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指标选择专家共识》要点

合集下载

免疫组化技术要点与常见问题

免疫组化技术要点与常见问题

免疫组化技术要点与常见问题在免疫组化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和查找原因,最好设置阳性对照片(已知的高表达相应抗原的组织)和阴性对照组织片(不加一抗但是加二抗系统/不加任何抗体两组),所有操作过程应完全一致。

染色弱或者没有染色(按照先后顺序,先排除一些简单的原因):可能原因解决办法试剂使用顺序错误或者漏加试剂重复实验,保证每一步均正确二抗和一抗不匹配选择匹配的二抗底物和酶不匹配选用匹配的底物酶失活换用新的酶(将酶和底物混合,看是否显色?)组织中没有待测抗原表达或者表达水平低使用阳性对照片抗体浓度太低增加抗体浓度.最好使用不同浓度的抗体,决定最佳浓度抗体孵育时间不充分延长抗体孵育时间底物孵育不充分延长底物孵育时间抗体储存不当,导致失效将抗体分装,低温保存 (-20 to -70 C) ,避免反复冻溶。

稀释抗体在4保存1-2周,避免时间过长。

或者根据说明书进行恰当的保存一抗失效换用新的一抗二抗失效换用新的抗体(能否成功与其它一抗配合?)脱石腊不充分延长脱腊时间或者换用新的二甲苯组织固定不充分或者不当增加固定时间或者改用不同的固定方法组织固定过度减少固定时间。

若已固定过度,则需使用正确的或者推荐的抗原修复方法复染试剂与底物系统不匹配选择正确的复染试剂(不加复染剂,看是否有组织染色?)封片剂不正确选择正确的封片剂染色背景高:可能原因解决办法洗片不充分每步之间至少洗片3次组织含有内源性的酶,如HRP/AP 在加入一抗之前使用3%的H2O2甲醇封闭内源性HRP 活性,使用左旋咪唑(levamisole)溶液阻断内源性AP活性。

或者换用葡萄糖氧化酶系统组织含有内源性生物素(尤其是肾脏、肝和脾)在加入一抗之前,血清封闭之后使用avidin/biot in阻断试剂。

或者避免使用biotin-avidin系统或改用IF方法(直接将酶和底物加到组织片上,看是否显色?)一抗的非特异性结合或者抗体浓度过高增加一抗的稀释度二抗和组织非特异性结合使用与二抗来源相同的正常动物血清(一般是1 0%)封闭,必要时可以将血清浓度加大组织固定不充分,抗原扩散Increase duration of postfixation使用小鼠来源的二抗检测小鼠组织在加一抗之前使用MouseOnMouse封闭试剂干片染色过程中避免出现干片现象染色强度过大:可能原因解决办法一抗或者二抗浓度过高降低抗体浓度。

免疫组化科普

免疫组化科普

免疫组化科普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特定的抗体与待检测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方法来检测和定位细胞或组织中特定分子的存在和表达情况。

它在医学诊断、疾病研究以及药物研发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抗体与抗原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子。

抗体是一种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能够识别并结合到与其具有亲和性的抗原上。

在免疫组化实验中,首先需要选取与目标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这些抗体可以通过人工合成或从动物免疫产生。

然后,将这些抗体标记上荧光物质、酶或放射性同位素等,使其具有可检测的特性。

最后,将标记好的抗体与待检测的组织或细胞接触,如果目标分子存在,则标记抗体会与其结合,形成复合物。

通过特定的检测方法,可以观察到这种复合物的存在和定位情况,从而了解目标分子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免疫组化技术在医学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肿瘤诊断中,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分级。

此外,在病理学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和定位特定蛋白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

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病原体感染、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器官移植等方面的研究。

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在于其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由于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因此可以准确地检测和定位目标分子。

而且,免疫组化技术可以使用多种检测方法,如荧光显微镜、酶标仪等,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样本进行检测。

此外,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测量标记物的强度来评估目标分子的表达水平。

然而,免疫组化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免疫组化技术需要合适的抗体来进行实验,因此需要事先知道目标分子的抗原性质。

其次,免疫组化技术对样本的处理要求较高,包括取材、固定、切片等步骤,这些操作容易引入误差。

此外,免疫组化技术在自动化和高通量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挑战,限制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检测和定位细胞或组织中特定分子的存在和表达情况。

