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五帝世系与先秦时期民族融合的关系_桂珍明
2022年重庆万州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A卷)
2022年重庆万州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A 卷)(开卷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注意事项: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
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B.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C.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D.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2.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
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A.周平王迁都洛邑B.社会生产力发展C.齐桓公称霸中原D.百家争鸣的出现3.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
这些举措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4.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
这反映出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5.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据右图可知,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A.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各国变法改革多方面大变革加速社会进步各国谋求富国强兵地主阶级势力增强“战国七雄” ①D.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6.右图所示历史人物率兵进军台湾时,正告荷兰殖民者,台湾和澎湖列岛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这些地区应由中国政府管辖。
史记中的小知识:1五帝之间的血缘关系
史记中的小知识:1五帝之间的血缘关系根据《史记》记载,五帝一般认为是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史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即黄帝是少典之子,名叫公孙轩辕。
轩辕黄帝又记载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léi zǔ]。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从以上《史记》原文中可知,黄帝与嫘祖育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玄嚣和昌意。
高阳是昌意与蜀山氏女之子,也就是黄帝的孙子,黄帝死后,高阳即位,便是帝颛顼。
帝颛顼“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这段是说,帝颛顼死后,继位的并不是颛顼之子穷蝉,而是玄嚣之孙高辛,也就是帝喾。
从前文可知,玄嚣乃是帝颛顼的叔叔,那么玄嚣之孙帝喾,便是帝颛顼的侄子,黄帝的曾孙。
帝喾“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
娶娵訾[jū zī]氏女,生挚。
帝喾崩,而挚代立。
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喾娶了两位夫人,陈锋氏生下了放勋;娵訾氏生下来挚。
帝喾死后,娵訾氏女之子挚即位,但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于是陈锋氏女之子放勋即位,也就是帝尧。
由此可知,帝尧是帝喾之子,而帝喾乃是黄帝的曾孙,那么帝尧便是黄帝之四世孙。
“虞舜者,名曰重华。
重华父曰瞽叟[gǔ sǒu],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gōu wàng],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虞舜名重华,父亲是瞽叟,瞽叟父亲是桥牛,桥牛父亲是句望,句望父亲是敬康,敬康父亲是穷蝉,穷蝉之父便是帝颛顼。
穷蝉乃是帝颛顼之子,昌意之孙,黄帝之曾孙。
于是可知,帝舜乃是黄帝之八世孙。
浅析《史记?五帝本纪》五帝说——兼论先秦时代产生的两种五帝说
浅析《史记•五帝本纪》五帝说——兼论先秦时代产生的两种五帝说《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历来都是研究者们的重点,不同的学者也持有不同的观点。
例如对五帝问题的考究,大家对五帝是哪五帝,、历史上有几种关于五帝的观点、各自的背景如何等都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对五帝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主要分析了现存古文献中关于五帝说源流的记载。
一、现存文献中的“五帝”异说“五帝说”是学者对历史上的五帝构成及其排序的观点。
“五帝”一词在周朝的文献中便有记载,最早出现在《逸周书•尝麦解》中:“赤(炎)帝未摄,乃说于黄帝,执虽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太常),用名之曰绝鲁之野乃命少吴,请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
”此后,在各种先秦文献中有关五帝的记载陆续出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五帝说: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说这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种五帝说,在《五帝德》中始有明确提出。
同此观点的文献还有《礼记·祭法》、《古乐》、《尊师》等。
《史记·五帝本纪》也同样采用了这种五帝说,这使得这一五帝说在我们国得到了巩固地位。
2、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五帝说这种五帝说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主要的特点是它将太皞、少皞这两位在东方古史传说中有名的两帝结合起来了。
同此观点的文献还有《淮南子•时则训》、《天文训》、《汉书•魏相传》。
这种五帝说与上一种五帝说是两种先秦时代最重要的五帝说,也是之后各种五帝说的基础。
3、少昊、颛顼、喾、唐尧、虞舜五帝说。
这种五帝说的来源是五行相生论,最早出现在《世经》当中,同此观点的文献还有《古文尚书•序》、《尚书•大传》、《三坟》、《五典》等。
4、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五帝说这种五帝说成为“六人五帝说”,是上一种五帝说加上黄帝为首而来,记载在郑玄的《中候敕省图》中。
5、喾、尧、舜、禹、汤五帝说这种五帝说是王莽时期所创,并定位了国家典制,后随着新朝的灭亡而被废除,记载在《汉书·王莽传》中。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集解】:凡是徐氏义,称徐姓名以别之。
馀者悉是骃注解,并集众家义。
【索隐】:纪者,记也。
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
又纪,理也,丝缕有纪。
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後代纲纪也。
【正义】:郑玄注中候敕省图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称帝。
”又坤灵图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
”案: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谯周、应劭、宋均皆同。
而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孙氏注世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
裴松之史目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
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第者,次序之目;一者,举数之由:故曰五帝本纪第一。
礼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正义云:“左阳,故记动。
右阴,故记言。
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案:春秋时置左右史,故云史记也。
黄帝者,【集解】:徐广曰:“号有熊。
”【索隐】: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
此以黄帝为五帝之首,盖依大戴礼五帝德。
又谯周、宋均亦以为然。
而孔安国、皇甫谧帝王代纪及孙氏注系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
