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引流及排痰技术
体位排痰的指导训练技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体位排痰的指导训练技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介绍体位排痰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按照以下方向来进行撰写:体位排痰是一种用于清除呼吸道痰液的技术,是呼吸康复治疗中重要的一环。
在疾病和受损情况下,人体的呼吸系统常常会产生大量痰液,如果不及时清除,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还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有效的排痰技术对于呼吸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体位排痰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利用重力和肺部的自身力量帮助清除呼吸道内的痰液。
不同的体位排痰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的部位和程度的痰液进行清除,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部。
通过正确的体位排痰训练,可以加速痰液的清除,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体位排痰的训练技术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体位,并正确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操作。
不同的体位排痰技术包括仰卧位排痰、俯卧位排痰、侧卧位排痰等,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通过训练,患者可以熟练掌握体位排痰技术,提高清痰的效果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本文将对体位排痰的定义、重要性、训练技术、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同时,还将探讨体位排痰的效果和优势,适用人群和应用范围,以及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和阅读,能够加深对体位排痰技术的了解,促进其在呼吸康复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体位排痰的指导训练技术:1. 引言:介绍体位排痰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引出本文对体位排痰的指导训练技术的探讨。
2. 正文:2.1 体位排痰的定义和重要性:解释体位排痰的概念、意义以及其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强调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2.2 体位排痰的训练技术:介绍体位排痰的训练方法和技巧,包括体位选取、手法和呼吸训练等,详细说明如何进行有效的体位排痰训练。
2.3 体位排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具体阐述体位排痰的步骤,包括准备、操作和结束等,同时提醒读者在进行体位排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促进有效排痰的方法
促进有效排痰的方法:有效咳嗽、胸部叩击、吸入疗法、体位引流、机械吸痰有效咳嗽:病人采取坐位,先进性深而慢的呼吸5~6次,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的通过口腔呼出肺内气体,再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秒,身体前倾,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
吸入疗法的注意事项:防止窒息、避免降低吸入氧浓度、避免湿化过度(10~20分)、控制湿化温度(35~37℃)、防止感染、观察吸入药的副作用体温过高的护理:休息与生活护理:卧床休息,温度18~20℃、湿度50%~60%、做好口腔护理饮食与补充水份:提供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的流质与半流质食物、多饮水(1~2升)或及时补液。
降温护理:物理降温,逐渐降温,儿童要预防惊厥,不能使用阿司匹林等其他解热药,及时擦汗、更换衣物病情观察:记录生命体征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类,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核杆菌的有效灭菌方法:阳光下暴晒2~7小时、紫外灯消毒30分钟、80℃5分钟95℃1分钟或煮沸5分钟、70%酒精2分钟最简易:直接焚烧结核菌素实验:左前臂屈侧中部皮内注射(51μ),48~72小时测量皮肤硬结直径<5mm 阴性无结核感染结核菌感染小于4~8周严重营养不良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免疫系统缺陷严重结核病和危重病人5~9mm弱阳性10~19mm 阳性曾感染过结核,儿童意义大>20mm 