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试题《曹刿论战》试题2(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曹刿论战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2

部编版九年级曹刿论战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2

部编版九年级曹刿论战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综合性学习1.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自古知兵非好战”的深刻思想,先贤读兵论战并不崇尚单纯以武力制胜,古代兵家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义之师可以得到民众支持,常常会”不战而屈人之兵”。

材料二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一)百里奚①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传②鬻以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③,三日,请属④事焉。

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

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战?”缪公遂用之。

(二)唐俭与太宗弈,占先。

上怒,出为潭州。

余怒未息,召尉迟敬德⑤曰:“俭轻我,我欲杀之,卿为我查证其过。

”敬德拱手唯唯。

明日廷奏,敬德顿首曰:“臣实不闻。

”上追问者三,敬德坚持者三。

上怒,碎玉盏于地,拂袖入。

良久索食,引三品以上皆入宴,上曰:“敬德今日益者有三,联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

”遂赏敬德。

群臣皆称万岁。

(注释)①百里奚:虢国大臣,后到秦国任大夫,是辅佐秦穆公建立霸业的功臣。

②传:传说。

③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④属:同“嘱”,意为委托,交付。

⑤尉迟敬德:指尉迟恭,字敬德。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饭.牛于秦(给……吃,喂)B.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并且)C.俭轻.我,我欲杀之(轻慢)D.引.三品以上皆入宴(邀请)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A.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B.启窗而.观(《核舟记》)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4.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无乃为天下笑乎A.必以分人(《曹刿论战》)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5.对文言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中秦穆公能够虚心纳谏,不因百里奚是用五张羊皮买来的而轻视他,说明秦穆公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11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20.《曹刿论战》期末练习(二)(含答案)

11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20.《曹刿论战》期末练习(二)(含答案)

人教版九下语文《曹刿论战》期末练习(二)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解释加点的字。

1.牺牲..()..玉帛() 2.齐师败绩3.公将驰.之()4.既.克,公问其故()5.小信未孚.()6.肉食者鄙.()7.又何间.焉() 8.夫大国,难测.也()9.弗敢专.也() 10.望其旗靡.()11.弗敢加.也() 12.小惠未徧.()13.神弗福.也() 14.彼竭我盈.()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2.《曹刿论战》曹刿对“三鼓”作了精辟的分析,其原句是:3.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三、一词多义(辨别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温故.而知新()遂与外人间.隔()公问其故.()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广故.数言于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彼竭我盈,故.克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忠之属.也()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属.引凄异()神情与苏、黄不属.()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属.予作文以记之()四、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五、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①又何间.焉②牺牲..玉帛2.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4.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 曹刿论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guì) 又何间.焉(jiān) 小惠未遍.(biàn)B.小信未孚.(fú) 牺牲玉帛.(bó) 遂.逐齐师(suí)C.肉食者鄙.(bǐ) 登轼.而望之(shì) 望其旗靡.(mí)D.夫.战,勇气也(fú) 下视其辙.(zhé) 弗.敢专也(fú)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遍.(3)神弗福.也 (4)衣食所安.(5)弗敢专.也 (6)必以信.(7)小信未孚. (8)虽不能察.(9)望其旗靡. (10)彼竭.我盈(11)齐师.伐我 (12)牺牲..玉帛(13)公将鼓.之 (14)忠之属.也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彼竭我盈,故克之.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5.下列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下列句子在语序上与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微斯人,吾谁与归?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填空。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2)《曹刿论战》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曹刿利用了作战中“,, ”的特点,趁敌军士气衰竭之际一举战胜了敌军。

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曹刿论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 bó móu fú(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军队)(讨伐,攻打)(2)齐师败绩(大败)(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虚报夸大)(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诉讼案件)(即使)(明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跟随) 3、曹刿请.见(请求) 4、又何间.焉(参与)战则请.从(请允许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5、其.乡人曰(他的)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公问其.故(他,指曹刿)公与之.乘(代曹刿)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登轼而望之.(代齐军)(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虽.不能察古义:今义:7、再.而衰古义:今义:8、又何间.焉古义:今义:9、必以情.:古义:今义: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3.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7.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8.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又何间.()焉公与之乘.()长勺.()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3.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乡人曰公问其.故B.故克之.公将鼓之.C.登轼而.望之再而.衰D.何以.战可以.一战4.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5.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颓然乎其间C.增其旧制D.其如土石何6.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二、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 文中鲁庄公的“将鼓”“将驰”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曹刿的“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9.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10.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同步练习2带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同步练习2带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同步练习2带答案一、给加点的字注音①曹刿请见()②又何间焉()③小信未孚()④捐躯玉帛()⑤小惠未徧()⑥登轼而望之()⑦夫战,勇气也()⑧望其旗靡()二、为以下句子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说明。

