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与NMOSD在磁共振下表现

合集下载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由免疫介导的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

研究发现临床上有一组尚不能满足视神经脊髓炎诊断标准的局限形式脱髓鞘疾病,它们具有与NMO相似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部分病例最终会演变成NMO。

2007年wingerchuk把上述疾病统一命名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

2015年国际NMO诊断小组制定了新的NMOSD诊断标准,取消NMO的单独定义并将其整合入NMOSD的大范畴中。

NMOSD是一组主要由体液免疫参与的抗原-抗体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谱,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

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复发性神经炎和脊髓炎,还可表现为大脑综合征、脑干综合征、最后区综合征等,具有反复发作及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文对近年来NMOSD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报道。

1NMOSD概述1894年Devic和他的博士生Fernand Gault首次描述了视神经脊髓炎(NMO),因此早期称之为Devic病。

当时仍不清楚视神经脊髓炎到底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还仅仅是“视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一种更严重形式。

2004年,之前推测存在的抗原靶位—水通道蛋白4才被证实存在,至此,这两种疾病通过检测AQP4-Abs才被真正区别开。

最新诊断指南将AQP4抗体阳性与抗体阴性两种形式都统一归为NMOSD中。

最近另一种抗原靶位—髓鞘少突胶质细胞已经在NMOSD患者中被检出[1]。

2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据报道NMOS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与地理位置和DOI:10.16662/ki.1674-0742.2020.30.195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刘莎,钱伟东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安徽蚌埠233000[摘要]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一种不常见抗体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以急性间脑综合征起病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以急性间脑综合征起病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收稿日期:2021G06G09以急性间脑综合征起病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沈遥遥1,聂红兵1,沈伟冰2(1.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南昌330006;2.晋江市安海医院神经内科,福建晋江362000)摘要:目的㊀探讨以急性间脑综合征起病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 e u r o m y e l i t i so p t i c a s p e c t r u m d i s o r d e r s, NMO S 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㊀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以急性间脑综合征起病的NMO S D患者[患者血清可检测到水通道蛋白4(a q u a p o r i n4,A Q P4)抗体]的临床㊁实验室㊁影像学特点及预后.结果㊀纳入11例患者,男 女=2 9,发病年龄17~47(35.2ʃ8.1)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嗜睡(11/11),其他临床表现包括恶心和呕吐(4/11)㊁发热(2/11)㊁厌食(1/11)㊁无汗(1/11)和低体温(1/11).11例患者颅脑M R I均出现双侧下丘脑受累,9例患者出现双侧丘脑内侧受累,2例出现中脑前缘受累.11例患者均使用激素冲击治疗,5例患者使用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2例患者加用免疫抑制剂.随访1年左右,11例患者中复发3例,复发临床特征为视神经炎和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结论㊀以急性间脑综合征起病的NMO S D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嗜睡.病灶多累及双侧下丘脑和双侧丘脑内侧.临床上对于不明原因嗜睡的患者应尽快完善颅脑M R I 检查,当出现间脑受累和血清阳性A Q P4抗体时则支持NMO S D的诊断.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水通道蛋白4;急性间脑综合征中图分类号:R744.3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G4727(2021)05-0065-04D O I:10.13764/j.c n k i.n c d m.2021.05.013㊀㊀视神经脊髓炎(n e u r o m y e l i t i so p t i c a,NMO)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以视神经和脊髓受累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自2004年L E N N O N 等[1]发现高度特异性的水通道蛋白4(a q u a p o r i n4, A Q P4)抗体以来,人们对NMO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 s p e c t r u m d i s o r d e r s,NMO S D)这一概念的提出扩展了对NMO的临床和影像学认识.2015年W I N G E RGC HU K等[2]提出了NMO S D新的诊断标准,共纳入了6个核心临床特征,包括视神经炎㊁急性脊髓炎㊁极后区综合征㊁急性脑干综合征㊁急性间脑综合征和症状性大脑综合征.NMO S D可累及围绕第三脑室和导水管周围的间脑组织,该部位受累通常是无症状的或表现急性间脑综合征,如抗利尿激素综合征㊁发作性睡病㊁低体温㊁低血压㊁嗜睡㊁肥胖等[3].本文回顾性分析以间脑综合征起病的NMO S 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加深对急性间脑综合征的认识.1㊀对象与方法1.1㊀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以急性间脑综合征起病的NMO S D患者11例.纳入标准:1)患者血清可检测到抗A Q P4抗体;2)排除其他核心临床特征,起病时M R I显示间脑病灶.排除标准:血清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 y e l i no l i g o d e n d r o c y t e g l y c o p r oGt e i n,MO G)抗体阳性相关脱髓鞘疾病;感染㊁肿瘤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继发的脱髓鞘病变.1.2㊀研究方法收集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㊁临床症状㊁影像学表现㊁实验室检查㊁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总结所有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所有患者在免疫治疗前均行颅脑M R I检查,序列包括T1加权像㊁T2加权像(T2Gw e i g h t e d i m a g e,T2W I)㊁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 l u i da t t e n u a t i o ni n v e r s i o nr e c o v e r y,F L A I R)㊁弥散加权像.所有患者于发病2周内且在免疫治疗前行血清和脑脊液A Q P4抗体和寡克隆带(O B)检测,A Q P4抗体采用基于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抗体检测结果由武汉康圣环球医学特检集团和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提供.此外,所有患者均测脑脊液压力,同时送检脑脊液常规㊁生化检测.所有患者均使用静脉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初始剂量为1g),序贯减量(每3d对半减量),至120m g静脉点滴3d56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年第61卷第5期㊀J o u r n a l o fN a n c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2021,V o l.61N o.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后改为醋酸泼尼松龙(1m g k g -1 d -1)口服.以后每1~2周减少5m g ,维持剂量为20~30m g 口服.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左右.2㊀结果2.1㊀临床特点以急性间脑综合征起病的NMO S D 患者11例,其中男2例,女9例,男 女=2 9;发病年龄17~47(35.2ʃ8.1)岁.11例患者均出现嗜睡症状,恶心和呕吐4例,发热2例,厌食㊁无汗和低体温各1例.嗜睡的持续时间为5~14(8.8ʃ3.6)d .详见表1.2.2㊀颅脑M R I 表现11例患者颅脑M R I 均出现T 2W I ㊁T 2F L A I R高信号病灶,呈斑片状.病灶位于双侧下丘脑11例,双侧丘脑内侧9例,中脑前缘2例.其中8例患者病灶呈对称性,3例为非对称性.详见表2和图1.2.3㊀实验室检查11例患者均行C S F 检查,脑脊液压力升高4例[范围185~210mmH 2O (1.81~2.06k P a )],正常范围7例.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11例(范围8~46ˑ106L -1,平均19.9ˑ106L -1).脑脊液蛋白正常4例,增高7例(范围460~650m g L -1,平均541.4m g L -1).所有患者脑脊液O B 阴性,血清O B 阳性2例.见表2.2.4㊀治疗与预后11例患者均使用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i n Gt r a v e n o u s m e t h y l p r e d n i s o l o n e p u l s e t h e r a p y,I VM P ),5例患者使用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i n t r a Gv e n o u s i mm u n o g l o b u l i n s t h e r a p y,I V I G ).激素冲击治疗后加用吗替麦考酚酯和硫唑嘌呤治疗各1例.随访时间内复发3例,其中视神经炎(o p t i c n e u r i t i s ,O N )+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l o n gi t u d i n a l Gl y e x t e n s i v e t r a n s v e r s em ye l i t i s ,L E T M )1例,O N1例,L E T M1例.详见表1.表1㊀11例以急性间脑综合征起病的N M O S D 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编号性别发病年龄/岁临床表现嗜睡持续时间/d 治疗方案预后1女30嗜睡,恶心和呕吐13I VM P +I V I G ,吗替麦考酚酯良好2女42嗜睡,缄默7I VM P +I V I G 良好3女17发热,嗜睡6I VM P +I V I G复发,O N+L E TM 4女35嗜睡,厌食,恶心和呕吐14I VM P ,硫唑嘌呤复发,O N 5男47嗜睡5I VM P 良好6女41嗜睡,无汗6I VM P 良好7女36嗜睡7I VM P 复发,L E TM 8男28嗜睡,低体温8I VM P +I V I G良好9女31嗜睡,恶心和呕吐11I VM P 良好10女38发热,嗜睡,恶心和呕吐15I VM P 良好11女43嗜睡5I VM P +I V I G良好㊀㊀NMO S D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I VM P :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I V I G :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O N :视神经炎;L E T M :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表2㊀11例以急性间脑综合征起病的N M O S D 患者的磁共振和脑脊液检查结果病例编号颅脑M R IT 2W I/F L A I R 高信号病灶对称初次脑脊液压力/mmH 2O (k P a )脑脊液细胞数/(ˑ106L-1)脑脊液蛋白/(m gL -1)脑脊液O B(血清/脑脊液)1双侧下丘脑㊁丘脑内侧是190(1.86)8480-/-2双侧下丘脑㊁丘脑内侧是175(1.72)12460-/-3双侧下丘脑否130(1.27)24625+/-4双侧下丘脑㊁丘脑内侧和中脑前缘是200(1.96)36545-/-5双侧下丘脑是140(1.37)20400-/-6双侧下丘脑㊁丘脑内侧是100(0.98)10360-/-7双侧下丘脑㊁丘脑内侧和中脑前缘否125(1.23)8490+/-8双侧下丘脑㊁丘脑内侧是210(2.06)18540-/-9双侧下丘脑㊁丘脑内侧否185(1.81)25650-/-10双侧下丘脑㊁丘脑内侧是160(1.57)46380-/-11双侧下丘脑㊁丘脑内侧是130(1.27)12440-/-㊀㊀㊀NMO S D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T 2W I :T 2加权像;F L A I R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O B :寡克隆带;+:阳性;-:阴性.66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年10月,第61卷第5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A C:F L A I R和T2W I(横断位)示双侧下丘脑㊁双侧丘脑和中脑前缘对称性高信号.图1㊀颅脑M R I示间脑病灶围绕第三脑室和脑导水管3㊀讨论㊀㊀自2004年L E N N O N等[1]在NMO患者血清中发现特异性A Q P4抗体以来,NMO被认为是区别于多发性硬化(m u l t i p l es c l e r o s i s,M S)的一种独立疾病.A Q P4富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如脑室周围㊁导水管周围及脊髓中央灰质等[4].因此NMO S D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具有高度异质性.