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在太空中称重 孙昕鹏 3012202019

合集下载

神奇的图景:天宫一号中的物理实验现象

神奇的图景:天宫一号中的物理实验现象

120|科学之友|神奇的图景:天宫一号中的物理实验现象物理学是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

自然界中存在许多神奇而美妙的物理现象,让人们感受到物理学的神奇与魅力。

2011年9月29日,我国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空间站进入运行轨道。

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内,宇航员进行了大量的物理实验。

由于实验舱在预定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其重力全部用于提供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与地球上重力产生的效果有差异。

在此,让我们来看看绕地球运行的天宫一号中存在哪些奇妙的物理现象。

图景1:神奇的“大力神功”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航天航空领域有了快速发展,天宫一号空间站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实证。

2013年6月20日,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给全世界开展了一次特殊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神奇的是:王亚平轻轻弹了一下聂海胜竟然出现弹飞的现象,这体现了王亚平的“大力神功”。

在太空中出现上述现象相对于地面上的人而言是神奇的,这是为什么呢?天宫一号绕地球运行(理解为“匀速圆周运动”),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全部用来提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在理想状态下,太空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在天宫一号的实验舱内物体都处于“漂浮”状态。

在电梯箱的天花板上细绳悬挂的物体受到重力和绳拉力作用,当整个电梯向下时,物体具有一定的加速度(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失重状态:视重小于实重,当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mg-F=ma 即F=mg -ma<mg),在轨道正常运行的人造卫星上,物体均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即物体与周围接触物体之间无作用力,此时王亚平只需给聂海胜一个作用力即可获得一定的加速度,实现快速飞离。

图景2:精彩的“空翻杂技”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仅在重力场中,细绳拴住的小球从最低点以多大的速度才能通过最高点,从最低点至最高点的过程中文|宋锦秀|科学之友|121作者单位|南通市海门证大中学只有重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可以求出小球到达最高点的速度,在最高点时重力全部提供向心力可求出小球通过最高点的最小速度。

物理科普

物理科普

宇航员在太空中怎样称体重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宇航员是如何称体重的呢?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称体重时,首先站在一个位于杠杆之上的踏板上,使踏板上的一根弹簧收缩,然后借助一种专门扳手的帮助松开弹簧,使弹簧发生振动.测量仪通过测量弹簧的振动幅度,即可测量出宇航员的体重.这种体重测量仪是俄专家专门为在太空工作的宇航员称体重而开发出的.早在1974年,前苏联宇航员在“礼炮-3”空间站工作时就开始使用这种仪器测量体重.宇航员一般在太空行走之后,往往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而导致体重减轻2~4kg.然而国际空间站两名宇航员7月1日成功进行太空行走之后称体重时发现,他们的体重与太空行走前相比没有任何减轻.气体和液体的“怪脾气”1912年秋天,在当时算是数一数二的远洋巨轮“奥林匹克”号,正在波浪滔滔的大海中航行着。

很凑巧,离开这“漂浮的城市”100米左右的海面上,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同它几乎是平行地高速行驶着,像是要跟这个庞然大物赛个高低似的。

忽然间,那“豪克”号似乎是中了“魔”一样,突然调转了船头,猛然朝“奥林匹克”号直冲而去。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舵手无论怎样操纵都没有用,“豪克”号上的水手们一个个急得束手无策,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将“奥林匹克”号的船舷撞了一个大洞。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次意外的船祸?在当时,谁也说不上来,据说海事法庭在处理这件奇案时,也只得糊里糊涂地判处船长制度不当呢!后来,人们才算明白了,这次海面上的飞来横祸,是伯努利原理的现象。

就是气体和液体都有这么一个“怪脾气”,当它们流动得快时,对旁侧的压力就小;流动得慢时,对旁侧的压力就大。

这是力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在1726年首先提出来的,因此就叫做伯努利原理。

当两条船并排航行时,由于它们的船舷中间流道比较狭窄,水流得要比两船的外侧快一些,因此两船内侧受到水的压力比两船的外侧小。

这样,船外侧的较大压力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将两船推向一侧,造成了船的互相吸引现象。

