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伯夷颂》注释及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伯夷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伯夷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伯夷原文及译文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1A 伯夷列传 1B 伯夷颂

1A 伯夷列传 1B 伯夷颂

1A 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1)。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2)。

其传曰:②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3)。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4),号为文王(5),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7),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8)。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9),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9),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④或曰:‚天道无亲(10),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11),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12),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13),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⑤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题解】本文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2023北京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3北京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3北京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0分(2023·北京东城·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1)言者,以谕意也。

言意相离,凶也。

乱国之俗,甚多流言,而不顾其实,务以相毁,务以相誉,毁誉成党,众口熏无,贤不肖不分。

以.此治国,贤主犹惑之.也,又况乎不肖者乎?惑者之患不自以为惑,故惑惑之中有晓焉,冥冥之中有昭焉。

亡国之主不自以为惑,故与桀、纣、幽、厉皆也。

然有亡者国,无二道.矣。

夫辞者,意之表也。

鉴其表而弃其意,悖。

故古之人,得其意则舍其言矣。

听言者以言观意也,听言而意............................................不可知,其与桥言...........【.1.】.无择。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桥言:乖戾之言。

(2)君子必辩。

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

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

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讷.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

故仁言大矣。

起于上所以道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

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

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

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本分。

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矣。

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

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1】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

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2】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

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

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

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居借:举措。

【2】党:直言。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二道.矣道:主张、措施B.其与桥言无择.择:区别C.其辩不若其讷.也讷:言语迟钝D.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属:类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此治国听言者以.言观意也B.贤主犹惑之.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C.夫辞者.,意之表也不好言者.下也D.听言而.意不可知言而.非仁之中也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惑惑之中有晓焉所以会在困惑之中悟出事物的道理B.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发起于下面用来效忠上面的,是建议补救C.不先虑,不早谋不能事先考虑,不能早做打算D.口舌之均,噡唯则节说起话来很动听,言谈或多或少很适当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流言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使人不能分辨贤人与不肖之才。

《伯夷论》译文

《伯夷论》译文

《伯夷论》译文王安石有些事情发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贤们虽然已经把它们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不去深入的考察探究,仅凭借自己个人的偏见和小小的见识,就提出某种说法,导致失去事情的本来面貌,而学士大夫们就信守这种说法而不改变,这是有的啊,伯夷的事情就是这样。

伯夷,古代论述他的有孔子和孟子。

凭孔孟二人的值得信赖而又反复论说,他们的说法就更可信了。

孔子说:“不念旧怨,求仁而得仁,饿死在首阳山下,是德高而隐逸的人。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心目中的君王他就不侍奉,不立身在恶人的朝廷,躲避商纣王隐居在渤海边上,眼睛不看丑陋的颜色,不侍奉没有才德的人,是百世的楷模。

”所以,孔子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忍屈心侍奉,来求得他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低自己去受污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人的称号。

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敲着马进谏,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的粮食,而做《采薇》这首歌。

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

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

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归附他。

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伯夷、吕尚都是当时德重年高的人,八十多岁了,年事已高。

从海边赶到文王的邦都,算起来也有几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时代,也要有几十年的时间,难道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许死在奔赴西伯的道路上了?也许到了文王的邦都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吗?根据这种分析推论,也不会有像司马迁所说的伯夷“叩马而谏”这种说法成立的道理。

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在太公辅佐下终于完成,可唯独他不认为是正义的,难道这个人会是伯夷吗?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

