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西游记》有感【优秀篇】
《西游记》教师读书心得.doc
《西游记》教师读书心得【读书心得】从小到大,我读过很多回《西游记》,第一次读时,纯粹是为了它曲折有趣的情节;后来再读,对书中的各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就有了一些看法。
《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喜欢他的善良、调皮、机灵、法力无边、对各天神说话时的直率、打妖怪时的执着(尤其是在三打白骨精那一回)和对兄弟、师傅和猴子猴孙的情谊。
在唐僧师徒四人中,孙悟空经常第一个发现妖怪,可是他的师傅唐僧却总是轻易地被那些装扮成好人的妖怪欺骗,而对打死妖怪的悟空念紧箍咒惩罚,甚至不顾他的解释把他赶走。
悟空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听师傅的话,没有死皮赖脸地跟着师傅。
但是当八戒又来找他帮忙时,他一听到师傅有难,就不记前嫌、义无返顾地跑去救师傅,没有半句怨言。
他虽然天生比较冲动,性格比较火爆,有时会因为一时冲动而杀生,但是在我看来,那些人都是罪有应得的,都是些杀人无数的强盗啊,暴君啊等等,可是相信佛教的唐僧却不信,他不管怎么样都不让悟空杀人,却不去管那些恶人去害人,我总是觉得悟空很冤枉。
唐僧在他们师徒四人中是让我比较难以理解的人,他总是被妖怪抓走。
在师徒四人之中,他总是带来麻烦,没有什么本事,只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时还会添乱,要是没有悟空,我想,他一定已经去另外一个西天了。
他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却分不清是人是妖的师傅,见到妖怪害人时,总要叫悟空等三人去抓妖怪。
可是当悟空打死那些祸害苍生的人时,他却大惊失色,不仅念紧箍咒,有时还要赶走他,难道他就不会想一下,如果悟空不把那些害人的家伙给杀了,他们又会去祸害别人,这样,岂不是为了一条人命而害了更多的人命吗?但是,唐僧却也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为了到达西天取得真经造福苍生,他不仅不要快速到达西天而不让悟空自己飞去取,甚至要求自己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的,也从没让悟空帮他飞过。
唐僧在一路上遇见了不少人善意或恶意地极力挽留他,甚至给他金山银山,乃至整个国家,可是他都拒绝了,我想这是因为他始终坚持着要取得真经的信念吧。
读西游记有感(优秀10篇)
读西游记有感(优秀10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读西游记有感(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读《西游记》有感篇一《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师徒四人一路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故事,当中的情节一波三折、往往引人入胜,其中取经途中,有无数的诱惑和挫折,而他们却视而不见,坚守本心,在这本书中,他们的。
形象鲜明,突出了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在这之中,我认为核心人物不是唐僧,而是孙悟空,他有无穷本领,唐僧每每被妖怪抓走时,他不顾生死,拼死也要救出唐僧;他足智多谋,利用一切计谋与妖怪对抗,让对方摸不着头脑;他多情多义,在听到唐僧死了之后,伤心欲绝,又去为唐僧报仇,可见他们的师徒情深,也呼应了其多情多义的特点。
他追求自由,他所用的奋斗都是为了自由。
他闯龙宫、闹冥府,在花果山称王。
就算在天庭当官,他最终还是喜欢花果山上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看着他无拘无束、肆意潇洒的样子,我也有了一种追求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与其相反的的是猪八戒,他好吃、好玩、好色、身上所有的缺点与我们普通人极其相似,屡教不改、但他在取经途中挑担牵马、什么粗活累活都归他干,可见他在取经途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像孙悟空和唐僧一样,不畏惧任何诱骗,战胜心魔,实现自我。
当然,面对挫折,我们要学会开动脑筋,做一个勇于思考的智者。
书中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
我相信书中想传达的道理并不仅仅是这些,以后我还会慢慢品读其中的内涵,同时也做一个追求心灵自由不怕困难的人。
读《西游记》有感篇二于书桌前,执笔欲作。
前,之余冥思苦想之态。
约乎之间,有茶香萦绕于鼻前、书香于脑目之间,清香缕缕。
思已过十六载与今,览书十一载有余。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固未有百遍,却了了通晓。
又一书,时虽逝三载有余,切刻于脑目之念,挥不去之。
西游记 教师读后感
西游记教师读后感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神话小说,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寓意深远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者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使得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令人百读不厌。
他通过丰富多彩的想象和生动形象的描写,赋予了每个角色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猪八戒的憨厚懒散、沙僧的忠诚老实,这些形象鲜明的角色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小说,它还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作者通过取经路上的种种磨难,暗示了明代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同时,孙悟空的形象也体现了明代人民对于勇敢、智慧和反抗精神的追求。
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是为了表达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角色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考验,也反映了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最后,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运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使得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同时,他也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观,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
总之,《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作品。
它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神话小说,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寓意深远的文学作品。
对于教师来说,阅读这部作品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人文精神的内核,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教学灵感和教育智慧。
