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笔记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一、第一单元。
1. 作者简介。
- 朱自清(1898 - 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 文章结构。
- 盼春:开篇点题,表达对春的盼望之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连用两个“盼望着”,强调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 绘春:- 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动态,“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和颜色方面描写小草,表现出春草的生机。
- 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的热闹景象,同时排比和比喻的运用,从视觉上生动地描绘出春花的色彩斑斓。
- 春风图:“‘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诗句并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春风的温暖、轻柔。
- 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比喻和排比的运用,形象地写出春雨的细密、轻盈。
- 迎春图:“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描绘出人们迎春的欢乐场景,表现出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活力。
- 颂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将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赞美春天的新、美、力。
1. 作者简介。
- 老舍(1899 - 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第三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统编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第三单元一、文学、文体常识1.文学常识。
(作品作者)(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2.名著《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
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
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组成,原名“旧事重提”。
二、单元教材“补白”---词性(一)动词1.概念。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2.语法特点。
(1)主要作谓语。
例如:①我们出发了。
②我们热爱祖国。
动词“出发”“热爱”都是做谓语。
(2)多数动词(及物动词)带宾语。
例如:①我买了一本书。
②他在写文章。
动词“买”“写”分别带宾语“一本书”“文章”。
(3)能受否定副词“不”修饰。
例如:①不去。
②不学习。
心理动词还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
例如:①很想。
②非常喜欢。
③太爱他了。
(4)多数动词能够重叠,表示短时义、尝试义。
①单音节动词重叠方式为A→AA,后一音节读轻声。
例如:想→想想;看→看看;讲→讲讲②双音节动词重叠方式为AB→ABAB,后三个音节轻读,特别是第2第4个音节。
例如:考虑→考虑考虑;休息→休息休息(5)绝大多数动词可以带“着”“了”“过”。
例如:看着看了看过;拿着拿了拿过●小试牛刀1.请给下列动词归类。
走、跑、唱、跳、打、躺、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表示动作行为:表示心理活动:表示发展变化:2.找出下面一段话中的动词。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重点知识归纳
⑵方法的指导: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做熟悉的事情
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要善于观察、积累,做生活
中的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有趣、有意
义、印象深刻。
⑶写作的作用:能训练人的思维。
⑷写作的要求:内容充实、文从字顺
-2-
第二单元 语文知识: ⑴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莫怀戚《散步》 、《散文诗二 首(泰戈尔《金色花》 、冰心《荷叶·母亲》)》、刘义庆《〈世 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一般性文学常识(出 处、作者) ;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 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义和语境 ⑶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文章语言的品味、 关键语句的理解、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对称句子的作用、 重点词语: 【秋天的怀念】憔悴 瘫痪 暴怒 沉寂 侍弄 捶打 央求 絮叨 诀别 淡雅 高洁 烂漫 翻来覆去 喜出 望外 【散步】信服 分歧 取决 一霎 两全 粼粼 各得 其所 【散文诗二首】匿笑 花瑞 菡萏 敧斜 蒂 梗 沐 浴 祷告 姊妹 亭亭 徘徊 遮蔽 心绪 流转 荫蔽 【〈世说新语〉 二则】内集 儿女 文义 俄而 骤 何 所似 差可拟 未若 因风 期行 日中 舍去 乃 尊君 在不 相委而去 家君 引 顾(实词、 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归雁洛阳边 昏鸦 断肠 天涯
(重点在理解含义、掌握字形)
需要背诵的篇目:
春;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后四篇古诗词为课标规定的必背篇目)
写作:
⑴概念是生活中与人沟通、 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
是表达、 交流的重要方式, 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3-
写作: ⑴记事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反复学习、训练;写日 记或周记的习惯 ⑵记事的要求: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来龙 去脉,按顺序有条理地写; ⑶记事的目的:传达情感、分享经验; ⑷如何记事:写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说发自内 心的话 ⑸模仿课文写法 综合性学习: ⑴如何交友? ⑵展示自我(自我介绍)的方法 ⑶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第三单元 语文知识: 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海伦·凯勒《再塑生命 的人》、《论语十二章》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 ;散 文诗、 笔记体小说 (或曰志人小说) 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性:动词 ⑶词语的感情色彩 ⑷默读的方法与要求,过渡段的作用 ⑸出自《论语》的成语含义及用法
人教部编版 初一上册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期末考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期末考点汇总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怀念童年时在百草园里玩耍的美好时光,但现实是百草园里只有一些野草。
使用“确凿”和“似乎”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感情和记忆的不确定性。
1、在“轻捷的叫XXX从XXX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窜”表达了叫天子的敏捷和儿童对他的羡慕之情。
2、第二段描写了各种景物的特点,通过色彩、形状、声音、味道等多个角度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
3、本段景物描写的顺序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以及由整体到局部、由动物到植物。
4、本段通过味觉、听觉、视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描写了各种景物的特点,使文章更加生动。
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油蛉和蟋蟀的声音。
②“伏”体现了黄蜂的肥胖特点,不能换成“趴”。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使用了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覆盆子的形状。
6、中心句是“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通过描写百草园的美丽和自由,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并与后文的三味书屋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封建教育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阻碍。