宇航员测量质量的原理

宇航员测量质量的原理

宇航员测量质量的原理
宇航员在太空中测量质量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来解释。

1. 惯性测量法,宇航员可以利用惯性测量法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质量决定了它的惯性,即物体在没有受
到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因此,宇航员可以通过施
加一个已知的力,然后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ma,计算出物体的质量。

2. 重力测量法,在太空中,宇航员可以利用重力测量法来测量
物体的质量。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
量成正比。

因此,宇航员可以通过测量物体所受到的引力,再根据
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物体的质量。

3. 加速度计测量法,宇航员还可以利用加速度计来测量物体的
质量。

加速度计可以测量物体的加速度,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ma,加速度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因此,宇航
员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已知的施加力,计算出物体的质量。

4. 静态测量法,在太空中,宇航员可以利用静态测量法来测量
物体的质量。

静态测量法通常使用天平或者质量测量仪器。

宇航员
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上,通过比较物体的质量和已知质量的参照物,可以得出物体的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太空中,由于缺乏地球的重力和空气阻力,
测量质量可能会受到一些额外的影响因素,如微引力、微重力和测
量仪器的精度等。

因此,宇航员在进行质量测量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校正和措施,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体重测量系统文献综述资料

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体重测量系统文献综述资料

文献综述题目: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体重测量系统 班级:12测控3班 小组成员:汪其香 罗雨海 樊文清 李卓桓 郭琛琛 林志浩 张全瑞欧阳玉平20122936 阳欣怡 2012293720122938 20122910 20122915 20122916 2012291720122919一、前言上世纪60年代在苏联成功实现载人环游后,载人航天事业就在各国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飞船航行时间的增加和国际空间站的建立,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将会越来越长。

而长期的载人飞行需要对航天员的生理状况进行有效监测,身体质量测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必要性也日益突出。

然而在太空失重环境下,重力作用几乎为零,身体质量测量并不如地面测量那么轻松,利用静力学方法无法测得质量值。

同时,对于测量仪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飞船空间有限,测量仪器在质量、尺寸、功耗上均受到严格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失重环境下的测量问题,就有必要使用新的测量方法,并努力提高测量精度。

二、主题目前,在太空质量测量方面,西方国家早已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如美国国家航天局、俄联邦航天局、日本宇航开发局等,他们基于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主要提出和研究三种方法来解决测量问题,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并在太空中进行了在轨验证,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

中国作为航空俱乐部的一员,将来也会在太空长期停留,研发有效的在轨质量测量方法十分必要。

目前,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现了航天员质量的测量,但这还远远不够,仍有不断发展和提高的空间。

2.1 国外研究现状自从航天员成功实现载人航天以来,国际上对于航天员质量测量的研究就从未间断。

目前主要研究和使用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利用振动原理,二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三是利用动量守恒定理(1)。

2.1.1振动原理振动原理最早被人们所研究,也得到了最多的实际应用。

由这种原理所设计出的仪器可以看成是一种无阻尼的弹簧振子系统,通过测量振荡的频率或周期,被测物的质量就可以通过与一个已知频率的参考质量进行对比的方法或者通过•衣:I皿=狀丁/2兀乎(2-1)卜戸测出(7)。

焦点访谈2022725主要内容

焦点访谈2022725主要内容

焦点访谈2022725主要内容2022年7月25日《焦点访谈》文字版:“问天”升空探苍穹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工作模式已经开启。

从7月24日下午成功发射,到25日凌晨完美对接,问天实验舱的到来不仅仅给航天员们在轨工作、生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国家太空实验室的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焦点访谈》20220725 “问天”升空探苍穹)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正在忙,可能有细心的观众看出来,他们工作的环境跟以前不太一样,他们现在的位置是今天凌晨才刚刚和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的问天实验舱,此刻,正在安装无线发射装置。

从昨天下午的成功发射,到今天的完美对接,问天实验舱的到来,不仅为航天员们提供了更大的在轨工作、生活空间,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和国家太空实验室的建设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

7月25日上午3点左右,搭乘长征5B火箭顺利升空的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经过13个小时的在轨飞行后,追上了天和核心舱组合体。

