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恩师刘毓谷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切怀念恩师刘毓谷教授
八月十二日,第一场秋雨,送来的竟是恩师刘毓谷教授因病逝世的噩耗!我们所有学生弟子,无不沉浸在震惊,悲哀,痛惜和怀念之中。尽管近日恩师病重的消息不断传来,我们总企盼奇迹,祈望他能闯过此次病痛,重新健康起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恩师七月十九日因不适就医,八月十二日在医院辞世。前后时间不足一月!走得如此匆匆,令我等弟子黯然神伤,痛断肝腸!恨山高路远,世事繁忙。恩师重病时,我们许多人未能前去看望照顾,辞世后,亦无法前往吊唁送行。这真是我们这些弟子们的终生遗憾。
恩师驾鹤乘风去留圆满功德浩浩文章世人敬仰,
学子托云寄哀思忆殷切希望谆谆教诲永生难忘。
刘教授早年就读于同济医学院。毕业留校工作。至今已在同济医学院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六十余年。六十年春夏秋冬,六十年迎来送往。刘教授的学生弟子如今早已遍布天下,成长为医药卫生事业的栋梁之材。刘教授以毕生的精力为同济医学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公共卫生事业种下了一片绿荫。
我们有幸成为刘教授的学生。回想起聆听他的讲课,真是莫大的享受。他那精辟的讲解,渊博的知识,充沛的精力,准确而又生动诙谐的语言,无一不吸引着我们所有的学生。记得第一次上课,刘教授关于毒物的相对概念与剂量的绝对关系的论述,使我们顿时明白了生命科学中的微妙关系。恩师讲课深入浅出,善于从基本概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道理通过他的讲解变得通俗易懂。是他把我们引进了毒理学的殿堂,使我们很多学生争相报读他的研究生,把毒理学研究当成了自己的毕生事业。
刘教授是一名伟大的毒理学家,是我国现代毒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即使在信息缺乏,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刘教授总是以乐观的态度,开拓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努力工作。是他积极开展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先后赴德国,瑞士进修,并从美国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建立起了国内一流的毒理学研究室。带领研究生们在国内生化毒理,细胞色素P450,及外来化合物代谢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编了全国第一本《卫生毒理学基础》统编教材,全国高等院校教材《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医学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及其他著作。曾任湖北省人民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预防医学类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副主任委员及中国毒理学会顾问。并主持承担过多项省,部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和重点研究课题,与研究生们发表了大量高品质的学术论文。
感谢上苍,有恩师做我们学业上的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恩师直接培养的硕士博士生近六十人。作为他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均得到他的精心指点,特别是从他那里学到了学习和治学的方法。他一再告诉我们,作学问首先要明确目的。搞科学研究,是为了解答人生,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把作学问当成装饰,更不能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同时,他要求我们讲究学习方法,学会淘沙拣金的本领。他告诫我们要勤奋,要刻
苦。要持之以恒,而不要急于求成。在做学位论文时,他要求我们充分查阅相关文献,借鉴和汲取前人的科研成果,瞄准主攻的前沿方向。他鼓励我们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但又不要“作茧自缚”。要求我们“小题大作”,用详实的试验,准确的数据去验证自己的论题。在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他还鼓励和支持我们冲出本身的专业方向,在与其它相关学科和有关科研机构协作过程中取长补短,将基础医学科研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尽快引进我们所从事的相关领域,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恩师的教诲,不但使我们顺利完成了硕士博士论文,而且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受益非浅。回首往昔,我们在学习工作中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无一不是建立在恩师为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也无一不是在恩师的精神鼓励下取得的。
刘教授不仅仅是我们学业上的导师,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更象慈父般地关照我们。多少次酷暑寒冬,他以古稀的高龄拾级攀上学生宿舍楼为我们送来关爱。在我们身体不适,生活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给予及时地帮助。即使是学生家中的繁琐小事,学生间的小小争吵 ,也会引来恩师的悉心关注。而当学生们结束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时,恩师总是挽着学生的手,千叮万嘱,依依不舍,洒泪相送。不可释怀的是我们此时还能感觉到恩师当年握手的力度及温暖,而印在学生心中,难以忘却的是那超越家庭之外的浓浓亲情。
恩师谦逊祥和,平易近人,豁达乐观。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常与学生促膝长谈,畅叙人生。教授不仅给我们以学业上的指导,更教我们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道德。恩师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博古通今。除本专业的学问外,文学上的造诣尤深。学生们最爱与恩师对酒当歌,谈古论今。在恩师的眼里,亦把我们当做忘年的好友。谈论的话题,常常超出了专业的范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恩师的英姿豪气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近年恩师年事虽高,但仍时时惦记我们,与我们保持密切地联系。恩师总是在提醒我们所剩时日不多,企盼着我们师徒能多见几面,畅叙多年的离别之情。无论如何没有想到,恩师竟没有等到与我们大多数弟子重逢欢聚的一天,就在晚霞中悄然随云鹤西飞,告别了一生挚爱的亲人,告别了辛勤培育的学子,告别了毕生热爱的事业。让我们留下了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歉疚和伤痛。
焚一束心香,寄无限怀念。我们没有看见恩师在这世上离去。我们不愿相信您会远走。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弟子:
曹玉安,程 磊,丁志鸣,郭祖玉,赖志伟,
李欢成,李建民,李 龙,刘烈刚,刘瑞明,
刘苏艳,刘 翔,马 强,马谭庚,沈四九,
石 年,宋晓鸥,孙 黎,唐促跃,王素青,
吴建平,肖功华,谢奇志,熊 伟,严 红,
杨明学,杨曙霞,虞京葳,赵西龙,朱 砂。
二零零四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