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间词话》十则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10单元10《人间词话》十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10单元10《人间词话》十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三页,共62页。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名 词 (m íng cí), 指 深 入 生 活,细致 地 观 察 、 体 验 (tǐy à n )等 。 与 “ 外 ”相对 (2)内今将《军赤外壁托 之服 战从 之(ch名 ì名而bì内词.zh怀,ī 犹zh内豫àn心之)》计 距关 ,动毋 词内. 诸, 侯通“《 鸿纳 门” 宴, 》接 纳
第十九页,共62页。
二、阅读课文第四至七则,回答问题。 3.请赏析“‘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 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我之境”是美的,“有我之境”更是美的。“闹”与“弄”二字都是 作者的主观情绪,其二字透出“有我之境”之美。也因其二字使之成为千古绝唱, 因而,词作的“有我”意境美同样值得推崇。这是王国维在文学史上首次提出和肯 定词作的“有我之境”美。
第十七页,共62页。
【答案】 写境者,即以客观之笔写现实之境。譬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 去秋无际”等。造境者,即以主观之笔写虚拟之境,譬如“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 归”“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等。

人间词话教案

人间词话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附: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1-2。

(6分)(2004年全国Ⅱ卷)
木兰花(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

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①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②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

(10分)(2009年宣武二模)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后期:日后的约会。

记省:记得清楚。

②并禽:成双的鸟,鸳鸯之类。

①这首词上阕写“午醉醒来愁未醒”,此中意味,与柳永《雨霖铃》中“,
”二句的感受相仿佛,令人生出“酒过愁肠愁更愁”的感叹。

(1分)
②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③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

(6分)。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間詞話》十則教案【教學目標】1.瞭解王國維及著名的文學評論作品《人間詞語》。

2.學習王國維的詩歌鑒賞理論,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領會王國維“境界說”中“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的區別與聯繫。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一、釋題,導入新課詞話,即評論詞的內容、形式或記載詞的作者事蹟的書。

由回顧“古之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導入新課。

二、知人論世1、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

我國近代著名的學者,清華研究院開創之初的“四大導師”之一。

22歲前,在家鄉接受傳統教育,卻不喜歡科場詩文,科舉考試時,“不終場而歸”。

1898年後,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學,希望借助西方哲學來解決現實人生中的困惑。

1905年,王國維完成了《紅樓夢評論》。

1908年,開始連載《人間詞話》。

1912年,完成《宋元戲曲史》。

辛亥革命後,政治態度日趨倒退。

1923年,他欣然“應詔”北上,擔任皇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

1927年6月,北伐軍進逼北京,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的昆明湖自盡。

2、《人間詞話》,王國維文藝哲學成熟的代表作。

該書沿用中國傳統的詩話、詞話的形式,將西方的康德、叔本華、尼采的美學觀念和中國固有的詩、詞、曲創作的豐富材料組合,興之所至,隨感而發,形成中國詩話、詞話發展史上以“境界說”為核心的觀點新穎、立論精闢的劃時代論著。

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深遠。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三、學生自讀課文,概括課文所選的十則,涉及到幾個方面的內容?三方面:①總綱,提出“境界”說,概括境界的意義。

②—⑥從不同角度論述“境界”問題。

⑦—⑩談詩人的思想和藝術修養。

四、齊讀第一則,注意理解內容。

問: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義?本則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確: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產生名句;開宗明義,全文總綱。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 教案3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 教案3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人间词话》选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重要的近代文艺美学论著,也是古代诗词曲鉴赏的典范之作。

通读全书,了解基本内容,初步领悟王国维词学、美学理论的民族特色,以及它所接受的外来影响。

阅读《人间词话》,要侧重从作品鉴赏的角度领会其基本理论观点,对书中涉及的古代诗词曲作品有所接触和感知,并用来帮助对王氏理论观点的了解。

【教学设计】为学生选印26则词评及注释。

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相关词评及注释诗词。

写作读书随笔。

课外自学课时:6课时课堂教学:2课时【教学重点】三种境界王国维主要美学观点【教学内容】一、导语设计: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有着超越时空的魅力。

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继承,优秀的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诗话、词话又是浩瀚诗词海洋中里的一叶扁舟,载着我们惬意徜徉。