2023年教师读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
2023年教师读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西游记》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悟,对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也有了新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西游记》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西游记》中的四位主要角色人物形象鲜明,个性迥异,使我深入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华。
孙悟空聪明机智,具有超人的神通,但也因此自信过度,导致妄自尊大;猪八戒虽然愚笨,但却善良可亲,对师傅孙悟空忠诚;沙僧则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角色,却以自己的默默付出为团队做出贡献。
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我明白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潜力,作为教师,应当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出发,帮助他们发掘和发展自己的才华和优点。
其次,《西游记》中的情节曲折离奇,充满了忍辱负重、勇往直前的精神,这对于教育也有很大启示。
在教学中,学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而这些情节正是告诉我,学生在面对挑战时应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去面对困难,不要轻易放弃。
同时,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忍耐力和毅力,这样才能使其更加坚定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此外,三藏师徒的旅程也带给我深刻的思考。
他们为了取得经书,艰苦跋涉,经历了无数的危险和磨难,但却始终保持着对信仰的坚持和不懈的追求。
这对于教育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育他们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敢于追求梦想的勇气。
最后,在《西游记》中,我还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师徒四人的旅程中,他们时而摆脱困境互相帮助,时而又因小事争吵不休,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感情变化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这对于教育来说,也提醒着我,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为学生塑造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
只有通过人际关系的处理,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综上所述,《西游记》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思考的伟大作品,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本教育书。
西游记读后感教师
西游记读后感教师《西游记读后感教师》篇一《西游记》,这部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著作,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魔法盒子,每次打开都能发现新东西。
我读《西游记》的时候,感觉就像跟着唐僧师徒四人一起踏上了那奇幻的取经之旅。
你看那唐僧,有时候真的让我又爱又“恨”。
他善良得有点过头了,就像那种老好人,别人说啥他都信。
可能在他眼里,世界上就没有真正的坏人。
像白骨精那一段,我就想冲进书里对他喊:“师傅,你可长点心吧,那就是个妖怪啊!”可是呢,他的坚持和信念又超级让人佩服。
他就像一个定海神针,不管遇到多少妖魔鬼怪,都想着要去西天取得真经。
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就差远了。
我有时候做一件事,稍微有点困难就想放弃,可人家唐僧呢,那是要翻山越岭,还要冒着被妖怪吃掉的风险啊!再说说孙悟空,那可真是个超级英雄。
他的金箍棒一挥,就像一道闪电,能把妖怪打得屁滚尿流。
他的火眼金睛就像X光机,一眼就能看穿妖怪的伪装。
不过他也不是一直都顺风顺水的,在紧箍咒的折磨下,他也只能乖乖听话。
我就在想,这是不是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受到的那些约束呢?即使你本领再大,也得守规矩。
有一次我在学校想偷偷搞个恶作剧,结果被老师发现了,就像孙悟空被念紧箍咒一样,那滋味可不好受。
猪八戒可就太逗了,他就是个活脱脱的吃货加懒虫。
看到吃的就两眼放光,像饿狼看到肉一样。
而且他还特别胆小,一遇到危险就想散伙回高老庄。
但他也给这个取经队伍带来了不少欢乐,要是没有他,这一路得多枯燥啊。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开心果朋友,虽然有时候有点小毛病,但没有他们就少了很多乐趣。
沙僧呢,他就像个默默耕耘的老黄牛。
一直挑着担子,任劳任怨。
他话不多,但干的活可不少。
我觉得我们身边也需要这样踏实的人,他们可能不怎么起眼,但却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西游记》啊,不只是一个神话故事,它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南。
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有唐僧的信念,孙悟空的本领和勇气,猪八戒的乐观,沙僧的踏实。
我就在想,要是我能把这些品质都学到手,那我是不是也能像他们一样,完成自己的“取经大业”呢?不过,这可能比西天取经还难吧,哈哈。
2024年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教师(2篇)
2024年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教师《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
其中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每每读起《西游记》,老是会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节之中。
记得小时候,常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总是笑了一笑,摸摸我的头,说:“你啊,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我想,大概每个孩子都得到过这样的答案。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孙悟空。
这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就好像是我们的化身。
当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时候,就象征着一个小生命的诞生。
当他在花果山上无忧无虑地和群猴们玩耍时,就好似我们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
当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就好似一个调皮的孩子,不小心跑进了大人们的世界,并且搞得一团糟,大人们想哄住他,便封了他个弼马温,没哄住。