2020年(企业诊断)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的基本思路

2020年(企业诊断)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的基本思路

(企业诊断)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的基本思路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的基本思路(ZT)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的基本思路江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路名芝软组织肿瘤的病理诊断是临床病理学中最疑难的领域之壹,本文从肿瘤仍是反应性病变、良性、交界性仍是恶性、间叶源性仍是其它、肿瘤分化方向(组织起源)如何、软组织肿瘤WHO分类如何以及怎样书写病理诊断方案六个方面阐述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的基本思路。

1肿瘤仍是反应性病变?每见壹张切片,均应从反应性病变开始考虑,直到证明不是。

反应性病变常常遵从壹定的组织病理学规则且且有某种组织结构构成。

有壹些假肉瘤能够有活跃的核分裂像,然而它们不可是良性的,而且仍常是非肿瘤性的,如:结节性筋膜炎、增生性筋膜炎、增生性肌炎、增生性滑囊周围炎、非典型性纤维性息肉、乳头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骨化性肌炎、手术后梭形细胞结节等。

因此核分裂本身不能被依靠作为肿瘤或恶性度的标准。

2良性、交界性仍是恶性?壹个病变首先应考虑为良性,直到找到足够的诊断恶性的证据。

2.1观察的基本要求:确切的部位、大体形态、基本细胞成分(组织形态)。

2.1.1确切的部位不同组织类型的良恶性肿瘤,好发部位不同。

如脂肪瘤,可发生于全身皮下有脂肪组织的部位,也可发生于肌间或肌间隙中,而脂肪肉瘤主要发生于下肢和腹膜后。

血管瘤主要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组织,而血管肉瘤主要发生于头颈、面部、乳房、大腿深部肌肉.2.1.2大体形态良性肿瘤体积小,有完整包膜/不完整,或呈浸润性生长,如平滑肌瘤、粘液瘤,纤维瘤病,肿瘤的质地,颜色和结构和相应的正常组织近似,很少有出血,坏死和囊性变。

而肉瘤体积较大,无包膜或假包膜,呈浸润性生长较多,切面灰白鱼肉样或脑髓样,常伴有出血、坏死、囊性变。

2.1.3基本细胞成分(组织形态)良性软组织肿瘤的组织形态大致和起源组织相似,基本上和正常组织类似,仅是数量或结构排列上有差异,如脂肪瘤,纤维瘤,平滑肌瘤,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球瘤等。

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肿瘤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肿瘤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肿瘤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软组织肿瘤主要是指一大类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传统上还包括了周围神经源性肿瘤,胚胎发生上主要源于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

腹膜后腔是指位于横膈以下和盆膈以上,后壁层腹膜与腹横筋膜间的潜在腔隙,是软组织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

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肿瘤是指源于腹膜后腔非特定脏器的一大类肿瘤,其中逾半数以上为软组织肉瘤。

依照美国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的统计资料,我国每年腹膜后肉瘤新发病例数为9000~10000例[1]。

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肿瘤(以下简称“腹膜后肿瘤”)涵盖了数十种组织学类型和生物学行为方面异质性很强的肿瘤,加之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和多见的巨大瘤体,给相关治疗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者提出了较其他常见实体瘤更高的学术、技术要求,也给相关的医疗机构在诊治团队、设备、治疗模式乃至临床和基础科研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截至2015 年5 月,国外在此领域已发表10 余个相关共识或指南性文件。

但这些文件均因存在一些问题,如仅侧重某一方面、特定区域性太强、过分笼统等,而不具备普适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适应形势发展,充分而科学地利用现有技术和诊疗手段,制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共识性文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须指出,长期以来关于“腹膜后间隙”或“腹膜后腔”,“腹膜后肿瘤”或“后腹膜肿瘤”的命名存在混淆。

依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8 年公布的名词规范[2],本共识推荐采用“腹膜后腔”和“腹膜后肿瘤”的名称。

鉴于目前对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认识的深入,及其诊断和治疗的特殊性,该病已成为研究相对成熟且独立的一大类肿瘤。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已建立胃肠间质瘤协作组并有相应诊疗指南,本共识不再涉及此方面内容。

