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基础重点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入门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入门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入门》总结第一章理论是什么?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 它鼓励你怀疑那些被认为是自然的,是先天给定的事物。

一个理论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推测:它不能一望即知;在诸多因素中,它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而且要证实或推翻它都不是件容易事.1. 理论是跨学科的 -- 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2.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 -- 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些什么。

3.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 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4. 理论具有自反性 -- 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h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驳“常识”,即对于意义、作品、文学、经验的常识.第二章文学是什么?它有关系吗?“文学是什么”不重要,对“文学性”的理解才是关键.文学是一种可以引发某种关注的言语行为,或者叫文本的活动.它与其它种类的言语行为不同。

大多数情况下是那种可以把一些文字定义为文学的语境使读者把这些文字看作文学的.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理解成为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把文学看作程式的创造,或者某种关注的结果.哪一种视角也无法成功地把另一种全部包含进去.所以必须在二者之间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不同理论下文学的本质: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语言形式)文学是一种把语言本身置于“突出地位”的语言.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语言结构)文学是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3.文学是虚构.(表现对象)文学的虚构性使其语言区别于其他语境中的语言,并且使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留待解读的问题。

4.文学是美学对象.(表达方式)5.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叫自反性的建构.(表达内容)作品是由其他作品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先前的作品使它们的存在成为可能,它们重复先前的作品,对它们进行质疑或改造。

文学的功能:▪文学由于其虚构产生了一种普遍性,提供普遍性和面对能够读懂这种语言的人,二者合一便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民族性的作用。

文学理论重点背诵

文学理论重点背诵

文学创造:以话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世界是文学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活动的产物.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文学无法脱离世界单独存在。

文学活动的发生(四说):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最早提出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认为巫术原理有两条:1,相似律。

2,接触律。

巫术仪式逐渐变为巫术表演,包括舞蹈、美术、音乐等的发展,戏剧艺术的历史逐渐发生。

宗教发生说:德国赫尔德认为文学源于宗教。

历史上宗教与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

文学艺术收到宗教的影响,除了反映的是宗教体裁外,发展也收到基督教的制约。

游戏发生说:德国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

各种游戏说大都认为文学史无外在目的的游戏活动。

劳动说: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原因:1,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产生需要;3,构成主要内容;4,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

文学和真善美的关系: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答: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点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的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

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学升华”。

质而言之,真、善、美及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的原因: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况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的一切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因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文学的四要素,即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久远的渊源,中国古代可以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法国的艺术理论家丹纳他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艺术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艺术活动论”。

马克思实际上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

对象化:即通过主题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艺学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关于“交往”的思想就被突出地提出来了,特别在论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的相互关系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

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马克思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的定义(狭义)]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学接受]文学作品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但不能自己释放出来,作品的审美意义有待于读者的阅读。

文学接受就是要使文学文本的潜在的审美意义得以实现。

只有通过文学接受,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文学接受是文学文本的意义得以衍生的惟一环节。

[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学批评泛指对文本的一切阐释,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在其中。

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阐释活动。

[文学欣赏]是一种积极接受。

文学欣赏的积极性表现在,要求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注重感受、体验,要有与自身经验相关的感受、体认和想象。

读者为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构成审美意象,实现对作品的理解并获得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

[召唤结构]当代德国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一个接受美学的概念。

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表现性或描写性的,于是形成了非文学文本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形成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这就是“召唤结构”。

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使文学文本具有了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创造、开拓想象空间的可能。

[期待视野]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姚斯将其称为接受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是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

[共鸣]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指由于读者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与作家表达的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相通或相似,从而受到深刻打动,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1.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是核心,他的任务就是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概念。

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古代没有有系统性的文学理论,点滴,零散。

西学东渐,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工具主义。

从零散的对作品的理性评价到系统的文学理论思考和著作。

2.文学的本体论/本质论。

(整个文学理论体系的重点)文学的本质论:概念是表达人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的词语文学正是人们用来思考诗歌、小说和散文等所涉及的普遍问题的一个概念。

反本质主义——反对文学有放之四海的定义解构了文学本质问题文学概念的定义是不断变化的文学概念的含义是多元化的3.文学的概念(伊格尔顿定义“文学”是一个名称,文学的含义是随历史变化的)文学是怎么演变的;文学是怎么发展的;(文学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以及通行含义)文学的原初含义(广义)——文化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还未从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

文学的狭义——审美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文学的审美含义: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中国魏晋时期,审美属性独立;西方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文学的现代含义——通行含义文学审美含义的通行:文学主要被视为具有审美性的语言艺术作品。

