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精校版

合集下载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内含范文)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内含范文)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内含范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分)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社会责任实践创新:技术运用、问题解决科学精神:批评质疑、勇于探究审题限制性1.内容限制。

引导语要求考生“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考生的“思考和感悟”不能脱离题目给出的材料,写作时要从材料出发,最终落点还应在材料上。

2.立意限制。

材料的重点不是音乐的“中国味”,而是考生对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的认识和感悟,或进一步上升为对“如何认识事物”的思考。

要抓住关键词,比如“中国味”“寻找”“认识事物”等,也要注意表述,注意在对比中发现差异,找到“中国味”的真正内涵,并对其做相应的阐发。

3.思维限制。

材料关键词为“中国味”,材料由对音乐的“中国味”的感受递进为对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的寻找。

材料暗含的归纳推理暗示考生,思维的起点是对音乐的“中国味”的感受,思维的过程是对“中国味”的寻找,思维的终点是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认识事物的规律。

考生应注意材料本身的逻辑,构思时不可只抓住一个关键词简单列举。

4.选材限制。

选材要突出的不是音乐的“中国味”,更不是“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而是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

不能机械罗列,而要对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做一些适当的分析归纳,从而体现考生分析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

开放性1.立意角度是自由的。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可以谈对材料的思考,也可以由“这段材料”谈谈自己对如何认识“中国味”乃至“认识事物”的思考。

比如要写“中国味”是个限制,但写什么样的“中国味”则具有开放性,考生可写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家国情怀、中国的特色文化或政治经济形态,可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发扬;还可以赋予“中国味”新的时代内涵。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解析及高分作文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解析及高分作文
2019.10(高中) 18
大考瞭望 性的事物的独特性:拓展视野,见识、了解更多与自身不一样的事物,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自我的 体认,以便更好地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立意分析
立意角度示例
写作点拨
1.必须坚持文化自信 2.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 的 3.民族文化在互鉴中升华
4.眼界开阔,方能正视自 我
熬。熟悉的门铃声——小提琴曲《梁祝》响起,
奇怪,这么晚了谁会来?打开门,一位长者走了 进来,原来是夏乐的恩师——托马斯先生。
“孩子,曲目定了没有?” “没有,这不,我正为此事发愁呢!” “说说你的想法吧。” “恩师,我来自中国,我的音乐骨子里都 有‘中国味’,这么多年来,我倾听了不同国家 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 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 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但寻找到最后,我发 现‘中国味’还是在我早先多年演奏的中国曲目 中。我一直将《梁祝》作为我的门铃声,就是因 为听着它,每天都能感觉生活在自己国家里。所 以,我想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奏《梁祝》,只 是担心您老不高兴,因为这不是您老传授给我的 曲子。” “孩子,你多虑了。我这次来,就是要你 演奏你们国家的《梁祝》,你虽然是我的学生,
大考瞭望
2019年高考 上海卷作文题解析及高分作文
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 孟晓东
文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 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 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得了多届少年小提琴大赛冠军。不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对中国小提琴曲的演奏,让夏乐渐渐失去了兴趣,他开始尝试

2019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详解版 附《项经传》《爱山楼记》译文及作文范文)

2019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详解版  附《项经传》《爱山楼记》译文及作文范文)

2019.6.7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_任重而道远__。

《〈论语〉七则》(2)_休说鲈鱼堪脍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_》(3)《琵琶行》中,“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考点:①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②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题型:第⑴题名句默写,第⑵题名句默写+相关文学,第⑶题情景默写方略:①精准记忆要求背诵的内容②突破易写错的难字。

③揣摩提示的情境,紧扣关键填名句。

④诗歌术语要理解。

2、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A)(2分)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考点: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等。

题型:语言得体题---名句运用题。

方略:首先要认真审读题目,明确题干要求---新语境。

其次要理解名句的意思。

最后作出合理判断。

A.是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B.是寂寞之中,佳客临门表欢迎之意。

C.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岳飞悔恨自己没什么成就。

D.反映卓异不凡的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强敌的气势。

所以为了激励参赛选手A最确当)(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C)(3分)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考点:根据语境,使用语文知识进行识别、判断、归类等。

题型:语言连贯题--句子组合方略:①看陈述主语要一致②看选项先排除或确定③看顺序,时空及事物、情感的变化…④从空格前后文内容看⑤看语意是否连贯。

2019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真题分析(31页)

2019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真题分析(31页)

