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的创业史
宗庆后励志创业史
宗庆后励志创业史宗庆后42岁开始创业,从贷款14万元、靠三轮车代销汽水及冰棍开始,到拥有财富800亿元,成为“2021年中国内地首富”——25年来,宗庆后心无旁骛,以超乎常人的耐力,坚守着自己的实业帝国。
其个人奋斗史,无疑是一部真人版的“励志大片”。
年均增长超过60%的娃哈哈“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记得那一天的情景:198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杭州的小巷子里见不到人影。
我骑车出了家门,去干一件有些冒险的事情——靠借来的14万元钱,去接手一家连年亏损的校办工厂。
”提起往事,宗庆后有些动容,他告诉记者,创业初期的条件十分艰苦,可以说是白手起家。
借来的14万元钱,也不敢全部用完,只用了几万元钱,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了几张办公桌椅,就开张了。
有了自己的事业,宗庆后憋足了劲儿,但当时,他的“事业”却是蝇头小利的小生意,“我们代销冰棍、汽水,还有作业本、稿纸等,主要是为学生服务。
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厘钱。
”早年创业的艰辛,已深深刻在宗庆后的记忆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庆后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开始为人家代加工产品。
风里来雨里去忙活了一年,年底一算账,居然有了十几万元的进账。
尽管赚了一些钱,但宗庆后认为,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宗庆后带领校办工厂的100来个员工,开始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并成立了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
“当时,国内食品市场的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就连方便面都是稀罕玩意儿。
”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经面世便迅速走红。
1991年,宗庆后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兼并了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1991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17亿元。
1994年,娃哈哈响应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投身西部开发,兼并了四川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建立了娃哈哈第一家省外分公司涪陵公司。
此后,娃哈哈迈开了“西进北上”步伐,先后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60多家分公司。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白手起家创业史_宗庆后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2)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白手起家创业史_宗庆后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2)宗庆后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在中国的天南海北,随便走进一间小店,然后把所有的商品目录都抄下来,你会发现,重复出现的品牌不会超过三种,而恰巧娃哈哈就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在过去的15年里,让每个中国人都掏钱买过的品牌不会超过......在中国的天南海北,随便走进一间小店,然后把所有的商品目录都抄下来,你会发现,重复出现的品牌不会超过三种,而恰巧娃哈哈就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在过去的15年里,让每个中国人都掏钱买过的品牌不会超过三种,而娃哈哈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个。
这个从校办企业起家的企业,如今在神州大地上的影响力决不容任何人小觑。
5月31日,2003年至2004年中国最受尊敬企业颁奖仪式在深圳举行,20家企业获此殊荣,其中娃哈哈集团是第3次获此称号。
娃哈哈总裁宗庆后代表企业发言。
宗庆后,娃哈哈的创始人。
15年间,他筑起一个饮料王国。
如今,当年的“小不点儿”已成长为拥有资产55亿元、在全国19个省市建有50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年销售收入可达70亿元的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巨人。
“娃哈哈”品牌驰骋全国。
关于娃哈哈在中国的普及率,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在长白山天池、阿尔泰山山麓、海南岛丛林、青藏高原这些中国的天南海北,我们随便走进一间小店,然后把所有的商品目录都抄下来,你会发现,重复出现的品牌不会超过三种,而恰巧娃哈哈就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在过去的15年里,让每个中国人都掏钱买过的品牌不会超过三种,而娃哈哈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个。
这种“恰巧”却绝非巧合,事实上,娃哈哈产品已几乎覆盖中国的每一个乡镇。
这个从校办企业起家的企业,如今在神州大地上的影响力决不容任何人小觑。
白手起家宗庆后出生于杭州,中学毕业后,为减轻家庭负担,身为长子的他主动来到条件艰苦的舟山盐场接受锻炼。
一年后,又辗转到了绍兴茶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在艰辛而单调的日子中悄然流逝。
1979年,在小学当教师的母亲退休后,宗庆后顶职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杭州。
励志人物:宗庆后的第一桶金
励志人物:宗庆后的第一桶金宗庆后的第一桶金宗庆后,一个福建晋江的普通农民,他用一颗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心,开创了自己的人生传奇。
他的成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无限可能性。
宗庆后的第一桶金,是他成功经营雪糕店的故事。
宗庆后是1945年出生在福建晋江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