通行原因: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文学现代含义的确立:首先将一批文本从其他文献中分离出来,然后赋予这批文本以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为特征,并以天才论为基础赋予作者崇高的地位,把诗人和艺术家提高到一个具有强大创造力的造物主地位,以此形成了一个艺术或文学的独立自足的领域。

4.文学的性质和特征(重中之重):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的审美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认识性、倾向性、实践性(书73-84)认识性:镜子论1.采诗以补察时政,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兴衰2.现实主义反映社会现象与生活真实3.人生教科书:对人生存在处境的解释4.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5.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6.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倾向性:文学在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时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文学理论重点章节和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重点章节和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

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

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

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简答1、简述期待视野形成的主要因素。

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有关。

首先是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其次是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问题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2、简述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填空、对话与兴味。

文学作品在由第一文本向第二文本转化的过程中,需要读者进行想象、补充。

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指出文本当中有许多“未定点”,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填补不定点”的过程。

伊瑟尔指出文本中的“空白”就是一种“召唤结构”,读者被文本的结构所召唤,进行充分的发挥与再创造。

伽达默尔也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就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与以上观点相似。

钟嵘在《诗品序》中就提出“滋味说”。

3、刘熙载《艺概》中对意境做出分类,分别是: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花鸟缠绵是一种明丽鲜艳的美,云雷奋发是一种热烈崇高的美,弦泉幽咽是一种悲凉凄清的美,雪月空明是一种和平静穆的美。

4、法国学者热奈特将叙述视角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

零聚焦指的是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

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

与我们传统中所说的第三人称叙事类似。

内聚焦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

这种叙述作品常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外聚焦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还少。

这也是一种第三人称叙述,与零聚焦相比,他像一个不肯露面的局外人,只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言行和行为,但不进入人物的意识。

5、王昌龄在《诗格》中把境分为三类:“物境”、“情境”和“意境”,他首先将“意”和“境”合用,形成了“意境”概念,在相当程度上就等于提出了意境说。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绪论1、文学理论的定义:文学理论是现代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4、文学活动的定义:文学活动指以文学文本为中心展开的创作、阅读、批评、研究行为。

5、文学理论的作用:(文学理论的双重意义)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和命题,既具有理论认识的意义,为人们提供对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学活动规律的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实践方法的意义,可以指导人们进行各种文学实践活动。

(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文学理论具有引导创作的功能,文学理论具有指导欣赏的功能,文学理论是文学批评的科学方法论。

(简答题题型)第一章文学本质特征1、文学的语义分析:(广义)广义的文学,包括一切用文字书写或印刷的语言作品和文献,故可称为文化学的文学观。

(狭义)狭义的文学,是指借想象创造虚构的艺术世界以表现人性人情的语言的艺术作品,包括诗、小说、戏剧及美文,限制以美感作用为主的纯文学作品,故可称为审美的或纯文学的文学观。

(折中义)折中义的文学,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既包括诗、小说和戏剧等纯文学作品,又包括传记、书札、游记和史论等带有文学性的非纯文学作品,二是专指介乎广义的泛文学和狭义的纯文学之间而具有文学性或文学功能的文学现象。

2、文学本质研究的策略: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既要立足文学艺术本身,又要把文学和文学活动置于社会结构和艺术文化体系中,在多维视野中作多方面的系统考察,才能正确阐明文学的本体特征,从而为文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遵循由一般性到特殊性再到个别性的逻辑学顺序,从三方面进行逐层深入的研究(首先,在社会结构的分析中确定文学的社会地位,揭示文学的社会特性;其次,在文学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的比较中,阐明文学的审美特殊性;再次,在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历史和新闻作品的比较中,论析文学的媒介特性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理论重点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3、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4、在西方,文学社会学的初坯可以追溯到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

他在其社会学著作《新科学》中“发现了真正的荷马”并以古代希腊社会研究的成果来考察荷马及其史诗创作,从而开创了把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

5、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6、艺术生产: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只有产品进入资本运作过程中,作家的劳动才是艺术生产。

P147、艺术交往论: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行为理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8、当代性: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在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大致上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

9、“动物的生产时片面.....处处都在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这段话论证的是生命的美学意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0、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说。

11、刘勰《文心雕龙》: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12、《尚书-尧典》:诗言志;《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13、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 。

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主要包括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

14、俄国形式主义:著名的“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文学理论学习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学习重点(整理)

第一篇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我们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有了一个总的概念: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文学理论的任务第一,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特征,那么文学发展的根由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发展又有何规律呢?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必然与人类的其他活动不同,在性质上必然有其独特之处,而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

第四,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像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笔下的文字作为文本如果被束之高阁,不与读者见面,那还是死的东西,还不是活的审美对象,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

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活动论、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恰好是与文学四要素构成的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相对应的。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

