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污染原因分析
食用菌栽培污染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菌。
下各 部均 出现 杂菌 。影 响 灭菌效 果 的主 要 因素有 以
下几 方 面 。
1 . 培 养料 的 原料性 质 。培养 料 原料 的营 养成 分 .1 1 糖 、脂肪 和蛋 白质 含量 越 高 ,传 热 性越 差 ,则对 微
正常 生产 。本 文 分析 了污 染的原 因 。并提 出从 彻底 灭 菌、净化 环境 、严格接 种 环 节的 无 菌操 作 方 面减
少操 作环 节 的污 染 ,从 选择 抗性 茵株 、提 供 食 用茵
生长 的优 势 环境 、科 学 管理 方 面增 强抗 污 染 能 力 。
从 而进行 综合 防 治 ,可 以大 大降低 污染 率。 关键 词 :食 用菌栽培 :污染原 因:综 合 防治
1 灭 菌 不彻 底 。这 一 原 因导 致 污 染 发 生 的 特 点 . 1
是 污染 率 高 、发 生 的早 ,常 在 菌 丝 培养 3~5d后
出现 ,污 染 出现 的 部位 不 规 则 ,培 养 料 的 上 、 中 、
比较 脆 , 在 搬 运 过 程 中 折 角 处 极 易 磨 破 造 成 “ 沙
一
11 灭菌 方法 。相 比较 而 言 ,高压 灭菌 可用 于各 .. 3
种培养料的灭菌,关键是要排放干净冷空气,但对 栽 培袋 耐热 性要 求较 高 ;而 常压 灭菌 对于 灭菌 难度
较 大 的粪草种 和 谷粒 种或 麦粒 种要 达 到完 全灭 菌效
定距 离 ,周 围环境 应尽 量清 除污 染 源 。栽培 室 的 门窗和 通风洞 口要装 纱 网 ,做 好 防虫 工作 。一 旦 发
食用菌栽培中常见杂菌污染的原因与防治
的综合 防治 方 法
1
.
。
选择新 鲜 培 养 料
、
。
棉 籽 壳 营 养 成 分高 于 其 它 农 作 物 秸 秆 是 栽 培平 菇 的 优 良原料
, , 。
,
。
但一
。
定 要 选 用 新鲜 短 绒 多 的 棉 籽 壳 淋 雨 受 潮 变 质 的 棉 籽 壳 不 能 用 因 这 种 原 料 带 有 大 量 杂 菌 棉
3 写~
5 % 石碳
, 、
.
3 % 来 苏 尔拌料
、
,
可杀 灭 细 菌 和 真菌 ④
50
。
如用
酸水 溶液 拌 料 可杀灭 料 中细菌 真菌 害虫及 虫卵
。
。
3
场 地 要 严 格 消毒
,
栽培 场地 要 用 石 灰水或
,
3%
、
来 苏 尔消毒及 喷洒
0
倍 乐果
,
。
老菇 场
、
、
菇房 消 毒更 要 从 严从 细 阳 畦 栽培 要选 择 阳光 充 足 排 水 良 好 的栽培 场地 清水 冲洗 干 净 后 消毒 杀 菌 再 拌料 播 种后 每 隔 一 周喷 一 次 石灰 水 和 5 0 害发 生
大
。
5
,
.
人 为 因 素 在栽 培 的 拌料 过 程 中 如 使 用 了 假 劣 抑 菌剂 类 药 物 或 者 是 配 比 浓 度 不 合
、 , 。
:
,
、
,
适 或药液掺配 搅拌 不 均 匀 这 些 都 会 导 致 局 部 污 染 或 全 部 污 染
、 , , ,
第三 个是 在 原 料 处 理 中 如
食用菌熟料栽培的污染原因及对策
食用菌熟料栽培的污染原因及对策食用菌熟料栽培的污染原因及对策在食用菌生产中,大多品种为熟料栽培生产,如木耳、香菇、灵芝、真姬菇、杏鲍菇、白灵菇、滑子蘑、灰树花、杨树菇、白玉菇以及金针菇、猴头菇等,已成为发展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产业性项目,发展势头喜人。
但存在问题是,由于是熟料栽培,操作及程序较为繁杂,牵涉技术、经验以及设施条件不能满足等原因,使得污染率居高不下,给菇农朋友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已成为制约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现将常见的污染原因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供菇农朋友参考:1、基料配比不当,氮素营养过高。
为使基质营养丰富,大量加入麦麸、米糠以及豆饼、尿素等氮素物质,使基质碳氮比降至20:1以下,料袋内充斥较大氨味,一方面抑制菌丝生长,另一方面又招致杂菌滋生。
解决方法:合理配方,将基质碳氮比调至30:1,最高限定在25:1的水平;万一加入氮类物质过多,可在装袋前进行适当堆闷,以挥发部分氮素;装袋后发现氨味较大时,可在发生蒸汽的水中加入适量甲醛,使之与氨发生中和反应,借以降氮;灭菌后发现袋内氨味较重时,应降低室温,喷洒甲醛,以达抑制和中和的目的;若氨味极重,则不予接种,应将料倒出,重新进行配料处理。
2、原料选择不严,毒素腐败并存。
原料中若掺入了松、柏、杉等树种的木屑,可抑制或杀伤菌丝;或者选用的麦麸等辅料陈旧、霉变,灭菌后可导致基料整体腐败,其后果必然是接种块不萌发,或者菌丝不吃料,致使杂菌大量发生而发菌失败。
解决方法:原料选择应严格,坚决杜绝不合格的原辅料进入生产。
3、原料细碎、水大,基质透气性差。
实际生产中,该种原因所致失败的例子较多,同时伴生的另一问题是装料偏紧。
解决方法:认真分析,对症下药。
4、灭菌迟、升温慢,袋内基料酸败。
装袋速度太慢,或者装袋后迟迟不能进行灭菌,或者灭菌起始温度太低,或者升温太慢等原因,使得基料在袋内即已发生酸败,此后即使各个环节的操作十分规范,也都是“无用功”,因为菌种在酸败的基质上是不会萌发或生长的。
降低食用菌菌种污染的方法分析
降低食用菌菌种污染的方法分析食用菌菌种的概念,原指食用菌的孢子,这里将纯菌丝体连同培养基质一一同叫做菌种。
根据菌种的培育过程,固体培育的菌种被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
母种是菌种选育后在试管培养基中繁殖而成,用于繁殖原种,也可保藏菌种做种源。
原种是母种菌丝在固体培养基上扩繁而成,这个扩繁过程增强了菌丝对培养环境的适应性。
栽培种是原种进一步扩繁而成,增加的是菌种的量,原种和栽培种都可以直接出菇。
液体菌种是指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的菌种或菌丝体。
对于液体菌种来说,母种可以直接作为原种使用或用于生产原种,没有了三级的分别,简化了生产工艺。
液体菌种生产使用了封闭运行的工业发酵设备,可得到高纯度萌发迅速的菌种,不容易被污染。
固体培育的菌种需经过几次的扩繁,扩繁过程中有灭菌、接种、培育等过程,每个环节都容易受到污染。
1.食用菌菌种生产过程中可能的污染源1.1菌种原发污染、接种过程污染用于扩繁的菌种本身不纯,种源存在污染。
种源污染一般都是隐性的,不容易被发现,往往都是在扩繁过程中被发现,繁育的菌种污染普遍,不是某一瓶某一袋的问题,损失一般较大。
接种过程污染是由于条件限制,设备简陋,无菌操作不规范,技术性差而造成的污染。
1.2器皿、材料、培养基质污染这种污染是由于灭菌过程存在问题,灭菌不彻底,或器皿(袋)破裂二次污染造成的。
培养基质料含有单宁或香料类防腐化学物质(杉、松、樟木质含有的醇、脂、醚),造成菌种吃料萎缩,菌丝无法正常生长和蔓延。
1.3环境污染、技术控制不当造成的污染由于环境温度高、过于潮湿,各种杂菌容易滋生造成感染,另外就是虫、鼠危害,造成外源性污染。
在培养基质料制作过程中,pH值、C/N比例、水分含量等的不适合,在培养过程中光照、氧气含量、CO2浓度、温度、湿度等条件控制不当,都会造成菌种生长环境不理想,菌种的生理活动受抑制,菌丝不能快速生长占据整个培养基质空间,给其他菌入侵和繁育(菌类竞争)造成条件,从而放大了污染的影响。
食用菌菌种污染原因及预防措施
艺 和 简 陋 的设 备 进 行 大规 模 生 产 , 然造 成 重 大 污染 必
损失 。
1 3 培 养基 灭 菌 不彻 底 。 论采 用 常压 灭 菌还 是高 压 . 无 灭菌 , 如果 同一批 灭 菌 的 培养 基 中全 部 或大 部 分 污 染 , 且杂 菌 种类 多 , 培 养 基各 部 位都 出现 杂 菌 , 种 情 况 在 这 可能 就 是 灭菌 不 彻底 造 成 的 。