韩愈为人求荐书译文及注释

韩愈为人求荐书译文及注释

韩愈为人求荐书译文及注释韩愈 (768年-824年),唐朝文学家、思想家,以其儒家学派的思想和作品著称。

下面是他的一首诗作《琐言赋》的译文和注释:琐言赋四皓文明斯礼,秦始皇修德斯威。

礼射来舞兮监,威政扫四牧。

棣棣其华兮干禄维密。

政道之理大孰极,道恶之理周纟歴歴。

公没有态度兮群臣进辞。

辞辟辟其文之才,乎敦敦其所稽留。

百巧倮播矫夙?赋双斜长日?文雅之气哉!及燠暑然,夏祲弗成。

太白遁思行兮赞微日史。

虞曜兢救射谷兮震湖发泄。

汶宁悾桐桐兮泉行其地。

水照光华,风摇茂松。

哩啰唠唠兮则罪难免,震苍茫茫。

哉当乎哉!加之以泽水之污泥。

三晋猛贪兮充柔伦志。

古公猿食毛兮思为辟窑。

屈谁为雀燕,虞谁为异鼠?歆闻疏离兮淫靡而羞。

合奏曰:暮鼓朝钟滋微月熄,黄钟乐殁。

辗转日之假无辞兮,通彝之功不淫。

齐丘之恶鬼昧天下兮,鬼淫也监。

江云兮幽属已受悔兮,江云又廌蔽。

百里燃竹兮鹿孰为毕?追怀怨谩,忧楚复屈。

琼枝瑶露兮流行其地。

来哉腾兮山川纬纷,帝王圣洁兮德威甫畴民兮我不逾志。

译文:琐言细语词章,秦始皇修德出众。

庆贺舞蹈宴会盛,恩威政治洒四方。

四方比邻凡庶国,韬光养晦功勋密。

治国之道何其伟,人道之难全责之理盖盖。

国君以不同态度,群臣纷纷奏辞陈。

演辞犹如霹雳飞,秉才百晓掩杰出。

彼以才智动天下?词章佳作堪赫日?文雅之气可称赞,然而炎夏不成,正月黑暗遁思行,射光明疾风高涨。

江水平静荡漾,细泉流淌山脚下。

水面映照光华明,风吹松枝摇曳声。

废话烦扰将罪难逃,大地震动浩渺茫茫。

唉呀,加之为污泥水。

三晋地区出贪猛兮,时代精英豪情志。

公开猿食毛皮心,怀念境外为避难。

屈节仰谁为麻雀,犹豫谁为怪异鼠?罪离羁绊显荒淫,齐丘境外鬼神涉嫌。

江云陪葬已经懊悔,江云再次遮蔽明镜。

百里熊熊燃烧竹子,谁能胜出作破庙?追忆恨气,忧愁楚国受屈辱。

琼枝和玉露在流转四方。

来吧,翱翔于山川纷纷,帝王圣洁,德行威震众民,我无意逾越自己的志向。

注释:1. 四皓文明:指古代传说中的四位道德高尚之人。

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王学孟译注【说明与解析】《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

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但是,商朝末年,纣王的统治已濒于崩溃,武王伐暴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是不可逆转的,而夷、齐的谏阻和耻食周粟是背转历史大潮的。

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历史上歌颂这两个人物,那是颂错了,他们不值得歌颂。

而作者对笃守遗训、不能变通的行为加以歌颂,无疑是有所偏颇的。

本文写作独具特色。

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之篇末,均有太史公的赞语,唯《伯夷列传》则无。

满纸赞论、咏叹夹以叙事。

名为传纪,实则传论。

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而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的意见,就算变例了。

所以,本文实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

本文虽多赞论,但纵横捭阖,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

伯夷、叔齐的事实,只在中间一顿即过,“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

”《史记论文》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比照,一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

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可略见其笔力之一斑。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

《送孟东野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送孟东野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送孟东野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送孟东野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

全文主要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进行论述,作者表面上说这是由天意决定的,实则是一种委婉其辞的含蓄表达,是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而不是在宣扬迷信。

文章屡用排比句式,抑扬顿挫,波澜层叠,气势奔放;而立论卓异不凡,寓意深刻,是议论文中的佳制。

作品原文: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1。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2。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3,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4。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5。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6。

维天之于时也亦然7,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四时之相推夺8,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

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9。

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10。

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11。

伊尹鸣殷12。

周公鸣周13。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14。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15。

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16。

”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17。

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18。

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19。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20。

秦之兴,李斯鸣之21。

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杨雄,最其善鸣者也22。

其下魏、晋氏23,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

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24。

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25?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26。