文学理论 考试 重点

文学理论 考试 重点

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2、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3、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4、情感表现: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5、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是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它包括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

6、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a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b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主观的真实、诗艺性)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文学提供的“真实”都是被主观化、心灵化了的。

艺术创造自由地把客观世界变成主体认识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

7、怎样理解文学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可以从所谓的形象性问题上得到印证。

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通过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文学理论教程是大学文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种文学理论及其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文学理论教程的相关内容。

一、文学理论的概念与分类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文学的起源、发展、形式、风格、作品评价等方面。

文学理论主要分为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文学理论两大部分。

其中,西方文学理论包括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意识流小说等;中国文学理论包括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等。

二、文学理论方法与应用1. 文学理论方法文学理论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等。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研究者能够有针对性地分析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历史背景、文学心理和社会文化背景。

2. 文学理论的应用文学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

通过文学理论的分析和评价,可以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结构和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和批评;同时,对于正在进行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可以通过学习和应用文学理论,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水平。

三、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与其理论1. 俄国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有奥普钦、田纳特等。

他们主张从文本内部结构出发,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符号和形式结构,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和自足性。

2. 法国结构主义法国结构主义以罗兰·巴特为代表,强调结构和符号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符号系统,可以通过对符号和结构的分析,揭示出作品的内在规律和意义。

3. 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代表人物有巴黎学派和多元文化主义。

后结构主义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历史性,认为文学作品是受历史和社会条件影响而产生的,具有多种解释和意义。

四、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展望1. 文学理论的发展文学理论在20世纪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从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后结构主义,每次变革都推动了文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的关系: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3.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4.而作品,作为现实客观世界的“镜”与表现主观世界“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文学活动的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风气说、你饿不循环说、文学因素的不同组合论第四章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

狭义文学: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一速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等艺术活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指文学的什么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总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自然和社会)形成的一种无功利、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

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文学属于意识形态话语。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理论重点

一、各种学说:模仿说(文学对自然的模仿);感悟说(外界的变化引起情绪的波动,用文字来抒发感情);实用说(文以载道);表现说(作者用文字表现自己);客观说(艾布拉姆斯,立足于文学谈文学)二、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品、作家、读者模仿说: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的反应,但是合理的想象和虚构是被允许并应该存在的;感悟说:文学是大自然或现实人生的各种境况,或社会矛盾促发作者而产生的反应;实用说:从功能角度出发,把文学视为一种教化的手段;表现说:文学本身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感情的共同体现;客观说: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三、文学审美与文学虚构:1.作为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文学借助想象表现了人类的愿望和期盼,构建艺术世界的材料虽然来自于现实生活,但是艺术虚构的目的却在于超越现实;2.艺术虚构的存在正是由文学的审美性决定的,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审美关系,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只有在审美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而不是个人欲望的幻想;3.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虚构使文学能够相当真实地描绘生活,又能在这种似乎客观的描述中显示主体的理想和追求,个性与情感四、虚构与艺术真实:1.艺术真实不同于历史真实、科学真实,是一种本质真实,具有诗意性。

2.衡量艺术真实的三个测度:反映测度——看文学作品是否源于生活,是否符合社会逻辑;表现测度——创作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真挚的情感状态;心理测度——文学作品能否适应、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五、文学形象的分类:语象——指非描摹性的,但是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所造成的“形象感”(如修辞手法造成的语象,如比喻、通感等,汉字象形特点本身带来的视觉化效果);形象——专指描摹性的,能够引发读者视觉想象的形象(如人物形象的外部形象,例:少年闰土);意象——指为表现思想感情的形象六、文学形象的特征:1.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他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动;2.文学形象具有心象性:人们在接受文学形象时的心理活动其实是一种和语言密切相关的表象运动;3.文学形象具有概括性:虽然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着远远大于这种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使其既不脱离感性的形态,又能蕴涵着某种理性的因素;4.文学形象具有符号性:文学形象是具有蕴意的,只有追寻思考形象的蕴意所指,把形象作为一种表意符号来理解,才能把握形象和文本的意义七、言意矛盾:类型一,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差异、不对等,包括言丰意寡和言寡意丰两种情形;类型二,个性体验的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类型三,语言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与思想的形成八、言意矛盾的克服办法:1.构思过程中的言意矛盾:观察生活,丰富体验,勤于实践,博览群书,坚守个体的真实感受和独特体验;2.传达过程中的言意矛盾:锤炼语言,运用形象、寓言等九、语言艺术的特点:1.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2.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表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自恋心理生活;3.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具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理论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叙事学:它是一门新兴学科,法国当代叙事学20是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与法国结构主义思潮双重影响下的产物,它与传统叙事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加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而不是作品的社会意义,注重叙事作品的共性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5、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6、行动元与角色:指在叙事作品中,人物并非仅仅起“行动元”的作用,他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

