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案全文
0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一章)
重视区域社会发展规划
➢ 区域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区域规 划也应该是全方位的规划,区域规 划必须将区域社会发展作为重点内 容进行研究
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从区域地理环境背景、经济结构及增 长方式、居民生活方式、环境管理政 策及法规等方面构造综合性的规划解 决方案,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资源环境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评价
•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 人口与劳动力 • 科学技术条件 • 基础设施条件 • 政策、管理、法制等
•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 发展的基础,区域发 展状况的评价必须将 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 容进行分析研究
发展预测 结构优化 方案比较
• 确定区域发展方向 • 制定区域发展策略 • 分析预测实施效应
征
空间结构);区域划分的层次性。
动态性
➢由于构成区域的要素自身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区域外围环境等的变化,导致区域本身发生变 化的特征。
第二节 区域分析
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区域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目的: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人群所创 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它把区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来 研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整体地把握研究对象。
第一节 区域及其特征
三、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或系统性)
➢区域内各组成要素间通过相互联系、渗透、融 合形成一个具有强烈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
基
结构性
础
区 域
➢构成区域的各要素间存在着包括空间位置、功
的 特
能联系、作用地位等方面的关系。如区域城乡 性
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二)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 4.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评价
的潜力。 −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
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二)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 2. 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特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 可为人们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只有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才具有开发利用价
➢ 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在较好的水平,必 须要有一定的经济付出。
➢ 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发展。 ➢ 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 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案全文
第一章绪论本章内容主要是介绍区域、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绍区域规划的发展阶段,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等。
本章教学重点是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节区域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二、区域的本质特性1、整体性: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联系性决定的,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如:上海的振兴改变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和系统。
2、结构性:区域构成的单元,按照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它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和稳定性。
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等。
第二节区域科学与区域发展的研究一、区域科学(一)含义: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研究对象:区域或区域系统。
(三)研究内容和任务: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及其时空规律。
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差异。
3、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二、区域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改变区域资源的概念:有形有形+无形传统的区域资源:指有形的物质资源。
区域分析规划
10
第一章 绪论
《区域分析与规划》
1、什么是区域
不管是研究区域的经济学还是区域科学,都需要首先弄明白 “什么是区域?”可是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答案,今后 可能也不会达成共识,因为各个学科的研究视角不同,对区域的界 定也就不同了。即使是同一学科比如区域经济学,不同的学者给区 域下的定义也很不相同,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把区域定义为:“区域是指有内聚力的 地区。根据一定标准,区域本身具有同质性,并以同样标准与相邻 诸地区、诸区域相区别。区域是一个学术概念,是通过选择与特定 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划定的。”
12
第一章 绪论
《区域分析与规划》
1、什么是区域
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就是 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 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
在青藏高原内部也存在差异:如柴达木 盆地、河谷地区、藏北高原、各山地又有 差异,即地域差异。
23
第一章 绪论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的可变性
从“草软羊肥”到“生命禁区”——罗布泊的环境变迁 罗布泊地处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境境内,历史上曾是我 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湖泊。由于罗布泊地处塔里木盆地低洼,所以 成为塔里木盆地的集水中心。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河 都汇注于罗布泊。200万年前,水域面积达2万平方千米。在我国 古代典籍记载中,罗布泊最大水域达5000多平方千米。在汉代, 罗布泊尚“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汉书·西域 传》),它的丰盈,使人“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积石为中国河 也”,被人们长期误认为是黄河的源头。那时罗布泊湖面广阔, 河网密布,植被茂密,人类在此放牧、渔猎、耕种,繁衍生息。 到了封建社会,罗布泊地区与中原经济文化交往的逐渐密切,充 当着商道枢纽的角色,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地处罗布 泊西北的古代名城楼兰,人口众多、商旅云集,“草软羊肥”,一 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楼兰古国还沿水域发展出相当发达的种 植业。
区域分析与规划word版
区域分析与规划第一章绪论一、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特征:1、整体性 2、结构性 3、动态性二、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建议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特点:战略性前瞻性动态性综合性目的性地域性三、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种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四、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2、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五、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联系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评价一、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二、性别结构: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称为人口的性别结构。
三、人口年龄金字塔:表示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
四、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五、区域政策工具:六、索洛余值法计算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算法。
七、资源特性:八、技术进步的环境及机制九、技术进步的分类十、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引起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变化●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范围不断扩大●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减少了区域经济对地产自然资源的依赖度2、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不断提升首先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及决定因素其次技术进步会改变生产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发生变化3、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4、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质的飞跃5、技术进步促进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十一、制度创新的分类十二、区际联系的研究方法第三章区域发展现状评价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一)提出者:罗斯托(二)理论主要内容:六个增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⑴实现“起飞”的三个条件:一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二是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三要建立一种能够保证“起飞”的制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二节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理论