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
亦号轩辕氏。
皇甫谧云:“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又据左传,亦号帝鸿氏也。
【正义】: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
”案: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
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於寿丘。
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兗州曲阜县东北六里。
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黄帝。
封泰山,禅亭亭。
亭亭在牟阴。
少典之子,【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
”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
又案:国语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
史记五帝本纪
史记五帝本纪
史记五帝本纪是中国古代史记类文学作品,它记录了古代中国五位帝王和其他古代政治家的政治和军事事迹。
它是由中国古代史学家淮南子的弟子司马迁(145-86年)编写的,首次发表于公元前102-91年的汉代。
它是传统古代中国编年史的著名实例。
《史记五帝本纪》以五位帝王为主,共44章,分别是上古时代的伏羲、神农、炎帝、堂伯和汤帝;中古时代的夏禹、汤、文、武和周;下古时代的汉、魏、晋、南朝宋、北朝齐,以及后起的隋、唐、宋、元、明、清这几位帝王历史概况。
此外,《史记》还涉及到两汉战国时期的其他著名历史人物,如英雄谋士孙武、刘邦和左丘明,以及秦朝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等的人物传记,这些传记也都被纳入了《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范围之中。
《史记五帝本纪》以文字叙述,记录了五位帝王在位时期,他们的政治观点、公共政策、军事活动和社会文化等,并深入地剖析了帝王拥有的政治风格和政治思想。
此外,《史记五帝本纪》除了介绍五代帝王的政治和军事活动,还涉及到他们的文化和思想,比如他们的诗文、谚语、哲学、信仰等等,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史记五帝本纪》是中国古代编年史代表性著作,是对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社会、政治组织形式、科技等方面的一部宏伟的历史纪录。
它不仅是指导后代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书,同时也是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
记五帝本纪》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文体,厚重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编年史文学史上留下了深重的印记,为人们了解古代政治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帝本纪的有关内容
五帝本纪的有关内容【五帝本纪的有关内容】自古以来,五帝本纪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重要历史记载。
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五位圣明的帝王,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
下面将对这五位帝王的重要内容进行介绍。
首先是黄帝(公元前2698年-公元前2598年)。
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据《史记》记载,黄帝精于治理国家,制定了许多重要法规和制度,如钓鱼法、战国策略等。
同时,他还对人类开展了农业、炼丹和医药的研究,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是颛顼(公元前2597年-公元前2514年)。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其治理国家的能力备受赞誉。
他提倡农耕和禅让制度,并把一个大型部族联盟转型为一个较为完备的国家政权。
颛顼的治理思想对后世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接下来是帝喾(公元前2513年-公元前2436年),他是颛顼的曾孙。
帝喾以其开明的政策和善于选拔人才的眼光而闻名。
他改革了封爵制度和名讳制度,以平衡不同部落间的利益关系。
帝喾的治理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其次是帝尧(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256年)。
帝尧是传说中的圣明之君,他在位时实施了一系列以德治国的法规。
帝尧的治理哲学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提倡了仁爱和道德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治国理念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统治者,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基石。
最后是帝舜(公元前2255年-公元前2205年)。
帝舜继承了尧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并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他重视人才选拔,改革官员任命制度,并通过“刑德用兵”来实现国家治理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五帝本纪所记载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帝王。
他们的治理和思想不仅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理解中国治国理念的演变,五帝本纪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史记五帝本纪原文与解析
史记五帝本纪原文与解析古代中国的史书中,有一本被誉为“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的《史记》。
《史记》由司马迁撰写于公元前1世纪,是一部既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又富有文学艺术魅力的巨著。
在《史记》中,五帝本纪是其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本文将着重对史记五帝本纪的原文进行解析,探寻其中记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史记五帝本纪原文如下:启者,帝颛顼之子也。
颛顼者,黄帝之子,而帝喾之孙也。
帝喾者,帝颛顼之子也。
皇极既没而帝喾立,是为启。
启父喾,大庭坚,大屠杀之。
共工之乱,象居启辟,帝喾从之宜桥山,以平共工,共工奔北,宜野。
启舍共工于宜野,曰:"共工不適居吾地,吾何以故居之?民之胥靡愠我,我亦将復適之。
"共工闻之,怒,舞干戚以应启曰:"来!若无他志,爾其來放民金聚!"帝启乃引师初征之,匡启曰:"至于困民,又奚用师!"乃止。
帝启崩,子太康立。
太康者,帝启之子也。
太康崩,子相立。
相者,帝太康之子也。
相崩,子少康立。
少康者,帝相之子也。
少康崩,子予立。
予者,帝少康之子也。
予崩,子慎立。
慎者,帝予之子也。
慎崩,子虞立。
虞者,帝慎之子也。
虞崩,子夏后氏立。
夏后氏者,虞之后也。
以上便是史记五帝本纪的原文。
解析:五帝本纪是《史记》中记录中国古代五位传说中的帝王的篇章。
在史书中,五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而黄帝是中国神话中的传奇人物。
从古代文化中可见,五帝既具有历史性,同时又富有神话色彩。
五帝本纪的原文中记述的是五帝的世系与继承,帝王的名称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演变与更迭。
在五帝本纪中,启被认为是第一位帝王,他是颛顼的儿子,也是帝喾的孙子。
启在乱世中平定了共工之乱,重建了秩序。
他保护百姓,不轻易发动战争。
然而,启去世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
太康在位期间,由于统治不善导致国家动荡。
太康之后,相、少康、予、慎、虞等帝王相继登基。
五帝本纪的原文中并没有详细记载五帝的政绩和具体时期,更多地强调了帝王的继承和统治顺序。
五帝本纪原文及注释
五帝本纪原文及注释五帝本纪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位古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以下是其原文及注释。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蚕、麦始生,而黄帝乃興師征南巴,踰夔而西至岷山,遂南过岭,至江水,葆光之野,作黄帝之都,号曰有熊,因以为天子名。
岁在癸巳,天下大旱,黄帝乃祀南岳,禹亦来观禮。
黄帝崩,葬渭水之阳,是為陵寝。
传至帝颛顼。
注释:此段记述了黄帝自幼聪明好学、德才兼备,长大后统一南巴,开创中华文明,建立天下霸业,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