今天我们就乘上《人间词话》这叶扁舟,荡浆诗词海洋。

【诗话】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形式。

诗话的萌芽很早﹐钟嵘的《诗品》﹐过去有人看作是最早的一部“诗话”著作。

唐人大量的论诗诗﹐更进一步接近了后世所说的诗话,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高度评价了初唐四杰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表明了杜甫的学习态度和艺术追求。

诗话正式出现在宋代。

第一部诗话是北宋中叶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还有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清代诗话在理论批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诗话﹑词话﹑曲话等的一般特点是﹕多数并不以系统﹑严密的理论分析取胜﹐而常常以三言五语为一则﹐发表对创作的具体问题以至艺术规律方面问题直接性的感受和意见。

而它们的理论价值﹐通常就是在这些直接性的感受和意见中体现出来的。

主要代表作有:《诗式》唐释皎然,《二十四诗品》唐司空图,《六一诗话》宋欧阳修,《白石诗说》宋姜夔,《沧浪诗话》宋严羽。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人间词话十则》相关的资料,进行 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1 2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人间词话十则》中 的某个主题或观点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 相启发、互相学习。
课堂辩论
选取《人间词话十则》中的争议性话题,组织学 生进行课堂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锻炼口才、培 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热爱和传承意识
05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则词话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特色
美学思想
通过讲解和分析各则词话,使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如“意境”、“ 风骨”、“神韵”等,并理解这些思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地位。
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欣赏各则词话所展现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的优美、意象的生动、情感 的深挚等,并体会这些特色对于表达诗词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文化传承
强调学习《人间词话十则》对于传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性。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逐则讲解《人间词话十则》内容
第一则
讲解“词以境界为最上”的观点,引 导学生理解境界在词中的重要性。
02
第二则
分析“造境”与“写境”的区别与联 系,探讨词人如何运用不同的手法创 造意境。
01
第五至十则
分别讲解每则中提到的词人作品及风 格特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间词 话》的理论体系。
及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定期收集学生意见
01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
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分析学生反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⑩《人间词话》十则 优秀教案(1课时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⑩《人间词话》十则 优秀教案(1课时4页)

《人间词话》十则谢建青浏阳一中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赏析第三则2.分析“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重点难点理解“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透过意象,结合手法,分析意境,把握情感,使我们解读诗词的一把钥匙。

今天我们来学习《人间词话》第三则,重点分析“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二.诵读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颍亭留别(元好问)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三.名句赏析●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试找出句中的主要意象并分析其意境。

参考答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

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

此刻女子正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

②写因泪而问花。

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

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

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

③花儿一旁缄默,无言以对。

④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总之,该句表现的是独立黄昏、惜春伤逝的“我”,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人间词话》十则 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十则  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人间词话>十则》基础上,学生能够归纳境界的含义及意义,能解释“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内涵,学会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清晰的理解、合理的评价及自我体悟,在理性探究过程中,比较分析“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区别,强化鉴赏者对情景交融的移情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间词话》的品读,受到文化熏染;通过对境界说中重点概念的理解和探究,得到审美感受,逐步形成对立统一、物我对照的思维方法;能结合学习的理论,创造性的把它运用在写作实践中。

重点: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难点:对“无我之境”的理解与鉴赏。

关键:如何分析诗句与理论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谈析评价,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首先我们看一下屏幕上的话:“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这是郭沫若对王国维的评价,是说王国维在中国的词学基础上,引进康德等人的西方美学思想,建立起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学理论,《人间词话》这划时代的论著,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让人仰之弥高,流之弥远。

今天,我们就走近《人间词话》,了解并体悟他的境界说。

(板书:《人间词话》十则境界)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想了解《人间词话》的批评理论,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意,根据课前预习案的内容,找同学领大家梳理一下文章内容。

