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 北京的春节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 北京的春节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五瓣丁香入春以来,我一直惦念丁香。
听人说,若能在结着多如云霞的四瓣丁香树上找出一朵五瓣丁香,就会得到好运和幸福。
女子都是虔诚的,我这个穿军装的女子也一样。
同病室的几个病友几乎每天傍晚都去医院的后山坡上探看丁香,带回来的消息一天比一天惹人心动:“冒出新绿了。
”“生出嫩叶了。
”“结花蕾了。
”……可是我们嫌慢,埋怨丁香的疏懒乏情。
昨天晚饭,她们又结伴去探看丁香了,留下我一个在病房里。
看着自己打着石膏的腿,再看看白色的病床,白色的墙壁,仿佛一切都变得苍白起来。
我心想:这条伤腿一定害我误了花期,不能去找五瓣丁香,寻不着它,那么好运和幸福也就与我无缘了。
这样想着,自己把心情弄得灰灰的。
这时,她们回来了,个个兴高采烈,争着向我炫耀她们的“幸福”——五瓣丁香。
有白色的、紫色的,小小的花朵很是美丽,花瓣儿更是精致、娇巧、细柔。
她们有人要分给我一朵,而我也十二分地想拥有它,可我还听人说:别人送的五瓣丁香不具有神奇的魔力。
于是我谢绝了她们的好意。
看着她们如同寻得幸福一般的喜悦面孔,我的心羡慕得有点微微发疼。
晚上,我早早地蒙上被子——除了想找一朵五瓣丁香,好像别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人,有时就会有一些非常非常小的希望。
由于太希冀、太向往,我甚至做了一个丁香梦:我的腿好了,来到一个好大的丁香园找五瓣丁香,可是到处都是四瓣的,无论我如何努力,也没有找出一朵神秘的五瓣丁香。
感觉天亮了,我懒懒地不肯睁开眼睛,心中仍存着找不到五瓣丁香的遗憾。
做晨检的护士来了,问我:“别的人都去哪儿了?”我这才发现她们一个都不在。
大概是因为太兴奋睡不着而早早跑出去疯闹了吧?疾病竟使我变得有点妒忌她们了。
门被轻轻地推开了,只见她们个个手里拿着一大束丁香花,原来她们一大早去替我折花了。
她们把花递给我:“快找你的五瓣丁香吧!”我一时语塞,为她们的热情、真诚所感动,懊悔刚才对她们的妒忌……顿时,我感到自己整个儿沐浴在友爱结成的温馨之中。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课内阅读及答案
1北京的春节课内阅读(一)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这个片段主要写。
2.请在片段中找出一个谚语是: ,这个谚语说明了。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呢?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
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8.找出一个过渡句。
9.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紧张”?10.文段的写作顺序是:(二)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北京的春节》阅读及答案
《北京的春节》阅读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
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铺户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1、这个片断主要写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大人孩子们忙着为过年做准备。
2、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谚语说明了北京的春节是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的。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答: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粥的材料丰富,也突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
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
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答:(1)买杂拌儿(2)买爆竹(3)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食物。
《北京的春节》阅读及答案
《北京的春节》阅读及答案《北京的春节》阅读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
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铺户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1、这个片断主要写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大人孩子们忙着为过年做准备。
2、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谚语说明了北京的春节是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的。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答: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粥的材料丰富,也突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
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
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答:(1)买杂拌儿(2)买爆竹(3)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食物。
北京的春节阅读及答案
北京的春节阅读及答案老北京的春节,那可是一场热闹非凡的盛会,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
一进入腊月,年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首先登场的是腊八粥,各种各样的食材在锅里翻滚,熬出一锅香甜浓稠的美味。
这腊八粥一喝,就仿佛开启了过年的序幕。
紧接着,孩子们开始盼着买杂拌儿。
这杂拌儿可丰富了,有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都是孩子们的心头好。
大人们呢,则忙着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可算是春节的前奏。
这一天,要祭灶王,送灶王爷上天,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这天起,大人们更加忙碌了,要扫房、擦玻璃、洗被褥,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春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那场面温馨又热闹。
饭后,孩子们放鞭炮,大人们则守岁,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人们不再忙碌,而是走出家门,互相拜年,道一声“新年好”。
逛庙会也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庙会上有各种小吃、玩意儿,让人目不暇接。
正月初六,店铺开始陆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
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这一天,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花灯各式各样,有兔子灯、走马灯、荷花灯等等,让人眼花缭乱。
除了看花灯,还要吃元宵,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正月十九,春节就算结束了,孩子们上学,大人们上班,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下面是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一些阅读题目及答案:题目 1: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答案: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题目 2:作者在文中重点描写了哪些日子的场景?答案:作者重点描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个日子的场景。