二、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理论”— —扶持“幼小(弱势)产业”,使其成 长为优势产业,如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 之路。 三、赤松“雁行形态说”——揭示了后起国 实现产业高级化的进程,成功地解释了 劳动地域分工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关系。
第二节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理论
(三)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 1、概念 2、(1)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 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2) 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荷能力及其动态 平衡相适应;(3)人口数量的增长还 必须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第五节 区域投资环境与政策分析 一、区域硬环境 二、改善投资软环境对区域引资具有重 大意义 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 2、市场环境的改善 3、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
(五)资源密度划分 1、劳动密集型 2、资本密集型 3、技术密集型 (六)产业地位和作用分类法 1、主导产业 2、辅助产业 3、基础产业
第一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二、产业结构的演替
(一)“配第定理”——产业间相对的“收 入差”会推动劳动力向更高收入的部门 转移。 (二)克拉克的产业结构理论——劳动力在 产业间的变化移动是由于在经济发展中 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 对差异所造成的,即人们总是向高收入 的产业移动。
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论 产业结构与区域资源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一、产业分类法
(一)两部类划分法(马克思) 1、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类(I) 2、第二部类:生活资料部类(II) (二)农、轻、重划分法(前苏联) 1、生活资料部类—农业和轻工业 2、生产资料部类—重工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doc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0102054二、课程名称: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三、学分、学吋:2学分;32学时四、教学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五、开课单位:水资源环境学院地信系六、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七、课程性质、作用、教学Fl标(含知识、能力、索质的要求)《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阐述了区域概念、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及与区域规划的关系,讲述了区域规划功概念、类型、编制方法和程序,回顾了屮外区域规划发展历程,涉及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发展的主要理论,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屮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土地利用、区域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及环境等各项规划,属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选修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区域分析及规划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有关理论与方法。
八、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第二节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第三节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第三节技术条件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五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第二节区域规划类型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第六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F1标第三节战略抉择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第三节点一轴渐进扩散理论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第八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第四节优势区规划第五节土地保护第九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第十二章区域环境规划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九、实践性环节的内容、要求十、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内容、要求及占用学时(或学时比例)尚无多媒体教学软件-卜•一、教材及参考书祥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合编,区域规划概论,屮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十二、考核方式闭卷或开卷考试,以百分制计十三、教学大纲说明(1)各章要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第五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八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八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九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二章区域环境规划(2)其它本课程属专业课,必须具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课程的基础,适宜安排在第三、四学年。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docx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一、说明《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模块课程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1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区域规划知识提供必要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并为应用地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初步基础。
2.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实践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得到技能方面的初步训练,并加深对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的理解。
3.通过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述,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以讲授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知识为主,适当地介绍一些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在保证【X••域分析与规划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以人类活动和地理区域分析为重点,适当结合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实践,注意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方法和技术的介绍。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区域分析与规划理论在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开发中的意义和作用。
3.在理论讲授中,应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演示实例,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阐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防止抽象的纯推理的倾向。
4.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要安排一定的训练项月,促使学生钻研区域分析与规划理论,牢固掌握知识。
5.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课程体系、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取讲授,讲授过程中注重引入学术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相关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考核方式理论考核: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2.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3.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4.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说明和要求:(1)掌握区域科学的基本特征,理解并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划分。
05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五章)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
指标(及测算)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用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等三项基础变量,按
第二节 区域优势与区域竞争力
一、区域优势
(三)区域优势的类型
➢ 2.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毛 分呢 工葡 前萄
酒
毛 分呢 工葡 后萄
酒
英国
100人.年/单位
120人.年/单位
220人.年 2.2单位
葡萄牙
90人.年/单位 80人.年/单位
170人.年 2.125单位
合计
2单位 2单位 2.2单位 2.125单位
可持续发展度指 世纪议程》内容,于1996年提出了覆盖经济、社会、环境、制度四大领域,包括 标体系(DSD) 134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2001年又提出了基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领域–主
题–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15个主题,58个指标。
第二节 区域优势与区域竞争力
区域优势 区域竞争力
