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9种心理现象和解释
心理现象的定义
![心理现象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3a370a6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0.png)
心理现象的定义
心理现象指的是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心理过程或行为表现。
它涵盖了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和外部的行为表现,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体现。
心理现象的定义涉及以下方面:
1. 思维过程:包括感知、认知、记忆、推理、解决问题等思维活动。
比如,人们对外部刺激的感知和对信息的加工。
2. 情感体验:涉及情绪、情感、喜怒哀乐等内在情绪体验,以及情绪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例如,愤怒、快乐、焦虑等情绪体验。
3. 行为表现:包括言语、行动、交流方式等外部行为,是内在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比如,语言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等。
4. 心理发展和变化:描述个体在不同阶段或情境下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变化。
比如,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青少年期的情感变化等。
5. 心理学领域研究的对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之一,心理学通过研究和解释各种心理现象,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心理现象是人类内心世界和外部行为的表现,它们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为心理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青少年心理学
![青少年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b0db9ba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7e.png)
青少年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早熟:指儿童生理和心理上提早成熟,早熟青少年是指比较早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少年。
通过对早熟和晚熟青少年的研究,可获得有关青少年生理变化对心理影响的重要信息。
青少年成熟时间的早晚对于男性和女性而言有着不同的影响。
(早熟男孩对自身的感觉更为良好,在同伴中更受欢迎,在情感、注意等方面拥有更多的积极感受,同时其出现反社会行为和越轨行为的可能性也更大。
早熟女孩的心理发展则可能存在更多的危机。
)2、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在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这些动作在相同或者相似的环境中不断得到重复,从而产生概括或者迁移。
图式式个体感知、理解和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
(由于个体图式不同,因此在面对相同的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刺激时,不同的人对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个体以不同的内在因素来感知、理解和思考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刺激)图式最初是先天遗传的,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不断地得到丰富。
3、同化: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因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当中,从而丰富和加强了个体的动作。
实际上,同化是个体图式不断增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并没有对自身的图式进行改善或者改变。
图式只发生了量变,并没有产生质变。
4、顺应:顺应是与同化互补的一个过程。
顺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外部环境,调整或改变已有图式。
顺应是个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为了适应新的信息,改变或调整自己原有的图式。
5、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现有的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维果斯基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说明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现有的水平并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
在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需要考虑两种发展水平。
把每个人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发展程度称作“现实发展水平”,而个人在学习之后表现出来的水平则称作“潜在发展水平”。
客户的八种心理.
![客户的八种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c356dd2b0b4e767f5acfce5c.png)
客户的八种心理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每一个行业都有,只不过婴儿用品业里特别明显,因为年轻妈妈对商品并不是很了解,而使用对象又这么娇贵,一般轻易不敢给宝宝使用新品,宁可雷同,绝不标新立异,所以当客户有购买意向时我们要先说:这款用的人最多了、这款卖了很多年了之类的话,能使客户打消顾虑心理,促使成交!价高心理:立场决定了心理。
对于客户来说,所有的商品价格都是高的,所以当有客户当面说我们的商品价格高时是没必要做太多解释的,但假如是背后说我们价格高,那就有必要仔细了解一下行情了。
虚荣心理:基本上的女客户都会有虚荣心,这是本性。
她们会和你聊一些高档产品,表示她想使用或正在使用,当客户有购买意向,而产品价格又高出她预想范围时候,是充分利用客户虚荣心最好的时候,导购员可以说:这款产品很好,但价格有点高,一般客户我从不介绍,现在我和你说一下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这句话包含了四个意思,一、产品是物有所值得;二、她是能识货的,三、她的消费层次高、四、假如不听你介绍,她就变成了不识货的),一般情况,虚荣心强的客户是要缴械投降的。
逆反心理:个性强的客户逆反心理特别严重,碰上这种客户,我们一是要少说话,你介绍的越多她越是不买,二是要正话反说,比如你想推销爱护洗发精,你不妨说,强生的洗发精卖得很好,你可以多看看。
这类客户一般具有:额宽、腰直、说话声音大、速度快等特点。
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有时是母爱的一种体现,想让自己的宝宝在同层次,同区域的同伴中吃穿住行都不掉队,对于有攀比心理的客户,导购员引导语言是:“这一个品牌在你们上班族(经商族、白领族、)消费圈里一直都卖得很好,我想这应该是你们的消费品味都到了这个份上的缘故,所以大家眼光都相差不远。
摆阔心理:摆阔心理不同于虚荣心理,摆阔只纯粹是为了显示有钱,并不存在眼光、知识层面等因素,这类客户她们也不一定懂产品,只是人云亦云,挑贵的、知名度高的买,我们只向她推荐知名度高的、价格高的产品,别介绍二线品牌,不然她会觉得你看不起她,在购物时,你要表现出羡慕或惊讶的意思,因为她们卖一大堆的产品,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让能引起你的羡慕和惊讶罢了。
最常见的9种心理现象和解释
![最常见的9种心理现象和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6043b3a0912a21614792961.png)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这一条我是深有体会的,自从学了心理学才知道当时我的鲁莽没有争取到什么,反而更使对方那一对儿感情更深,以后要慎重行事!)2、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人在社会集体中需要从众以保护自我)3、晕轮效应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
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显而意见,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我崇拜的不是歌星,影星,而是美国的职业摔跤手。
)4、鲇鱼效应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
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这是个经济学领域能够用上的小故事,记得金红老师提过)5、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
心理学十大现象