强阳性活动性肺结核化疗的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结核药物治疗指导:有计划有目的向家属逐步介绍强调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化治疗的重要性解释药物不良反应,重视强调要无疗效COPD的临床表现:慢性咳嗽,晨起咳嗽明显,睡眠时有阵咳和排痰,终身不愈咳嗽,清晨排痰多,白色粘液性或浆液性泡沫痰气短或呼吸困难,标志性症状喘息和胸闷其他:体重下降,食欲减退体征:桶状胸、缩唇呼吸、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长期家庭氧疗的指征(LTOT):1、PaO2《55mmHg或SaO2《88%,有或没有高碳酸血症2、PaO255~60mmHg或SaO2《88%,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所指的水肿、红细胞增多症呼吸功能锻炼:缩唇呼吸、膈式或腹式呼吸支气管哮喘的病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吸入性应变原(尘螨、花粉、动物毛屑、真菌等)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食物(鱼、虾、蟹、蛋、牛奶等)药物(心得安、阿司匹林)其他(气候改变、运动、妊娠)临床表现:典型表现~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发作性胸闷和咳嗽,伴哮鸣音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药可缓解或自行缓解,在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体征:胸部呈过度充气,双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呼气音延长用药护理:β受体激动剂~指导病人按医嘱用药,不宜长期、规律,单一、大量使用,配伍激素类药物指导病人正确使用雾化器吸入用药过程观察有无心悸、骨骼肌震颤、低血钾等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指导病人喷药后必须立即用清水充分漱口以减轻局部反应和胃肠吸收口服用药宜在饭后服用茶碱类~静注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注射时间宜在10min以上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兴奋呼吸中枢发热、妊娠、小儿或老年有心肝肾功能障碍及甲亢者慎用合用西咪替丁、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药物可使茶碱代谢减慢,应加强观察定量雾化吸入器(MDI)使用方法:打开盖子,摇匀药液,深呼气至不能再呼时张口,将其置于口中,双唇包住咬口,以慢而深的方式经口吸气,同时按压喷药,至吸气末10s,然后缓慢呼气,休息3min后可再重复使用一次。
卧床病人有效排痰操作方法
卧床病人有效排痰操作方法卧床病人需要有效地排痰,以清除呼吸道中的痰液,促进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排痰操作方法。
1. 借助呼吸器支持痰液排出:如果病人使用呼吸器辅助呼吸,可以利用呼吸器的正压功能,配合病人的呼吸来排痰。
正压可以帮助推动痰液从肺部向气道末梢移动,然后通过咳嗽或吸气吐出痰液。
2. 咳嗽和深呼吸操:教导病人进行咳嗽和深呼吸训练,可以帮助排痰。
咳嗽是身体自然清除呼吸道中痰液的一种方式,通过咳嗽可以将痰液从肺部上移至气道,然后通过咳嗽吐出。
深呼吸则可以帮助扩张肺部,并改善呼吸道通畅性,促进痰液的排出。
3. 蛙位体位:蛙位体位是指将病人的上体部抬高至30到45度的倾斜角度,促使痰液流向下呼吸道,增加痰液排除效果。
可以通过枕头垫高或床头升高等方式实现。
这种体位不适用于心肺功能不稳定的病人,需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谨慎使用。
4. 气道清洁:保持气道的清洁对于卧床病人有效排痰至关重要。
可经常使用盐水漱口或含漱口液来进行口腔护理,以减少口腔和咽喉部分的细菌滋生。
同时,清洁鼻腔也能帮助排除鼻涕中的痰液,可用温盐水清洗鼻孔。
5. 痰液稀释剂和痰液引导:病人如有难以咳嗽排出痰液或痰液粘稠的情况,可以使用痰液稀释剂,如盐水或酸性溶液,将痰液稀释,使其更容易排出。
也可以使用痰液引导器,通过把痰液引导器放入气管或支气管内,帮助病人排痰液。
6. 背部拍打和震颤:卧床病人可以请护理人员进行背部的轻拍和震颤,这可以增加痰液从肺部移动到气道的速度。
同时可结合体位引流,即在背部拍打后,将病人的体位做相应调整,以帮助痰液更容易流向气道,增加排除的机会。
7. 使用吸痰设备:一些卧床病人可能需要使用吸痰设备,如吸痰机来排痰。
吸痰机通过负压帮助抽出气道内的痰液,促进呼吸道通畅。
使用吸痰机需要注意操作方法和卫生条件,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在进行以上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病人的精力和意识状态:病人需要有一定的精力和清醒程度才能有效地参与痰液排出操作。
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一、概述体位引流(postural drainage)是指对分泌物的重力引流,应配合使用一些胸部手法治疗。
如拍背、振颤等,多能获得明显的临床效果。
治疗者可参照X 线胸片跟踪肺内分泌物的方法,并通过血气分析监测肺内分泌物清除效果,提供氧合的客观数据。
二、目的主要促进脓痰的排出,使病肺处于高位,其引流支气管的开口向下,促使痰液借重力作用,顺体位引流气管咳出,有助于痰液的引流。
三、操作方法及步骤1、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姿势作体位引流。
