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风俗

合集下载

蚌埠风俗

蚌埠风俗

蚌埠风俗生育诞生旧时,生过孩子3天,要带着红鸡蛋向外婆报喜,生了女孩拿99个,生了男孩要拿100个,旧社会认为生男孩子美满十足,女孩缺一个则是美中不足的意思。

娘家招待吃饭,把喜蛋分送给至亲好友、街坊邻居,使他们知道,要好的就一齐送礼道喜。

对夫妻双方或婆家的朋友,也散红鸡蛋,有所谓“吃了红鸡蛋,才把礼来办”的说法。

生男孩给5~9个,生女孩的送6~10个,意即“九子十成”,取其吉庆之意,清末民初还有做“饼汤会”的习俗。

生了孩子12天,娘家要送“奶糖礼”,送些鸡、鱼、肉、蛋四色礼,或送红糖、挂面、馓子,便于孩子妈妈好下奶。

同时,娘家做好婴孩衣服鞋帽送去,如单夹衣、棉袄、棉裤、包被、披风、袜子、虎头鞋,有的则做连腿装,即棉裤连鞋缝在一起的“一脚蹬”,有钱的人家给婴儿送成套的衣物,有时要送到够孩子12岁穿的。

同时亲朋也给产妇送礼。

现在,娘家送“奶糖礼”和染红鸡蛋散给送礼之亲朋的风俗,至今犹存。

满月到了满月,大户人家则散发请帖,上写“某年某月某日午时申刻为小儿弄璋之喜(或小女弄瓦之喜),敬备喜酌,恭酬光临”等字样,中等人家则派人通知,酬请送礼宾客。

主人在请客人之前用红纸包几个红鸡蛋,临上饭时送给客人。

满月之日,娘家去人要送老母鸡、鸡蛋等给女儿滋补身体,并接闺女和孩子回家住,一般是娘家哥哥或弟弟去接,这叫做“挪尿窝子”,规定是男孩28天,女孩30天接。

接回娘家住一天,第二天再住婆家。

抓周婴儿周岁时举行抓周,在桌上放着很多物品,如笔墨纸砚、刀箭棍棒、胭脂花粉及玩具、糖果等,罗列满桌,让婴孩自抓,看婴孩抓住那件东西,以占卜小孩未来的志向和前途,此谓抓周,此俗现已不存,即使偶尔为之,也是游戏性质。

开锁与改襟生了小孩子,爹妈怕他活不大,就给他戴上银锁,意思是用锁锁住,孩子不会跑掉。

锁叫长命锁(亦名百岁锁),用银子打制,用银链绕在脖子上,放在胸前,等到12岁才能开锁,并烧香磕头,12岁已过,意味着120岁了,就能长命百岁。

安徽蚌埠结婚风俗流程

安徽蚌埠结婚风俗流程

安徽蚌埠结婚风俗流程蚌埠,位于安徽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

在蚌埠,结婚是人们生活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项庄重而庄重的仪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蚌埠结婚的风俗流程。

蚌埠的结婚风俗流程通常是由媒人牵线搭桥开始的。

媒人会了解男女双方的家庭背景、性格、兴趣爱好等情况,然后根据双方的意愿进行物色。

如果双方家庭达成了初步的意向,就会进入下一个环节。

接下来,就是双方家庭的见面。

在这个阶段,男方的家长会带着礼物和聘礼前往女方家中,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喜欢。

女方家人会准备一些饭菜和茶水,与男方家人共进午餐,以示欢迎。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家庭会进一步了解彼此,以确定是否适合结婚。

如果双方家庭都对彼此满意,就会进入下一个环节,即订婚。

蚌埠的订婚通常会在双方家庭的长辈见证下进行。

男方家人会带着聘礼和礼物,正式向女方家庭提亲。

女方家人会准备一些小礼物回赠,表示对男方家庭的接受。

双方会共同商定婚期,并进行一些简单的仪式。

在订婚之后,就是结婚的准备工作了。

蚌埠的结婚一般是在农历的吉日进行,因此需要提前确定好婚期。

双方家庭会分工合作,准备婚礼所需的一切物品,如喜糖、喜帖、婚车等。

同时,还会邀请亲友共同参与筹备工作,以确保婚礼的顺利进行。

在婚礼当天,先会进行迎亲的仪式。

新郎和新娘分别由自己的家人陪同,以盛大的队伍迎接对方。

在迎亲的过程中,亲友们会放鞭炮、扔爆竹,以示喜庆。

迎亲结束后,双方家庭会一起进入主婚场所,进行结婚仪式。

结婚仪式通常包括拜堂、交换戒指、交杯酒等环节。

在拜堂的过程中,双方会向神明行礼,并向对方父母行三拜九叩,表示对对方家庭的尊重和感激。

交换戒指是象征婚姻的重要环节,新郎会将戒指戴在新娘手上,寓意着两人的心连心。

而交杯酒则是新人向对方敬酒,以表达彼此的祝福和爱意。

结婚仪式结束后,就是婚宴的时间了。

蚌埠的婚宴通常是非常丰盛的,菜品种类繁多,包括传统的蚌埠菜系和其他地方的特色菜品。

婚宴上,亲友们会为新人送上祝福和礼物,共同庆祝这一喜事。

安徽蚌埠文化习俗

安徽蚌埠文化习俗

安徽蚌埠文化习俗
安徽蚌埠的民俗文化有:卫调花鼓、五河民歌、蚌埠花鼓灯、蚌山心意六合拳、钱杆舞、五河打铁舞。

卫调花鼓的女腔婉转抒情,采用真假声的演唱方法,善抒情述理,表现悲痛哀伤的感情;男腔高亢粗犷、平直多切分、善叙述。

五河民歌只要流行与五河、凤阳、蚌埠及周边地区,五河民歌发源于五河县小溪镇(原属凤阳县)代表曲目有《摘石榴》、《洗白衣》、《打菜苔》等。

蚌埠花鼓灯集合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将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的集体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这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也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

心意拳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拳术,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以形取意,取龙,虎,熊,马,猴,蛇,鹰,鹞,鸡,燕十大形动物的特征创造出各种拳式,该拳简炼实用,易学易练,具备修身养性、益寿延年、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等功能。

钱杆舞的主要表现方法为手握钱杆子中段,绕体打击身体的肩、臂、手、腰、腿和脚等部位。

其中有单打、双打、对打和不同的队形变化,边打边唱。

整个场面欢快、流畅,给人们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五河地处淮河岸边,勤劳智慧的人们根据打造船锚、生产工具等动作创编了打铁舞,其舞蹈动作粗犷有力、节奏明快,充满阳刚之气,以“打铁”为主要内容。

安徽蚌埠结婚风俗流程

安徽蚌埠结婚风俗流程

安徽蚌埠结婚风俗流程蚌埠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在蚌埠,结婚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蚌埠的结婚风俗流程吧!一、纳彩在蚌埠,结婚的第一步是纳彩。