2 2 按 照 茵丝 营养 条 件控 制 培 养 环 境条 件 。 用 菌培 , 食 养 条 件 的控 制 , 主要 依食 用 菌 的生 理要 求 而 定 。 各种 食 用 菌 对 外界 环 境 条 件 的 不 同要 求 , 定 培 养 条 件 有 所 决 不 同 。菌 种培 养 条件 的控 制 主要 是 指 温度 、 分 、 气 水 空 和 光线 的 控制 。 度 控制 是 菌 种 培 养 中最 重要 的环节 , 温 温 度直 接 关 系到 菌丝 体 生 长 的快 慢 及 菌丝 体 的 强壮 程 度 。除草 菇 菌种 的 培 养 温 度 稍 高 为 3 ~3 : , 它 2 5 外 共 ( 菇类 的菌 种生 长适 温 为 2 ~ 2 ℃ 。 去菌 种 自身产 热 2 5 除 外 , 养 室 的温 度一 般 控 制 在 2 ~ 2 ℃ 。水 分 不 仅 是 培 O 2 食用 菌 的 主要 组分 , 是 菌 丝 吸 收 营养 、 陈代 谢 必 不 也 新 可少 的 基 础物 质 。一般 食 用 菌基 质 的 含 水 量 为 6 %~ O 6 , 丝 体生 长 时 的 空 气 相 对 湿 度 应 控 制 在 6 ~ 5 菌 O 7 。 o 培养 室要 通 风透 气 , 以保 证 氧气 的供 应 和二 氧 化 碳 气 体 的及 时排 出 。 线 对 菌 丝生 长发 育 不太 需要 , 光 最 好 在 避 光条 件下 培 养 。 2 3 合 理 安排 制 种 季 节 , 开 容 易 滋 生 杂 茵 的 天 气 。 . 避 合理 安 排制 种季 节 , 开 不 利 天气 , 防止 杂 菌 污染 的 避 是
染菌调查报告
染菌调查报告染菌调查报告近期,染菌事件频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染菌调查,并就其原因和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调查背景染菌事件主要发生在食品加工和餐饮行业,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我们选择了一家知名餐厅作为调查对象,对其食品和环境进行了全面检测。
二、调查结果经过检测,我们发现该餐厅存在以下染菌问题:1. 食品储存不当:食品存放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环境中,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
我们在冰箱和储存柜中发现了大量的细菌和霉菌。
2. 食品加工不规范:食品加工过程中,操作人员未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操作,导致细菌和霉菌的污染。
我们在厨房设备和工作台上发现了大量的细菌。
3. 清洁不彻底:餐厅的清洁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地面、桌面和餐具等容易滋生细菌的地方未进行彻底清洁,导致细菌滋生和传播。
三、问题原因分析染菌问题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1. 人员培训不足:餐厅员工对食品安全和卫生意识的培训不够,缺乏对细菌和霉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设备维护不当:餐厅的设备维护不到位,导致设备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进而污染食品。
3. 清洁标准不明确:餐厅缺乏明确的清洁标准和操作规范,导致清洁工作不彻底,无法有效杀灭细菌和霉菌。
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染菌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1. 增加培训力度:餐厅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和卫生意识,加强对细菌和霉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定期设备维护:餐厅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清洁,确保设备的卫生和安全,减少细菌和霉菌的滋生。
3. 制定清洁标准:餐厅应制定明确的清洁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清洁工作的彻底和有效,杀灭细菌和霉菌。
4. 加强监督检查: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餐厅的监督检查,确保其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和卫生标准进行经营,减少染菌事件的发生。
五、结论染菌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需要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了染菌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相信只要餐厅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加强管理和监督,就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染菌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食用菌安全现状分析
食用菌安全现状分析食用菌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能。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对食用菌的需求不断增加,食用菌行业的发展也日渐壮大。
食用菌的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尤其是在野生食用菌采摘、农药残留、品质安全和生产环节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隐患,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食用菌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食用菌安全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食用菌安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野生食用菌采摘安全隐患严重野生食用菌采摘一直是我国乡村居民的传统习俗,因而成为了我国食用菌市场的一项重要来源。
在野生食用菌采摘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
采摘者缺乏专业知识,存在误食毒菌的风险。
采摘地的环境问题也很严重,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会对采摘的食用菌产生污染。
野生食用菌采摘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建议:对野生食用菌的采摘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加大对野生食用菌采摘者的安全教育力度,提高野生食用菌采摘者的知识水平和安全意识。
对采摘地的环境进行监测和检测,确保食用菌的安全。
二、农药残留问题频发在食用菌的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以保证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由于部分生产者对农药使用不规范,导致食用菌产生农药残留的问题。
