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三传的知识点

合集下载

春秋三传的重要知识点-解释说明

春秋三传的重要知识点-解释说明

春秋三传的重要知识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国语》和《春秋繁露》,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世文献,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也反映了当时的风俗文化和思想理念。

这些传世文献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春秋三传的重要知识点展开深入的探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逻辑框架的概述,以及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关联性的描述。

这部分内容可以简要介绍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和联接逻辑,让读者能够在阅读文章之前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提及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分析春秋三传的重要知识点,使得读者在整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相关内容。

文章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春秋三传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春秋三传的内容和价值。

同时,也旨在通过对春秋三传的影响与价值的分析,探讨春秋三传对后世的启示,以及对个人学习的启示。

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对春秋三传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发和启示,对个人的学习和思考有所裨益。

2.正文2.1 春秋三传简介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国语》和《春秋》这三部经典文献。

它们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书,记录了春秋时代鲁、晋、楚、吴、越等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要事件,以及各国间的斗争和争霸。

这些史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当时社会制度、政治风貌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反映。

而且,春秋三传的成书时间跨越了数百年,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思想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秋三传被誉为“大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春秋三传的主要内容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它们是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书,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春秋》及春秋三传

《春秋》及春秋三传

《春秋》及春秋三传《春秋》及《春秋三传》一、《春秋》简介(一)《春秋》的命名《春秋》作为一部编年史著作,之所以如此名,主要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说法:依据古制,赏以春夏,邢以秋冬,各取一字,以示赏罚,寓褒贬于其中。

第二种说法:取自孔子著书的时间。

《公羊传?隐公元年》孔颖达疏又引《春秋说》曰:“孔子于‘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作《春秋》,九月书成,以其春作秋成,故云《春秋》’。

”第三种说法:《春秋》本是鲁国史记的名称。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曰:“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

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

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

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以上三种说法,杜预所说较为合理。

“春为生物之始,而秋为成物之冬”(《公羊传》)从先秦典籍中可看到古人于四季中最重春、秋二季,“错举”春、秋以该其余,进而成编年史册的代称。

据现代学者研究“春秋”之作为史册的名称,不会早于西周。

(二)《春秋》的性质体例《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约一万六千多字,相传为孔子所作,被列为《五经》之一。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中周朝和各诸侯国之间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左传》所载《春秋》终于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为止)。

以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为序,按“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记事,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但其记事都很简略,短则仅一字,长则不过三四十字。

一般只记时、地、人、事,而对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却无从记载。

故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三)《春秋》与孔子的关系旧说《春秋》为孔子所作,这一观点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下》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gǔ《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

据《汉书艺文志》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孔子作《春秋》时,与左丘明参观鲁国的史记,据行事,论人道,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明聘以正礼乐,其中有所褒讳贬损,不可写明,乃口授弟子。

而弟子们后来所言互异。

左丘明惟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实,故讨论本事而作传,证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

至于公谷二传,则是口传要义,传了几代以后,始写成文字。

公羊传是齐国的公羊高受传于子夏,再传其子,子孙口耳相传,到汉景帝时,由高的玄孙公羊寿与齐人胡母生合写成书,谷梁传至何时何人始着为书,史记不详,据汉志注,只知始承传者是鲁国的谷梁子。

颜师古注,谷梁子名喜,桓谭《新论》以为名赤,王充《论衡》以为名臵,tì阮孝绪《七录》以为名俶。

四名何者为是,难以考证。

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讫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