纳彩是指男方家人将一些礼品送给女方家人,表示男方的诚意和尊重。

这些礼品包括红鸡、猪蹄、糕点、酒等。

女方家人接受礼品后,表示接受男方的求婚。

二、过门过门是蚌埠结婚的重要环节。

在结婚当天,新娘穿上婚纱,由女方家人陪同,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到达男方家中。

在门口,新娘会遇到新郎的亲友,他们会以一些有趣的方式堵住新娘,要求新娘给他们红包。

新娘要通过一系列的考验,才能进入新郎家的门。

三、拜堂拜堂是结婚仪式的主要环节之一。

在结婚当天,新娘和新郎会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向天地、祖先和双方父母行三拜。

这是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的表达。

四、敬茶敬茶是蚌埠结婚仪式中的重要环节。

在结婚当天,新娘会给新郎的父母敬茶,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激。

然后,新郎也会给新娘的父母敬茶,表示他对新娘家庭的敬意和承诺。

五、交杯酒交杯酒是蚌埠结婚仪式中的一大亮点。

在结婚宴会上,新娘和新郎会分别举起酒杯,交杯酒象征着两个人的美好祝福和相互承诺。

他们会互相喝下对方的酒,表示彼此的相互依赖和承诺。

六、敬酒在蚌埠结婚宴席上,新娘和新郎会分别敬酒给亲友和宾客。

他们会一一走到每一桌,向亲友敬酒,表达对亲友的感激和祝福。

亲友和宾客也会给新娘和新郎敬酒,表示对他们的祝福和喜爱。

七、开门红在蚌埠的结婚习俗中,开门红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结婚当天,新娘会在新郎家门口放置一些红纱布,象征幸福和吉祥。

然后,新娘会在新郎的带领下,踩着红布进入新郎家的门。

以上就是蚌埠结婚风俗的流程,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这些仪式和习俗不仅是对祖先和父母的敬意,也是对新婚夫妻幸福生活的祝福和期许。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蚌埠人通过丰富多彩的仪式,让结婚变得更加庄重而有意义。

蚌埠的特色

蚌埠的特色

蚌埠的特色
蚌埠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怀远石榴:怀远石榴是蚌埠市怀远县的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怀远石榴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被誉为“天下第一石”。

其果皮薄、粒大、汁甜,营养丰富。

2.蚌埠大蚂虾:蚌埠大蚂虾是蚌埠市的一道特色小吃,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做法而著名。

大蚂虾在蚌埠的各大季节都有销售,并且价格亲民,深受消费者喜爱。

3.蚌埠牛肉面:蚌埠牛肉面是蚌埠的特色小吃之一,以其鲜美的汤底和嫩滑的面条而闻名。

这种牛肉面在蚌埠市内的各个季节都有销售点,并且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4.固镇花生:固镇花生是蚌埠市固镇县的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固镇花生以其粒大饱满、口感香脆而著名,是蚌埠市著名的土特产之一。

5.五河螃蟹:五河螃蟹是蚌埠市五河县的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五河螃蟹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喜爱。

6.天井湖金线鱼:天井湖金线鱼是蚌埠市怀远县的特产,以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营养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7.固镇鸡心绿豆:固镇鸡心绿豆是蚌埠市固镇县的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这种绿豆以其形状似鸡心、色泽鲜亮、口感香糯而著名,是蚌埠市著名的土特产之一。

8.石湖西瓜:石湖西瓜是蚌埠市怀远县石湖村的特产,以其水分
足、口感甜、水分足而著名。

在夏天食用石湖西瓜可以起到消暑降火的作用,深受消费者喜爱。

以上是蚌埠市的特色中的一部分,如需更多信息可以查阅政府官网。

介绍安徽蚌埠风俗的作文

介绍安徽蚌埠风俗的作文

介绍安徽蚌埠风俗的作文俺们蚌埠啊,那可是个充满魅力、风俗独特的地方。

它就坐落在淮河边上,淮河的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也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

先说过年吧。

一进腊月,这年味就开始在蚌埠的大街小巷弥漫开来。

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准备各种年货。

灌香肠那是必不可少的,新鲜的猪肉切成小块儿,加上各种调料搅拌均匀,然后塞进肠衣里,挂在通风的地方晾晒。

那一串串香肠,就像红彤彤的小灯笼,看着就特别喜庆。

而且啊,这香肠的香味会随着风飘得老远老远,馋得小孩子们直流口水。

到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王爷的日子。

灶王爷的画像就贴在厨房的灶台上,这一天大家会在灶台上摆上糖果、糕点之类的供品。

为啥摆糖果呢?嘿这是想让灶王爷吃了甜甜的糖,到天上去汇报的时候,多说点家里的好话,保佑全家老小平安顺遂呢。

大人们还会带着小孩子给灶王爷磕头,嘴里念念有词,那场面可虔诚了。

过年的时候,贴春联也是个大讲究。

红红的春联往门上一贴,那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

而且咱蚌埠人写春联可有水平了,有的是自己亲自挥毫泼墨,写的都是对新年美好的期望。

像“福满家门财源进,吉临宅院喜气盈”之类的,满满的都是吉祥话。

贴完春联,还得贴上福字,福字要倒着贴,寓意着“福到了”,多有趣的谐音梗啊。

再说说咱蚌埠的婚俗吧。

结婚可是人生大事,那讲究可不少。

迎亲的时候,新郎得带着车队去新娘家。

这车队那也是有说法的,得是双数,象征着成双成对。

到了新娘家,新娘的姐妹们可不会轻易就让新郎把新娘接走,得经过重重“考验”,比如说让新郎唱歌、做俯卧撑,还得回答各种关于新娘的问题,这叫“堵门”。

新郎这时候就得想尽办法,又是哄又是逗的,可热闹了。

新娘被接到新郎家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堂。

新人要在堂屋里对着天地牌位、祖宗牌位还有父母行大礼。

一拜天地,感谢天赐良缘;二拜高堂,感恩父母养育之恩;夫妻对拜,从此相濡以沫。

礼成之后,亲朋好友们就开始闹洞房了。

这闹洞房可不像别的地方那么含蓄,那是相当的热闹。

大家会让新人做各种有趣的小游戏,像吃同心果啊,把苹果用绳子吊起来,让新人一起咬,可把新人折腾得够呛,不过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毕竟这也是对新人的一种祝福嘛。

家乡的风俗安徽蚌埠作文

家乡的风俗安徽蚌埠作文

家乡的风俗安徽蚌埠作文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蚌埠,这里是一个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历史悠久,交通便利,优点说也说不完的地方。