又封了个齐天大圣,还是没有哄住。
而后如来出现了,伸出他的飞掌将孙悟空束缚在五指山下。
严慈的父亲,终于压服了他调皮的儿子。
度过了漫漫的五百年后,观世音的出现给了孙悟空新的希望,踏上了漫漫西天取经之路,也踏上了漫长的人生之路。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
学习就好像是要去取得真经。
在学校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
有的像猪八戒,好吃懒做,做任何事情都马马虎虎,有的则像沙僧,诚恳老实,踏踏实实。
有的像孙悟空,活灵活现,足智多谋。
而唐僧则是心地善良,不愿气馁的人。
若我们在学习上能个个都是唐僧,孙悟空,沙僧,有对学习的信念,那一定会取得成功。
随着年龄的增长,《西游记》带给我们不再是对神话的幻想,它令我善良,宽容,嫉恶如仇,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感谢吴承恩,是他用他那超凡的想象力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一个充满离奇,曲折,梦幻的梦。
2024年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教师(2)作为教师,我有幸能够读到《西游记》这样一部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深深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教育意义和价值。
首先,《西游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人性洞察和道德反思。
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出丰富多样的人性。
教师读西游记有感【优秀篇】
教师读《西游记》有感【优秀篇】导语:《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
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
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精彩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西游记》,给我这位教育工作者最深的感受就是如来佛祖是位最好的教师,将一个没有爹娘教育过的、桀骜不驯、任性妄为、人见人恨的山野石猴教化成为一个斗战胜佛,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在如来佛祖身上折射出一名教师应具有的素养——智慧心、仁爱心、耐心、细心、恒心。
我们知道:孙猴子大闹天宫之后,闯下大祸,激恕玉帝,任凭玉皇大帝电击雷劈、刀砍斧剁,烟熏火烤等各种惩治办法也驯服不了这只野猴。
可如来佛祖一个微笑,一个小动作就将孙猴子降住,并压入五指山下反省,这足以证明如来佛祖的智慧和耐。
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常常遇到像孙猴子这样任性妄为的“野猴”学生.教师多次批评教育无效,处分,请家长,写检查……等三百六十般武艺用尽,也不见一点效果。
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我认为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作为一名教师,你欠缺方法和能力以及教书育人的智慧。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老师要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不仅仅是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应该是一个潜心教研,有品位的教师,还应该是壮心不已,有追求的教师,更应该是一个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教师。
试想:一位把课讲得乱七八糟,又驾驭不了课堂,知识浅薄,不能如期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且人品差,缺乏耐心、爱心、讲一套,做另一套,教育学生方法简单粗暴的教师,又岂能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和认可!教师需要有能力和教书育人的智慧: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教师的学识是教育的前提。
这是因为为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工作,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需要教师渊博的知识,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碗水,并能坚持学习,不断保持源头活水,才可教学;教师的学识丰厚和业务精通无不为我们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对问题的分析入木三分,得心应手,妙语连珠,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深邃、豁达、智慧、仁爱,使学生既是在学习知识,又是一份享受;教师的教学才有底气,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巧妙地处理课堂突发因素,才能让学生刮目相看,“亲其师,信道”;教师要有能力和教书育人的智慧,不仅要有教书的智慧,还需要有育人的智慧。
2024年教师读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模版(2篇)
2024年教师读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模版如果说名著是一把开启历史文化宝藏的钥匙,那么《西游记》就是镶在这把钥匙上的宝石。
我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部名著读完了。
读完后,感慨万千!《西游记》主要讲了沙和尚、孙悟空、猪八戒、三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一路上,他们求取芭蕉扇、翻过火焰山、三打白骨精……历经千难万险,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妖魔鬼怪,走过了十万八千里,前后历时十四年,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了正果,取得了真经!孙悟空的所作所为更是让我佩服:他嫉恶如仇,是正义的化身。
他杀尽了作恶多端的妖怪,保护师傅取经成功。
路上不管遇到什么,他都不怀二心,多么忠心耿耿啊!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的正直,学习他的忠心耿耿,学习他的不怀二心。
当然,我们还要学习三徒弟间的同心协力,学习他们的勇气与信念!可是,回想我们的现实生活,这样的人似乎很难找到。
有些人表面上踏踏实实地工作,暗地里却处心积虑的用尽一切办法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自己的欲望,有时甚至谋害别人的生命!我身边就有一个普通的村官,为了霸占一分之地,不惜把一个八十高龄的老爷爷给打死了……这种行为我觉得是可耻的!我们不要被利、欲冲昏了头脑,要时刻保持一颗对人民忠心耿耿的心,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完完全全为人民谋福利的人!品读经典名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从小就开始,追随历史名人的步伐,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真正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人!2024年教师读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模版(2)《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眼球。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读完了这部伟大的作品,下面就是我对《西游记》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西游记》以其深厚的宗教意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难忘。
