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概念】世界地理名词解释汇总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1. 地理学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主要关注地球的物理特征、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其相互关系。
2. 自然地理学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循环、生态系统等。
3.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研究人类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
4. 地球 (Earth): 人们生活的行星,它的物理特征包括大小、形状、地壳、地幔、地核等。
5. 大气层 (Atmosphere): 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包括各种气候和气象现象发生的空间。
6. 地形 (Topography): 描述土地表面的形状和地貌特征,如山脉、平原、山谷等。
7. 气候(Climate): 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8. 生态系统 (Ecosystem): 由生物群落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包括生物多样性和能量流动等。
9. 水文循环 (Hydrological cycle): 描述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蓄水等。
10. 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 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
11. 大陆漂移 (Continental drift): 大陆在地球表面移动和变化的理论,由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
12. 磁极 (Magnetic pole): 地球内部磁场较强的区域,南磁极和北磁极。
13. 地质 (Geology):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历史和过程的学科。
14. 生物地理学 (Biogeography): 研究物种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关系。
15.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现象。
16. 土壤侵蚀 (Soil erosion): 土壤被水、风或人类活动侵蚀的过程,对农业和环境有害。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学科,涉及到许多地理名词和地理术语。
这些名词和术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地理名词和地理术语,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一、地理名词解释1. 大陆:大陆是指地球表面上的陆地区域,通常与海洋相对。
大陆通常由岩石和土壤组成,是人类居住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2. 海洋:海洋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域区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也是全球水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3. 河流:河流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流,通常由降雨和融雪形成。
河流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也为人类提供了交通和农业灌溉的便利。
4. 山脉:山脉是指地球表面上的一系列山峰和山脊的组合。
山脉通常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形成,是地球上最高的地形特征之一。
5. 湖泊:湖泊是指地球表面上的静水体,通常由河流、降水或地下水形成。
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
二、地理术语1.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和气象要素的统计。
气候通常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是一个地区的典型天气模式。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地区内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生态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3. 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的上部松散物质,包括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和空气。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也是农业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地壳板块:地壳板块是地球表面上的巨大岩石块,覆盖了地球的外部部分。
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5.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的技术工具。
GIS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空间关系,用于城市规划、环境管理和灾害预防等领域。
三、地理名词与地理术语的重要性地理名词和地理术语是地理学的基础,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简单的自己删。
一、名词解释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指气候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2.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3.沙漠化: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
4.自然带:指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影响,在地表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延伸分布,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性自然区划单位。
5.萨王纳:干湿季对比非常明显的热带地区,主要见于东非、南美巴西高原和印度等地;热带稀树草原又称萨瓦纳群落。
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7.地域分异: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8.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9.洋流: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10.风海流:在风的作用下而产生的风对海水的应力,包括风对海水的摩擦力和施加在海面迎风面上的压力而形成稳定海流。
11.农业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社会12.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13.中东地区: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14.地中海:欧洲、非洲和亚洲大陆之间的一块海域。
15.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最深处1620~1637m。
平均深度730m,面积3.15万km^2,南北长636km,宽48km,湖面海拔455m16.民族:指在文化、语言、历史或宗教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
世界的地理名词解释

世界的地理名词解释1. 大洲(Continent)大洲是指占据地球表面较大面积的陆地单元。
世界上有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每个大洲都拥有独特的地理特征、文化及生态系统。
2. 国家(Country)国家是指一个具有统一政权和独立主权的地理区域。
一个国家通常拥有自己的领土、政府、法律体系和经济体系。