我的家乡蚌埠风景秀丽,历史悠久。

她是花鼓灯,四洲戏的发源地,听说正在申报国家和世界文化遗产呢。

团团圆圆“团圆饼”
蚌埠地区有一个*俗,过年了家家蒸大馍,蒸了一锅又一锅,蒸好了放在盛粮食的笆斗里。

年前蒸馍时各家都会蒸上一个一尺方圆的饼,当地人叫团圆饼。

饼一般连续摞三四层,上面用面粉做一对小龙,预示着子女都能成龙成凤;配上莲子、红枣等点缀,有早生贵子、红红火火之意。

蒸团圆饼时,小孩子是绝不允许插手的,蒸好后,要放在自家的粮囤上,也有*收的意思。

硬币放进扁食里在宿州地区,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百姓就开始准备年货。

还要蒸馒头、炸出各式的面制小糕点。

第一锅馒头出炉后要燃放鞭炮以祭灶神。

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吃团圆饭,饭前会放一串鞭炮,菜相当丰盛,但不一定有米饭也可以是稀饭,晚饭却很简单,只是吃些面条或元宵,晚饭后开始捏扁食,全家动手。

扁食是作为年初一的早饭,素馅,主要以青菜、鸡蛋末、粉丝末作为原料,包制时随机放进一些硬币、一元、一角、五角等。

扁食完工后,会有一个自愿“守岁”的家人照看。

初一早饭时,谁吃到包有硬币的扁食,就代表谁会在这一年里财运亨通,而且硬币面值越大,就证明赚的钱越多。

拜年是在年底进行,大家提着礼品看望亲戚。

而在正月初二、四、六等双日期的日子里,晚辈再到长辈家,这时还会收到长辈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这就是我的家乡蚌埠,一个在我心中最完美的地方。

蚌埠春节的风俗

蚌埠春节的风俗

蚌埠春节的风俗
蚌埠春节的风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扫尘:在年末廿三或廿四,人们会进行大扫除,寓意着辞旧迎新,洁净迎春。

这是为了除去旧年的不吉利和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和繁荣。

2.贴年红:包括贴春联、窗花等,寓意着祈求神灵庇佑,来年平平安安,万事如
意。

3.团年饭:春节前,家人会团聚吃团年饭,象征着家庭团圆。

4.守岁:除夕夜,人们会守在电视机或火炉旁,等待新年的到来,寓意着珍惜时
间,迎接新的一年。

5.压岁钱: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祝福晚辈平安健康。

6.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向亲朋好友拜年祝福。

7.舞龙舞狮: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表演龙和狮子的舞蹈,祈求来年
的丰收和吉祥。

8.祭祖: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春节期间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感恩之
情。

此外,蚌埠还有一些特色的春节习俗。

例如,蚌埠市花鼓灯是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

另外,怀远端公腔是一种在春节期间常唱的民间曲艺,其演唱形式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总的来说,蚌埠春节的风俗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习俗,也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都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期待。

安徽蚌埠文化习俗

安徽蚌埠文化习俗

安徽蚌埠文化习俗蚌埠,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地级市、省辖市(公元1947年),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个县。

民国时期曾是安徽省政府驻地和凤阳县政府驻地。

东端至五河县浮山峡山口,西端到怀远县万福镇关圩村颜李庄,东西长135公里;北端至固镇县大韩家西北的沱河中心线,南端到怀远县常坟镇新桥村新庄,南北宽86.5公里。

蚌埠人主要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

另外,旧时农历七月七过牛郎织女节,各戏班演《天河配》;七月十五过中元节,亦为“鬼节”,由佛门或地方人士集款,请和尚、尼姑搭台诵经,晚上在淮河放河灯,在街上放路灯,为“孤鬼”超度亡灵;九月九过重阳节,城里人结伴秋游,登高望远。

50年代后,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仅有清明节相沿至今。

按公历规定的国家法定节日,习俗与外地基本相同。

一、端午节孩子打扮是节,孩子要穿“老虎头”鞋;褂子用虎、蛇、蚌、蟹、蜈蚣为图案的花布制作,胸前佩带老虎或其它动物形状的香荷包,内装香草,或用丝线系长命锁挂于脖上,或佩带五色丝线之类,以示驱除“灾魔”和不祥。

也有用丝线编小网兜盛咸鸭蛋,佩带胸前。

家里人为孩子用雄黄酒擦抹耳、鼻、脚手心、肚脐等处,以祛瘟解毒,意在安度炎暑,不染疫疾。

淮河竞龙舟皖北在古代曾为楚地,蚌埠历史上竞龙舟风气颇盛。

民国前期年景盛时,城区商店全日或半日放假,准学徒去淮河边观看龙舟。

百余家粮行的行划子(小船)上面插有三角小红旗,写上自己粮行的字号,老板携家人盛装乘上,向有往来关系的粮船贺节,同时观看龙舟。

一般市民亦有人雇小船流动观看。

有时,河中龙舟有数十条之多,竞舟者多为盐粮驳运船工。

节日期间,岸边桅杆林立,河心龙舟相竞,上百条行划子穿插其间,拥挤河面。

城里已是万人空巷,拥至岸边,围成人墙。

水上红旗招展,岸边锣鼓震耳,呼应喝彩。

龙舟竞渡颇为壮观。

每条龙舟上,各有一排年轻汉子,头扎红巾,身穿彩服,手摇木浆,劈波斩浪,好似离弦之箭向前猛冲,锣鼓声、号子声及两岸观众的喝彩声响彻数里之外。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安徽蚌埠风俗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安徽蚌埠风俗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安徽蚌埠风俗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安徽蚌埠风俗】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安徽省蚌埠市的一些有趣风俗吧!蚌埠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自古就因为地理位置优越而成为重要的商埠和文化重镇。

城里保留着许多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让我每次回去都觉得特别亲切有味道。

先从春节说起吧!在蚌埠,过年可是最热闹的时节了。

除了像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蚌埠还有自己独特的习俗。

比如初一的"百家饭",就是邻居们会轮流在不同家里吃团年饭,增进感情。

团年饭吃的可不只是普通菜肴,还有很多地道的蚌埠小吃,像火烧、卷心菜、蚌埠扒鸡之类的,口味可是一级棒!吃完饭,大家还会坐在一起闲聊家常、下棋打牌,直到深夜才肯散场。

再比如初六的"走亲戚"。

这天,亲戚们都会穿上最漂亮的新衣服,带着吃食和礼物,互相拜年道贺。

小孩子最高兴了,因为这时候,长辈们一定会给我们发红包。

有些富裕的亲戚家,甚至还会请艺人在家里表演节目,真是热热闹闹!蚌埠的"上灯节"也很有意思。

这个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全城都会挂起彩灯,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晚上,大人小孩都会步行游街,观赏各种灯展。

蚌埠特色的"龙灯"可是最吸引人的了,那是由竹竿、木板和彩纸拼成的巨大灯龙,身体会不断扭动游走,口中还会喷火,摇晃时发出的'咔咔'声音,好像真的一条活灵活现的龙在街上游行!蚌埠人最喜欢的节日,当属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了。