颛顼者,高阳之苗裔,姓姬,名昌意,字孔甲。
其時蠡吾氏為帝,不才,失民心,诸侯不臣,為帝所伐。
帝奔涿鹿,而箕子、仲由相继代立,是為三代。
颛顼自涿鹿徙居西河之阳,陶唐氏之地,遂用事于虞夏之间。
居余杭,德配天地,养五常之德,至德不息。
以马服知,制礼典,教民以时,讲究衣服,别条级,别乐音,修身齐家,撝節用度,選賢舉能,以为上下序,而民治其業。
颛顼崩,葬于江南,是为高陵。
注释:这段记述了颛顼作为虞、夏国的第一位君主,他治理得当,勤勉好学,重视礼仪制度,培养自己和众臣子的德行,是中国古代一位明君。
帝喾,少典之子,姓契,名聖,字重華。
幼學文習武,有受命之才。
喾父幽,不能即位,國人立喾爲帝。
喾娶重華氏之女簡狄,生放勛、擊龍、為天下先後貴戚。
喾深仁厚泽,恩及外夷,诏不杀俘,赐之糓米以餓。
喾铸鼎彭祖、弥合,以治水激?,致文德之盛。
喾興仁政,以道邦國,和親於外,欽賞賢良,以振萬民,大治財物,積聚富厚。
喾崩,葬澤里崇,是为明陵。
传至帝尧。
注释:这段记述了帝喾的事迹,他才德兼备,深仁厚泽,颇具人性化的治理理念,以及他着力强化社会治理、改善百姓生活、养成良好人品卓越的执政手段,是中国古代一位聪明仁厚的君主。
尧者,陶唐氏之後,姓陶,名弘景。
尧父丹朱,以商人見,娶有虞女,生尧于羽山之阳。
《史记》五帝本纪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
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在襁褓中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透彻。
轩辕时代,神农氏的统治逐渐衰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祸害百姓,而神农氏无力征讨。
于是轩辕就动用武力去讨伐那些不守纪律,不来朝拜神农氏的人,因而诸侯都对他表示臣服与追随。
而蚩尤最凶暴,没有人能够制服他。
炎帝也好欺凌他人,因此诸侯们都拥护轩辕。
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pí,皮)、貔(pí,皮)貅(x iū,休)、躯(chū,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三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
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
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
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
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
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
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
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
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yù,薰玉)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
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自卫。
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
他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
这时,万国安定,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
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师)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
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
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
史记中五帝传说的总结归纳
史记中五帝传说的总结归纳古代中国的历史充满了各种传说和神话,其中最为著名的之一就是关于五帝的传说。
这些传说来自于《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历史著作。
通过对史记中关于五帝的记载进行总结归纳,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五帝的起源、行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帝,分别是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和尧,他们在古代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和祖先。
不同于后来的帝王,五帝并非统治者,而是发明了农业、钻木取火、立法和治理的人物。
以下是对五帝传说内容的总结归纳:伏羲:据史记记载,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早的人物之一,也被视为人类的始祖。
他是墟落社会的首领,懂得制作火并用画符来记录事物。
伏羲还发明了钓鱼和狩猎的技巧,被人们称为“渔猎之神”。
他的贡献使得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过渡到农业社会。
神农:神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创始人,又称为炎帝。
他发明了农具和农业技术,教人们农耕之道,指导人们种植五谷杂粮,使得农业生产得以发展。
神农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先祖,并被尊奉为农民的守护神。
黄帝: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又称为轩辕黄帝。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王,被尊称为皇帝。
黄帝以德治国,制定了日、月、星辰的历法。
他还组织人民进行战争,并创立了战争的规则和仪式。
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和精神领袖。
颛顼:颛顼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人物,也被称为颛顼帝。
他是黄帝的孙子,被认为是考古学、农业和社会制度的创始人。
颛顼帝提倡“仁爱”之道,鼓励人们互相帮助和珍惜彼此。
他的理念与道德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
尧:尧是古代中国的一位传说中的圣人,也是夏朝的创始人和主要统治者。
尧在位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改革,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有智慧和道德的人物之一,以贤能、公正和仁爱著称。
总结归纳以上五帝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到五帝不仅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了卓越的理念和道德标准。
伏羲的火和符号记录为人类进化提供了基础;神农的农耕技术为中国农业社会的兴起提供了支持;黄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开启了封建君主制度的时代;颛顼的仁爱理念为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提供了指导;尧的智慧和道德标准成为后世君主的楷模。
五帝本纪的简要概括
五帝本纪的简要概括摘要:1.五帝本纪的概述2.五帝的概述3.五帝的时代特征4.五帝的历史意义正文:五帝本纪的简要概括五帝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位上古帝王的生平事迹。
五帝本纪在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上古史及先秦诸侯国的重要史料。
五帝的概述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这五位帝王在上古时期具有崇高的地位,他们的统治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又称公孙轩辕,是五帝之首,他统一了中原地区,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尊奉为炎黄子孙的始祖。
颛顼,是黄帝的曾孙,他继承了黄帝的事业,进一步扩大了领土。
帝喾,是颛顼的侄子,他在位期间,注重礼仪教化,推行德政,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唐尧,又称陶唐氏,他实行禅让制,推崇贤能,注重民生,使得国家政治清明,民众安居乐业。
虞舜,是唐尧的继承者,他秉持唐尧的治国理念,继续推行禅让制,选拔贤能,加强国家治理,使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五帝的时代特征五帝时期是华夏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统一与分裂:五帝时期,各部落逐渐走向联合,形成了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
在五帝的统治下,国家逐渐实现了统一,但同时也存在着各部落间的分裂与矛盾。
