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马说
中考语文言文专题复习专项《马 说》
一、默写 (1)_祗__辱__于__奴__隶__人__之__手__,__骈__死__于__槽__枥__之__间___,不以千里称也。 (2)_策__之__不__以__其__道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_鸣__之__而__不__能__通__其__意__。 (3)韩愈在《马说》中发出人才常有而发现人才的人不常有的感叹 的句子是:__千__里__马__常__有_______,__而__伯__乐__不__常__有_____。
中考语文言文专题复习专项《马 说》
原文呈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 第1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以及被埋没的情形。
原文呈现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 / 不知其能千里 / 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 /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参考译文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 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它 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 得千里马啊!
◎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 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 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 才进行了讽刺。 ◎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2.结构精巧,正反说理,中心 突出。 ◎现实意义 管理者要善于识人用人,任人唯贤,人尽其用,这样社 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甲】《马说》(文略)
【乙】《记承天寺夜游》(文略)
14《马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14《马说》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2.在作者笔下,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作者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答案]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文章开头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两者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开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可能被发掘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
这两种关系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1.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也”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③“不知马也”,抒发作者的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才会施展出来。
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1: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
你如果有才能,总会有机会施展,得到别人的肯定。
正如“是金子,不论在哪儿都会发光”。
示例2:千里马遇到伯乐,其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出来。
如果你很有才能,但身边没有慧眼识才的人,你也只能被埋没。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马说
十四、马说1.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2011](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4)才美不外见.见:同“现”[201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6)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以:按照(7)执策而临.之临:面对(8)其.真无马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到屈辱(2)才美.不外见美:美好的素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样[201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疑问副词,哪里、怎么[2011](5)执.策而临之执:拿着[2011]3.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状语后置/2022广东]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定语后置/判断句/教材·思考探究]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2021重庆A卷]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021重庆A卷]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1.本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文章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伯乐: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或: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2.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教材·思考探究]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初中文言文阅读】马说原文及翻译《马说》阅读练习题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马说原文及翻译《马说》阅读练习题答案【初中文言文阅读】马说原文及翻译、《马说》阅读练习题答案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整理《马说》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只是)辱(受到耻辱而磨灭就可以)于奴隶人(指马夫。
奴隶,仆役)之手骈死(同列而死去。
骈,两马并驾为)于槽枥(喂食牲口用的槽)之间不以千里表示(闻名)也故虽(即使)出名马一食(喝一顿。
甲壳类,喝)或(有时)天下粟(小米,泛指粮食)一石食(通在“饲”,喂食)马者无人知晓其能够千里而食(通在“饲”,喂食)也就是(这样)马也才美不外见到(通在“现”,整体表现)且(犹,尚且)欲与常马(通常的马)等(等同于,一样)不容得(达至)恩(怎么)谋其能够千里也弊(抽打)之不以其道(恰当的方法)甲壳类(通在“饲”,喂食)之无法尽其材(通在“才”,就可以,本领)鸣之而无法通在(通晓,懂)其意谓(拎,挥)策(马鞭)而临(直面)之其真无马邪(通在“耶”,吗)其真(果真)无人知晓(辨识)马也(三)字形字音?(zhǐ)骈(pián)枥(lì)粟(sù)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外见(xiàn)二、阅读探究1.本文的体裁是“说”。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段看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
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直接表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世有伯乐①,然后②有(3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④伯乐不常有。
故⑤虽⑥有名马,祗②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⑨于槽枥⑩之间,不以千里称(11)也。
马之千里者(12),一食(13)或(14)尽(15)粟(16一)石(17)。
食(18)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19)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20)不外见(21),且(22)欲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其能千里也?策(26)之不以(27)其道(28),食之不能尽(29)其材(30),鸣(31)之(32)而(33)不能通(34)其意,执策(35)而临(36)之(37),曰:“天下无马(38)。
”呜呼!其(39)真无马邪(40)?其(41)真不知(42)马也。
[注释]①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②然后:有“这以后才”的意思,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3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
④而:但。
⑤故:所以。
⑥虽:即使。
⑦祗(zhǐ):同“祇”,就是现代汉语的“只”字。
⑧奴隶人:指做贱役的奴仆。
⑨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⑩槽枥:“槽”和“枥”,都是马槽,借指养马的地方,即马厩(jiù)。
(11)称:称呼,后面省略宾语“之(指千里马)”。
(12)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定语“千里”放在中心词“马”之后。
(13一)食:吃一顿。
(14)或:也许,有时。
(15)尽: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尽”,这里指吃光。
(16)粟:古代是黍、稷、粱、秫的总称,现在专指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这里的粟,则是粮食的通称。
(17)石:今读dàn(担),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18)食(sì):通“饲”,喂养。
(19)而:连词。
表示前后有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20)美:形容词用如名词,优点,长处。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篇——《马说》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篇——《马说》《马说》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体裁,奇巧而言辩。
二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读准下面的字祇zhǐ骈pián槽cáo枥lì四、重点字解释1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2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两马并驾)3不以千里称也(著称)4一食或尽粟一石(吃)(有时)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6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8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正确的方法)9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11执策而临之(拿着、握着)(马鞭子)(面对)12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六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3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称)5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7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办到)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10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11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1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13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14其真不知马也(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七概括段意1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