(找同学展台展示并讲解)从写作时所用的材料看造境:虚构,浪漫主义写境:写实,现实主义从物我关系而言:以我观物:以物观物有境界:写真景物、真感情境界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境界胸襟开阔成为“大家”的艺术修养见识卓越对自然人生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小结:对于有些同学在理解三境界时的不同看法,我想说:王国维先生本来就是截取不同诗词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境界说,所以,如果是你的理解,只要遵循一个渐入佳境的状态,就可以了。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间词话十则》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间词话十则》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师:播放视频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今天的新课。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境界”的含义是什么?文中借晏殊、柳永、辛弃疾词句谈治学三境界,有何特点?
“境界”原为佛学术语。“境界”论诗,始于唐代。王昌龄《诗格》云,“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明清“境界”和“意境”已成为文学艺术评论中普遍使用的术语。
“境界”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来的状况。第一境界以“西风凋碧树”,比喻恶劣形势,只有下定决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能排除干扰,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成功的基础。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描述如何努力奋斗,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执着追求。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指出经过多次周折,反复磨炼,逐渐成熟。三个阶段,多个比喻,不同角度探讨文艺、人生等问题,引人遐想。
3、怎样修养自身,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
第七则,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着追求。第八、九则,开阔胸襟、真切深刻的见识,真性情。第十则,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有所领悟。
“写境”有何区别?
“造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写境”: 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客观自然描写而成,更贴近现实。
小结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境界说”是核心,本文阐释了“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概念,广泛触及了主观与客观、景与情等美学论题,表现了王国维的文学观点及美学观点。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作为高二学生,正处在打基础阶段,部分少数民族国语较薄弱,但对语文充满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从字词入手,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耐心讲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了解王国维,结合具体诗歌对文章研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兴趣和能力。

高中语文10.1《人间词话》十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10.1《人间词话》十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什么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者是否有高下之分? 提示:从作者所举例子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 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欣赏主体带着强烈 的主观感情色彩视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时所营造 出来的境域,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 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欣赏主体为外物所吸引而到达XXX忘 我的状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视察外物,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 目呈现于诗人眼底时,所营造出来的与物俱化的境域,是“无我之 境”。从观物方式及审美感觉看,“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 我观物”,“于由动之静时得之”,给人“宏壮”的美感。“无我之 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于静中得之”,给人“优美”的 美感。两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分,这是因为人很难完全忘却生活之欲 而到达静穆的状态。所以“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到达物我浑 然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但“优美”与“宏壮”是不同的
10 《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是集诗人与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学者,他借用西方美学观 念,依次提出“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 大境域,有小境域”“有‘隔’,有‘不隔’”“有‘客观之诗 人’,有‘主观之诗人’”以及“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 须出乎其外”等一系列观点,为传统的“意境”说注入了新的内涵。 学习本文,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王国维及其著名的文学 评论作品《人间词话》,理解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诗歌鉴 赏的能力。
课标定位 学习建议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 名句,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通过研读《<人间词话>十则》和《<红楼梦>评 论(节选)》,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和“红学”观 点;结合《<人境庐诗草>自序》,了解黄遵宪的诗 歌创作主张,把握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传统文化特 点。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目的: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研读《人间词话》,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观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王国维”。

(学生说“我知道的王国维”,然后老师再补充介绍)(P89)王国维,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

作品:《人间诗话》,一部重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

籍贯是人杰地灵之地——浙江。

(好多艺术家、科学家都是浙江人。

如郁达夫、琦君、徐志摩等)。

他幼年接爱的是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还考中秀才。

青年时代在当时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

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

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再加上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导致他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

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二、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质疑,师生答疑。

四、作业:自选二则研读,要求结合具体的诗歌理解。

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最近在复习古诗词鉴赏,还记得我们在讲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关系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吗?(“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二、研习第三则1、自由读,知大略。

这一段内容主要探讨了两个什么问题?(“有我之境”“无我之境”)2、解读“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看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两句诗里描绘的景物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是这样?(“花不语”“乱红”,雨横风狂,落花飘零,哀伤——因了独立黄昏,惜春伤春的我)(“孤馆”“闭”,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婉——因了饱受羁旅漂泊的我)物本无意,实乃诗人主观情绪的浸染啊(亦可提“移情”)。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人文心声《人间词话》十则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人文心声《人间词话》十则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间词话【教学目标】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理解读者修养与作品解读之间的关系,增强提高个人修养重要意义的认识。

2.理解王国维“境界”的内涵及其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初步形成运用“境界(意境)”来分析古代诗文(部分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二、教学重、难点:领会“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在启发基础上讲授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熟读课文,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

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

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

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

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

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

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

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

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

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

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所选十则《人间词话》,可分为三方面内容: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作者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杨华当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王国维。

2、结合具体诗歌对文章研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研读《人间词话》,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观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研读《人间词话》,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观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设想理解分析掌握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一、知人论世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

