ 8 ] 李玉俊 , 吕桂 兰 , 刘 美 玉 .麻 醉 医 师 与 手 术 室 护 士进 行 术 前 访 视 的 重 要 性 口] .中 国医 药 指 南 , 2 0 1 1, 9 ( 3 6 ) : 2 3 1 —2 3 2 .
亚低温疗法

亚低温疗法亚低温疗法(hypothermia therapy)是指采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使体核温度降至32~34℃之间,从而达到减轻脑损害、保护脑功能的目的。
临床上多采用两种方法来降低脑部温度,一是用冰袋、冰帽等头部局部降温;二是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进行全身降温。
一、原理1.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轻乳酸堆积。
2.抑制脑损伤后白三烯B4及其他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减轻脑水肿,有效降低颅内压,在25~37℃,体温每降低1℃颅内压可平均降低5.5%。
3.保护血脑屏障。
有研究表明,在30~33℃时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显著减轻。
4.稳定细胞膜的通透性,主要是稳定Na+-K+泵的功能,使细胞内外的钠钾离子恢复正常,以防止脑水肿发展。
5.能显著抑制缺氧所造成的神经元钙离子内流,降低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二、适应范围(一)适应证1.心肺复苏术后。
2.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脑缺血。
3.颅内感染、脑干损害,尤其是伴有去大脑强直发作者。
4.持续性中枢性高热者。
5.颅脑外伤后有明显精神症状或谵妄、躁动不安者。
(二)禁忌证1.患儿处全身衰竭状态。
2.合并休克尚未纠正者。
3.未完全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者。
三、操作步骤1.遵医嘱应用冬非合剂冬眠灵(氯丙嗪)和非那更(异丙嗪)各1mg/(kg·次)静脉缓慢注射或肌内注射,以避免机体在物理降温时出现寒战。
2.待患儿进入昏睡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后开始用物理降温措施。
采用亚低温治疗仪,也可用冰枕、冰帽和颈、腋、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或敷冰水毛巾来降低体温。
3.监测肛温,把患儿的体温控制在肛温32~34℃。
四、护理要点1.低温疗法的效果与开始使用低温的时间有关,凡具有使用低温指征的患儿应尽早使用。
对心肺复苏术后患儿,在心跳呼吸恢复或心跳恢复及机械控制呼吸后即可开始降温,甚至在心脏按压的同时即可在头部用冰袋降温。
因为脑细胞损害和脑水肿在循环停止十几分钟即出现,循环停止后中枢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脑循环状态和脑部温度。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ICU护理知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1]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
11.2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50-100 mg、异丙嗪50 -100mg-及杜冷丁5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降温毯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腋温温度控制在32~35℃,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 ml/h持续静脉维持。
2、护理体会2.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0~25℃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
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
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
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26例),亚低温治疗组利用药物及降温毯将患者肛温控制在32-35℃,维持1-7天,其他治疗同常规治疗组。
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预后及死亡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结论:亚低温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和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临床应用;护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亚低温治疗又称为目标体温管理治疗,指通过外界手段如药物或者其他物理方式使患者体温处于较低的状态来降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可以使患者的身体处于最有利于康复的状态,并且将所有的损害降到合理范围内[1]。
近年来,随着对低温治疗研究的深入和监测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亚低温治疗在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
我科自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开展亚低温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将亚低温治疗实施的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作以下简单总结。
1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4月― 2017年12月入住ICU 的52例患者,其中心肺复苏4例,颅脑损伤48例(手术治疗34例,非手术治疗14例)。
将其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亚低温治疗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26-82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9例,非手术治疗5例)。
常规治疗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35-78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5例,非手g治疗9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处于昏迷状态,GCS评分≤ 8分。
亚低温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入院后6-72小时不等的时间给予了亚低温治疗,使用亚低温治疗时间最长7天,最短1天。
同时予以抗感染、止血、脱水、营养神经、对症等治疗。
常规治疗组部分患者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除不使用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同亚低温治疗组。
监测指标两组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及颅内压的情况。
并对两组患者预后及死亡率进行对比。
疗效评价标准两组患者均参照GCS预后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分为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和死亡。
统计学处理采用Ridit分析,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均参照GCS预后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
见下表。
比较结果表明:亚低温治疗组预后神经功能的改善优于常规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
3 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案亚低温治疗仪使用前要检查仪器是否正常运转,各部件连接是否完好,避免病人皮肤与冰毯直接接触,尤其是后颈部,以免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动过速[2]。
低温诱导阶段:咪达唑仑以静脉泵入,芬太尼静脉泵入,或使用冬眠合剂5ml/h静脉泵入,患者Ramsay评分达到6分后,设置降温毯温度12-18℃进行低温诱导,使患者体温以℃/h的下降速度,快速达到目标温度。
低温维持阶段:持续镇痛、镇静或冬眠合剂静脉泵入,当患者中心温度达到33℃左右时,调节降温毯温度20-25℃维持低温治疗。
复温阶段:先撤除体表降温装置,逐渐减量直至停用镇静剂或冬眠合剂,复温期间注意监测患者各项生理指标。
4 亚低温治疗的原则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情况下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
研究认为亚低温时间和脑水肿时间窗应该一致,脑水肿高峰期一般为伤后3-7天,过早停止亚低温无助于减轻脑水肿[3]。