除了经典的视神经和纵向延伸横贯性脊髓炎外,NMO S D还可累及极后区㊁丘脑㊁下丘脑㊁第三和第四脑室周围㊁侧脑室旁㊁胼胝体和大脑半球白质等.间脑综合征作为NMO S D诊断标准中一个独立的核心临床特征相对较少被认识.NMO S D的间脑病灶包括第三脑室和脑导水管周围的丘脑㊁下丘脑以及中脑前缘[5G6].在一项纳入116例NMO S D 患者的横断面研究[4]中,间脑病灶见于6.0%的患者.因此间脑受累并不罕见.间脑病灶往往是无症状的,但部分患者可出现间脑综合征,如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s y n d r o m e o f i n a p p r o p r i a t e a n t i d iGu r e t i c h o r m o n e s e c r e t i o n,S I A D H)㊁发作性睡病㊁低体温㊁低血压㊁嗜睡㊁肥胖㊁甲状腺功能减退㊁高泌乳素血症㊁继发性闭经㊁泌乳和行为改变[3,7G9].临床上相对常见的是嗜睡和S I A D H[10G11].本研究共纳入11例以急性间脑综合征起病的NMO S D患者,结果发现女性好发,女 男=9 2,多见于青年人,发病年龄为(35.2ʃ8.1)岁.临床表现以嗜睡最为常见(11/11),持续时间为(8.8ʃ3.6)d;其次是恶心和呕吐(4/11)㊁发热(2/11)㊁厌食(1/11)㊁无汗(1/11)和低体温(1/11).同以往文献[12]报道一致,以急性间脑综合征起病的NMO S D 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嗜睡.S U Z U K I等[12]回顾性分析了13例伴有间脑病灶的抗A Q P4抗体阳性的NMO S D,12例患者有嗜睡症状;对其中8例患者检测了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发现3例患者下丘脑分泌素显著下降;经过激素治疗后嗜睡症状改善且复查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上升.这提示NMO S D患者的嗜睡症状与下丘脑病变引起的下丘脑分泌素减少相关.B A B A等[10]报道1例以发作性睡病为首发表现的NMO S D,其脑脊液检测发现下丘脑分泌素明显下降,但缺乏猝倒发作和未检出H L A易感基因提示诊断发作性睡病并非原发性的.此外,间脑受累的A Q P4阳性NMO S D患者可表现为S I A D H.S I A D H由B A R T T E R和S C HWGA R T Z首次报道[13],其常见于肿瘤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肺部疾病.然而,S I A D H很少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14].一项队列研究[15]显示14.6%的抗A Q P4抗体阳性的NMO S D患者符合S I A D H诊断,26.8%患者M R I可见下丘脑病灶.I O R I O等[16]对就诊于梅奥诊所的160例A Q P4抗体阳性NMO S 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6%的患者出现低钠血症且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相关,其中有3例累及下丘脑周围结构.由于下丘脑是A Q P4高表达区域,抗A Q P4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可导致视上核和室旁核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因此,S IGA D H亦与NMO S D患者下丘脑病灶相关.在本研究中,有4例患者出现恶心㊁呕吐,其中2例出现顽固性低钠血症.但遗憾的是并未检测抗利尿激素水平,低钠血症是否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相关在本研究中未能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纳入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与以往文献[11G12]报道一致.间脑病灶多呈对称性,易累及双侧下丘脑和丘脑内侧,部分患者累及中脑前缘,M R I 表现为T2W I/F L A I R高信号.脑脊液检查结果提76沈伟冰等:以急性间脑综合征起病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示细胞数和蛋白多轻度增高.以间脑起病A Q P4阳性NMO S D患者的预后较好,但仍有复发风险.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复发,临床特征为O N和L E T M.对NMO S D患者的免疫治疗应及早进行,大剂量激素冲击有助于加速急性发作期病情的缓解.激素冲击治疗效果差时可选择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为预防复发和减少神经功能障碍进展可序贯免疫治疗,一线治疗药物包括硫唑嘌呤㊁吗替麦考酚酯和利妥昔单抗等[17].本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小,未能探究内分泌激素与NMO S D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对于间脑综合征出现嗜睡症状时,应当检测下丘脑分泌素以及下丘脑分泌的其他激素.2)并未对纳入患者进行视频多导睡眠监测以探究NMO S D与睡眠障碍之间的联系.期望在未来能开展关于NMO S D与睡眠障碍以及内分泌激素之间联系的研究.4㊀小结㊀㊀急性间脑综合征虽然是NMO S D的核心特征之一,但以急性间脑综合征起病的NMO S D相对少见.当患者出现以嗜睡起病且影像上显示间脑病灶时,需高度怀疑该病可能.及早完善A Q P4GI g G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此外,因下丘脑G垂体系统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和神经内分泌功能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间脑受累的NMO S D应尽可能地检测下丘脑所分泌的激素水平.期待有更多的前瞻性研究致力于探究NMO S D与内分泌疾患之间的联系.参考文献:[1]㊀L E N N O N V A,K R Y Z E RTJ,P I T T O C KS J,e t a l.I g G m a r kGe ro fo p t i cGs p i n a lm u l t i p l es c l e r o s i sb i n d st ot h ea q u a p o r i nG4w a t e r c h a n n e l[J].J E x p M e d,2005,202(4):473G477.[2]㊀W I N G E R C HU KD M,B A NW E L LB,B E N N E T TJ L,e t a l.I nG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s e n s u s d i a g n o s t i c c r i t e r i a f o r n e u r o m y e l i t i s o p t iGc a s p e c t r u md i s o r de r s[J].N e u r o l o g y,2015,85(2):177G189.[3]㊀K I M HJ,P A U LF,L A N AP E I X O T O M A,e t a l.M R I c h a r a cGt e r i s t i c s of n e u r o m y e l i t i s o p t i c as p e c t r u md i s o r d e r:a n i n t e r n aGt i o n a l u p d a t e[J].N e u r o l og y,2015,84(11):1165G1173.[4]㊀C A C C I A G U E R R A L,M E A N IA,M E S A R O SS,e ta l.B r a i na n d c o r d i m a g i n g f e a t u r e s i n n e u r o m y e l i t i s o p t i c a s p e c t r u md i sGo r d e r s[J].A n nN e u r o l,2019,85(3):371G384.[5]㊀P I T T O C KSJ,W E I N S H E N K E RB G,L U C C H I N E T T ICF,e t a l.N e u r o m y e l i t i s o p t i c a b r a i n l e s i o n s l o c a l i z e d a t s i t e s of h ig ha q u a p o r i n4e x p r e s s i o n[J].A r c hN e u r o l,2006,63(7):964G968.[6]㊀K I M W,P A R K M S,L E ESH,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b r a i nm a gGn e t ic r e s o n a n c e i m a g i n g a b n o r m a l i t i e s i nc e n t r a ln e r v o u ss y sGt e ma q u a p o r i nG4a u t o i mm u n i t y[J].M u l t S c l e r,2010,16(10):1229G1236.[7]㊀D E G U C H IK,K O N OS,D E G U C H I S,e t a l.A p a t i e n tw i t h a nGt iGa q u a p o r i n4a n t i b o d yp r e s e n t i n g h y p e r s o m n o l e n c e a s t h e i n iGt i a l s y m p t o ma n d s y mm e t r i c a l h y p o t h a l a m i c l e s i o n s[J].J N e uGr o l S c i,2012,312(1/2):18G20.[8]㊀N O Z A K IH,S H I MO H A T A T,K A N B A Y A S H IT,e t a l.A p aGt i e n tw i t h a n t iGa q u a p o r i n4a n t i b o d y w h o p r e s e n t e dw i t h r e c u rGr e n t h y p e r s o m n i a,r e d u c e do r e x i n(h y p o c r e t i n)l e v e l,a n d s y mGm e t r i c a l h y p o t h a l a m i c l e s i o n s[J].S l e e p M e d,2009,10(2):253G255.[9]㊀V I E G A SS,W E I RA,E S I R IM,e t a l.S y m p t o m a t i c,r a d i o l o g i c a la n d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i n v o l v e m e n t o f t h e h y p o t h a l a m u s i nn e u r o m yGe l i t i so p t i c a[J].JN e u r o lN e u r o s u r g P s y c h i a t r y,2009,80(6):679G682.[10]㊀B A B A T,N A K A S H I M AI,K A N B A Y A S H IT,e t a l.N a r c o l e p s ya s a n i n i t i a l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o f n e u r o m y e l i t i s o p t i c aw i t ha n t iGa q u aGp o r i nG4a n t i b o d y[J].J N e u r o l,2009,256(2):287G288.[11]㊀I N O U EK,N A K A Y A M AT,K A M I S A W A A,e t a l.S y n d r o m e o fi n a p p r o p r i a t e a n t i d i u r e t i c h o r m o n e a c c o m p a n i e d b y b i l a t e r a l h y p oGt h a l a m i c a n d a n t e r i o r t h a l a m i c l e s i o n sw i t h s e r u ma n t i a q u a p o r i n4a n t ib o d y[J].B M JC a s eR e p,2017,2017:bc r2017219721.[12]㊀S U Z U K IK,N A K AMU R A T,H A S H I MO T O K,e t a l.H y p oGt h e r m i a,h y p o t e n s i o n,h y p e r s o m n i a,a nd o be s i t y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h y p o t h a l a m i c l e s i o n s i na p a t i e n t p o s i t i v e f o r t h ea n t i-a q u a p o r i n4a n t ib o d y:ac a s e r e p o r t a nd l i t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J].A r c hN e u r o l,2012,69(10):1355G1359.[13]㊀B A R T T E R FC,S C HWA R T Z W B.T h es y n d r o m eo f i n a pGp r o p r i a t e s e c r e t i o no fa n t i d i u r e t i ch o r m o n e[J].A m J M e d,1967,42(5):790G806.[14]㊀P U SX,L O N G Y M,Y A N G N,e t a l.S y n d r o m eo f i n a p p r oGp r i a t e a n t i d i u r e t i c h o r m o n e s e c r e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a q u a p o rGi nG4a n t i b o d y[J].J N e u r o l,2015,262(1):101G107.[15]㊀C L A R K E L,A R N E T T S,L I L L E Y K,e ta l.M a g n e t i cr e s oGn a n c e i m a g i n g i nn e u r o m y e l i t i so p t i c as p e c t r u m d i s o r d e r[J].C l i nE x p I mm u n o l,2021.D o i:10.1111/c e i.13630.[16]㊀I O R I O R,L U C C H I N E T T IC F,L E N N O N V A,e ta l.S y nGd r o me of i n a p p r o p r i a t e a n t i d i u r e s i sm a y h e r a l do r a c c o m p a n yn e u r o m y e l i t i s o p t i c a[J].N e u r o l o g y,2011,77(17):1644G1646.[17]㊀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6,23(3):155G166.(责任编辑:钟荣梅)86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年10月,第61卷第5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NMOSD诊治进展