世界上有195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3. 首都(Capital)首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行政和文化中心,通常是国家政府所在地。
首都在国家内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和行政地位,是国家权力的集中体现。
例如,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特区。
4. 湖泊(Lake)湖泊是由淡水填充的天然水体,形状多种多样,大小不一。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位于非洲的维多利亚湖,而北美洲的五大湖则包括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
5. 山脉(Mountain Range)山脉是由一连串山峰组成的地形特征,通常沿着地球的地壳板块移动所形成。
世界上最著名的山脉之一是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洲,包括了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6. 河流(River)河流是流动的淡水,由降雨、地下水或冰川融水形成。
河流在地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提供了水资源,也形成了肥沃的土地。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而亚马逊河则是水量最大的河流。
7. 半岛(Peninsula)半岛是一块陆地,三面环海,与其他地区通过狭长的地峡相连。
世界上著名的半岛包括意大利的意大利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韩国的朝鲜半岛。
8. 岛屿(Island)岛屿是地球表面上被水包围的陆地单元,可以是大陆边缘的岬角或者是海下火山爆发形成的。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而马尔代夫则是由众多小岛组成的岛国。
9. 丘陵(Hills)丘陵是介于山脉和平原之间的一种地形,通常呈现起伏的形状。
丘陵地带常常适合农业和林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
世界地理总结

一、名词解释:自然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P50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
一般而言,最基本的差异包括纬向地带性差异(地带性差异)和非纬向地带性差异(非地带性差异)。
此外,还有由上述两者派生出来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
热带雨林带: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热带高温多雨地区由热带种类组成的,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高大茂密而终年常绿的乔木植物群落。
为世界上发育最繁茂的植被类型。
它分布的地区水热条件充沛,且全年分配均匀,常年湿润,无明显的季节区分;土壤类型为砖红壤或砖红壤性土壤,生物循环强烈,有机质分解迅速。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10°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绝大部分地域。
这里地处低纬,是赤道气团的源地,同时位于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辅合上升,多对流雨。
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
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
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地带性:广义的地带性包括:①纬度地带性②经度地带性③垂直地带性;侠义地带性主要指纬度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近于东西向延伸、呈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性。
地域格局: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的特点。
二、简答1、非洲贫困的原因:①殖民主义掠夺是造成非洲国家贫困的重要的历史因素②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形成贫困的结构性因素③政治和社会的不安定是造成非洲贫困的又一大因素④非洲的人口增长过快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压力⑤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了非洲的贫困⑥艾滋病病毒的肆掠使非洲大陆愈加贫困2、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①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世界地理(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地理一.名词解释1.板块: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
2.产业的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中服务业这一非物质(软的)生产部门所占比重更大,而农业和工业等物质(硬的)生产部门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这种现象为产业的软化。
3.大城市圈:超越行政界限而在景观一体化的区域或功能上同大城市关系密切的区域。
4.自然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5.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与总支出的比值,经济越发达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越低。
6.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7.EU:即“欧洲联盟“,它以欧共体1991年12月11日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的“欧洲联盟条约”的建立为标志。
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共体未就其称谓变更问题做出决定,但欧体内和国际上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欧盟”。
OPEC 石油输出国组织英文缩写8.华莱士线:穿过龙目岛与苏拉威西岛动物区系分界线,该线的西北部是亚洲大陆性动物栖息地,东南部澳洲古老原始的大洋性动物栖息地。
9.APEC: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10.阳光地带:泛指美国本土37N以南的地带,以气候温和,阳光充足而闻名三.填空题1.世界石油生产地域分布储量分布基本一致,集中在波斯湾地区。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马格里布的三个国家: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
是地中海气候发展地中海型农业。
4.洋流分为风海流﹑梯度流﹑密度流。
5.莱茵河是欧洲的黄金水道,支流鲁尔河,内陆沿河布局。
6.区域经济集团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地域分异的现象8.南美安第斯山以东气候具有极端性,山地以西具有稳定性9.日本工业分布其濑户内海工业基地被称为借场地带10.沙漠化是以人为活动为诱因所引起的土地退化11.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对外转移过剩产业、夕阳产业创造条件12.全球自然灾害发生的成因,全球变暖,人类社会灾害易损性增大抗灾能力相对下降的结果。
世界地理重点知识

世界地理重点知识一、名词解释1.自然带:自然带又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是指在纬向地带性因素制约下,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2.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的、内部有一定相似性的地段之间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
3.地域分异规律:带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4.离散型板块边界:洋脊的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而动。
5.汇聚型板块边界:海沟附近或大陆板块之间的板块相向运动。
6.平错型板块边界:转换断层,两侧板块水平剪切滑移。