2019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真题分析(绝对精品文档,价值很高,值得下载打印背诵)【考点解读】上海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历年题目:年份题目审题立意2009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继承与创新;整体与部分2010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

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可持续发展2011 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过去与不过去2012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抓住“微光”与舍弃“微光”2013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

“重要”与“更重要”2014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自由与束缚2015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和谐的自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评价他人的2016 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生活2017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点评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点评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

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题目回放】(70分)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很多于800字。

【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分)总体标准: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总体标准: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总体标准: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总体标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总体标准: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1.脱离材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一类文上(69分)】:预测与立命“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赵雷《成都》2016年,赵雷的一曲《成都》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为《成长的困境》,要求考生以阅读材料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谈谈对人生困境与成长的理解。

在解析这道作文题目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成长的困境"和"人生困境与成长的理解"。

明确了题目的核心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举例阐释困境与成长的关系困境是人生中一种常见的状态,经历困境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

通过举例子,我们可以更具体地阐述困境对成长的促进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举出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说明他们在遭遇困境时是如何通过努力与坚持,最终克服困难并取得成长和成功的。

二、分析困境对人生的启迪困境不仅是考验,更是给予我们启示的机会。

通过深入思考困境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生和成长的意义。

我们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如"困境是成长的催化剂",从而强调困境对于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智慧的重要性。

三、探讨克服困境的方法和策略在困境面前,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我们可以探讨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困境,从而实现成长。

这些方法可以包括积极乐观的态度、寻求帮助的勇气、坚定的信念等等。

通过以身边的例子作为佐证,我们可以更具体地说明这些方法的有效性。

四、个人体会与总结最后,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个人体会与总结。

通过在文章结尾的部分,我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于困境和成长的理解,以及通过这道题目的思考和写作,对自己的成长产生的影响。

这是一个可以展示个人思考和洞见的机会,也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回顾与总结。

综上所述,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以阅读材料为基础,写一篇谈谈对人生困境与成长的理解的文章。

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以从举例阐释困境与成长的关系、分析困境对人生的启迪、探讨克服困境的方法和策略以及个人体会与总结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2019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详解版 附《项经传》《爱山楼记》译文及作文范文)

2019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详解版  附《项经传》《爱山楼记》译文及作文范文)

2019.6.7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_任重而道远__。

《〈论语〉七则》(2)_休说鲈鱼堪脍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_》(3)《琵琶行》中,“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考点:①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②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题型:第⑴题名句默写,第⑵题名句默写+相关文学,第⑶题情景默写方略:①精准记忆要求背诵的内容②突破易写错的难字。

③揣摩提示的情境,紧扣关键填名句。

④诗歌术语要理解。

2、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A)(2分)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考点: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等。

题型:语言得体题---名句运用题。

方略:首先要认真审读题目,明确题干要求---新语境。

其次要理解名句的意思。

最后作出合理判断。

A.是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B.是寂寞之中,佳客临门表欢迎之意。

C.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岳飞悔恨自己没什么成就。

D.反映卓异不凡的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强敌的气势。

所以为了激励参赛选手A最确当)(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C)(3分)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考点:根据语境,使用语文知识进行识别、判断、归类等。

题型:语言连贯题--句子组合方略:①看陈述主语要一致②看选项先排除或确定③看顺序,时空及事物、情感的变化…④从空格前后文内容看⑤看语意是否连贯。

2019届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已纠错)

2019届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已纠错)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中国味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权威专家解析】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上海卷作文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导向和追求,充分发挥了文化浸润的功能,增强文化自信,凸现教育与生活的关联。

文题由不同国家的音乐说起,在异域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对比中,突出中国特色,在比较了解中对“中国味”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由音乐拓展到其他“事物”,“事物”可实可虚,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中国味”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可以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色彩斑斓的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坚忍不拔的精神、开阔博大的襟怀等等的独有的“中国符号”。

在行文过程中,考生可选择某一具体事物,并由此发散开去,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知,试题也让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但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对此认知必须是在“中国味”的前提之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所有中国人包括考生该认真思考: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血脉、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勇于奋斗,争取美好未来的动力来源什么。

上海的作文试题,以“中国味”为宏观指导,实现了文化引领,让考生深刻认知中华文化、思想、精神的多样性、丰富性,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

同时,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也要在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了解、认知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开阔的胸襟。

高考作文-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解析 精品

高考作文-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解析 精品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解析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曾在其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中曾这样写到: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意思是: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所折服,安然感受美好。