NMOSD诊治进展
作用机制:去除AQP4-IgG和炎性细胞因子。 适应症:重症、激素冲击无效。 推荐用法:每日或隔日1次,共5-7次,每次用血浆1-2L。
26
》IVIG
NMOSD急性期治疗
适应症:激素冲击无效或无法耐受激素治疗者,如孕妇。 推荐用法:0.4g/kg/d,igtt,qd×5d。
27
NMOSD急性期治疗
》将NMO纳入NMOSD,并制订新的诊断标准。
8
2015版NMOSD诊断标准
成人NMOSD诊断标准(2015)
9
2015版NMOSD诊断标准
成人NMOSD诊断标准(2015)
10
2015版NMOSD诊断标准
》核心临床特征2 6
视神经炎 急性脊髓炎 最后区综合征(其它原因不能解释的呃逆或恶心和呕吐发作) 急性脑干综合征 症状性睡眠发作或急性间脑综合征伴NMOSD典型的间脑MRI病灶 症状性大脑综合征伴NMOSD典型的脑病变。
》AQP4-IgG阴性的NMOSD或未能检测AQP4-IgG的NMOSD
附加的MRI必要条件 急性视神经炎
头MRI正常或仅有非特异性白质病变或视神经MRI显示T2高信号病灶 或Gd+病灶>1/2视神经长度或病变累及视交叉。
16
2015版NMOSD诊断标准
》AQP4-IgG阴性的NMOSD或未能检测AQP4-IgG的NMOSD
21
NMOSD作用机制
22
》目标
加快恢复
NMOSD急性期治疗
最大程度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23
NMOSD急性期治疗
》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药物
糖皮质激素 血浆置换 IVIG 环磷酰胺
24
NMOSD急性期治疗
》糖皮质激素