这一天,全城各家各户都会摆出一桌丰盛的素斋供品,祭祀祖先亡灵。

供品种类繁多,有豆腐、粉丝、白菜卷、素鸡等等,摆盘造型别具匠心,看上去就像艺术品。

晚上,全家人会在院子里燃放孔明灯,祈求平安吉祥。

一个个孔明灯腾空而起,映红了满城的夜空,景象十分浪漫梦幻。

孔明灯放飞时,大家还会高声喊着"一帆风顺,高高升平安"的吉祥话,声气洪亮,那场面真是太壮观了!蚌埠的小吃更是种类繁多、味道纯正哦!著名的有卷心菜、火烧、蚌埠扒鸡、臭鳜鱼等等,吃起来香喷喷的,真叫人口水直流。

安徽蚌埠的风俗

安徽蚌埠的风俗

安徽蚌埠的风俗说起咱安徽蚌埠,那可真是个有滋有味的地儿。

蚌埠,这名字听着就喜庆,像是个装满宝贝的大蚌壳,里头藏着多少年的故事和风情啊。

今儿个,咱们就聊聊蚌埠那些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风俗。

蚌埠人过日子,讲究的是个“和”字,邻里间见面,不问吃了没,先是一句“你好啊”,笑眯眯的,那叫一个亲切。

过年过节,更是热闹得跟啥似的。

就说春节吧,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那红彤彤的一片,看着就让人心里头热乎。

晚上,整个城市都被点亮了,孩子们提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在街上跑来跑去,欢声笑语连成一片,那叫一个喜庆。

说到吃的,蚌埠人可是有一套。

那烧饼夹里脊,外酥里嫩,咬上一口,香得能掉舌头。

还有那蚌埠大蚂虾,一到夏天,满大街都是,红彤彤的,辣得过瘾,吃得人满头大汗,却还舍不得放下筷子。

这些个美食,不光是味道好,里头还藏着蚌埠人的热情好客和对生活的热爱。

蚌埠的风俗里,还藏着不少“老玩意儿”。

比如那花鼓灯,一敲起来,整个村子都跟着晃悠。

男男女女,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跳得那叫一个起劲。

那动作,那表情,就像是在讲故事,让人看了就忘不了。

还有那淮河大鼓,咚咚咚的声音,能传到好远好远,听着就让人精神抖擞。

这些“老玩意儿”,是蚌埠人的根,也是他们的魂。

蚌埠人还爱热闹,一有点啥好事儿,就喜欢聚在一起庆祝。

比如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全村人都会来祝贺,摆几桌好酒好菜,大家边吃边聊,那气氛,比过年还热闹。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在蚌埠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啦,蚌埠的风俗里还有不少讲究和规矩。

比如结婚的时候,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寓意着两人心心相印、白头偕老。

还有过生日的时候,要吃长寿面,寓意着长命百岁、福寿安康。

这些规矩和讲究,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蕴含着蚌埠人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期许。

总而言之啊,蚌埠的风俗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书,记录着这个地方的点点滴滴和人情味。

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蚌埠,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和独特魅力哦!。

安徽蚌埠的风土人情描写:民风淳朴,风俗传统,别具特色

安徽蚌埠的风土人情描写:民风淳朴,风俗传统,别具特色

安徽蚌埠的风土人情描写:民风淳朴,风俗传统,别具特色英文回答:Bengbu, located in Anhui province, is a city with rich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unique customs. Let me introduce some of the customs in Bengbu.One of the most famous customs in Bengbu i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Every year on the 5th day of the 5th lunar month, people in Bengbu celebrate this festival by racing dragon boats on the river. This tradition originated from the legend of Qu Yuan, a famous poet from ancient China. During the festival, people also eat sticky rice dumplings called zongzi and hang up pouches filled with herbs to ward off evil spirits.Another interesting custom in Bengbu is the folk art ofpaper-cutting. Bengbu is known for its intricate and delicate paper-cutting designs. People in Bengbu use special scissors to cut out beautiful patterns on red paper, which are then used to decorate windows, doors, and walls during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se paper-cuttings bring good luck and ward off evil spirits.In addition, Bengbu is also famous for its traditional opera, known as Huaiju. Huaiju opera is a popular form of entertainment in Bengbu, with its unique singing style, elaborate costumes, and dramatic performances. It has a history of over 200 years and is considered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Overall, the customs in Bengbu reflect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ity. From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o paper-cutting and traditional opera, these customs not only showcase the unique traditions of Bengbu, but also provide a glimpse into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Anhui province.中文回答:蚌埠位于安徽省,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传统和独特风俗的城市。

家乡的风俗(蚌埠)作文

家乡的风俗(蚌埠)作文

家乡的风俗(蚌埠)作文我的家乡是蚌埠,每当过节时都会有许多民间风俗。

今年春节也不例外,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里最传统、最热闹的地方——花鼓灯嘉年华!下面就让我给你介绍一下吧。

大年初一要拜财神爷和祖先。

早上8点半左右,村子四处洋溢着新年的气息,人们穿上自己买来的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到祠堂去祭祀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祖先——财神爷。

接下来呢?你肯定想知道了,对啊,祭完祖先后,大伙儿便聚集在广场上看一出“压轴戏”——《花鼓灯》。

演员们穿着鲜艳的衣裳,脸上涂满油彩,在乐器的伴奏下载歌载舞。

精彩极了,把观众们带入了美好的童话世界,使人忘记了尘世间所有烦恼……那天,从黄昏开始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整个村庄被照得如同白昼般明亮,太阳逐渐西沉,暮色笼罩了小山村。

在黑暗的包围下,大批老年妇女怀抱火把,沿着通向各个角落的路线巡回游走。

她们一边行进,一边唱着悠扬动听的曲调,随着跳跃的烛光或快步行走,或慢跑蠕动。

在她们前面,有几个穿长袍戴礼帽的男人打着花伞紧跟其后。

他们手里拿着鼓,表演者手举扇子,也像打花伞一样旋转着;或双臂高展于头顶,手指划出优美弧形,似跳起舞蹈,与他们配合默契。

他们的脚下是柔软而松散的大纸,踩上去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

整个队伍由远及近,忽隐忽现,飘飘荡荡,颇为壮观。

这就是流传已久的火把巡游活动。

它代表着驱除邪恶,保佑平安。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夜幕降临,空旷的田野上人声鼎沸,火树银花,格外耀眼。

家家户户挂红灯,摆供品,放鞭炮。

数万盏灯在大街小巷闪烁着,明亮而绚丽。

尤以农历三十晚最盛。

城镇居民,烧烟花爆竹迎元宵。

燃放的烟花,造型别致,色彩缤纷,灿烂辉煌,在空中绽放着奇异的光彩。

各种烟花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大放光芒。

焰火冲破夜空,腾起高高的火柱,散射出五颜六色的火星,洒落在大地上,金光灿烂,仿佛是节日的礼花,显示出我国工业生产的新水平。

除此之外,人们还喜欢吃元宵。

正月十六到十七,是出嫁闺女的回娘家日子,其中又以十六为最多。

蚌埠家乡风俗作文

蚌埠家乡风俗作文

蚌埠家乡风俗作文在安徽的中部,有一座美丽的城市——蚌埠。

这是我的家乡,一个充满独特风俗和浓厚生活气息的地方。

蚌埠的风俗,就像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生活的韵味和人们的热情。

就拿过年来说吧,那可真是一年中最热闹、最让人期待的时候。

一进入腊月,家里的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首先就是腌制各种腊味,那场景简直就是一场“肉肉大作战”。