![心理学十大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4ee096d4c1c708a1284a448f.png)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莎翁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心理学把这种爱情中的人儿“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这是有关爱情的一种“怪”现象。
认知失调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颇具罗曼蒂克色彩的效应。
当人们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喜欢。
因此,人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由于人们对父母反对等恋爱阻力的心理抗拒作用,反而会使双方的感情更牢固。
当这种恋爱阻力不存在时,双方却有可能分开。
经历过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验的爱情,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冲击。
当爱情的阻力消失时,也许曾经苦恋的两个人反而失去了相爱的力量。
从众心理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
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
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
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
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
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
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3f71915858fb770bf78a55be.png)
酸葡萄心理——当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是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行为,也可理解为丑化得不到的东西,(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与之相对应的“甜柠檬心理”—美化已经得到的东西。
毛毛虫效应——(约翰法伯)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而无法破除尾随习惯去转向,觅食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成为“毛毛虫效应”。
两种心理:习惯惰性和盲目从众。
约翰逊效应——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
(得名于一名叫约翰逊的运动员)。
习得性无助心理——当个体感觉到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功能固着心理——人们受到某种物体的通常用途的影响难以发现它的其他新用途,因而束缚自己的思维,妨碍问题的解决。
投射心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态度、情绪、性格、观念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他人也有同样的特征。
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趋向于更相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参照从而出现自我知觉偏差。
齐加尼克效应——因工作压力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状态。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简言之就是人们最初获得的信息会左右对以后获得新信息的的解释。
布里丹毛驴效应——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
名片效应——两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意同你接近结成良好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向对方表明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介绍给对方。
常识积累:心理学效应名词解释
![常识积累:心理学效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553d94f4431b90d6c85c7ad.png)
常识积累:心理学效应名词解释1.木桶效应: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2.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好好想想这条~)3.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4.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5.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
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6.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7.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ff470e4cc7931b764ce1587.png)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防治方法如下:(一)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表现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指发生在儿童期的行为偏异。
狭义上等同于行为问题,广义上则泛指所有的心理社会问题,也就足那些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问上都超过相应年龄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
儿童期有以下较多见的心理一行为问题:1. 学业相关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活动过度、拒绝上学等,多发生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初入学儿童。
其中有些问题属于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2.情绪问题:如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孤僻,强迫观念、过分任性或冲动、退缩、恐惧等。
此类问题表现程度严重者,须排除精神性疾患。
3. 品行问题:如偷窃、经常说谎、逃学、破坏公物、攻击行为、各种破坏性行为等,男孩显著多于女孩。
4. 不良习惯:如习惯性抽动、吮指、咬指甲、摩擦癖、遗尿、口吃、偏食等。
判定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时,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有不同的教育期望和要求。
只有将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联系起来,才能对其是否存在心理一行为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第二,不能把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行为表现都视为心理一行为问题。
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行为,才作为行为问题来对待。
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称"心理社会发展失调",经适当的行为指导可痊愈;若久拖不治,问题常变得复杂而严重,导致心理障碍发生。
(二)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防治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有多种多样表现。
在基层幼儿园、学校中应着重针对以下四类(尤其第一类)问题进行预防和矫治:1. 学业相关问题(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人类的八大心理
![人类的八大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c742115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9.png)
人类的八大心理
1. 好奇心理:人类天生具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这种心理驱使我们不断探索、学习和发现新事物。
2. 自我实现心理:人类都有实现自我价值和潜能的内在需求,这种心理推动我们努力工作、追求成就。
3. 归属感心理: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都需要被接纳、被认同的归属感,这种心理让我们渴望加入群体、建立人际关系。
4. 权力心理:人类普遍存在对权力的渴望,这种心理体现在我们想要控制、影响他人和环境的愿望上。