8、作者将吃了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的说法赋予了神话色彩,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9、使用“不必说”和“也不必说”的句式,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10、课文详细描述了捕鸟的时间、地点、工具、条件、方法和收获。
11、捕鸟的动词包括扫、支、撒、系、牵、拉等,生动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无中心句:《窃读记》描写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窃读书籍的经历,表达了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
关联词语:例如、而、然而、但是、可是等。
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作者运用逗号、分号、冒号等标点符号,使文章表达更加准确、清晰。
重点句:1.“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我知道那是一本书。
”2.“我的眼睛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我的心灵在黑暗中找到了出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读一读,写一写攒cuán拗ǎo确凿què záo菜畦càiqí轻捷qīngjié蟋蟀xīshuài 脑髓nǎo suǐ相宜xiāng yí书塾shūshú方正fāng zhèng 博学bó xué蝉蜕chántuì人迹罕至rén jì hǎn zhì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整体把握1.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①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②文章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③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三处对比: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②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③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
对比作用:①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②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第1自然段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答:①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
②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因而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
5.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乐园”。
内容上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结构上领起下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说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否矛盾?为什么?“似乎”、“确凿”两个词语连用在一起并不矛盾,这里实际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深切怀恋。
确凿:指的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
似乎:是因为记忆中的百草园只有童年中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且相隔久远,所以并不那么确实。
1、“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窜”有什么含义?既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又写出了儿童内心的羡慕之情。
2、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
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作者介绍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说《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二、文章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26年,鲁迅写这篇散文“重提旧事”。
这年,鲁迅目睹“三一八”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通缉。
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了陈腐之气,那里的校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
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来痛斥封建教育迫使儿童读那些无用之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
三、词语解释①确凿:确实。
②轻捷:轻快敏捷。
③缠络:缠绕。
④攒:凑在一块儿。
⑤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⑥高枕而卧:垫高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⑦敛:收拢。
⑧鉴赏:鉴定和欣赏。
⑨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⑩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11、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
沸,水开。
12、拗:弯曲,弯转。
13、绅士: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14、倜傥:洒脱,不拘束。
四、问题巩固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解析:①“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
“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②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第三单元知识点-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一、字词(加点会注音;加线会解释)9. 窜觅跪拗.确凿.轻捷云霄倘若鉴赏啄食和蔼恭敬质朴博学渊博倜傥淋漓盔.甲绅士人迹罕.至人声鼎沸并皂荚.树桑椹.长吟油蛉.斑蝥.攒.敛.秕.谷系.无从消释宿儒蝉蜕.锡箔.10.不求甚解混为一谈花团锦簌美不胜收捡感慨搓捻绽开争执惭愧悔恨激荡奥秘拼凑截然不同疲倦不堪小心翼翼恍然大悟油然而生6.时习不亦说乎愠.君子吾.日三省.为人谋忠信传十有五立惑天命耳顺从心所欲逾矩温故而知新罔.殆.箪.堪之者好.乐饭疏食,饮水肱.于如浮云焉善者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夺匹夫笃.志切问而近思仁二、必背名篇: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2.《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汇总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一、文学文化知识1.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2.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二、内容赏析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选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三、中考重点习题巩固1.(1)说一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2分)“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__(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__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轮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文学文化知识1.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比较有名的如“三吏”“三别”。