另外,转移性腹膜后肿瘤亦不在本共识的讨论范畴。

1本共识形成过程临床共识类文件的制定依赖于两个要素,即制定共识的专家组及其对相关文献进行的科学、系统而深入的总结和评价。

《软组织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汇总

《软组织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汇总

52.《软组织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一、概述软组织肉瘤是一组源于黏液、纤维、脂肪、平滑肌、滑膜、横纹肌、间皮、血管和淋巴管等结缔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神经组织肿瘤,不包括骨、软骨和淋巴造血组织。

软组织肉瘤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组织中的多能干细胞,各种病理类型在发生部位、转化细胞类型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具有鲜明异质性。

软组织肉瘤发病率大约为1.28/10万~1.72/10万,占成人全部恶性肿瘤的0.73%~0.81%,占<15岁的儿童全部恶性肿瘤的6.5%。

软组织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几乎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50%~60%发生于肢体,其中约15%~20%位于上肢,35%~40%位于下肢,20%~25%位于腹膜后或腹腔,15%~20%位于躯干的胸腹壁或背部,5%位于头颈部。

软组织肉瘤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不足4%,但是透明细胞肉瘤(27.5%)、上皮样肉瘤(16.7%)、血管肉瘤(13.5%)和胚胎型横纹肌肉瘤(13.6%)等淋巴结转移率超过10%。

未分化肉瘤常有较高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一旦出现预后极差,其临床意义等同于内脏转移。

远处转移部位以肺(50%)最常见,其次为骨(7%)、肝(4%)和脑,再次为腹膜后和其他软组织。

肢体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而腹膜后和胃肠道肉瘤最常转移到肝脏。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好发部位和年龄软组织肉瘤有19个组织类型和50个以上的不同亚型。

对于发病部位,肢体以未分化多形性肉瘤、脂肪肉瘤和滑膜肉瘤最多见,其中脂肪肉瘤好发于臀部、大腿和腹膜后,滑膜肉瘤最常见于中青年的关节附近,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多发生于下肢。

腹膜后以脂肪肉瘤最多见,其次是平滑肌肉瘤,内脏器官60%为平滑肌肉瘤,是子宫和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肉瘤。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多沿四肢神经分布,少见于腹膜后和纵隔。

侵袭性纤维瘤病(硬纤维瘤)、脂肪肉瘤和肌原性肉瘤是最常见的胸壁肉瘤。

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诊断青岛

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诊断青岛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标记物,如Ki-67等, 可以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长速度。高增殖活性的肿瘤往 往预后较差。
细胞分化程度评估
通过检测细胞分化相关抗原,如波形蛋白、角蛋白等,可以 评估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从而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
肿瘤转移与预后判断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具有侵袭性,以及预测肿瘤的转移风险。高表达血管内 皮生长因子的肿瘤容易发生转移。
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 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录
• 免疫组化技术概述 • 软组织肿瘤的分类与特点 • 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 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局限性 • 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CHAPTER 01
免疫组化技术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免疫组化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反应进 行组织或细胞内抗原物质定位的检测 技术。
要点一
自动化染色技术
要点二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通过自动化染色设备,可以实现免疫组化染色的标准化和 快速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染色质量。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分析和识别, 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临床应用前景与展望
软组织肿瘤的精准诊断
随着新抗体和标记物的研发以及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应 用,免疫组化技术将在软组织肿瘤的精准诊断中发挥更 加重要的作用。
原理
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通过标记的抗体来显示组织或细胞内 的抗原物质,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 鉴别诊断。
Hale Waihona Puke 常用抗体与标记物常用抗体
包括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癌胚抗原(CEA)、糖原染色等 。

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指标选择专家共识(2015)