正是由于家境贫寒,他早早的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懂得了生活艰辛,懂得为了生存而努力。
在他十一岁那年,他辍学到一个小作坊做学徒。
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生意,和学会了基本的生产操作,他敏锐的洞察力让他独立思考,不断学习。
他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有了这个基本观察,宗庆后开始打算开办自己的生意。
1969年,作为一名四十多岁的普通中国农民,宗庆后开始卖雪糕。
这个看似简单的生意,却是他终身的事业。
他卖的第一桶雪糕,并非自造自卖,而是购进了农垦局生产的雪糕,然后一家门口卖掉。
虽然利润并不很高,但是这个初步的尝试给了他更大的梦想。
宗庆后很清楚的意识到,单靠一家专卖店是无法实现他的理想的,他渴望自己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
因此,他开始琢磨着如何生产自己的雪糕。
在商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宗庆后非常懂得生意的规则,他知道自己要生产的雪糕必须有与众不同的特色才能取得成功。
于是,他开始努力寻找雪糕的技术,为了学习,他甚至耗资2000万元购买了一套从新西兰进口的生产雪糕的设备。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天价了。
但是,他没有因此而动摇,他相信只有与国际接轨、技术更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宗庆后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他生产的雪糕不仅口味独特,还非常讲究品质。
他认为,雪糕应该纯天然,没有添加剂,才是真正的好雪糕。
这种坚持让他的雪糕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随着口碑的传播,生意渐渐的红火起来。
然而,在业务和生产上取得成功并不代表一切终结了,宗庆后面临的还有销售和推广的问题。
雪糕市场竞争激烈,想要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并不容易。
宗庆后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推广,他在1978年决定举办一次大型的魔术表演,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并借此把自己的品牌与大众的记忆联系在一起。
宗庆后同志事迹材料
宗庆后同志事迹材料宗庆后同志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国的商业领域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企业发展、创新和社会公益事业成就备受瞩目,被誉为“中国饮料业的传奇人物”、“中国企业家的典范”,他的生平经历和成功创业经验,对广大青年学子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宗庆后同志的事迹。
一、艰苦创业,励志奋斗宗庆后同志是安徽省淮南市一个贫苦农家的孩子,1972年考入六安师专,后被分配至安徽广电电视服务中心工作,1985年至柏木集团(今彩虹集团)从事饮料制造和销售工作。
当时,他在工作中深深地感受到中国饮料行业的不足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经过多次考察、实验,他于1987年,在安徽合肥创办了第一家饮料生产企业——雪花啤酒合肥分公司。
宗庆后同志当时的资金只有几十万元,加之行业内竞争激烈,市场情况不明朗,经营情况十分困难。
然而,宗庆后同志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将每一个机遇都视为挑战,奋发努力,使得企业逐渐起步、逐步发展。
1998年,宗庆后牵头组建航天科工集团安徽黄山啤酒有限公司,推出“合肥啤酒—3+1”系列饮料产品,从而正式进入饮料行业。
后来宗庆后又以良心价格收购了可口可乐在西南地区的七家工厂,于是,宏大的食品企业——华润怡宝就这样诞生了。
这一过程,可以说是宗庆后同志首创利用社会资源开发饮料行业,并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创造出了一部中国饮料业的光辉史。
二、创新发展,引领行业大势宗庆后同志是多次创业的成功人士。
在早期,他成功地为中国饮料市场带来了全新的产品和销售理念,推出了维他柠檬茶、雪碧等大众饮料品牌。
而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消费升级,饮料市场与消费者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宗庆后同志有着清晰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意识,在不断深化对市场的了解和分析,创新发展上始终领先于行业同样的品牌和企业。
他在技术、生产、销售、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和实践,他的“精益化管控”和“品质第一”等先进经验,为现代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信心。
中国商界大佬的名人故事
中国商界大佬的名人故事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因各种原因,并未上过大学,但这并未阻止他们日后再商场上的成功。
他们又是如何屌丝成功逆袭,成为商界大佬?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中国商界大佬的名人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中国商界大佬的名人故事商界名人故事之宗庆后:前半生郁郁不得志 42岁开始创业1963年,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宗庆后去了舟山一个农场,几年后辗转于绍兴的一个茶场。
再后来,大批知青相继下乡,宗庆后可以说是知青中的先遣人员了。
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在茶场种茶,割稻,烧窑,那时的宗庆后与其他任何一个年轻人一样,"脑袋里有过各种各样的梦想","总想出人头地,总想做点事情"。
然而,在被命运之神遗忘的农村,宗庆后一待就是足足15年。
逃避灰色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四处找些书来看。
1978年,随着知青的大批返城,33岁的宗庆后回到杭州,在校办厂做推销员,10年里辗转于几家校办企业,依然郁郁不得志。
待到他开始创业的时候,已经是一个42岁的沉默的中年男子。
2012年9月3日,娃哈哈发言人称宗庆后持有娃哈哈逾80%的股份,身家升至116亿美元,成中国内地首富。
商界名人故事之牛根生:“被卖”放牛娃创业建蒙牛蒙牛乳业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1958年1月25日生于呼和浩特。