韩愈伯夷颂读后感

韩愈伯夷颂读后感

韩愈伯夷颂读后感
从有关伯夷颂诗体传承出来的“伯夷颂”是一篇优美抒情的古诗,其中描写了伯夷的伟大形象:节俭,自由,勇敢,坚强,不畏权威,不受约束的生活哲学,以及关于家国情怀的深厚感情,并为人民谋幸福的最高理想。

读完“伯夷颂”,我被伯夷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感动,他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奔赴河洛开创新社会的勇气和毅力都让我倍感钦佩。

他虽然来自小小的家庭,但却一心追求自由、为一个更好的世界而独行,这样的风格非常令人敬佩。

伯夷用自己的生命证明,通过勤俭持家、积极参与优秀的思想,就可以改变家庭的命运,也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读完《伯夷颂》,我深受鼓舞,刻骨铭心。

此刻,我愈发意识到,为了追求自由和真正的幸福,我们必须像伯夷一样,勇敢地追求理想,勤奋工作,把精力放在实践中,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愿以伯夷之名,继承他勤奋好学、忠贞无比的精神,从现实出发,改变一些有限的状态,实现更大更美好的梦想。

伯夷颂批注

伯夷颂批注

伯夷颂批注伯夷颂是一篇古文,作者是韩愈。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伯夷、叔齐兄弟俩的故事,他们因为不愿意做周朝的官,而饿死在首阳山上。

韩愈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忠诚、正直、不屈不挠的品质的赞美。

以下是对《伯夷颂》的一些批注:1. 文章开头,韩愈提到“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表明他非常尊敬这两位古代的贤人。

他认为他们的品质和行为值得后人学习。

2. “夫唯圣人,能轻重人之所重轻。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圣人才能正确地判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这里韩愈用“轻重”来比喻事物的价值,强调了伯夷、叔齐能够分辨是非的能力。

3. “是以圣人为天下贵。

”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之所以受到尊重,是因为他们能够为天下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这里韩愈再次强调了伯夷、叔齐的品质和能力。

4.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

”这句话描述了伯夷、叔齐兄弟俩因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饿死在首阳山的情景。

这里韩愈表达了对他们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5. “夫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用自己的清白去承受世俗的污浊呢?这里韩愈提出了一个问题,暗示了伯夷、叔齐兄弟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非常难得的。

6. “盖有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伯夷、叔齐兄弟俩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他们有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7. 文章最后,韩愈写道:“呜呼!吾独悲其志。

”这句话表达了韩愈对伯夷、叔齐兄弟俩的同情和敬意。

他认为他们的志向和品质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总之,《伯夷颂》这篇文章通过对伯夷、叔齐兄弟俩的故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忠诚、正直、不屈不挠品质的赞美。

同时,这篇文章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品质和信念,勇敢地面对世俗的压力和诱惑。

沮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沮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沮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沮在古文中有以下7个意思:
1、用作动词,意思是:止、阻止。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释义:有一个近臣叫臧仓的诋毁您,所以鲁君最终没有来。

2、用作动词,意思是:败坏、破坏。

出处:唐·韩愈《伯夷颂》:「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

」释义:一个普通人破坏、诋毁,我就认为自己有不足之处。

3、用作动词,意思是:恐吓、威吓。

出处:先秦·戴圣《礼记.儒行》:「劫之以众,沮之以兵。

」释义:把他绑过来游街示众,用来威吓他们的士兵。

4、用作形容词,意思是颓丧、意志消沉。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嵇康.幽愤诗》:「神辱志沮。

」释义:我的精神受到羞辱,为此志向也因而受到遏止。

5、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湿润、不干枯。

出处: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一下.释诂》:「沮,湿也。

」释义:沮就是湿润的意思。

6、河川名。

源出大陆地区湖北省,东南流至当阳与漳水汇合,南流至江陵注入长江。

7、姓。

如汉代有沮授。

韩愈《原道》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韩愈《原道》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韩愈《原道》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②。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③。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④。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⑤。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⑥,其小之也则宜。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