如病变在下叶、舌叶、或中叶者、取头低足高略向健侧卧位;如位上叶,则采取坐位或其它适当姿势,以利引流。
2、引流时,瞩病人间歇作深呼吸后用力咳嗽,护理人员用手(手心屈曲呈凹状)轻拍患者胸或背部,自背下部向上进行,直到痰液排尽,或使用机械震动器,将聚积的分泌物松动,并使其移动,易于咳出或引流。
每日3-4 次,每次15-30 分钟。
四、适应症体位引流可用于分泌物或细胞滞留引起的大块性肺不张,结构异常而引起分泌物聚集,长期无法排除(如支气管扩张,囊性肺纤维化或肺脓肿);由于用力呼气受限(如COPD、肺纤维化)而无力排出分泌物的患者急性感染时;或咳嗽无力(如老年或恶病质患者、神经肌肉疾病、术后或创伤性疼痛、或气管切开术患者);支气管碘油造影检查前后。
[编辑本段] 注意事项和禁忌一、注意事项1、引流应在饭前进行,一般在早晚进行,因饭后易致呕吐。
2、说服病人配合引流治疗,引流时鼓励病人适当咳嗽。
急性发作期,出现粘液脓性或脓性痰。
(7)急性肺炎为各类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肺炎,炎症引起组织肿胀,并产生肺部炎症阴影,痰液、胸腔积液。
(8)职业性肺部疾病为直接接触化学物质,尘埃和有机物所致的呼吸系统损害,及其他职业性肺部疾病等所造成的肺功能退化与呼吸不规则。
肺囊性纤维性病变该隐性遗传性病是儿童肺部疾患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过多的粘性分泌物排出受阻,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
(10)老年病老年人的各种身体机能衰退,肺组织弹性及咳嗽反射降低。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体位引流疗法是根据肺部病灶位置,置患者于相应的引流体位,使病灶肺叶置于高位,再配合病变部位对应的胸背部进行叩击,使气管及支气管内的痰液松动、脱落,再借助重力的作用将痰液从病灶部位经各级支气管排出体外。
一、体位引流㈠引流前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查看病情记录、生命体征、意识、吞咽反射、咳嗽排痰能力、呼吸道通畅情况、用药、进食等情况后,再决定是否适合进行体位引流。
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嘱患者多饮水,利于痰液稀释易咳出.㈡选择合适的体位根据患者影像检查资料,确定病变所在的肺叶或段,根据病变或可能病变所在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引流,如病变部位在肺叶右上叶尖段,可采用半坐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上叶后段,可采用左斜俯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上叶前段,可采用仰卧位,右侧后背垫高30°;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中叶外侧段、内侧段,可采用仰卧位,右侧后背垫高45°;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下叶内基底段,可采用左斜俯卧位,右前胸距床面30°-60°,将床脚抬高;如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下叶前基底段,可采用仰卧位,右臀部垫高或将床脚垫高;病变部位在肺部左上叶间后段,可采用端坐位,上身略向前、向右倾斜;病变部位在肺叶左上叶前段,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后背垫高30°;病变部位在肺部上叶上舌段、下舌段,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后背垫高45°,右侧垫高或将床尾抬高;病变部位在肺部两侧下叶背段、后基底段,可采用膝胸位或俯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两侧下叶侧基底段,可采用健侧卧位,健侧腰部垫高,或将床脚抬高.㈢引流方法进行3次/d引流,选择患者早餐前、午餐前、晚上睡前。
根据影像结果确认痰液积存的位置,确定引流的体位。
引流10—15min/次,早、晚各1次/d ,连续7d.引流时应注意观察神志、呼吸,是否有紫绀,注意防止发生意外。
二、叩背排痰的治疗及护理㈠严格掌握禁忌证及禁忌部位出血部位、气胸、胸壁疾病、肺部血栓、肺出血及咯血、肺部肿瘤、肺结核、肺脓肿、凝血机制异常、房颤、室颤、急性心梗及不能耐受震动的患者。
翻身叩背促进排痰操作流程
翻身叩背促进排痰操作流程叩背排痰是指通过叩击胸壁、震动气道,使附着在肺、支气管内的分泌物脱落,通过体位引流,使分泌物到达细支气管,通过咳嗽排出体外。
对于长期卧床、痰多不能自行咳出的老年人,可采取叩背排痰技术,借助叩击力量促使痰液排出,以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叩背排痰的准备工作(1)自身准备:着装整洁,修剪指甲后洗净并温暖双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软枕、痰杯、漱口水、纸巾等。
(3)环境准备:环境清洁、温暖、安静,关闭门窗。
(4)老年人准备:协助老年人取适宜体位。
二、叩背排痰的操作程序(1)照护人员评估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及合作程度,向老年人解释叩背排痰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2)协助老年人采取坐位或用翻身侧卧法协助老年人采取侧卧位,面向照护人员。