题目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除夕真热闹”?答案:文中通过“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春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部编《北京的春节》阅读理解4篇
《北京的春节》阅读理解1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他们都是只在这个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
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
他们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训练(三) 1.北京的春节(含答案)
阅读三
1.春节在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到来了。急雨易睛,慢雨不开。
2.比喻农业展览会粥的材料丰富
3.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
3.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除夕真热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万不得已”“必定”“吃团圆饭”等词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民俗文化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的语言不仅口语化,而且多样化。请在选文的第1自然段中找出“一律”的三个同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舍《北京的春节》五六年级阅读理解(带答案)
老舍《北京的春节》五六年级阅读理解(带答案)《北京的春节》(一)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吧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这个片断主要写的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这个谚语说明了()。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北京的春节》阅读及答案
北京的春节》阅读及答案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粥的材料丰富,也突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喜欢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
他们还喜欢买爆竹和各种玩具,如风筝、空竹、口琴等。
大人们则忙着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
这个片断主要写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大人孩子们忙着为过年做准备。
谚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说明了北京的春节是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的。
孩子们喜欢买各种零食和玩具,大人们则忙着准备年货。
过小年是春节的“彩排”,这一天要吃糖,过了小年后大家更忙,要进行大扫除和准备年菜。
北京的春节非常繁忙。
在年前的腊八,人们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人们要吃糖,大扫除,忙碌一片。
同学们,你们的年前都有哪些准备或活动呢?是买新衣、新鞋,买年货,买对联、年画,贴对联等,还是参加投篮、跑步比赛呢?除夕夜非常热闹。
家家户户赶着做年菜,到处弥漫着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着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种各样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通宵灯火通明,鞭炮声不绝于耳。
在外边工作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景象与除夕完全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拜访亲戚朋友,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北京的春节阅读及答案
北京的春节阅读及答案北京的春节,是一场充满浓郁民俗风情的盛大庆典。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一年中最期待、最热闹的时刻。
一进入腊月,北京就仿佛被一种特殊的氛围所笼罩。
街头巷尾开始弥漫着年的味道,人们的脸上也多了几分喜悦和期待。
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会熬腊八粥。
这粥可不一般,它由各种米、豆、干果熬制而成,香甜可口。
喝上一碗腊八粥,仿佛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在舌尖上蔓延。
过了腊八,人们开始忙着采购年货。
市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春联、福字、年画、鞭炮,还有各种各样的食品,让人目不暇接。
孩子们最期待的是买新衣服和玩具,大人们则忙着挑选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要祭灶王爷。
传说灶王爷会在这一天上天汇报一家人的善恶,人们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所以,会在灶台上摆上糖果、糕点等供品,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接下来的日子,人们更加忙碌了。
大扫除是必不可少的,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同时,还要准备各种美食,比如炸丸子、炸带鱼、蒸馒头等等。
除夕是最热闹的一天。
一大早,人们就开始贴春联、挂灯笼,把家里装扮得喜气洋洋。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这顿饭通常非常丰盛,有鱼有肉,寓意着年年有余、生活富足。
年夜饭过后,大家一起守岁,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
当新年的钟声响起,烟花绽放,整个北京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出门拜年。
见面互相道一声“新年好”,孩子们还能收到长辈们给的红包,里面装着满满的祝福和关爱。
初二开始,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这期间,各种庙会也陆续开场。
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小吃、手工艺品和表演,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北京的春节才算接近尾声。
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
五彩斑斓的花灯照亮了整个北京城,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这个美好的节日。
接下来,是关于北京的春节的阅读题目及答案:题目 1: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答案: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及答案 (2)
6、《北京的春节》阅读设计(st)(一)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吧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这个片断主要写( )。
2、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 ),这个谚语说明了()。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答(1)(2)(3)。
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8、找出一个过渡句。
()9、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10、文段的写了作顺序是:()。