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2.这首诗是七言绝句二、内容赏析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笔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1.《春》朱自清一、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二、文本研读第一部分(1)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第二部分(2-7)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第三部分(8-10)赞春(三个比喻)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
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
这样写是无意识、无感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
4、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六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5、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竟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
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7、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
想象,由实写到虚写,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8、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知识梳理(背景%2B赏析%2B常考题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江南逢李龟年》(背景+赏析+常考题型)一.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二.创作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友人相逢的季节在落花时节,落花时节还暗指唐朝由胜而衰。
这首诗是作者通过同李龟年的交往,抒发今昔沧桑之感。
江南,这里指江湘一带。
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开元、天宝年间,特承恩遇,曾在京都洛阳大起宅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美景,常为人歌数曲,听者莫不流泪。
三.古诗原文及译文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总结(含思维导图、知识要点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总结(含思维导图、知识要点及答案)思维导图(一)知识导图(二)能力导图知能要点(一)知识要点【文学常识】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
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再塑生命的人》作者,国女作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
3.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字音字形】1.脑髓.( )2.蝉蜕.( )3.锡箔.( )4.倜傥..( )( ) 5.敛.( )6.拗.过去( )7.秕.谷( )8.人声鼎.沸( )9.皂荚.树( )10.攒.成( )11.宿.儒( ) 12.书塾.( ) 13.jì()上14.确záo()15.mì()食16.菜qí() 17.云xiāo() 18.轻jié() 19.jiàn()赏20.cuàn()向21.kuī()甲22.lín lí()( ) 23.东方shuò()24.和ǎi() 25.星xiù()26.搓捻.( ) 27.混.为一谈( ) 28.给.予( )29.感kǎi()30.jié()然不同31.花团jǐn cù()( ) 32.zhàn()开33.qǐ()盼34.争zhí() 35.ào mì()( ) 36.激dàng()37.疲倦不kān()38.不求shèn()解39.小心yì yì()( )【词语理解】1.铁如意,指挥(洒脱;不拘束)。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点归纳整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点归纳整理与练习题含答案【主要内容】《朝花夕拾》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①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②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③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④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怜。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制的压制和摧残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以及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写出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以及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的感受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简介。
-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 背景知识。
- 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二)生字词。
1. 读准字音。
- 朗润(rùn):明朗润泽。
- 酝酿(yùn niàng):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 窠巢(kēcháo):鸟兽昆虫的窝。
- 卖弄(mài nòng):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 喉舌(hóu lóng):泛指说话的器官。
- 应和(yìng hè):(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 嘹亮(liáo liàng):(声音)清晰响亮。
- 烘托(hōng tuō):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 静默(jìng mò):寂静;没有声音。
- 风筝(fēng zheng):一种玩具,在竹篾等做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
- 抖擞(dǒu sǒu):振作;奋发。
- 健壮(jiàn zhuàng):强健。
- 呼朋引伴(hūpéng yǐn bàn):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复习提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要点一、文学常识:鲁迅,浙江绍兴人,周树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篇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二、“读一读,写一写”攒cuán凑集;聚拢拗ǎo确凿quèzáo菜畦cài qí轻捷qīng jié蟋蟀xīshuài脑髓nǎo suǐ相宜xiāng yí书塾shūshú方正fāng zhèng博学bóxué●蝉蜕chán tuì●人迹罕至rén jìhǎn zhì●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三、题解1.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①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②文章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③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三处对比: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②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③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
对比作用:①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②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三、句子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答:①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
②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因而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XXX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一)文学常识作者XXX,原名XXX,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XXX”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文章思想内容(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XXX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研究的场所。