5. 自尊心理: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这种自尊心理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6. 安全感心理:人类都有对身心安全的基本需求,这种心理使我们会本能地远离危险,追求稳定。
7. 好胜心理:人类具有与他人竞争、力求优越的天性,这种好胜心理推动了我们不断进步和超越自我。
8. 求知欲望:人类对未解之谜、新知识充满好奇,这种求知欲望是推动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心理学考点之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考点之常见的心理学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46e2e13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9.png)
1.社会刻板印象基本观点: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例子:认为东北人都会二人转;男生鲁莽,女生胆小;法国人浪漫,英国人绅士关键:群体内—以偏概全2.晕轮效应基本观点: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例子:一好百好,一坏百坏;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接线员声音好听推测其长得也好看关键:个体内—以偏概全3.首因效应基本观点: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例子:面试前三分钟;先入为主;第一印象;一见钟情关键:陌生人之间4.近因效应基本观点: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例子:相处十年好友忽然决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关键:熟人之间5.投射效应基本观点: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表现形式:一是有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二是有人总是从坏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
例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总有刁民想害朕;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6.登门槛效应(低球效应)基本观点: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例子:朋友借钱借500,再借1000你也会同意7.霍桑效应基本观点:霍桑效应指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例子:吃饭时被人盯着会更文雅8.马太效应基本观点: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29f042676bec0975f565e2a0.png)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2、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
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
常见心理效应大全
![常见心理效应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af18316ba0d4a7303763a05.png)
常用心理效应大全1、瓦拉慕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干构图,又不矣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彗的火花一下于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兼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载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矣逐步接受更商戻次的要求。
该效应是美国社矣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
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 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社矣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庆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矣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十大心理效应有哪些
![十大心理效应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c1046f6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f.png)
十大心理效应有哪些在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有趣而又深刻的心理效应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这些心理效应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行为中的许多有趣现象,影响着我们的决策、认知和情绪。
以下是十大常见的心理效应:1.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人们倾向于认为一些模糊、普遍或模棱两可的描述适用于自己,在实际上这些描述可以适用于任何人。
这一效应解释了为什么占星术和占卜等许多模糊预测方式会对人产生影响。
2. 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确认偏差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更多地关注、记住和寻找符合自己已有信念或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弱化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种心理效应可能导致人们封闭在自己的信仰体系中,并排斥其他可能性。
3. 群体思维(Groupthink)群体思维是指在群体中出现的一种倾向,即为了追求一致性和和谐而忽略异议或有争议的意见。
这种效应有可能导致群体决策的不完善和盲目从众。
4.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锚定效应描述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过度依赖最先获得的信息或“锚定点”,并根据该信息来评估后续信息。
这可能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或决策。
5. 选择支撑效应(Choice-supportive bias)选择支撑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后倾向于强化自己已做出选择的决定的正面因素,同时减弱负面因素。
这种效应有助于维持决策的合理性,但也可能使人们陷入错误的信念。
6. 后见之明效应(Hindsight bias)后见之明效应指的是人们在事后倾向于相信自己预测到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即“事后诸葛亮”。
这种效应可能导致错误的记忆和判断。
7.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在面对矛盾信息或冲突信念时,人们感到的不适或焦虑,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解释信息来消除这种不适。
这种效应有助于理解人们为什么会为了保持一致而做出奇怪的选择。
8.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幸存者偏差解释了人们倾向于根据幸存者的经历或成功案例来做出决策,而忽略了失败者的经历。
常见的心理障碍症状
![常见的心理障碍症状](https://img.taocdn.com/s3/m/a338ac8d83d049649b665834.png)
第一节认知障碍(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别耀眼,声音特别刺耳,颜色显得不自然地格外清楚,普通气味异常刺鼻。
多见于神经症。
2、感觉减退: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
如对强烈的疼痛几乎感知不到,外界环境变得暗淡,颜色模糊不清,声音发钝。
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3、识别能力缺失:不能把客观的物体作为整体来认识,不能识别物体的功能,不能说出物体的名字。
“不识症”. 物体不识、颜色不识、字形不识、空间不识.多见于脑器官疾患的病人身上4、内感性不适:对内部感觉异常,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但不能明确具体不适的部位,区别于内脏性幻觉(可定位)。
可继发疑病观念。
多见于神经症,精分症和抑郁状态。
(二)知觉障碍(错觉、幻觉)1、错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知觉。
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一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事物。
错觉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但是病态的错觉多见于错听、错视。