(二)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训练(二) 1.北京的春节(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训练二1.北京的春节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阅读一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一个过渡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二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jiān jiàn)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pū pù)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六年级1北京的春节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类文阅读-1 北京的春节春节的传说(节选)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家里很穷,以打柴为生。
但他十分聪慧,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影响他人作息与出入,决心把节令摸透弄准。
一天,他上山打柴,在树下休息时,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
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
可是,当天气出现阴天雾时,就无法观测,怎么办?后来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
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发现,每隔365天,时间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最长的一天是夏至。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农业生产,老百姓叫苦连天,为此他十分苦恼,一个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国君,奏称设天台敬祭天神,就可以解决时令失常现象,祖乙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带领群臣祭天,结果却无济于事。
万年知道后便带上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去见祖乙,他给国君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大悦,感到万年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来,并在天坛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又派12个童子给万年听用。
过了一些时候,国君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360,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12圆。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说乙:“现在,申星已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
”天子祖乙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选自《春节文化》李英儒山西古籍出版社有删减)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不断叫苦,形容十分痛苦、烦恼。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
比喻不解决问题。
()2.根据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万年虽然家里穷,但他很聪慧。
B.万年发明了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可以让节令正常起来。
C.大臣阿衡的做法也可以解决节令失常的现象。
D.“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指的是旧年已经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3.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北京的春节》阅读及答案
《北京的春节》阅读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
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一一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一一铺户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1、这个片断主要写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大人孩子们忙着为过年做准备。
2、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谚语说明了北京的春节是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的。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答: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粥的材料丰富,也突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
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 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
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答:(1)买杂拌儿(2)买爆竹(3)买各种玩意儿一一风筝、空竹、口琴等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食物。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训练(五) 1.北京的春节(含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从文中的加点字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春节贴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请你试着写出自己积累的两副对联。
8.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
9.文中画线句子表明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阅读三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1.《北京的春节》作者是_____,原名_____,字______,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
2.课文按照_________顺序展开,对照上文,完成内容梳理: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学生上学,大人做事
阅读二
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类文阅读-1 北京的春节春节的传说(节选)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家里很穷,以打柴为生。
但他十分聪慧,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影响他人作息与出入,决心把节令摸透弄准。
一天,他上山打柴,在树下休息时,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
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
可是,当天气出现阴天雾时,就无法观测,怎么办?后来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
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发现,每隔365天,时间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最长的一天是夏至。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农业生产,老百姓叫苦连天,为此他十分苦恼,一个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国君,奏称设天台敬祭天神,就可以解决时令失常现象,祖乙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带领群臣祭天,结果却无济于事。