2.礼乐文明:五帝时期,礼仪教化开始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帝喾在位期间,注重礼仪教化,使得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唐尧、虞舜时期,更是推崇礼乐文明,强调道德教化,使得国家政治清明,民众向化。
3.禅让制:五帝时期,实行禅让制成为惯例。
唐尧在年老时,将帝位传给虞舜,而不是传给儿子,体现了禅让制的精神。
虞舜继位后,也遵循禅让制,传位于贤能之人。
五帝的历史意义五帝本纪在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的统治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帝时期,国家实现了初步的统一,礼乐文明得到了重视,禅让制成为惯例。
这些都为后来的夏、商、周等朝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迁的古史观
《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迁的古史观《五帝本纪》是《史记》首篇,司马迁对先秦时流传下来的文献史料(如《世本》《大戴礼》《尚书》《孔子家语》《春秋》《国语》等)加以整理和谨慎选择,并亲赴各地做采访调查(“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有体系地叙述了传说时代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事迹。
司马迁客观求实的治学态度固然值得敬佩,但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与其说《五帝本纪》是信史,不如说是司马迁心目中的古史,它反映的是司马迁的“古史观”。
《史记》五帝谱系读《五帝本纪》,不难概括如下几个特点:一、五帝之血缘关系“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五帝从黄帝到舜禹,为同一家系。
颛顼之后诸帝,皆为黄帝与妻子嫘祖的子孙,血统一脉相承,只不过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国号,用以彰显各自的德业。
二、完美的帝王形象司马迁笔下的五帝,个个都是伟光正的全能王,他用尽了溢美之词: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
”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普施利物,不于其身。
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顺天之义,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其动也时,其服也士。
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
能明驯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
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
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
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史记·五帝本纪》五帝说浅析——兼论先秦时代产生的两种五帝说
… …
5 喾 、 、 、 汤五帝说。此说为 王莽 时所 . 尧 舜 禹、
创 , 一度定 为 国 家典 制 , 随着 新 朝 灭 亡 , 并 但 即被 废
弃。《 汉书 ・ 王莽传 》 记王莽 夺得 帝位后 , 封黄 分 帝、 少昊 、 颛顼 、 尧 、 、 、 、 、 喾、 舜 夏 殷 周 汉之后 , 以奉祀
作者简介 : 孙锡芳 (9 7 ) 女 , 17 一 , 内蒙古 五原 人 ,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 生。
一
8 — 4
维普资讯
之后 。这是我 国古代最早的一种五帝说。 2 .太 嗥 、 帝 、 帝 、 嗥 、 顼 五 帝 说 。此 说 炎 黄 少 颛 始见于《 吕氏春秋》 。在其《 十二纪》 中分别说 : 孟春 之 月 , …其 帝太 嗥 , 神句 芒 。孟 夏 … 其
几种五帝说。考证不 同五帝说 的产 生和发展源流 , 以发现先秦时期产生的两种五帝说是其他 说法的源 头。但 可 两说本身又具有 不同的 旨趣 。司马迁 沿用 其中之一, 是经过 网罗诸 多文献 和广泛调 查 的结果 , 因而 其五帝说 的
可靠性较 强。
关键词 :五帝说 ; 祭祀 ;先秦
中图分类号 i 2 7 0 K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i 0 15 5 (06)40 8 -4 0 - 7 20 0 - 40 1 9 0
维普资讯
20 06年 7月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un f hn i o l nvri (oi cec dt n ora o S ax N r ie t S c S i eE io ) l ma U sy l a n i
《史记》之黄帝家族内部的禅让制,夏商周秦的血源关系。
《史记》之黄帝家族内部的禅让制,夏商周秦的血源关系。
史记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
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
契为商,姓子氏。
弃为周,姓姬氏。
轩辕杀蚩尤后,诸侯们尊其为天子,代替了神农氏,是为黄帝。
黄帝崩后由其孙子颛顼登基,颛顼崩后由其侄儿帝喾登基。
帝喾崩后其长子挚代行一段时间后由其次子帝尧登基。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
是说尧当“太上皇”28年。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崩。
合计100岁,结合尧死的时间,舜实际掌权实在30岁时,正式登基是在58岁。
综上尧活了98岁,比舜大40岁。
不知什么原因尧、禹是黄帝的第三代孙子,舜是黄帝的第七代孙子,年龄却错了位。
想起我的家族,同辈的最大者已经有90多岁,最小的30岁不到。
远古人寿命短,像尧舜这种超级寿星的简直就是外星人,年龄和辈分出现代差也可以理解。
结论一: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和夏禹王都是黄帝得封国的儿子们得直系子孙。
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
就是说有黄帝有十四个儿子领有封地,直接成为封地部落首领,只有他们才有资格践天子位。
而所谓“禅让制”就是这些处于统治地位的部落首领的族亲间的内部的相互推举,整个大部落联盟中的其他外姓氏族部落首领可能只有参与联盟会议举手投票的份。
至于契、弃、大业的父系身份则来路不明,或者还处于落后的母系氏族社会。
殷契,母曰简狄,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即商王朝的祖先契是母亲吞燕子鸟蛋而生的,显然其部落与帝喾的中央统治部落是联盟关系,可能帝喾作为部落首领可能和被联盟部落的女首领有名义上得联姻关系。
)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帝喾元妃。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五帝本纪》的文化功能素材
《五帝本纪》的文化功能《五帝本纪》是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年—约前86年)撰写的《史记》的第一篇(卷),在我国政治史、民族史与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司马迁面对当时百家称"黄帝"而文辞不雅驯,通过实地考察,对传闻"五帝"现象进行重新思考和研究,反映了卓著的史学眼光与时代意识。
《五帝本纪》中的"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血缘联系,"黄帝"是始祖,"颛顼"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帝喾"是黄帝之曾孙、玄嚣之孙、蟜极之子,"尧"是帝喾之子(名放勋),"舜"是昌意的七世孙(即黄帝的八世孙)。
当然,《夏本纪》记载继承"舜"大位的"禹"是昌意的三世孙(即黄帝的四世孙),其间显有错讹与矛盾,则是另一问题,也愈益凸显了这个世系与谱系的重构本质。
"五帝"并不是中国古代原本就有的概念或提法,而是在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完善的。
但是,据龙山文化遗址等考古发现,相当于"五帝"时期的历史时代是客观存在的。
在客观与逻辑意义上,《五帝本纪》反映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多重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历史认同。
历史认同是历史建构与历史重构的基础和前提。
炎帝、黄帝等上古帝王,不见于《诗经》《尚书》的记载。
炎帝、黄帝的记载,在流传文献中最早见于《国语·周语》。
司马迁重新梳理勾勒历史,以黄帝为首重建上古史的谱系,既是对五方上帝神观念的扬弃,也是对人文历史认识的自觉化与理性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意义。
关于这种历史重构中的诸多复杂问题,例如如何处理神话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司马迁尝试"神话的历史化"和"历史的神话化",恰恰反映了对神话传说历史价值的尊重和赋予现实历史价值的双重努力,体现了历史重构在面对历史文化资源与现实社会需要时的多重考量和曲折历程。
简明中国史之五帝本是一家人,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代!