这部作品首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观念和价值体系,弘扬了佛教的智慧和慈悲精神。
在旅途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通过严格修行和不断的努力,最终获得了解脱和圆满。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教师版范本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教师版范本《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去取经,一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获取了真经。
下面的小编整理了几篇关于西游记读书心得的参考范文!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教师版范本篇一《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奇葩。
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
如此之宏着怎一个“梦”字解决呢?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
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
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
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
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教师版范本篇二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
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
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
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
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
教师西游记读后感[推荐5篇]
教师西游记读后感[推荐5篇]第一篇:教师西游记读后感教师西游记读后感最近和班里孩子一起看了一本课外读物——《西游记》,的确受益非浅。
《西游记》是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至今仍广为流传,其中的精彩故事都百看不厌。
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玄奘怒逐美猴王;孙大圣四海求仙方,观世音甘露活宝树;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智取芭蕉扇。
可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
虽然书中有一些看不大懂的地方,但却并没有减弱我对《西游记》的喜爱之情:调皮机灵,诡计多端的老孙;大腹便便,视食如命的老猪;老实忠厚,谦虚谨慎的老沙;有时心软,有时固执的唐僧。
这些生动形象、逼真的人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众所周知,在西游记中,唐僧是出了名的好脾气。
但也许是他一直潜心向佛的缘故,却从未体验过世俗的繁杂,一心认为世上的人都是善良的。
因此造成了他性子软的特点,更容易相信他人的话。
在悟空将妖怪打倒后,他却只听猪八戒的一面之词,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指责悟空,后竟然又听信猪八戒的谗言,在知道悟空所说的真实的情况下,却选择相信猪八戒。
悟空与他结为师徒许久,应该是情深义厚,知道悟空的性格与品质。
如今悟空不顾自己的名誉,将他的安危放在第一位,他却全然不顾,体现了他对悟空充分的不信任,实在令忠心耿耿的孙悟空伤心。
也由此可见唐僧做事莽撞,在没有弄清真伪的情况下,就妄加定论,听信谗言。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
“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
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
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
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机,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接下来是猪八戒:最初的印象是好吃懒做,因为这个原因已经让孙悟空骂了又骂,同时也给师徒四人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孙悟空被赶走的这些时候里,它又因为贪睡,害得唐僧误入妖怪的洞穴。
2024年教师读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教师读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说得一点都不错,这不,今天,我又读了《西游记》这本书,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吴承恩,它是文学史上一部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
书中讲述了唐朝法师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带着他的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一路上他们斩妖除魔,历尽千辛万苦,度过重重危机,最后到达西天取得了真经……每一回故事情节都是极为精彩而又让人回味无穷,而我觉得最生动、最令我喜爱的一回是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一回呢?这还得从这一回的故事中说起:话说,三藏师徒别了镇元子,上路去了,早见一座高山。
唐僧在马上见这高山峻岭,肚中又饥又渴,便叫悟空去化斋,悟空翻个筋斗云,飞去南山摘桃子了。
悟空去时,惊动了山上那妖精,那妖精想吃唐僧肉,但见有八戒和沙僧在保护着三藏,那妖就摇身变做一个妇人来戏唐僧,被悟空摘桃回来,用火眼金睛识破,并遭悟空棒打,但妖精使出解尸法的手段,真身逃脱,八戒掇弄,三藏念紧箍咒惩罚悟空;妖精又变作老婆婆,悟空再打,妖精化作元神又逃,而悟空再次受紧箍咒折磨;妖精最后变成老公公,悟空经思想斗争,决心除妖,在众神的照底下,最终打死白骨精。
唐僧深恨悟空不听教诲、肆意行凶,坚决将他赶走。
悟空无奈,只好回了花果山。
看完这一节,在回味故事的同时,我不禁深深地陷入了沉思:当今社会,又很多的人由于一时的疏忽而导致自己陷入了上当受骗的深渊。
如:网上诈骗、广告诈骗或街道说骗等等。
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可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被骗呢?我想,除了他们没有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不懂得识别好坏,善恶不分,就会导致这种被骗结果外,肯定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有人贪小便宜,有人太过于轻信他人,也有人黑白不分。
