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意象:就是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情感意蕴与直观形象的“合金”。
2.灵感:所谓灵感,就是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突如其来而又稍纵即逝的顿悟状态。
3.艺术传达:作家在构思活动和灵感爆发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将头脑中的作品的雏形明确起来、固定下来,将意象转化为物象,这就是艺术传达。
4.形象思维:就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它也要对社会生活加以概括,但它并不抛弃事物的感性现象,并不粉碎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是与具体形象同起伏、共始终,最终创作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显本质的艺术形象。
5.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就是从事物大量的感性现象出发,通过分析、归纳和综合,扬弃其中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得出一般性的概念,再通过判断、推理、演绎,概括出其中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最后得出科学性的结论。
6.想象:想象就是人脑对于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表象的过程。
7.联想:联想就是不同的表象根据某种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的联结。
根据这种内在联系的不同情况,联想又分成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等。
8.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大脑中再创出相应的心形象的过程。
9.创造想象:所谓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
10.文学风格:从本质上说,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它是作家在主观方面的个人独特性在创造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作品中的体现,它不但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且也在作品的内容上表象出来。
11.“风格即人”:是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来的命题,即风格必须一人为本,以人的主观精神修养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等。
是作家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是作家的创造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3)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3)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四十九、文学创造的主体:指的是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即艺术创造者。
还有深一层的意义,即指文学活动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必然是个体活动,因为人类从来就没有一个意识的总头脑。
五十、文学创作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的、审美的反应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其次,创造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对“具体客体”的裁剪、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五十一、文学创作: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住客体的统一。
五十二、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并对住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五十三、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五十四、文学材料的个体或去留乘可描述为:首先,外来刺激被眼、耳、鼻、口、身等器官所接收,并转化为各种神经兴奋模式。
其次,这些模式几乎同时传给感觉缓冲器,即大脑的各个部位。
第三,被存留的信息接着会被转化为一个有意义的符号,进入短期记忆。
第四,在短期记忆中,有的信息不经常处理就作为精神材料直接流入长期记忆;有的信息则需要进一步加工。
五十五、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就是作家主体的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五十六、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意和无意获取(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时间和书本获取(从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划分)。
五十七、无意获取:指作家从小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就受到的大量刺激。
有意获取:指作家出于某种理想冲动,或为了完成某一个创作任务,而围绕一个中心,并采用有意记忆的方式,去有意接受刺激或积累信息的途径。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1、文学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0、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因素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别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责备:以文学理论所说明的基来源理看法、范围和方法为指导,特意地去详细剖析和议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绘文学演变过程,商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责备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办的。
中国特点:一定以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一定汲取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追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联合点。
今世性:一定在研究中国今世文学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归纳今世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今世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一定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跟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很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说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计、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实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因素” :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构造:指文学活动不一样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环绕作品这此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成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此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含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伏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一直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独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实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责备重申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看法,代表人物是兰塞姆,以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隐含读者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2、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3、伦理批评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形态。
伦理道德批评之所以兴起较早,与人们早期的美学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关,更与古代社会生活中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形成的伦理关系有关。
传统: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现代:欧文•白璧德和保尔•摩尔《伦理学原理》4、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5、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
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如《西厢记》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都是有追求者、被追求者、促进者、反对者、竞争与破坏者这几种类型的行动元。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人格特征构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性和独立性我们称之为“角色”。
6、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广义的文化涵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的审美涵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通行涵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题材。
3.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4.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5.艺术构想: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利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6.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情境中,一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7.艺术概括:作家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个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8.直觉与灵感: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取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做出突破性顿悟。
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的思索,以至达到寤食俱忘的程度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一种可能性的结果9.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观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的展示10.审美理想:也称说呢没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决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知识点(精炼版)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知识点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2.文艺学包括五个分支: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4.文学理论史5.文学批评史。
3.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5.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1.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
2.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的过程。
7.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提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1.文学活动论 2.文学反映论 3.艺术生产论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5.艺术交往论1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性是“自由自觉”。