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③公将鼓之()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3、以下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能够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4、说明以下词语的古今意义。

肉食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为人卑劣()牢狱之灾()虽不能察()必以情()虽是犯错()真情实感()忠之属也()捐躯玉帛()为人忠实()为国捐躯()五、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六、《曹刿论战》选自______,这部书传奇是______时期______依照鲁国史料编写的纪年体史书。

7、依照要求默写课文。

(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方法是:“,,。

”(2)曹刿在齐军三鼓以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缘故:“,,。

”。

(3)曹刿在齐军溃退后不当即下令追击的“,,。

”八、选出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曹刿论战》确实是采纳的这种方式表达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答案:一、①guì②jiàn ③fú④bó⑤biàn ⑥shì⑦fú⑧mǐ2 、①同“遍”,普遍跟从,支持②为人信服赐福,保佑③击鼓进军④养独自专有3、B 4、鄙:见地短浅,道德低劣;狱:案件,牢狱;虽:即便,尽管;情:实情,情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捐躯:祭祀用的牲口,舍弃自己利益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五、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便不能-一明察,但必然要依据实情处置。

《曹刿论战》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

《曹刿论战》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

《曹刿论战》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班级:姓名:说明:照新部编版教材整理的资料,新颖实用。

已排好版,A4纸打印使用即可。

打印时删除此段话。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节选自②【师】③【肉食者】④【间】⑤【鄙】⑥【何以战】以,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专,⑧【必以分人】⑨【对】⑩【遍】⑪【牺牲玉帛】牺牲,玉帛,⑫【加】⑬【信】⑭【小信未孚】孚,⑮【福】⑯【狱】⑰【察】⑱【情】⑲【忠之属也】忠,属,⑳【可以一战】㉑【从】㉒【公与之乘】之,㉓【鼓之】之,㉔【败绩】㉕【驰】㉖【下视其辙】㉗【登轼而望之】㉘【既克】既,㉙【夫战,勇气也】㉚【一鼓作气】作,㉛【再】㉜【竭】㉝【盈】㉞【测】㉟【伏】㊱【靡】二、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9、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重点知识积累:1、一词多义①、解释下列句中“间”的含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②、解释下列句中“故”的含义。

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③、解释下列句中“属”的含义。

忠之属.也: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之属.:④、解释下列句中“以”的含义。

可以.一战:必以.情:必以分人:以.中有足乐者:以.衾拥覆:⑤、解释下列句中“伐”的含义。

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⑥、解释下列句中“请”的含义。

曹刿请.见:战则请.从:⑦、解释下列句中“从”的含义。

战则请从.:民弗从.也:⑧、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及含义。

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忠之.属也:公将鼓之.: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小惠未徧.:②、牺牲..玉帛:③、小大之狱.:④、必以情.:⑤、忠.之属也:⑥、又何间.焉:⑦、可以..一战:⑧、肉食者鄙.:⑨、再.而衰:⑩、神弗福.也:⑪、公将鼓.之:⑫、下.视其辙:3、判断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又何间.()焉公与之乘.()长勺.()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3.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乡人曰公问其.故B.故克之.公将鼓之.C.登轼而.望之再而.衰D.何以.战可以.一战4.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5.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颓然乎其间C.增其旧制D.其如土石何6.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二、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 文中鲁庄公的“将鼓”“将驰”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曹刿的“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9.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10.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人教版九下《曹刿论战》基础题+历年中考真题答案

人教版九下《曹刿论战》基础题+历年中考真题答案

《曹刿论战》答案一. 1.编年体史书2.儒家 3.左丘明4.《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5.春秋三传6.“长勺之战”二.1.(1)衣食所安(2)牺牲玉帛(3)再而衰三而竭2.(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三.1.(1)攻打(2)谋划(3)参与(4)见识短浅(5)养(6)个人专有(7)恩惠通“遍”遍及、普遍(8)指猪牛羊等(9)虚报(10)实情(11)信用为人所信服(12)赐福,保佑(13)案件(14)即使明察(15)(以)实情判断(16)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类(17)击鼓进军(18)已经打败(19)振作(20)第二次(21)充满(22)推测、估计(23)埋伏(24)倒下2.(1)之:①助词,补足音节(2)以:①介词,把②介词,依据③介词,按照④介词,凭借五、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3.“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