图11—1 手指弯曲并拢呈杯状(3)暴露老年人背部,叩击部位垫薄毛巾,照护人员一手扶住老年人以使其保持体位稳定,另一手手指弯曲并拢,使指关节屈曲120°,掌侧呈杯状(见图11—1),指腹与大小鱼际着落,利用腕关节力量从下至上、从外至内有节律地叩击,叩击时发出一种空而深的叩击音则表明手法正确。
从背部第十肋间隙开始,向上叩击至肩部,避开脊柱和肾区。
每个部位叩击1~3分钟,120~130次/分钟,一共持续5~10分钟。
照护人员在叩背的同时要观察老年人的反应,如果能耐受,可以适当增加叩背时间。
叩击的幅度以手掌根部离开胸壁3~5cm、手指尖部离开胸壁10~15cm为宜。
(4)在操作过程中,照护人员应协助老年人进行间歇性深呼吸并嘱其深吸气后用力咳嗽;咳出痰液后协助其擦净面部,清洁口腔。
老年人在咳嗽时,照护人员用双手加压胸壁可加强咳嗽效果。
(5)操作完毕,整理床位及用物,开窗通风,洗手,做好记录。
三、叩背排痰的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温暖双手,以免过凉引起老年人的不适感。
(2)叩击宜在餐后2小时至餐前30分钟完成。
最好在雾化吸入后进行。
促进有效排痰的方法
促进有效排痰的方法包括深呼吸、有效咳嗽、胸部叩击、体位引流和机械吸痰等一组胸部物理治疗措施。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深呼吸是指胸腹式呼吸联合进行,以排出肺内残气及其代谢产物、增加有效通气的一种呼吸方式。
有效咳嗽是在咳嗽时通过加大呼气压力,增强呼气流速以提高咳嗽的效率,适用于神志清醒,一般状况良好、能够配合的病人。
实施的注意事项是:①首先应指导病人掌握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的正确方法:病人尽可能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5~6次,然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地经口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咳嗽时同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痰液咳出。
也可让病人取俯卧屈膝位,借助膈肌、腹肌收缩,增加腹压,咳出痰液。
②经常变换体位有利于痰液咳出。
③减轻咳嗽时的疼痛:对胸痛不敢咳嗽的病人,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因咳嗽加重疼痛,如胸部有伤口可用双手或枕头轻压伤口两侧,使伤口两侧的皮肤及软组织向伤口处皱起,可避免咳嗽时胸廓扩展牵拉伤口而引起疼痛。
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30 分钟后进行有效咳嗽。
(2)气道湿化:适用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
气道湿化包括湿化治疗和雾化治疗两种方法,湿化治疗法是通过湿化器装置,将水或溶液蒸发成水蒸气或小液滴,以提高吸入气体的湿度,之到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的目的。
雾化治疗又称气溶液吸入疗法,是应用特制的气溶液装置水分和药物形成气溶胶的液体微滴或固体颗粒,使之吸入并沉积于呼吸道和肺内,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症状的目的。
雾化吸入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湿化稀释气道分泌物的作用。
注意事项:①防止窒息:干结的分泌物湿化后膨胀易阻塞支气管,治疗后要帮助病人翻身、拍背,以及时排出痰夜,尤其是体弱、无力咳嗽者。
②避免湿化过度:过度湿化可引起黏膜水肿和气道狭窄,使气道阻力增加,甚至诱发支气管痉挛,也可引起水中毒、肺水肿(对心肾功能不全病人应注意)。
体位引流及排痰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技术【定义和目标】1、定义体位引流是指人体肺部分泌物重力引流,配合使用部分胸部手法诊疗,如拍背、震颤等,取得临床排痰效果方法。
诊疗者可参考X线胸片跟踪肺内分泌物方法,并经过血气分析检测肺内分泌物清除效果,提供氧合客观数据。
2、目标利用重力原理,改变患者体位有利于分泌物排出,从而利于改善肺通气,提升通气血流比值,预防或减轻肺部感染,维护呼吸道通畅,降低反复感染,改善患者肺功效。
【应用范围】1、身体虚弱、高度疲惫、麻痹或有术后并发症而不能咳出肺内分泌物者。
2、慢性气道阻塞、患者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急性肺脓肿。
3、长久不能清除肺内分泌物,如支气管扩张、囊性纤维化患者。
【禁忌症】1、年迈及通常情况虚弱、无法耐受所需体位、无力排出分泌物。
2、抗凝诊疗。
3、胸廓或脊柱骨折、近期大咯血和严重骨质疏松、急性心肌梗死。
4、颅内高压、严重高血压病、生命体征不稳定。
【操作准备】1、环境:空气清洁,平静。
时间安排在两餐之间。
2、患者准备: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愿意配合。
3、训练者必需时戴口罩。
4、用物准备:病床和诊疗床、枕头。
5、训练前体格检验和功效评定。
【操作步骤】【操作关键点】1、体位引流⑴排痰前讲解体位引流目标、方法消除患者担心情绪,使患者能很好地配合,让患者全身放松,自然呼吸。
⑵采取触诊、叩诊、听诊器听诊等方法判定患者肺部哪一段痰液需要引流。
⑶将患者置于正确体位排痰姿势,而且尽可能让患者舒适放松,应随时观察患者面色及表情。
病变部位摆放于高处,以利于痰液从高处向低处引流。
⑷依据病变部位采取不一样姿势行体位引流。
如病变在下叶、舌叶或中叶者,取头低足高略向健侧卧位;如病变在上叶,则采取坐位或其它合适姿势,以利于引流。
⑸引流过程中,可结合手法叩击等技巧,如有需要,应激励患者做深度、急剧地咳嗽。