这句话讲的是人性中阳刚与阴柔的两面,而这一意向刚好可以很好地诠释年上海高考卷的作文材料。

我们首先按照材料作文审题的一般方法,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有可能是名词、形容词或动词。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提取关键词坚硬;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提取关键词柔软;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早就和谐的自我--提取关键词和谐和自我。

根据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句子--想要造就和谐的自我,需要我们处理好自己的坚硬和柔软。

显然,这些关键词具有其象征意义。

和谐的自我代表什么?--自身价值的实现,可以引申为成功。

找出这一点其实并不难。

但接下来就需要我们还原坚硬和柔软这两个象征词的本义了。

一、坚硬可以代表内心的坚守,柔软象征变通的处理方式。

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年湖北卷作文题目的意象水,即上善若水任方圆--有时我们做人要像孔方兄一样,内心方正,有坚守的底线,但是处理问题时则要讲究方式方法,更加懂得变通,即所谓取像于钱,外圆内方。

二、坚硬可以代表对目标的执着追求,柔软象征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体会。

考察我们的人生,自然需要树立目标和方向,并坚持朝此方向努力;但对事业和成功的追求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同样不能忽略对生活细节的体味与感受,这包括对情感的珍视,与家人的相处,愉悦的阅读体验或者偶尔出游的收获等等,正是这些柔软的部分,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三、坚硬可以代表对错误的批判态度,柔软象征我们积极的心态。

面对社会的不良风气,我们要怒目而视,绝不随波逐流,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以冷漠之心去面对所有的陌生人。

我们同样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以积极之心去面对生活。

总体而言,年的上海高考卷的作文题目,难度低于往年,但仍然需要考生根据材料来审题。

2019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2019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标杆作文。

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阅卷组认为主要有三大优点:1.审题精准。

作者在细读材料文本的基础上抽绎出“自由”与“束缚”两个核心词语,可谓是抓住了材料的实质。

2.标题夺目。

标题“为了自由的束缚”也颇具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辨的意味。

3.富有思辨。

在行文中,作者充分施展了其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述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没有过多的例子,也没有常规的引用,完全靠绵密而富有逻辑力量的阐述坚实地支撑自己的观点。

有时候这种逻辑力量或许就体现在一两词语的恰到好处的选择与运用上,如第五段第二句中的“主动”与“适当”两个词语,第六段第一句中“追求”与“平衡”两个词语,将观点推向了深处,极富思辨的张力。

【阅卷解读】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一类卷下的标杆作文。

阅卷组判定的理由如下:1.契合材料,立意准确。

沙漠即困境,使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心中的道德、肩负的责任和社会的良知;要在不自由中舞出自己的魂。

这样的立意和表达是准确的。

2.起承转合,颇得文法。

这是一篇行文颇得起承转合结构之妙的议论文。

作者开篇点题,用笔经济。

第二段联系自我和现实,进一步阐发和引申题意,是为紧承。

从第三段开始,作者转入原因分析,指出“惟其不自由,有当担,敢作为,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观点旗帜鲜明,掷地有声。

末段,运用博喻,形象地再次扣合题意,并提出希望。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全文不仅晓之以理,而且还动之以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开篇设喻引出中心,形象生动。

文化犹如“鹰”,现实犹如“末世荒城”,古直悲凉之感激荡在读者心中。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指出第一段的设喻本体,明确本文的写作对象,毫不拖沓。

在设喻过程中巧妙扣合文题中“末世”,也暗含了下文重点要对“新生”做论述。

2.善用“然而”,行文在转折中推进。

细细品味,本文的语言颇有鲁迅的风味,在论述的过程中,随着转折不断推进论述的深度。

第三段中指出民族应该敬重“传统文化”,紧接着用“然而”,指出现实却是举步维艰,进而论述应该怎么办;第四段中指出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之后,用“然而”一词,转向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即“我们的轻视”;在第六段,同样运用了“但”,将论述进一步深化,指出要“有意识地去自觉穿越”。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选择》作文题目描述:选择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无论是对大事物,还是对小事物做出选择,都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请你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选择的看法,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进行说明。

作文正文:选择,似乎是一个无法逃脱的生活主题,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生部分。

它贯穿了我们的每一天,伴随我们走过的每一步。

对于我而言,选择如同通往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指引我走向自己的目标。

记得那是一次寒冷的冬天,我们刚刚高三,面临着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大学专业。

作为学霸,希望我选择理科或者工科,这似乎是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然而,在我内心深处却有一股声音告诉我,我对文学、历史和人类学等人文学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面对这个困境,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喜好、优势和人生志向。