内容多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春秋三传导读

春秋三传导读
• 第四,它记载了春秋时期的盟会、外交、礼仪、 通婚等社会现象,使我们从中了解到在当时社 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活动。
• 第五,它制定了一套相对严密系统的记事原则, 这些原则及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对后代史学家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春秋》记载,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 庄公十年“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 归”。
• 桓公七年甚至只有春夏无秋冬。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
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
而以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积,积成而
力多,力多而能杀,故明主蚤绝之。”今
田常之为乱,有渐见矣,而君不诛。晏子
不使其君禁侵陵之臣,而使其主行惠,故
简公受其祸。故子夏曰:“善持势者,蚤 绝奸之萌。”
• 定公元年,楚相囊瓦欲得蔡昭公之美裘, 不予,被扣压于南郢三年,直至献裘始得 归,蔡楚结怨已深。
• 伍子胥父诛乎楚,心怀复仇之心逃往吴国。 定公四年,蔡昭公、伍子胥借吴王阖闾之 力伐楚报仇,破楚入郢。
• 鲁国三桓专政,竟至将昭公驱逐在外七年多,最 后死于乾侯;
• 齐国崔杼、庆封专权,直至陈(田)氏夺权;
• (二)《春秋》 《孟子·离娄下》曰:“晋之《乘》,楚之《梼 杌》,鲁之《春秋》,一也。”
• 《墨子》中有“周之《春秋》”、“燕之《春 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之 说,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
• 孔子与《春秋》 • 《孟子·滕文公下》:
•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 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 《左传》成书时间确定在战国初期:
• 庄公二十二年记载,陈大夫懿氏占卜将女儿嫁给 齐大夫田敬仲很吉利,五世之后田氏(即陈氏) 将成为齐国的执政大臣,八世之后将没有人与之 抗衡:“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

春秋三传的主要内容

春秋三传的主要内容

春秋三传的主要内容春秋三传是中国著名的春秋文献,上古传说中的鲁国、越国和齐国,是先秦时期东部政治大国的代表,因此形成了国家间争霸的格局。

春秋三传记录了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争霸,是中外历史上最为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史料之一。

春秋三传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由三部著作组成,分别为《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以春秋时期政治大国鲁国的历史为主要内容,重点记载了鲁威公及其子孙在鲁国统治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公羊传》主要记录越国的历史,是越人历代君主的传记,包括嬴政、孔融等历史上著名人物。

《谷梁传》介绍了齐国的历史,记载了天下统一时期,文帝欧阳修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三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鲁国、越国和齐国三家的辉煌历史以及当时的政治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刻画。

作者借助当时的史料、传说、众口传记,构建出一幅细致、丰富的历史画面,描绘了春秋战国变革的伟大历程。

它以色彩浓厚的故事,讲述了中原国家,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早期国家建设的过程。

此外,春秋三传还包括许多论述先秦政治、财政、国际关系、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关系、战争和经济等内容的文献资料。

其中,《左传》以“五帝”传奇为核心,记录了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到公元前七世纪,从秦成立到秦灭亡的整个两千多年之间,中国古代帝王及各国兴衰的变迁和演变。

春秋三传不仅记录了古代春秋时期的政治历史,而且阐述了中国古代邦交、战争、法律、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等内容,对于研究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传承了古代史学家们刻苦勤奋的学术精神和细致周密的史学理论,时也把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文化思想、历史观念和政治思想完整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春秋三传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家有着重要的价值,作为中国遥远的历史的真实记录,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为后世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资料。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及特点一、《春秋》《春秋》为孔子所作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

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4年的历史。

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记载。

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经文言简义深,全书仅1万7千字,如无注释,则无法理解。

据行事,论人道,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明聘以正礼乐,其中有所褒讳贬损,不可写明,乃口授弟子。

而弟子们后来所言互异。

左丘明惟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实,故讨论本事而作传,证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

二、春秋三传(一)《左传》(春秋末期.左丘明)《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255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文字是《春秋》的8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

内容多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史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内容丰富,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春秋三传的重要知识点

春秋三传的重要知识点

春秋三传的重要知识点
春秋三传是指《春秋》、《左传》和《公羊传》,是中国古代
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三部经典作品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
史事件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这三部经典的重
要知识点:
1.《春秋》,《春秋》是孔子的弟子编纂的一部史书,记录了
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

它以简洁的文字、精炼的叙述,成为了
中国古代最早的编年史,对后世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左传》,《左传》是《春秋》的注释和补充,由孔子的弟
子左丘明编撰而成。

它对《春秋》的史料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评述,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注疏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和史学研究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3.《公羊传》,《公羊传》是《春秋》的另一种注释和解释,
由公羊高编纂而成。

它对《春秋》的史料进行了独特的解读,成为
了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篇章,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三部经典作品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的历史、文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谓“春秋三传”

?何谓“春秋三传”

何谓“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就是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也叫做《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所撰。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证了许多古代史实。

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公羊传》也叫做《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唐人考证,为西汉前期人所作:最初为口头传授,到汉景帝时,才由公羊高的五世孙公羊寿和其弟子胡母子都整理成书。

