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创新教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 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
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望天门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望天门山》(齐读)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部编三年级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一等奖 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案学情分析: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积累,学生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认知能力上,均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提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从单元选编的课文中感受其景色之美。
教学目标:1.学会并能美观书写本课“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古诗。
3.理解诗歌大意,能够借助诗歌语言想象天门山的景色特点,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美,激发对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巧妙引诗文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指名答:天门山真雄伟啊!长江真浩瀚啊!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
(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今天,老师带你们沿着当年李白的足迹去游天门山,怎么样?那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读知大意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案1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案1课文内容分析:《古诗三首》一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都是描绘祖国山河美妙,赞叹大自然漂亮体面的古诗。
《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与江对峙,长江汹涌澎湃的雄奇秀媚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显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爱慕之情。
《望洞庭》以轻盈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爱慕和赞叹之情。
三首诗都是写景的,有共同之处,可以重点教学第一首古诗,然后放手让同学自学另外两首。
学情分析:其次学段的孩子对古诗的学习有爱好,也有初步的办法堆积。
课程标准对其次学段古诗学习提出的要求是不做过多的说明,了解诗意为主。
所以,指导他们在朗读中感触诗的节奏和韵味,在想象与联系生活场景中理解诗的内涵、感触语言文字背后优美的画面,由景入情,由情促读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同学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图文对比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中关键词的意思,从而达到理解诗意,体味诗境。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楚、断”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触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堆积古诗学习的办法,感触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流程: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故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汹涌澎湃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依据:《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课,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
课堂上充分利用这种对比:以两诗文字的对比为主,辅之音乐、书法、绘画等手段,利用通感将“美”体验深刻。
本教材分两课时完成。
本课为第二课时,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感悟为主。
设计思想:《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设计着力于重叠,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文字和音乐的重叠,意境和书法的重叠。
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这意象和意景的重叠为主要。
苏轼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其次着力点在对比,本诗在教学中力图和《望天门山》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美。
风格上两诗有着明显的不同,《望》为唐诗,直抒胸臆,《饮》为宋诗,含蓄清丽。
一直一含,让学生在朗读对比中感受,在山水画面的对比中感受,在音乐节奏的对比中感受,在书法线条的对比中感受。
汇聚所有的感受最终成了对诗文的感受,而这感受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
教学重点:紧扣“总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妆浓抹”和西湖的“潋滟”“空蒙”,通过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韵。
教学难点: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实现诗情画意的融合。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
读百遍,意自现。
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读诗,使他们在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诗歌意思。
2、口诵心为。
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在意境中浮想联翩,获得读诗的愉悦。
3、诗画相融。
能端正抄写诗歌,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课件说明:本课件着力于以乐抒情,以画达意。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第【1】篇〗一、课前:读有关长江的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明杨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二、开课: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1、师生同默;2、简介李白;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四、评读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六、拓读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导课: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到祖国的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愿意吗?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第一个景点——(出示课件:天门山)。
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说的好,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二、合作交流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结合书中的注释,想想诗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词可以画出来)。
2、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3、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课件:课文《望天门山》)4、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的内容,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诗歌欣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内容1. 《望天门山》: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望洞庭》: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感受其艺术美。
2. 难点: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门山和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教师讲解《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其韵律美。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背景介绍- 诗意解析- 艺术特色-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背景介绍- 诗意解析- 艺术特色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作:选择一首古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教学设计三上部编语文教案九
饮( ) 初( )
七、课堂小结
你从故事中学到了哪些字?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上堂课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古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们对刘禹锡有哪些了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合作探究
探究思考题:
1、《饮湖上初晴后雨》图中应该有些什么?
2、这首古诗最后两句你能学到什么?
合作学习
(一)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3、学生跟着录音自读课文,并根据古诗的内容,在脑海中想象场景。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第1题。
5、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二)古诗精讲
6、学生读古诗标题,理解标题的意思。
7、指名读古诗的第一二句,注意停顿。其他学生思考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景色。
三、自主学习(自学指导)
1、学生自主读古诗,认识生字,并做标记。
2、生字卡片检验识字效果。
天门山 楚江 碧水 东流 青山 孤帆 相对出 一片
3、同桌互相指认生字,共同识记生字,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4、学生辨别多音字。
(抽读、开火车读)
四、合作探究
探究思考题:
1、《望天门山》图中应该有些什么?
2、这首古诗的第一、二句分别描写了什么?
西湖山水
雨---亦奇
课后反思:
六、书写练习
1、教师指导观察。
这6个字有什么特点?写好这6个字,我们要注意哪些关键笔画?