出生不久,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卖入养父母家。
据牛根生亲自描述"因为吃不起饭,亲生父亲开价50块钱把我卖了。
"由养母抚养14年。
牛根生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进入乳业工厂,从基层干起,直至担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同时也是伊利创始团队成员),成为"中国冰淇淋大王";1999年离开伊利。
1999年,牛根生创立蒙牛,后用8年时间使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
商界名人故事之张勇:电焊工建立"海底捞"帝国张勇这个名字可能对于很多人还很陌生,但一提到海底捞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宗庆后创业历程
宗庆后创业历程娃哈哈的创始人,现任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担任浙江省饮料工业协会会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解开宗庆后创业历程,希望能帮到你。
宗庆后创业历程1987年,当42岁的宗庆后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的街头推销冰棒时,他大概不会想到:十多年后,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
2007年娃哈哈集团销售收入258亿元。
在“唯出身论”的年代,宗庆后“旧官僚后代”的出身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
16岁那年,宗庆后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去填海滩,一呆就是15年。
1979年,宗庆后顶替母亲回到杭州做了一所小学的校工。
1987年,他和两位退休教师靠着14万元借款,组成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给附近的学校送文具、棒冰等。
在送货的过程中,宗庆后了解到很多孩子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是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
“当时我感觉做儿童营养液应该有很大的市场。
”填海时形成的坚毅性格让宗庆后决定抓住这个机遇博一把。
面对众多朋友善意的劝说,他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1988年,他们开始为别人加工口服液,1989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
1990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成名之后,曾有人问宗庆后,人生最应大有作为的15年在农村中度过,是否后悔?他答道:“这15年,尽管是我人生当中最年轻、最有成长希望的大好时光,看起来好像在农村没有什么作为。
但对整个人生道路确实有很大帮助,这15年艰苦生活磨练了我的斗志,能吃得起苦,也练就了比较好的身体,为我42岁以后再重新创业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基础。
”宗庆后年龄:64岁创业时间:1987年组建校办企业经营部第一桶金:儿童营养口服液我认为做企业要有这些素质,特别在中国市场上,那就是:诗人的想象力、科学家的敏锐、哲学家的头脑、战略家的本领。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永不懈怠的攀登者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永不懈怠的攀登者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永不懈怠的攀登者文/清如【人物名片】宗庆后,娃哈哈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
宗庆后,一位从底层崛起的商界巨子,经历过荆棘遍地的峥嵘岁月,也追逐过宏伟的商业梦想,如今依然保持着高速运转的状态,他是永不懈怠的攀登者。
一、艰苦创业宗庆后出身底层,生长于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他曾卖爆炒米补贴家用,也曾下乡“魔鬼历练”15年,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坚不可摧的意志和敢于拼搏的精神。
1978年是宗庆后人生的分水岭。
这一年,他接替母亲进入杭州工农校办纸箱厂工作。
从推销员,到自己创办电扇厂、电表厂,他一步一个脚印,为更高远的目标积蓄能量。
机会终于来临,1987年,他大胆承包连年亏损的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即“娃哈哈”的雏形,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
起初,宗庆后运行利润颇丰的冰棒项目,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冰棍,之后,他瞄准市场空缺,潜心研发出儿童营养液,加上电视广告的宣传,让“娃哈哈”一炮而红。
1991年,他兼并杭州罐头食品厂,创立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
通过强有力的改革措施,三个月将罐头厂扭亏为盈,娃哈哈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
而真正让娃哈哈驶入发展快车道的,是宗庆后一系列出奇制胜的的商战策略。
二、舍命狂奔从杭州到上海,再到广州,宗庆后带领娃哈哈高速奔跑,抢占各个市场。
在杭州,宗庆后采用猛烈的广告宣传攻势。
他先是斥资21万元投放电视广告,“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随后又推出实证广告,论证娃哈哈口服液的优势,让产品销量直线上涨。
拿下杭州市场后,宗庆后迅速转战上海,如法炮制,在上海多家主流媒体投放广告,让娃哈哈在华东站稳脚跟。
紧接着,宗庆后又决定进军广州市场,但是遇到劲敌“太阳神”。
这一次,他没有正面出击,而是默默寻找突破口。
经过市场调查,他决定“入乡随俗”,请广东专家做广告,举办专家座谈会、用户见面会。
一时间,广州各大媒体都是娃哈哈的广告,娃哈哈由此占据优势地位。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娃哈哈逐步成为饮料行业巨头,宗庆后四年间3次问鼎中国首富,2013年身价高达820亿。
娃哈哈的创始人故事:灵感与毅力的结合
娃哈哈的创始人故事:灵感与毅力的结合
一、创始人背景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生于浙江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他从小就展现了出色的商
业头脑和坚实的勤劳品质。
二、起步艰难
宗庆后初次创业时,遭遇了各种困难和挫折。
他在一家小作坊做起,亲自挑粪、搬货。