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

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

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

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

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

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

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

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

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

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二、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三、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问: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人间词话》十则教学目的: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一、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范仲淹《渔家傲》不错,阅读诗歌就是要去欣赏诗中的景,品味景中的情,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就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深入地研究中国诗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主要收录在他的《人间词语》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间词语》十则,感受这国学家的智慧。

作家作品介绍:(一位同学朗读)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国学大师,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称他是新史学的开山。

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成就甚高。

著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其中《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是其最有影响的著作,融中国传统古典文论和西方美学于一体。

行文流畅自然,见解独特,精辟阐释了“境界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间词话》十则三、1、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境界四、2、围绕“境界”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观点?(你读到了什么?)境界的意义境界有“造境”与“写境”二则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则境界离不开“情”与“景”成功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七则词的境界取决于作家“心”的境界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写出有生气,有高致的作品十则五、3、在第二则中作者说诗歌的境界可分为“造境”与“写境”,那么他们有何区别?“造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高中语文_《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间词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王国维“造境”“写境”的概念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诗词。

2.理解并掌握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概念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诗词。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王国维“境界说”中的“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2.难点:运用“境界说”中的相关理论鉴赏诗词作品,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诵法、探究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图片导入(一组学校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图片之后的感受。

对学生的感受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的这种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主观感受,这就是上升了一个境界,但是大部分人对境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但是有一个人不仅能意会而且能言传,我们读他的作品能使我们的审美品位得以提升,这个人就是王国维。

)2.学习目标:(1)结合文本,理解并掌握“境界说”的基本概念及观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运用文中的观点来评价其他词作。

3.走进作者: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学者。

曾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

4.文本感知:问题(1)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析诗词的核心概念是什么?明确:境界。

问题(2)怎样才算是有境界?明确:真景物、真感情讨论(1)“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体现了怎样的境界?明确:红杏在枝头绽放,呈现出“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状态,呈现出在枝头你追我赶地开放,生怕落后的状态,一团团一簇簇,红的粉的开放在枝头。

红杏开放的不仅繁多热闹,还散发出缕缕幽香,吸引了蜂蝶和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嗡嗡啾啾地叫着。

诗人看到这样的风光,联想到的是春天的生机蓬勃,于是心生欢喜,用了“闹”字将对春天大好风光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问题(3)王国维围绕境界还写了哪些内容?明确: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1.造境和写境例: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人间词话十则》说课稿

《人间词话十则》说课稿

《<人间词话>十则》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人间词话>十则》第一课时。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学情分析、教与学的方法、教学过程等。

一、教材分析:新课标对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要求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理性的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因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也即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1、结合具体诗句理解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领会境界的具体内涵。

2、运用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鉴赏评价具体作品。

二、学情与学法:由于本文属于文言经典研读,学生较少接触论这类文章且不感兴趣,本课针对的高考考点主要是诗歌鉴赏部分,因此,我在引领学生们学习本课之前,先把本课的有关“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章节做重点研读,并将文中引用的古代诗句做个性化解读,最好能形成文字,这样上课会比较顺畅。

三、教法:根据以上分析,为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古诗文能力发展,学习时将采用讲授法,为落实重难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一、直接导入二、基础知识巩固,解释加点词语:(1)有境界则自成高格..(2)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3)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5)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三、诵读课文,思考问题:1、王国维认为什么是境界?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2、什么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合作探究】一、有我之境:《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高中语文《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可编辑ppt
10
Hale Waihona Puke 4、要有表现境界的手法。“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 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 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可编辑ppt
11
1、围绕“境界”王国维提出 了哪些独到的观点?
可编辑ppt
12
2、“造境”与“写境”有何区别?
“造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 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
可编辑ppt
7
怎样写出有境界的作品?
1、(对写作对象要能)所见者真,所知
者深 。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
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
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
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
《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
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
可编辑ppt
18
冯延巳【鹊踏枝】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 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 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 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 千去。
可编辑ppt
19
陶潜【饮酒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可编辑ppt
20
练一练
• 下列境界中,哪句是“有我之境”(?D) • 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B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
风荷举” • C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可编辑ppt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目标】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释题,导入新课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

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

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

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

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

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

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

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

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

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

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

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三方面: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问: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五、齐读第二至六则,联系注释,理解内容。