2、教师示范。
3、练些、展示、互评。
七、课堂小结
1、熟练背诵《望洞庭》。
2、你学会了哪些生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创新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创新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创新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2、师小结.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谳诗句,悟诗意。
2、分级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材与小组交流。
解决不了的可以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到些什么呢?五、指导背诵六、作业练习题1、你还知道那些关于西湖的诗篇?引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填写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课后反思《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
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
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诗歌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二、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3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读懂诗题1.谈话导入。
(1)课前大家进行了韵味十足的古诗诵读,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而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顶峰的吗?(2)简介李白。
①你们学过他的哪些诗?②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
热爱自然,寄情山水,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情怀。
25岁那年,李白初出巴蜀,前往洞庭湖游览,接着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去欣赏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创新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创新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创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创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创新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创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亦、抹”四个生字,会写“饮、初”两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从而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1.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与优美意境。
2.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胡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首描写西湖的送别诗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吧!那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过程吗?首先……然后……接着……最后……?1.古诗导入回顾总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学习过程。
(1)借助拼音,熟读古诗。
(2)依据规律,读出节奏。
(3)课题入手,获取信息。
(4)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我们利用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开启今天的课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看看作者还是要表达离别之情吗?二、整体感知1.这首诗的课题也很长,那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预设:饮:饮酒、喝酒指导书写“饮”多音字(注意“音形义的顺序”)地点:西湖上(饮湖:词语的颠倒)天气变化:初晴后雨指导书写“初”:开始(注意:适时板书)2.两人一组,小组合作,完成前两项任务。
生汇报(有节奏有韵律的读诗—课件;课件出示请学生画出4/3停顿)3.谁能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试题的意思。
()在()一边()一边()作者在西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先晴后雨的美景。
(说说课题的意思,再根据意思断句)三、精讲点拨同学们真棒,不用老师的帮助自行完成前3项的内容,那第4部分品读诗境,感受画面有点难度,胡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可以吗?(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1.从诗题中,我们已经知道诗人看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创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创新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创新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2.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3.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难点: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优美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洞庭湖”,没错,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望洞庭》,来看一看,欣赏一下。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首先老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听的过程中处理不认识的生字词。
2.自己大声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美丽景色。
(正音:潭tán、洞庭dòng tíng)3.浏览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明确:描写了洞庭秋色和洞庭山水。
(三)深入研读1.想象一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一会儿找同学分享。
明确:①在洞庭的秋天,月光如水,水映着月光,水和月光交相辉映,好像融合在了一起,显得十分和谐。
湖面上没有风刮过,显得朦朦胧胧的,好像一面未被磨过的铜镜。
②把洞庭湖比作一面镜子。
2.配乐读诗,欣赏其中的美景。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思以及它所描写的画面。
明确:①遥望是远望的意思。
②从远处望着洞庭的山山水水,看着君山和洞庭湖,感觉到君山就像是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一样。
③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刘禹锡把洞庭湖的景色描写得如此之美,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明确:诗人对山水的一种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回忆过去自己欣赏过的美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完美版教案
【设计理念】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本着“举字造形,读为主线想象画面、链接资料、文言共生、设境激趣。
”设计理念。
运用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学习古诗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及大好山河的热爱。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古诗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望门山》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1.古字切入,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老师出示“天门山”三个字的甲骨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真看,说什么字,根据字意,想像“天门山”是怎么样的山?公元726,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
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打开课文,自.由读几遍。
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
读自己的。
(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3.初步指导读诗。
检查学生字读音,读出节奏,并采用多种方法读。
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
(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
)(指名汇报)三、精读感悟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什么叫“中断”?从“断”的小篆写法展开想像是怎么断开的?“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学生带着理解,读出江水汹涌的气势。
(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4个生字:断楚孤帆2、明白得“望”、“中断”、“开”、“至此回“、“出"、“孤舟”、“日边”的意思3、把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明白词句意思,明白得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白得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难点:“把握方法”,“观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进展的余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今天这节课,咱们老朋友又来同我们见面了,还记得这位大诗人吗?(幻灯片出示作者介绍)这节课我们将同李白一起,乘一叶扁舟去游天门山!二、课文解读1、读课题“望天门山”,天门山在哪?(读注释)“望”是什么意思?2、读诗,认4个生字断楚孤帆,在天门山,你看到了什么?3、辨论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反复诵读,读出节奏感。
4、读注释、看插图,自己试着明白得每一句诗的意思5、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第一句:读出楚江的雄壮气概第二句:读出天门山的稳健“回”字的释义第三、四句:此刻作者的心情是如何样?什么缘故?“出”是什么意思?与“立”字比较?6、通过学习,你看到的天门山是什么样的?把它画在纸上,然后告诉我们你什么缘故这么画?(你最喜爱哪一句?什么缘故?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明白得,说说你从这幅漂亮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7、指名背诵、齐诵三、古诗拓展1、天门山的青山绿水,让诗人由衷的热爱,他写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同样是描写祖国壮美山河的诗篇。
(出示幻灯片)这首诗大伙儿熟悉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伙儿读一读。
四、课后作业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成?把它写在本子上。
2、把这首古诗背给你喜爱的人听。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李白楚江气概汹涌天门山稳健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2个字。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
《望天门山》中,李白描绘了天门山的壮观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姿和雨姿的美好奇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教学设计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相关视频或图片。
学生准备:有关古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山河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课件,展现祖国山水的秀美。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青山绿水,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将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古诗,积累方法(一)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