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⑦。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⑧; 不入于老,则入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入者附之,出者污之⑨。

噫! 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老者曰⑩:“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11):“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12),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噫! 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 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 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13)。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14)。

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

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15)。

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16)。

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 木处而颠(17),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

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 为之政以率其怠倦; 为之刑以锄其强梗(18)。

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 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19)。

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

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 呜呼! 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完整版)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完整版)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王学孟译注【说明与解析】《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

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但是,商朝末年,纣王的统治已濒于崩溃,武王伐暴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是不可逆转的,而夷、齐的谏阻和耻食周粟是背转历史大潮的。

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历史上歌颂这两个人物,那是颂错了,他们不值得歌颂。

而作者对笃守遗训、不能变通的行为加以歌颂,无疑是有所偏颇的。

本文写作独具特色。

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之篇末,均有太史公的赞语,唯《伯夷列传》则无。

满纸赞论、咏叹夹以叙事。

名为传纪,实则传论。

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而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的意见,就算变例了。

所以,本文实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

本文虽多赞论,但纵横捭阖,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

伯夷、叔齐的事实,只在中间一顿即过,“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

”《史记论文》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比照,一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

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可略见其笔力之一斑。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

伯夷颂中特立独行的含义

伯夷颂中特立独行的含义

伯夷颂中特立独行的含义《伯夷颂》是汉代的一首传世佳作,其内容提到伯夷奋发有为,以个人的努力抗争社会的不公正。

它表达出一种特立独行的思想,鼓励人们以及民族勇敢地对抗邪恶势力,守护自己的权利和原则,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一、定义特立独行特立独行是指一种能够反抗社会和制度压力、自觉脱离制度束缚、勇敢追寻真理的一种行为习惯和态度。

这种行为习惯和态度带来的结果将会在社会中出现重大改变,让人形而上学理念改变为实实在在的实践。

二、伯夷颂中特立独行的含义《伯夷颂》中所传达的特立独行的思想,主要指鼓励人反抗社会的压力,厚此薄彼,立正志向,特立独行。

鼓励人们不怕权贵的威胁,正直坚强,无所惧怕,让正义得以传扬。

《伯夷颂》中的特立独行可以分为四方面:1、弃卑宜贵:人们应当勇敢地去弃绝卑贱的情节,宁可被当前社会偏见摒弃,也要与贵族行列并列,在实践中实现公平正义。

2、坚持正义:要坚持正义,不受便利的牵制,要自觉地抵抗邪恶势力,勇于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原则,不管面对的困境多么的艰难。

3、勇敢抗争:人们要敢于坚持本身正义想法,鼓励别人勇于抗争不公正,不畏惧权贵的权力,保护本身及他人的正义不受损害。

4、自强不息:坚信人性的正义,努力创造有意义的生活,珍惜自身的力量,积极发展技能,不断努力改变现状,实现个人价值。

三、总结《伯夷颂》中所传达的特立独行的思想,鼓励人们弃卑宜贵、坚持正义、勇敢抗争以及自强不息,以一种不同的思路去反抗社会的压力,守护自身的权利与原则,从而改变社会的不公正,实现正义的传扬。

特立独行的思维能够带来更美好的生活,让人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改变现有的情况,凝聚社会的力量,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伯夷列传原文及注释

伯夷列传原文及注释

伯夷列传原文及注释伯夷列传(选自《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①。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②。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

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③。

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④。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⑤。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⑥?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⑦”“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⑧。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⑨。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⑩:“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韩愈文言文节选的翻译

韩愈文言文节选的翻译

韩愈文言文节选的翻译韩愈文言文节选的翻译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

下面小编收集了韩愈原道文言文节选的翻译,供大家欣赏。

原道原文唐代:韩愈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

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

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

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古之时,人之害多矣。

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

为之君,为之师。

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

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

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伯夷颂》注释及翻译原文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