农药残留是食用菌安全问题的一大隐患,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建议:加强对食用菌生产环节的监管,严格执行农药使用标准,确保农药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加强对食用菌农药残留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做出调查和处置。
三、食用菌品质安全问题仍存食用菌的品质安全一直是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
因为食用菌的贮藏条件特殊,如果存储不当,很容易生长霉菌和细菌,影响食用菌的品质和安全。
由于食用菌的营养特点,一些食用菌易感染毒素,导致食用菌变质、发霉。
这些问题都给食用菌的品质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建议:加强对食用菌的贮藏和加工环节的管理,确保食用菌的品质安全。
加大对食用菌存储条件和期限的监管,提高消费者的安全保障。
食用菌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食用菌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在食用菌的生产过程中如果不注意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一些杂菌和害虫会大量发生,对食用菌的生长造成很大危害。
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培养基营养丰富,既适于食用菌生长发育,也适于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只要有其他微生物存在,它们就会快速生长繁殖,造成危害。
2.原料在贮藏运输过程中受潮后,容易感染微生物,在使用时,无论是热力灭菌还是巴氏灭菌,孢子或虫卵都可能消除不干净,培养食用菌时,它们会萌生,造成危害。
3.食用菌的栽培环境不清洁,或杂草丛生,或堆积杂物,或堆积废弃的培养料,为滋生杂菌创造了条件;菇房靠近牛栏、鸡舍,老菇房消毒不彻底,环境过于阴暗潮湿,通风不良,会藏匿害虫,滋生杂菌,在栽培食用菌之后,侵染培养料或子实体、菌丝体。
4.培养料营养成分配比不恰当,辅料过多,含水量过大,酸碱度不适,出菇期水分管理不当,菇房闷热,潮湿过度,光照不足,子实体采收不及时,也会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条件。
在整个食用菌的栽培期病虫害都可能发生,使人防不胜防。
另外,杂菌和害虫与食用菌菌丝在培养基内杂生共处,很难分别采取措施处理,若不慎,还可能导致两败俱伤。
因此杀虫和灭菌是最重要的防治手段。
其防治对策如下:1.菌种厂的场地选择与建设要合理。
菌种厂应远离房舍、饲养场、仓库。
装料间、灭菌室、无菌室和培养室的建筑设计要合理,使装好料的瓶、袋能直接进入无菌室,接好种的菌种瓶能直接进入培养室,减少转运的时间,减少转运时的污染机会。
2.注意接种室、培养室的灭菌消毒。
接种室、培养室的设备应简单整洁,室内应经常打扫,清除杂物。
并定期进行甲醛熏蒸消毒。
有污染的培养物应立即处理,不可乱放乱丢,污染重的菌种或培养料袋要采取深埋处理,避免重复污染。
3.注意栽培室、栽培场的卫生。
菇房、菇场应远离仓库、饲养场、垃圾场。
菇房的门窗、通风口要装纱网,防止飞虫出入。
使用前应熏蒸消毒或喷洒药物进行表面消毒、杀虫。
食品中的菌类与微生物污染
食品中的菌类与微生物污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然而,食品中的菌类与微生物污染问题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
菌类与微生物的污染不仅会影响食品的品质和口感,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食品中的菌类与微生物污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与控制。
一、菌类与微生物污染的来源菌类与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和水源:许多菌类和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土壤和水源中,它们可能通过灌溉或洗涤等途径进入食品体系。
2.动物和昆虫:动物和昆虫身上携带的菌类和微生物也是食品污染的重要来源。
例如,病原菌可以通过动物粪便传播到食物中。
3.人和环境:人和环境中的菌类与微生物也有可能成为食品污染的原因。
不恰当的食品加工和处理过程,以及卫生条件不达标都可能导致菌类与微生物的污染。
二、常见的菌类与微生物污染在食品中,常见的菌类与微生物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可以引起人体肠道感染的细菌,其存在于污染的水、土壤、食物和动物粪便中。
食用受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
2.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存在于许多不洁的食物中,如生肉、鸡蛋、生鲜蔬菜等。
沙门氏菌感染可导致食物中毒,症状包括腹泻、发热、恶心和呕吐等。
3.霉菌:霉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污染源,常见于谷物、坚果、干果等。
霉菌产生的毒素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引起食物中毒或过敏反应。
4.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常存在于不洁的食物和病人的鼻、喉、腋窝和肛门等部位。
食用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症状,如呕吐、腹泻、腹痛等。
三、预防与控制菌类与微生物污染的措施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与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1.加强生产环节的卫生管理:食品生产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措施是预防与控制菌类与微生物污染的关键。
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标准,确保原材料的安全和质量,采取适当的加工处理方法,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转移。
食用菌安全现状分析
食用菌安全现状分析一、产地食用菌的产地是影响其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的食用菌产地主要集中在福建、云南、贵州、湖南等地,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非常适宜食用菌的生长。
由于一些产地在生产过程中对农药、肥料等的使用不够规范,导致有些食用菌受到污染。
部分小作坊生产的食用菌质量无法保证,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生长环境食用菌在栽培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湿度条件,这也为一些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在一些生长环境条件控制不达标的情况下,食用菌很容易受到细菌、霉菌等的侵害,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三、加工环节在食用菌的加工过程中,如果不加以适当的处理,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一些小作坊在加工过程中可能没有严格的卫生条件要求,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