但他一直坚信,只要坚持努力,必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三、灵感的闪现
宗庆后深得市场与产品运营的关键,不断思考和研究,终于在一次合作中顿悟。
他意识到人们对健康饮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决定开发健康饮品。
四、产品创新
娃哈哈的第一款产品“娃哈哈纯净水”问世后,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
敢为人
先的创新精神使宗庆后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五、困难与挑战
创业路上无数次冲击着宗庆后坚韧的品格。
但他从未气馁,不断调整策略和方向,最终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六、企业发展
娃哈哈如今已成为中国饮料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宗庆后以其独特的商业眼光
和坚韧的毅力,引领着娃哈哈持续茁壮成长。
七、总结
宗庆后的创业故事充满了激情、智慧与毅力。
他不仅创造了一家伟大的企业,
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灵感与毅力的结合,是成功的不二之选。
以上即为《娃哈哈的创始人故事:灵感与毅力的结合》的详细内容!感谢阅读!。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白手起家创业史_宗庆后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白手起家创业史_宗庆后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宗庆后1945年11月16日出生,浙江杭州人。
现任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白手起家创业史,一起来看看吧!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白手起家创业史1996年,宗庆后瞄准瓶装水市场,娃哈哈纯净水诞生。
有经济学家曾认为,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是宗庆后搭建商业帝国最重要的一块砖。
1999年获得美国绿卡。
2013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家人已经注销了美国绿卡,自己已经没有美国绿卡和任何外国国籍,也没有移民计划。
2010年荣登胡润全球百富榜内地榜首。
2012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以105亿美金位列第78名,成为“2012年中国内地首富”,也是唯一一个上榜的中国大陆富豪。
2012年10月12日,《福布斯》发布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单,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以100亿美元的净资产重新登上首富的宝座。
2013年2月28日,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宗庆后以820亿元第三次登内地首富。
2013华人十大富豪出炉宗庆后列第八。
作为白手起家的成功创业人物,宗庆后一路的创业历程又是如何呢?1987年,校办厂因为经营不善而亏本,于是宗庆后承包了校办工厂,开始实践掩埋在心中多年的创业梦想,那一年,他已经42岁了。
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靠代销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一分一厘赚钱起家,开始了创业历程。
1988年,企业成功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
儿童营养液强调真正使用价值,解决了儿童厌食偏食的问题。
由于功效确切,效果明显,在市场上迅速走红,产品畅销全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1991年,为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要,仅有100余人的校办小厂娃哈哈,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职工2,000多人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
兼并后,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成立。
原本亏损4,000多万元的杭罐厂仅3个月就实现扭亏为盈。
哇哈哈掌门人宗庆后:23年奋斗终成饮料界“大鳄”
据资料 显示, 中国钢铁企业的龙头、 总资产达 20 0亿 元的宝 0
名员工 、0 3 0多条生产线 , 年生产饮料 10 0多万吨 , 续十二年 0 连
“ 车 头 ”带 动 了地 方 经 济 的 发展 。 火 , 领跑 中国饮料 行业 。 、 过着“ 苦行 僧 ” 生 活 的 老 总 式 纵观近十年来 的财 富排 行榜 , 从事实业 的富翁少之又少 , 更多 宗庆 后经历过上 山下 乡的艰 苦煎熬 , 中年创 业 、 白手起家 , 与 的是从事金融 资本运作 、 房地产等暴利行业 的。 这也 说明制造业是
怎么排, 那是他们 的事情。我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 。 娃哈哈该干 钱 , 卖一根冰棍只赚几厘钱。” 宗庆后至今记忆犹新。利润虽然微 什么还干什么。” 在他看来 。 这份榜单 的意义更 多的是对企业价值 薄 , 但宗庆后坚信付 出总有 回报。随着时间的推移 , 宗庆后的业务 的肯定 。 营大 师” 光荣 当选全 国劳动模 范 , 为中国亿万劳动者 的杰出代 。 成
最辛苦的 。 赢利也是比较低 的。那么是什么信念 , 宗庆后甘愿当 使
一
般人相比 。 他对财富的来之不易有着更为深刻 的认识。 虽然坐拥
他 简单生活 、 节俭办 制造业的“ 守望者” ?他认为 , 搞虚拟经济来钱虽然快 , 但毕竟是纸 上百亿 资产 , 却依 然维持着 自己一 贯的作风 : 上 富贵 , 实业才是一个国家经济 的根本 , 正创造财富也 只能靠实 公 。 真 业。 因此, 就是要 比别人辛苦一些 , 只要对国家和社会 有利 , 宗庆后
位, 成为中国大陆首富。 这一结果让人惊奇却又在意料 之中。 3年 2
创业初期 的条件十分艰苦 , 可以说是 白手起家。宗庆后从校办
中国富豪宗庆后从手工制酒到茅台集团的商业帝国建立之路
中国富豪宗庆后从手工制酒到茅台集团的商业帝国建立之路宗庆后,作为中国富豪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从手工制酒起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酒业的巨头,茅台集团的缔造者。