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指标选择专家共识(2015)
如C D 3 4可在多种 软组织肿瘤 中表达 ( 表1 ) 。( 9 ) 及 时了解
免疫组化的新进展 以及一些新 的抗体类 型, 根据其适用 范 围
和实 际情 况 加 以选 择 性 使用 , 如 S M A R C B 1 ( I N I 1 ) 、 M U C 4、
P NL 2、 F L I 1 、ER G C AMT A1 T F E 3 T L E1 、1 3 - e a t e n i n 、MD M2、
随着免疫组化的广泛开展 , 发现一些原认 为特异性 比较 高的
抗体并不特异 , 但这并不意味这些抗体失去了应用价值 , 在结
软组织肿瘤鉴别诊 断中的应用。
1 免 疫 组 化 在 软 组 织 肿 瘤 病 理 诊 断 中 的应 用 及 注 意 事 项
合临床和组织学形态的情况下, 仍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例
的肿瘤 。WH O( 2 0 1 3 ) 软 组 织 肿 瘤 病 理 新 分 类包 括 1 2大 类 …。各类肿瘤又包含很 多种疾病类 型 , 并根据生物学行为 的不 同, 分为 良性 、 中间性 和恶性 。与其 他类 型的肿瘤 相似 , 软组织肿瘤 的病理诊 断也 需与临床 、 病理相结合 。除部分肿 瘤可根据临床特点 和镜下形 态直接做出诊断外 , 大 多数软组 织肿瘤需加做免疫组化标记 , 帮助判断具体类 型。为准 确选择免疫组化指标 , 本共识简要总结免疫组化在 软组织肿 瘤病理诊断 中的应用 和注 意事 项 , 介绍软组织肿瘤 常用 的免 疫组化指标 , 以及免疫组 化在梭 形细胞 、 小 圆细胞 和上 皮样
d o i : 1 0 . 1 3 3 1 5 / j . c n k i . c j c e p . 2 0 1 5 . 1 1 . 0 0 1

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薛玲思考软组织肿瘤的特点有哪些?常用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有哪些?一、软组织肿瘤的特点软组织是人体内分布最广泛的组织,其总体积大约占我们机体的左右。

广义上的软组织是指除了皮肤表皮及附件、内脏、骨骼及淋巴结外的所有组织,其中也包括神经外胚叶组织。

狭义的软组织则不包括神经外胚叶组织。

起源于软组织的肿瘤统称为软组织肿瘤。

(一)分布的广泛性和种类的多样性软组织肿瘤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处。

把软组织肿瘤按照其组织来源分为了九个大类,多个亚型。

软组织肿瘤大多为良性,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但软组织肉瘤预后差。

软组织肉瘤的组织学类型也有种以上,好发部位依次为四肢(最常见的是大腿)、躯干、体壁、腹膜后等。

在组织学类型方面,软组织肉瘤的发病率依次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血管肉瘤等。

(二)形态结构的复杂性1.软组织肉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非常复杂,常见的细胞形态包括(1)梭形细胞:是软组织肉瘤中最常见的细胞形态。

(2)圆形、卵圆形细胞。

(3)多形细胞:指的是瘤细胞的大小、形状不规则(梭形的、圆形的、卵圆形的,或者是小细胞的,大细胞的,甚至有巨细胞)。

瘤细胞核可以是单核,也可以是多核。

(4)上皮样细胞:是瘤细胞的胞浆丰富具有上皮样细胞的特征。

2.软组织肿瘤的组织结构(1)腺泡样型:即肿瘤细胞形成腺泡样结构,如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都常常有腺泡样结构形成。

(2)黏液型:指肿瘤组织中可出现原始黏液样间叶组织、黏液细胞或黏液样变化。

如来源于神经或是脂肪的肿瘤里可以看到明显的黏液变。

(3)双相分化型:表现为瘤组织一部分向上皮分化;另一部分则分化为梭形间叶组织。

如滑膜肉瘤就可以看到双向分化的特点。

(4)车辐状型:指肿瘤细胞形呈旋涡状排列,是组织细胞原性肿瘤最常见的排列特征。

①瘤细胞呈梭形,呈编织状排列。

软组织肉瘤的病理讨论

软组织肉瘤的病理讨论

软组织肉瘤的病理讨论软组织肉瘤是一种罕见但具有较高恶性潜能的肿瘤,起源于人体软组织中的间叶组织。

它可以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包括肢体、躯干、内脏以及头颈部。

软组织肉瘤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肿块或肿瘤相关症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分析。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软组织肉瘤的病理特点进行讨论。

1. 病理分型软组织肉瘤可以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多个亚型,包括:滑膜肉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等。