如心理异常者将猫看成老虎,把吊灯看成是巨蟒,把米饭看成是蛆……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2、幻觉:幻觉是一种无对象性的知觉,即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病症状。
病人无法用意志左右幻觉的产生,也无法说服病人相信幻觉不存在。
按感受器官分: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幻听是一种最常见、最具代表性、最具诊断性意义的幻觉形式。
(1)幻听:非言语性幻听(原始性幻听):如音乐声、鸟鸣声,多见于大脑局部发生病变。
言语性幻听:命令性、评论性的幻听比较常见。
●评论性幻听:说话人有个别人、几个人或一群人,在议论他,内容以斥责、讽刺、辱骂多见,病人常为之苦恼、愤怒不安,并产生兴奋、自伤、伤人。
也听到有人为他辩护,表示同情、赞扬的话,此时病人可独自微笑或洋洋自得。
●命令性幻听,让病人拒服药、进食或自伤。
●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心理学踢猫效应
![心理学踢猫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18d73f26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8.png)
心理学踢猫效应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踢猫效应,它指的是一个人在遭受到某种负面情绪或压力时,会将这种情绪传递给其他人或其他物体,从而形成一种连锁反应。
这种现象源自于人类的情绪传递机制,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情绪转嫁给他人,甚至是无辜的小动物。
踢猫效应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谚语:“一人烦恼,全家遭殃”。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踢猫效应的本质,即一个人的负面情绪会像传染病一样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影响整个环境的氛围。
踢猫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比如,当一个人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心情不好时,很可能会对家人发脾气或无端找茬。
家人受到情绪的冲击后,也会将这种负面情绪传递给其他人,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在工作中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冷嘲热讽时,他很可能会将自己的不满情绪转嫁给他人,甚至是自己的宠物猫。
为了更好地理解踢猫效应,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
首先,人的情绪是可以传染的,这是因为人类具有一种叫做“共情”的能力。
当我们看到他人的情绪表达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进入到对方的情绪状态中,感受到对方的痛苦或愉悦。
这种共情能力使得情绪能够在人际关系中传递,从而形成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也与人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关。
当一个人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时,他往往会试图将这种情绪转嫁给他人,以减轻自己的负担。
这种转嫁的方式可以是言语上的攻击或情绪上的压制,而无辜的小动物往往成为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对象。
这种转嫁行为既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也是一种情绪的释放方式。
然而,踢猫效应对个体和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于个体而言,踢猫效应会使人陷入一种消极的情绪循环中,不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还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社会而言,踢猫效应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加剧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为了减少踢猫效应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个体应该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以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和传播。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他人的情绪需求,提供支持和倾听,以减轻他人的负担。
生活中常见的56种心理效应
![生活中常见的56种心理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3e42dfea524de518964b7da4.png)
21-22
21、马太效应 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 第二十五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 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 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 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 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 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 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22、詹森效应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 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 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 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6-8
6.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 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 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 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7.名人效应 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 象被称为名人效应。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 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 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 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 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8.角色效应: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 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 效应。
9-11
9.奖惩效应: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 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 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 效应。 10.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 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 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 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 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 相爱结合)。 11.门槛效应(层递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 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 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 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十大心理学效应
![十大心理学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5f721d5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1d.png)