他的商业帝国建立之路犹如一部传奇,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智慧与勇气,更折射出中国企业家的拼搏与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宗庆后的创业初心、创新精神、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探索他成功建立商业帝国的奥秘。
一、创业初心初心不改作为一个富有梦想的年轻人,宗庆后在尘世间寻找着自己的理想。
他的创业初心源自对白酒的热爱和对手工制作的独特执着。
他毕生致力于酿造最好的白酒,并将其带给更多的人。
宗庆后始终坚持手工制酒的传统工艺,认为只有严格遵守传统,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口感。
这种始终如一的创业初心赋予了宗庆后的事业更深层的意义,也为茅台集团的发展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基因。
二、创新精神砥砺前行在中国白酒市场高度竞争的背景下,宗庆后深知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他积极引进现代化生产设备,利用科学技术改进酿酒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他推动品牌战略的实施,注重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
通过大胆创新和积极调整战略,宗庆后成功地将茅台酒打造成中国白酒品牌的代表,成为中国酒业的翘楚。
三、市场拓展稳步前行宗庆后智慧的市场拓展战略是茅台集团发展的重要保障。
他在国内外市场迅速布局,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开展多渠道销售。
同时,宗庆后注重产品差异化,推出多款适应不同消费需求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使茅台酒在市场上得以稳固地立足。
四、品牌建设引领潮流茅台集团所打造的茅台酒品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酒类生产者的标杆。
宗庆后注重品牌建设,通过高品质的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高度认可和口碑。
茅台酒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中国宴会、商务宴请等社交场合的首选。
宗庆后倡导企业文化,推动企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茅台集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展望未来瞄准全球宗庆后在茅台集团的成功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信心,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宗庆后简介
宗庆后简介宗庆后是现代中国企业家,被誉为“中国白酒第一人”和“茅台掌门人”。
他在茅台集团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中国酒业的奠基人之一。
宗庆后,原名宗晋波,1959年6月20日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
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小商贩,生活并不富裕。
宗庆后从小就在贫困环境中长大,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
在求学时期,宗庆后在茅台镇的茅台酒厂工作,掌握了白酒的基本酿造技术。
1984年,宗庆后正式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当时,茅台镇的茅台酒厂正面临着困境,业绩一落千丈。
在众人的质疑声中,宗庆后决定深入各个生产环节,从酿酒原料到瓶装等细节都进行精益求精的改进。
他致力于保持茅台酒的传统工艺,同时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他努力挖掘茅台酒的市场潜力,并不断解决产品销售的难题。
通过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和产品的差异化,宗庆后带领茅台酒走出了低谷,重新腾飞。
宗庆后重视团队建设,注重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
他提出了“担掌茅台,不仅仅是掌茅台的酒,还有魄力和情怀”的口号,吸引了一批有志之士加入茅台集团。
他注重高素质员工的培训和激励,使茅台集团的员工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同时,他还提倡开放沟通和团队合作,创造了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宗庆后的带领下,茅台酒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他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和活动,推动茅台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茅台酒也成为国宴和重要场合的指定酒品,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随着宗庆后的努力,茅台集团逐渐从一个单一的白酒企业发展为综合性地产企业。
他推行了多元化发展战略,进军房地产、金融、酒店等行业,拓宽了茅台集团的经营领域和利润来源。
茅台集团也成为了全球最具价值的白酒公司之一。
宗庆后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的聪明才智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更得益于他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
他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多次捐资捐物,帮助贫困地区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
他还推动茅台集团参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将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宗庆后励志创业史
宗庆后励志创业史宗庆后中国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2003年5月"非典"疫情结束后,宗庆后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将大批饮料送到零售终端,使销售实现了16%的年增长,全年销售额近百亿元。
下面就为大家解开宗庆后励志创业史,希望能帮到你。
宗庆后42岁开始创业,从贷款14万元、靠三轮车代销汽水及冰棍开始,到拥有财富800亿元,成为“2012年中国内地首富”;;25年来,宗庆后心无旁骛,以超乎常人的耐力,坚守着自己的实业帝国。