通过深入思考和对未来的规划,我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决定放弃其他人的期望,追随自己的内心,并选择了攻读人文学科。

这个决定不仅让我感到欣慰,更是对我的激励。

我意识到,只有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才能使我感到充实和满足。

我的这个选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我告诉我的父母我决定报读人文学科时,他们曾表示担忧和犹豫。

他们担心我将来的就业问题以及价值观与社会环境的不匹配。

然而,在我坚定的立场下,他们也开始尊重我的选择,并给予我支持。

通过这次选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每个人而言,选择都是一场考验。

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而这些选择都将塑造我们的未来。

在选择之初,我们可能会迷茫,会犹豫,但是只有敢于迈出第一步,才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选择,从大到小,都需要我们付出思考和努力。

我们无法预知每一个抉择的结果,但只有胸怀理想,坚守初心,相信自己的选择,我们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面的变革。

解析:本文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围绕作文题目“选择”展开。

文章开头通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选择的重要性,连接到自己的亲身经历。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一、心的归属“如果说国际路线的英文歌是我的翅膀,可以带我飞得更远;那传统的中文,传统的东方神韵就是我的根,可以带我回家。

”这是歌手张靓颖在第三届全球风格论坛的演讲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她的话让我更坚定地认为,无论走多远走多久,心的归属都会是最初的起点。

中国,具有她独特的“味道”。

正所谓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倾听”不是简单的听,是在开放的心态下去理解,而“不同风格”意味着现代文明有着巨大差异,才需要我们有自己见解地去感受,认知属于中国的味道。

首先,我想先来谈谈“中国味”。

上下五千年,中国是不断发展的,也在不断开放。

而所谓的“中国味”,也许是一首《青花瓷》,也许是上海的小弄堂,又或許是一段京口相声,四川的大熊猫。

我们谁都不可否认,“中国味”是缤纷多彩,好比说年初的《流浪地球》,中国式的科幻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这意味着“中国味”发展向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既有传统的保留,更有新的发展。

然而当下,有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不同风格的地域文化时失去了自己的思想,要么盲从,要么固守,前者缺乏思考,没有主见,终寻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后者固执己见,一味的坚守终会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淘汰。

因此,在我看来,应该既不迷失自我,又勇于接收他者。

认识事物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应当是认识自我,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想要知人,首先要自知。

一个人若是连自己都不了解,何谈去认识了解他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水平,进而取别人之所长,避别人之所短,才能更好地调整、提升自己。

其次是认识社会,社会,简单来说是人的集合,故认识社会的基础就在于认识自我与他人,社会中需要的是良性竞争,各种观点相互整合,融为一体是在认识社会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6月7日上午,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文化考试(以下简称“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第一时间公布了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

大家一致认为,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引领开放的文化视野,引领对文化的自我辨识,更引领对认识事物方法论的思考。

一、立意高远题目先呈现一个例子,再提出写作要求。

从结构上看,与以往的材料题保持一致,但立意大气高远,富有现代气息,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表现出人格内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合,更能引导青少年重德铸魂,健康成长,做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有着蓬勃中国心的中国人。

命题意蕴丰厚,立足优秀文化根脉,在全球视野中凸显中国价值,将包蕴着爱国情愫的韵律与全球视野中的现实问题思考加以结合,实现育人理念。

既有上海作为国际性文化都市的在地化特征,更指向了全球视野中如何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与传播的新时代任务。

二、视野开放“倾听不同”引领开放的文化态度。

材料中的“倾听不同”是“开放”的态度,“感受”“更有意识”以及“寻找”则分别是“开放”的方式、过程与思考。

有开放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认同,有认同就有认识的深化。

“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

“中国味”就是中国文化味,内涵丰富,选材面广。

内容可以写音乐,也可以写美食、绘画、建筑、文学等。

从文化特色,到人格个性,到生活特性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味”的具体内涵来抒写。

“如何认识事物”体现认识的开放性。

考生可以从认识的对象、视角、方法、价值等多方面去进行自主性思考。

比如认识哪些事物、事物有哪些价值以及如何认识等,给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思维深化题目考查了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和提炼能力,继而考查独立思考与综合应用的具体写作能力。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高考作文文和分析【题目回放】(70分)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很多于800字。