我喜欢这一回的原因不单是因为羡慕孙悟空神通广大,屡屡战胜对手,虽然多次重复呈示假象,欺骗对手以售其奸但最终还是邪不压正。
教师读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本
教师读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本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教师,在读完西游记后,我深感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宝贵价值,下面是我对西游记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西游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是它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概念体系。
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和事件都展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和卓越智慧。
例如,孙悟空的角色塑造鲜明,他机智勇敢、聪明睿智,又有着人性化的一面,形象鲜活生动。
而唐僧则是充满智慧和耐心的形象,他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艰难险阻,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圣人形象。
这些形象的塑造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者可以在故事中感受到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西游记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它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故事中的一系列情节和事件,作者巧妙地融入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哲学和道德教育的元素。
例如,故事中的孙悟空通过一场场的战斗和磨砺,最终实现了自我修行和超脱。
这体现了佛教的思想,强调了追求真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同时,故事中的唐僧取经也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它象征着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反映了中国人对知识、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最后,西游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故事中的人物各具特点,既有善良正直的人物,也有心机诡计的人物。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者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同时,作者也通过故事中的一系列事件和情节,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
例如,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和佛教修士的斗争,象征着人本性的善恶斗争,以及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这些批判意味着作者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阅读西游记,我不仅深刻体会到了它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还通过故事中的一系列情节和事件,对人性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我相信,通过教师的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游记的意义和价值,并将其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从中受益。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会把西游记作为重要的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智慧。
教师读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6篇)
教师读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6篇)教师读西游记读书篇1传承经典文化发扬优秀传统------读《西游记》有感在众多的经典优秀图书中,我独爱《西游记》。
它是我国古典神话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自问世以来,几百年间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久经不衰。
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已经家喻户晓,至今已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文字。
说起《西游记》,大家便会很自然地想起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的唐僧;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的孙悟空;憨厚单纯、力大无穷、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和贪图女色的猪八戒……《西游记》共一百回,回回引人入胜。
无论是“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还是“火焰山”……,都是人人皆知,耳熟能详的。
我最喜欢《三打白骨精》了,白骨精虽然狡猾无比,唐僧也曾一度的冤枉甚至赶走悟空,但是悟空深深记得是师傅把他从五指山救出来的,始终没有怨恨师傅,打败了为非作歹的白骨精,帮人民除了害。
他的形象深深打动了我,因为他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警察一样,火眼金睛,抓坏人救好人,时刻保卫着我们。
我看到孙悟空的爱憎分明,就想到现在社会上,有些人看到不法分子做坏事,不但不管,反而助威,真是太不应该了。
我们不应该像唐僧那样过于善良,哪怕对待坏人也十分友好,万分轻信,因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质。
我们只有像孙悟空那样爱憎分明,不法分子才会落入法网,才能受到惩罚,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安定,社会才能更和谐发展,中国才会奔向小康社会。
教师读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篇2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与《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并驾齐驱的《西游记》,这四本书合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作者是吴承恩,他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幕幕栩栩如生的情景,塑造出一个个令人叫绝、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四个主人公:赴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