简明中国史之五帝本是一家人,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代!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在黄帝出生之前,部落联盟的盟主是神农氏。
盟主嘛,就是大家长,部落之间的大事小情都要处理,大家也要定时的去看望盟主。
这个大家长是世袭制的,可黄帝跟神农氏并没什么血缘关系,他又是怎么成为天下之主的哪?原来啊,在黄帝成年的时候,那一代的神农氏已经没落了,没办法给诸侯们主持公道,一些个大的部落就开始欺负小部落。
神农氏自己没有本事帮诸侯解决问题,也就没人把他当回事了,只有黄帝是个例外。
当时的天下有三个部落比较强大,一个是炎帝部落,一个是蚩尤部落,还有一个就是黄帝部落。
炎帝和蚩尤仗着自己身体壮,公开的不把神农氏放在眼里,每次打完别人都是一副“我就打你了,没有为什么”的表情。
黄帝就不一样,他也经常吞并周围的小部落,可打完了总会讲讲理,我打你,是因为你不尊重领袖“神农氏”。
那会几乎没有部落尊重神农氏了,所以黄帝这个理由打完谁都用的上。
虽然同样是挨打,可被黄帝打完的感觉有点不一样,这哥们有种替天行道的光环加身,以后跟着他混肯定不会亏待自己,所以很多小部落心甘情愿的归顺了黄帝。
黄帝这实力一天天增强,内心也是泛起了波澜,披着虎皮都这么威风,这要是变成老虎那得是什么感觉,他就有心往盟主的位置上进步一下了。
黄帝首先从内部开始动作,他制定了很多规定,都是鼓励大家精诚团结的,然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让大家吃饱穿暖,最后整顿军队,让自己的具备一统天下的战斗力。
黄帝的第一个进攻目标是炎帝,这时候炎帝的实力也是非常的强,所以双方僵持了很长时间才分出胜负,黄帝部落征服了炎帝部落,两个部落合并组成一个新的更强大的部落。
此时黄帝的对手只有蚩尤了,本来蚩尤部落是一个极其强大的部落,可现在黄帝部落已经进化升级了,所以黄帝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就打败了对手,还杀掉了蚩尤。
这时候黄帝放眼望去,已经是一望无边没有对手了。
四方的小诸侯也很识趣,就推举黄帝为新一任的诸侯盟主,黄帝就此取代了神农氏,被诸侯们称为天子。
《史记·五帝本纪》与中华共同体的形成
客观 史实 的唯一依 据 。然而 史学作 品
具有历史重 构 的本 质属性 ,本 身便是
一
帝 ”而 文辞 不 雅驯 ,实 地考 察 ,对 传闻 “ 五 帝 ”现 象进 行重 新 的思考和
研 究 。尽 管 《 史记 》 已经 做到 “ 择其 言尤雅者 ” (《 史记 ・ 五帝本纪》 ),
种复杂 的历史文 化现 象,需要对其
中
垡
中 “ 五帝”的变化
“ 五帝 ”并不是 中 国古代 原本 就 有 的概 念或提 法 ,而是 在战 国时期逐 渐形成 和发展 完善 的。但是 ,据 龙 山
念 ,而且反 映 了黄帝 已经居 于 中央统 摄 地位 ,对 四方 神具有 支配 与指 导作
用。 《 吕氏春秋 ・ 应 同》 以五 行 思想
67中垡文化研究采古社会土叉学院学报2017noo1五帝本纪中的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血缘联系黄帝是始祖颛项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帝喾是黄帝之曾孙玄嚣之孙蠕极之子尧是帝喾之子名放勋舜是昌意的七世孙即黄帝的八世孙当然夏本纪记载继承舜大位的禹是昌意的三世孙即黄帝的四世孙其间显有错讹与矛盾则是另一问题也愈益突显了这个世系与谱系的重构本质
顺序一致 , 与《 伪 尚书序 》 也 比较接近 , 是对此 前五帝 顺序与 谱系 的重 新建 构
与整 合 。
融会在秦汉 以来 以华夏 民族 ( 汉 民族 )
为主体 的 多民族与 多元文化 的统一 的 国家 形成进程 中,促 进 了国格 意识 的 形成 与思想 文化 的发展 ,对 后世影 响 深远 。中华 民族是一个多元统一体 H J 。
文 化
研
究
文化遗址 等考 古发现 ,相 当于 “ 五帝 ”
【doc】“五帝”世系与秦汉时期“华夷共祖”思想
“五帝”世系与秦汉时期“华夷共祖”思想2005年9月第15卷第3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hina‟sBorderlandHistoryandGeographyStudiesSep.2005V0lI15No.3“五帝”世系与秦汉时期”华夷共祖”思想王文光翟国强文章考察了”五帝”世系和”华夷共祖”思想的具体内容,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影响,意义.认为,《史记》构拟的”五帝”世系和所反映的”华夷共祖”观念,是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确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我国群雄割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思想也不曾动摇;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五帝秦汉华夷共祖大一统作者王文光,1955年生,云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翟国强,1957年生,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地址: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邮编650091.本文所指”五帝”,即《史记》所载的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①”华”,是指以先秦时期的华夏族为主体,到汉代发展而成的汉民族,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夷”则指秦汉时期生活在统一多民族国家郡县内及周边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祖”则指中国大一统思想语境下的以黄帝为首的民族共祖和肇始人君.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出了五帝世系,并以此为起点进一步阐述了以五帝为中心的民族大一统思想或”华夷共祖”思想,反映出作者朴素的民族平等意识.《史记》中明确记载了华夏和匈奴,越人都是黄帝后裔,甚至朝鲜,西南夷也与黄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明确体现出“华夷共祖”的思想.关于五帝世系,20世纪初期的古史辨派大师顾颉刚先生认为这是神话传说不足为信.②其实,五帝有无其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古史系统所反映的我们祖先创造历史的轨迹,所反映的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即”华夷共祖”的思想意识,以及这种意识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这才是史学研究应关注的所在.本文拟就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和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影响与意义做如下分析.《史记》开篇人为构拟出的五帝世系,除照顾到历史的顺序外,也是司马迁以他大一统政治①参见《史记》卷1《五帝本纪》.②参见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l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4页.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理想统领全书的一个内在逻辑起点.《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黄帝长成后娶西陵之女,生玄嚣和昌意;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砻江),娶蜀山氏之女,生高阳,则高阳为黄帝之孙,是司马迁五帝谱系中的第二帝颛顼.从黄帝娶西陵之女和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来看,黄帝时代与西部的民族交往频繁. 颛顼亦不同寻常,据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①颛项死后,由他的侄儿高辛继位,是为帝喾.《史记?五帝本纪》载:”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帝喾死后,由其子放勋继位,史称尧帝.《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如此仁爱的尧帝死后,”百姓悲哀,如丧父母”.接替尧帝的舜帝虽然不是尧帝所生,但同样是黄帝的直系血亲后裔.据载:”虞舜者,名日重华.重华父日瞽叟,瞽叟父日桥牛,桥牛父日句望,句望父日敬康,敬康父日穷蝉,穷蝉父日帝颛顼,颛顼父日昌意.”如此一辗转推考,则虞舜是黄帝后裔无疑.司马迁以大一统政治理念构建起来的早期帝王,个个道德高尚,是大一统条件下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理想的君主,他们都是黄帝的后裔,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这些理想的政治人物,为司马迁在《史记》相关传记中表达”华夷共祖”的思想埋下了伏笔,提供了思想基础.