以往,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都是“舱等人”,航天器在轨等待航天员的到访。

问天舱此次入轨对接,是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经历“人等舱”,而且等来的还是质量超过20吨的大家伙,对接难度前所未有。

另一个让大家比较紧张的因素,来自问天舱的太阳翼。

与核心舱一样,问天舱的太阳翼也是由我国自行研制的柔性材料制成。

为了保证空间站建成后有足够的能源供应,问天舱自带的太阳翼全部展开后长达55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GNC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张军说:“会晃,交会对接精度和稳定度要求比较高,一旦全部展开震动非常大,会把指标破坏了,所以说在入轨的时候,第一次是处在半展开的状态,形成组合体之后做一个二次展开。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技术实验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李喆说:“问天舱大概是不到18米,相比核心舱从长度上来讲稍微长点,跟核心舱形成组合体,活动空间从一个大开间变成两个大开间。

【2025高考热点作文素材】神舟十九号三名航天员王浩泽、蔡旭哲、宋令东

【2025高考热点作文素材】神舟十九号三名航天员王浩泽、蔡旭哲、宋令东

【2025高考热点作文素材】神舟十九号三名航天员王浩泽、蔡旭哲、宋令东10月30日,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

而蔡旭哲曾经执行过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有经验,担任此次飞行的指令长。

而另外两人均是90后新人,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1.王浩泽:逐梦太空“铁姑娘”王浩泽,中国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其非凡的成就背后,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家庭深厚的熏陶。

作为第三批航天员中的唯一一名女性,王浩泽说:“训练中,我从未感到特殊,我觉得我有底气,也有实力,和大家站在同一平台上去竞争。

”一路奔跑,王浩泽从滦平小县,跨越到浩瀚太空。

运用示例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

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往往折射的就是父母的影子。

王浩泽的母亲,一边干农活一边自学,最终考上师范学校,成为了一名教师。

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王浩泽深刻理解到努力与坚持的价值,这些宝贵的品质如同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璀璨的花朵。

可以说王浩泽的辉煌成就不仅是个人不懈奋斗的结晶,更是家庭言传身教力量的生动体现。

运用示例二:“梦想犹如阳光,给生命以能量。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王浩泽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她就像一颗耀眼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再迷茫。

运用示例三:每一项航天技术“闪亮登场”的背后,都有无数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勇闯技术“无人区”。

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有一批航天科技工作者身兼使命,奔赴星空。

航天员的身心变化

航天员的身心变化

, 美 味 ,双 子 座 3号 飞 船 的一 位 航 天 员 为此 就 曾偷 带 了一 个 玉 米 牛 排 味 的 三 明 治
登 上 飞 船 。 但 是 在 他 和 他 的 同事 刚 吃 了第 一 口后 ,危险 的事 情就 发 生 了 ,三 明 ’
治 的 碎 屑 飘 浮 得 到 处 都 是 ,碎 屑 堵 住 了飞 船 上 的重 要部 件 ,给飞 船 造 成 了 极 大
觉到人类文明给地球带来 的变化 ,比如 ,你能看到人类建造的横跨 自然山脉的公路 。 :
最后 ,当你看到 自己家乡的时候 ,就会对地球产 生更为亲切 的感觉了。

、 、
_ .. . .. ,. 。. ..
,~
.. .. .. .. .. . . ~
; 起 来 ,就 好像 是 刚 出生 的婴 儿 那 般 ,把他 们 带 回外 面 的世 界 .



. —. 一 —. —. …

— 一
—,
.一
. —— …
—, ..

—。

一 一
【漫画太空 】I太空探索
,一


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 。…
●● ●-


-,


-●

















重 生 的 感 觉


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 ,渐渐适应 了失重环境 、失重会

航天员在太空中称重 孙昕鹏 3012202019

航天员在太空中称重    孙昕鹏 3012202019

航天员在太空中称重摘要:本文阐述了太空称重的背景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在太空称重研究领域里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并比较其优缺点。

笔者采用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一种新的测量系统,对其中包含的传感器和主要功能部件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阐述测量原理,推导数学模型,并分析了该测量系统的测量不确定度。