妈妈会从市场上精挑细选回来一大块猪肉,还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

爸爸则负责把这些肉切成大小均匀的长条,然后撒上盐、花椒、八角等各种香料,用力地揉搓,就像是在给这些肉做一场“按摩”。

接下来,把这些肉放进大缸里,压上大石头,让它们慢慢入味。

那段时间,家里到处都弥漫着香料的味道,闻着就让人觉得过年近了,心里充满了期待。

除了腌肉,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蒸馒头。

这可不是普通的馒头,而是有着各种花样的“艺术馒头”。

奶奶是蒸馒头的高手,她会把面团揉得又软又劲道。

然后,用巧手捏出小兔子、小刺猬、小花朵等等形状。

小兔子的耳朵长长的,用红豆做眼睛,可爱极了;小刺猬身上的刺是用剪刀剪出来的,再放上几颗芝麻,别提多逼真了。

蒸好的馒头热气腾腾地出锅,整个屋子都被白色的蒸汽笼罩着,我们这些孩子早就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烫得直叫唤也舍不得放下。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小年,也是祭灶的日子。

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汇报这一家人一年的情况,所以要给他准备好吃的,让他在玉帝面前多美言几句。

妈妈会在灶台上摆上甜甜的灶糖,还有水果和糕点。

一边摆一边念叨着:“灶王爷啊,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我和弟弟在旁边看着,觉得好玩又神秘。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年味儿越来越浓。

大街小巷都挂满了红灯笼,红通通的一片,看着就喜庆。

到了年三十,这一天是最忙碌也是最开心的。

一大早,爸爸就会带着我和弟弟贴春联。

他站在梯子上,我在下面给他递春联和浆糊,弟弟则在旁边跑来跑去,时不时还捣乱一下。

贴上春联的家门,瞬间就有了新年的气息。

年夜饭更是重头戏。

安徽蚌埠春节习俗是什么

安徽蚌埠春节习俗是什么

安徽蚌埠春节习俗是什么中国地大物博,春节来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习俗,那么,安徽蚌埠春节习俗是什么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

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蚌埠春节习俗一、气扫(泼)出去。

这天一般不劳动,因而有“赶忙三十夜,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安徽蚌埠春节习俗二、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安徽蚌埠春节习俗三、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安徽蚌埠春节习俗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蚌埠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蚌埠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我国地理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百⾥不同风,千⾥不同俗”,就是说这种差异的。

那么,蚌埠的风俗习惯有什么呢?下⾯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蚌埠的饮⾷习俗 主⾷ 50年代前,蚌埠⼈以⼩麦⾯粉为主,⼤⽶次之。

60年代后,随郊区麦改稻⾯积扩⼤,多⽶⾯参半。

但北⽅籍⼈偏⾯⾷,南⽅籍⼈偏⽶⾷。

杂粮有⾼粱、⼭芋、⼤⾖、⽟⽶、绿⾖、豇⾖等。

蚌埠受淮北⼭芋产区影响,在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曾以⼭芋充当主⾷,出现过⼭芋做成的馒头、包⼦、⾯条、⽔饺、糕点等。

顺⼝溜⽈:⼭芋⾯,⼭芋馍,离了⼭芋难存活。

副⾷以猪⾁为主,辅之以鸡、鱼、蛋、奶等。

⽜⽺⾁少数⼈喜⾷。

宴请送礼以淮河鲤鱼为上品。

蔬菜品种丰富,主要有⽩菜、萝⼘、菠菜、芹菜、黄⽠、西红柿、⾖⾓、冬⽠、南⽠、⼭药、藕等,中⽼年家庭有腌腊菜、腌萝⼘⼲、腌⾁的习惯。

⾖制品除⾖腐、⼲⼦、⾖芽外,还有⾖泡、⽔粉⽪、凉粉、千张、腐⽵等近20种。

饮料 20年代前后,⼀般⼈家常饮50度以上的⼟制⼩药酒。

60年代后,盛⾏60度⼭芋⼲酒,其价格低,酒性冲,对舒筋活⾎、解除疲劳似有⽴竿见影之效。

进⼊80年代,⼈民⽣活⽔平提⾼,多饮粮⾷⼤曲酒,如蚌埠⼤曲、明光⼤曲、古井⽟液、双沟⼤曲等。

节⽇和待客常选⽤名酒佳酿。

70年代起,啤酒开始成为夏季常⽤饮料。

旧时,⼀般居民家庭⽆饮茶习惯,但南⽅籍⼈家及知识分⼦、⼲部讲究饮茶。

进⼊80年代,饮茶习惯普及,并重视茶叶品种和质量。

⼝味以咸为主,喜辣味,兼有酸甜。

做菜重油、重⾊、重⾹,以葱、姜、辣椒、蒜、⾹菜作佐料。

⼋⾓、花椒、茴⾹、良姜等⾹料配制的`“⼋⼤味”卤菜尤受喜爱。

因城⾥⼈⼝籍贯混杂,南⽅籍⼈家⼝味讲究淡、鲜、甜。

50年代时,蚌埠机械⼚为此开办过南、北⽅⼝味的两个⾷堂。

另外,淮河船民亦喜⾷南⽅⼝味酱菜。

建国后,因⼈民⽣活⽔平提⾼,各类副⾷品⼤量增加,旧时皖北籍⼈家那种所谓“秫秫⾯馍就辣椒,越吃越添膘”的习俗消失。

安徽蚌埠结婚风俗流程

安徽蚌埠结婚风俗流程

安徽蚌埠结婚风俗流程以安徽蚌埠结婚风俗流程为题,将为您介绍蚌埠地区的结婚习俗和流程。

蚌埠地处安徽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独特的婚礼习俗和流程。

在蚌埠,结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因此结婚的准备工作也非常繁琐。

新娘的家人会提前准备一些必备的物品,如嫁妆和礼金等。

而新郎的家人则负责联系婚庆公司,准备喜糖和请帖等。

在蚌埠,结婚的日期选择非常注重,一般会在农历的黄道吉日进行。

这是因为蚌埠人民相信,选择吉日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因此,很多夫妻会在农历的春节前后结婚,以求新年新气象。

蚌埠的结婚仪式通常分为三个环节:迎亲、拜堂和婚宴。

首先是迎亲环节,新郎会带领他的家人和朋友前往新娘家,接新娘回自己的家中。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些难题和游戏,考验新郎的智慧和品格。