而一些食用菌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添加了过量的添加剂,这也会对食用菌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四、贮存运输在食用菌的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如果条件控制不善,也容易造成食用菌受到污染。
一些商贩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导致食用菌的品质下降,甚至受到细菌和霉菌的污染。
以上一系列因素都影响了食用菌的安全性,为了确保食用菌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保障。
对于食用菌的生产地点,需要加强农药、肥料等的使用管理,确保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对食用菌造成污染。
对于一些小作坊生产的食用菌,也需要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其生产环境卫生条件达标。
在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方面,需要严格控制温湿度条件,保持生长环境的清洁卫生,预防有害微生物的侵害。
在加工环节上,需要严格控制添加剂的使用量,确保加工过程符合卫生要求,避免造成食用菌的污染。
在食用菌的贮存和运输方面,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持食用菌产品的新鲜度和卫生安全,加强对贮存运输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食用菌在这一过程中不受到污染。
食用菌的安全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通过对食用菌生产全流程的管理,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相信食用菌的安全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和保障。
食用菌覆土重金属含量超标
食用菌覆土重金属含量超标,怎么改良?1、食用菌产品中的污染物及其来源(一)重金属重金属对人的机体损害机理是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盐而使蛋白质变性。
人和动物体通过饮食吸收和富集大量重金属,其结果必然出现中毒症状,其中以镉、铅、汞最为常见。
(1)镉镉是食品中最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种类之一。
镉可以在人体内蓄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形成公害病。
镉对肾脏有毒性作用,有害于个体发育,可致癌、致畸,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八大公害之一。
食用菌产品中镉的来源主要是栽培环境,包括土壤、水源、空气和栽培基质。
对于采用覆土栽培的食用菌,产品中镉的含量来自基质和覆土材料。
如姬松茸产品中镉的含量主要来自牛粪、稻草和覆土材料。
经分析测定,以牛粪和稻草为培养基,牛粪中含镉的量最多,稻草其次,土壤再次。
环境中镉的来源主要是电渡的废液、金属提炼厂的废气和烟雾及含镉的金属容器。
(2)铅铅也是食品受重金属污染最常见种类之一。
铅对人体危害涉及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肾脏。
铅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含铅农药施用后在基质上的残留;生产环境,主要因土壤、汽车尾气、水质带来铅的污染;含铅器皿在食用菌加工、贮藏、运输过程中使用也会引起铅的污染。
(3)汞汞在自然界进入水系后,经过自然生物转化变成神经毒素甲基汞(c}{3一Hgcl)。
它可在人体内积聚,人体(汞中毒后的典型症状是感觉障碍、视野缩小、运动失调、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神智错乱。
日本著名的水俣病就是汞污染造成的。
污染源主要来自含汞的农药和含汞工厂的三废排放。
(4)砷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
砷因其氧化物在人体内不同量而产生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现象。
砷的来源主要是某些杀虫剂,某些饲料添加剂中也有砷的成分。
在食用菌生产中选用麸皮等原料注意不混入有砷的成分,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避免选用有砷成分的试剂。
2、培养基质主料、辅料、用水、化学添加剂以及覆土材料(床式栽培)等都要严格执行《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为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原料保障。
食用菌菌种易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食用菌菌种易出现的问题及措施播种后菌种不萌发或吃料困难主要原因:菌种退化、老化;菌种未经脱毒处理、自身携带病毒或病菌;基料灭菌不及时或不彻底,导致酸败;接种时温度过高等。
处理:更换适龄、健壮的脱毒菌种;因基料或接种原因时,重新装袋生产。
发菌期间污染严重主要原因:灭菌不彻底,接种操作不规范,菌种自身携带杂菌,培养场所杂菌基数过高,预防措施不到位等。
处理:前三个原因导致污染率高,应重新装袋生产;培养场所按技术规程用药处理,菌袋进入后,每5天左右喷洒一遍药物予以预防,一般可使用赛百09和百病傻交替喷洒;发现污染袋后移出进行单独药物处理,方法是使用消霉王或百病傻浸洗菌柱,并单独发菌,以免杂菌孢子对其它菌袋形成二次污染。
出菇期间发生侵染性病害主要症状:幼蕾死亡、幼菇发黄、死菇、菇体变褐等。
处理:属于菌种问题时,更换菌种即可解决;加强通风管理,尤其为了节约用电而不及时通风的作为是很不划算的,应根据生产的不同阶段,实施科学的通风;同时强化病虫害预防工作,发现病害后,应及时将菌袋移出,清理掉病菇,并顺手清理料面,根据病害程度,使用赛百09溶液涂刷或喷洒料面,杀死病菌。
出菇期间发生畸形菇主要表现为只长白疙瘩、不分化子实体;菌柄粗短或细长、菌盖很小甚至没有菌盖等。
主要原因:菌种退化或在菌种转接生产过程中感染病毒病菌;原料配比不当或含有不明成分的有毒有害物质;通风严重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水分管理严重失调等。
处理:及时更换脱毒新菌种;检查原辅材料以及喷雾器等工具,如属原料问题,更换即可;喷雾器等工具中存有某些药物时,可予彻底清洗或更换;强化通风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严格用水管理,尤其不要在蕾期喷大水,也不使袋内积水;使湿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比如,每次通风后应及时喷水,使在通风时暂时降低的湿度再度升高。
制作食用菌菌种时杂菌污染的原因