关键词:失重称重牛顿第二定律弹簧振动动量守恒一、课题背景2011年,我国科学家研制的首台太空“称重仪”已随天宫一号进入太空。

作为这次“神九”航天员的实验项目之一,它即将被使用。

我国也将成为第三个能在太空“称体重”的国家。

中国航天员已经不止一次飞天了,过去为何从没进行“称体重”的实验,那是因为1到3天的短期飞行对航天员体重是无所谓的,过去都是回到地面后再称。

而“神九”的航天员要飞10多天,属于中期飞行了,而接下来我国载人航天还有30天、60天的飞行任务以及将来太空站长期驻留,这就要对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进行随时的测量。

工作压力大不大?睡眠好不好?食物营养够不够?锻炼有没有效果?这些人体健康状况都能够表现在体重的变化上。

所以,失重环境下准确测量出宇航员的体重对保证其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对我国将来是否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飞行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考验。

二、国内外研究现况以及优缺点比较1、中国国内研究1.1测量方法我国的“太空秤”采用的是基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线性加速法。

就是依靠测量加速度和拉力来计算人体重量。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该定律是由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

1.2测量仪器如下图所示,我国的“称重仪”正是利用了牛顿第二定律F⃗=ma⃗.在装置中设置了弹簧凸轮机构提供恒定的拉力,将宇航员拉回到初始位置,在装置中设计了光栅测速系统,计算宇航员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最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体的质量了。

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体重测量系统文献综述

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体重测量系统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体重测量系统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神舟十九号”航天素材汇总

“神舟十九号”航天素材汇总

人物素材蔡旭哲:重返“太空家园”的航天员这次担任指令长的蔡旭哲曾于2022年6月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返回地球家园,度过半年的身体恢复期后,他立刻投入新一轮的备战训练,为下一次执行任务做准备。

他以归零的心态,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再赴星辰之约,这也是目前重返空间站间隔时间最短的纪录。

蔡旭哲生肖属龙,另两位90后队友生肖均属马。

这一次,本命年的蔡旭哲将带领“龙马乘组”奔赴太空,他说:“龙和马这两个属相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都有着很好的寓意。

相信我们在天上能够圆满展示‘龙马精神’,安全、顺利、稳妥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宋令东:自在云端的“守望者”“直到打光最后一颗子弹走出丛林,敌人才发现,击退他们多次进攻的,竟然只有一个人。

他孤独又骄傲地守在那里,身后是火红的晚霞满天。

”这个从书中读到的故事,让宋令东终生难忘。

他说,他就梦想成为这样的守望者,去守一片国土,护一方平安。

2020年9月,宋令东正式加入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2023年,经全面考评,宋令东入选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作为首批飞向太空的90后航天员,他觉得自己很幸运:要跑好“飞天”接力棒,展示好90后形象,将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王浩泽:不让须眉的“拼命三娘”作为第三批航天员中唯一的女性航天员,王浩泽在学习训练中不让须眉,是大家公认的“拼命三娘”。

出舱程序训练中,航天员需要穿上100多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模拟出舱过闸段动作。

由于服装内加了0.4个大气压,王浩泽举手投足比较费力,加上在头盔内头部活动受限,视野也变得狭窄,只能借助腕部反光镜来扩大视野。

对于即将开始的6个月太空之旅,王浩泽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她说:“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路,但是我爱这条路,如果它荆棘丛生,我们就披荆斩棘;如果它寂寞荒凉,我们就结伴前行。

”名言金句1.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王亚平2.一个人梦想实现了,必须有下一个梦想,否则人就会垮掉。

就像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回到地面,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

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体重测量系统文献综述

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体重测量系统文献综述

题目: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体重测量系统班级:12测控3班小组成员:汪其香罗雨海樊文清李卓桓郭琛琛林志浩张全瑞欧阳玉平阳欣怡一、前言上世纪60年代在苏联成功实现载人环游后,载人航天事业就在各国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飞船航行时间的增加和国际空间站的建立,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将会越来越长。

而长期的载人飞行需要对航天员的生理状况进行有效监测,身体质量测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必要性也日益突出。

然而在太空失重环境下,重力作用几乎为零,身体质量测量并不如地面测量那么轻松,利用静力学方法无法测得质量值。

同时,对于测量仪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飞船空间有限,测量仪器在质量、尺寸、功耗上均受到严格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失重环境下的测量问题,就有必要使用新的测量方法,并努力提高测量精度。

