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承接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总结
承接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总结产业转移是指将原本集中在某个地区的产业要素(包括企业、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转移到其他地区的过程。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业转移已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和把握当前产业转移的情况和趋势,我单位承接了一项产业转移调研工作。
下面就该项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该项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我国产业转移的形势和趋势,分析产业转移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并为政府制定相关产业转移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1. 焦点小组讨论:首先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调研小组,由经济学家、行业专家和地方政府官员组成。
小组通过召开焦点小组讨论会,就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探讨。
2. 参观调研:通过参观一些已经发生产业转移的地区或企业,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产业转移的效果和影响。
我们前往了广东、浙江等地,参观了一些成功的产业转移案例,与当地企业家和政府官员进行座谈交流。
3. 调查问卷:我们还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更广泛的信息。
我们编制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地区进行了调查。
通过问卷,我们收集到了大量的数据和反馈意见,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调研结果和发现1. 产业转移的动力和原因: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力是成本的推动。
厂房租金、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的上升,使得一些企业不得不考虑将产业转移到具有更低成本的地区。
此外,政策因素、市场要素、资源要素等也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2. 产业转移的影响和效果:调研发现,产业转移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和效果是复杂的。
一方面,产业转移可以带来新的投资、新的就业机会和技术进步,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可能导致资源的流失、环境的污染等问题,给当地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 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挑战:根据调研结果,我们认为未来产业转移的趋势是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这是因为中西部地区的成本优势逐渐显现,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
湖南关于道县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报告
湖南关于道县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报告最近几年来,道县抢抓中部崛起、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东盟等历史性战略机缘,全力加速产业承接步伐,取得阶段性功效。
为了全面了解全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近期,笔者率领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切多家企业开展专题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全县承接产业转移形势喜人、来势看好,但也存在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妥帖解决。
实现回访督办制。
对在检查、调研、考评、信访中发现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下达整改通知书,通过反复的回访督办,敦促整改落实到位。
实践证明,制度与法律的进步,与食物安全事件多发之间,未必存在想象中的关联。
换言之,食物安全问题,需要从更全面、更实际的视角来需求解决之道。
食物安全形势严峻,国家在重办食物安全犯法上的决心很笃定。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一路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物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有关定罪量刑标准。
按照司法解释,利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行为属于刑法规定的在"生产、销售的食物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物原料",最高可判处死刑。
一、道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成效和大体做法妇女参政议政是实现男女平等大体国策、保障妇女政治权利的重要内容,是表现妇女生存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县妇女参选参政状况,进一步探索新时期女性参政议政工作新思路,近期,笔者对宝应县妇女参政议政情况进行了深切调查。
XX 年以来,全县共签约产业转移项目129个,合同引进项目资金232亿元,实际到位86亿元。
目前,已建成项目62个,在建项目42个,准备动工项目25个。
全县初步形成了轻纺制鞋、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科技等四大支柱产业。
一、突出主体作用,提升招商质效。
一是突出专职部门招商。
近五年来,全面明确县经信、商务、驻东莞招商办和2家工业园管委会等职能单位的招商引资任务,对非招商引资责任单位或个人,依照“不压任务,只奖不罚”的原则,鼓励提供招商信息或自主招商。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修订版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
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占沿江城市带%;人口610万,占全省%,占沿江城市带%;XX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占全省%,占沿江城市带%。
《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
**应该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中是必须有所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2、战略意义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有利于完善产业转移体制机制,为国家制定促进产业转移政策提供依据;有利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科学途径,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示范。
关于全县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3月上旬,县政协组织开展了全县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情况调研活动。
调研组深入全县8个镇进行走访,召开县发改委等8部门参加的座谈研讨会,全面了解我县载体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县载体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载体建设情况近年来,我县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全力推进“一核两翼一带”产业布局和“9+1”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强化5个重点工业园区、3个特色工业项目集中区承载能力建设。
1、高标准编制园区规划。
按照“突出特色,找准定位、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思路,落实东向发展、西向联动战略,高标准编制了5个重点园区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区域内产业发展布局。
2、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2010年,县财政支持县经济开发区征地、工程款3300万元,镇级重点园区建设资金2450万元,拨付重点园区规划编制经费300多万元,筹集资金组建了开发区投资公司。