难得这么全!不同组织结构的MRI信号特点医学影像

难得这么全!不同组织结构的MRI信号特点医学影像

难得这么全!不同组织结构的MRI信号特点医学影像脂肪、骨髓:不论在T1WI、T2WI和PDWI(质子加权像)图像上均呈高信号肌肉、肌腱、韧带:肌肉在T1WI、T2WI和PdWI上均呈中等强度信号(黑灰或灰色)。

肌腱和韧带组织含纤维成分较多,其质子密度低于肌肉,其信号强度较肌肉组织略低,该组织也有长T1和短T2,其MR信号为等信号或较低的信号。

骨骼、钙化:T1WI、T2WI和PDWI图像上均呈信号缺如的无(低)信号区。

软骨:在T1、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不高,呈中低信号气体:在T1WI图像上呈较低信号,T2WI图像上信号明显增加,呈鲜明的高信号为其特征。

血流:快速流动的血液因其“流空效应”,在各种成像上均低(无)信号血管影;而缓慢或不规则的血流,如:湍流、旋流等,血管内信号增加且不均匀。

淋巴结:淋巴结组织的质子密度较高,且具有较长的T1和较短的T2弛豫特点。

根据信号强度公式,质子密度高,信号强度也高。

但在T1WI时,因其长T1特点,使其信号强度不高,呈中等信号;而在T2WI上,因其T2不长,使信号强度增加也不多,也呈中等信号。

水肿:无论何种类型水肿,细胞内或组织间隙内的含水量增加,均使T1值和T2值延长,Pd值降低,故在T1WI和PDWI图像上水肿区呈较低信号,而在T2WI图像上则呈明显的高信号,对比鲜明。

脑水肿(1)血管源性水肿:最常见于脑水肿,是由血脑屏障破坏所致,血浆由血管内漏出进入细胞外间隙,这是血管源性水肿的病理生理基础。

血管源性水肿主要发生在脑白质中,结构致密的脑灰质通常不易受影响,典型的血管源性水肿呈手指状分布于脑白质之中,常见于肿瘤、出血、炎症、以及脑外伤等脑部疾患中。

它是以结合水增多为主,自由水增加为辅,早期只在T2加权像上显示,CT通常无明显异常。

血管源性水肿的较早显示,往往提示存在一个较早期或较局限的脑部疾患,这种病变和肿瘤鉴别需采用长TE序列,使TR延长,水肿信号增强,而肿瘤信号基本不增加,必要时进行Gd-DTPA增强扫描。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视神经脊髓炎是视神经与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脱髓鞘病变。

该病由Devic于1894年首次描述,故又称为Devic 病或Devic综合征。

NMO和多发性硬化均为原发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中的经典疾病,长期以来,NMO与MS的关系存在争议,NMO曾经被划分为MS的亚型。

直至2004年,Lemnon等学者发现了水通道蛋白4抗体后,越来越多证据支持NMO是一种独立于MS的疾病,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需要不同的干预手段以预防复发和延缓神经功能丧失。

但是否存在NMO向MS转化的过渡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5年国际NMO诊断小组(IPND)制定了新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标准,取消了NMO的单独定义,将NMO整合入更广义的NMOSD疾病范畴中。

自此,NMO与NMOSD统一命名为NMOSD。

IPND进一步对NMOSD进行分层诊断,分为AQP4-IgG阳性组和AQP4-IgG阴性组,并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诊断细则。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究表明,HLA基因仍然是NMOSD的主要易感基因。

然而,东西方患者存在差异,高加索NMOSD可能与HLA-DRB1*03及HLA-DQB1*04基因多态性有关,而亚洲NMOSD与HLA-DPB1*0501等位基因相关。

AQP4抗体(主要为IgGl)在NMOSD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AQP4抗体通过血-脑屏障与星形胶质细胞足突上的AQP4结合,激活补体,动员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造成CNS组织破坏。

然而,目前关于AQP4抗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①20%~30%的NMOSD患者为AQP4-IgG抗体阴性,这部分患者的发病机制如何;②AQP4-IgG如何通过完整的血-脑屏障进入CNS;③AQP4-IgG 是否破坏丰富表达AQP4的外周器官(如肾脏)。

NMOSD病理表现为累及脊髓数个节段的广泛性脱髓鞘与轴索损伤,灰白质均可受累,伴有空洞及坏死。

活动性病变内巨噬细胞浸润,伴随血管周围大量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管周围有明显的免疫球蛋白(主要为IgM)及补体抗原沉积,支持体液免疫在NMOS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202X版)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202X版)
1999年,Wingerchuk等的资料显示,NMO患者的临床特征和 实验室、免疫学、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均与MS不同,常可快速致 残,预后不良,这些临床观察和证据对NMO作为MS临床亚型的概 念提出了严重质疑与挑战。
2004年Lennon等在NMO患者血清中发现高度特异性水通道蛋 白-4 (AQP4)抗体,从而进一步区分了NMO与MS,确认NMO是 一种独立的疾病。
状强化,即所谓的“云雾状强化”。这种云
雾状的强化模式有助于与边界清楚的卵圆形 或环状/开环状病灶鉴别,后者为MS较为典型 的特征。侧脑室室管膜表面的线状强化(铅
笔样病灶)也有报道。边界清楚的结节样强 化或脑膜强化也可见于NMOSD患者,但罕见。
云雾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
与MS鉴别
谢谢
Wingerchuk DM, Banwell B, Bennett JL, Cabre P, Carroll W, Chitnis T, de Seze J, Fujihara K, Greenberg B, Jacob A, Jarius S, Lana-Peixoto M, Levy M, Simon JH, Tenembaum S, Traboulsee AL, Waters P, Wellik KE, Weinshenker BG.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eurology. 202X Jul 14;85(2):177-89
鉴于上述原因,202X年国际NMO诊断小组(IPND)制定了新的 NMOSD诊断标准,取消了NMO的单独定义,将NMO整合入更广义 的NMOSD疾病范畴中。自此,NMO与NMOSD统一命名为NMOSD, 它是一组主要由体液免疫参与的抗原-抗体介导的CNS炎性脱髓鞘 疾病谱。 NMOSD的诊断原则:以病史、核心临床症候及影像特征为诊断基 本依据,以AQP4-IgG作为诊断分层,并参考其他亚临床及免疫学 证据做出诊断,还需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的国际共识诊断标准2016版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的国际共识诊断标准2016版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的国际共识诊断标准2016版视神经脊髓炎(NMOSD)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视神经和脊髓。