⑹若引流5-10min仍未咳出分泌物,则进行下一个体位姿势,总时间不超出30-45min,通常上、下午各一次。
评定引流效果并统计。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一、体位引流的目的体位引流是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利用重力与肺力等因素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防止痰液积聚引起感染和呼吸功能下降。
其目的主要有:1.清理呼吸道:通过变换体位,改变重力方向,促使呼吸道内的分泌物移动和排出,清除呼吸道的痰液,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2.改善肺通气:适当的体位变换可以改善肺通气,增加吸气和呼气的力量,增强肺活量和肺顺应性,从而改善呼吸功能。
3.防止并发症:通过体位引流,可以预防并减少肺不张、肺部感染、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体位引流的常用体位及操作技术1.仰卧位引流:适用于大部分患者,特别是行床旁吸痰或气管插管的患者。
(1)操作步骤:①调整床垫高度,使患者头部稍偏向一侧,改变重力方向,促进痰液向外移动。
②患者保持自然呼吸,不扶枕头,保持头部平直,避免压迫颈部和胸部,以免影响呼吸。
③定时检查口唇和口腔,若有痰液堵塞,及时清除或采用吸痰器吸除。
2.半卧位引流:适用于需保持上肢或下肢功能的患者。
①将床垫垫高,保持患者舒适,头部稍偏向一侧,臀部抬高。
②患者保持自然呼吸,不要过度抬高。
③定时检查口唇和口腔,若有痰液堵塞,及时清除或采用吸痰器吸除。
3.俯卧位引流:适用于大量痰液积聚在背部、肺底、后侧肺叶的患者。
(1)操作步骤:①将床垫的一侧折叠起来,使患者的躯干抬高,头部略偏向一侧。
上下肢位置相对稍低。
②患者保持自然呼吸,减轻压力感。
③定时检查口唇和口腔,若有痰液堵塞,及时清除或采用吸痰器吸除。
三、排痰的操作技术排痰是通过吸引或自行咳嗽等方法将痰液从呼吸道排出。
下面介绍常用的排痰技术。
1.自主咳嗽:患者通过自主咳嗽方式将痰液排出。
(1)操作步骤:①提醒患者进行深呼吸,将气体吸入肺部。
②口头教育患者正确的咳嗽姿势和方法。
③提醒患者按病情不同,每隔2-3小时或更频繁咳嗽一次,以将痰液排除体外。
2.吸痰:适用于痰液稠厚,自主咳嗽难以排除的患者。
①充分让患者了解吸痰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体位引流疗法是根据肺部病灶位置,置患者于相应的引流体位,使病灶肺叶置于高位,再配合病变部位对应的胸背部进行叩击,使气管及支气管内的痰液松动、脱落,再借助重力的作用将痰液从病灶部位经各级支气管排出体外。
一、体位引流㈠引流前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查看病情记录、生命体征、意识、吞咽反射、咳嗽排痰能力、呼吸道通畅情况、用药、进食等情况后,再决定是否适合进行体位引流。
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嘱患者多饮水,利于痰液稀释易咳出。
㈡选择合适的体位根据患者影像检查资料,确定病变所在的肺叶或段,根据病变或可能病变所在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引流,如病变部位在肺叶右上叶尖段,可采用半坐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上叶后段,可采用左斜俯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上叶前段,可采用仰卧位,右侧后背垫高30°;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中叶外侧段、内侧段,可采用仰卧位,右侧后背垫高45°;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下叶内基底段,可采用左斜俯卧位,右前胸距床面30°-60°,将床脚抬高;如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下叶前基底段,可采用仰卧位,右臀部垫高或将床脚垫高;病变部位在肺部左上叶间后段,可采用端坐位,上身略向前、向右倾斜;病变部位在肺叶左上叶前段,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后背垫高30°;病变部位在肺部上叶上舌段、下舌段,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后背垫高45°,右侧垫高或将床尾抬高;病变部位在肺部两侧下叶背段、后基底段,可采用膝胸位或俯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两侧下叶侧基底段,可采用健侧卧位,健侧腰部垫高,或将床脚抬高。
㈢引流方法进行3次/d引流,选择患者早餐前、午餐前、晚上睡前。
根据影像结果确认痰液积存的位置,确定引流的体位。
引流10-15min/次,早、晚各1次/d ,连续7d。
引流时应注意观察神志、呼吸,是否有紫绀,注意防止发生意外。
二、叩背排痰的治疗及护理㈠严格掌握禁忌证及禁忌部位出血部位、气胸、胸壁疾病、肺部血栓、肺出血及咯血、肺部肿瘤、肺结核、肺脓肿、凝血机制异常、房颤、室颤、急性心梗及不能耐受震动的患者。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体位引流是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利用重力和气流动力学原理,将分泌物从呼吸道的下部引流到上部,通过咳嗽或其他手段排出体外的操作技术。
