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方式范畴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方式范畴研究

————————————————————————————————作者:————————————————————————————————日期:

现代汉语方式范畴研究-汉语言文学

现代汉语方式范畴研究

王丽彩

摘要:动作的“方式”是谓语动词的重要语义角色,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动作的方式范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1.方式范畴的研究历史;2.方式范畴研究的重要课题;3.目前方式范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文章还提出了方式范畴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义范畴方式范畴

一、引言

跟谓语动词有关的语义成分的研究一直是汉语语法学者关注的热点,在格语法理论的背景下,谓语动词的主要论元“施事”“受事”等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结果”“目的”“工具”“材料”“方式”等在结构主义理论中没有引起注意的语义论元。

谓语动词的方式成分提出得较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动作行为的“方式修饰”、方式的指代等涉及到动作方式的问题。真正把“方式成分”当作句法结构中的语义角色,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格语法理论在中国的引入,人们由此提出动作有“方式”这样一个语义格。动作的“方式修饰”虽然提出得很早,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方式成分的研究才在句法组合中展开,开始关注“方式宾语”“方式主语”等,但是研究得较少。其实动作的方式成分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从方式成分的研究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这三个方面对方式成分的研究作一个梳理与评述。

二、研究历史简述

学界对方式范畴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对表示方式范畴的语法形式的发现:王力(1943,1985)在“副词”一节中分析了“方式修饰”,在联结词一节中讨论了“以”字及其关系位系用来表示方式修饰的,另外还讨论了方式的指示。吕叔湘(1942,2004)在《中国文法要略》里论述的凭借补词也包括方式状语。丁声树等(1961,2002)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谈到动词的修饰语里有一类是描写方式或状态的。从形式上描写了这一类修饰语的特点,“大多数是全部或局部叠字的,或是由并列的同形结构构成的,大概都带‘的’字”。

从上面的研究回顾可以看出,人们对方式范畴的研究一开始是跟“修饰”联系起来,把方式这个语义语法范畴和句法上的状语联系起来。这个研究思路客观上导致了方式状语提得比较早,方式宾语和方式主语等没有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对象。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由于受到配价语法、“格”语法理论的影响,学者们提出了方式宾语、方式格。马庆株(1987)提到方式宾语是名词性宾语的一个语义类别。孟琮等(1987)把名词性宾语在语义上分成14类,方式宾语是其中的一个语义类。方式宾语表示“用某种方式进行”,方式宾语的形式特点是,一般都可用“用”把名词提到动词前面。提前后,名词往往变成定语,后面加上“方式”或类似的词语。例如“唱A调→用A调唱”“存活期→用活期的方式存”。

鲁川、林杏光(1989)从系统的角度,建立了一个格系统。共6个上位格,18个下位格,即:主体(施事、当事、系事)、客体(受事、结果、对象)、邻

体(与事、伴随、关涉)、方式(工具、凭借、样式)、根由(依据、原因、目的)、环境(处所、时间、情况)。每个核心谓词都要求有若干个格。有些格是“必要格”,有些格是“可选格”。必要格组成格框架。鲁川认为方式格包括工具、凭借、样式。

这一阶段仅仅提出了“方式”也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基本的语义格,没有对方式格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范畴理论与语义范畴分析的出现,语法学者开始研究各种语义范畴。如“时间范畴、空间范畴、领属范畴”等,现代汉语中的多种语义范畴得以挖掘研究。方式范畴就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中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吴继光(2003)把方式纳入用事成分。用事成分指施事在动作的实现过程中所利用、所凭借、所耗费的相关事物,方式成分是用事成分的下位范畴。徐默凡(2004)首次提出“方式范畴”,并把它归到凭事范畴里,方式范畴是凭事范畴的一个不典型成员。这两位学者都没有把方式范畴作为重点来独立研究,都是在研究工具范畴时稍带介绍一下方式范畴。

从我们对方式范畴研究历史的回顾可以看出,方式范畴三个阶段的研究都受到当时语法学界大的理论背景的影响,第一个阶段受到当时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主要从语法结构、句法成分入手来研究。第二个阶段受到格语法理论的影响,发现了方式格和方式宾语。第三个阶段受到语义范畴理论的影响,提出了方式范畴这样一个语义范畴。

可见,跟其他句法语义范畴相比,尤其是跟临近范畴“工具”相比,“方式成分”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很多问题还不清楚,非常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下面我们回顾一下目前对方式范畴的研究中涉及到的重要课题。

三、方式范畴的主要研究课题

目前有关动作方式范畴的研究,有以下五个主要课题:方式的界定;方式范畴跟相关语义范畴的关系;方式范畴的下位语义类;方式状语的研究;方式宾语的研究。

(一)什么是动作的“方式”

“方式”作为一种语义语法范畴,很多学者都对它进行了界定。

鲁川(1994)在《动词大词典》中对“方式”的界定是:事件中所采用的方法或形式。格标是“用”“以”等。这是较抽象的,和“工具”“材料”不同。例如:“他用书面形式发言”“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时不用格标,例如:“我写仿宋”“队伍走正步”“队列排横排”。

陈昌来(2001)认为方式是句子语义结构中施事者为完成某种动作行为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吴继光(2003)认为方式成分是动作在实现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手段等。徐默凡(2004)认为方式范畴包括自然方式范畴和语言方式范畴。可以分别描述如下:自然方式范畴:[行为者选择的,行为依据的,方法];语言方式范畴:[方法,施事:选择关系,行为:依据关系]。语言方式范畴包括方式,方法,态度,语气,姿势,腔调等具体内容,描写的都是行为依据的附加方法。

税昌锡、邵敬敏(2005)对“方式”的定义是:“方式”是境况,即动作行为发生的依凭或因由。方式是发出某一动作行为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或形式。可以通过“用”或“以”将名词提到动词前。例如:

唱美声→以美声的方式唱写篆书→以篆书的形式写

走方步→以方步的形式走吃小吃→以小吃的方式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