不同的亚型在组织学上具有不同的特征,这有助于指导病理鉴别诊断。

2. 组织学特点软组织肉瘤的组织学特点包括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组织结构。

肿瘤细胞通常呈多样性,大小和形态不均一,细胞核呈蜡样变性,并可见核分裂象。

肿瘤细胞排列方式也有多种形式,可以是均质性排列,也可以是异质性排列。

此外,肿瘤的组织结构也可以包括纤维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等等,这些特点有助于进一步确诊软组织肉瘤。

3. 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在软组织肉瘤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针对软组织肉瘤的常见标记物包括CD34、S-100、actin、desmin等。

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果可以帮助确定软组织肉瘤的起源和亚型。

4. 分子遗传学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为软组织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突破。

例如,骨肉瘤特异10(OS-10)标志着软组织骨肉瘤恶性转化的重要分子事件。

同时,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也为软组织肉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5.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是在软组织肉瘤病理分析中的重要步骤。

软组织肉瘤需与其他恶性肿瘤、炎症性肿块、血管肿瘤等进行鉴别。

不同肿瘤在组织学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遗传学的应用对鉴别诊断也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

6. 临床意义软组织肉瘤的发病率较低,但具有高度恶性潜能和易于侵袭周围组织的特点。

及早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通过病理讨论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对软组织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

结论软组织肉瘤是一种罕见而恶性潜能较高的肿瘤,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分析。

软组织和骨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专家共识(2022版)

软组织和骨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专家共识(2022版)

软组织和骨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专家共识(2022版)摘要近年来,软组织和骨肿瘤分子病理学发展十分迅速,为更好指导和规范分子病理学检测在软组织与骨肿瘤中的应用,编写专家委员会于2019年在《中华病理学杂志》发表了《软组织和骨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专家共识(2019年版)》,共识对软组织和骨肿瘤的临床诊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与时俱进,《软组织和骨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专家共识(2022版)》结合软组织和骨肿瘤分子病理学领域新进展,对2019年版共识进行了较大的更新和修订,涉及实验室规范、分子诊断和临床治疗等多方面内容,以期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治需要。

正文软组织和骨肿瘤分子病理学发展十分迅速,其不仅在传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临床治疗策略制定和肿瘤生物学行为预测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另外,分子遗传学异常的软组织和骨肿瘤新病种报道在不断涌现,软组织和骨肿瘤分类的基础正在从形态学分类转向分子分类,以期达到精准诊治。

为更好指导和规范分子病理学检测在软组织与骨肿瘤中的应用,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骨和软组织疾病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作组、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病理学组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软组织和骨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专家共识(2019年版)》进行了修订,更新了分子病理学检测在软组织和骨肿瘤领域中的应用,供临床和病理医师在日常工作中参考。

一、软组织和骨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注意事项开展分子病理学检测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分子病理室的总体要求(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验室的区域设置、开展的检测项目和应用的试剂、检测人员/数据分析人员/报告签署医师等人员的资质等)应参考相应的管理办法、工作导则、指南和共识;(2)从事临床基因扩增检验的分子病理实验室需通过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审核。

从事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的技术人员需经过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技术人员上岗培训;(3)二代测序检测推荐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或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修正案(CLIA)认证或认可的分子病理室进行;(4)分子病理室应具有严格的室内质控措施,定期进行室间质评,包括由国家病理质控中心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权威机构组织的基因检测能力评估,并有持续的质量保证和改进计划,以确保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5)当分子病理学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严重不符时,尤其是检测结果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时,需仔细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验证或重复检测;(6)当采用不同的分子检测方法结果有差异时需考虑第3种分子检测方法进行验证。

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的基本思路

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的基本思路

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的基本思路(ZT)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的基本思路江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路名芝软组织肿瘤的病理诊断是临床病理学中最疑难的领域之一,本文从肿瘤还是反应性病变、良性、交界性还是恶性、间叶源性还是其它、肿瘤分化方向(组织起源)如何、软组织肿瘤WHO分类如何以及怎样书写病理诊断报告六个方面阐述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的基本思路。