2016年,国际上制定了一份新的共识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种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共识诊断标准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NMOSD疾病。

一、背景NMOSD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急性的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瞳孔对光反射异常、视神经炎、和横贯性脊髓炎等。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常常容易被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症(MS)或其他神经疾病。

因此,建立一套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NMOSD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2016版本共识诊断标准的主要内容1.有典型病史和临床特征的患者,可以直接诊断为NMOSD。

典型特征包括典型的视神经炎、横贯性脊髓炎和大脑下神经炎。

此外,还需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如MS等。

2.对于没有典型病史和临床特征的患者,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抗AQP4-IgG抗体检测。

如果患者血清中存在AQP4-IgG抗体,则可确诊为NMOSD。

如果AQP4-IgG抗体检测结果阴性,还需要通过其他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进一步诊断。

3.共识标准还对NMOSD的影像学诊断进行了规范,包括视神经炎和横贯性脊髓炎的MRI表现等。

MRI检查结果需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才能对NMOSD进行准确诊断。

4.此外,共识标准中还介绍了NMOSD的有关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评估的内容,对于缺乏典型症状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三、对2016版本共识诊断标准的评价新的共识标准相比以往的版本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更明确的规定:首先,确定了临床表现的典型特征,使得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更加具体明确;其次,通过AQP4-IgG抗体检测,可以更快速地对患者进行筛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此外,更加详细规范的影像学诊断内容,进一步强调了临床和影像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视神经脊髓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视神经脊髓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阳性(强烈推荐:基于细胞的免疫荧光法) 3、排除其他诊断。
2015年诊断标准
AQP4-IgG阴性或未知:
1、≥2个核心临床症状,继发于一个或多个 临床发作,且符合以下要求:(1)至少1个核 心临床症状是视神经炎、伴有LETM的急性脊 髓炎或极后区综合征;(2)空间播散性(累 及≥2个解剖位置);(3)需要附加MRI表现 支持。
视神经脊髓炎的影像诊断与 鉴别诊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概述
•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 NMO)是一种严重的免疫介导的特发性脱 髓鞘和坏死性疾病,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 髓,1894年由Devic首次描述,故又称 为Devic病或Devic综合征。
➢1984年,Devic描述的NMO为一种单相 疾病:双侧对称的视神经炎、横贯性脊髓 炎。
AJNR,2014
NMOSD-头颅表现
• 病灶累及延髓背侧(特别是极后区),常为双侧较小局 限病灶或毗邻上段颈髓病灶
• 脑干或小脑第四脑室室管膜周围的病灶 • 累及下丘脑、丘脑或第三脑室室管膜周围的病灶 • 较大连续的、单侧或双侧的皮质下或深部白质病灶 • 长的( ≥1/2胼胝体)、弥漫的、水肿的胼胝体病灶 • 长的皮质脊髓束病灶,单侧或双侧连续,累及内囊和大
2、使用最适宜的方法检测到血清AQP4IgG阴性或无法检测。
3、排除其他诊断。
2015年诊断标准
• 核心临床症状 • 视神经炎 • 急性脊髓炎 • 极后区综合征:无法解释的呃逆或恶心呕吐发
作 • 急性脑干综合征 • 症状性发作性睡病或急性间脑综合征伴典型
NMOSD间脑MRI病灶 • 症状性脑部综合征伴典型NMOSD颅内征象
NMOSD-脊髓表现
• 急性期 • 矢状位≥3个脊柱节段T2高信号 • 中央轴索损害为主(70%以上病灶局限于中央灰质) • 增强病灶强化(无需特别部位或形式的强化) • 病灶扩展至脑干 • 脊髓肿胀 • T1上对应T2的区域的信号降低 • 慢性期 • 长轴广泛脊髓萎缩(边缘明显萎缩范围累及≥3个相邻

罕见病诊疗规范-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罕见病诊疗规范-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一、诊疗规范(一)概述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视神经与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脱髓鞘疾病。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 ders,NMOSDs)是指视神经脊髓炎及其他伴NMO特异性抗体NMO-IgG阳性的一类具有相似生物学特性的疾病总称。

主要表现为视神经受累及脊髓炎。

其他症状包括眩晕、复视、面部感觉减退、构音障碍、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呃逆、部分性癫痫、震颤、共济失调、听力下降、脑病等。

(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视神经受累及脊髓炎。

80%患者先出现视力障碍,间隔数天到数年不等后出现脊髓症状,亦可二者同时发生或脊髓炎先于视神经炎症状出现。

起病一般较急,症状多在数日内达高峰,表现为迅速出现的截瘫或失明,约半数患者在首次发病后1年内将复发,5年内复发者约90%,每次发作后神经功能不完全恢复。

部分患者表现为不完全性视神经炎或脊髓炎,如复发的孤立的视神经炎或复发的横贯性脊髓炎,属不典型视神经脊髓炎。

1.视神经受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单眼或双眼视力障碍,多表现为球后视神经炎或视神经乳头炎。

开始表现为视物模糊,伴眼球胀痛、头痛,眼球运动或按压时明显,数小时或数日即可失明,亚急性起病者多在1~2月内症状达高峰。

可见视乳头水肿、视野改变、偏盲或象限盲等。

常在数日至数周明显恢复,多遗留原发性或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2.脊髓损害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横贯性脊髓炎或播散性脊髓炎,后者表现为非对称性不完全横贯性体征。

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的下肢不完全性瘫痪、躯体感觉平面,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常出现Lhermitte’s征或痛性强直痉挛等症状。

好发于胸段,颈段次之,病变常侵及数个至十余个脊髓节段。

3.其他10%~15%的患者可有视神经及脊髓外表现。

症状包括眩晕、复视、面部感觉减退、构音障碍、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呃逆、部分性癫痫、震颤、共济失调、听力下降、脑病等。

胼胝体功能、先天性胼胝体病变及获得性胼胝体病变等胼胝体病变及MRI特征

胼胝体功能、先天性胼胝体病变及获得性胼胝体病变等胼胝体病变及MRI特征

胼胝体解剖和功能、先天性胼胝体病变及获得性胼胝体病变等胼胝体病变及MRI特征胼胝体解剖和功能胼胝体解剖结构胼胝体(CC)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最大的横行连合纤维,前10年内CC前部的增长最为明显(弧形板)。