制作食用菌菌种时杂菌污染的原因作者:来源:《吉林农业》2013年第10期食用菌菌种在培养过程中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诸如绿霉、青霉、曲霉、根霉、毛霉以及细菌等杂菌污染,高温季节尤为严重。
由于杂菌的侵害,往往会导致信用菌减产甚至绝收。
因此,寻找杂菌污染的原因,对于提高栽培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常情况下,二级菌种和三级菌种的污染率在5%以下,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就需要查找原因。
1.灭菌不彻底培养料灭菌不彻底会造成杂菌污染,一般3~5天即可出现污染现象。
而灭菌不彻底也是由于下列几个原因引起的:1.1霉菌操作不当一般杂菌的菌丝体与孢子经过常压100℃、6~8小时或121℃、0.5~2小时均能杀死。
目前食用菌培养料往往采用常压灭菌法或高压灭菌法。
常压灭菌对谷粒、粪草等材料的灭菌难度较大,不容易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而高压灭菌法效果则要好得多。
采用高压灭菌时,关键是把锅内冷空气排尽,否则锅内不能达到饱和的蒸汽压,灭菌的温度也达不到要求。
采用常压灭菌时,灭菌仓的周围最好砌成圆形,以便灶内温度升高均匀,灶顶砌成圆拱形,这样冷凝水沿四壁下流而不会打湿菌种瓶(袋)。
另外蒸汽不足、温度不高等也是常压灭菌不彻底的因素。
1.2培养料性质的影响制种所需材料的种类、培养料中的含菌量、含水量以及酸碱度等都能影响灭菌效果。
灭菌时,要根据培养料配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灭菌时间。
选用的培养料一定要新鲜无霉变。
从培养料灭菌前微生物含量越高灭菌时间越长,反之则短,所以培养料配制完毕后必须及时灭菌,装袋后的菌种不要过夜后再上锅灭菌,以免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料内的含菌量升高,并且会造成培养料营养损失。
水的热传导性能比木屑、粪草等固体要强,如果培养料内水分均匀适宜,则灭菌效果好。
培养料中应避免出现“夹心料”(即培养料中含有未吸水的干料)。
灭菌锅内的蒸汽对夹心料的穿透能力较弱,容易出现灭菌死角,达不到灭菌的目的。
另外,培养料的酸碱度也影响灭菌的效果,偏酸的培养料比中性和偏碱性的灭菌时间要短。
正确判断菌棒污染产生的原因
正确判断菌棒污染产生的原因食用菌杂菌污染是生产中最大的问题,因为食用菌生产周期长,生产工序复杂,每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污染,正确分析污染的原因对改进工作,避免再次发生相同的错误,逐步提高成品率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种情况是蒸料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污染。
食用菌生产周期长,要保证所有菌包内的杂菌都被彻底杀灭,否则在漫长的发菌过程中会出现严重污染。
灭菌不彻底表现是菌棒的料内外都有污染,打开菌包,掰开菌棒里里外外都有污染发生。
染菌的种类也多,黑色、灰色、黄色、绿色、橙色、红色各种各样的杂菌都可能有。
由于原料杂菌种类繁杂,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污染也是五花八门,更明显的情况是烂棒多且严重。
蒸料灭菌不彻底是温度和时间没有达到规定要求造成的污染,这种情况下是百分百报废。
还有一种情况是装棒完成后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及时蒸料,杂菌在里面大量繁殖,造成杂菌数量过高,在相同的条件下不能保证彻底杀菌。
部分菌棒蒸料不彻底造成的污染有几种情况:一是料棒堆积过密,造成蒸汽不能到达造成污染;二是远离蒸汽的死角位置达不到规定温度造成局部菌棒污染;三是蒸汽包表面的料棒降温快也容易造成污染;四是底部冷空气不能得到有效的排除,升温时底部升温慢,降温时底部降温快造成底部杀菌不彻底造成污染;五是高寒地区和高原地区温度上不去造成灭菌不彻底。
常规方法蒸料灭菌,在高压情况下121度才能彻底杀灭细菌的芽孢,而土法常压蒸料,95度至少要24小时才能保证彻底杀灭。
由于大规模生产时菌棒多,菌棒大小不一样,锅炉大小也不一样,实际的灭菌时间要更长,121度要达到3-6小时,常压要达到36小时以上。
第二种情况是菌种造成的污染。
菌种自身带有杂菌,菌种造成的污染也是大面积发生的,与灭菌不彻底不同的是,污染都是从接种点开始生长的,有时会超过食用菌的菌丝,有的会在食用菌菌丝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液体菌种一旦污染造成的后果是覆灭性的全部污染。
现在很多企业采用机械接种,接种机的接种口产生污染也和菌种污染的现象是一样的。
食用菌菌棒污染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
食用菌菌棒污染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可能造成菌棒污染的原因:1、培养料本身含有链孢霉孢子。
要注意避免培养料被污染,因为大多数链孢霉是从菌棒里面长出来的。
2、大棚菌棒码垛太高太密集,造成菌棒温度过高。
菌棒码垛过高,加上天气热,养菌棚温度高,菌棒在养菌期间本身菌丝生长会发热,故菌棒温度比菌棚温度高5度左右,链孢霉最适宜生长温度25~36℃,含水量53%~67%,加上时而下雨,如地势又偏低,高温高湿场所最容易滋生链孢霉。
3、随意乱扔已被感染的菌棒。
切记不要把已被链孢霉污染的菌袋放在菌场上暴晒或扔到河里。
因为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链孢霉孢子会大量萌发并随风传播,致使空气中存在大量链孢霉孢子。
4、错误观念。
小部分菇农认为不用理会链孢霉,菌丝最后会吃掉链孢霉。
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如果是早期感染,影响了菌种的萌发和定植,链孢霉会消耗掉培养料的养份,菌包里变成了链孢霉的天下,菌丝肯定是没机会生长的,那么是一定不会出菇的。
如果是在菌种定植后的感染,菌丝和红色链孢霉一同生长,红色链孢霉会消耗掉一部分培养基的营养,那么定会导致产量下降。
所以必须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一、治疗方案1、经常检查,发现感染菌棒及时挑选出来,用塑料袋轻轻套住感染菌棒,防止孢子粉乱飞,将好坏菌棒统一隔离开。
2、将养菌棚的菌垛摆低,降低菌棒温度。
3、温度升高时和下雨天适当通风,降低温度和湿度。
二、预防措施此次感染过链孢霉的区域,来年感染几率很大。
想要避免,须早做预防措施,食用菌种植一直提倡防大于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
1、清理大棚及场地,需将大棚及场地喷洒杀灭抑制链孢霉孢子的药物。
2、拌料预防,在培养料里拌入可以预防杀灭链孢霉的药物,可有效预防菌棒里面长链孢霉。
3、管理是关键,食用菌生产环节繁琐,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这才是增产丰收的好方法。
食用菌污染原因分析
菌种生产杂菌污染的原因分析1.灭菌不彻底这一原因特点是导致的污染率高、发生早,出现污染的部位不规则——培养基上中下均可出现杂菌菌落。
这类污染常在接种培养3~5天后发生。
一般杂菌的菌丝体与孢子经过高压121~1270C保持1.5~2.5h均能杀死。
消毒不彻底引起的污染往往是由于没达到规定的温度与时间,或者是高压灭菌时冷空气没放尽所致。
另外,装锅时摆放太紧密,通气性不好,灭菌锅发生漏气,温度、压力达不到所需数值也可导致杂菌产生。
2.培养料问题拌料时主料与辅料未充分拌匀;水分含量不足或培养料成团未散开,吃水不透造成灭菌死角;或者培养料不新鲜,本身带杂。
3.母种带杂菌种本身不纯。
无论是母种、原种还是栽培种,都要使用纯种接种培养。
如果用于繁殖扩大的菌种本身不纯,那么制备的新菌种也必然受到污染。