二、主题目前,在太空质量测量方面,西方国家早已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如美国国家航天局、俄联邦航天局、日本宇航开发局等,他们基于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主要提出和研究三种方法来解决测量问题,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并在太空中进行了在轨验证,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

中国作为航空俱乐部的一员,将来也会在太空长期停留,研发有效的在轨质量测量方法十分必要。

目前,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现了航天员质量的测量,但这还远远不够,仍有不断发展和提高的空间。

国外研究现状自从航天员成功实现载人航天以来,国际上对于航天员质量测量的研究就从未间断。

目前主要研究和使用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利用振动原理,二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三是利用动量守恒定理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振动原理振动原理最早被人们所研究,也得到了最多的实际应用。

由这种原理所设计出的仪器可以看成是一种无阻尼的弹簧振子系统,通过测量振荡的频率或周期,被测物的质量就可以通过与一个已知频率的参考质量进行对比的方法或者通过(2-1)测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如图所示,美国“天空实验室”上搭载的人体质量测量装置(BMMD)是最早的一款测量宇航员体重的仪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范文8篇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范文8篇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通用8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事迹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

那么相关的事迹到底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1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

今天上午,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将加注推进剂。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航天员搜索救援能力;开展多领域的空间应用及试(实)验;综合评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各系统间的匹配性和协调性,为后续任务积累经验。

按计划,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

航天员进驻核心舱,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驻留约3个月后,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组合体状态稳定,各项设备工作正常,具备交会对接与航天员进驻条件。

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各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26月17日上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升空过程中,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在舱内状态良好,同时亮点频出,让人印象深刻。

三名航天员中,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则是首次飞行。

山东青岛市即墨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八年级语文试题(环秀、实验联考)(A4生用)

山东青岛市即墨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八年级语文试题(环秀、实验联考)(A4生用)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八年级语文试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zhì)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

B.日本右翼分子大规模篡(zuàn)改历史教材、颠倒黑白,丑态百出。

C.张桂梅所任教的云南华坪女子高中誓词,悄(qiǎo)然在网络刷屏。

D.如果能在生长发育期给予适当的治疗,就可以纠正孩子骨骼的畸(qī)形。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

B.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泻气。

C.革命英堆的形象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D.新时代舞台上,青年们爱党爱国、砥砺自强,展示出锐不可当的中国力量。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今日之少年,有百年前少年的贵任担当,也有新时代少年的自信轩昂。

B.他的朗诵饱满有力,抑扬顿挫,恰当而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感。

C.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殚精竭虑地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D.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白手起家、艰苦奋斗。

实现了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小康。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消除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既要靠“人防”,又要靠“技防”。

B.《平凡的世界》塑造了普通人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C.该慈善助学企业近年来捐资助学,帮助超过1000名左右困难学生圆了“大学梦”。

D.在乘务员和几位乘客的共同努力下,使火车上突然患病的乘客逐渐恢复了正常。

5.根据提示,在下面表格横线处补写诗文。

(8分)写作技法古诗文例句抓住特征①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动静结合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运用修辞③急湍甚箭,_______________。

天宫空间站上没有重力,为航天员配备“体重秤”有什么作用?

天宫空间站上没有重力,为航天员配备“体重秤”有什么作用?

天宫空间站上没有重力,为航天员配备“体重秤”有什么作用?我国今年将全面完成天宫空间站建造任务,成为第二个在地球轨道上拥有大型观测和实验平台的国家。

为了加快推进空间站建设,我国于去年10月份发射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3名航天员送上空间站,并且将在空间站上驻守6个月,现在已经快接近任务完成的期限,期待着航天员们凯旋而归。

在这6个月的时间里,航天员们重点完成三项工作任务,一是验证空间站保障航天员长期驻留工作和生活相关技术的可靠性,二是执行出舱若干出舱任务,同时验证空间站支持航天员出舱的技术可靠性,三是开展相关科学实验,为后续空间站运营奠定基础。