”4.对方没有士气了,而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5.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打仗,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六、1.长勺之战2.“只有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七、(一)【答案】1.(1)目光短浅(2)职分(3)追击(4)伏兵2.(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2)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3.A4.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5.(1)共同点:①头脑冷静,善于把握作战时机;②重视敌我双方的士气。

(2)在久攻不下,无所建树的情况下,李根建议修筑白石垒,起到了稳固防守阵营的作用;当众人听闻敌军击鼓整队,非常恐惧的时候,孔坦冷静分析,稳定了军心,为后边坚守白石垒打下基础。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曹刿论战2 (含答案)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曹刿论战2  (含答案)

课时作业(二十)[20曹刿论战]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玉帛.()又何间.焉()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彼竭我盈.() 望其旗靡.()2.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仿照示例,写出含有下列加点字的成语。

要求加点的字含义相同。

示例: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1)彼竭我盈.——()(2)小信未孚.——()(3)故克.之——()(4)下视其辙.——()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今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今义:(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今义: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的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本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本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这句话写出了曹刿心思缜密的特点。

6.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让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一)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九年级《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九年级《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九年级《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中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中考试题答案和中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中考的新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2014年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名篇名句积累考纲解读近年来,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记诵名句名篇等文化材料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大纲要求“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不写错别字”等等。

而名家名篇名句的记诵默写能较好的实现大纲诸如此类的要求,而且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它能够检测出学生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同时,这一考点还能检测出考生的归纳、联想、迁移等能力,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一般来说,除根据诗词或课文语句的上句或下句填空默写的形式外,近年来,背诵默写的形式会继续沿着“有理解、能运用、善归纳、融内外、多积累"的方向发展。

如把内容、思想相近或相反的名句加以归纳并准确默写的,与语言的迁移运用以及阅读理解相结合而记忆默写的,有的甚至深入到对结构、修辞和表达方式等等的理解检测。

《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曹刿论战综合习题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习题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习题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曹刿论战》习题一、拓展运用1.《曹刿论战》这篇文章,篇幅极其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件,介绍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安排。

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部分间又注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周密,表现出了一种结构的构思美。

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也发生过许多的故事,请你依照本文的行文结构,写出一个故事构架。

二、美文赏练郦生见沛公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①。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②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入,则长揖不拜③,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④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⑤!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⑥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⑦时。

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⑧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夫陈留,天下之冲⑨,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

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⑩足下。

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①沛公:汉高祖X邦。

高阳:古乡名,在今某某杞县西南,当时属陈留。

传舍:旅舍。

郦生:郦食(yì)其,本为监门吏,后来成为X邦的谋士。

②倨:相当于“踞”,坐。

③长揖:旧时所行的一种见面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移动。

不拜:不跪拜。

④且:还是。

⑤竖儒:骂人的话,如同说“无见识的儒生”。

⑥相率:互相联合。

⑦从横:合纵、连横。

这里是泛指秦与六国之间的激烈斗争。

从,相当于“纵”。

⑧起:兴起,率领。

⑨冲:要塞。

⑩下:投降、归降。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郦生至,人谒(拜见)B.臣善其令(与……要好,有交情)C.延郦生上坐,谢之(感谢)D.遂下陈留(攻下了)3.补出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2分)①公将驰之②望其旗靡【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彼竭我盈,故克之。

【小题3】节选的文段在阐述用兵方面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3分)答案【小题1】①驱车(追赶)②倒下(2分)【小题2】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分)【小题3】第一问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1分)第二问要点:(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2分)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3】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二」一、基础知识1、请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又何间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2、填空:⑴ 《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⑵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3、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⑴ 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⑵ 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⑶ 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⑷ 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⑴ 小信未孚。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练习题(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练习题(2)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 整理制作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牺牲玉帛.() 4、小信未孚.( ) 5、下视其辙.( ) 6、望其旗靡.()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 )2、衣食所安.() 3、弗敢加.也( ) 4、神弗.福也() 5、再.而衰( ) 6、望其旗靡.()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含义。