膝向下弯曲变薄称嘴部,前方弯曲部为膝部(前额叶),中间为体部(后额叶、顶叶)后端为压部(颞枕叶)。

图2 胼胝体的解剖结构胼胝体的血液供应胼胝体前4/5供血(嘴、膝、体部)大脑前动脉:中央短动脉-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动脉-胼胝体压部;胼胝体缘动脉-胼胝体体部。

前交通动脉。

胼周动脉。

胼胝体后1/5供血(压部)大脑后动脉(胼胝体背侧动脉-胼胝体背侧);后脉络膜动脉(胼胝体正中动脉-胼胝体下回)特点:血供丰富,CC梗死相对少见。

图2 胼胝体的血液供应胼胝体的功能与损害表现功能两侧半球的联合区,左右半球相关各区的联合功能,负责沟通两半球的信息。

失连接现象(胼胝体综合征)膝部损害:意念性失用、失写、异己手综合征。

中部损害:失用症、精细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等症状。

压部损害:视觉性失命名。

全部受损或切除:左侧的语言和感受区与右侧分离。

先天性胼胝体病变胼胝体发育异常胼胝体发育不全(ACC)最常见的脑发育障碍之一(或小头畸形、Dandy-Walker综合征等表现的一部分),患儿通常表现语言障碍和视空间障碍。

图3 胼胝体发育异常胼胝体发育不全遗传性疾病累及胼胝体胼周脂肪瘤脂肪组织良性肿瘤、大多数位于脑中线附近,半数位于胼胝体处;胼胝体发育异常与中线脂肪瘤两者常并存,可伴脑中线其他联合结构缺如;大部分无症状,或有抽搐、智力低下、垂体-下丘脑内分泌障碍、视物障碍等。

图4 左:ACC伴有脂肪瘤2岁患儿,脂肪瘤呈曲线形,T1高信号,沿胼周分布,覆盖CC上表面;右:脂肪瘤72岁患者,CC膝部后方脂肪瘤,伴松果体钙化。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ABCD1);极长链脂肪酸无法降解、堆积;脑白质呈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并可累及胼胝体压部及脑干;病变由后向前发展(逐一累及枕、顶、颗、顿叶);增强后病灶的周边区强化。

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NMOSD为高复发、高致残性疾病,90%以上患者为多时相病程;约60 %的患者在1年内复发,90%的患者在3年内复发,多数患者遗留有严重 的视力障碍和或肢体功能障碍、尿便障碍.
临床表现及分型
(1)
疾病
ON
临床表现
可为单眼、双眼同时或者相继发病,多起病急, 进展迅速,视力多显著下降,甚至失明,多伴有 眼痛,也可发生严重视野缺损.部分病例治疗效 果不佳,残余视力<0.1
脊髓,慢性期 大于3个椎体节段的边界清楚的脊髓萎缩,萎缩的脊髓内可有局部或弥漫的T2 序列信号改变,萎缩的尾端靠近椎体
NMOSD的神经影像学表现
视神经 单侧或双侧视神经、视交叉T2序列高信号、T1序列增强有强化,病灶累及视 神经后部,长度大于眼眶至视交叉距离的1/2 脑部:典型的NMOSD损伤表现(般只需要T2序列高信号即可,除非有特殊 要求) 延髓背侧(尤其是最后区),般为双侧局限性、靠近上颈段的小病灶 四脑室周围脑干或小脑 丘脑、下丘脑、三脑室周围 融合成片的皮质下白质或深部白质 胼胝体沿长轴不均匀、弥漫性水肿,长度大于胼胝体的1/2 内囊、大脑脚纵向皮质脊髓束
病因主要与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相关,是不同于多发性硬化 (MS)的独立疾病实体.是体液免疫为主、细胞免疫为辅的CNS炎性脱髓 鞘疾病.
概念的演变过程:
传统概念:病变仅局限于视神经和脊髓.
非视神经和脊髓表现:
多分布于室管 膜周围AQP4高表达区域,如延髓最后区、丘脑、 下丘脑、第三和第四脑室周围、脑室旁、胼胝体、大脑半球白质等.
2004年发现AQP4-IgG,确认NMO是不同于MS的个独立疾病
2007年提出的NMOSD概念
NMO诊断标准(2006) 必要条件:①视神经炎;②急性脊髓炎 支持条件:①脊髓MRI T2序列显示病灶超过3个椎体节段;②头颅MRI不符 合MS影像学诊断标准;③血清AQP4-IgG阳性 诊断:所有必要条件,加上至少2个支持条件 以血清AQP4-IgG为标志,NMOSD包括 1.NMO 2.NMO限定形式:①原发性单次发作或复发性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r/LETM);②

多发性硬化影像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

多发性硬化影像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

多发性硬化影像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最常见类型,中青年人多见,致残率高,全球患者总数超过250万。

MRI 可以客观反映MS病灶和表现正常灰、白质的微观病理改变,协助鉴别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

2001年国际MS专家委员会正式将MRI纳入MS诊断标准(McDonald标准2001版)。

MS的MRI诊断标准突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白质病灶的空间和时间多发性的诊断核心地位。

MRI能支持和补充临床信息,为MS的临床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2016年6月,国内专长MS诊断和治疗的神经影像和神经内科专家基于文献总结和个人临床经验,确定了MS的MRI扫描规范、诊断标准,对儿童MS、高场MRI、皮层病灶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形成MS影像诊断的中国专家共识如下。

MS的常规MRI扫描序列以国际文献和国内临床实践为基础,专家组推荐诊断MS的常规MRI 扫描序列如下。

01头颅MRI:WI;横断面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横断面或三维(各向同性)T1WI;矢状面或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PD)-T2WI recovery, FLAIR)序列;注射对比剂至少5 min后进行横断面或三维T1扫描(图1-4)。

图1~4 多发性硬化(MS)头颅MRI扫描基本序列包括横断面TWI (图21)和质子密度(PD)加权像(图2),矢状面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图3)和强化后的TWI(图4,注射对比剂后5 min扫描)1头颅MRI图像应具有良好信噪比,推荐首选三维图像采集,若不能实施三维图像采集,可以二维采集替代,推荐层面内分辨率应≥1mm×1mm,层厚≤ 3 mm。

推荐使用1.5或3.0 T MR,以提高MS病灶检出率。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游咏 教授概 念Ø一组脑和脊髓神经髓鞘脱失为主要或始发病变而轴索、胞体和神经胶质受损相对较轻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Ø包括遗传性(髓鞘形成障碍)和获得性2类。