正是因为这四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我才喜欢上这本书,才觉得这本书魅力无穷。
下面我给大家说说我读了这本书对这四个人物的评价:师父唐僧,为人诚实善良,生为一个和尚,他不贪图美色,不恋金银财宝,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2024年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教师范本(2篇)
2024年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教师范本唐僧在去西天的路途中,一路妖魔阻隔,山水遥迢。
有一次唐僧被女儿国的女王看中,但是唐僧没有动摇,始终不忘记一个信念,就是去西天取经。
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迪,就是我们学习也要像唐僧去西天取经一样,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有许多困难和____,但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来必成大业。
《西游记》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有许多惊险的情景,描写了整个艰辛的旅程,书中有善良又有毅力的唐僧、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可爱的猪八戒、一心向佛的沙僧。
在这些人物中,很多人都以为取得真经全是悟空的功劳,我认为,如果没有沙僧和八戒的帮忙,唐僧可能走到半途就丧失了性命。
所以干什么事都要团结精神。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需要团结的精神,比如:我们班里的流动红旗,都需要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才能获得。
看了《西游记》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非浅,就是做任何事都要毅力和排除万难的决心。
更要有团结精神,因为团结就是力量。
2024年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教师范本(2)《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此小说以孙悟空为主角,讲述了他与师傅唐僧以及悟空的三个徒弟——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一起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在____年读来依然充满了魅力且具有现实意义。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我觉得《西游记》是一部宏大的史诗。
虽然这本书是以虚构的形式呈现的,但是它在讲述中国历史、文化和哲学观念上有着深远影响。
通过描述唐僧师徒的西方取经之旅,作者展示了人性的善恶斗争、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忍耐与坚持、信仰与迷茫等主题。
这些主题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所面临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得这本书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下,都能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其次,我觉得这本书是一部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作者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孙悟空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猪八戒的贪婪和懒惰,沙僧的忠诚和守纪等,这些形象都是对人性各种面向的刻画。
教师读《西游记》有感
教师读《西游记》有感《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俗话说“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读罢《西游记》,感悟良多。
1.尊师重道方能学有所成《西游记》第二回中,孙悟空为了能“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漂洋过海,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游方数年来到“斜月三星洞”,学艺中惹怒菩提老祖,但却能忍得“三尺之痛”深按老祖之意,子夜时分跪于老祖榻前,喜得真传。
由此可见,做人一定要虚心,尊师重道,孙悟空虽然性格乖戾,不服管束,但对自己的师傅尊重有加,师傅睡时不敢惊动,师傅传道叩头礼拜,就连师傅赶他走时也走得有理拜辞,生活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如此礼数,何能无所成就?2.六根清净方能做教育《西游记》第十四回中,唐僧救出孙悟空后来到两界山,途中遇到了六个山贼,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这六个人代表了人的六种感官享受,悟空杀了六贼,实际上是讲悟空除去了六根,便能忠诚于唐僧。
当戴上紧箍咒那一刹那,便意味着控制了悟空天生的顽劣,其实这也暗指了佛学之说,佛教修行是要让我们达到六根清净。
六根清净是指我们的心到了无有染著,一尘不染,故而断妄想,断思惟,分别,意识之心。
我们的妄想、思惟、分别、意识心都没有了,我们就六根清净了。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应该是除去功利心、除去恶意识,一心一意做好教学,全心全意服务好学生,这才能全身心做教育。
陶行知说“学做真人,教人教真”大概就是此意。
3.善待学生,方能为师长悟空被唐僧救出五指山,猴王出山,地动山摇。
悟空招呼师傅走远一些,一阵轰隆山倒了,而此时的悟空远远的跳跃着喊着师傅大步跑过来,唐僧亲切的用手抚去他头上的树枝,悟空终于等到了师傅。
当悟空衣物破了,唐僧在油灯下亲手为他缝制虎皮裙,悟空在一边好奇地看着师傅,这一刻他左动右动,但却是无比的安静,一个简单的细节体现了唐僧心细而又爱护徒弟的一面,这或许就是悟空能死心塌地的跟唐僧取经的一个原因吧。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更要善待和关爱每一位学生,无论他们成绩优劣,这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
教师西游记读后感
教师西游记读后感教师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中的经典代表作,人物形象生动,下面是pincai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两篇西游记读后感,欢迎阅读!【西游记读后感一】著名的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珍惜时间”这四个字说起来很容易,但要真正做好,那就需要我们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我一直对中国名著情有独钟,尤其是西游记,它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怒放的齐葩。
它的章章情节为我打开了一扇无所不奇的大门,尤其是他们师徒四人面对困难,齐心协力,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把我深深的吸引到了里面,让我如痴如醉,也使我受益匪浅。
《西游记》里的人物可以说是大家众所周知了。
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踏遍千山万水,降妖除魔,最终修成正果,取得真经,每一位都封得了称号,这些荣誉的取得,源取决于他们执着和毅力,可见,毅力成就未来。
