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期中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分值:100分)

一 、积累与运用( 共26 分)

1.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2分)

A .滞留(zh ì) 麾下(hu ī) 诘难(ji é) 重蹈覆辙(zh é)

B .旁骛(w ù) 亵渎(xi é) 聒噪(gu ō) 一抔黄土(p éng )

C .睿智(ru ì) 陨落(y ǔn ) 相契(qi è) 廓然无累(gu ó)

D .扶掖(y è) 恣睢(z ì) 别墅(y ě) 庶竭驽钝(sh ù)

2.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 )(2分)

A .脑羞成怒 泥民百姓 断章取义 谀词

B .狼狈不堪 刻骨铭心 无与伦比 嗤笑

C .歇斯底里 根深帝固 怀古伤今 潮迅

D .涕泗横流 一愁莫展 面面相觑 桑梓

3.下边有语病的一句( )(2分)

A .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B .事实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C .在知识的海洋中,使我们感到自己的深深不足。

D .学校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2分)

A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B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C .生活中,人们往往因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乃至完全不同,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的。

D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悄无声息的气候。

5.用正楷字默写(7分)

①帘卷西风, 。

○2《山坡羊·骊山怀古》中,表达主旨的诗句是“ ; .”

3力尽不知热, 。 ○

4 ,只有香如故。 ○

5鸡声茅店月, 。 ○

6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 ○

7陆游《卜算子。咏梅》)写出“梅”高洁坚贞品质的词句 6.名著阅读(5分)

A 相了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扳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1这段文字出自古典名著《 》,文段中的A 的姓名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2在名著中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2分)

③请你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关于A的另一个故事:

(1分)

7.综合性学习(共6分)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茁壮成长。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同学们学习了他的不少作品。为了展示学习成果,班上将开展“读鲁迅作品,学鲁迅精神”的读书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①辨识作品小晴收集了鲁迅的四篇作品,请你帮她选出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故乡》

C.《藤野先生》 D.《阿长与<山海经>》

②拟串联词

串联词一般需要在两个环节中间穿线搭桥,既要关照先前,又要引导其后,渲染蓄势,把活动的两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恰倒好处地调动活动的气氛。

本次读书活动,有介绍鲁迅作品内容的环节。小洋向同学们介绍了《社戏》,接下来将由小云介绍《故乡》

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两个同学介绍的内容衔接起来。(要求:串联词要扣住文内容,60~90字)(2分)

③探究名言

下面是小鹏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请你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概括出三种精神即可)(2分)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8.诗词鉴赏,完成9--10题(4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

10.赏析诗词末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表达作用(2分)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3题。(10分)

克隆快乐

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刻意设计并且营造一种十分悲怆的气氛,目的是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旧俄国社会穷苦孩子悲惨的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沙皇黑暗统治的痛恨。

在课尾时,我满怀伤感地对学生讲述道:“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凡卡提心吊胆好不容易有机会写成的这封信,却是一封无法让爷爷收到的‘死信’,可九岁的凡卡哪里知道这些呀!他依然编织着自己最美丽的梦。这个结局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的失望,凡卡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我从孩子们脸上凝重的表情中享受到了一种成功的愉悦,心里暗暗为自己的“煽情艺术”叫绝,此时我又趁热打铁说:“今天的作业就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下课铃响后,我拿着课本,迈着最轻快的步子回到办公室,期待着孩子们的“杰作”,我知道他们已经有动于衷了。

当我阅读完学生的习作后,惊异地发现大多数学生虽写出了凡卡盼望亲人的急切心情,却没有写凡卡饱受毒打的痛苦和悲惨死去的场面。相反,他们却着力描述凡卡日后生活的幸福。有的写老板突然良知觉醒,改变了对凡卡的态度;有的写一位有钱的好心人收养了凡卡;有的写凡卡成功逃跑,和爷爷一起过上幸福生活……

面对办公桌上的这摞作文本,我迷惑了,茫然了: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写?这明明不符合事实,是我没把当时的历史背景介绍清楚?还是我没把文章分析透彻呢?……一串串疑问像一张张底片被清洗出来,令我无法动笔批阅,于是作文一本都没改,先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再说吧。

第二天的作文讲评课上,学生们愤愤不平的情绪,击溃了我所有的假设。课堂已经没有了先前的平静,孩子们争着表白自己的心声——

咱们班最有爱心的李露露最先发言:“凡卡够可怜的,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他一点点生存的希望?老师,你真残忍,人家契诃夫就不忍心看着他死,所以文章才嘎然而止,你却要借我们的笔让他死。”我哑然了,原来她是这么理解作者意图的,我备课时可从来没这样想过。

腼腆的高阳说:“要是凡卡还活在我们身边,我一定会把自己的棉衣、皮鞋、面包给他寄去,希望他能像我们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

黄子涵没容高阳说完就抢着说:“还有我的动画碟片和游戏机。”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他不好意思地又坐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