《谷梁传》也叫做《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旧题战国时谷梁赤撰。

初仅口述流传,西汉时才成书,有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后两书的体裁相近,都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国学知识全鉴》)。

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重点摘抄

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重点摘抄

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重点摘抄
以下是《经典常谈》中《春秋三传》第六部分的重点摘抄:
1. 《春秋》这部书,是孔丘根据鲁史原文,加以修订,作为传授门徒的讲义。

后来又有人拿去和《易》、《书》、《诗》等相配,成为一经,才被称为《春秋经》。

2. 春秋时期,周朝的封建制度,已逐渐不能维持,所谓“礼坏乐崩”,破坏已达极点。

3. 春秋三传者,《公羊传》、《谷梁传》、《左传》是也。

《春秋》所记鲁国之事,事在隐公元年的,有三十六件;其次序和内容,别的经传都没有说对。

4. 《春秋》记事,是鲁国史书的原文,保存了当时若干的史料。

但因为记事的体例和字句非常简单,不够完整;所以三传都是意在阐明大义,增益科段。

5. 《公羊传》和《谷梁传》,只是解释《春秋》的义例;但所解说的经文,只限于二十四个字的大意,对于记事之文,都不曾说到。

6. 《左传》却不然。

它所解释的经文,不限于大义,就是记事的本文,也解释得很详细。

7. 《公羊》《谷梁》二传,用汉代的今文写;《左传》则是用汉代的古文写。

8. “六经”之厄,最可悲的是孔子家藏的先秦旧书,竟一劫不复。

《左传》所以能保存先秦文献的力量,差不多都在这一方面。

这些内容可供参考,摘抄内容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书写,可适当调整优化。

春秋三传的主要内容

春秋三传的主要内容

春秋三传的主要内容
春秋三传是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家孔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既反映了
古代政治经济和外交形势,又表达了儒家思想智慧和伦理道德思想。

春秋三传以《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为主要内容,分别对
春秋东周国家政治、外交和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评论。

《左传》以春秋前期东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和外交活动
为主要内容,展示了东周国家的兴衰之路;《公羊传》的主要内容是叙
述春秋后期东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权贵阶层外
交活动;而《谷梁传》则围绕孔子、孔丘、孔友以及其他学儒思想家,
开展了关于儒家思想如何影响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的讨论。

春秋三传为孔子处理有关国家地位、行政管理、外交关系等问题提供
了宝贵经验,在后世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它也提出
了建设一个宽容、和平的国家的追求,提供了和谐的社会秩序的普遍
理论。

正是由于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至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以
及外交活动都受到春秋三传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
春秋三传指的是哪三传,想了解春秋三传著作的朋友可以来看看,下面小编为你准备了“春秋三传是哪三传”内容,仅供参考,祝大家在本站阅读愉快!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
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对确立编年史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春秋公羊传》是齐国的公羊高受传于子夏,再传其子,子孙口耳相传,到汉景帝时,由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与齐人胡毋生合写成书。

《春秋谷梁传》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儒家经典,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拓展阅读:《春秋三传》意义
读《春秋》,必须读三传,然三传文辞不加注解也读不明白。

自汉至清,注解传文,或研究其要义者,多得不胜枚举,但基本的注解应该是十三经里的注疏。

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三传注疏各有凡例,依例研究经传,自得其便,但不能偏执一家,自以为是。

一部春秋是孔子的杰作,孔子的学问包罗万象,春秋的含义何尝简单。

所以,研读春秋,不但不能以今古文任何一家自限,更应探求于易礼诗书,始能窥测圣人的真意。

春秋三传包括哪些

春秋三传包括哪些

《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

内容多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公羊传《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谷梁传《谷梁传》又称《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

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儒家经典。

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谷梁赤(一名谷梁俶,字元始),谷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但实际上这部书的口头传说虽然早已有了,但其成书时间是在西汉。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意义读春秋,必须读三传,然三传文辞不加注解也读不明白。

春秋三传——精选推荐

春秋三传——精选推荐

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及特点⼀、《春秋》《春秋》为孔⼦所作的第⼀部编年体史书,“系⽇⽉⽽为次,列时岁以相续”。