其个人奋斗史,无疑是一部真人版的“励志大片”。
年均增长超过60%的娃哈哈“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记得那一天的情景:198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杭州的小巷子里见不到人影。
我骑车出了家门,去干一件有些冒险的事情;;靠借来的14万元钱,去接手一家连年亏损的校办工厂。
”提起往事,宗庆后有些动容,他告诉记者,创业初期的条件十分艰苦,可以说是白手起家。
借来的14万元钱,也不敢全部用完,只用了几万元钱,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了几张办公桌椅,就开张了。
有了自己的事业,宗庆后憋足了劲儿,但当时,他的“事业”却是蝇头小利的小生意,“我们代销冰棍、汽水,还有作业本、稿纸等,主要是为学生服务。
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厘钱。
”早年创业的艰辛,已深深刻在宗庆后的记忆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庆后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开始为人家代加工产品。
风里来雨里去忙活了一年,年底一算账,居然有了十几万元的进账。
尽管赚了一些钱,但宗庆后认为,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1989年,宗庆后带领校办工厂的100来个员工,开始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并成立了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
“当时,国内食品市场的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就连方便面都是稀罕玩意儿。
”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经面世便迅速走红。
1991年,宗庆后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兼并了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宋庆后的介绍和创业故事
宋庆后的介绍和创业故事宗庆后,男,1945年11月16日出生,浙江杭州人。
现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浙江省饮料工业协会会长。
他初中辍学打工,人到中年接替母亲的位置推销纸箱。
他在农场做过苦力,在街边摆过地摊,42岁白手起家,凭着蹬三轮卖冰棍,闯出了著名品牌娃哈哈。
虽然结束了自己靠下气力挣钱的生涯,他依旧节俭非常。
身家过千亿,每年个人支出只有五万元,就算账上有着上百亿的“闲钱”,他依旧拒不上市。
1945年11月出生的宗庆后,生长在江苏宿迁。
因为父亲的成分不好,一家5兄妹全靠在小学当老师的母亲养活。
家境的贫寒,使得宗庆后与兄妹们都没有上过太多的学。
1963年,刚初中毕业,宗庆后听说舟山的马目农场要招收一批知识青年,他便高兴地只身前往。
到了目的地,宗庆后就傻眼了,原来马目农场是劳改场,他们这批人每天要做的,是挖沟修坝,开山凿路,拉土堆石。
体力上接近极限的折磨,超负荷的苦力劳作让这个18岁的青年苦不堪言。
但也是这辛苦的工作,使宗庆后原本瘦弱的身躯渐渐变得结实,近乎自虐一样地坚持劳作,延续了许多年。
那之后,“遇见困难不被吓倒”的观念成了宗庆后血肉的一部分。
1978年,宗庆后的母亲退休并找了一份推销纸箱的工作,宗庆后也回到了杭州,辗转到茶厂做工。
在母亲年纪大了之后,纸箱推销的工作顺利由宗庆后“接手”,他也结束了靠卖力气赚钱养家的生活。
1987年,宗庆后42岁了,他想要做件大事——接手因亏损而经营不下去的校办企业经销部。
决心要突破以往的宗庆后拉下脸皮开始向周围的人借钱。
虽然有人可能处于同情或者看着亲戚的面子,接济了宗庆后,但他们没有一个是看他。
拿着借的钱买别人做失败的东西,这怎么看都是亏损几率更大的。
但宗庆后没有在意那些反对的声音。
他在心里告诉自己,好好做,说不好就能成为“杭州李嘉诚”呢?虽然经销部很小,没有什么客流量,但也是承载他中年梦想的地方。
没有生意,宗庆后就出门寻找客户。
一辆三轮车宗庆后开始了大街小巷吆喝着卖冰棍,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也没让他挣到多少钱。
关于娃哈哈老板宗庆后的作文
关于娃哈哈老板宗庆后的作文宗庆后的创业故事说起娃哈哈,那可是中国饮料界的传奇人物啊!他可是从一个小作坊起家,一路打拼,最后成为了亿万富翁。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位大佬的创业故事,看看他是如何在商海中乘风破浪的。
宗庆后可是个有远见的人,他看准了中国饮料市场的巨大潜力,决定投身其中。
记得他说过:“要想成功,就得先做大蛋糕。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合作伙伴,一起打造一个强大的品牌。
在合作过程中,宗庆后可是费尽心思,他亲自下车间、进厨房,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干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这种亲民的做法,让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支持。
除了努力工作,宗庆后还特别注重创新。
他鼓励大家提出新点子,不断改进产品。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年轻人提出了一个非常棒的想法,说可以让饮料更健康、更美味。
宗庆后一听,眼睛都亮了,立即决定大力支持这个年轻人。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的新产品终于问世了,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创业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困难和挫折也会找上门来。
但宗庆后总是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他说:“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他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在,娃哈哈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宗庆后也成为了中国的骄傲。
他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决心、有耐心,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宗庆后学习,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吧。
希望大家听了我的作文之后,也能受到启发,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大器晚成
什么是宗庆后?