7.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合成一个整体,包括:内在联系性、空间组合性、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它们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带状,按经线方向有规律的南北更替、顺序排列的变异性。
8.非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指地理环境随地质构造、地形、海陆分布、洋流以及大气环流的某些特性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与纬向地带性有偏差的变化。
9.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性:即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或区域性。
10.中美地峡:科迪勒拉山系自北美大陆向南延伸的部分,狭长,多山地、丘陵。
境内多火山和地层陷落带。
11.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
因这里长期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现有国家同属拉丁语系,因此而得名。
12.产业“软化”:在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中服务业这一非物质(软的)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增大,而农业和工业等物质(硬的)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的现象。
13.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
14.世界经济一体化:遍布世界各地的交通和通讯网络是全球每一个角落都进入国际分工的体系中,从而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对自己有利的产业,并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其他资源,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取得最理想的经济效益。
地理干货丨高中地理名词及概念

地理干货丨高中地理名词及概念学好地理要知道75个地理名词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向外扩展到外围空间的磁力线所构成的地球外部磁场。
5、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莫霍洛维奇面或M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201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9、康拉德面:地胯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10、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2019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11、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2、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13、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1 / 7式。
14、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15、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7、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一、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因此有许多专有名词和术语。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地理名词的解释。
1. 大陆漂移:指地球上大陆板块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2. 热带风暴:是一种位于热带地区的低气压系统,其特点是风力强劲、降水量大。
热带风暴包括飓风、台风和热带低气压等种类。
3. 地貌: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各种地形单位。
4. 洪水:指由于降雨过多或河流水位上升等原因造成的大规模涝灾。
洪水常常会导致城市和农田的淹没,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重大影响。
5. 气候:是指长期而稳定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风向、湿度等因素的平均值和变化范围。
6. 土地开垦:指对原本未经开发的土地进行开拓、改造和利用的过程。
土地开垦常常涉及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
7. 污染:是指对地球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或能量的释放。
污染会导致空气、水体和土地质量下降,对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二、地理术语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许多专门用于描述地理现象和研究方法的术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术语。
1. 地球经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与本初子午线的角度差异,也称为经度。
通过经度可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空间位置。
2. 地球纬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距离地球赤道的距离,也称为纬度。
纬度可以用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纵向位置。
3. 峰谷系:指一块地球上连续的山脉和河谷。
峰谷系通常由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组成。
4. 生物圈:指地球上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生命群落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活动的居住和交互关系的区域。
5.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得子孙后代也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模式。
6.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存储和展示的技术体系。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1. 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的学科,关注地球的自然与人文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地球: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
3. 大洲:大洲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区域,有七个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
4. 国家: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具有自己的政府、领土和人民。
5. 首都:首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和行政中心,通常是该国或地区的最重要城市。
6. 山脉:山脉是许多连续的山峰组成的地形,它们通常在地壳板块碰撞时形成。
7. 河流:河流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水流,流经地表到达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
8. 湖泊:湖泊是由淡水填充的地理形态,通常由地壳运动或冰川形成。
9. 海洋:海洋是覆盖地球表面大部分的咸水区域,包括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10. 沙漠:沙漠是干旱地区,缺乏水源和植被,通常有极高的温度和少量降水。
11. 气候:气候是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降水、风向和湿度等因素。