当A、B两个国家生产X、Y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 好A国生产X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高(或成本低),而生产Y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低,B国生产X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低,但生产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则A、B 两国分别在X、Y两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 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种贸易利益 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HDI=1/3(寿命预期指数)+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
区域分析及其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内容提要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第四节优势区规划第五节土地保护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
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1)全局性。
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
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
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区域分析与规划上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前言内容提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第二节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第三节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第三节技术条件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五章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经济学观点第一节总增长模型第二节输出导向的增长模型第三节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地区的增长极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第六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第二节区域规划类型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前言从二次大战后以重建和恢复经济为中心的区域资源开发与生产力布局规划开始,60年代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土整治,70年代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综合规划,到今天强调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要求,区域规划已成为各国各级政府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合理有序发展,实施政府对区域发展有效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基础欠强、环境脆弱、城市化加速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后工业化的多重压力,区域规划更显得迫切、重要。
区域规划是各相关学科共同的任务,而对以区域和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研究区域空间变化规律和区域空间各物质要素合理布局为中心的人文地理学来说,区域规划更是学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结合点与应用领域。
当前,城市正在日益发挥强大的区域中心作用,并随集聚和辐射力的增强而呈现城市区域化的现象,因而,区域规划也成为城市规划专业重要教学和实践内容。
据此,高等学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组确定,由南京大学负责,会同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共同编写区域规划教材。
04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四章)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区域科技资源分析 第三节 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 第四节 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
技术进步的概念与类型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
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 (四)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的障碍 技术的引进或转移过程中, 转出方和引入方都有可能存
在阻碍或制约技术转移的因素。
引进方 障碍
需求障碍 资本障碍 自然资源障碍 劳动就业障碍
技术人力资源障碍 规模障碍
基础设施障碍 文化障碍 时序障碍
直接从事R&D活动以及为R&D活动提供管理和直接服
务的人员。
科技活部动分的国家核从心事R, &科D活技动人的人力员资及研源究中人员最(为201重1年要)的指标。
R&D人员
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的
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研究人
(千人/年) R&D人员(人年/万人)
员(人年/万人)
中国
2882.9
38
美国
加拿大
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 技术选择
第四节 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 (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的概念 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均属技术转让范畴。 技术引进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 技术转移是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 联合国制定的《国际间技术转让的行动守则》规定:
“技术转让是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提供服 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 赁”。
按R&D活动单位所属的国民经济行业进行分类 − 制造业、科学研究业 − 综合技术服务业 −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按各单位R&D活动服务的国民经济行业进行分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102032
二、课程名称: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设计
(Regional Analysis and Regional Planning Practice)
三、学分、学时:1学分; 1周
四、教学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
五、开课单位:水资源环境学院
六、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对区域规划的实习,理解区域规划的一般原理及其与区域发展、区域规划中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土地利用、区域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及环境规划等的关系,掌握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
七、主要内容:
参观、调查某一区域的区域规划及其对该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影响。
八、方式与安排:
九、考核内容和方式:
考查。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将实习内容总结成实习报告,并以此作为考查成绩的主要依据。
《区域规划实习》课程简介
一、课程编号、名称
a)编号:?
b)名称:《区域规划实习》(Regional Planning Practice)
二.教学对象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
三.实习内容简介
通过参观、调查某一区域,分析、理解区域规划对该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四.实习时间:1周
五.实习方式与安排
野外集体实习。
六、考核内容与方式
考查。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将实习内容总结成实习报告,并以此作为考查成绩的主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区域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三)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力的布局。
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进步Βιβλιοθήκη 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p115
技术进步扩大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1、引进的作用:
A可以为发展争取时间,减少漫长的技术开发的探索过程。
- 1 -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分析含义: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但它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自然资源的含义: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因而自然资源具有时间性、有用性和技术性。
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相应会扩大其他部门的劳动需求,使社会在新的水平上增加劳动投入。技术进步实质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从而使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
二、区域技术条件分析 p128
(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
技术引进:引进是指国家之间;技术转移是指区域之间。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21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A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B
C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A
B自然资源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C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p77
(一)区域人口数量直接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技术进步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区域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
(三)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样化:
一方面新技术带来了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新技术出现,使原有的产品功能和效用不断的延伸与扩大。
(四)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力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