叙事学中把人物性格的这种独特的审美性称为“角色”。

7、视角: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8、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

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精炼而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9、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0、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11、文学批评:是指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或,文学批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一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评价方式。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理论重点

应该是重点【名词解释】基本原理及关系,基本原理提出者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提出者:[德]姚斯文学四因素说/文学活动的构成::作者:文学生产的主体,将自己世界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主体。

文学活动是作者感情表现的活动。

世界:世界是文学之源,是文学所反映的主观和客观的世界。

作品:作家创造物和读者的对象,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接受的对象读者:文学的再创造,只有经过阅读鉴赏,作者创作才会实现其价值文学活动不是仅仅由某个单一因素组成的,也不是几个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有机整体,在这里是说,这四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中不是彼此孤立地或静止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可以说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文学活动正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提出者:[美]艾布拉姆斯关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有三个要点:其一,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其二,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也并非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其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又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第一章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

英文Ideology这个词是德崔希伯爵在1796年所创造的,被用来界定一种“观念的科学”。

拿破仑称帝之际,发现欧陆的哲学家多数对他有所批评,高傲的拿破仑遂以“意识形态家”轻蔑地称呼他们,自后在言语的使用上,“意识形态”偶尔会表现出负面的意涵。

在广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系谱上,其可追溯至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高贵谎言”的思想。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参见本词条“日常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一节)与一些哲学趋势中(参见本词条“政治意识形态”一节),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参见本词条“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一节)作为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

艺术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并深刻阐明了艺术生产的内涵:“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他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画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那末,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有这情形,就不足为奇了。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具有多种意义: 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二种意义,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美的规律: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内在关系,具有客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形象 原指人的面容长相或镜子中映像的形体状貌,泛指生活中能直接诉诸人的直观的感性形态,这可称作生活形象。艺术形象(文学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而又概括并富于情感色彩和审美感染力的生活情景。
蕴藉 一词,在古代又常常写作“酝藉”,来自中国古典诗学。“蕴”,原义为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原义为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而为含蓄。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成就。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①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1)内蕴的真实;(2)假定的真实;②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应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1)主观的真实;(2)诗艺性。
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①内容形式化;②形式内容化。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①文学言语层次(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3)文学言语鱼油阻性;②文学形象层面(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③文学意蕴层面(1)历史内容层.(2)哲理学意味层.(3)审美意蕴性。
隐含的读者 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含蓄 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藏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艺术发现 是作家对客观的存在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界中的美的发现和美的关系的发现,是对生活中的感性形式以及相互关系中所包含的某种本质含义的感受与把握。
艺术真实 是指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照作家的美学理想,对生活真实进行艺术概括和艺术的创造性加工而形成的,正确反映了生活的风貌和本质的形象与情景。
填空
1、国内外学术界一般把文学艺术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发展史三个分支。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
3、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文学以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来反映生活。
4、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意境的分类?
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文学高潮有哪些状态?(共鸣)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恩情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10、人类审美理想的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即典型、意境和意象。
11、典型人物应界定为: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和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的人物形象,它有三个特征: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具有巨大、深刻的概括性,典型人物的个性和社会概括性具有同一性。
12、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接受动机有哪些?
①审美动机;②求知动机;③受教动机;④批评动机;⑤借鉴动机。
共鸣有哪三种情况?
①观念相通;②情感经验相似;③意志愿望相近。
文学鉴赏的特点有哪些?
①直觉性;②感情性;③领域性。
论述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关系?
恩格斯的“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的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形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意境中“虚、实”境的辩证关系?
“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吧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括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也就是说,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虚境与实境看似两个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工夫全要落实到对实境的描写上。
现实性文学 是一种侧重于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性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文学形象 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人的生活图景。
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鉴赏 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时所产生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精神活动。
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13、审美意象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问答
艺术形象有什么特点?
①具体可感性;(具体可感性,是指艺术形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感性形式。)②普遍概括性;③情感感染性;④审美娱乐性。
语言艺术具有哪些特点?
①塑造形象时具有间接性;②反映社会生活时具有灵性;③表达思想时具有深刻性。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5、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充分的体现在两种比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6、马克思将人的活动概括为两大层次: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
7、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既有共同性质,又有特殊性质。
8、真、善、美即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
9、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文学意境的特征?
①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②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③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审美源自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期待视野有哪三个层次?
①文体期待②形象期待③意蕴期待
①生活活动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②生活活动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③生活活动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①无功利与功利: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②形象与理性: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③情感与认识: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即是情感的,但是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