在司马迁笔下,华夏族和后来的汉民族自然是黄帝的直系苗裔.先看华夏先祖夏禹,《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日文命.禹之父日鲧,鲧之父日帝颛顼,颛顼之父日昌意,昌意之父日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则夏族是黄帝直系子孙无疑.商族也是黄帝子孙,《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日简狄,有女戎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尽管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贞洁受孕的传说,但简狄为帝喾之妃是可以说明问题的,即契是帝喾法律意义上的子女.按司马迁的记载,周族与帝喾的关系更亲密.《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日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同样,虽然有姜原践巨人足迹贞洁受孕的传说,但由帝喾妻所生之子亦是其法定子女.由此来看,周族和商族这两个历史久远的民族有着多么紧密的血缘与亲缘关系,正是以二族为核心,加上古老的夏族,在广泛吸收周边民族的基础上,形成了汉民族的前身——华夏族.至此,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认为:古老的夏,商,周三族同时存在于相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分别建立过夏,商,周三个王朝,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核心,以之为主体,不断向着中华民族发展,其身上表现出来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最初起点.夏,商,周三族是华夏族和汉族的先民,共祖以黄帝为首的五帝.由此可见,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的”华夷共祖”思想,首先强调的是华夏共祖,接下来才是华夷共祖.我们认为这一认识较为符合先秦以来华夷互化,华夷相融的基本史实,即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不仅政治上有这样那样的联系,思想文化上也有诸多认同.对于华夏族和汉民族周边的”夷”,司马迁在《史记》中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各少数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从而完整地表述了”华夷共祖”的大一统思想.现将相关史料综述如下,以说明①②《史记》卷1《五帝本纪》.一2一“五帝”世系与秦汉时期”华夷共祖”思想之:分布在西部的秦人,本为西戎,司马迁认为秦人是黄帝后裔,《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分布在中南部的楚人也与秦人共祖帝颛项,《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分布在东南的越人也是黄帝后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勾践的子孙到汉代被汉中央政府封为王侯,《史记?东越列传》载:”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勾践为大禹之后,大禹为黄帝之后,那么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自然也就是黄帝后裔了.分布在北方的匈奴虽然一直威胁汉族,是当时汉王朝民族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与汉族仍有文化渊源关系.《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可见,匈奴也是黄帝苗裔.分布在西南的少数民族与黄帝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楚人庄趼王滇,带去了众多的楚人,汉朝建立后,庄趼的后代仍世袭滇王,故《史记?西南夷列传》载:”秦灭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楚人的先祖为帝颛项,作为楚苗裔的滇王,当然是黄帝苗裔了.由此亦可窥见先秦,秦汉时期黄河流域,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且在这种民族关系后面隐藏着一股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便是”华夷共祖”的文化认同,这也就是西南各民族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自发地融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融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种文化必然.总之,在司马迁看来,汉族四周的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族,都与汉族一样是黄帝后裔,甚至朝鲜也与黄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D虽然该看法有些片面,但这种”华夷共祖”的思想,一方面是秦汉政治大一统理论和实践的反映,同时也或多或少反映了先秦到秦汉华夷融合的基本史实我们认为,”华夷共祖”观念的产生首先是先秦以米各民族对黄河流域文化认同的必然结果.根据考占发现和研究,早在旧石器时代,我国已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系统,且各系统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即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多元的文化态势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地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其中,黄河流域是我国境内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地区.位于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和河北武安的磁山文化遗址,是两处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距今约有7000余年.其文化遗存反映了磨制技术的成熟,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聚落的建立等内容.②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分布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并辐射至河北,河南,宁夏,甘肃,内蒙古南部和湖北①《史记》卷38《宋微子世家》载:”箕子者,纣亲戚也.”周武王灭商纣王后,”乃封箕子于朝鲜”.又《史记》卷115《朝鲜列传》载:”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②参见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8年第2期;邯郸市文管所,邯郸地区磁山考古队短训班:《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试掘》,《考古))1977年第6期.一3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西北部一带,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曾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①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早已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境内最为发达,影响也最大的地区.在这种背景下,把主要形成于黄河流域的五帝系统,作为各民族文化凝聚的核心和”华夷共祖”的形象予以树立,最具有现实的号召力.其次,”华夷共祖”观念的确立是先秦以来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民族融合和大一统思想历史积淀的结果,其标志是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全国大一统的第一个高潮.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既是对大一统学说的一次成功检验,也是对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所谓大一统,是指中央集权的君主制政体和拥护这种政体的思想或意识形态.”