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一战古义:今义:5、可以..四、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_________________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来说指的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追击的时机是______________。

五、下面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A.宋何罪之有?B.又何间焉?C.何以战?D.万钟于我何加焉?六、对下面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C.公将驰之D.彼竭我盈,故克之八、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九、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十、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

专题04《曹刿论战》阅读真题(原卷版+解析)-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

专题04《曹刿论战》阅读真题(原卷版+解析)-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

曹刿论战一、课内阅读(一)(2022·广西桂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军队)B.必以信.(信任)C.小惠未遍.(遍及,普遍)D.神弗福.也(赐福,保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B.公将驰.之遂许先帝以驱驰.C.公问其故.故.自号曰醉翁也D.战则请从.隶而从.者3.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A.可以/一战B.彼竭/我盈C.惧/有伏焉D.齐师/伐我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有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作为本文题目,后《古文观止》的编者改为《曹刿论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二)(2021·广东阳江·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原卷版+解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原卷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侵略)肉食者...谋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B.何以.战!(凭\靠)弗敢专也(不)C.神弗福.也!(福气)齐师败绩..(大败)D.既克.公问其故(取胜)望其旗靡.(倒下)倒下2.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未能远谋. B.可以..一战 C.登轼而望.之 D.再而衰.3.下类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弗敢专.也()(2)弗敢加.也,必以信.()(3)虽不能察必以情.()(4)既克.()(5)望其旗靡.(.).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用课文原句填空!(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2)战前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3)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字)(4)曹刿向鲁庄公解释可以追击齐军的原因的两句是课文整体把握7.本文简明完整地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围绕'论字把()的准备()的指挥()的总结作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8.本文有两条线索$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的空缺补充完整!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胜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参战()重点语段阅读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会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九下4曹刿论战(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九下4曹刿论战(含解析)

4 曹刿论战《左传》(1)了解创作的历史背景。

本文所记叙的为齐鲁长勺之战。

(2)把握精到的取材、对比的手法。

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手法。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3)品析精练的语言。

文章语言极为简洁精练,表意说理通达晓畅。

行文中散句、对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的情状,也表现出曹刿思维的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2018北部湾经济区)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鲁国。

曹刿请见献策,庄公察纳雅言,取信于民;曹刿请战,助庄公择天时地利战机,于长勺打败齐国。

一、重点字词1. 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空隙(2)肉食者鄙.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粗俗,低下(3)牺牲..玉帛 知识梳理故 事 复 述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4)小大之狱.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监狱(5)可以..一战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6)再.而衰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又一次2.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神弗福.也原意为:福气,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②公将鼓.之原意为:鼓,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2)形容词作动词忠.之属也原意为:忠诚,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3. 一词多义(1)见:①曹刿请见.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乃入见.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才美不外见.(《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不见.曦月(《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①民弗从.也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战则请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从.口入(《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信:①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小信.未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①公问其故.20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重点实词(1)齐师伐.我伐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2)肉食者谋.之谋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未能远.谋远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衣食所安.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弗.敢专.也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必.以分人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对.曰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小惠未遍.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玉帛(10)弗敢加.也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小信未孚.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虽不能察.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必以情.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忠之属.也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15)战则请.从请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公将.鼓之将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齐师败绩..败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公将驰.之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下视其辙.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登轼.而望之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遂逐.齐师.逐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22)既克..,公问其故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一.鼓作.气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_______(24)彼竭..我盈.彼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难测.也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惧.有伏.焉惧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望其旗靡.靡:____________________5. 文言虚词①其.乡人曰 ______________(1)其②公问其.故 ______________③吾视其.辙乱2019 ______________(2)肉食者.谋之 ______________①肉食者谋之. ______________(3)之②小大之.狱 ______________③公与之.乘 ______________④公将鼓之. ______________①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4)焉②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5)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6)乃.入见 ______________(7)何.以战 ______________①何以.战______________(8)以②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③必以.情 ______________①弗敢专也. ______________(9)也②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③勇气也. _____________(10)虽.不能察2014______________(11)战则.请从20192013 ______________(12)公与.之乘 ______________(13)战于.长勺 ______________(14)登轼而.望之 ______________(15)夫.大国 ______________针对训练(2019北部湾经济区)文言文阅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辙.(zhé) 登轼.(shì) 肉食者鄙.(b ǐ)B .弗.(fú)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C .竭.(jié) 败绩.(jì) 望其旗靡.(m ǐ)D .驰.(chí) 远谋.(móu) 又何间.焉(ji ān )2.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又何间.焉(参与)B .肉食者鄙.(卑鄙)C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D .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3. 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B .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C .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D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4. 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 .衣食.所安 肉食.者鄙B .小信.未乎 必以信.C .肉食者谋.之 未能远谋.D .肉食者.鄙 二者.不可得兼5.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可以一战。

