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检测)讲课稿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
本节课通过蜡烛的燃烧、熔化等现象,让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蜡烛的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蜡烛的变化现象、变化原因以及相关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蜡烛有一定的了解,但未必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蜡烛的实验,如点亮蜡烛、吹灭蜡烛等,但对蜡烛的变化原因未必有深入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变化现象,知道蜡烛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变化现象和变化原因。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蜡烛变化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点燃和熄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蜡烛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变化现象: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记录下变化现象。
3.分析蜡烛的变化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变化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4.总结蜡烛的变化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蜡烛变化的规律,归纳出相关科学知识。
5.拓展与应用: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蜡烛的其它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燃烧:点燃 - 火焰 - 烟雾2.熔化:受热 - 融化 - 滴落3.温度升高4.氧气参与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水滴里的生物》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设计(1)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物。
【教学难点】:
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继续保持较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利用信息 技术这一优势,解决这一难题。我借助网络寻找了很多微生物的图片和 知识,一方面给学生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和学生一起对照自己观察的水 滴中的微生物和图片中的资料是否一致,这样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 兴趣。 尽管在指导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时,将显微镜的图片资料显示于屏幕,与 桌面实物逐一对照指导,但是学生在利用显微镜观察、汇报的过程中, 将自己看到的画出来,还是有部分的小组和学生不能较好的掌握显微镜 的使用,导致看得不是很清楚,我想对于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应该有更 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规范学生的使用。
猜想一下。这些水样中,你觉得会有我们眼睛看不到的生命存在吗?(学生猜测) 会是怎样的生命呢?
3.引出显微镜。 师:究竟有没有这些生物存在呢?怎样才能看到?
(三)、显微镜观察水样。 1.每张桌上有3台显微镜。我们一起来简单认识一下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方 法。 (课件出示)
2.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课件出示)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师:实验步骤。 (出示课件:)
5.用培养液制作玻片观察。 师:在刚才的观察中,大家都没看到在运动的生物,可能是什么原因?课前 ,老师提前两周取来水样,并在里面放进腐烂的水草、菜叶,再将它放进25度 的恒温箱里一周,现在的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想知道吗?请每组组长上前来 取一杯水样。
师:先用眼睛或放大镜观察水样,看看水中有什么?这种水体中是否有用眼 睛看不见的生物呢?你觉得会是什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一共7课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一共7课时)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该单元主要包括微小生物的认识、显微镜的使用以及常见微小生物的特征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微小生物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对显微镜的使用也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微小生物,激发学生学习微小世界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常见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科学的严谨态度,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观察与分类,显微镜的组装与调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显微镜等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微小生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特征。
3.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微生物的特征。
4.显微镜的使用:讲解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5.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操作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
6.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微生物的特征、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等关键信息。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最新教科版( 2021 年)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 1 课. 放大镜1. 放大镜的功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 放大镜的结构特点:中央厚、边缘薄、透明。
3. 放大倍数越高的放大镜,越能看见更细微之处。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倍数越高的放大镜,镜片的凸度越大。
4.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一点,并发明、制作了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
目前凸透镜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
6. 比较放大镜的镜片与普通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的不同:第 2 课. 怎样放得更大1.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4.在 17 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作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等更先进的观察仪器。
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 200 万倍。
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6.两个放大镜平行组合后的放大倍数要大于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而改变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放大的倍数和清晰度也会发生改变。
7.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载物台和反光镜等。
8.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组合的方式应该是镜片平行;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个位置能观察到清晰而放大的图像。
9.实验室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显微镜顶部的凸透镜是人眼直接观察的透镜,故称其为“目镜”;而位于镜筒下方的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的物体,则称其为“物镜”。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说课稿(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说课稿(新版)一. 教材分析《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5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并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他们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往往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和方法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并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显微镜的使用。
2.难点: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显微镜的调试和使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解决问题。
2.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
3.采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植物细胞是什么样的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关于植物细胞结构的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制作:教师演示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学生分组动手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整理说课稿(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整理说课稿(新版)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微小世界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拓展。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微生物,但对其种类、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
此外,学生对实验探究感兴趣,但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观察和实验操作,以及对微生物作用和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践操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小世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探究结果,总结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3.学习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师讲解,学生互动提问,共同探讨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4.探究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微生物在食品制作、疾病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总结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非常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如此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它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环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劲。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别省力也别费劲。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像水龙头如此,XXX和轴固定在一起,能够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轮轴由一具较大“轮”和一具较小的“轴”组成,在“轮”上用力时省力。
轮越大越省力。
6、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具位置转动而别挪移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定滑轮别能省力,能改变力的方向。