大器晚成
饮料业教父
工作狂
“富一代”
民族实业家 慈善家
独裁者
一个年销售额过百亿的旗舰型企业 一个让国人倍感扬眉吐气的民族企业 一个如日中天般耀眼的明星企业
慈善家:
●企业家若把辛苦赚来的钱用来投资,就能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能为国家和社
会带来更多财政收入,但若是捐出去,这些资产就失去了“生命力”,“杀 富济贫”是不对的。
宗庆后独特的管理之道
一.实施集中化管理管理
●各地生产分公司仅相当于生产大车间,即既无经营权,亦无资金控制权,其人、
财、物、产、供、销全部由集团统一控制、调度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效率。 ● 没有副总经理,没有董事会,在宗庆后眼中,娃哈哈主要通过设立部长如财 务部长!供应部长来履行副总的职责,这样做可以减少一个环节,提高集团 的管理效率。
大器晚成Biblioteka 生平简介•• • • • 1945年10月,宗庆后出生于杭州一个贫穷家庭。 1979年,宗庆后顶替母亲在杭州做了一所小学的校工。 1987年,他和两位退休教师组成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 给附近的学校送文具,冰棒等。 42岁 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开始了创业历
程。
• • 1988年,成立营养娃哈哈营养食品厂
。
1991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17亿元。
• • • •
2002年底,娃哈哈己在浙江以外的22个省建立33个生产基地。 2010年,宗庆后被评为福布斯中国首富,财富总额为534 亿人民币。 2011,年全年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8.55亿元同比增长23.65% 2012年,67岁的宗庆后再次成为中国首富,财富总额为630亿元
•
对有困难的退休工人、病弱职工不仅在给予照顾,慰问和金钱补助,对于富 裕起来的员工,为了员工成才,舍得投入,每年拿出数百万元作为通过“请 专家进来”、“送员工出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庆后的创业史
宗庆后的人生是从下放农村开始的,农村的那段经历重重地烙在了他的性格里,难以磨灭说起二十年如一日地辛苦工作,宗庆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苦惯了。
宗庆后的人生是从下放农村开始的。
初中毕业,16岁的宗庆后开始了漫长的农场生活。
他在舟山群岛晒过盐,在绍兴农场拉过砖,一待就是十多年。
在绍兴农场,宗庆后天天加班。
“晚上吃完了饭,推着钢丝车走5里路去拉砖头,还要爬上坡路,每趟拉100块砖是最起码的,一个晚上要拉三次。
”说起收获,宗庆后笑了笑,“十五年才拿了将近5000元钱的工资。
”宗庆后的创业路是从回城开始的,但农村的这段经历给他留下的远不止是“5000元钱”那样廉价,而是重重地烙在了他的性格里,难以磨灭。
卖冰棍起家 1978年,33岁的宗庆后回到杭州。
此后的将近十年里,他辗转于几家校办企业,靠做推销员、卖冰棍、卖学生文具谋生。
1987年,宗庆后42岁。
这一年,他被任命为“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的经理。
最开始只有3个人,主要业务就是代销课本和冷饮。
当时,在学校附近,总能看到一个中年人的身影,他骑着三轮车,穿街走巷,从放学的孩子们中间穿行,卖冰棍,送书本。
一根冰棍4分钱,只能赚上几厘钱。
也就是这时候,宗庆后有了一个念头:要办个像模像样的大工厂。
于是,有了后来的杭州娃哈哈儿童食品厂,有了今天的娃哈哈集团。
这一办,就是二十年。
娃哈哈员工告诉记者,宗总是娃哈哈的头号“拚命三郎”。
他的性格是,什么事情做不好就不会停下来。
有一次,宗庆后的喉咙需要动手术,在医院里关了几天,他被憋坏了。
手术第二天,他就翻身下地,跑出了医院。
没办法讲话怎么办?他叫秘书给他提一块小黑板,拿着粉笔来到车间巡查工作。
有疑问时,他就停下来在黑板上写问题,得到的解释还不明确,他就擦掉,再写新问题……宗庆后评价自己是个保守的人,“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不做。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他都要自己去搞清楚,这也是他一年有200多天都奔走在一线的原因。
娃哈哈很多经销商将宗庆后的奔走戏称为“丈量祖国大地”。
“丈量”的结果是,他看准的事情肯定会做下去,“我做的很多事外界看风险很大,实际上,我都是看准了才下手。
”细节决定成败饮料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宗庆后似乎并没有把竞争对手放在眼里,“可口可乐来的时候,想用水跟我竞争,打击我的可乐,结果呢?我的可乐一样做得好。
后来康师傅又想用茶饮拖垮我,结果我还是越活越好。
”宗庆后为何这般自信?也许可以从一些细节中找到答案。