目前,绝大多数的任务已经完成,我国航天员们在空间站上的英姿和取得的成果,已经在全世界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充分彰显了我国航天精神和中国力量!与地面上的环境完全不同,航天员们在空间站上会时刻经受着微重力的影响,同时还得时刻面临密闭空间对人心理的影响,此外在出舱时,还得经受宇宙高辐射对身体的影响,在太空环境中,如果长时间逗留,对身体的骨骼和肌肉、血液循环、心脏等器官,都会造成一定的损伤。

所以,在空间站中,必须要配备能够及时、准备监测航天员身体健康指标的仪器设施,同时在返回地面以后,还得进行较长时间的康复和训练。

如果航天员的身体状况出现异常,很多都有可能反映在体重这个指标上,因此,利用特定的“体重秤”,对航天员的体重进行定期监测,将有助于提前发现航天员在身体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并为其他监测提供辅助支持。

大家知道,空间站和其他地球轨道卫星一样,以一定的线速度(必须在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围绕地球公转,在旋转的过程中,空间站包括里面的航天员,其实是受到地球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只不过这个引力完全充当了旋转的向心力,如果利用传统的杠杆式和压力式的体重秤,则无法监测到物体的重量,也无法监测到航天员的体重。

然而,在我国天宫空间站内部,的确有“体重秤”装置的,如果送上去一个无法使用的仪器,势必会造成极大的资源和能源浪费。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导游词、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tour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最新7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怎么整理呢?整理了先进人物的事迹,可以在社会当中起到宣扬时代精神、引导人们学习先进的作用。

在飞船中如何测量宇航员的质量

在飞船中如何测量宇航员的质量

在飞船中如何测量宇航员的质量航天员在太空中如果想要随时测量自身的质量,只能通过一个名叫“惯性秤”的仪器,因为你的惯性大小也是与你的质量所相关联的,所以测量出惯性的大小就能够得到该物体的质量大小(也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f=m*a这个公式来利用特定的仪器设定一个特定的力从而得到物体达到这个力时的加速度,从而求出该物体的质量。

)而使用“惯性秤”的航天员则需要将自己固定在仪器的摆臂上,利用轻微的摆动震动使“惯性秤”可以计算出需要使用多少的力才能使航天员摆动起来,从而计算出“惯性秤”上航天员真正的质量。

然后在公式中带入地球地心引力和航天员的质量就可以得到航天员真正的体重大约是多少了!。

在太空中宇航员为什么要靠摆动来称体重

在太空中宇航员为什么要靠摆动来称体重

在太空中宇航员为什么要靠摆动来称体重?
体重对于身体来说是一种将其吸引到地球的力量。

如果人在没有地心引力的外太空,那么确实没有重量。

但是身体仍然有质量,因为质量是一个物体所包含的物质的数值的量度。

当然,重力和质量是相关的:重力是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因此吸引产生的力越大,重量越大,而质量则没有改变。

在太空中称质量,必须使用一个靠地心引力独立工作的仪器——惯性秤。

记住,你的惯性也是衡量你质量的一种方式,或者说你的“质量”越大,你移动起来就会越困难。

所以宇航员将他们自己用皮带绑在摆动的仪器上,利用轻微向前向后摆动的惯性秤可以计算出需要多少力才能让他们动起来。

由此,宇航员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出来,并且也可以推算出他在地球上的重量。

在太空中宇航员为什么要靠摆动来称体重

在太空中宇航员为什么要靠摆动来称体重

在太空中宇航员为什么要靠摆动来称体重?
在太空中,宇航员没有地球上的重力作用,因此无法使用传统的体重计来测量体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宇航员通常会使用摆动来估算自己的体重。

在太空中,宇航员可以利用一个特殊的装置,通常是一个带有绳子和重物的摆锤。

当宇航员将自己放在摆锤上时,摆锤会开始摆动。

由于没有地球上的重力作用,摆锤的摆动将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宇航员的质量和摆锤的长度。

根据物理原理,摆锤的周期(即摆动的时间)与摆锤的长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在太空中,由于没有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摆锤的周期将与宇航员的质量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摆锤的周期,宇航员可以估算出自己的体重。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只是一种估算体重的方法,不是精确的测量。