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展示。
12.文学反映论: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
列宁、毛泽东等人对这一观点有充分论述。
13.艺术生产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有多种意义:1.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2.第二种意义是指实际的创作过程;3.第三种意义心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总:本书主要从第一种意义和第三种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
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并非孤立地存在,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
1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
在此基础上,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
名词解说1、文学活动四因素说美国今世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传统》中提出,以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老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因素构成,这四个因素构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中向前发展的。
2、模拟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发源理论。
它以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人擅长模仿,艺术即发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艺术是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
前者模仿自然、后者模仿社会人生。
3、文学的审美功能任何文艺作品都拥有必定的审美理想,这类审美理想常常能够对于人们的审美兴趣、审美要求、审雅看法、审美能力产生有力的感化和塑做作用。
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功能。
4、客体“自然说”以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以外的自然。
这里的“自然”最先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此后泛指社会生活。
5、案头剧剧本作为一种文学文体,拥有两重性,既是戏剧又是文学,所以,一个好的剧本应当具备戏剧价值和文学价值,对那些没法演出的剧本就叫做案头剧或叫书斋剧。
6、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以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商讨文学的性质、特色、规律、功能、构成和价值,解决文学的基来源理、看法及方法。
包含五大多数的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实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的审美主体性文学这类意识形态饱含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感觉和体验、认识和评论,浸透了主体激烈的思想感情,并且这类感情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或缺的,而政治、哲学、法律这些意识形态是不可以饱含个人感情的。
8、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获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看法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9、诗歌韵律乐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解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睦状况。
10、艺术构想指作家在感知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环绕必定的创作目的,将储藏在脑筋中的审美信息进行艺术办理,对生活中的各样表象进行整合,从而构成新的形象,并安排好情节。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
45.隐喻:指不用喻词,喻体与喻本直接结合的比喻方法。
46.象征:指以具体事物(意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方式,具体表现为不是用词语直接表现而是暗示情感意义的纯意象性抒情话语。
20.艺术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标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2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再现客观现实。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它强调立足客观现实,正视现实,忠实现实,对现实作冷静的观察、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二是写实的方式。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现实型文学具有写实的逼真性。它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它以描写见长,描写不夸张、不变形。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27.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从三个方面理解:(1)记真人真事。它不虚构人物、情节,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2)塑造艺术形象。这是强调其艺术性、文学性。报告文学必须塑造丰满生动的艺术形象,既要有生动、形象的细节描绘,又要有鲜明的性格特征。(3)及时性。它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如果发表不及时,就削弱了它的独特的新闻价值。
4.艺术发现: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5.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6.艺术构想: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1.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 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阐述并强调的问题。
即艺术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艺术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生产成反方向的发展。
两种体现: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比如18世纪德国和19世纪俄国。
说明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3. 含蓄和含混:文学的话语蕴籍性表现在这两种修辞形态。
含蓄是表达上的小中见大,含混是阐述上的一中生多。
4. 艺术生产: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意识形态生产。
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不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
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5.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6.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艺术体验7. 艺术发现: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8.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
易感点/刺激/行动力量9.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文学理论重点名词解释
21、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2、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3、主导性与多样性(略)24、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略)2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略)26、推陈出新(略)27、人民性(略)28、精神生产(略)29、艺术生产(略)30、文学创造的客体(略)31、文学创造的主体(略)32、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33、艺术发现: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34、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35、艺术构思: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
36、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37、灵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38、综合: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39、突出:在创作中,作家调动各种材料加工中心意象或意念,使之比周围其他意象更为明确、清晰,更加与众不同。
40、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中心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的构思方式。
41、变形:作家驰骋自己的想象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创造意象。
42、陌生化:在创作中,作家把与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当成是第一次看见,无法称呼,不得不进行的指称的描写,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
43、即兴: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支配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状况。
44、推敲:在文字操作过程中,作家反复斟酌,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妥帖地传达意象的过程。
45、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和感悟。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1、文学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0、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文学理论教程中的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教程中的名词解释导言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创作与文学作品的理论体系。
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有许多名词需要解释,这些名词涵盖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和重要理论。
本文将逐一解释这些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表述技巧与修辞手法1. 表述技巧:表述技巧是作家用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例如,直接表述、象征手法、夸张手法等。
这些技巧使作品更生动、形象,并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
2.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作家通过修辞手段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修辞手法能够改变作品的语言风格,使其更具魅力。
二、文学流派与文体描述1. 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在特定时期或特定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具有一定特点的作品群体。
例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倾向。
2. 文体描述:文体描述是指对文本的一种分类方法,通常以文本的结构、语言风格等为依据。
例如,抒情诗、散文、小说等。
文体描述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三、文学批评方法与理论框架1. 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方法是研究和评价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论。
例如,注重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内在批评、注重作品本身的外在批评、注重作品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批评等。