华夷共祖”就是大一统,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据有关学者研究,在秦汉以前的3000年间,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历史舞台,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民族融合,为华夷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历史的基础.②第一次融合及统一的趋势,发生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铜石并用时期.此时的中华大地已在诸多地区都透射出文明发达的曙光,而在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在黄河中下游最先开始了统一的趋势.其标志是黄帝部落分别在”阪泉之野”和”涿鹿之野”征服炎帝和蚩尤部落后形成了以黄帝为首的统一黄河中下游各部落和部落集团的大联盟,黄帝成为共主.第二次是夏,商,周的替代和融合,从而逐渐形成最初的人们共同体——华夏族,其标志是:有了共同的族称——夏,共同的地域观念——禹域(与四夷相对称的中国),初步构成了有共同祖先来源的谱系——以黄帝为共同始祖等等.与之相应,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大一统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⑧的诗句,是对大一统思想的最初表述.第三次融合即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已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并已形成华夷五方格局与华夷统一的历史趋势.生于春秋乱世的孑L子,适应人心思定的时代要求,主张”克己复礼”,以周天子为核心,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春秋公羊传》中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④这里,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大一统”概念.”大”,重视,尊重之意,”大一统”就是明确要以一统天下为己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大一统观念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其中公羊学说最具代表性.尽管如此,反映大一统的”华夷共祖”思想在先秦时期并未占主导地位.在传统的华夏族的民族观中,对非华夏族是歧视的,不平等的,这在《礼记?明堂位》中有明确记载:”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车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上,东面北上……九夷之国,东门水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战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此周公明堂之位也.①参见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若干问题》,《考古》1965年第1期;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巩启明:《仰韶文化》,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207页.②参见陈连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特点》,黄爱平,王俊义编:《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0页.③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下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43页④《公羊传》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子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见李宗侗注释:《春秋公羊传今注今译》(上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4版,第1页. -———4.—.——“五帝”世系与秦汉时期”华夷共祖”思想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①由此可见,属于华夏族的诸侯都在明堂之内,而”九夷,八蛮,六戎,五狄”只能在东西南北四门之外,其受歧视与不平等待遇是显而易见的,其主导思想是“内诸夏而外夷狄”.此外,在先秦时期的一些着作中还常把戎狄比作豺狼,而且甚至在文字符号上都带上歧视色彩,当时的文献如《诗经》,《春秋》,《左传》等在提到少数民族时,往往在其称呼的用字上加上犬字旁或虫字旁,因而华夏与戎狄自然不能共祖了. 秦汉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政体下的大一统的基本格局,使统一趋势变为现实,使各民族生活在统一的国家里,为司马迁体现大一统思想的”华夷共祖”观念的提出和确立提供了客观依据和现实可能.公元前221年,秦统一”诸夏”,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随后,”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又取闽越地,置闽中郡(今福建),取岭南越地,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广州),桂林郡(置今广西桂平)和象郡(治临尘,今广西崇左);”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②至此,在西至甘宁,北至内蒙古,东至海及辽河以东,南至岭南的广大地区,实现了政治的统一.这一统一虽仍以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为主,但却包括了周边的部分少数民族,如南方的百越和苗瑶,西部的氐羌,北方的阿尔泰语族及东北的民族.先秦时期居于今山东,淮河流域的东夷,已成为秦人,完全与华夏族融合了.秦朝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虽然仅仅维持了l5年,却具有开创性意义.刘邦建立汉朝后,由于社会经济残破不堪,对待各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以和平相处为主,例如与匈奴的”和亲”,③封东瓯,闽越为外诸侯,(与南越遣使通好⑤等等.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已是”财阜有余,士马强盛”,国力空前增强,一改过去退守自保的政策,首先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当时民族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汉匈关系.汉武帝分别在元朔二年(前127),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南之地,阴山地区,匈奴河西地,设立了朔方郡(治朔方,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酒泉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敦煌郡(治敦煌),张掖郡(治鲽得,今甘肃张掖).⑥上述五郡的设立,使今内蒙古,甘肃,青海之地和分布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都有效地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管辖之中.在南方,汉武帝利用东瓯,闽越的内部矛盾,各个击破,将东瓯,闽越迁入江,淮间,⑦成为汉朝的编户齐民,渐次融人汉族;之后又平定南越和南海,设置了岭南的南海郡(治番禺,今广州),苍梧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郁林郡(治布山,今广西桂平),合浦郡(治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交趾郡(治赢娄,今越南河内市),九真郡(治胥浦,今越南清华省),日南郡(治西播,今越南广治),珠崖郡(治晖都,今海南省海口),儋耳郡(治儋耳,今海南洋浦港北)九郡.⑧经过上①许嘉璐:《文白对照十三经?礼记?明堂位》,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页.②《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③参见《史记》卷1lO(匈奴列传》;《汉书》卷94(匈奴传》.④参见《史记》卷114《东越列传》;《汉书》卷95/(西南夷两粤朝鲜传》.⑤参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汉书》卷95/(西南夷两粤朝鲜传》.⑥参见《汉书》卷28/(地理志》.⑦参见《汉书》卷95/(西南夷两粤朝鲜传》.⑧参见《汉书》卷28《地理志》;《汉书》卷95/(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一5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述郡县的设置,先秦以来一直活跃在中国南方的百越民族,基本上都纳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中,而且还有部分越族融于汉族.