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李白?2.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课件,相机进行补充。
3.教师示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4.自由读一读古诗,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正确停顿。
5.指名读。
(二)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书下注释介绍天门山、楚江。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楚江:即长江。
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叫楚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创新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创新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创新教案第【1】篇〗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磁带,字卡。
活动过程: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有没有诗兴大发呢,请小朋友自己来编一编。
你们编得真好,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卡片)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师解释难解词。
3、跟着卡片,大家练习朗诵一下4、游戏老师想考考小朋友,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5、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附:古诗《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创新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00002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00002【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看法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先生从中遭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看法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教学难点】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先生从中遭到美的熏陶。
【教学进程预设】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1、解题,了解诗人:⑴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标题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⑵引见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深刻清爽,富有民歌特征,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自在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⑴〝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谐和、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事先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安静、谐和〕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谐和〞,水月澄洁,一片安静的气氛,一派谐和之美!⑵〝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惊涛骇浪。
〔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准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逼真;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巧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小巧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觉得?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创新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创新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创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吟唱诗歌、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曾经了解过这个人吗板书:李白[唐]。
你对他了解多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出示小黑板: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气势磅礴、情感奔放,想象丰富,大胆夸张.因此被称为诗仙。
今天,我带来一首他写的诗,不过,我要把它唱出来,你们想听吗(想听)听了之后,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境界当中。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一)整体感悟1、学古诗,要先学会怎样去读.老师先读,请拿出笔画出这首诗的节奏.2、根据你画的节奏读一读3、谁来读给大家听。
自学诗意:真好,我们都能读通、读顺了。
读完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呢现在就请你拿出笔,划一划你读懂的字、词、句。
探究诗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你们来汇报诗意,老师来作画好吗谁先来。
汇报A:我读懂了“天门”就是天门山。
“楚江”就是长江。
天门山断开了是被长江冲开的.师:这里的”断”字是什么意思看看图说明这山怎样怎样能读出这种险的感觉来(生:断字要重读。
)学生自读。
“开”字又是何意是说明这江水怎样怎么能读好这句.(生:断和开都要重读。
) 汇报B:我读懂了“碧水”就是指“碧绿的江水”“碧水东流至此回”就是碧绿的江水向东流至这就回旋了。
师:这里的“回”字当什么讲边打手势边读诗。
问:长江东去不复返,为什么到这就回旋呢怎样能读好它。
师相机板画。
汇报C: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绿绿的山相对着耸出来.师:指导书写”岸”.这里的“出”字当什么讲你认为这山有什么特点怎样去读这句这山真绿啊!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创新教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
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望天门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课件出示3)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3.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4.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
指名点评。
(课件出示4:生字)duàn chǔ zhìɡū fān断楚至孤帆(1)注意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2)识记生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换一换:“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
减一减、:到—至,变成“至”。
加一加:“巾+凡=帆”。
5.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画画。
7.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5)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小组合作,再读学习。
1.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
可以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了诗意后,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
2.(课件出示6、7)(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6)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7)出:突出,出现。
(8)日边:天边。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3.个人自学开始。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四、合作探究,品读诗句。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课件出示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有关图片)2.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3.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4.(1)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
“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水势湍急、激荡回旋)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1)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2)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4)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2.(课件出示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相关图片)3.学生观察,畅谈感受。
(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三)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青山碧水白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课件出示10)帆红日)(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2.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板书:断开流回出来)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谈话引读: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
(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谈话接读: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
(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
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4.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
(学生配乐感情朗诵。
)2.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指名配乐朗诵。
)3.我相信同学们都能背下来。
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表达出诗中的情。
4.全班一起朗诵。
(配乐)《古诗三首》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想】独立学习文中的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会默写。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2.课件出示苏轼的几首诗,学生阅读积累。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评议,多媒体课件出示:①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空蒙: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
④亦:也。
⑤奇:奇妙。
⑥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⑦欲:想要。
⑧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
⑨相宜:合适。
⑩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三、理解大意,质疑解难。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诗的大意,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是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都非常合适。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围绕诗意进行质疑。
3.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疑难,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1)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有哪两种不同的美?(“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2)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