记载了上⾃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前479年(鲁哀公⼗六年,孔⼦卒),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4年的历史。

它虽是鲁国史的⼀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记载。

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些⾃然现象,如⽇蚀、⽉蚀、地震、⼭崩、星变、⽔灾、⾍灾等;经济⽂化⽅⾯,记载⼀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等。

经⽂⾔简义深,全书仅1万7千字,如⽆注释,则⽆法理解。

据⾏事,论⼈道,假⽇⽉以定历数,藉明聘以正礼乐,其中有所褒讳贬损,不可写明,乃⼝授弟⼦。

⽽弟⼦们后来所⾔互异。

左丘明惟恐弟⼦各安其意,以失其实,故讨论本事⽽作传,证明夫⼦不以空⾔说经。

⼆、春秋三传(⼀)《左传》(春秋末期.左丘明)《左传》原名《左⽒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的《春秋》⽽作。

它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于鲁哀公⼆⼗七年(前468年),共255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字是《春秋》的8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

它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于记事,长于记⼈。

内容多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地理、历法时令、古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了很⼤影响,特别是对确⽴编年史史书的地位起了很⼤作⽤。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事,还⼴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事”;⼀改《春秋》流⽔账式的记史⽅法,内容丰富,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春秋三传包括

春秋三传包括

春秋三传包括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这三部作品。

1、《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

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其作者旧题是战国时期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再传其子,子孙口耳相传,到汉景帝时,由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与齐人胡母生合写成书。

2、《谷梁传》又称《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

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儒家经典。

至何时何人始着为书,史记不详,据《汉志》注,只知始承传者是鲁国的谷梁子。

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谷梁赤(一名谷梁俶,字元始),谷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但实际上这部书的口头传说虽然早已有了,但其成书时间是在西汉。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其记载的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

3、《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归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

内容多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春秋三传内容

春秋三传内容

春秋三传内容春秋三传内容第一部:《春秋左传》《左传》原名《左春秋》,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传》。

这本书也是目前我们最熟悉、被引用最多的一本。

《左传》是鲁国官员左丘明写的。

写于战国初期。

左传共60卷。

根据鲁国君主的命令,它记录了从公元鲁尹到14年前的春秋时期的霸权历史。

保存了当时许多珍贵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科学史料。

其观念与儒家思想接近,强调等级制度和宗法伦理,非常重视长幼之分。

比如的论争,郑伯克的段,烛芯的武侠隐退秦氏等。

,让我们好好了解一下春秋历史。

所以梁启超说是“商周以来的世界之革命”。

第二部:《春秋公羊传》这个公羊不是公羊,是作者的姓。

据说是拉姆·高写的。

拉姆高是谁?相传他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夏紫的弟子。

一开始只是口口相传。

西汉景帝时传至曾孙寿,寿、胡木生(均为儿子)写竹帛春秋公羊传。

其起止日期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

它的解释历史很简短,但侧重于解释《春秋》中所谓的“关于正义的拙见”,以问答的方式解释经典。

正如我们所熟悉的,“饥饿的人歌唱他们的食物,劳动者歌唱他们的东西。

”“要加罪,你没话说。

”“风和马不相干。

”其他的句子都出自《公羊传》,这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第三部:《春秋谷亮传》《春秋谷亮传》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传说孔子的弟子夏紫把这本书的内容口授给了褚良池(也叫褚良池,字的开头),褚良池把它记录为书。

不过,这本书的口头传说虽然早就有了,但却是西汉时候写的。

廖亮传记主要以参考书目和对话的形式出现。

用这种方法注释《春秋》,是研究战国至汉代儒学演变的重要文献。

春秋三传名词解释

春秋三传名词解释

春秋三传名词解释
1. 春秋:春秋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时期,大致约在公元前771年至前476年间。

春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也是战国时期的前身。

这个时期得名于一部史书《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是由左丘明所著,记载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风貌等情况。