污染常常表现在接种菌块之中或周围,呈小批量的规模,如果此时不能及时发现,危害将进一步加大。
有时生产的一批菌种中。
集中在一起的菌种都出现污染,且都发生在接种块周围则说明菌种带杂。
因此,在生产母种时,要经常检查,对污染物及时清理,防止扩大时进一步污染。
4.接种污染这类污染的特点是杂菌菌落先从菌种块上长出.杂茵的种类一致,通常成批量发生,且出现早,接种3-5天内就可肉眼鉴别。
接种室或操作台消毒不彻底.接种时操作不严格,将杂菌孢子带入瓶中,这种污染常分散出现于菌种表面。
如一支被污染的母种会造成扩接后的4—6瓶原种全部污染:一瓶被污染的原种(有时肉眼难以发现)造成扩大后的30~50瓶栽培种的污染。
这类污染要靠严格检查菌种质量来克服,不但使用前要认真检查.而且在培养全过程中要连续检查和观察.确保菌种纯度。
5.接种操作污染这类污染一般发生在接种口处.较接种物带菌和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污染发生晚.一般接种后7d左右出现。
其污染源主要是:接种室(箱)空气消毒不彻底;菌种瓶(袋)冷却时附在表面的杂菌;接种人员自身洁净度不良:违反接种操作规程等。
食用菌原种栽培种污染分析及防范
食用菌原种栽培种污染分析及防范邵建宁,王秉峰,路等学,高静梅(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兰州,730000)文章编号:1003-8310(2005)02-0026-02从原种栽培种培养过程中出现污染的时间、污染部位、污染杂菌的种类入手,进行分析判断造成原种栽培种生产过程中污染的原因。
针对污染原因及时进行菌种生产改进,进一步加强规范操作、规范生产,从而降低原种栽培种生产中的污染率,保证菌种生产正常进行,为食用菌栽培提供优质可靠的生产用种。
1 原种栽培种污染分析111 灭菌不彻底造成污染:原种栽培种接种后,3~5d出现污染现象,污染大量发生,污染出现的部位不规则,培养物的上中下各部位均出现杂菌,即可断定此类污染为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污染。
112 接种物带杂造成污染:原种栽培种培养过程中,杂菌从接种菌种块上长出,污染的杂菌种类比较一致,接种3~5d后就可肉眼鉴别。
可断定此类污染为接种物带杂引起的污染。
113 接种操作造成污染:原种栽培种生产中,污染分散出现在培养基上表面,污染的杂菌种类不一,通常接种后7d左右出现,较接种物带杂和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污染发生稍晚,经分析可断定为接种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污染。
114 培养环境不洁及高湿造成污染:原种栽培种培养前期污染率很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污染率逐渐增高,污染较大量发生在接种10d以后。
甚至培养基表面都已长满菌丝后,贴容器壁处陆续出现污染菌落,可断定此类污染为培养环境不洁及高湿造成。
2 原种栽培种污染防范211 灭菌不彻底造成污染的防范:针对灭菌不彻底造成污染,在原种栽培种生产中进行以下检查和调整:(1)高压灭菌检查冷汽是否排放干净,确保灭菌室内灭菌温度达到压力表所指示压力的对应温度。
常压灭菌圆汽后应保证足够火力和持续蒸汽,避免中途出现温度下降。
(2)根据培养基所用原料的不同确定适宜的灭菌时间。
(3)培养料配制时拌水应均匀,避免夹生。
(4)培养料配制好后应及时装瓶或装袋灭菌,不要放置过长时间。
菌种污染的原因除了菌种本身不纯
菌种污染的原因除了菌种本身不纯、设备简陋、培养基灭菌不彻底、环境污染等因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制种工艺和方法有关。
笔者经过几年来的有关工作和调查,总结出降低食用菌菌种污染率的几种方法,供参考。
一、瓶装发酵料。
传统的麦粒瓶装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过程中,只有培养基(麦粒),菌种接入后,发菌不一致,造成瓶的一侧发菌很快,另一侧发菌缓慢,菌龄很不一致,并且易感染杂菌。
改进方法是:在培养基(麦粒)的上方离瓶口约4厘米处装入1-2厘米的发酵料后,再灭菌。
因为发酵料本身是无菌的,接入菌种后,菌丝很快布满整个瓶的上部,同时吃料。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杂菌不易侵染培养基(麦粒),并且菌种的菌龄一致。
二、麦粒发芽法。
传统蘑菇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大多利用麦粒作培养基。
流程是把麦粒煮熟后装瓶灭菌再接菌。
因为麦粒的营养非常丰富,而在传统制作过程中,麦粒煮制的程度不易把握,存在煮过或煮不透的情况,造成杂菌的滋生或发菌过慢。
改进方法是:让麦粒发芽后备用。
将麦粒一次性发芽,芽的长度为麦粒长度的1-2倍,后充分晒干贮存,等到制作菌种的前1天,浸泡(芽)麦粒12小时后直接装瓶灭菌。
该方法的优点是省去煮麦粒的过程,节省人力财力,并且发菌快、杂菌少,污染率在2%-3%。
三、使用液体菌种。
传统菌种的固体培养基是PDA、小麦粒或木屑等物质。
固体培养基的缺点是发菌慢,菌龄不一致,杂菌侵染的机率大。
改进方法是:使用液体菌种。
液体菌种克服了固体菌种的缺点,可以直接作为栽培种进行栽培。
在有条件的单位及生产量大、生产周期长的企业可使用液体菌种,减少污染,缩短发菌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四、从原种瓶的下部接种。
传统的原种接栽培种的方式中,大多是从瓶口向外掏菌种。
由于瓶塞为棉花,杂菌极易在瓶口滋生蔓延,并且有很多杂菌(如细菌)是人眼看不到的。
传统的接种方式可能由于瓶口的污染而导致更大面积栽培种的污染。
改进方法是:从原种瓶的底部开始接种。
因为原种瓶底部的菌种菌龄短,生命力旺盛,并且杂菌少,接菌后菌丝吃料快,污染率低。
食用菌感染杂菌的原因分析
食用菌感染杂菌的原因分析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某一点上不注意清洁卫生及灭菌治虫工作,就会遭受杂菌病虫的危害,造成减产,甚至全弃。
因此,搞食用菌生产,杂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防治方针应“以防为主,防重于治”。
一、原料带杂菌及预防食用菌的原料,通常为工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和部分饲料,其营养丰富,适合各种微生物的生长。
如果原料保管不善,受潮后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
采用这些原料虽经灭菌,因无高压灭菌设备或操作中疏忽,仍不能彻底灭菌,往往出现原料带杂菌。
预防措施:1、采用新鲜干燥,未生过霉的原料。
2、原料使用前,在阳光下摊晒2天,晒死部分杂菌。
3、草菇用的原料用2%的石炭酸水浸泡12-24小时,可杀死大部分小杂菌。
原料要充分发酵产生70℃以上的高温,也可杀死料中大部分杂菌及虫卵。
熟料栽培的黑木耳、银耳、香菇、金针菇及猴头等,高压灭菌,料放在灭菌锅中(不能堆放,放时瓶与瓶或袋与袋之间要有一定的空隙),使其受热均匀,达到灭菌彻底。
二、培养基带杂菌及预防母种、原种及栽培种的培养基往往灭菌不彻底,几天后,培养基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杂菌,而且污染率很大。
要使培养基不带杂菌,高压蒸气灭菌时,冷空气一定要排尽,蒸气压力及时间要达到要求;常压蒸气灭菌,计算时间须从培养基已达100℃时算起,并要保持锅内水始终沸腾。
三、菌种带杂菌与预防母种、原种及栽培种均带有杂菌,用于扩大培养或生产会加重污染,其表现是从接种块上首先发生杂菌,所以要严格挑选不带杂菌的菌种。
各种菌种的颜色是:母种全斜面为整齐的白色菌丝,若有其他颜色或菌丝之问有空隙,则意味着污染了杂菌,这种母种不能用来扩大原种。