Ø获得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继发于其它疾病的脱髓鞘疾病•原发性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疾病髓鞘生理Ø① 有利于神经冲动快速传导Ø② 对神经轴突起绝缘作用Ø③ 对神经轴突起保护作用病理改变特点Ø① 神经纤维髓鞘破坏,呈多发性小的播散性病灶,或由一个或多个病灶融合而成的较大病灶Ø② 脱髓鞘病损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沿小静脉周围炎性细胞的袖套状浸润Ø③ 神经细胞、轴突及支持组织保持相对完整,无华勒变性或继发传导束变性发病机制临床分类Ø遗传性脱髓鞘疾病Ø获得性脱髓鞘疾病•继发于其它疾病的脱髓鞘病•原发性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病第一节 多发性硬化概念Ø病灶可分布脑室周围白质、近皮层、视神经、 脊髓、 脑干和小脑Ø临床特点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散在分布的多病灶与病程中呈现的缓解复发 Ø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DIS)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DIT)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免疫性疾病病理改变Ø病变可累及大脑白质、脊髓、脑干、小脑和视神经Ø脑和脊髓冠状切面肉眼可见较多粉灰色分散的形态各异的脱髓鞘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20mmØ半卵圆中心和脑室周围多见,侧脑室前角最多Ø小静脉周围炎性细胞(单核、淋巴和浆细胞)浸润,伴反应性神经胶质(胶质细胞)增生,久之形成硬化斑Ø复发阶段主要为炎性脱髓鞘Ø进展阶段主要为神经细胞变性髓鞘脱失淋巴细胞套胶质细胞增生病理改变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不明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反应激活自身免疫系统病毒感染攻击髓鞘碱性蛋白(MBP)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学说Ø感染病毒可能与CNS髓鞘蛋白&少突胶质细胞存在共同抗原Ø病毒氨基酸序列与MBP等髓鞘组分多肽氨基酸序列相同或极相近 ØT细胞激活&生成抗病毒抗体与髓鞘多肽片段发生交叉反应→脱髓鞘病变遗传因素Ø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较一般人群 大12~15倍ØMS遗传易感性可能由多数微效基因的相互作用而影响,与6号染色体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位点相关环境因素ØMS发病率随纬度增高而呈增加趋势,离赤道愈远发病率愈高,南北半球皆然Ø亚洲为低发病地区,我国发病率与日本相似多个系统受累Ø肢体无力:最多见,大约50%的患者首发症状,包括一个或多个肢体无力Ø感觉异常 :浅感觉障碍表现为肢体、躯干或面部针刺麻木感,异常的肢体发冷、蚁走感、瘙痒感以及尖锐、烧灼样疼痛及定位不明确的感觉异常,也可出现深感觉障碍Ø共济失调:30~4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共济运动障碍临床表现Ø眼部症状:常表现为急性视神经炎或球后视神经炎,多为急性起病的单眼视力下降,有时双眼同时受累 ;病变侵犯内侧纵束引起核间性眼肌麻痹,侵犯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导致一个半综合征 (PPRF)Ø发作性症状Ø精神症状Ø其他症状临床分型Ø复发-缓解型(relapsing remitting, R-R) 临床最常见,约占85%Ø继发进展型(secondary-progressive, SP) R-R型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可转为此型Ø原发进展型(primary-progressive, PP) 约占10%,起病年龄偏大(40~60岁)Ø进展复发型(primary-relapsing, PR) 临床罕见的强化病灶提示皮层病灶与血脑屏障的破坏相关,MS皮质白质交界区病变的产生可能是急性炎症阶段的表现。

【影像学习5】——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MRI表现

【影像学习5】——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MRI表现

【影像学习5】——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MRI表现图释图1:脑部横轴面T2WIW示,外侧裂池、基底池、四叠体池周围脑表面及中脑表面连续细线状低信号影环绕。

图2:脑部横轴面T2WI示,双侧颞极、桥脑、小脑蚓部脑表面连续细线状低信号影环绕,四脑室轻度扩大。

图3:胸椎矢状面T2WI示胸段脊髓变细,外周信号普遍减低。

图4:胸椎横轴面T2WI示脊髓表面环状信号减低区,胸髓变细、前方蛛网膜下腔明显扩大。

图5:腰椎横轴面T2WI示脊髓表面环状信号减低区。

图6:腰椎冠状面T1WI增强示马尾神经轻度强化。

图7:颈椎矢状面T1WI增强示脊膜轻度强化,脊髓前、后动脉增粗。

图8:颈椎冠状面T1WI增强示脊膜轻度强化,脊髓前动脉增粗。

图9:颈椎横轴面T1WI增强示脊髓前、后动脉增粗,显影清晰。

简述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SCNS)是由于过多的含铁血黄素在脑干、小脑、脊髓及部分脑神经等表面沉积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逐渐进展的神经功能异常。

目前普遍认为SSCNS是因长期反复的血液进入脑脊液所致。

据Fearnley对68例SSCNS的综述,60%的患者有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明确病因,如继发于脑脊液腔隙系统的病变(脑脊膜膨出、假性脑脊膜膨出、大脑半球切除术后残腔、慢性枕骨下血肿)、神经根撕脱、肿瘤、血管畸形等,其他病因包括代谢及血液系统功能异常、遗传性疾病等。

本病较常见的受累部位包括:小脑上蚓部、额叶基底部、颞叶皮质、脑干、脊髓、神经根、第1和第Ⅷ对脑神经。

笔者分析可能与上述部位脑外间隙较宽大、脑脊液含量较多,局部脑组织与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更充分有关,而双侧大、小脑半球这些脑外间隙狭小的部分则含铁血黄素沉积表现不明显。

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合成一般具有保护性,但当铁蛋白耗竭、不足以结合过多的铁离子时将导致神经毒性并通过自由基机制介导细胞凋亡,表现为相应区域神经组织不同程度萎缩、功能减退。

而含铁血黄素沉着的区域选择性决定了逐渐进展的双耳听力下降及小脑症状为该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听力下降几乎出现在所有SSCNs患者中。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疗进展详解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疗进展详解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疗进展详解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以视神经和脊髓受累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反复存在的AQP4-IgG抗体是其典型特征。

该疾病具有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可导致视力丧失和瘫痪,预后极差。

概述临床症状NMOSD首次发病见于各年龄阶段,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居多。

临床上多以严重的视神经炎(ON)和纵向延伸的长节段横贯性脊炎(LETM)为特征表现,6组NMOSD的核心临床症候分别为视神经炎、急性脊髓炎、极后区综合征、急性脑干综合征、急性间脑综合征和大脑综合征。

NMOSD为高复发、高致残性疾病(图1);常与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桥本氏病等发生共病现象。

NMOSD的高复发、高致残性致病机制目前,整体上认为AQP4-IgG是NMOSD致病性抗体。

血清AQP4-IgG主要在外周由浆细胞和浆母细胞产生,并通过内皮胞吞作用或相对血脑屏障通透性或损伤区城穿透进CNS,导致AQP4-IgG与星形胶质细胞上的AQP4蛋白相结合。

抗体依赖性星形胶质细胞损伤涉及CDC、CDCC和ADCC 等机制,并进一步导致炎症反应、少突胶质细胞丢失、脱髓鞘和神经元丢失。

2:NMOSD发病机制遗传影响因素(1)HLA(2)免疫调节基因NMOSD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基因:CD40、STAT4、GTF2IRD1-GTF21、TNFSF4、CD58;NMOSD发病风险减少相关基因:IRAK1。

NMOSD的诊断谈及对于NMOSD患者的诊断,周红雨教授指出,尽管NMOSD与多发性硬化(MS)在临床表现、影像学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的诊断却“大相径庭”。