1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13.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地壳震动的自然现象,可能引发地震海啸和地质灾害。
14. 火山:火山是地球表面的开口,通过火山口喷发岩浆、热气和火山灰。
15. 水循环:水循环是水从地球表面蒸发、凝结、降水并流回海洋、湖泊和河流的过程。
16.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单元。
17.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事件,例如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
18. 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古生物的学科,通过化石记录研究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19. 地图:地图是用符号和比例来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平面图,用于导航和理解地理信息。
20.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大气和海洋系统的长期变化,导致全球气候模式发生变化。
(完整word版)世界地理复习题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自然带:自然带(natural belt)通常指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影响,在地表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延伸分布,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性自然区划单位。
2、种族:种族又称做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3、民族:民族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4、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5、非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受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纬度地带性有时会受到干扰6、科罗拉多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Arizona)西北部,科罗拉多高原西南部。
大峡谷全长446公里,平均宽度16公里,最深处1829米,平均深度超过1500米,总面积2724平方公里7、“三洲五海”之地: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处,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
里海之间的西亚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
8、大西洋:大西洋(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占地球表面积的近20%,原面积8,221.7万Km²,在南冰洋成立后,面积调整为7,676.2万Km²,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8605米。
从赤道南北分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
北面连接北冰洋,南面则以南纬66度与南冰洋接连,东面为欧洲和非洲,而西面为美洲。
9、五大湖:五大湖(the Great Lakes)是位于加拿大与美国交界处的几座大型淡水湖泊,按面积从大到小分别为:苏必利尔湖(Lake Superior)、休伦湖(Lake Huron)、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伊利湖(Lake Erie)和安大略湖(Lake Ontario)。
除密歇根湖属于美国之外,其它四湖为加拿大和美国共有。
这五个湖泊所组成的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域,总面积达245,660平方公里,有北美洲地中海之称。
高中地理三年常考【世界地理】名词解释

世界地理名词解释一、地理概念1. 地理:地理是研究地球各种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学科,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环境、人口社会等内容。
2. 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位于第三位的行星,是人类生存的家园,由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组成。
3. 风成沙地:由于气候干燥、风力大,可能腹地纹动大,形成的风成堆积沙丘。
4. 极地气候:指位于地球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包括寒冷、干燥、冰冻、白昼长短等特点。
二、自然地理1. 山脉:地球表面起伏的地形,相对高度较高的一处地形,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2. 河流: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到达海洋、湖泊、沼泽、其他河流的河道,如黄河、长江、尼罗河等。
3. 湖泊:由降雨、河水或地下水积聚而成的天然水体,大部分被陆地包围。
4. 干旱:气候干燥,盛行蒸发大于降水的地区,土地干裂、植被稀少,如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内陆等地。
三、人文地理1. 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量计算。
2. 环境保护: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改变和保护环境的行为,包括采取防治污染、节约能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3. 城市化: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集聚过程,涉及城市规划、人口流动、资源分配等方面。
4. 交通枢纽:陆地或水路的交通要道,为各种交通线路的交叉点,如铁路站、港口、机场等。
四、地理相关理论1.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造成日夜交替、地理经度等现象。
2. 气候变化:地球大气的长期变化,包括气温、降雨量、风力等。
3. 人口迁移:人口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定居迁移现象,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有关。
4. 大陆漂移:由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提出的地质学理论,主张大陆在地质时期内有过运动的说法。
总结:以上是关于高中地理三年常考的世界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学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希望同学们在复习备考时能够深入理解,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希望同学们取得优异的成绩,明日之星就在我们身边。
世界地理复习题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自然带:自然带(natural belt)通常指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影响,在地表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延伸分布,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性自然区划单位。
2、种族:种族又称做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3、民族:民族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4、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5、非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受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纬度地带性有时会受到干扰6、科罗拉多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Arizona)西北部,科罗拉多高原西南部。
大峡谷全长446公里,平均宽度16公里,最深处1829米,平均深度超过1500米,总面积2724平方公里7、“三洲五海”之地: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处,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