这一环节通常充满欢乐和笑声。

迎亲后,接下来是拜堂环节。

新郎和新娘会在双方父母的见证下,向天地和祖先行拜礼。

这一环节十分庄重,代表着新婚夫妻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最后是婚宴环节,这是整个结婚仪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亲友共同庆祝新婚的喜悦。

在蚌埠,婚宴通常会选择在宾馆或酒店举行,场面隆重而热闹。

婚宴上,新人会穿上华丽的婚纱和西装,接受亲友的祝福和祝福。

除了以上的基本环节外,蚌埠的结婚习俗还有一些特色的传统。

比如,在婚宴上,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些特色菜肴,如蚌埠传统的汤圆和螃蟹。

这些特色美食代表着新婚夫妻的甜蜜和幸福。

在结婚仪式结束后,新娘会回到新郎家中开始新的生活。

在蚌埠,新娘回门后,会进行一些传统的仪式,如开门花、进门鞋等。

这些仪式寓意着新娘的吉祥和幸福,也是新婚夫妻生活的象征。

总的来说,蚌埠的结婚风俗流程丰富多样,凝聚了蚌埠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无论是迎亲、拜堂还是婚宴,每个环节都充满着欢乐和祝福。

这些传统的习俗不仅体现了蚌埠人民的文化传承,更展示了他们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和祝福。

蚌埠春节的风俗

蚌埠春节的风俗

蚌埠春节的风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蚌埠春节的风俗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便有着浓厚的传统色彩,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蚌埠作为安徽省一个重要的地级市,其春节风俗更是独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蚌埠春节的传统习俗主要包括贴春联、舞龙舞狮、吃年夜饭、放鞭炮、看花灯等。

每逢春节来临之际,蚌埠的家家户户都会挂起红红的春联,上面写着“福禄寿喜”、“财源广进”等吉祥话语,用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这些春联不仅是对新年的祝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舞龙舞狮也是蚌埠春节不可缺少的一环,每到春节期间,各个街道、社区都会组织龙狮队表演节目,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舞龙舞狮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让人们领略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与魄力。

除了舞龙舞狮,蚌埠的春节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吃年夜饭。

年夜饭是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的重要仪式之一,蚌埠人对年夜饭更是有着独特的情感和寓意,他们认为整个家庭一起吃年夜饭,象征着家庭团聚、团结和幸福美满。

年夜饭上烹制的各种美食也是非常丰富多样,香甜可口,令人垂涎欲滴。

放鞭炮是蚌埠春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据说古时是为了驱赶恶鬼瘟疫,现在已经演变为了喜庆和庆贺的方式。

每到春节期间,蚌埠的街头巷尾都会响起阵阵放鞭炮的声音,震耳欲聋,热闹非凡,让人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蚌埠春节还有一个特色活动就是看花灯。

在春节期间,蚌埠的各个地方都会张灯结彩,各种各样的花灯在夜晚格外绚丽夺目,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花灯不仅造型精美,而且寓意吉祥如意,是人们为了祈求好运和美好未来而制作的。

蚌埠春节的风俗丰富多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人们在喜庆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蚌埠春节的风俗将会继续焕发出异彩,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体验,共同感受节日的欢乐和快乐。

【本文共计1044字】第二篇示例:蚌埠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在蚌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安徽蚌埠结婚风俗流程

安徽蚌埠结婚风俗流程

安徽蚌埠结婚风俗流程在蚌埠地区,结婚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未婚夫妻通常会在结婚前一段时间,先与双方父母商议好婚事。

然后,男方要准备彩礼,包括金银首饰、衣物、钱财等。

女方家庭会安排人员去男方家中了解情况,并商议婚礼的具体事宜。

双方家庭的长辈会商定婚礼日期,并进行预定。

蚌埠的结婚仪式通常会在酒店或宴会厅举行。

在婚礼当天,新郎新娘会先到达宴会场地,并接受亲友的祝福。

接下来,主持人会宣布新人入场,他们会手牵手走进会场,象征着他们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

随后,亲友们会为新人献上祝福和礼物。

在蚌埠的结婚仪式上,还有一项重要的环节就是交换婚戒。

在这一环节中,新郎新娘会互相戴上象征爱情和承诺的婚戒。

这象征着他们的爱情将永远不变,并且他们将互相承诺一生一世的相守。

蚌埠的结婚仪式还有一个特别的环节,就是敬酒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新郎新娘会向亲友敬酒,表达对亲友的感激之情。

同时,亲友们也会向新人敬酒,祝福他们幸福美满。

这是一种传统的方式,也是对亲友们的感谢和尊重。

在结婚仪式结束后,蚌埠的结婚习俗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新娘出门。

在新娘出门的时候,通常会有一位幸福姐姐或者婆婆在门口等待。

新娘会从门口出来时,幸福姐姐会敲一下门,象征着新娘要离开娘家,迈向新的生活。

这是一个感人而又充满期待的时刻。

蚌埠结婚仪式的结束通常以喜宴为结束。

在喜宴上,亲友们会共同庆祝这对新人的幸福。

新人会与亲友们一起分享美食,并接受大家的祝福和祝福。

这是一个欢乐的时刻,也是新人们与亲友们共同庆祝的时刻。

结婚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蚌埠的结婚风俗流程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通过这些习俗,人们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友的祝福。

蚌埠的结婚习俗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载体,见证了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珍视和重视。

无论是在蚌埠,还是在其他地方,结婚是一个美好的仪式,希望每对新人都能够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

蚌埠春节的风俗

蚌埠春节的风俗

蚌埠春节的风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蚌埠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春节是蚌埠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准备,踏上回家团聚的旅程,共度一个温馨、团圆的春节。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会将旧衣旧物打扫干净,换上新的衣服,以表示新年新气象,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而在这一天,人们还会张灯结彩,贴春联,挂红灯笼,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

春节期间,蚌埠人民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风俗活动。

蚌埠的传统习俗之一是走春。

走春是指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全家人一起出门走亲访友,祝贺亲朋好友新年快乐,传递祝福和喜庆。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糖果、水果等礼物,拜访亲朋好友,相互拜年祝福。

蚌埠人民在春节期间还有拜神、祭祖等传统活动。

在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会去寺庙祈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

人们还会祭祖,缅怀先人的功德,感恩祖先的恩德。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体现了蚌埠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春节期间,蚌埠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那就是舞狮。

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喜庆、祥瑞和福气。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请舞狮队到家中表演,以求平安吉祥。

舞狮队会在村庄、街道里穿梭,表演着狮子舞,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除了舞狮,春节期间还有一项非常喜庆的活动,那就是放烟花。