当然,草菇母种长的过老,白色菌丝会变成厚垣孢子,使斜面呈红色褐色,这种菌种作母种可以用;有的平菇菌种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老时,菌丝上会出现分生孢子,使菌丝表面有些黑点,这也是纯种的表现,可以继续使用;银耳斜面白色菌丝长老了,在营养条件差时,会变成浅白色皱缩状的节孢子,这种菌种,也可作母种用。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细菌污染与控制方法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细菌污染与控制方法在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细菌污染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可能会对菌种生长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控制细菌污染是保证菌种质量和增加产量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介绍细菌污染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一、细菌污染的原因细菌污染主要是由于环境、设备及人员等因素引起的。
首先,环境中存在的大量细菌是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例如空气中的细菌、土壤中的细菌等。
其次,设备的不洁净以及不合理使用也是细菌污染的原因之一。
例如,培养基、菌种搬运工具等设备的不洁净可能引入细菌。
此外,人员的操作不当,如未进行充分的消毒,也会导致细菌污染的发生。
二、细菌污染的影响细菌污染对食用菌的生长和产量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细菌的存在可能降低菌种的生长速度,导致生产周期延长。
其次,细菌引发的病害可能导致菌丝发黄、发黑等异常症状,进而影响菌种的健康状况。
此外,细菌还会对食用菌的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可能导致产量下降。
三、控制细菌污染的方法为了有效控制细菌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环境消毒首先,对栽培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是非常关键的。
可以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例如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可以有效杀灭环境中的细菌。
2. 设备清洁定期对培养箱、培养基瓶以及其他使用的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以保证其洁净无菌。
使用消毒液对设备进行清洗,并且要确保设备存放在清洁无菌的环境中。
3. 人员操作规范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保持双手清洁,并使用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
同时,要定期进行员工培训,提高操作者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 菌种来源选择选择优质的菌种作为原料供应商,确保从根本上提高菌种质量,减少细菌污染的可能性。
5. 规范菌床管理细菌污染的发生与管理不当的菌床密切相关。
因此,在菌床管理中要注意菌种的分离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如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合理的通风等,以减少细菌污染的发生。
总结:细菌污染是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种生产杂菌污染的原因分析1.灭菌不彻底这一原因特点是导致的污染率高、发生早,出现污染的部位不规则——培养基上中下均可出现杂菌菌落。
这类污染常在接种培养3~5天后发生。
一般杂菌的菌丝体与孢子经过高压121~1270C保持1.5~2.5h均能杀死。
消毒不彻底引起的污染往往是由于没达到规定的温度与时间,或者是高压灭菌时冷空气没放尽所致。
另外,装锅时摆放太紧密,通气性不好,灭菌锅发生漏气,温度、压力达不到所需数值也可导致杂菌产生。
2.培养料问题拌料时主料与辅料未充分拌匀;水分含量不足或培养料成团未散开,吃水不透造成灭菌死角;或者培养料不新鲜,本身带杂。
3.母种带杂菌种本身不纯。
无论是母种、原种还是栽培种,都要使用纯种接种培养。
如果用于繁殖扩大的菌种本身不纯,那么制备的新菌种也必然受到污染。
污染常常表现在接种菌块之中或周围,呈小批量的规模,如果此时不能及时发现,危害将进一步加大。
有时生产的一批菌种中。
集中在一起的菌种都出现污染,且都发生在接种块周围则说明菌种带杂。
因此,在生产母种时,要经常检查,对污染物及时清理,防止扩大时进一步污染。
4.接种污染这类污染的特点是杂菌菌落先从菌种块上长出.杂茵的种类一致,通常成批量发生,且出现早,接种3-5天内就可肉眼鉴别。
接种室或操作台消毒不彻底.接种时操作不严格,将杂菌孢子带入瓶中,这种污染常分散出现于菌种表面。
如一支被污染的母种会造成扩接后的4—6瓶原种全部污染:一瓶被污染的原种(有时肉眼难以发现)造成扩大后的30~50瓶栽培种的污染。
这类污染要靠严格检查菌种质量来克服,不但使用前要认真检查.而且在培养全过程中要连续检查和观察.确保菌种纯度。
5.接种操作污染这类污染一般发生在接种口处.较接种物带菌和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污染发生晚.一般接种后7d左右出现。
其污染源主要是:接种室(箱)空气消毒不彻底;菌种瓶(袋)冷却时附在表面的杂菌;接种人员自身洁净度不良:违反接种操作规程等。
操作不规范造成的菌种污染,杂菌不仅在接种块周围,还常出现在其他料面的表面,呈花花点点状,不一定集中一处,且无规律。
这些操作技术包括灭菌操作、灭菌后无菌处理、接种过程无菌操作、接种后的培养条件控制等。
需注意以下技术环节:5.1不使棉塞打湿灭菌码放时.棉塞切勿贴触锅壁;灭菌结束后要自然冷却,不可强制冷却;当冷却至一定程度后微开锅门.让锅内的余热把棉塞上的水气蒸发;灭菌时,可同时灭菌一些棉塞,留接种时换下打湿的棉塞。
5.2洁净冷却灭菌后的菌种瓶(袋)不能直接放在有尘土的地面上冷却:冷却窒使用前可用紫外线灯和喷雾相结合进行空气消毒。
5.3严格消毒接种室(箱)使用前须严格消毒;接种操作人员须在缓冲间穿戴专用衣帽(定期洗涤);接种前要消毒双手。
5.4科学操作接种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一次接种不间断。
一气呵成:接种过程要少搬动、少说话、小动作,以减少空气震动和流动;接菌室(箱)内绝对无菌的只有酒精灯火焰周围很小的范围.接种操作应尽量在这个小区内完成;拔棉塞时,不可用力直线上拔.而应旋转式缓劲拔出,避免外界空气突然进入而带入杂菌;接种室(箱)每次的接种量不宜过大;接种时.接种工具一旦触碰了非无菌物品,如种瓶外壁、操作台面等.不要再用来取种.须重新火焰灼烧灭菌。
6.设备设施简陋引起灭茵后无菌状态的改变本来灭菌后的菌种瓶(袋)已达无菌状态.但灭菌后的冷却和接种环境达不到洁净无菌.生产设备和生产环节分散.又往往忽略场地的大环境卫生,导致了污染。
冷却过程中.随着料温的降低,瓶(袋)内气压降低.杂菌孢子随其内外气压的动态平衡向瓶(袋)内移动、定植。
瓶袋外附有较多的灰尘(附着杂菌孢子)。
成为接种操作污染的污染源。
这种类型接种后污染率较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污染率逐渐增高。