排痰操作技术是通过刺激患者咳嗽或其他手段,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从上呼吸道排出体外的操作技术。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一、体位引流原理及操作技术1.原理体位引流是利用改变体位来利用重力和气流动力学的原理,使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从下呼吸道引流到上呼吸道,以便于咳嗽或其他手段将其排出体外。
2.操作技术(1)更换患者体位:如将患者从卧位转为坐位或半坐位,使头部稍微前倾,患者的上呼吸道位于下呼吸道之上,利于分泌物的引流。
(2)深呼吸: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通过肺的扩张和收缩,增加气流在呼吸道的流动速度,促进引流。
(3)咳嗽:通过刺激咳嗽反射,使分泌物从下呼吸道排出体外。
可以采用咳嗽刺激手法,如按压胸骨或背部、刮痰等,以及药物刺激方法,如给予咳嗽刺激性药物等。
1.原理排痰操作技术是通过刺激患者咳嗽反射或其他手段,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从上呼吸道排出体外,以便于清除呼吸道积液、分泌物或异物。
2.操作技术(1)咳嗽:通过刺激咳嗽反射,使分泌物从上呼吸道排出体外。
可以采用咳嗽刺激手法,如按压胸骨或背部、刮痰等,以及药物刺激方法,如给予咳嗽刺激性药物等。
(2)吸痰:对于无力咳嗽或不能自主咳嗽的患者,可以通过吸痰器或气囊吸痰等手段,将分泌物从上呼吸道吸出。
吸痰操作要注意正确使用吸痰器或气囊,避免伤害呼吸道,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3)干痰涂抹:对于难以吸痰或无效吸痰的患者,可以通过干痰涂抹的方法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从上呼吸道排出。
可以使用纱布、医用棉签等物品,小心翼翼地将分泌物涂抹在纱布或棉签上,从口腔或鼻腔处轻轻抽出。
(4)气道吸引:对于呼吸道梗阻的患者,可以通过气道吸引的方法,将分泌物或异物从上呼吸道吸出。
气道吸引要注意使用适当的吸引器具和方法,避免伤害呼吸道,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护理学基础知识:促进排痰有效措施
护理学基础知识: 促进排痰有效措施痰液粘稠是临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故帮助患者排痰不仅仅是临床工作的重点, 也是各护理考试的常见考点。
为大家总结常用的排痰措施。
一、有效咳嗽:咳嗽是排出痰液的一种最基本的防御性呼吸反射,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科学的咳嗽, 也不是所有人都适用有效咳嗽排痰。
适应症:神志清醒、身体基本状况良好, 可以进行有效咳嗽训练的患者。
主要步骤:1.体位:坐位或半卧位, 屈膝, 上身前倾, 双手抱膝或在胸部和膝盖上置一枕头并用两肋夹紧;2.深吸气后屏气3秒, 腹肌用力做爆破性咳嗽, 将痰液咳出;3.胸壁或腹壁有伤口者, 护士应注意保护伤口, 可置双手与伤口两侧, 减小伤口张力, 减轻疼痛。
二、叩击:指用手叩打胸背部, 借助振动的力量使分泌物松脱排出。
适应症:长期卧床、久病体弱、排痰无力的患者。
步骤:1.体位: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2.手势:操作者将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状, 即手背隆起, 手掌中空, 手指弯曲, 拇指紧靠示指;3.叩击顺序:从肺底自下而上, 由外向内轻轻叩打;4.边叩边鼓励患者咳嗽。
注意事项:不可在裸露的皮肤、肋骨上下、脊柱、乳房等部位叩击。
三、体位引流:将患者置特殊体位, 借助重力作用使肺及支气管内分泌物流入大气管并咳出体外。
适应症:痰量较多、呼吸功能尚好的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患者。
禁忌症:严重高血压、心力衰竭、高龄、极度衰弱、意识不清等患者。
操作要点:(1)时间:餐前最佳, 餐后1~2小时也可;每日2 4次, 每次15 30分钟。
(2)体位:原则是患肺抬高, 使引流的支气管开口向下。
如肺上叶应采取半坐卧位, 肺下叶宜采取头低足高健测卧位。
(3)病情观察: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 应停止引流。
(4)辅助排痰:引流后可辅助给予叩背、超声雾化吸入、有效咳嗽等其他排痰技术排出痰液。
(5)记录:注意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如引流液大量涌出, 应注意防止窒息。
体位引流的实施步骤
体位引流的实施步骤1. 概述体位引流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利用重力作用促进体内液体排出的方法。
在医疗领域中,体位引流常用于术后恢复、呼吸道清理及痰液排出等方面。
下面将介绍体位引流的实施步骤。
2. 准备工作在进行体位引流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确定患者的适宜体位引流的状况,例如是否存在呼吸道阻塞、痰液积聚等情况;•确定适宜的引流体位,可以参考医疗专业指南或咨询医生;•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舒适度,例如提供舒适的枕头、调整好床铺等。
3. 实施步骤体位引流的实施步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3.1 准备患者•告知患者即将进行体位引流,并解释体位引流的目的和过程;•协助患者脱去紧身衣物,并确保患者的隐私权;•帮助患者调整体位,例如将患者从卧位转至坐位或倾斜位。