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

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

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

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

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

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古而不顾者也。

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释】〔1〕本文选自《冒黎先生集》卷十二。

伯夷:姓罗,名允,字公信,伯,长也。

“夷”是其谥号。

相传为孤竹(古国名,其地约在今河北省卢龙一带)君之子。

《庄子·盗跖》:“伯夷叔齐弧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

”《庄子·让王》:“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二人互让,均不愿继承王位而出逃,归于西伯(周文王)。

文王死,武王起兵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武王灭殷,周统一中国,伯夷、叔齐耻为周民,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韩愈生活在各种矛盾都非常尖锐的中唐时期,官场黑暗,不少人明哲保身,与世俯仰,韩愈对此十分不满,于是写《伯夷颂》。

本文的主要意图在赞颂伯夷“不顾人之是非”的“特立独行”精神,赞颂伯夷“信道笃而自知明”,并严厉批评当世之士以世俗之是非为是非的处世态度。

文中一方面说周公和武王是圣人,为“万世之标准”,一方面大力宣扬伯夷反对武王伐纣是“穷无地、亘万世而不顾者”,并且还说,若无伯夷、叔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这也是十分大胆的言论。

此文为韩愈有所为而发,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特立独行”既是韩愈对伯夷的称颂,也是韩愈终生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则,表现了韩愈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

〔2〕特立独行: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不随波逐流。

《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3〕适:适合。

《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述而》:“闻义不能从,闻善不能改,我之忧也。

”这里的“义”,指儒家所宣扬的“仁义”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4〕不顾:不考虑,不顾忌。

人之是非:别人认为自己的立言行事是对与不对。

〔5〕信道笃:对儒道深信不疑。

笃:笃厚,真诚,纯一。

自知明: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十分清楚。

〔6〕力行:尽力而行。

不惑:不受蛊惑,不迷乱,即能归持自己的见解或行为。

〔7〕穷:尽。

穷天下:穷尽于天地之间。

亘:音gèn,通“互”,接连。

亘万世:即终万世,穷万世之意。

这两句,前句指空间,后句指时间,意谓伯夷是天地之间、从古至今以至万世中唯一的“不顾人非”的“豪杰之士”。

〔8〕昭:光,明亮。

这句意谓日明都不及他明亮。

指其德行昭著,光胜日月。

〔9〕崒:音zú,险峻。

《说文》:“崒,危高也。

”这句意谓,泰山也不及其高峻。

〔10〕巍:高大。

容:容纳。

这句意谓,其形象之高大,天地间也容纳不下。

〔11〕殷之衰:殷之衰亡。

周之兴:周之兴盛。

这两句是说,当殷纣王失德,周武王兴兵伐纣之时。

〔12〕微子:殷纣王之同母庶兄。

《史记·宋微子世家》:“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

”裴骃《集解》:“孔安国曰:‘微,畿内国名。

’子,爵也。

为纣卿士。

”据《吕氏春秋》云,其母生微子时尚为殷帝乙之妾,及为妃而生纣。

祭器:祭祀用的礼器,古人重祭祀,故常把祭器作为传国重器。

去之:离开殷纣王。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纣王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

”及周文王修德兴周,微子惧周灭殷,又谏,纣仍不听,微子知纣终不可谏,乃逃亡。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滕行而其以告。

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13〕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子弟,后佐成王。

圣:无事不通曰圣,此谓“圣人”,即人格品德最高的人。

〔14〕从:跟从,追随,意似欠佳。

一本作“率”,率领,意较佳。

另本作“与”,亦可。

攻之:讨伐殷(纣王)。

〔15〕以为不可:认为武王、周公不应该伐纣。

〔16〕宗:宗主,这里用作动词。

天下宗周:天下之人都以周为自己的宗主,即:都承认周的统治权。

〔17〕耻食周粟: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设兮,我安适归矣?于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18〕繇:通“由”。

繇是而言:从这一点来说。

〔19〕岂有求而为哉:难道伯夷是有什么个人打算而这样做的吗?〔20〕一凡人誉之:凡人一誉之,即凡是有人一称誉他。

有余:此指才多德高,韩愈《争臣论》:“夫天授人以圣贤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21〕沮:音jǔ,败坏,毁坏。