里海之间的西亚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
8、大西洋:大西洋(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占地球表面积的近20%,原面积8,221.7万Km²,在南冰洋成立后,面积调整为7,676.2万Km²,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8605米。
从赤道南北分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
北面连接北冰洋,南面则以南纬66度与南冰洋接连,东面为欧洲和非洲,而西面为美洲。
9、五大湖:五大湖(the Great Lakes)是位于加拿大与美国交界处的几座大型淡水湖泊,按面积从大到小分别为:苏必利尔湖(Lake Superior)、休伦湖(Lake Huron)、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伊利湖(Lake Erie)和安大略湖(Lake Ontario)。
除密歇根湖属于美国之外,其它四湖为加拿大和美国共有。
这五个湖泊所组成的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域,总面积达245,660平方公里,有北美洲地中海之称。
世界的地理名词

世界的地理名词地理名词是指用来表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特征的专门名词。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地理名词,它们承载着人们对地球的认知和描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地理名词。
一、大洲1. 亚洲(Asia)亚洲是地球上最大的大洲,以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而言都居于首位。
亚洲地区位于东半球,北起北冰洋,南至印度洋。
亚洲地域广阔,涵盖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等。
2. 欧洲(Europe)欧洲地处北半球西部,北接北冰洋,西濒大西洋,东隔乌拉尔山脉与亚洲相望。
欧洲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洲,有许多历史名城和著名观光景点,如巴黎、伦敦、罗马等。
3. 非洲(Africa)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面积仅次于亚洲。
它位于福克兰群岛,地理位置靠近南美洲。
非洲拥有众多的国家和民族,包括埃及、南非、肯尼亚等。
4. 北美洲(North America)北美洲是世界第三大洲,位于北半球北部和西半球。
它包括了许多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
北美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5. 南美洲(South America)南美洲是世界第四大洲,位于北美洲的南部。
它地势复杂,拥有许多著名的地理景观,如亚马逊河、安第斯山脉等。
南美洲也是足球的重要发源地,各国的足球实力较为强大。
6. 大洋洲(Oceania)大洋洲是一个由许多岛屿和岛国组成的地区,位于南半球和东半球。
它包括了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等国家。
大洋洲的自然风景非常美丽,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游玩。
二、深海和海洋1. 太平洋(Pacific Ocean)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最广阔的海洋,它横跨西半球和东半球,与大洋洲、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接壤。
太平洋地域辽阔,拥有丰富多样的海洋动植物资源。
2. 大西洋(Atlantic Ocean)大西洋位于西半球和东半球之间,南濒南极洋,北至北冰洋。
它是地球第二大洋,连接了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国际贸易和海洋运输的重要通道。
世界地理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中东”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
2、西亚:(West Asia)又称西南亚,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是亚洲西南部地理区。
3、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是由欧洲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4、欧共体:西欧国家推行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
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总称。
5、种族:又称做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6、沙漠化: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带在干旱多风和疏松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利用土地等因素,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风沙活动的土地退化过程7、名族: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8、自然带:(natural belt)通常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9、厄尔尼诺:指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海洋温度异常升高的气候现象。
10、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11、知识经济:是以人力资本为基本要素,以人的智慧为主要增长来源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12、软着陆:比喻采取稳妥的措施使某些重大问题和缓地得到解决“经济软着陆”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
13、产业软化:指在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中服务业这一非物质(软的)生产部门所占比重更大,而农业和工业等物质(硬的)生产部门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
二、单选,判断题(知识点)1、西亚(石油),阿拉斯加,莫斯科(进口石油的三条线路)(1)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扎格罗斯山的西南麓,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
世界地理名词解释

世界地理名词解释1. 大陆(Continent)大陆是指地球上的主要陆地区域,大多数被海洋所环绕。
地球上有七个大陆,按面积大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2. 岛屿(Island)岛屿是指被海洋或其他水域所包围的陆地,通常与大陆相对。
岛屿的大小可以从几平方米到几十万平方公里不等。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位于北大西洋。
3. 山脉(Mountain Range)山脉是指一系列相连的山峰所组成的地理形态,通常沿着地壳板块的边界形成。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横跨南美洲西海岸。
4. 河流(River)河流是指由一定水量和水流组成的自然水道。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位于非洲,全长约6650公里。
5. 湖泊(Lake)湖泊是指由自然形成的静态水体,通常与海洋没有连接。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也被称为五大湖之一。
6. 群岛(Archipelago)群岛是指位于海洋或其他水域中的多个岛屿组成的区域。
亚洲最大的群岛是印度尼西亚的千岛群岛,拥有17000多个岛屿。
7. 洲际(Intercontinental)洲际是指两个或多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例如,欧亚大陆是一个洲际区域,连接了欧洲和亚洲。
8. 纬度(Latitude)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与地球赤道之间的角度关系,以度(°)为单位。
纬度可以分为北纬和南纬,赤道是0°纬线,北极是90°北纬,南极是90°南纬。