3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马说
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马说唐韩愈匕中考考点梳理(第一段)一、重点词语1. 通假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 同 _________ ,意思 _________2. 重点实词(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 )骈死于槽枥之间(3)不以千里称也辱:______________ 骈:______________称:______________、句子翻译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重点词语1. 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 同 _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______ 同 _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2. 重点实词(1 )一食或尽粟一石一(2)是马也(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食: 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尽:______________ 是: ______________ 且: ______________安: ______________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马说(4 )安求其能千里也二、句子翻译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 尽粟一石。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马说》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马说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马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马说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同等待遇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吧!课文下面注释: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祇():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食():通“饲”,喂。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且:犹,尚且。
10、策之:鞭打马。
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11、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1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指喂饱马,使它日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
13、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马说》
《马说》常识整理一、作者著作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特别闻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
2. 唐宋八大家包含: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文章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说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念,写法灵敏,跟现代的杂文大体附近, 往往是托物涵义。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谈论,终究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
三、课文内容归纳。
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念引发出去,论述了千里马被沉没的底子原因。
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陋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会集论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沉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豪和糟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打击。
四、字音字形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一食(shí)一石(dàn)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五.词语汇总(一)要点词语。
⑴故虽有名马:即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耻辱,沉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排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食⑹才美不过见通“现”,闪现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同等⑻策之不以其道:抽打、唆使。
依照。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干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知晓⑾执策而临之:面临⑿其真无马邪:通“耶”,吗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二)通假字①才美不过见:“见”通“现”,体现。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标明疑问,相当于“吗”。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食。
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
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
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注释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
《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原文】杂说四(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多音字,做计量单位时读dàn)。
食(sì通“饲”)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通“饲”)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u)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4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书·律历志上》5食:同“饲”,喂养。
6故:因此。
7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所以。
虽:即使。
8于:在。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古文整理- 马说-精选
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注释祗:只是骈:两马并驾一食:一顿食.马者:通“饲”,喂外见.:通“现”且:犹,尚且策:用鞭子打以其道.:正确的方法尽其材.:通“才”临:面对邪:通“耶”相当于“吗”课文理解千里马:人才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作者看来,“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伯乐,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①要有千里马的才能②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③要有展示的机会联系现实谈一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理解。
中考必考文言文之马说
马说 分析(二)
●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物质决
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自然界存在着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 所以有人曾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不可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 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 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 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臜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一群群地死于槽 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 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 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 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其 内涵则甚为丰富,含蓄不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
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
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 分析(一)
●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 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 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 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 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 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 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 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马说》韩愈〔唐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中,跟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中,不能用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喂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用马鞭赶它,不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衹”,只:仅。