能够随重物一起挪移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动滑轮能省力,但别能改变力的方向。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滑轮组,既能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
7、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歪面。
歪面的坡度越小,在歪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歪面的坡度越大,在歪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
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到里面去就越省力。
8、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9、简单机械的比较:10、各类型滑轮的作用。
11、自行车内的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单机械?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一、重点知识:第一课:反抗弯曲1、屋子、桥梁等都有柱子和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2、横梁普通是立着放置的;3、形状和结构妨碍着物体承受力的大小;4、增加纸梁的宽度能够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纸梁的厚度,能够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I等形状,尽管减少了材料的宽度,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知识点及单元测试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及单元测试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1、我们可以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部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列文虎克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4、微生物个体微小,只能用微米甚至更小的单位“埃”来衡量,因此人类用肉眼难以看到它们。
5、一滴水里有:鼓藻、草履虫、钓钟虫、水蚤、轮虫。
6、制作“小水塘”的方法:(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
7、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8、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人是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有一个特殊的业余爱好—制作放大镜和显微镜。
他不但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研究纺织品的纤维、树叶和花朵、蜜蜂蛰人的“针”、蚊子叮人的“嘴”,还观察了井水、雨水、污水……发现了能够游动的微生物,为人类敲开了认识微生物的大门。
9、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答: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10、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变形虫、啤酒中的酵母菌、病毒、海洋中的硅藻也是一种微生物。
11、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日常生活中微生物的踪迹有:瓜果上的霉菌、墙角地缝中的霉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漂浮的病菌等等。
我们可以通过发现霉斑在慢慢扩大等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
12、使用显微镜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盖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13、微生物的特点是什么?答:微生物的特点是:种类繁多,分布极广,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生长繁殖快,容易变异。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新版)7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新版)7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认识以及微观世界的探索。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微生物,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身边的世界充满好奇。
但是,他们对显微镜的使用和微生物的认识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微生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微生物的认识。
2.教学难点:显微镜的组装和调试,微生物的生活习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情境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显微镜、实物标本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小世界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演示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引导学生分组实践,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认识微生物:通过实物标本和多媒体课件,介绍微生物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微生物。
4.探索微观世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和植物细胞,引导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5.总结提升: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微生物的认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微小世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2单元)复习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2单元)复习教案1-4课复习课【教学目标】通过对1-4课的知识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机械的概念,杠杆的概念,特点,用力情况,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轮轴的概念,用力情况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杠杆和轮轴的用力情况【教学内容】1、使用工具和机械,就如同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延长了人类的膀。
2、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1、使用工具 3、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4、再复杂的机械也是由得简单的机械组成的。
5、起下木板上的螺丝钉,用螺丝刀这种简单的工具最合适。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支点、用力点、阴力点。
3、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力杠杆。
2、杠杆的科学4、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省力杠杆,如撬棍,动力臂>阻力臂;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镊子,动力臂<阻力臂;当这两段距离相等时,不省力也不费力,是等力杠杆,如天平、跷跷板等,动力臂=阻力臂。
1、省力杠杆有:钳子、剪刀、起钉锤、压水井、起子、核桃夹等。
2、费力杠杆有:火钳、镊子、夹子、筷子、钓鱼竿、裁缝剪刀等。
3、等力杠杆:台秤、天平、跷跷板、订书机等。
4、“秤砣虽小,能压千斤”利用的就是不等臂杠杆原理。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5、支点不一定都在重力点及阻力点之间。
6、伸出手臂拿取东西,手臂就是一个费力杠杆。
7、远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天平。
8、“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是阿基米德说的话。
这句话在理论上是说得通的,但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2、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
3、大轮带动小轮省力,小轮带动大轮费力,轮越大越省力。
4、轮轴的秘密4、生活中的轮轴有:方向盘、门把手、风扇、扳手、螺丝刀、水龙头、钥匙等。
新教科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
新教科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一节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微小世界的奥秘。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探究微小生物,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微生物、制作显微镜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他们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对微生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微生物的机会较少,对于微生物的实际形态和生长环境可能了解不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分类,掌握微生物的结构特点,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基本分类,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微生物的奥秘。
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和生长环境。
在实践环节,学生将亲自动手制作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微生物的分类:引导学生观察微生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特征进行分类,总结微生物的基本分类。
3.探究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观察到的微生物形态,总结微生物的结构特点。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说课稿(新版)4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说课稿(新版)4一. 教材分析《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喜欢动手操作。
但同时,他们对于显微镜的使用和微生物的观察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为主,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意识到保护环境和生态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显微镜的使用和微生物的观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我将以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为主,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学习知识。
2.教学手段:我将使用显微镜、水样、微生物模型等实物和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水中微生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水样中的微生物,记录观察结果,并讨论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特点。
3.讲解: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我对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特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实践: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在不同环境下培养微生物,观察其生长情况,进一步理解微生物的生活环境。
5.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进行点评和补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微生物的定义2.微生物的生活环境3.微生物的特点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于显微镜的使用和微生物的观察情况进行评价。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说课稿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小学科学组4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 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微小世界",本单元紧紧围绕利用工具观察各种微小物体的探究活动,串联起多领域的学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程标准中"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技术、工程与社会"学科核心概念。