1 肿瘤还是反应性病变?每看一张切片,都应从反应性病变开始考虑,直到证明不是。

反应性病变常常遵从一定的组织病理学规则并且有某种组织结构构成。

有一些假肉瘤可以有活跃的核分裂像,然而它们不但是良性的,而且还常是非肿瘤性的,如:结节性筋膜炎、增生性筋膜炎、增生性肌炎、增生性滑囊周围炎、非典型性纤维性息肉、乳头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骨化性肌炎、手术后梭形细胞结节等。

因此核分裂本身不能被依靠作为肿瘤或恶性度的标准。

2 良性、交界性还是恶性?一个病变首先应考虑为良性,直到找到足够的诊断恶性的证据。

2.1 观察的基本要求:确切的部位、大体形态、基本细胞成分(组织形态)。

2.1.1 确切的部位不同组织类型的良恶性肿瘤,好发部位不同。

如脂肪瘤,可发生于全身皮下有脂肪组织的部位,也可发生在肌间或肌间隙中,而脂肪肉瘤主要发生于下肢和腹膜后。

血管瘤主要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组织,而血管肉瘤主要发生于头颈、面部、乳房、大腿深部肌肉.2.1.2 大体形态良性肿瘤体积小,有完整包膜/不完整,或呈浸润性生长,如平滑肌瘤、粘液瘤,纤维瘤病,肿瘤的质地,颜色和结构与相应的正常组织近似,很少有出血,坏死和囊性变。

而肉瘤体积较大,无包膜或假包膜,呈浸润性生长较多,切面灰白鱼肉样或脑髓样,常伴有出血、坏死、囊性变。

2.1.3 基本细胞成分(组织形态)良性软组织肿瘤的组织形态大致与起源组织相似,基本上与正常组织类似,仅是数量或结构排列上有差异,如脂肪瘤,纤维瘤,平滑肌瘤,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球瘤等。

恶性软组织肿瘤主要是肉瘤,其共同特征是富于细胞,弥漫分布瘤细胞具有异型性,核分裂易见,并常有出血,坏死,囊性变,其组织形态与正常起源组织相差较大,且随其细胞分化程度不同而不同。

实用学文献-妇科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免疫组化要点

实用学文献-妇科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免疫组化要点

实用学文献-妇科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免疫组化要点摘要临床病理工作中,形态学评估仍是重中之重,但具体如病变分组、原发灶判定等方面,免疫组化应用也越来越多。

近日,哈佛大学附属布列根和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病理专家Hirsch、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病理专家Watkins联合在《Advances in Anatomic Pathology》杂志就该问题进行了专门综述。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类问题并应用于实践,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一.概述免疫组化常用抗体一般按照所检测的抗原指标来进行分类,具体如针对上皮性结构的抗体、针对转录因子的抗体、针对酶的抗体等。

部分常用抗体详见表1。

对于中肾管相关结构的标记来说,最常用免疫组化指标有PAX8、WT1、p16、p53、desmin、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但实际工作中并不仅局限于这些。

表1. 常用抗体示例免疫组化解读时,需注意牢记以下原则:(1)通过免疫组化来证实常规切片中的意见;(2)选择抗体时要直面所解决的问题,比如要判定该处组织是否有病变?还是判定原发部位?或者是进一步分型?(3)熟悉具体每个指标的检测结果,比如是表达、还是缺失?是核着色还是胞质着色?(4)大部分病例中,选择几个指标即可;(5)了解所用抗体是单克隆、还是多克隆,因为这可能影响表达的结果;(6)了解具体每个抗体在不同组织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7)要会判定和解读染色假象;(8)注意相关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内对照等;(9)牢记:并无绝对性结果!肿瘤不读书二.下生殖道相关标记1. 宫颈处鳞状上皮内病变对于宫颈而言,免疫组化最常用于反应性病变和异型增生/肿瘤性鳞状上皮病变的鉴别。

宫颈鳞状黏膜中诸多良性病变(如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萎缩、反应性改变)可类似鳞状上皮内病变、尤其高级别上皮内病变,因此某些对HPV所致肿瘤性病变敏感的标记物在这方面非常有帮助,具体如p16、CK7;其他可能有意义的指标还有细胞周期相关标记如MIB-1、Stathmin1。