在除夕夜和正月初一这两天,人们会放鞭炮、燃放烟花,燃放烟花炮竹象征着驱除晦气、辟邪避害、祈求平安。

烟火绚烂的景象,点亮了整个城市,营造出喜庆热烈的氛围。

在春节期间,蚌埠的餐桌上也会丰盛起来。

蚌埠人民会准备各种美味的年夜饭,如鱼、肉、蔬菜等,寓意着年年有余、年年有馀。

还有一些特色美食,如蚝油炒鲜蔬、蚌埠乱炖等,让人们在春节期间尽情享受美食的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蚌埠春节的风俗丰富多彩,体现了蚌埠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度一个温馨、团圆的春节,传递着欢乐和祝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蚌埠风俗生育诞生旧时,生过孩子3天,要带着红鸡蛋向外婆报喜,生了女孩拿99个,生了男孩要拿100个,旧社会认为生男孩子美满十足,女孩缺一个则是美中不足的意思。

娘家招待吃饭,把喜蛋分送给至亲好友、街坊邻居,使他们知道,要好的就一齐送礼道喜。

对夫妻双方或婆家的朋友,也散红鸡蛋,有所谓“吃了红鸡蛋,才把礼来办”的说法。

生男孩给5~9个,生女孩的送6~10个,意即“九子十成”,取其吉庆之意,清末民初还有做“饼汤会”的习俗。

生了孩子12天,娘家要送“奶糖礼”,送些鸡、鱼、肉、蛋四色礼,或送红糖、挂面、馓子,便于孩子妈妈好下奶。

同时,娘家做好婴孩衣服鞋帽送去,如单夹衣、棉袄、棉裤、包被、披风、袜子、虎头鞋,有的则做连腿装,即棉裤连鞋缝在一起的“一脚蹬”,有钱的人家给婴儿送成套的衣物,有时要送到够孩子12岁穿的。

同时亲朋也给产妇送礼。

现在,娘家送“奶糖礼”和染红鸡蛋散给送礼之亲朋的风俗,至今犹存。

满月到了满月,大户人家则散发请帖,上写“某年某月某日午时申刻为小儿弄璋之喜(或小女弄瓦之喜),敬备喜酌,恭酬光临”等字样,中等人家则派人通知,酬请送礼宾客。

主人在请客人之前用红纸包几个红鸡蛋,临上饭时送给客人。

满月之日,娘家去人要送老母鸡、鸡蛋等给女儿滋补身体,并接闺女和孩子回家住,一般是娘家哥哥或弟弟去接,这叫做“挪尿窝子”,规定是男孩28天,女孩30天接。

接回娘家住一天,第二天再住婆家。

抓周婴儿周岁时举行抓周,在桌上放着很多物品,如笔墨纸砚、刀箭棍棒、胭脂花粉及玩具、糖果等,罗列满桌,让婴孩自抓,看婴孩抓住那件东西,以占卜小孩未来的志向和前途,此谓抓周,此俗现已不存,即使偶尔为之,也是游戏性质。

开锁与改襟生了小孩子,爹妈怕他活不大,就给他戴上银锁,意思是用锁锁住,孩子不会跑掉。

锁叫长命锁(亦名百岁锁),用银子打制,用银链绕在脖子上,放在胸前,等到12岁才能开锁,并烧香磕头,12岁已过,意味着120岁了,就能长命百岁。

同时,给孩子起个能“系住命”的名字,如“拴柱”之类,意思拴上就跑不掉了。

或者干脆起个最下贱的小名,如“狗孜”,取其物贱易长易活之意。

娇惯的男孩子,出世后,在头的后部,留一撮头发任其生长,要长到12岁才能剪掉,留下的这撮头发,名为“爹爹拽”或“奶奶拽”。

也有的小孩在12岁以前,穿左襟,到12岁由外婆或其他人改做右襟,叫“改襟”。

扎耳朵眼妇女为了装饰,戴上耳环、耳坠等,双耳下部需要扎眼,以便戴耳环。

娇养的小男孩,有的爹妈也在孩子的左耳上扎眼,单戴一个耳环,意思表示和女孩一样看待、容易生长。

过继本人年老没有儿子,而自己的弟兄或同宗的弟兄因为子女多,抱一个儿子过门,作为自己的孩子,和本人一起生活,经双方同意,立字为凭,这种情况为“过继”。

过去本地有钱人家办理此事往往盛乎其事,双方写过继书,还要有中人做保,写明某某之子过继给某某,保证看待如亲子,财产有继承权等,然后还要办酒席,亲友长辈都要请到。

婚嫁旧时,对男女婚姻一事最为重视,认为男婚女嫁是人生的终身大事。

有所谓“小登科”之称。

同时,婚姻一事最能集中反映各地风俗。

但是,由于封建势力的严重束缚,男女婚姻都不能由自己来决定,父母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等现象,在旧社会中普遍存在。

构成男女婚姻的主要条件是门当户对,年龄相当,男女家庭最好是同一阶层的,或者是亲上加亲,男女婚姻不但得不到自由,而且婚嫁仪式也十分繁琐,大致要经过以下程序:议婚男子18岁左右,女子16岁左右,一般即要结婚或订婚,不然就会受到社会上的议论。

到了婚龄,双方父母托媒说合,撮合包办。

有些时候男女双方并不相识,仅凭媒人双方传信,瞒年龄、瞒缺点,鼓动如簧巧舌,扬长避短,说动双方同意后,就要合属相、“八字”,初议婚时,富商豪绅和书香世家用红纸写出女方的生辰年、月、日、时,每项两字,俗称“生辰八字”。

贫苦人家以口喻方式,由媒人送到男方,经男方父母请以迷信的所谓星相为职业的算命先生推算,是相生、相合,抑或相冲、相克。

算命先生要问男女双方的“八字”,合一合双方“八字”属相,不合不能做亲,以免所谓“犯冲”。

这里有许多迷信说法,比如属虎的不能与属羊的定亲,因为虎食羊,相克,不能同偕到老,否则“羊落虎口”。

属虎的也不能和属龙的订亲,以免“龙虎相斗”。

属鸡和属狗的也不能成亲,否则就是“鸡狗相斗”。

如若相克即作罢,如不冲克,则请媒人传达可以订婚。

这一迷信,不知拆散了多少好端端的姻缘。

订婚(四大红媒、红绿帖、过红)说谋时,较富裕的人家男女都要各请两个媒人,两大正媒、两个陪媒,或亲戚、或世交,一般是双方的至亲长辈或好友,即“四大红媒”。

说合后,双方要通过换“庚帖”形式来订婚,即交换红绿帖,也称“过书子”,也就是订婚书。

因为男家红柬求婚,女家绿柬允婚,所以俗称“红绿帖”。

红绿帖是纸店印好的,形式固定,男家第一页上写“永言配命”,第二页上写“恭求金诺”,中间有个红签纸条,“金诺”两个字要写在条上,下面落款要依据己方长辈和对方长辈相比的辈分而定,如男家当家人是长辈,女家当家人是小辈,则写上“姻待生某拜”几个字,平辈则落款姻兄、姻弟,晚辈则是“姻愚晚”,再晚一辈则写“姻再晚”。