奴隶人:奴仆。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并列。
槽枥:马槽。
3.不以千里称也。
以:用。
4.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
或:有时。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9.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动词。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10.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材:通“才”,才能。
尽:竭尽,发挥出。
11.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名词,临:面对。
1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第二个“其”:大概,表推测语气。
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中考文言文点击答案]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马说》(1)
[中考文言文点击答案]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马说》(1)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马说》是每位初中学生在文言文课上的必修内容,理解并掌握这篇篇章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从点击答案入手,分点分布详细讲解。
一、题目解析1. 马说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本篇篇章是通过马的视角来谈论生活和道理,与人类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从而推导出很多有意义的道理。
2. 点击答案这个题目和文章的主旨有些悬殊,但可以看作是引发学生探究文言文本身的一种方式。
二、篇章结构1. 开头引出文章的开头是以马的形象形容“身形长大,蹄距方监”,并将人的身材对比为“如此稀落,几乎不能相称”,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2. 中间段落接下来,马用自己的经历谈论“圣人之道”,以及“水、火、贼盗”的众多问题,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结尾总结文章以“吾马之文不足以馈大雅,而今兹述之”作为结尾,表明本篇篇章不是高雅之文,但也希望自己的经历和一些道理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
三、篇章要点1. 尽人事,听天命文中谈到“人皆有不如马之迹,而吾马何以胜人”、“我行之疾也,若风之去尘。
我劲之盛也,若泰山之不倒。
众人熙熙,皆口拙余说。
”这都是表达出马的天赋和才能,但以上的神马都沾到了“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上,要想成功,不仅仅需要有才能,还需要顺应时势。
2. 慎独文章中提到“喜怒哀乐,虽发于意,端必表于色,而其所发于色者,不自其心,则误也”,以及“虽有千锤百炼之铁,磨之毫发无损,照之在沉湎之渊,置之死地而不生”。
这两句话中,马谈到了人的内心和个人修养。
一个人的情绪变化、内心所想,总能从外表流露出来。
单纯地讲求表象,而不关注内在修养,是没有什么动力的。
3. 虚心多学在文章中,马还提到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态度,学海无涯,人生多学,知识面才会更广泛,视野才会更加开阔。
综上所述,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马说》这篇篇章,是一篇探讨生活和道理的文章,而其中所包含的一些道理和思想,都是非常有意义和可贵的,对于学生的提升和成长都有很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马说
唐·韩愈
中考考点梳理
(第一段)
一、重点词语
1. 通假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
2. 重点实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____________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____________
(3)不以千里称.也称: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
一、重点词语
1. 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__
2. 重点实词
(1)一食或尽
....粟一石一食: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
尽:____________
(2)是.马也是:_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____________
等:____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
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
...尽粟一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
..不外见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
一、重点词语
1.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原意:马鞭,句中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重点实词
(1)策之不以其道.道: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____________
材:____________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____________
(4)执策
..而临.之执:____________
策:____________
临: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
1.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执策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探究
理解概括
1. 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________,以“食马者”寓____________。
2. 作者为何提及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
3. 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
4. 文中最具有讽刺性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
写作技巧
5. 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
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6. 作者在结尾中运用了设问这一修辞方式,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意?(统编教参“问题探究”)
主旨情感
7.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
试分析下面三个句子中“也”蕴含的情感。
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其真不知马也!
8.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素养提升设问
9. 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理由。
10. 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起来是否正确?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中考考点梳理
(第一段)
一、1. 祗祇(只)只、仅
2. (1)受到屈辱(2)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3)著称
二、1.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 (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第二段)
一、1. (1)两个“食”饲喂
(2)见现表现
2. (1)吃一次;有时;吃尽(2)指示代词,此,这
(3)犹,尚且;等同,一样(4)怎么,哪能
二、1.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表现在外面。
4.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三段)
一、1. 用马鞭驱赶
2. (1)正确方法(2)竭尽;才能、才干(3)通晓(4)拿着;马鞭;面对
二、1.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 (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3.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内容探究
1. 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 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说明千里马食量惊人这一特性,而“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导致千里马“食不饱”,“食不饱”则“力不足”,“力不足”则“才美不外见”,“才美不外见”则导致千里马被埋没。
表明“食不饱”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最根本原因。
3. 示例: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4. 示例: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因为“食马者”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绝妙的讽刺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形象。
5. 示例:①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③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6. 示例:作用:用设问的手法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归结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含意:“不知马”的结论揭露
了封建制度下人才受压抑的不合理状况,另外强调了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以及识别、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7. 示例:①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凝聚作者强烈的愤怒、谴责,也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③表达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8. 示例: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9. 示例一:不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
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自身有实力,不论什么条件下都能施展自身的才华。
示例二:同意,千里马需遇伯乐,方有机会将才能施展出来。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身才能的施展需要一位伯乐来发掘。
10. 示例:千里马一定要有机会展示其特长,才能被人发现,受到重视,甚至一战成名。
这个道理古今都一样,但是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变化了,人的观念也在改变。
在当代,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
“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过时了。
我们既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也要有抢抓机遇的观念,这样才能在机遇到来时先行一步,增大成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