【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分)总体标准: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总体标准: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总体标准: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总体标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总体标准: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1.脱离材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一类文上(69分)】:预测与立命“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雷《》2016年,雷的一曲《》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面对预测,不难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这种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壮志在心,呐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认识事物的途径与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在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但是对于这些事物的认识程度却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去认识事物。

从一篇高考作文中,我得到了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广泛接触同类事物。

就像文章中所说,通过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作者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说明,只有通过接触更多的事物,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它们。

其次,我们需要通过比较鉴别,发现异同与优劣。

在接触到不同的事物之后,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认识它们。

例如,在比较中国音乐与异域音乐的相同与不同之后,作者发现了中国音乐的不足,从而加深了对本土音乐的认识。

最后,我们需要不断地拓宽认识的视野。

认识事物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认识视野,吸收更多的知识与信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认识事物需要广泛接触同类事物,通过比较鉴别,发现异同与优劣,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断拓宽认识的视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听千曲而知一声真味在接触了不同国家的音乐、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之后,我意识到了音乐中的“中国味”更加深刻。

因此,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总结起来,就是“听千曲而知一声真味”。

这句话或许可以启发我们:通过广泛了解、体验,将诸多同类事物与认识对象进行对比,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认识对象本身。

通过将认识对象与诸多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可以在对比中发现认识对象的特点。

例如,中国音乐的五音调式,如果不与异域音调进行比较,很容易以为常。

但是,与东洋精巧凄异的六音调式、西洋饱满丰富的七音调式进行对比,才能突显出中国调式古朴典雅的特性。

这不仅适用于音乐,对于其他事物也是如此。

例如,中国古代数学长于建模的特性,如果不与古希腊几何学之严密滞重、古印度代数学之简捷精巧进行对比,也不容易发现。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高考作文文和分析【题目回放】(70分)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很多于800字。

【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分)总体标准: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总体标准: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总体标准: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总体标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总体标准: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1.脱离材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一类文上(69分)】:预测与立命“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雷《》2016年,雷的一曲《》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面对预测,不难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这种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壮志在心,呐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高考作文-上海卷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及提升 精品

高考作文-上海卷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及提升 精品

上海卷: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及提升年高考作文分档解析与提升(上海卷)高考真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分)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根据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作,说明材料中为我们提供的写作角度是很多的,我们只要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即可。

那么,材料能够给我们提供哪些写作角度呢?让我们先来看材料。

材料中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这句话说的是郑板桥书法的风格,他是用隶书参以行楷,造成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效果,形成了他特有的板桥体,说明艺术需要独创,而独创需要有前提,那就是在自己固有的基础上借鉴、融合他人之长,且不着痕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同时也说明"有隶有楷,有古有今",说明"板桥体"并不是凭空创造的,它身上既借鉴了他人的长处,又继承了前人的传统。

读懂了这句话,我们就可以从借鉴与独创、继承与创新、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等角度立意。

第二句话是:"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这句话说明的是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体的关系,个体与整体仿佛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这不是郑板桥字体的缺陷,而恰是他的独创,是他用隶书参以行楷,所造成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独特效果,而就是这些歪歪斜斜的字,排列组合起来,才给人以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总体感觉,成为郑板桥完美的书法作品。

这句话说明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局部,而是要以全局的观念来看问题;或者我们不能只被局部的假象所迷惑,而是要透过假象看出它的实质;或者独具个性的个体,统一在完美和谐的整体之中,因此只有将个体与整体统一起来,看问题才能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中国味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权威专家解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上海卷作文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导向和追求,充分发挥了文化浸润的功能,增强文化自信,凸现教育与生活的关联。

文题由不同国家的音乐说起,在异域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对比中,突出中国特色,在比较了解中对“中国味”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由音乐拓展到其他“事物”,“事物”可实可虚,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中国味”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可以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色彩斑斓的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坚忍不拔的精神、开阔博大的襟怀等等的独有的“中国符号”。

在行文过程中,考生可选择某一具体事物,并由此发散开去,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知,试题也让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但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对此认知必须是在“中国味”的前提之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所有中国人包括考生该认真思考: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血脉、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勇于奋斗,争取美好未来的动力来源什么。

上海的作文试题,以“中国味”为宏观指导,实现了文化
引领,让考生深刻认知中华文化、思想、精神的多样性、丰富性,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

同时,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也要在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了解、认知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开阔的胸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