十大心理学效应心理学效应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类行为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现象。
这些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决策、态度和行为。
以下是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效应,它们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中的一些有趣而又复杂的规律。
1. 鲁汶效应鲁汶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自己的表现时,往往受到他人表现的影响而产生失真。
这种效应最常见于比较型的评价中,人们往往会倾向于将自己的表现与他人进行比较,而不是独立评价。
2.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对模糊、笼统的描述容易产生认同感,即使这些描述适用于大多数人,也容易让个体相信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效应通常体现在占星术、塔罗牌等领域。
3. 心理回避效应心理回避效应是指人类倾向于忽视那些与自己观念相悖的信息,更倾向于接受与自己观念一致的信息。
这种效应导致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产生偏差,使得认知结构更倾向于保持稳定。
4. 多巴胺增强效应多巴胺增强效应是指多巴胺这一神经递质在奖赏性刺激下分泌增加,从而加强相关行为的发生。
这一效应在解释成瘾行为、赌博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也启发了一些奖励回路的研究。
5. 反向心理效应反向心理效应是指当人们试图掩饰情感或意图时,反而更容易透露出真实情感或意图。
这种心理效应常常在面试、谈判等场景中出现,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智商。
6. 社会认同效应社会认同效应指人们倾向于追随所属群体的行为或观点,而不是根据个人判断。
这一效应使得人类社会发展出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认同体系,塑造了我们的社会。
7. 可能性偏见可能性偏见是指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往往高估负面事件的发生概率,低估正面事件的发生概率。
这种偏见影响了人们的决策过程,使得对风险的评估存在系统性偏差。
8. 如实性效应如实性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相信和支持那些符合自己世界观的信息,而对于不符合的信息采取怀疑和拒绝态度。
这种效应使得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9. 前置认知前置认知是指先前关于某事物的印象和评价会影响到人们再次接触时的表现和判断。
心理学十大效应
![心理学十大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1f346738c1c708a1294a4444.png)
心理学十大效应一、罗森塔尔效应1968 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 7 项实验。
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 3 个班,对这 18 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开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开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话〞,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 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 18 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但凡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话〞发挥了作用。
这个谎话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 ,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二、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概述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
常见的各种效应
![常见的各种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dd47a64269eae009581bec54.png)
常见的各种效应、现象、法则、理论、定律……(附:麦兜定律)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鲇鱼效应、羊群效应、刺猬法则、手表定律、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马太效应,这些你都明白吗?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常见现象的名词解释
![常见现象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c03808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6.png)
常见现象的名词解释一、焦虑现代社会中,焦虑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焦虑是指个体在面对重要事件、压力或不确定性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可以通过心理疾病诊断标准来进行分类,如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
焦虑对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学会应对焦虑并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二、剧透剧透是指在电影、电视剧、书籍等娱乐作品中,提前揭示关键情节或结局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会破坏他人的观看体验,因为悬念和未知是让人们产生好奇心和期待感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进行讨论或分享娱乐作品时,尊重他人的观看体验是非常重要的,避免剧透可能会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作品带来的乐趣。
三、雾霾雾霾是一种由于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聚集而形成的天气现象。
主要原因是空气污染,如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燃煤等,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积累并与水汽相结合形成雾霾。
雾霾对人的健康和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如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能见度降低以及植物受损等。
因此,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措施是解决雾霾问题的关键。
四、网络暴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也逐渐成为一个常见的现象。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以侮辱、威胁、恐吓、发布私人信息或制造谣言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攻击和伤害。
网络暴力严重侵犯了他人的权益和尊严,对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积极营造健康、友善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监管和教育是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重要途径。
五、失眠失眠是指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或早醒等问题,导致个体无法获得充足、高质量的睡眠。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可能是由于压力、焦虑、抑郁、生活习惯不良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长期失眠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避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都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六、拖延症拖延症是指在面对任务或决定时,个体倾向于推迟或延迟行动的一种心理现象。
拖延症可能由于恐惧、焦虑、缺乏动力、自我不信任等因素导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常见的9种心理现象和解释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这一条我是深有体会的,自从学了心理学才知道当时我的鲁莽没有争取到什么,反而更使对方那一对儿感情更深,以后要慎重行事!)