3.2 确定适宜体位引流的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确定适宜的体位引流方式,例如头部高位引流、侧卧位引流、俯卧位引流等。
3.3 实施体位引流•根据选择的体位引流方式,逐步将患者转移到目标体位;•在转移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定期观察患者的状况,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
3.4 监测患者反应•在体位引流过程中,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例如呼吸、心率和血压等;•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精神状态和呼吸状况等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出现,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性。
3.5 结束体位引流•当达到预定的引流时间或病情改善后,可以结束体位引流;•缓慢帮助患者回复至舒适的体位,并给予必要的支援。
4. 注意事项和风险•在进行体位引流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行判断,并在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注意防止引流过程中窒息和其它安全隐患;•对于特殊病情的患者,例如存在脊椎损伤、心脏病等患者,需特别小心处理;•在实施体位引流时,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以减少患者的不适和恐惧感。
5. 总结体位引流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排液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清理呼吸道和促进痰液排出,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速度。
呼吸功能训练-有效咳嗽-体位引流操作
呼吸功能训练一、呼吸功能训练技术【定义和目的】1.定义:呼吸功能训练是指保证呼吸道通畅、提高呼吸肌功能、促进排痰和痰液引流、改善肺和支气管组织血液代谢、加强气体交换效率的训练方法。
常用技术是:缩唇呼吸和胸-腹肌呼吸动作的配合以减慢呼吸频率和改善呼吸肌的协调。
呼吸功能训练技术包括:缩唇呼吸、前倾体位和控制性腹式呼吸。
2.目的:1)通过对呼吸运动的控制和调节来改善呼吸功能,尽可能恢复有效的腹式呼吸。
2)增加呼吸肌的随意运动,提高呼吸容量,改善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3)通过主动训练改善胸廓的顺应性,提高患者心肺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
【应用范围】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2.慢性限制性肺疾病,包括胸膜炎后、胸部手术后。
3.慢性肺实质疾病,如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尘肺)等。
4.哮喘及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伴呼吸功能障碍者。
【禁忌症】1.临床病情不稳定、感染尚未被控制的患者。
2.呼吸衰竭的患者。
3.如患者训练时可导致病情恶化等不良情况也不宜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操作准备】1.按规定着装,洗手、戴口罩。
2.环境:空气清洁、安静;时间安排在两餐之间。
3.评估患者,制定具体训练计划。
4.用物:简易呼吸训练器。
【操作流程】【操作要点】 1.缩唇呼吸训练法1)体位:取端坐位,双手扶膝。
2)口唇缩成“吹口哨”状。
吸气时让气体从鼻孔进入,每次吸气后不要急于呼出,宜稍屏气片刻再行缩唇呼气;呼气时缩拢口唇呈吹哨样,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徐徐将肺内气体轻轻吹出,每次呼气持续4~6s 。
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1:2.每天练习3~4次,每次15~30min 。
2.腹式呼吸训练方法指强调膈肌呼吸为主的方法,以改善异常呼吸模式,提高膈肌的收缩能力和收缩效率,使患者的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
可运用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训练。
1)体位: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前倾依靠位);也可采用前倾站位。
让患者正常呼吸,尽量放松身体。
2)先闭口用鼻深吸气,此时腹部隆起,使膈肌尽量下移,吸气至不能再吸时稍屏息2~3s (熟练后可适当逐渐延长至5~10s ),然后缩唇缓慢呼气,腹部尽量回收,缓缓吹气达4~6s 。
第四节-排痰技术讲解学习
7
二、辅助咳嗽训练法:
– 腹部推挤辅助法 – 肋膈辅助咳嗽法 – 被动咳嗽训练:以中指指腹推压患者环状软骨下缘,刺激患者产
生咳嗽反射
8
-辅助咳嗽训练法
• 辅助咳嗽训练法:
– 腹部推挤辅助法
• 患者平卧位,治疗师手掌交叠,掌根置于剑突下方。患者先深吸气,然后在 指令下咳嗽,咳嗽同时治疗师向内、向上推挤腹部。也可采用坐式,治疗师 位于患者身后。
– 肋膈辅助咳嗽法
• 患者平卧,治疗师双手呈蝶状置于患者两肋,拇指指向剑突,另四指与肋骨 平行。在患者深呼气末,治疗师快速向下向内按压,并要求患者深吸气。在 吸气末,嘱患者屏气、用力咳嗽,同时治疗师快速施加手部力量,增加咳嗽 终末的气流。