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亚低温治疗开始时间: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6小时内,脑梗塞或脑出血患者6-48小时内,颅脑外伤患者6-72小时内或根据颅内压决定(颅内压>20mmHg)。
根据不同基础疾病,低温维持时间不同。
心肺复苏昏迷患者目标低温维持24小时,脑梗死患者目标低温维持24~72小时,脑出血患者低温维持时间为8~10天,颅脑损伤患者根据颅内压情况维持24-72小时,脊髓损伤患者36-48小时,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3-5天,或者参考颅内压的情况决定持续时间。
对有以下情形者不宜进行亚低温治疗:①老年人且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心血管疾病;②合并休克,尚未得到彻底纠正;③处于全身衰竭状态;④婴幼儿颅脑损伤。
总的来说应选择恰当的适应证,采取正确的亚低温治疗。
5 护理环境要求环境要求安静,空气新鲜,有条件可安置在单间,室温控制在20℃~ 25℃,相对湿度50-60% ,每天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并备好各种抢救物品、药品。
神经系统的观察低温有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复温过快,患者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
如因肌颤或躁动引起颅内压增高,应及时调整镇静剂或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加强颅内压的监测,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监测与护理亚低温治疗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有无皮肤、口唇及指甲发绀等缺氧表现。
严密观察呼吸机工作状态,根据患者病情及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设置的相应参数。
人工气道的护理由于镇静剂的使用,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
非那根的抗组胺作用,使呼吸道分泌物变粘稠[4]。
应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同时加强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维持病人水平衡,以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发生肺部感染及痰栓形成。
循环系统的监测与护理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应24 h动态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肢端循环及面色、ECG等的变化。
亚低温治疗有效,病人微循环得到改善,表现为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心率减慢,脉搏整齐有力。
如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或体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予以保暖,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患者微循环。
体温监测与护理体温监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重要内容,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有无并发症的发生,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一般保持患者的肛温在32~ 35℃,若患者体温超过35℃,达不到亚低温治疗效果,若低于32℃,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体温低于28℃易出现室颤。
对体温过低的患者应适当调整降温毯设置温度,若效果不好则适当降低镇静药物或冬眠合剂的泵入量,必要时停用,并对患者采取加盖被子、提高室温等保暖措施。
复温的护理复温速度越慢越有利于亚低温发挥作用[5]。
先停用冰帽、降温毯等物理降温措施,再逐渐减量直至停用镇静剂或冬眠合剂,将病人置于室温中,自然、缓慢、控制复温。
使患者体温以平均4小时升高1℃的速度,在12小时以上缓慢升至36℃。
避免复温过快,出现复温性休克或反弹性高温加重脑损害。
若患者体温不能自行恢复,可采取加盖被子、提高室温等保暖措施以协助复温。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感染低温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和数量减少,减弱免疫介导的炎症损伤,增加感染概率[6]。
加强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抬高床头10-30°,每1-2小时翻身、叩背,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操作,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等,以防止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等的发生。
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温度过低可致室颤。
应密切观察心电图的改变及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并备好抢救药物和仪器。
凝血功能异常亚低温引起血小板数目和功能下降,在凝血过程中一些温度敏感性的酶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应遵医嘱定时监测血常规、凝血指标,,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出血及皮w黏膜有无紫癜等。
电解质紊乱和代谢紊乱低体温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使脂肪代谢增加,乳酸堆积。
低温时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可发生低钾血症;复温后又迅速回升,易致高钾血症。
应遵医嘱定时监测电解质,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有利于判断失钾量和指导补钾[7],复温前8小时暂停静脉或肠内补钾。
血糖监测亚低温治疗可引起胰岛素抵抗,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易发生高血糖。
复温时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应警惕出现低血糖。
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体位护理亚低温治疗中的病人最好取平卧位,避免让病人突然坐起、剧烈翻动或搬动,以防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皮肤的护理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减弱,全身皮肤易发生压力性损伤及冻伤,应每1-2小时进行翻身、拍背并活动肢体,避免降温毯与患者皮肤直接接触,密切观察患者肢端循环、皮肤颜色有无改变,并使用气垫床,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及床单元的清洁平整,以防止压疮、冻伤及静脉血栓的发生。
营养支持早期给予营养支持能增加机体抵抗力,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鼻饲流质温度以30-32℃为宜。
总结:亚低温治疗能明显降低脑代谢及脑氧耗、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使脑损害的患者获得益处。
通过对26例亚低温治疗护理工作的总结与分析,正确选择适应症,严格控制降温和复温,进行连续动态的生命体征监测,严密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保证亚低温治疗的有效进行,防止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能提高和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
参考文献伍丽红,徐树军,惠凯,朴影,杨巍,李宏,耿红梅,局部亚低温延长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时间窗的疗效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3(08)。
陈韶雯.电冰毯应用于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7):661。
Maas A,Stocchetti N,低温和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实验的复杂性。
柳叶刀神经学,2011,10:111-113。
周浩、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7,5(1):1920konstantinidis A, lnaba K,Dubose J等人,非治疗性低温对严重创伤性脑损伤后结局的影响。
J Trauma,2011,71:1627-1631.别黎,王海峰,马晶等,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20)吴在德等,外科学第七版〔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