由于摆锤的摆动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宇航员的运动、空气阻力等,所以得到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因此,在太空中,宇航员的体重通常以其他更准确的方式进行测量,例如通过测量体积和密度来计算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天员在太空中称重
摘要:本文阐述了太空称重的背景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在太空称重研究领域里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并比较其优缺点。

笔者采用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一种新的测量系统,对其中包含的传感器和主要功能部件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阐述测量原理,推导数学模型,并分析了该测量系统的测量不确定度。

关键词:失重称重牛顿第二定律弹簧振动动量守恒
一、课题背景
2011年,我国科学家研制的首台太空“称重仪”已随天宫一号进入太空。

作为这次“神九”航天员的实验项目之一,它即将被使用。

我国也将成为第三个能在太空“称体重”的国家。

中国航天员已经不止一次飞天了,过去为何从没进行“称体重”的实验,那是因为1到3天的短期飞行对航天员体重是无所谓的,过去都是回到地面后再称。

而“神九”的航天员要飞10多天,属于中期飞行了,而接下来我国载人航天还有30天、60天的飞行任务以及将来太空站长期驻留,这就要对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进行随时的测量。

工作压力大不大?睡眠好不好?食物营养够不够?锻炼有没有效果?这些人体健康状况都能够表现在体重的变化上。

所以,失重环境下准确测量出宇航员的体重对保证其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对我国将来是否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飞行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考验。

二、国内外研究现况以及优缺点比较
1、中国国内研究
1.1测量方法
我国的“太空秤”采用的是基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线性加速法。

就是依靠测量加速度和拉力来计算人体重量。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该定律是由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

1.2测量仪器
如下图所示,我国的“称重仪”正是利用了牛顿第二定律F⃗=
ma⃗.在装置中设置了弹簧凸轮机构提供恒定的拉力,将宇航员拉回到初始位置,在装置中设计了光栅测速系统,计算宇航员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最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体的质量了。

在天宫一号里面,“太空秤”外观看上去像飞船舱壁上的一个箱子,使用时拉开它,航天员坐在杆子上,利用四肢勾住支架,然后机械机构产生外力拉动航天员,而电子仪器测出加速度,最后直接计算体重。

优点:利用原理简单,小巧而实用,所用空间和功耗都不大,是目前最小的太空称重仪。

缺点:宇航员必须趴在杆上面,较为不方便;存在一个运动过程,无法立刻称重。

2、国外研究现况
2.1测量原理
以美国、俄罗斯两国的为例,他们都采用了与振动相关的原
理。

美国的“太空秤”是将航天员固定在专用座椅上,座椅和人一起做机械震荡。

通过测量振动周期计算出航天员的质量;
而俄罗斯的不仅可以测量人体重量还能对小的实验品称重,用的也是振动原理,让航天员与顶端的振荡部件相连接。

不过,使用振荡技术的话,航天员会在测量体重时有不适应的感觉。

作为简谐振动的物体,其周期由下式决定:
T=2π√m
k
,其中k由振动系统决定。

若已知振动系统的k值和振动系统的振动周期,那么就可以计算出其质量。

即:
m=kT2 4π2
近几年,一些其他国家利用了不同的原理去在太空中称重。

法国Alphes-Maritimes的一名计算机科学家连同他来自意大利太空机器人科技研发中心的同事们,通过将Kinect传感器与数据库联动,达到了使用非传统称重方式测量人体体重的目的,而且在覆盖范围达28000人的测试中准确率高达97%。

NASA的科学家们看到了这款装置对于太空人体重测量的意义,但是他表示在太空中人体内的水分会四处游走且不停改变密度,因此要让这款装置投入使用或许还须经过实际校准。

2.2测量仪器
如上图所示,宇航员坐在专用的座椅上面,并用安全绳固定。

测质量时,座椅和人一起做机械震荡,通过测量振动周期就可以计算出宇航员的质量。

优点:原理简单,操作较为方便。

缺点:仪器设备的体积、功耗过大,浪费飞船的空间和能源;宇航员需要不断振动才可以测出质量,该过程使得宇航员并不舒适。

三、自主设计
1.测量方法
在太空中,虽然处于失重的状态,但是物体本身质量的性质是没有发生改变的,要想测出宇航员的质量,那么必须从与质量相关的物理定律出发寻找答案。