– 被动咳嗽训练:以中指指腹推压患者环状软骨下缘,刺激患者产生咳嗽 反射
– 腹式呼吸:刚开始1~2 分钟/次,逐渐增加至每次10~15 分钟,每日训 练两次
– 深呼吸训练: – 局部呼吸训练:右下肺 – 抗阻呼吸器增强吸气肌力量:
• 开始练习3~5 分钟,一天3~5 次,以后增加至10~15分钟
– 上肢辅助呼吸肌群力量训练:如肩关节前屈、外展到90度保持数分钟; 扩胸动作等
咳嗽驱动压; • 关闭声门,进一步增强气道中的压力; • 腹肌及胸部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加腹内压来增加胸内压
,使呼气时产生高速气流; • 声门开放,形成由肺内冲出的高速气流。
6
排痰训练
-主动咳嗽训练法
• 主动咳嗽训练法: – 哈气:患者双手置于腹部且在呼气时做3次哈气以感觉腹肌的收缩 ; – “K”音:练习发“K”的声音以感觉声带绷紧,声门关闭及腹肌收缩; – 将这些动作结合,指导患者做深而放松的吸气,接着做急剧的咳 嗽 • 深吸气-短暂屏住呼吸-关闭声门-增加腹内压-声门突然打 开,形成由肺内冲出的高速气流,促使分泌物移动,随咳嗽排 出体外。
排痰和体位引流的方法区别
排痰和体位引流的方法区别
排痰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帮助清理呼吸道中的痰液。
它通常通过咳嗽、吸入或使用药物来实现。
相比之下,体位引流是一种辅助方法,它通过改变身体的姿势来促进痰液的排出。
主要区别如下:
1. 目的不同:排痰旨在通过刺激咳嗽反射或药物作用来促使痰液从呼吸道中排出。
体位引流则是通过改变身体的姿势来利用重力帮助痰液流动,从而促进排痰。
2. 方法不同:排痰可以通过咳嗽或吸入等方式完成,也可以使用药物来刺激呼吸道以促进痰液排出。
体位引流则是通过调整患者的体位,利用重力帮助痰液从呼吸道流向更易排出的部位。
3. 应用范围不同:排痰可以用于各种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
体位引流主要适用于患有固定肺部或下部呼吸道的病因导致的痰液积聚,如肺不张、固定肺部肿瘤等。
4. 配合使用:在某些情况下,排痰和体位引流可以结合使用以增强效果。
例如,在采用体位引流的同时,可以通过咳嗽或吸入药物来促进呼吸道痰液的清理。
总的来说,排痰和体位引流是两种不同的方法,目的和实施方式也有所不同。
根
据病情和需要,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帮助清除呼吸道中的痰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位引流及排痰技术
【定义与目的】
1、定义体位引流就是指人体肺部分泌物的重力引流,配合使用一些胸部手法治疗,如拍背、震颤等,获得临床排痰效果的方法。
治疗者可参照X线胸片跟踪肺内分泌物的方法,并通过血气分析检测肺内分泌物清除效果,提供氧合的客观数据。
2、目的利用重力原理,改变患者的体位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从而利于改善肺通气,提高通气血流比值,防止或减轻肺部感染,维护呼吸道通畅,减少反复感染,改善患者肺功能。
【应用范围】
1、身体虚弱、高度疲劳、麻痹或有术后并发症而不能咳出肺内分泌物者。
2、慢性气道阻塞、患者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以及急性肺脓肿。
3、长期不能清除肺内分泌物,如支气管扩张、囊性纤维化患者。
【禁忌症】
1、年迈及一般情况虚弱、无法耐受所需的体位、无力排出分泌物。
2、抗凝治疗。
3、胸廓或脊柱骨折、近期大咯血与严重骨质疏松、急性心肌梗死。
4、颅内高压、严重高血压病、生命体征不稳定。
【操作准备】
1、环境:空气清洁,安静。
时间安排在两餐之间。
2、患者准备: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愿意配合。
3、训练者必要时戴口罩。
4、用物准备:病床与治疗床、枕头。
5、训练前的体格检查与功能评估。
【操作流程】
1、体位引流
⑴排痰前讲解体位引流的目的、方法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能很好地配合,让患者全身放松,自然呼吸。
⑵采用触诊、叩诊、听诊器听诊等方法判断患者肺部哪一段痰液需要引流。
⑶将患者置于正确的体位排痰姿势,并且尽可能让患者舒适放松,应随时观察患者面色及表情。
病变部位摆放于高处,以利于痰液从高处向低处引流。
⑷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姿势行体位引流。
如病变在下叶、舌叶或者中叶者,取头低足高略向健侧卧位;如病变位于上叶,则采取坐位或其她适当姿势,以利于引流。
⑸引流过程中,可结合手法叩击等技巧,如有需要,应鼓励患者做深度、急剧地咳嗽。
⑹若引流5-10min仍未咳出分泌物,则进行下一个体位姿势,总时间不超过30-45min,一般上、下午各一次。
评估引流效果并记录。
2、叩击、震颤
⑴叩击:就是体位引流中常用手法技巧,借助叩击机械原理,促使粘稠、浓痰脱离支气管壁,移出肺内液。
治疗者手指并拢,掌心空虚成杯状,在患者呼气时在肺段相应的胸壁部位进行有节奏地叩击(80-100次/min)。
运用腕关节摆动在引流部位胸壁上轮流轻叩,每一部位2-5min、
⑵震颤:时体位引流中常用的手法技巧,借助叩击机械原理,促使粘稠、浓痰脱离支气管壁,有助于纤毛系统清除分泌物。
叩击拍打后治疗者用两只手按在病变部位,并压紧指导患者深呼吸;在深呼气时做快速、细小的胸壁震摩颤动,连续3-5次。
3、评估与记录
⑴评估在引流过的肺叶(段)上听诊呼吸音的改变。
⑵记录:痰液潴留的部位,排出痰液的颜色、质感、数量及气味。
⑶患者对引流的忍受程度,血压、心率情况,呼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