9. 经度(Longitude)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度关系,以度(°)为单位。
经度可以分为东经和西经,本初子午线是0°经线,东经180°和西经180°彼此相对。
10. 地壳板块(Tectonic Plate)地壳板块是指地球上地壳的大块区域,呈片状结构,由地壳和上部上地幔组成。
地壳板块的运动是地球地质演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
新高考地理重要名词解释

新高考地理重要名词解释
一、自然地理
1.自然地理: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地质年代:指地球上生物界出现以来的时间跨度,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3.地貌: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等。
4.气候: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风等)的平均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5.水文:研究地球上水体(如河流、湖泊、地下水等)的分布、运动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人文地理
1.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城市地理:研究城市发展、布局及城市与周围地区相互关系的学科。
3.农业地理:研究农业生产的布局、地域差异及农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4.旅游地理:研究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旅游业的发展规律的学科。
5.人口地理: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及人口迁移规律的学科。
三、区域地理
1.区域地理:以某一特定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流域:指一个河流及其流域的地理环境,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
3.海岸带:指海岸线附近的一定宽度的地带,包括陆地和海洋部分。
4.资源:自然界中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5.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
四、环境与发展
1.环境与发展:研究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可持续发展: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重要概念】世界地理名词解释汇总

【重要概念】世界地理名词解释汇总世界地理名词解释1-板块的边界类型:离散型、汇聚型、平错型。
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
2-大洋的发展阶段:胚胎期(东非大裂谷、莱茵裂谷、贝加尔裂谷)幼年期(红海、亚丁湾)成年期(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遗痕(喜马拉雅山脉)3-陆地东部、中、西部气候类型及名称:1、陆地温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2、陆地亚热带气候:亚热带温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中海气候;3、陆地热带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
我国沙尘暴灾害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等地区。
主要成因:1、大气环流和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冬季雨雪少,又兼地表植被覆盖率低,表土质地松散,一旦天气转暖解冻,大风吹起,易形成沙尘暴。
3、人为活动严重破环了地表植被,使生态环境恶化。
厄尔尼诺: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
4-沙漠化:1、实质:土地退化,土地生物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和地表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
2、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四个方面: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地表植被以及生物系统结构功能。
3、措施: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水”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
5-自然带: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6-荒漠带的分布及特点:1、热带荒漠带分布: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测。
主要包括:非洲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南部非洲、南美洲西侧沿海部分地区。
特点:粗而贫瘠的土壤,极端稀疏的植被,贫乏的动物群。
2、温带荒漠的分布: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地和高原、南美南部东侧。
特点同上。
3、冰原带分布:南极大陆的几乎全部,格陵兰岛大部及两极地区的许多岛屿。
世界地理复习题之名词解释

世界地理复习题之名词解释东经:地球上东半球的地理坐标经度,以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为起点,向东延伸的度数。
东经以正数表示,最大值为180度。
西经:地球上西半球的地理坐标经度,以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为起点,向西延伸的度数。
西经以负数表示,最小值为-180度。
纬度:地球表面上一个地点与地球赤道之间的角度距离。
纬度以北纬和南纬表示,北纬为正数,南纬为负数,以赤道为0度。
经度:地球表面上一个地点与地球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度距离。
经度以东经和西经表示,东经为正数,西经为负数,以本初子午线为0度。
赤道:地球上纬度为0度的虚设面,将地球分成北半球和南半球,是最大的纬圈。
极圈:指地球两极附近的纬圈,北极圈位于北极附近,南极圈位于南极附近。
极圈是夏至日(北半球为6月21日,南半球为12月21日)期间太阳不落的最北最南位置。
回归线:指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夏至时位于最北和最南位置的纬线。
北回归线位于北纬23.5度,南回归线位于南纬23.5度。
标准时:指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的时间计量。
地球每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将地球表面按经线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对应一个标准时。
密集人口区:指人口分布非常密集的区域,通常伴随着高度发达的经济、交通和城市化。
密集人口区常见于世界主要城市周边地区或人口集中的沿海地带。
人口激增:指人口数量迅速增长的现象。
人口激增通常由于出生率高而死亡率相对较低,或由于移民大量涌入等因素导致。
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城市化通常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土地退化:指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包括土壤质量下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土地退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环境保护:指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行为。
环境保护包括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措施。
温室效应:指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吸收和辐射地球上的热量,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世界地理名词解释

世界地理名词解释1. 大陆漂移: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大陆的位置和形态发生改变的现象。
它是由于地球的板块运动而产生的,板块运动可以导致大陆的分裂、碰撞和挤压等现象,进而影响大陆的位置和形状。