A.战于长勺。

B .夫战,勇气也。

C .何以战?D .再而衰,三而竭。

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们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展现其永久魅力。

B .这部电影之所以广受欢迎的原因是融入了特有的爱国情怀。

C .通过不断的努力,使他的模拟考试成绩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D .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是勇气不足和谋略不当。

7. 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从内心深处里他一直很不喜欢《非诚勿扰》《快乐大本营》《奔跑吧,兄弟》等电视节目。

”这个句子中的“从内心深处里”充当状语。

B .“阳光明媚”“差得很远”“除恶扫黑”“敬畏生命”四个短语的类型均不相同。

C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语文人教彩色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习题2

语文人教彩色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习题2

《曹刿论战》习题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徧.徧:(2)彼竭我盈.盈: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两个文段。

完成5~7题[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星级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齐师.伐我(军队)
B.又何间.焉(参与)
C.肉食者鄙.(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D.牺牲
..玉帛(指自己不要,给别人)
2.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A.伐(征伐) 将(将要)
B.请(请求) 谋(谋划)
C.惠(恩惠) 必(必定)
D.徧(普遍)鄙(卑鄙)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根据鲁国史编写的。

B.曹刿认为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没有远大的目光,表现了对这些人的不屑和鄙视。

C.牺牲,指古代祭祀时用的祭品。

D.《左传》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4.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惠未徧”的“徧”同“遍”。

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

5.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6.《曹刿论战》这篇文字选自《》,相传作者为。

“齐师伐我”中的“我”指什么?7.通过《曹刿论战》一文学习,你是如何认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的?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

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9.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10.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11.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12.乙文中文末划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13.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什么人?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又是什么人?
(二)课外阅读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和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4.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

B.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到”。

C.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

D.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15.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女杀彘——杀猪给你吃。

B.子而不信其母——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

C.妻适市来——妻去到集市回来。

D.婴儿非与戏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

16.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

B.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C.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

D.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

三、综合性学习
17.某市开展了以“感思母亲”为主题的活动。

请你以该市一名中学生的身份参与这项活动,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

(l)请结合活动的主题,用简练的语言拟一条宜传标语以营造气氛。

(不超过20字)(2)如果你所认识的一位母亲在教育子女方面感到困惑,请向她推荐一本相关的名著,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四、写作训练
18.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国时诸葛亮说:“勤以养德,俭以修身”,北宋时司马光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道德新标杆,也告诫我们要“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淫逸为耻”。

可见,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节俭品德的养成。

现在,我们却有很多中学生认为,时代进步了,生活富裕了,勤俭节约过时了。

因而生活中中学生乱花钱、浪费饭菜等现象随处可见。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体验和认识?
请你以“节俭”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

(4)结构完整,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D
2.D
3.D
4.D
5.A
6.《左传》左丘明鲁国
7.《曹刿论战》一文中,以表现曹刿这个形象为主,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他的特点是“鄙”和无“远谋”,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不高高在上,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而拒绝接见;不仅见,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打仗时还让他同乘一辆战车,可谓礼贤下士。

他尽职尽责,平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又身先士卒,亲临前线,可谓以身作则。

他不固执己见。

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到否定,他不气恼,继续提。

打仗时要反攻,要追赶又连遭制止,他能从谏如流。

他不耻下问,认真求实,没有掩饰自己的无知,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致胜之道,学习战争经验。

他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

可以说,没有庄公的允许和支持,曹刿怎样有志有才,也得不到施展。

统率弱鲁战胜强齐,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鲁庄公也应算一个英雄。

8.语言议论
9.A 10.B
1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B
13.官吏和贵族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14.C 15.D 16.B
17.(1)答案示例:①妈妈,您辛苦了;②世上只有妈妈好;③母亲,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傅雷《傅雷家书》;霍姆林斯基《关于爱的思考》。

可以从作品内容、人物身份、教育方式等方面阐述推荐理由,具体略。

18.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