《西游记》塑造的四个鲜明的人物的主要特点是,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
他们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虽然性格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面对困难无畏不惧。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
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我喜欢音乐,学过的乐器不胜枚举,电吉他、钢琴、电子琴、大号、笛子等等,这几样原本会使我变的多才多艺,但是我太没有毅力,刚开始学的时候热情比谁都高上几度,学着学着,就半途而费,不欢而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读《西游记》有感【优秀篇】导语:《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
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
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
下面是XX 整理的精彩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西游记》,给我这位教育工作者最深的感受就是如来佛祖是位最好的教师,将一个没有爹娘教育过的、桀骜不驯、任性妄为、人见人恨的山野石猴教化成为一个斗战胜佛,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在如来佛祖身上折射出一名教师应具有的素养——智慧心、仁爱心、耐心、细心、恒心。
我们知道:孙猴子大闹天宫之后,闯下大祸,激恕玉帝,任凭玉皇大帝电击雷劈、刀砍斧剁,烟熏火烤等各种惩治办法也驯服不了这只野猴。
可如来佛祖一个微笑,一个小动作就将孙猴子降住,并压入五指山下反省,这足以证明如来佛祖的智慧和耐。
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常常遇到像孙猴子这样任性妄为的“野猴”学生.教师多次批评教育无效,处分,请家长,写检查……等三百六十般武艺用尽,也不见一点效果。
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我认为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作为一名教师,你欠缺方法和能力以及教书育人的智慧。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老师要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不仅仅是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应该是一个潜心教研,有品位的教师,还应该是壮心不已,有追求的教师,更应该是一个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教师。
试想:一位把课讲得乱七八糟,又驾驭不了课堂,知识浅薄,不能如期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且人品差,缺乏耐心、爱心、讲一套,做另一套,教育学生方法简单粗暴的教师,又岂能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和认可!教师需要有能力和教书育人的智慧: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教师的学识是教育的前提。
这是因为为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工作,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需要教师渊博的知识,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碗水,并能坚持学习,不断保持源头活水,才可教学;教师的学识丰厚和业务精通无不为我们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对问题的分析入木三分,得心应手,妙语连珠,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深邃、豁达、智慧、仁爱,使学生既是在学习知识,又是一份享受;教师的教学才有底气,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巧妙地处理课堂突发因素,才能让学生刮目相看,“亲其师,信道”;教师要有能力和教书育人的智慧,不仅要有教书的智慧,还需要有育人的智慧。
在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因材施教,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多些赏识,少点唯我独尊;多些师者风范,少些失之儒雅;多些赞美、肯定,少些冷漠、批评;多些宽容,少点霸气;多些耐心、细心,少些粗心大意;多些尊重、爱护,少些伤害、放弃;………我想教师具有以上品质,一个做人讲原则,做事讲方法的教师岂能不受学生的欢迎吗?但要想成为一名有能力和充满智慧的教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百倍的时间和精力,常言道:“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她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我们要不提高学习层次和业务水平,尽快适应现代教育理念,我们必须使自己成为学习者,要做“一辈子的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成为学习者,把自己再度变为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才能承担起中华民族百年大计——教育的重任。
我们知道,当孙猴子被如来佛祖抓在掌心时,按常理:这样一个“闯祸精”,一巴掌拍死,一手捏死,对如来佛祖来说易如反掌。
但如来佛祖抓住这只任性妄为的小猴,不仅不怪错小猴在他手上撒尿,说话难听冲人,而是轻轻地把它压入五指山下进行反省,这是何种胸怀呢?我想,应该是一种仁爱之心,宽容之心。
在现实教堂生活中,我们很多教师与学生发生冲撞时,恨不得立刻将此学生开除走人,从此势不两立、耿耿于怀,甚至挟私报复,这正是缺乏仁爱之心,宽容之心的表现。
我们知道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把“爱”的阳光洒在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这应是教育艺术的最高体现。
教师心中有爱,才能发自内心去欣赏学生,才能用赏识的目光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并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如来佛祖正是发现了孙猴子身上聪明、伶俐、本领高、好胜、讲义气等多个优点,心生爱意,不肯杀生,将孙猴子的优点逐个放大,将其教化,成为一个斗战胜佛。
教师的仁爱还应体现在宽容之心,常言道:“陆地上最广阔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教师只有抱有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的理想,教育才会有永恒的生命。
“人非圣贤,敦能无过”,学生一时犯错误,一时冲撞,一时冲动,的确让我们做教师的心里很不愉快,但是为人之师,如果能宽容一点,耐心一点,也许就会使迷失航向的“问题生”走出困境,走上成功的大道,孩子犯错误正是成长中不成熟的表现。
既为人之师就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也允许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难道不是吗?要么为人之师的魅力从何处体现呢?教师的仁爱还应该体现在一视同仁,学生没有贵贱之分,他们有一样的智慧和热情,有一样被爱的权利,我们应该用一样的心去关爱他们。