不同的批评方法能够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作品的内涵。
2. 理论框架:理论框架是文学理论中的重要理论体系,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路径。
例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等。
理论框架帮助理解文学作品的多重维度和多元解读。
四、文学元素与象征意义1. 文学元素:文学元素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如情节、人物、环境等。
文学元素通过相互关联和互动,构建了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故事内核。
2. 象征意义:象征意义是文学作品中隐喻和象征的含义。
作家用具体的事物代表抽象的意义,以达到通过形象语言来传达思想和情感的目的。
结语通过上述对文学理论教程中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文学理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文本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的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特性。
2.情节情节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所构成的一个事件的进程。
3.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心理过程。
4.召唤结构召唤结构是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所提出的一个范畴,它是指由文学文本中所具有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形成的文本的潜在结构和图式化框架。
8、狭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专指文学理论,它是研究文学活动的性质、特征、构成、创造、接受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9、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10、题材题材是作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的感性材料,它包括储存在作家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和情绪材料。
11、主题文学文本中为作家所执意所表现的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基本思想,就是文学文本的主题,又称主题思想。
13、何谓文学文本的结构?文学文本的结构是指整个文学文本的组织架构,它具有布置全局的作用。
14、何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作家借助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艺术途径和手段的总和。
15、何谓叙述?叙述是作家对人物、事件和场景进行概括地交代和说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类文学发展的早期多用这种表现手法。
16、何谓对话?对话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需要对话的双方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7、何谓独白?独白是人物单独的语言,是个人内心活动的表白,它不像对话那样需要双方的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8、何谓体裁?体裁是指构成文学文本的内容的具体文学样式。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教程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1.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其与人类社会、心理、艺术等方面的关系的学科。
文学理论家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2. 传统批评:也称为经典批评,指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理解的传统方法。
主要关注作品的形式、结构、主题等方面。
3. 结构主义:一种文学理论流派,强调文本的结构和内在的体系。
关注作品的符号、符号系统和符号间的关系,强调文本自身的独立性。
4. 语言学派批评: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对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研究,揭示作品的意义和效果。
5. 后殖民主义:一种文学理论流派,关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文学及其创作与阐释的影响。
特别关注殖民地作家的身份认同、文化冲突等问题。
6. 后现代主义:一种文学理论流派,强调复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等特征。
主张对现实的批判和颠覆,对传统观念和形式的拒绝和超越。
7. 重读历史主义:一种文学理论流派,强调对历史、社会、经济背景的重视。
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8. 敘事理論:关注故事的传达方式、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问题的理论体系。
研究如何通过叙述来构建故事的意义和情感。
9. 形态学:一种文学理论方法,比较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分析作品中的符号和意象,揭示其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10. 历史文化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联系。
通过研究文化和时代的差异和变化,揭示作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以上是对一些常见文学理论名词的简要解释,这些名词代表了不同的文学理论流派和方法,用于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学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
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
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0、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艺术真实,情感把握,形式创造)
11、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
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12、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作家要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
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结构、体裁、韵律、表现手法)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
可见,艺术形式这个概念,从质的规定性上说,它必然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13、诗: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诗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韵律诗与自由诗等。
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14、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清情节的文学样式。
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5、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置身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文学散文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16、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7、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18、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极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称,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它在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创造审美价值、实现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叙事性作品的特征。
21、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个人的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明显特征,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示。
22、文学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
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
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23、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4、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
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
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
(文学接受的发生过程: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从隐含读者到读者阅读)
25、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26、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性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文学接受高潮阶段:共鸣,净化,领悟,延留)
27、文学的净化: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的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概括地说,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28、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29、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30、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或准绳。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包括了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
准绳。
31、艺术标准: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可以说是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艺术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即意蕴批评。
32、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提出。
其核心观点是通过艺术手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的陌生起来,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例如郭沫若的诗歌《凤凰涅槃》中写到:一切的一,芬芳/一的一切,芬芳/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
这样的句子看起来颠三倒四,其实作者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陌生化的语言,让我们更有力的感受到凤凰再生之后的新鲜感、自由感、喜悦感和那种狂欢的氛围。
与陌生化相对的概念是“自动化”言语,就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陌生化:不用习见的“所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以作者
?人物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而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地具体地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的描写不会落入“套极反应”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3、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
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34、文学风格(风格):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35、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6、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
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37、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