万年知道后便带上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去见祖乙,他给国君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大悦,感到万年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来,并在天坛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又派12个童子给万年听用。
过了一些时候,国君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360,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12圆。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说乙:“现在,申星已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
”天子祖乙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选自《春节文化》李英儒山西古籍出版社有删减)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不断叫苦,形容十分痛苦、烦恼。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
比喻不解决问题。
()2.根据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万年虽然家里穷,但他很聪慧。
B.万年发明了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可以让节令正常起来。
C.大臣阿衡的做法也可以解决节令失常的现象。
D.“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指的是旧年已经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部编语文 阅读理解 北京的春节(节选)阅读理解+附答案
北京的春节(节选)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粘,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茶,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谁争第一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统统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
1.文中描写春节期间的重要日子有、、正月初一、正月初六、。
作者按照顺序来写的。
其中、是略写。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万不得已:(2)截然不同:3.文中画“”的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意思的递进C.表示语音的延长D.表示意思的转换4.用“”画出详细描写元宵节灯的语句,读一读,写写自己的感受。
北京的春节》课内阅读和答案
北京的春节》课内阅读和答案在除夕这天,北京的街头巷尾都是喜庆的气氛。
人们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以示喜庆。
年夜饭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桌上摆满了美食,各种肉、鱼、蔬菜、汤、饺子应有尽有。
在北京,吃饺子是过年的传统,因为饺子的形状象征着XXX,寓意着财源滚滚。
除夕之夜,人们还要看春晚。
春晚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节目,每年都有各种精彩的节目,包括歌舞、相声、小品等等。
人们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新年的第一天,人们要拜年,拜访亲友,送上祝福和红包。
在北京,人们还要去庙会,逛花市,感受年味儿。
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小吃和手工艺品,花市上则有各种各样的鲜花和盆景,人们可以在这里购买年货,享受购物的乐趣。
总之,北京的春节是一个热闹、喜庆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
春节是北京人最盼望的节日之一,从腊月初一到除夕,街上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氛。
人们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以示喜庆。
年夜饭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桌上摆满了美食,各种肉、鱼、蔬菜、汤、饺子应有尽有。
在北京,吃饺子是过年的传统,因为饺子的形状象征着XXX,寓意着财源滚滚。
除夕之夜,人们还要看春晚。
春晚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节目,每年都有各种精彩的节目,包括歌舞、相声、小品等等。
人们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新年的第一天,人们要拜年,拜访亲友,送上祝福和红包。
在北京,人们还要去庙会,逛花市,感受年味儿。
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小吃和手工艺品,花市上则有各种各样的鲜花和盆景,人们可以在这里购买年货,享受购物的乐趣。
总之,北京的春节是一个热闹、喜庆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的团聚,感受着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完整版)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吧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这个片断主要写(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活动,有哪些风俗习惯)。
2、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谚语说明了(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腊八粥里的品种众多,内容很丰富。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答(1)买杂拌儿;(2)买爆竹;(3)买各种玩意儿。
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杂拌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北京的春节》/阅读理解教学主题分析: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一、教学衔接:中国传统节日时间排列顺序①初一(也叫春节,农历1月1)、②十五(农历1月15)、③端午节(农历5月5)、④乞巧节(也叫七夕节,农历7月7)、⑤中秋节(农历8月15)、⑥重阳节(农历9月9)、⑦腊八(农历12月8)、⑧除夕(农历12月30)请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这是宋代诗人写的《》。
2、“,应是嫦娥掷与人。
”这是唐代诗人写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3、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传统节日?以及描写这些节日的诗句?括号里写节日,后面写诗句。
():():二、本次课内容讲解:《北京的春节》词语解释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
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
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
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
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1、背诵第7、11、12自然段。
2、作者:老舍。
原名舒庆春,满族人,代表作《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等。
老舍的语言风格: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