软组织肿瘤免疫组化诊断中常用抗体的特殊性及注意事项

软组织肿瘤免疫组化诊断中常用抗体的特殊性及注意事项

软组织肿瘤免疫组化诊断中常用抗体的特殊性及注意事项作者:朱振龙、张钰、张荣、陈永军、魏守礼来源: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随着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不断深入和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多的发现所谓特异性标记物并非人们最初想的那么特异,而是出现了许多特殊性(或称异常表达),并且这些特殊性在免疫组化结果分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必要对这些特殊性予以总结。

笔者就软组织肿瘤免疫组化诊断中常用抗体的一些特殊性及注意事项简单介绍。

1、上皮性标记物常用的有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上皮性膜抗原(EMA)及癌胚抗原(CEA)。

他们常用于区分上皮性肿瘤与间叶性肿瘤。

但在以下情况时应注意其特殊性:①间皮、肾小管及肾小囊壁层上皮属中胚层起源,却含有细胞角蛋白而不含有波形蛋白,眼晶状体属外胚层起源,却含有波形蛋白而不表达角蛋白。

②一般有上皮及间叶双相分化的肿瘤均有上皮性标记物及波形蛋白的共同表达;如间皮瘤、滑膜肉瘤及上皮样肉瘤等。

③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恶性(肾外)横纹肌样瘤、脊索瘤、软骨脂肪瘤、上皮样血管瘤、平滑肌瘤、肌纤维母细胞瘤及一些小细胞骨肉瘤中也可表达细胞角蛋白。

④梭形细胞癌约有半数可以不表达上皮性标记物。

2、波形蛋白(vimentin)曾认为它是间叶源性肿瘤的普遍标记物,但现在发现它除了可有前文所提到的一些特殊性外,还应注意下列特殊表达:它可在肾癌、子宫内膜癌、甲状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肾上腺皮质及髓质癌、涎腺肿瘤、脉络丛肿瘤等肿瘤中表达。

有人提出低分子量角蛋白与波形蛋白共同表达提示肾、子宫内膜、前列腺、乳腺等部位肿瘤;高分子量角蛋白与波形蛋白共同表达则提示肺、卵巢、甲状腺肿瘤。

此外,恶性黑色素瘤也可表达波形蛋白,而且细胞越幼稚染色越强。

3、肌源性肿瘤标记物最常用的是结蛋白(desmin),它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的Z带、心肌的闰盘及平滑肌细胞的致密小体处(血管平滑肌除外)它在绝大多数横纹肌肉瘤中均有表达,但它在平滑肌肿瘤的表达阳性率却因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胃、小肠、软组织及皮肤的平滑肌肿瘤阳性率较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指标选择专家共识》要点
软组织肿瘤是外科病理学中一类病种最多,也最为复杂的肿瘤。

WHO(2013)软组织肿瘤病理新分类包括12大类。

各类肿瘤又包含很多种疾病类型,并根据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分为良性、中间性和恶性。

与其他类型的肿瘤相似,软组织肿瘤的病理诊断也需与临床、病理相结合。

除部分肿瘤可根据临床特点和镜下形态直接做出诊断外,大多数软组织肿瘤需加做免疫组化标记。

1 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免疫组化不仅在软组织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指导靶向治疗或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要强调的是,免疫组化只是一种辅助性手段,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代替传统的组织学检查,后者才是病理学诊断的基础。

免疫组化检测必须以病理组织学形态为基础,选择免疫组化检测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⑴熟悉常用抗体的反应谱和适用条件,首选敏感和特异性较高的抗体类型,特别是公认的抗体型号,并合理配伍,力争采用尽可能少的抗体取得最好的检测结果。

⑵免疫组化检测过程需注重质量控制,尽可能做到标准化,使染色切片背景清晰,标记定位准确。

⑶推荐设置阳性对照,尤其是一些与靶向治疗密切相关的标志物,如CD117等,以确保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的可信性。

⑷对标记结果要注意辩证分析,因有相当一部分抗
体在一些不同类型的肿瘤之间存在交叉反应或有异常表达,如S-100蛋白在滑膜肉瘤中的阳性率也可高达38%,因此不能仅根据S-100蛋白标记阳性简单地将梭形细胞肉瘤诊断为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CD31不仅表达于血管肉瘤,也可表达于组织细胞肿瘤。