经过一番查阅和考虑,我选择使用动量守恒定律来测宇航员的质量。

所谓动量守恒定律,就是说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具体来说,如下图所示,下一个光滑的导轨上固定有两个小车,假设小车与导轨之间无摩擦或摩擦可以忽略不计,一个小车上面固定一个质量已知的质量块,另一个小车上面固定着待测质量的宇航员,用一个内力将其分开,分别测出两个小车匀速行驶后的速度来,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就可以计算出宇航员的质量了。

2.测量系统设计
笔者设计的这套测量系统最关键的测量量是二者分开后各自匀速运动时的速度,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了多普勒测速仪。

在将两辆小车分开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最好可以有一个弹簧在最开始置于小车中间,这样宇航员就不需要自己去施加力使二者分开。

在差分多普勒测速仪中利用信号处理装置,实时记录下每一时刻的速度值,这样便于求得物体最后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具体运行流程图如下所示。

3.主要功能部件介绍
多普勒测速
当单色光束入射到运动体上某点时,光波在该点被运动物体散射。

散射光频率与入射光频率相比产生了偏移,该频率偏移正比于物体的运动速度,称为多普勒频移。

即当物体朝着观察点接近时,波长就变短,频率就变高;而远离观察点时,波长就变长,频率就变低。

为了使仪器结构更为紧凑,该系统采用后向散射型结构型式,即光源与光电探测器放置于运动物体的一侧,如下图所示。

利用分光镜
和反射镜,是两束相同频率的光照射运动物体,在观测方向上接受的散射光频移为:
∆f1=f0v
c
(cosθ3−cosθ1)
∆f2=f0v
c
(cosθ3−cosθ2)
这两个散射光的频差为
f d=∆f2−∆f1=f0v
c
(cosθ1−cosθ2)=2
vsin
φ
2
λ0
式中,φ为光束1、2所形成的夹角。

运动的速度为
v=λ0f d/[2sin φ2 ]
物体的运动速度与所检测到的两束散射光频率差f d成正比。

频差与光电探测器的方向θ3无关。

因此,使用时不受现场条件的限制,可在任意方向上测量,且可使用大口径的接收透镜,使粒子散射的光能量极大地被利用,提高信噪比。

四、数学模型与不确定度分析
1、数学模型
从简化问题出发,将宇航员视为一个质量块固定在小车上。

假设导轨摩擦忽略不计,直线度很高,忽略在太空舱中的空气阻力,则可以构建以下模型:
(m1+M)v1=(m1+m)v2
即:
M=(m1+m)v2
v1
−m1
2、不确定度分析
2.1 A类不确定度
该部分的不确定度是由重复性试验引起的,假设在模拟的失重环境中,对同一人进行了n次质量称重,则这n个数据的标准差即为a
类不确定度u a=√∑(x i−x̅)2
n−1。

2.2 B类不确定度
1)导轨的微量不对等摩擦引起的不确定度u b1
在两个小车同时向不同方向运动时,他们与导轨之间的摩擦是不相等的,那么他们所获得的速度并不是实际的速度。

2)显示速度的仪器的分辨率引起的不确定度
在多普勒测速之后,会在显示器上面显示实时速度,假设最小分度
值为c,那么u b2=
√3
2.3.合成不确定度U c
U c=√u a2+u b12+u b22
参考文献
[1]Thornton W and Ord J 1974 Specimen mass measurement NASA Tech. Report
N74-11867
[2] Oakey W E and Lorenz R 1977 Survey and experimental testing of
nongravimetric mass measurement devices NASA Tech. Report N77-26456
[3]Fujii Y, Fujimoto H, Watanabe R and Miki Y 2001 Balance for measuring mass
under microgravity conditions AIAA J.39 455–7
[4] Fujii Y and Shimada K 2006 Space scale: instrument for astronaut mass
measurement Proc. ISTS 2006 (Kanazawa,Japan, June 2006) No. 2006-p-01
[5] Fujii Y 2001 Measurement of impulse response of force transducers Rev. Sci.
Instrum. 72 3108–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