2.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地壳发生改变的过程。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构造性地壳运动和表现性地壳运动。
构造性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而表现性地壳运动则包括慢性地壳运动、沉降和隆起等。
3.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火山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当地壳板块运动或地幔岩浆上升时,会形成火山口,火山口中的岩浆和气体在压力的作用下喷发出来,形成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可以释放岩浆和气体,形成火山碎屑和火山喷发物。
4. 地震:地震是地球上地壳发生震动的现象。
它是由于地壳内部的岩石应力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断裂和滑动,从而导致地震。
地震可以造成地面的摇晃、建筑物的倒塌和地质灾害等。
5.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是指河水对河岸、河床和河谷岩石的剥蚀和冲刷作用。
河水流经地表时,会带走大量的溶解物质和悬浮物质,通过冲击、摩擦和化学反应等方式进行侵蚀作用,改变河床形态,形成河谷。
6. 冰川侵蚀:冰川侵蚀是指冰川对地表岩石的剥蚀和冲刷作用。
冰川的冰雪在运动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石块和泥沙,通过冲刷、磨擦和碰撞等方式进行侵蚀作用,改变地形,形成冰川谷和冰碛。
7. 北极:北极是地球上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北半球极地地区,是地球的最北端。
北极地区的气候寒冷,地表被冰川覆盖,常年处于极夜或者极昼的状态。
8. 赤道:赤道是地球上的一个地理线。
赤道是地球纬度0度的地方,位于地球的中部。
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以上是对世界地理名词的简要解释,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
地理学是一个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和人类活动等的学科,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相互关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概念】世界地理名词解释汇总世界地理名词解释1-板块的边界类型:离散型、汇聚型、平错型。
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
2-大洋的发展阶段:胚胎期(东非大裂谷、莱茵裂谷、贝加尔裂谷)幼年期(红海、亚丁湾)成年期(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遗痕(喜马拉雅山脉)3-陆地东部、中、西部气候类型及名称:1、陆地温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2、陆地亚热带气候:亚热带温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中海气候;3、陆地热带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
我国沙尘暴灾害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等地区。
主要成因:1、大气环流和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冬季雨雪少,又兼地表植被覆盖率低,表土质地松散,一旦天气转暖解冻,大风吹起,易形成沙尘暴。
3、人为活动严重破环了地表植被,使生态环境恶化。
厄尔尼诺: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
4-沙漠化:1、实质:土地退化,土地生物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和地表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
2、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四个方面: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地表植被以及生物系统结构功能。
3、措施: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水”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
5-自然带: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6-荒漠带的分布及特点:1、热带荒漠带分布: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测。
主要包括:非洲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南部非洲、南美洲西侧沿海部分地区。
特点:粗而贫瘠的土壤,极端稀疏的植被,贫乏的动物群。
2、温带荒漠的分布: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地和高原、南美南部东侧。
特点同上。
3、冰原带分布:南极大陆的几乎全部,格陵兰岛大部及两极地区的许多岛屿。
特点:A、全年皆被冰雪覆盖B、仅在无冰雪覆盖的岩崖上有藻类和地衣的生长C动物贫乏(南极企鹅,北极熊,北极狐)。
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内容:内在联系性,空间组合性,动态演变性。
所谓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性: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
一般认为最基本的为纬向地带性差异和非纬向地带性差异。
此外还有上述两者派生出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8-洋流:指具有相对稳定流向和流速的海水运动。
分类及成因:梯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
风海流:风对海面的摩擦作用而产生。
补偿流:由于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所产生的海流。
根据海水的温度又分为暖流和寒流。
在北半球,密度较高的海水位于等压面的左侧,较低的位于等压面的右侧,则海水偏向流动方向的右侧。
风海流:在风的作用下而产生的风对海水的应力,包括风对海水的摩擦力和施加在海面迎风面上的压力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海流。
太平洋表层环流:由太平洋南、北部副热带热带高压中心向四周吹的盛行风系是形成南、北天平样较低纬度大洋温水环流系统的主要因素。
由于风向和洋流流向都受地转偏向力的制约,再加上陆地的影响,所以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的四周洋流呈顺时针方向,由北赤道暖流、黑潮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的组成;而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四周洋流呈逆时针方向,主要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组成;在北太平洋较高纬度地区常年受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中心控制,由四周吹向低压中心的风系呈逆时针方向运行,形成了逆时针方向的冷水环流,这一环流包括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和亲潮寒流。
另外,在太平洋的赤道附近还形成自西向东的赤道逆流。
9-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水及海洋化学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洋空间资源。
特点:种类多、储量大、使用安全、可再生、对技术要求高、前期投资大、开发环境复杂、能量密度低。
10-世界著名的渔场和成因: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秘鲁渔场,秘鲁寒流;纽芬兰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北海渔场,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
大陆架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1、大陆与海洋相互作用。
2、靠近陆地,可接受来自大陆的有机质。
3、海洋生物生长的理想场所(阳光、饵料)。
4、水体的垂直混合作用发达。
11-海岸带:指向陆地上延伸至海岸线以上100km和向海洋上扩展到临海范围,包括沿海岛屿。
大陆架矿产资源:1、坡度平缓,有利于物质沉积。
2、沉积盆地有利于油气形成。