记者举着一瓶娃哈哈问他瓶口会有几个螺旋,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四个。
记者又问,瓶身有几道棱?他也准确地说出:八道。
记者有些吃惊。
宗庆后马上解释说,“这些都是模具制出来的,研发时,我都在场,论证过,所以记得清。
”他告诉记者,即便是易拉罐外包装的色彩,公司员工都会向他汇报,“他们认为让我看了,比较有把握点。
他们也能决定,但总之让我看一下放心。
”公司里很多事情他都很内行,有些问题,工程师都解决不了,他一看就知道问题在哪里。
他说,细节决定成败。
正是因为注重了细节,才培育了娃哈哈的竞争力。
分析娃哈哈的竞争力,有一点绝对不能忽视,这就是宗庆后独特的联销体销售模式。
宗庆后成功地将3000多个一级经销商和三四万个二级经销商绑定在自己的战车上。
在这个体系里,与娃哈哈合作长达十年以上的经销商比比皆是。
这一极度完善的“封闭式销售”架构,使得娃哈哈经销网络保持了非常稳定的价格体系。
再加上宗庆后在成本和分销体系上的严格控制,保证经销商都有钱赚,因此维系起了一支忠诚的经销商队伍。
而这正是达能的软肋,达能入主乐百氏后,乐百氏的销售体系变得混乱不堪,导致经销商最终停止销售。
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宗庆后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习惯。
他使用的摩托罗拉手机外壳已有些许磨损,他至今还在用“亿利达”牌保温水杯。
他独来独往,不参加包括高尔夫在内的任何体育休闲活动。
他的办公桌上没有电脑,他喜欢亲笔批示下达“命令”,就连每月的销售通报都是他亲自撰写。
因此,在管理方面,外界对他的评价是太强权了,内部实行一人领导制,不设副手,也不信任外来职业
经理人。
宗庆后的看法是:“现在博士太多了,实际上也没什么真本事。
接班人过早确定,反而接不了班。
我的‘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很管用。
”在宗庆后看来,人人都想当老板,但老板不是人人都能当的。
如果人人都是按照老板的风格去做事,企业怎么能做好?一个企业就如同军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意志。
他自辩说:“说我独裁、专制,若真这样,员工也不会服你的,不是吗?”稍作停顿,宗庆后对记者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满足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需求尤为重要。
我讲究实事求是,不搞虚假,只有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们才会信服你”。
在娃哈哈,宗庆后实行全员参股、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每个员工每年的分红大约为一年正常工薪的50%,甚至更高。
这在浙江、甚至国内的企业中是少见的。
六旬老将何时休问及娃哈哈目前的状况,宗庆后一口气给记者报了娃哈哈新年的日程安排。
大年初一,这部饮料生产的大机器就开动起来了。
年初二,各基地全面拉开了大生产的序幕;年初三,全国60多家分公司的80多位经理来汇报全年生产计划;年初四,全国37个销售省份、20家分厂的500多位省、区域经理和市场监管员,在下沙基地多功能厅参加春季销售工作会议。
“现在,娃哈哈的劲儿铆得足着呢!”过年期间,娃哈哈没有休息一天。
创业二十年来,宗庆后也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
年逾六旬,他仍亲征一线,上到多项决策、下到一个零售终端的市场调研,事必躬亲。
“您真的不累吗?”记者问道。
宗庆后稍作停顿,说:“没有累不累的,你说干什么不累?”说罢,哈哈一笑,吸了一口香烟,“我现在挺好的,身体好,睡眠好,工作一天也没歇着,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强。
”但他也坦言,“我很羡慕那些企业家,每天打高尔夫,照样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
休闲地管理企业才算是有本事的人。
说实话,我现在这么累,说明我的管理并不成功。
”能让宗庆后佩服的企业家不多,马云或许算一个。
他曾专门跑去和马云聊天。
“阿里巴巴基本上以知识型员工为主,而我们以操作型员工为主,但随着自动化的普遍应用,我们的技术型员工比例会逐步提高。
对于他们的管理,马云的‘那一套’值得我们借鉴。
”关于退休,宗庆后也有盘算,“我也想早点退休,苦了一辈子,也应该休息休息,享受人生啊。
”他自言爱好很多,退休了可以多读点书、自己炒点菜、游游泳。
对于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而言,接班人是一个很现实的话题。
宗庆后的答复是:“娃哈哈不会从外面空降什么能人来接班,而是从内部进行培养。
有朝一日培养出接班人,我的危机感或许就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