在西南,汉武帝从建元六年(前135)开始先后设立了犍为郡(治焚道,今四川宜宾),蛘舸郡(治故且兰,今贵州贵定),越嵩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益州郡(治滇池县,今云南晋宁)等,①在这些地区采取羁縻统治,在安排郡县官吏时,保留着地方少数民族上层,如赐滇王印,任用夜郎王等.于是,西南各民族开始纳入统一多民族的郡县体制之内.此外,对于更为边远的少数民族,两汉政府设属国,由都尉管辖,前后设有:广汉属国,蜀都属国,犍为属国,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辽东属国②等.随着郡县制在周边少数民族分布区的推广,汉王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格局更加稳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需要大一统理论的支持,秦汉之际公羊学派盛行,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来维护统一政治的理论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并将之贯穿到相关的国家政治理念之中.从此,”大一统”开始成为中国政治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史记》的”五帝”世系和”华夷共祖”思想正是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的产生和确立正符合大一统思想和大一统时代的要求.当然,这些也是与司马迁个人的经历和认识水平分不开的.如前所述,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大一统局面已经确立,西汉正处于汉武帝时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张骞通西域后,使人们关于“天下”的观念大大的扩展了.在大一统的历史背景下,司马迁有条件游历四方,包括对西南地区的考察.同时从前代着述诸如《逸周书》,《尚书》,《左传》,《国语》,《大戴礼记》等中继承了有关思想,汲取了历史上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和教训,使之能够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博大胸怀和广阔的视野来看待民族关系问题,认识上便获得了升华和飞跃.他有意识地将周边各民族纳入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中,表明了各民族均是天子臣民的民族大一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华夷共祖”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即使在我国群雄割据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思想也不曾动摇.这里仅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为例.东汉以后,中国北方,西北方的部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相继内迁,在原来汉民族分布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许多政权,即所谓的”五胡”十六国.以匈奴,鲜卑为首的”五胡”都自认为是黄帝后裔.这种思想产生的背景有二:一是内迁的”五胡”汉化程度很深;二是”五胡”作为统治民族为了更有效地治理统治区的汉民族,便沿袭了司马迁”华夷共祖”之说,都旗帜鲜明地强调本民族是黄帝后裔.于是,汉族与”五胡”在政治上产生了更加深厚的联系和”华夷共祖”的文化认同,其结果则是在隋唐更大规模的大一统时代到来之时,”五胡”基本上都融人了汉族,使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汉族更加强大,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发展,其历史意义与文化意义深远.作为系统记载”五胡”及其所建政权情况的《晋书?载记》,基本上沿袭了司马迁”华夷共祖”①参见《汉书》卷284地理志》.②参见《后汉书》志234郡国五》.一6一“五帝”世系与秦汉时期”华夷共祖”思想思想,多次强调”五胡”皆黄帝后裔,或者强调该族与汉族有亲缘关系.与汉代不同的是,”五胡”统治除了有”华夷共祖”的思想意识之外,还以儒家思想作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以之来治理国家,目的是希望得到汉民族上层贵族的支持,同时在客观上也使”五胡”快速融入汉民族之中.“五胡”十六国时期比较典型的具有”华夷共祖”意识的民族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建立汉一前赵,大夏,北凉等政权的匈奴.《晋书?刘元海载记》载:刘元海是”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至于为什么会姓刘,《晋书》亦做了详细说明:”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①正因为如此,刘元海起兵反晋时便打出了复”汉”的旗号,并在永兴元年(304)”(刘元海)乃为坛于南郊,僭即汉王位……乃赦其境内,年号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刘元海的思想意识与他对汉族传统文化认真学习,对”华夷共祖”思想有较好的文化认同是分不开的.《晋书?刘元海载记》曾载:”(刘元海)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曾建立前燕,西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北魏等政权的鲜卑人亦是黄帝后裔.《晋书?慕容庾载记》载:”慕容庾字弈洛环,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按黄帝)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日东胡.”④因此,有着共祖黄帝思想的慕容鲜卑汉化程度很高,《晋书?慕容鱿载记》载:”(鱿)赐其大臣子弟为官学者号高门生,立东庠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鱿雅好文籍,勤于讲授,学徒甚盛,至千余人.亲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着《典诫》十五篇,以教胄子……鼽亲临东庠考试学生,其经通秀异者,擢充近侍.”建立前秦,后凉政权的氐人本为西戎,《晋书》亦记其为黄帝后裔.《晋书?苻洪载记》载:“苻洪字广世,略阳临渭氐人也.其先盖有扈之苗裔,世为西戎酋长.”有扈为大禹之后,而大禹为黄帝之后,由此推之,则有扈当然为黄帝苗裔.所以,氐人符健称帝后向天下颁行诏书,要求百官每年向政府推荐贤良,方戎,孝廉等博学之士,而这些人实际上都是黄帝之后,是熟悉儒家经典,具有”仁义礼智信”道德情操的汉族知识分子.建立后秦的羌人,《晋书》也记载他们是黄帝之后.《晋书?姚弋仲载记》载:”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按,帝舜)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对此,《周语?鲁语》明确说有虞氏是黄帝之后.在”五胡”所建国的国名中,不但充满了华夏色彩,更有甚者是以夏为。
《黄帝伐赤帝》与先秦时期民族融合关系
《黄帝伐赤帝》与先秦时期民族融合关系
桂珍明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黄帝伐赤帝》属于《孙子兵法》之佚篇,1972年4月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二号汉墓,“《黄帝伐赤帝》则是有关古史传说时代的新资料,均非常珍贵。
”(朱凤瀚、徐勇:《先秦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该简自出土以来,学术界研究甚少,似乎“新资料”、“非常珍贵”的价值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同时,在华夏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五帝”时代是各民族共同体从孕育、形成到初步发展的时期,作为五帝之首的“黄帝”时期在先秦时期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更居于重要地位,本文拟从先秦时期民族融合的角度阐释《黄帝伐赤帝》的价值。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桂珍明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炎帝、黄帝、赤帝辨析 [J], 何冰;刘存棣
2.浅析先秦时期"德治"在民族融合中所起的作用 [J], 刘瑜
3.论先秦时期晋东地区的民族融合 [J], 连东;王智庆
4.试论春秋时期晋国与赤狄之间的民族融合 [J], 吕玲
5.论临沂汉简《黄帝伐赤帝》的著成时代 [J], 宋会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