3、大陆架浅海有利于有丰富有机质。
4、陆海相互作用。
5、陆地河流携带矿产入海。
12-海洋污染的特点:污染源多,持续性强,危害大,扩散范围广和控制难度大。
13-工业社会不能能持续的原因:(1)工业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矿物性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不可更新性。
(2)工业化的集中带来了废物的的集中,而有些废物是不能被自然界吸收和降解的。
(3)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
14-信息技术的优势:(1)提供信息资源(2)提供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和系统网络(3)加快创新导致系统的变革。
15-资源问题的实质:全球有限的化石资源和矿产资源与人类社会经济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表现: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和可再生资源更新能力的下降。
16-贫困的原因:失业的加剧、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长期低水平经济运转、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国家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
17-三大宗教:基督教(欧洲),伊斯兰教(西亚,北非),佛教(亚洲)。
18-世界三大人口稠密区:1、南亚、东南亚及中国东部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2、欧洲(北、东欧除外);3、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地区。
民族融合:是指多个民族同居于一定的地域,通过互相交往、互相联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的东西日益增多,各个民族原有的特征越来越少,形成了一个新的有别于任何一个民族地域的综合民族特征地域。
19-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
陆地高纬:1、陆地寒带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稀疏的地区,当地人类活动主要以初始的渔猎、游牧为主,几乎无种植业,北极冰原带的当地人主要是因纽特人;亚欧大陆北部的苔原带中主要是拉普人、雅库特人和楚科奇人,他们除了渔猎外还有以驯鹿为主的游牧业。
2、陆地亚寒带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欧和俄罗斯的中北部。
这里自然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陆地中纬地带:这里是人地关系程度最深最为复杂的地带。
1、陆地温带:东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谷物经营制和块根作物栽培制;北美的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商业性牛奶业、蔬菜业为主的混合农业制;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谷物经营制、块根作物栽培制、草天轮作制。
2、陆地亚热带:大陆西岸亚热带夏干气候:雨田耕作业、灌溉农业,种植夏季耐干旱作物;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谷物经营制、大农场经营制;大陆内部的干旱半干旱区:绿洲农业、畜牧业。
生产力的阶段性发展所产生的人类供养能力的革命性变化是使世界人口大规模增长的根本性原因。
世界人口的区域增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1、高出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历史上全世界人口增长的共同现象,原因是人类的供养能力和克服灾害与疾病的能力低下;2、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即人类的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3、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出现在发达国家,表明人们在控制自己的增长。
20-陆地中纬度带工业生产活动空间格局演变:英国一极(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共同发展(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西欧北美日本三足鼎立(二战以后)——多极化发展(当今)。
陆地中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陆地中纬度地带主要指陆地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地带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带。
陆地的东、西沿岸地区是最适合于人类生存之地。
在人类历史上,这里不仅有着四大文明发祥地的古埃及尼罗河流域、阿拉伯半岛上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河一恒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而且也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今天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都集中于该地带。
应该说,陆地中纬度地带是全球人地关系程度最深,也是最为复杂的地带。
21-世界经济结构复杂化指:世界经济的部门结构越来越复杂,结构的复杂化意味着经济功能的强化。
22-结构的“倒金字塔过程”指:世界经济结构中用于基本物资资料生产的资源(产业部门)已经越来越少,用于产生附加值的产业部门越来越多。
23-世界经济的中心地系统:英国是欧洲的经济中心地,美国是北美的中心,亚洲的经济中心地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
24-世界三大金融中心是:东京、伦敦和纽约。
25-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组织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世界贸易组织”(WTO)。
26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的“煤钢联营”——“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EU)——“欧洲经济区”(WTO)。
欧盟是世界上经济区域化水准最高的地区。
亚洲:“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与地理单元相符。
跨洲:“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经济合作,政治对话。
南美:南方共同体市场(南共市)是南美最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共同市场。
世界知识经济分布规律:集中了高素质人才和拥有充分技术开发条件的发达国家和国家内部的发达地区成为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区。
北亚大区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区、中西伯利亚高原区和俄罗斯远东山地区等3个亚区。
中亚大区:根据自然景观的内部差异具体可分为5个亚区。
1、哈萨克丘陵和土兰平原区。
2、帕米尔高原区。
3、蒙古高原区。
4、内蒙古新疆高原区。
5、青藏高原区。
东亚大区:根据陆地轮廓、地表形态以及维度的差异,东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区:1、朝鲜半岛区。
2、日本群岛区。
3、中国东部季风区。
东南亚大区:根据内部的区域差异,东南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区。
1、中南半岛区。
2、东南亚岛屿区。
南亚大区:依其内部区域差异,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区。
1、印度半岛区。
2、斯里兰卡岛区。
西南亚大区:根据地形与气候的差异,西南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区。
1、伊朗高原区。
2、阿拉伯半岛区。
3、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区。
4、地中海东岸区。
5、小亚细亚高远和美尼亚火山高原区。
6、高加索山地区。
亚洲气候具有一些突出特征:(1)强烈的大陆性。
(2)典型的季风性。
(3)类型的复杂性。
(4)各气候要素变化的极端性。
煤炭资源:中国的北部和俄罗斯东部两个大型含煤带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