〔22〕彼:指伯夷。

自是:自以为是,自信。

这两句意谓,伯夷不是圣人,而能如此自以为是。

〔23〕微:无,没有。

微二子:若无此二子(指伯夷及其弟叔齐)。

〔24〕乱臣贼子:历代封建统治者把他们内部起来反对朝廷的人称为乱臣贼子。

迹:踪迹。

接迹:踪迹相接,亦即接踵而至之意。

译文读书人的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

不理会别人的赞誉或批评的,都是豪杰之士,也是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人。

全家的人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人很少。

至于一国一州的人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大概整个天下只有一人罢了。

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则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

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回头的人。

(与他比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亮,雄峻的泰山也不算高,宽广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

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微子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

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过他们。

独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

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

由此说来,他这样做难道是要博取甚么吗?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

现今的所谓读书人,当有一人称誉他,自以为该得到更高的赞誉。

有一人不满他,自以为别人的话未尽正确。

他可以独自批评圣人而自以为是到如此的地步。

圣人的行事是万世的标准啊。

所以我认为,好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立身行事独特,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会回头的人啊。

虽然这样,如果没有他们二人,乱臣贼子便会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后来的世代了。

写作意义兼而有之伯夷伯夷叔齐的故事无需考证其真伪,这个故事反映的精神能在中华大地流传数千年,足证明中华文明之久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闪亮的一点。

然其藐视权势的精神并不被强权者们所悦,或用强力相胁,或用“食色”诱之,伯夷叔齐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然其结果是真人性被扭曲,人们除去“食色”之外不知道还需要有“灵魂”。

这正是造成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根源。

颂扬伯夷精神实为今天社会文明发展之需要,弘扬中华古文明之需要。

伯夷阻止周武王伐纣,并非赞同纣王的暴政,而是深知“以暴易暴”的危害。

“暴力”或许在一些场所不得已而为之,或许多数人“同意”使用,而断无“赞扬”之理由,也不可扩大其作用,更不能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基础。

中国数千年王朝专制的循环,“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正说明这一点。

围绕真人性的工作多是文化方面的,而从事这部分工作的人在古代称为“士”,也就是今天的知识分子。

维护“人性”的纯洁,遏制“生物性”欲望的野蛮发展,是“士”的职责。

知识分子不能独立思考,随波逐流,结好于“乡愿”,拜倒在“食色”之下,是忘记了人间之道义,忘记了战士守土之责。

众人困于“食色”之匮乏,对控制了“食色”的强势自然是随之者众,此时能不受“食色”之困扰,敢于说“不”,特立独行,这样的知识分子是难能可贵的。

伯夷叔齐“饿死而不顾”,为“士”树立了榜样,“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对一个个体而言,首先要生存繁衍,这是天经地义的。

故有“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古而不顾者也”之语。

但对“食色”的追求要有底线,不能丧失对伯夷叔齐的敬畏,否则不能称之为“人”,尤其不能称之为“士”。

伯夷伯夷事迹,原不足信。

《伯夷列传》的意义在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胸中块垒。

借为伯夷立传之机,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质问,对历代用以麻醉慰藉人心的所谓“天道”,也提出了强烈的怀疑,这是富有批判性和战斗性的。

同时“奔义”、“让国”这是司马迁所赞美的一种美德,这和汉代建国以来统治集团内部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勾心斗角,攻伐残杀不休形成鲜明的对照。

历代作家对人物的评价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倾向性,都和当时作家所处的时代、思想、经历等着密切的关系。

韩愈之所以写《伯夷颂》,这和韩愈所处时代有很大关系,当时藩镇割据愈烈,韩愈坚决反对拥兵自重而遭到嫉恨;另一方面,韩愈大力倡导古文运动而受到冲击,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但韩愈并没有畏惧,退缩,而是充满了自信,充满了豪情,借《伯夷颂》歌颂我行我素,卓而不群的精神。

韩愈有胆有识,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表现了作家可贵的直面人生的勇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