《春秋》以简练的文字,记录了世界上第一部神话史书。

2. 三传:三传是指《春秋》的三篇注释书,包括《左氏春秋》、《谷梁传》和《公羊传》。

这三篇注释书是春秋时期各国史官对《春秋》的注释,也是研究《春秋》的重要参考资料。

它们通过对《春秋》文字的解读、解释和补充,使读者对《春秋》有更深入的了解。

- 《左氏春秋》:由左丘明补充《春秋》所著,被誉为注《春秋》的“正传”。

《左氏春秋》主要解释了《春秋》中一些文字的具体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内容。

- 《谷梁传》:由谷梁赐所著,是《春秋》的一种注释传记体
史书。

它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事件描述,进一步解释了《春秋》中的历史事实。

- 《公羊传》:由公羊高所著,也是对《春秋》的注释传记体
史书。

和《谷梁传》不同,它主要通过一种叫做“羊徐滥讲”(即以仁义之言,失之而大言者),对《春秋》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道德品评。

这三篇注释书在解读《春秋》时,非常重要。

它们不仅帮助读者理解《春秋》中的文字和事件,还代表了春秋时期不同历史观点和价值观。

“春秋三传”指的是什么?

“春秋三传”指的是什么?

“春秋三传”指的是什么?“春秋三传”,即为《公羊传》、《穀梁传》和《左传》。

按照儒家的经学传统,先师所言为“经”,后师释经之作为“传”。

“传”即为解“经”的文字。

所以“春秋三传”就应该看作是解释《春秋》的三种书。

可是这三传中,《左传》是不是用以解经的,历来争论颇多。

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左传》不是写来解释《春秋》的,而是战国初年的史官在春秋瞽史讲诵底本的基础上编成的。

而晋人杜预将其故事割裂开来,分系于《春秋》编年体框架之中,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

传为孔子再传弟子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所作;《穀梁传》,亦名《春秋穀梁传》、《穀梁春秋》,传为战国时鲁国人穀梁赤所作。

关于师承,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序录有言曰:“左丘明受经于仲尼,公羊高受之于子夏,穀梁赤乃后代传闻。

”子夏是仲尼的弟子,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三者编撰的时代次序,《左传》早于《公羊传》,而《穀梁传》最晚。

也有人认为穀梁赤亦受业于子夏,“穀梁子名淑,字元始,鲁人,一名赤。

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故曰《穀梁传》”。

洪业《春秋经传引得序》中云:“《公》、《穀》二传,同源而异流。

”在文笔方面,《左传》疏于释“书法”而长于叙事,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场景;而《公羊传》和《穀梁传》因是依经而作,因此二者以阐释《春秋》经义为主,旨在宣扬“微言大义”,穿插其中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义理而存在的,故前后并没有多大联系,“呈点状结构”。

特别是《公羊传》,为了突出重点、阐释经义,对故事还有了许多生发,具有浓厚的传奇性和戏剧性。

如晋灵公不君,讲灵公在台上用弹丸弹诸大夫以及杀厨师并且肢解等情节,都比《左传》更具体。

而此后灵公因被赵盾多次劝诫而怀恨在心,派勇士麑去刺杀赵盾那一段,《左传》只讲到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见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只是因为时间还早,于是就和衣坐着打瞌睡,麑有感于赵盾之忠,故退而自杀。

《公羊传》中却写到麑隔着窗户居然看清了赵盾吃的鱼是前一天晚上剩下的,故而有感于其节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春秋三传的知识点
阐述《春秋》经最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
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
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
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很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
代史家梁启超推崇《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春秋公羊传》
儒家经典之一,旧题公羊寿撰。

重在阐发《春秋》经中之微言大义,而略于叙事,可谓训释之传。

汉儒总结其有“三科九旨”之说,
谓春秋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

天道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王法者,一曰讥,二曰贬,三曰绝;人情者,一曰尊,二曰亲,三曰贤。

《公羊传》训释《春秋》,颇多牵强附会之处,当代学者杨
伯峻甚至称它“不是空话,便是怪话”。

不过因为《公羊传》中所表
述的“大同一统”思想,迎合了封建统治者增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
公羊学屡兴不绝。

《春秋穀梁传》
也是儒家经典之一,旧题穀梁赤撰,现代学者一般认为《穀梁传》比《公羊传》晚出,属今文经学,其宗旨亦在阐发《春秋》经中之微
言大义,只有少量叙事,间或有长篇对话。

可能因为师传不同,《穀
梁传》所释之大义与《公羊传》略有出入,但在曲解经文为己所用上,二者倒是不谋而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