生龙活虎的学生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幼苗,也是教师生命的延续,更是教师智慧的体现者和发扬光大者;教师要细心地亲切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就是“病苗”学生,教师也应该看作是宝贝,就必须倾注付出之情,学生能领悟到、感受到的,必然会燃起学生的感恩之情,爱师之情,从而好学之情,勤学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师生双方情感的碰撞就必然击射出灿烂的知识之光,进而达到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效果。
教师的仁爱更应该体现在严格要求:严慈相济,决不是溺爱、软弱和姑息养奸。
我们要学习如来佛祖教育孙猴子一样,既然你大闹天宫,已违王法,你必须接受压在五指山下500年的惩戒。
所以师爱既要以爱动其心,也要以严导其行,对于学生的任何一点错误,都要及时教育引导,决不纵容,而要令其改邪归正。
充分的尊重与严格的要求,并非不可调和的冲突,二者相得益彰,才能确保幼苗健康成长。
我们知道,唐僧师徒四人西行的路上,孙猴子一路上多次犯错误,如取经意志不坚、急躁、辱骂师父、争强好胜等,如来佛祖精心教育,不急不躁,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使一个魔性十足的野猴转化成为理性的大佛,这正是如来佛祖的耐心的体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这种常犯错误的学生,屡教不改,屡教屡犯。
这时候需要我们有爱心和耐心。
教师担当的教书育人的重任,要有较好的个人修养和诲人不倦的耐心。
教师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对一些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其中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还比较让人头痛……;如果教师缺乏耐心就会表现倦怠或任性疏远,恣情数落,只能助长他们的不良习气,所以当面对后进生的顽固不化要火从口愤,恨从手泄时,提醒自己再给他动一番情;当面对后进生错误反复就要灰心丧气甩手不干时,提醒自己,再给他说一番理。
总之,我们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学会等待,慢慢等待学生的进步,后进生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前进,只是进步的先后早晚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后进生岂可一蹴而就?要像对待荷叶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呵护后进生幼小的心灵。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计较学生一时的过错,不会抱怨学生的“愚笨”,不会责怪学生“让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不会埋怨学生辜负教师的劳动,不会居高临下,动辄训斥学生,更不会讽刺挖苦学生,而是满怀期待地经常学生,经常看到学生点滴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会经常为学生微不足道的变化感到惊喜。
总之,花儿的美丽绽放需要等待,果实的成熟蒂落需要等待,蝴蝶的化蛹成蝶需要等待,学生的成熟进步需要等待,只有等待才能有收获成功的喜悦。
我们知道:唐僧师徒四人西行的道路上,不少的神仙精灵发难,太多妖魔鬼怪挡道:一方面这些困难确实可以磨炼唐僧师徒四人的意志;另一方面:如来佛祖知道同样也不能让这些困难摧毁唐僧师徒四人取经之志、承受之力。
每当孙悟空师徒四人身处险境无望时,每到关键之时,如来佛祖就会伸出援助之手,送来雪中炭,雨中伞,使师徒四人逢凶化吉,这正体现了如来佛祖的细心之处和高明之处。
针对于后进生,需要我们教师的细心,我们对学生有爱心、耐心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情感的要求,捕捉学生的思想信息,以便有针对性的教育。
我们要细心捕捉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和平衡;教师不要放过任何一件学生感兴趣的事,充分调动学生的能耐性,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只有细心,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给予批评教育,使他们的缺点消灭萌芽;只有细心,才能敏锐地洞察学生的思想,捕捉教育学生的契机,实现问题的突破。
我们知道,如来佛祖转化孙猴子历经500多年之久才使孙猴子修练成佛;在取经的道路上,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难难险象环生;四位弟子取经的心态由向往到迷茫,由迷茫到泄气,由泄气到坚如磐石,这种心理的变化过程,什么是佛?如何成佛?都需要四位弟子经历磨砺方知道结果,这一切需要如来佛祖的恒心和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讲学生的实际,“填鸭式”教学,既弄得自己筋疲力尽,教学效果很差;又弄得学生得了“胃病”,消化不良,产生厌学情绪。
所以我们要学习如来佛祖的的恒心和智慧,“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去亲自体验学习的快乐不是比直接给学生答案和结果更好吗?虽然这个过程有点长,但它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为何不采用呢?教育学生,我们需要恒心,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王夫子曾说“讲习的教师,应该对自己的事业坚持不懈,所谓小中可见大,有恒走四方,山高脚下踩,路遥腿更长。
”教师引导学生汲取知识,掌握技能,修养品行,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可能有理想的效果。
作为教师,要想转化“后进生”,在有耐心的同时,还要有恒心。
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一定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实施教育,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在转化的过程中会有犯错误,这是正常。
我们在转化“后进生”时,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和学生缺点作“斗争,”更需要教师的恒心,不少教师缺乏耐心、不耐烦,固执认为学生不争气,从而产生厌弃心理。
学生的缺点就像一种慢性病,需要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即要管又不能太急,还需要长期的教育;学生养成好习惯也需要恒心,但他们往往做不到,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引导和监督,培养起学生的恒心;学习要有恒心,于事业也要恒心,教师更要恒心,教师持之以恒的精神会促进学生的恒心形成。
总之,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体现在教学与为师的态度中。
古人云:“智慧是灵魂的种子,博学是头脑的事”;灵魂是种子,它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浇灌之下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淹没之下发成一颗绿豆芽。
我认为作为爱与智慧的教育型的教师,我们应该为社会带来一颗丰盈的灵魂,才无愧于为师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