依自家辈分最高的当家人出帖落款。

如男方父亲在,女方只有哥哥当家,则女方落款则比男方晚一辈。

后面一页则是男女方的生辰八字。

写的方式男方是“乾造于甲子、丙寅……建生”,女方是“坤造于××,丁未……顺生”,此生日期按天干地支的八字排写,女方帖子封面上则写“自求多福”,第二页是“恭求玉音”四个字,其他格式则相同。

红绿帖写好后,由四大红媒带上“过书子”先到男家,男家先摆茶点果碟答谢,然后宴请,红媒们就把女方的帖子交到男家,然后再到女家,招待也是同样。

一般是在男家吃早饭,到女家吃中饭,再到男家吃晚饭。

到两家互相回话,如果以后有变化,双方则将红绿帖退回,男女即可另聘。

如果双方无异议,红绿帖则由双方家长保存,作为定婚凭证。

订婚时两家都要下礼。

下礼帖要用红封套,男方给女方的帖子里面放两根葱、两根艾,女方回帖放一根绣花针、一根红丝线。

男家还要送上几尺至几丈绸缎料子的“包帖布”,家里贫穷的就送几尺红布。

另外根据家庭经济状况,男方给女方家送几套乃至几十套衣服以及金银首饰等物。

这是订婚礼,称做“过红”。

下聘与水礼订婚时,有的男女双方年龄较小,如男方十五六岁,女方十三四岁,由于双方长辈交情较厚或其他原因,预定婚约到了结婚年龄,根据双方家庭情况和要求,男方家长就托媒人征求女方家长的意见。

如无异议,就商定结婚时间,叫“择日子”。

先择吉月,有大期小期之分。

大期供多数人家娶亲使用,小期限于少数人家挑选,这些都要听算命占卦的意见。

以生肖属相“大利月”(阴历)为准,“大利月”是“正、七通鸡兔,二、八虎共猪,三、九蛇合猪,四、十龙合狗,牛羊五、十一,六腊鼠马走”。

例如属鸡或兔,就要在正月或七月份出嫁,其他月份则认为不吉。

择大吉月以后,还要择吉日,有的根据黄历,或请测字先生择日,做母亲的根据女儿的生理上的经期,挑选合适的吉日,女方得到男方迎亲日子的通知后,根据情况把同意或改期的意见由媒人再传给男方。

迎娶日期一般选阴历的二、四、六“双头日”,意谓成双成对,是吉利日子。

但不用“八”,八虽是双日,据说意思是“巴巴节节”的,有“巴节”不吉利,因此逢八不用,但三十这个日子也不用,说是“尽头日子”。

择定喜期头三天,如六月四日结婚,在迎娶前三天中男家就要备下彩礼送给女家,这就叫做“水礼”,意思是如“长流水不断头”,一般要有鱼、鸡、猪、点心、馒头、酒等。

鱼一般要两条大鲤鱼,最好是5斤以上,也有送4条的。

一对3斤以上的肥母鸡。

猪肉有的是下半扇猪肉、或猪后座两个,有的是一块双刀肉,席家沟(蚌埠市地名,原属凤阳)的风俗则是把一头百十斤重的活猪赶到女家。

还要送24包各色点心,24个大馒头,每个上面点一个红点,2坛酒,后改为送24瓶酒,过去有的人家生了闺女,人们俗称为“酒坛子”,源出于此,总之礼物一般都要成双成对的。

上面还要剪上红双喜贴上或贴上红纸,有的还要送给女方四季衣服。

礼物都要装在礼盒里请人抬走。

“水礼”送到女家后,女家给抬盒人一人一份喜礼钱,并操办宴席招待,一般还要回几件礼物,如回一块肉、一只鸡。

旧社会还存在着买卖婚姻,贫寒人家为生活所迫,这些贫家嫁女先提出聘金礼钱,由男方媒人转交给女家,有要聘金数十元至百元以上的。

清末民初来蚌埠谋生的穷苦劳动者,女儿养大了,赶紧央媒说婆家,先讲好礼钱后才出嫁。

女方收到礼钱后,一方面拿出一部分给女儿做几件出嫁衣服,大部分则留作养家糊口。

嫁妆男婚女嫁,本为终身大事,一般人都很重视,因而在办婚事上都尽力而为,同时社会上在婚嫁上也有“夸富”的风气,女家也不例外。

旧时陪嫁多,说明女家家庭富裕,婚后,女方在男方家里说话硬气,家庭地位高。

反之,穷家小户人家闺女即使被稍微富裕人家聘去,也往往被婆家看不起,在婆家吃苦受气,抬不起头来,因此女家只要稍为富裕一些的,就要多陪嫁一些东西。

新娘嫁妆多少不等,女家一般要准备衣、被、箱、柜、梳妆台等物,作为嫁妆,有的还要陪送双箱双柜,成双成对的家具,以图吉利。

有“八大件”和“小八件”之分。

此外,富裕人家还有陪送田地、房屋作为嫁妆的。

寒门小户陪不起许多嫁妆,只能陪送最简单的,称作“八货挑子”,即两个大凳子、两个小凳子、一个箱子、一个桌子、一个盆架(木头做的)、马桶(带架子)以及床上用品等。

童谣有“小妹妹是累赘,长大要向哥哥要箱柜”,指的就是这种风俗。

另外,女方亲友也要送些衣料装满箱子,这叫“添箱礼”。

床上用品大多是由女家准备(也有男家准备被单、做几床被子),除了盖被、垫被,还要准备枕头、帐帘子。

一般至少陪2床被子,多至4床、6床不等。

20年代的枕头是一根长木头,两头一红一绿,中间是黄绿色,两头大中间较细,外面包上稻草。

到婚礼前3天,女家将嫁妆抬送男家。

有的跟轿走,大户人家嫁女,送嫁妆行列有时延长到半里多路,并在街上游行,以示阔绰。

新房布置富裕男家每道门都要布置,张灯结彩,大门上要贴喜对,最低限度大门上、堂屋门、喜房也要贴上一个红纸写的“双喜”,堂屋里面写上一个大“双喜”字,条几上供上祖宗牌位,屋里家具也要贴上“喜”字,垫家具的砖头也要用红纸包起来。

结婚时,亲友还要“撒帐”,在新房的床上撒上枣、花生、桂圆之类的东西,无非是象征早生贵子,男孩女孩“花着”生,幸福美满,表示祝贺的意思。

与此同时,女家也要做些布置,张灯结彩。

发喜帖本地有一陋习,即喜期确定以后,男家就借喜事大发喜帖,借喜事来显示一下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地位。

因为办喜事要大肆铺张,大花上一笔钱,而借发喜帖、贺客送喜礼的机会,再大捞进一笔,不仅亲朋好友要人人知会,而且对同行,稍有来往的熟人,甚至不相识的人也大发喜帖,想借此多收进一笔钱物。

除了喜帖外,对于亲友聚集较多的地方或行业,还要有总的邀单,被邀请的人如列在首句的,一般要回写“敬陪末座”,以示客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