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四)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找出这句话中利用的动词,并分析其感化。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2.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
“伏”字正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没法表现这类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XXX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
“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五)感悟精彩句子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感化。
部编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部编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XXX是浙江绍兴人,XXX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评论家,代表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篇小说《狂人日记》以及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读一读,写一写”:攒(cuán)指凑集,聚拢(ǎo)指集中,确凿(què záo)指确实,菜畦(cài qí)指种菜的田地,轻捷(qīng jié)指轻盈敏捷,蟋蟀(xī shuài)是一种昆虫,脑髓(nǎo suǐ)指大脑的髓质,相宜(xiāng yí)指相配合适,书塾(shū shú)指私塾,XXX(fāng zhèng)指方正刚直,博学(bó xué)指博大精深,蝉蜕(chán tuì)指蝉的蜕皮,人迹罕至(rén XXX XXX)指很少有人到达,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指人声嘈杂喧闹。
三、题解:1.从课文的标题可以看出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
文章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表达了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文中可以看出景物充满生趣,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鲜明的对比,包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书屋和书屋后小园的对比,以及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的对比。
这些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同时也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四、句子:1.“似乎”和“确凿”并不矛盾。
由于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是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因此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的叫声在孩子心中的动听、有趣,表现出“我”对此的喜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默读百草园部分,把这部分分为三层,写出各层的层意:
⑵_____百草园中有趣的动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美女蛇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冬天在雪地捉鸟的快乐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百草园中有趣的动植物:
1.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的表达效果。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窜’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动作来的突然,表现了叫天子的轻捷。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两个句式有什么作用?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从整体上勾勒对百草园的印象;“单是.......就......”强调“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无限趣味”,是下面局部具体描写的总领句。
不仅体现了作者描述时的欣喜,还表现了百草园的乐趣之多。
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又准确的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发出的美妙动听声音,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4.“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覆盘子的形状特点,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5.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请简要概括。
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2)找蜈蚣;(3)按斑蝥;(4)拔何首乌根;(5)摘覆盆子。
6本段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特点?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里。
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就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慕。
第二,第二,色形声味俱全。
“碧绿”“紫红”等是写色;“高大”“肥胖”“拥肿”等是写形;
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
第三,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写百草园给人的整体印象,在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且“不必说”由低到高的静物,“也不必
说”由高到低写动物。
二、美女蛇的故事: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三、雪地捕鸟:.第七段的中心是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
欲扬先抑,以百草园的无味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四:三味书屋:
1.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①方正、质朴、博学;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③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
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
2、.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
3、“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这个园虽然没有百草园那么大,但也是一个“乐园”。
这里有哪些“乐事”?“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同“百草园”相比有何同异之处?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主要“乐事”有三件:①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
②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③捉苍蝇喂蚂蚁。
这两个园都有大自然的生命,都表现了童年的鲁迅和小伙伴们有接近大自然的天性,他们几乎在任何地方都会本能地发现大自然的生命和生机。
不同之处是三味书屋后的小园里的乐趣是偷得的,只能“静悄悄”地玩,而且随时会被老师“大叫”回去。
而且比起在百草园里看的视野的开阔,后园里的天地还是太狭窄了。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儿童天生具有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和欢乐的心理。
4、第九段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
内容上:三个“也许”,从儿童的角度对家人送“我”进书塾的原因的猜测,表现了“我”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心情。
两个“感叹句,生动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生灵们当成朋友的真挚感情,流露出“我”对百草园的深深依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