师:既然作者认为“境界”在艺术创造中起决定作用,那么,什么是“境界”呢?2—6则,作者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境界”问题。

1、第二则从什么角度谈“造境”“写境”的?二者有何区别于联系?明确: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渗透,意即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2、第三、四则谈论什么问题?第三则阐述了几层意思?明确: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层,例举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者的观物方式,二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别。

3、讨论思考:怎么体会“泪眼”一句、“可堪”一句的“有我之境”?怎么体会“采菊”一句、“寒波”一句的“无我之境”?“泪眼”句:无限伤春。

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

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

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

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

“可堪”句:贬滴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

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

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

“采菊”“寒波”二句表面上只有写景,实际上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闲适之情融化于景中,隐藏其下。

元好问的离别之情也融于景中。

概括:情在景上,有我之境。

寓景于情,见情。

情在景下,无我之境。

寓情于景,见景。

迁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无我之境)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化在碧玉,丝绦这美好的意象之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我之境)故国沦亡,“花溅泪”“鸟惊心”是作者“感”和“恨”情感迁移的结果。

4、从第四则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高下之别吗?明确:二者的创造虽有难易之别,但其所创造的“宏壮”与“优美”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

5、朗读第五、六则,什么是有境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境界是真景物、真感情,情景交融;例证法。

6、讨论思考:第六则的两例是怎样“境界全出”的?“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

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春色阑珊的惋惜。

诗人炼字把杏、花都拟人化了。

好像有灵性、情感,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7、本文多次提到“境界”,其内涵一致吗?应该怎样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明确:不一致。

第一则的“境界”,是总说。

2—6则的“境界”或“境”依次是说“艺术世界”“情”“景”“情景交融”等,可见,“境界”内涵不尽相同。

但就作者感受、读者审美角度看,崇尚真切、情景交融是其主要内涵。

六、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作者提出了“境界”说,又在第二至六则阐述了什么是“境界”,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全班一起读第三部分,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二、分析课文,诵读、理解第三部分。

1、第七则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分析这些诗句的比喻意义?“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

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

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要志存高远,广泛涉猎,吸取前人的经验,独辟蹊径,这是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

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孜孜以求,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描绘了在灯如海、花如潮的元宵节时,情人约会的情景。

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

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点评: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

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

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2、第八、九则强调诗人应该有怎样的内在修养方成“大家”?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胸襟开阔、见识卓越。

例证法。

3、如何理解“东施之效捧心”?明确:即东施效颦pín:机械地,仅从外在形式上模仿别人。

思想、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光从形式上去仿照,达不到美的境界,还可能带来丑的效果。

4、第十则作者认为,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

入乎其内,即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写生活,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胸中无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5、作家应该怎样修养自身,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明确:从第七则看,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着追求。

从第八、九则看,要有开阔的胸襟、卓越的见识,要有真性情。

从第十则看,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注意有所领悟。

三、《人间词话》的说理有何特点?形象化,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善于引用古诗词名句来说理,形象生动;二是善于以典型作家为例,增强说服力;善于对比说理,分析透彻,易于理解;四是语言含蓄生动,真切感人。

四、小结学习了本文之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王国维的诗词鉴赏理论,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

否则,不谈当一个好的作家,就是当一个读者也难与有境界的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与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失之交臂。

希望今天的学习能给大家这样的启示。

最后,全班齐读,再一次熟悉巩固。

五、完成课后练习附:板书一、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从不同角度论述→二则:“造境”与“写境”的区别与渗透二→三、四则:“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境界”问题→五、六则:境界是真情真景,情景交融↗诗人的思想→七则: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志存高远→执着追求→终获成功三→八、九则:诗人应有开阔胸襟、卓越见识,修身而成“大家”↘和艺术修养→十则:诗人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第三课时一、自读《红楼梦评论》,感知了解王国维的“红学”观点及其学术意义。

1、第一段,作者指出传统戏曲、小说是怎样的色彩?《红楼梦》呢?2、第二段,作者如何阐明《红楼梦》的悲剧性质的?3、本文有何艺术特点?明确:说理透彻,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运用得当。

二、自读《人境庐诗草自序》,了解黄遵宪在诗歌方面的追求和创作主张。

三、看看“阅读指南”,议议“议论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