通常大量发生在接种10d以后.甚至培养基表面已长满菌丝后,才陆续出现污染。
7.培养室及周围环境差培养室温度太高,培养室相对湿度太大,超过70%以上利于杂菌滋生;培养室通气不良,有利于某些厌氧菌发生;培养室本身不干净,消毒不严,空气中本身带杂。
接种后污染率低,随着时间推移污染率逐渐增高,这就是由培养环境造成的污染。
如培养环境过于潮湿、污染源严重污染培养室、菌瓶棉塞潮湿、苗袋破裂、虫鼠危害等。
综合控制措施1.灭菌要彻底高压灭菌上压前放尽冷空气,上压后保持规定的压力与时间,高压灭菌应在锅内温度上升到121℃后再保持1.5~2.5h。
高压灭菌,锅内瓶放置时应留一定的空隙,利于空气流动。
灭菌彻底高压灭菌以147.1千帕,保持2小时,常压灭菌要求4小时内温度达到100℃后,持续不低于16~18小时的灭菌时间,中间不降温。
2.灭菌容量和堆放方式用蒸汽锅炉送入蒸汽的高压灭菌锅.要做到锅炉汽化量与锅体容积相匹配,自带蒸汽发生器的燃煤、燃油或电热的高压灭菌锅.以每次容量200~500瓶(750lllL)为宜.常压灭菌灶以每次容量不超过1000瓶(750mL)为宜。
容量增大。
灭菌时间要适当延长。
锅内被灭菌物品的堆放形式对灭菌效果影响显著.特别是以塑料袋为容器时.这种影响更大。
因为塑料袋受热后变软.如果装料不紧,叠压堆放,极易把升温前留有的间隙充满.不利于蒸汽的流通和升温,影响灭菌效果。
塑料袋摆放时.应以叠放3~4层为度.不可过量叠压。
锅大时要使用搁板。
有条件的最好使用铁筐.装筐灭菌。
3.精制培养料用于制作原种的培养料原料要新鲜,成团、结块的料要打碎,难吸水的培养料应先用足够的水拌湿,然后充分拌匀。
培养料配制后要尽快装袋,间隔时间越长,越引起易引起杂菌污染。
培养料中拌入0.1%-0.2%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可抑制木霉和青霉的生长。
用高压灭菌,拌料后要及时装瓶(袋),上锅灭菌,搁置时间不宜超过10h。
4.培养基的保管接完种的培养基要及时放入清洁的、温度合理的培养室中。
培养室最好紧靠接种室。
这样能尽量减少再污染的机会,使菌丝能迅速恢复生长。
培养室的温度要因食用菌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茶树菇和鸡腿菇的最适宜培养温度均为20℃-28℃、滑菇为18-2()℃、黑木耳为25-28℃。
培养5-7天后,要及时检查,挑出已经感染的菌种,轻拿轻放到远离菌种厂的指定位置,以防止杂菌弹射孢子,污染培养室环境。
5.选择优良母种严格挑选用于扩大生产的菌种,原料要求不霉烂变质。
任何疑点都不可姑息.确保接种物的纯度。
母种应尽量采用生活力强、菌龄适宜、抗逆性强的优良菌株。
绝对不能用病虫害侵入的菌种。
菌种纯化菌种从母种到原种,再到栽培种的繁殖过程,都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认真检查质量,菌种纯度要求100%,方可使用。
6.接种时严格操作规程提高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规范操作:生产场地要定期清洁、消毒.保持大环境的整洁状态。
接种操作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手.接种工具也要严格消毒,在火焰上操作要熟练、敏捷。
7.无菌操作严格操作接种室、接种帐、接种工具、接种人员的手臂等都要严格消毒。
接种动作要快,达到快解袋、快接种、快扎口。
一批菌袋未接完,人员不要进出接种室。
每个操作环节都要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进入接种室后要少走动、少说话。
接种环境清洁,接种室(箱)要密封和严格消毒。
接种用具保持清洁,用前消毒处理。
接种室消毒应严格,并加装紫外线杀菌灯。
科学管理发菌室干净清洁,做好消毒杀虫。
8.降低培养室的空气湿度空气湿度和杂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空气湿度大,杂菌感染率高;湿度低,感染率也低。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培养室空气湿度80%左右时,杂菌感染率为5%,当空气湿度增加到90%H~,感染率就上升到15%。
它们之间有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一,空气湿度高,空气中的各种杂菌孢子就容易萌发生长,不断繁殖,传播。
而菌种生产上用的无棉盖,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可以迅速通过无棉盖向瓶内伸展造成感染。
第二,环境中杂菌孢子增加后,接种时杂菌感染的机会也随之增多。
为此,生产上应十分重视降低室内空气湿度。
最适宜的空气湿度是65%。
降低湿度的方法,每天通风换气,但当天气多雨潮湿,更要加大通风,一定做到温度、湿度、空气三者的相互关系。
2.4.2 注意环境卫生降低杂菌孢子密度,培养室及工作场所周围必须保持清洁,保持地面平整,干燥。
室内一旦发现感染杂菌的瓶子应及时清除,定期进行喷药灭菌,以降低杂菌密度。
尤其是高温多雨的季节更需注意。
喷药次数一般是一周喷1-2次,可以喷来苏尔,或甲醛,或石炭酸。
最好是交替使用。
9.环境清洁干燥净化环境严格按照无公害环境条件卫生消毒处理;培养室、冷却室,应与原料仓库、菇房、配料场保持一定距离;周围环境应尽量清除污染源。
如畜舍禽棚、化粪池、污水坑、垃圾场、废料堆等;并做好日常的卫生清洁和定期消毒。
工作结束后,立即将台面收拾干净,不留残物。
培养室要通风干燥,启用前清扫、消毒。
培养菌种期间,每天要适当通风。
当空气湿度大于70%H寸,要用吸湿机、空调机或用生130石灰、木炭等降低室内湿度。
定期用杀虫或杀菌药剂消毒,同时也应注意防鼠。
10.药剂防治菌床培养料上或菌袋两端发生少量绿霉时,用0.1%甲基托布津、0.1%~0.2%代森锌、0.1%~0.2%多菌灵或浓石灰水上清液涂抹或喷洒被害部位,可防止分生孢子扩散蔓延。
若菌床或菌袋出现绿霉已深入到料内,应及时用0.2%多菌灵液浸纱布盖住,然后轻轻挖掉已污染的料块,在挖除后的料面喷0.2%多菌灵或其他杀菌剂,也可涂抹浓石灰乳,再用新鲜料或菌种填平,可控制其发展。
对于污染严重的菌袋可深埋处理。
11.定期检查严格按照菌种生产的工艺技术流程进行选料、配料、分装、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和质量检测。
接种后5-7d检查1次。
污染杂菌的,要及时拣出处理,应ib,L,放在盘内,盖严拿出室外深埋或烧掉,并且分析原因,加以控制;搬动培养瓶(袋)要小心轻放;预防老鼠、蟑螂等为害带入杂菌。
及时处理一旦发现杂菌污染,及时搬离培养室,受污染的菌种,无论污染面大小,一律淘汰,不得保留。
总之,食用菌原种污染是食用菌生产中的一项严重灾害,它将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在原种生产过程中首先选好母种,其次保证原料无霉变,再次是严把操作关保证严格灭菌,最后环境要清洁无污染源。
只有如此。
才能生产出优良的食用菌原种。
食用菌生产中的注意事项一、菌种制作食用菌的菌种一般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级。
在各级菌种的制作中,防止杂菌污染都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因为如果杂菌污染了菌种,就一定会带来生产栽培中的大面积污染。
因此在制作菌种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
基本步骤是:(1)先将接种室清理干净,再将接种中要用到的所有物品放入其中,按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和高锰酸钾7克的用量,将二者混合熏蒸灭菌。
(2)接种人要身穿清洁衣服,最好戴上灭菌的套袖,并将手用消毒酒精棉球擦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