2、从众现象
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人在社会集体中需要从众以保护自我)
3、晕轮效应
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
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显而意见,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我崇拜的不是歌星,影星,而是美国的职业摔跤手。
)
4、鲇鱼效应
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
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这是个经济学领域能够用上的小故事,记得金红老师提过)
5、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
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
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在现实中确实是这个样子的,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
6、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 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 f. 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
他们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lateblooming) 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
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
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
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
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
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晚器大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都反映了期望的作用,所以又称为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7、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
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
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最近流行的钛环实际就是一种安慰剂效应,不管用的,是商业炒作)
8、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这是有艾宾浩斯在记忆实验中发现的规律,人的学习记忆基本符合这个规律)
9、霍桑效应
为了调查研究各种工作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一个大车间的六名女工被选为实验的被试者。
实验持续了一年多。
这些女工的工作是装配电话机中的继电器。
首先让她们在一个一般的车间里工作两星期,测出她们的正常生产率。
然后把她们安排到一个特珠的测量室工作五星期,这里除了可以测量每个女工的生产情况外,其他条件都与一般车间相同,即工作条件没有变化。
接着进入第三个时期,改变了对女工们支付工资的方法。
以前女工的薪水依赖于整个车间工人的生产量,现在只依赖于她们六个人的生产量。
在第四个时期,在工作中安排女工上午、下午各一次5分钟的工问休息。
第五个时期,把工间休息延长为10分钟。
第六个时期,建立了六个5分钟休息时间制度。
第七个时期,公司为女工提供一顿简单的午餐。
在随后的三个时期每天让女工提前半小时下班。
第十一个时期,建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
最后第十二个时期,原来的一切工作条件又全恢复了,重新回到第
一个时期。
老板是想通过这一实验未寻找一种提高工人生产效率的生产方式。
的确,工作效率会受工作条件的影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不管条件怎么改变,如增加或减少工间休息,延长或缩短工作日,每一个实验时期的生产率都比前一个时期要高,女工们的工作越来越努力,效率越来越高,根本就没关注过生产条件的变化。
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女工们感到自己是特殊人物,受到了格外好的待遇,她们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注意,因而感到愉快,便遵照老板想要她们做的那样去做。
她们知道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测量她们的生产效率,这是人们关注的事情,因此,生产条件发生什么变化无关紧要,她们总把这些变化设想成为有利的,所以,她们工作越来越努力,每一次的改变都刺激着她们去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操纵一个人的环境,让他与众人分离,特别密切地关注他,使他感到很特别,都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压力。
如果他知道人们期望他干什么,只要没有想要拒绝的特别理由,他会尽一切努力按人们的期望去干好每一件事。
霍桑工厂的女工们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尽管她们想到的并不是老板期望的,但她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产生适当的效果。
所以对个人施加压力说服他去做某件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使他愉快,向他显示出他正被关心着,被期待看做好某件事。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学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工作上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到人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论,还为现代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2、有效沟通是管理中的艺术方法;3、企业文化——寻求效率逻辑与感情逻辑动态平衡的有效。
(又是经济学发现的好像)
总之心理学是一们多元化的学科,它与其他科目相互交融。
例如:记得有人说爱情不是一门科学所以很神秘,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爱情涉及到了心理学还有混沌理论等,正是因为这些领域的神秘才使得爱情很难被研究。
其实这都是人脑的终极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