另外,HMB45是恶性黑色素瘤、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和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PE-Coma)的标志物,但最近有文献报道部分子宫平滑肌肉瘤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也可表达HMB-45。

⑸软组织肿瘤中存在一些异常表达的情况,如标记上皮细胞的角蛋白,也可在假肉瘤样肌纤维母细胞性增生、胚胎性或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和骨外尤因肉瘤等一些不具有上皮样分化的软组织肿瘤中表达。

⑹一些软组织肿瘤存在多向性分化如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和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等;双向性分化如PE-Coma、滑膜肉瘤和恶性间皮瘤等。

⑺部分免疫组化抗体在细胞内不同的着色定位其意义完全不同。

⑻随着免疫组化的广泛开展,发现一些原认为特异性比较高的抗体并不特异,但这并不意味这些抗体失去了应用价值,在结合临床和组织学形态的情况下,仍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⑼及时了解免疫组化的新进展以及一些新的抗体类型,根据其适用范围和实际情况加以选择性使用。

2 常用的软组织肿瘤免疫组化标志物和部分软组织肿瘤的推荐标志物
软组织肿瘤常用的免疫组化标志物详见表3,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标志物包括CK(AE1/AE3)、EMA、CD34、α-SMA、desmin、CD99、CD31、S-100蛋白和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

部分软组织肿瘤推荐使用的免疫组
化标志物详见表4。

表4部分软组织肿瘤的推荐标志物
肿瘤类型标志物
结节性筋膜炎α-SMA、MSA、calponin、desmin(阴性)、h-caldesmon(阴性)、KP-1
乳腺型肌纤维母细胞瘤desmin、CD34、α-SMA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desmin、MSA、α-SMA、ER、PR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CD34、BCL-2、CD99,STAT6、β-catenin(0~40%)、GRIA2
掌/跖纤维瘤病MSA、α-SMA、β-catenin(0~50%细胞核着色)
侵袭性纤维瘤病MSA、α-SMA、β-catenin(细胞核着色)、desmin、ER、PR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α-SMA、MSA、desmin、ALK(50%~60%)、CK(AE1/AE3)(少数病例)
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α-SMA、MSA、desmin、h-caldesmon (阴性)、myogenin
(阴性)
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硬化性MUC4、EMA(局灶)
上皮样纤维肉瘤
梭形细胞脂肪瘤/多形性脂肪瘤S-100蛋白、CD34
高分化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MDM2、CDK44
梭形细胞脂肪肉瘤S-100蛋白、CD34、MDM2(阴性)、CDK4(阴性)
多形性脂肪肉瘤S-100蛋白、MDM2(阴性)、CDK4(阴性)
腱鞘巨细胞瘤clusterin、CD68、CD163、CD45、desmin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KP1、α-SMA
Neurothekeoma KP1、CD10、MiTF、CD63(NKI-C3)
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α-SMA、MSA、desmin、h-caldesmon
血管球瘤/肌周细胞瘤α-SMA、MSA、h-caldesmon、Ⅳ型胶原、CD34
横纹肌肉瘤desmin、MSA、myogenin、MyoD1
幼年性血管瘤GLUT1、CD31、CD34
卡波西肉瘤CD34、D2-40、HHV8(LNA-1)
中间型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CD31、CD34、ERG、FLI1
胃肠道间质瘤CD117、DOG1、CD34、Ki-67、SDHB(SDH 突变型)
富于细胞性/胃肠道神经鞘瘤S-100蛋白、GFAP、CD57、PGP9.5
神经纤维瘤S-100蛋白、NF、SOX10、CD34
副神经节瘤Syn、CgA、NSE、S-100蛋白、CD34(显示血窦网)、SDHB表达缺失
值得指出的是,S-100蛋白在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比较有限,但在常规工作中多被习惯性应用,成为必检项目。

3 软组织肿瘤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根据镜下组织学形态,软组织肿瘤主要包括小圆细胞肿瘤、梭形细胞肿瘤和上皮样软组织肿瘤,其相应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参见表6~8。

恶性间皮瘤严格意义上不属于软组织肿瘤范畴,但因其组织学和免疫表型上的特殊性,常被视为软组织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