3、中心思想:文章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4、写作方法: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5、《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时间自然段风俗习惯详略安排腊月初旬到年底1——6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吃糖;大扫除;购置年货略写除夕7 家家灯火通宵,炮声不绝,吃团圆饭,守岁详写初一8——9 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详写初六10 店铺开张;伙计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略写正月十五,元宵节11——12 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详写正月十九13 春节结束,小孩上学,大人忙活略写像这样对、、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6、重点句理解:(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答:“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答: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3)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答: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一词多义】1.德高望.重()①向远处看②探望③名望④对着,朝着2.饱.经风霜()①饱满②饭吃饱了③满足④充分3.和.蔼可亲()①温和②和睦③结合战争或争执④不分胜负4.张冠.李戴()①形状像帽子或顶在头上的东西②居第一位③冠军④帽子5.抑扬顿.挫()①稍停一下②处理,安置③表示次数④立刻,忽然6.横.遭不幸()①粗暴②不吉利的,意外的③杂乱④汉字的一个笔画7.临:A、近,对着;B、来到、到达;C、将要,快要。
(1)居高临下。
( )(2)临危不惧。
( )(3)身临其境。
( ) (4)临别。
( )8.风:A、风气,风俗;B、景象;C、态度;D、传说。
(1)风言风语( ) (2)移风易俗( )(3)风景优美( ) (4)作风( )9.张:A、看,望;B、姓;C、把合拢的东西分开;D、陈设,铺排;E、扩大、夸张。
(1)张灯结彩( ) (2)张牙舞爪( )(3)东张西望( ) (4)张冠李戴( )【阅读理解】阅读短文《正月十五棒棒会》后回答问题。
正月十五棒棒会,是家乡纳西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据说棒棒会是交流竹木农具的盛会。
热闹非凡,地方特色很浓。
今年的正月十五,一大早我就跟着妈妈去逛街。
只见街头巷尾满是人,满是棒,满是花。
我一头扎进人群里,好奇地东张西望。
人们穿着传统的节日盛装,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在各种摊前细细地欣赏着、寻找着自己所爱之物。
来到新街一带,好个棍棒的世界呀!长棍、短棒,粗中带细,细中有粗,扁的方的,长的短的,应有尽有;摊内有摊,摊外有摊,热闹极了。
听妈妈说,正月十五是春节的结束,也是春播的开始,家中炊具、农具,哪一样也离不开棍棒。
这不,满街的人有谁不在看棒,摸摸这根,看看滑不滑;压压那根,试试硬不硬;瞄瞄它,瞧瞧直不直;掂掂它,估估中不中。
少的拿着两三根,多的扛着一大捆。
笑着,走着,继续朝前张望着……家乡古老的棒棒会,在党的民族自治政策的春风沐浴下,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1、“逛”字音序是(),音节是(),部首是()。
除了文中的“逛街”,我还可以用“逛”字组成另外的词语:()。
2、文中我最喜欢的四字词语是:、、、3、请用“”划出两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写出喜欢的原因。
4、人们是怎样仔细挑选棒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5、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6、请写出你所知道的本地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
粽子每年端午节,妈妈总要给我包粽子。
粽子的形状很特别,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
你知道它包含几个顶角,几条棱,几个平面,几个三角形吗?粽子用()的芦叶包裹着()的糯米和()的枣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
粽子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
它既是驱邪消暑的开胃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滋补佳品。
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欢吃。
粽子不但以它特有的形状、颜色和滋味惹人喜爱,而且能引起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
后来君王沦丧,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
人民怀念他,崇敬他。
两千多年来,每年端午节,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作为敬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
老人们说吃粽子时,可要学习屈原的崇高品质和爱国精神。
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2、短文写了粽子的、和,还告诉我们。
3、用“”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这个句子把比作。
4、简要说说,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5、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等习俗。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起源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春节(夏历新年)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
夏商时代产生的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现称朔望月,即后所述“阴月”)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朔日)为月首,同时以冬至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现称回归年或太阳年,即后所述“阳年”)为年,并设闰月调整阴月阳年。
以正月朔日的子时(夜半)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岁末年初要进行旧一年丰收的庆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祷,于是产生一系列祭神、祭祖、庆祝、祈祷等活动。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
至于岁首(一年开始)时间的确定(换言之,月序的排列)还与天文历法有关(如前所述),传说夏在寅月(今农历正月),商在丑月(今农历十二月),周在子月(今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农历十月),到西汉才又恢复夏正,定寅月(今农历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今。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元日、新正等,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其实指导农时的是夏历的阳历部分-二十四节气),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农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纪年不用公元纪年法而用民国纪年法)。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夏历(农历)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元宵节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
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来源: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