MS的诊断基于影像学寡克隆区带,其病灶具有空间多发性,且脊髓MRI多呈短节段病灶。

而NMOSD的诊断(如图3)以“病史+核心临床症候+影像特征+生物标记物”为基本依据,以AQP4-IgG作为分层。

AQP4-IgG对于NMOS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达90%-95%。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封⾯摄影:袁⽅⽼师最近⼀周写毕业论⽂有点抑郁了,起得⽐鸡早,睡得⽐⿁晚。

听说Blur的歌可以治疗抑郁,赶紧单曲循环,边听边写,终于撰完。

这⼀周,⼼情是这样的:上班后,⼼情是这样的:从未感觉当医⽣这么美好!今天和⼤家⼀起复习⼀篇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献。

定义ADEM是除外性诊断,2013年诊断标准要求包括以下四项:1. 第⼀次发⽣的、多灶性的、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事件,考虑病因为炎性脱髓鞘;2. 脑病:不能⽤发热、系统性疾病及癫痫发作后状态解释的意识障碍或精神⾏为异常;3. 急性期(3个⽉之内)MRI表现符合脱髓鞘;4. 起病3⽉之后没有新的临床症状或MRI异常。

三个⽉内临床和MRI的表现可以波动,三个⽉后出现的新症状被定义为第⼆次发作。

⼀⼩部分ADEM患者随后会被诊断复发性疾病,包括NMOSD(ADEM-NMOSD)和MS(ADEM-MS)。

这⼀部分患者第⼀次发作时与经典ADEM难以区分。

还有⼀部分患者被称作多相性播散性脑脊髓炎(MEDM),会发作两次ADEM,间隔⼤于3个⽉。

ADEM分类见下表:流⾏病学德国、加拿⼤、英国ADEM发病率为0.1-0.3/⼗万⼉童。

与MS相同,似乎纬度⾼的地⽅发病率更⾼。

发病时中位年龄5-8岁,男性更多。

接种疫苗诱发ADEM的风险显著低于感染。

病理典型病理改变:静脉周围脱髓鞘袖(perivenular sleeves of demyelination)。

临床表现ADEM是⼀种急性起病的、伴有多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脑病,有时有前驱症状(发热、萎靡、易怒、困倦、头痛、恶⼼、呕吐等)。

典型病程:迅速进展,2-5⽇达⾼峰。

15-25%患者需要进⼊重症监护病房。

由于脑⼲受累可以出现呼吸衰竭,但⽐较少见。

癫痫可以发展成癫痫持续状态。

发热和癫痫⽐其他症状更多见。

有些患者出现周围和中枢同时脱髓鞘,需要和⽩质脑病鉴别。

影像学T2和flair上可以看到多灶、不对称、边界不清楚的⾼信号。

炎性脱髓鞘——精选推荐

炎性脱髓鞘——精选推荐

炎性脱髓鞘很多炎症脱髓鞘的病理就是脑静脉周围的⾎管炎1-多发性硬化SM那么咱们最常提到的炎性脱鞘就是多发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急性播散脑脊髓炎这⼀类,我们先看看多发硬化的空间诊断标准,说⽩了,就是得有多个部位的受累呀,双侧视神经算⼀个区域吗?没错。

什么是近⽪层病灶?近⽪层病变是有U纤维受累的,这个概念⼤家要清楚。

因为影像上⽪层和近⽪层病变⽆法准确区分,咱们就把他们放到⼀起了。

说的时候就说⽪层/近⽪层病灶就可以,多发性硬化的病灶可以发⽣⽪层/近⽪层病灶,容易累及到U纤维,这点⾮常重要,就是和⾎管性病变导致的脱髓鞘的重要区别,不包括⽪层下对吗?⽪层/近⽪层病灶不包扩⽪层下,这点⾮常重要,(就是和⾎管性病变导致的脱髓鞘的重要区别,这句话没懂,就是说缺⾎⼀般不累及U纤维,⼀般不会有⽪层和近⽪层病灶的出现)我们看⼀个例⼦,⼤家分析下是MS呢还是缺⾎。

⼤家看看这个病例,⼤家看刚才葛⽼师标的这个病灶,是不是累及到U纤维了,这个就是MS的⼀个重要特点,⽽我们平时说的缺⾎脑⽩质病变⼀般是不累及U纤维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的U纤维的问题啦,先说说U纤维的形成,这个纤维可是个宝贝呀,⼀般是髓鞘化形成的最后阶段,所以说形成不容易呀,⼤脑得当个宝贝爱护它,所以说怎么保护呢?就是多重⾎液供应呀,不能让它没有了。

就是双重⾎液供应不让它缺⾎,所以⼩⾎管病的话⼀般不会累及U纤维。

但是MS就不⼀样了,是个⾃⾝免疫炎症,我才不管你供⾎情况呢,直接炎症就要⼲它,当然还有ADEM这种丧⼼病狂的就更不管那么多了,也容易U纤维受累。

好,这是空间多发性我们要关注的⼀个点。

那么下来就是时间多发性⼤家看红圈⾥的就可以,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发展有新病灶的出现,或者有强化和⾮强化的病灶共存。

好,我们说说MS的⼀些影像征象⼤家看看这个征象,所谓点线就是病灶不⼤,处于疾病早期的⼀个阶段,问⼤家⼀个问题,条纹征为何垂直室管膜呢?跟髓静脉有关系?咱们都知道室管膜是⼀层膜,周围可以有少量脑脊液留存,可以表现为⼀条T2压⽔⾼信号,但是是⽐较光整的,但是咱们的MS早期如果是点线征的话多少有些结节感,不会那么光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篇摘译
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7T磁共振中相位变化比较
NMOSD与MS有时临床表型出现重叠。

作者将已经诊断为NMOSD的10例患者及10例复发-缓解型MS患者进行7T磁共振T2W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比研究。

9例NMOSD患者血清AQP-4 IgG阳性。

脑部病灶及其周围相位变化分为4类:1.病变中心顺磁性相位改变,表现成结节样。

2.病变边缘顺磁性改变,表现成环样。

3.病灶内没有任何相位改变。

4.病灶内相位改变不满足以上标准。

后者称为“病灶非特异性相位改变”。

作者频繁观察到MS患者病灶有顺磁性环样(232个病灶中75个,32%)或结节样(232个病灶中32个,14%)相位变化,但这些变化极少出现在NMOSD患者病灶中(环样相位变化病灶为112个病灶仅有2个,2%,p﹤0.001;结节样相位变化的病灶112个病灶中也仅有2个,2%,p﹤0.001)。

环样或结节样顺磁性MRI相位变化病灶是MS病灶特点,很少见于NMOSD。

另外,T2W 常见MS病灶内中心内静脉(232个病灶中可见于193个,83%),NMOSD病灶中少见(112个病灶仅见28个,25%,p﹤0.001)。

A,B,D为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C为NMOSD
A.病变中心顺磁性相位变化,表现结节样。

B.病灶边缘顺磁性相位变化,表现为环状。

C.病变内相位没有任何变化。

D. MS病灶似乎显示出小的T2低信号环,对应相位改变不确定,病灶病变内相位变化不能满足上述分类标准。

因此分类为第四种。

另外,注意到在MS病灶中心存在中央静脉(A,B,D),在视神经脊髓炎病灶中没有这样的血管
Neurol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 2016;3:e259;doi: 10.1212/NXI.0000000000000259译者:桑川
No. .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