第4课主要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认识洋葱表皮细胞。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本课承担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根据新课程标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根据新课标的规定,本课内容应属于"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技术、工程与社会"学科核心概念。
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本课教材分为四块:"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
聚焦板块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个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
这一板块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
这一板块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
拓展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外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进行联系。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7、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8、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
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9、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10、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11、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12、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说课稿(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说课稿(新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材以探究放大镜的原理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掌握放大镜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能够独立完成。
同时,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难点:放大镜的制作方法和实验操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放大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的原理,讨论放大镜的制作方法。
3.制作: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可以采用流程图、图示等方式,展示放大镜的制作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制作放大镜的过程中,观察其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制作任务。
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物体的形状与运动,通过实例分析物体的形状对其运动的影响。
教材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不同形状物体的运动特点。
- 了解物体形状对其运动的影响。
-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形状与运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总结和交流合作能力。
-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良好的研究惯。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不同形状物体的运动特点。
- 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形状与运动。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 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形状对其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不同形状物体的运动情况。
2. 研究活动:- 示范实验:选择几个不同形状的物体,通过滑动、滚动等方式展示其运动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
-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形状的物体,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发现物体形状对其运动的影响。
-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让他们思考物体形状如何影响其运动,并交流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3. 拓展应用:- 制定游戏任务:设计一种游戏任务,让学生在游戏中应用所学知识,观察不同形状物体的运动情况。
- 展示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游戏任务,并分享观察到的结果和体会。
4. 练巩固: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形状与运动情况,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思考。
五、板书设计板书内容:- 物体的形状与运动- 影响物体运动的因素六、教学资源1. 教学用具:不同形状的物体、实验器材等。
2. 多媒体资料:不同形状物体的图片、实验过程的视频等。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物体形状与运动关系的理解程度。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特点: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
功能: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组合凸透镜:一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大约(200万倍)。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工具: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结构: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蝴蝶的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图像: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构成:洋葱的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结构:像一个个(小房间),房间内有(小黑点)。
共同点:都有(气泡)。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细胞的形态:生物标本都具有细胞结构,但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区别:不同生物体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体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第六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微生物: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
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
第七课微生物与健康微生物种类:细菌、(霉菌)、病毒等。
微生物的运用:可用于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食品发酵)、生物制药、增加土壤肥力等。
学生励志寄语:人生,就要闯出一条路来!为了事业,为了奋斗的人生,尽管失去许多,但有失必有得!而得到的往往会比失去的更重要,它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只有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素质、修养达到足够的积淀时,才能真正做到不说张扬之语,不干张扬之事,不逞张扬之能,处于低谷不颓废,遇到困难不退缩,一帆风顺不得意,成绩面前不炫耀,永远保持着踏踏实实、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的生活态度和格调,以成熟、豁达、自重、睿智处世做事,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说课稿(新版)6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说课稿(新版)6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一节内容。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尝试和探索。
但是,他们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放大原理,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放大原理。
2.教学难点: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讲解演示:讲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放大原理,并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4.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总结观察到的特点和规律。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放大原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放大镜的使用方法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a.观察物体时,放大镜要靠近物体。
b.放大镜的镜头要与物体平行。
c.观察时,要保持放大镜的稳定。
2.放大镜的放大原理:a.放大镜通过光的折射,使物体放大。
b.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物距和像距有关。
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放大原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班级姓名
简单机械一:杠杆
1、能绕着一个()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
杠杆都有三个重要位置:支撑着杆栏,使杠杆能围绕着()的位置叫();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杠杆上克服阻力的位置叫()。
2、杠杆的特点:
(1)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杠杆()。
(如:说出三个)。
(2)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了阻力点的距离,杠杆()。
(如:说出三个)。
(3)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杠杆()。
(如:说出三个)。
★★小臂骨像是一根(),一端是肘关节处,是();另一端与手部连接,是();上臂正面的肌肉叫做肱二头肌,它有一端连着小臂骨,这点就是()。
简单机械二:轮轴简单机械三:滑轮
3、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简单机械叫做()。
(如:说出三个)。
轮轴能省力,轴不变时,轮越大,作用在轮上()。
4、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
5、固定在重物附近,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
6、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叫做()。
定滑轮能()但不能();动滑轮能(),但不能();滑轮组既能()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简单机械四:斜面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7、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且斜面越长坡度越平缓就越省力;斜面越短坡度越陡省力就越少。
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
学习资料
实验题:姓名研究的问题:
我的猜想: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我的发现:
实验题:姓名研究的问题:
我的猜想: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我的发现:
实验题:姓名研究的问题:
我的猜想: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我的发现:
实验题:姓名研究的问题:
我的猜想: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
学习资料
我的发现:
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