此外,积极发挥县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融资作用,为园区筹集建设资金1990万元。
3、大力气强化园区功能。
含山工业园、县经济开发区及各镇工业项目集中区建成区“五通一平”基本到位,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园区管理与服务能力有所加强,各镇工业项目集中区都确定了负责人,建立了工作服务机制,服务水平有所提高。
4、全方位服务企业发展。
一是争取土地指标。
2010年,解决企业土地指标2100亩,其中:争取独立选址项目用地2个,面积150亩;省级预留用地计划指标项目1个,面积450亩;通过“百日行动”,补办用地手续1500亩。
二是解决用工难题。
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2所农民工培训基地,确定7所民间培训机构作为农民工重点培训机构,建设县镇农民工创业园4个。
2010年,举办用工招聘会2场,为企业招聘员工2454人。
三是拓展融资渠道。
广泛开展政银合作和银企对接活动,扩充县通达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担保规模达2.5亿元;引进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来含设立惠明村镇银行,地方金融体系得到加强。
承接产业转移调研报告
抢抓机遇夯基础承接转移促跨越—关于东至县承接产业转移情况的调研报告东至县地处皖西南,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沿江发展轴的组成部分,三大产业组团有其二。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设,既是东至难得的历史机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主动作为、科学承接,确保示范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一、东至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本情况近年来,东至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战略,不断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初步走出了一条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快速发展的路子。
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财政收入4.5亿元,引进招商引资项目83个,规模以上项目61个,到位资金24亿元。
2008、2009连续两年在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位居二类县前列,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学发展先进县”称号。
(一)着力加强园区建设,提高产业承载力。
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东至县经历了基础落后、发展速度滞缓的窘迫,也经历了“乡乡点火、村村冒烟”发展乡镇企业的艰难探索。
工业经济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乡乡点火、村村冒烟”,工业企业遍地开花,缺乏信息流、物资流、技术流、人才流等支撑,又浪费土地、原材料等资源,不能形成循环产业,建立不了产业集群,不符合集约化经营战略,势必影响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影响全县工业化进程。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东至县着眼长远,审时度势,决定建立大渡口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2月省政府又批准设立了香隅化工园区。
如今,东至县拥有两个省级工业园区和两个市级工业集中区,这在全省县一级当中是不多见的,为东至科学发展、加速崛起和实现争先进位、争创皖江经济强县目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香隅化工园区按照35.55平方公里进行总体规划设计,47.53平方公里进行建设性控制。
规划区分为硝基化工、农药化工、医药化工、生物花工、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品等区块,并规划有仓储、科技研发、机械维修、政务中心、后勤服务等功能区。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完整版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
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
《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
**应该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中是必须有所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2024年承接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总结
2024年承接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总结2024年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总结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转移已成为各国之间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实力快速崛起的国家,也面临着产业转移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有效应对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们组织了2024年的产业转移调研工作。
本文将对此次调研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调研目标和方法本次调研工作的目标是深入了解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和地方发展的影响,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调研,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
三、调研结果分析1. 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发现,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产业转移加快了我国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提升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就业问题、环境问题等。
因此,我们建议关注产业转移的负面影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2. 地方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产业转移给地方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也伴随着一定的挑战。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产业转移加速了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技术人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地方的支持力度,提升地方的综合竞争力。
3. 政策建议针对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和地方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产业转移对技术创新和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建议加大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提升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我们建议加大对老旧产业的淘汰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引导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
(3)优化产业布局。
我们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产业布局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加强环境保护。
产业转移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们建议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我国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湖南关于道县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
湖南关于道县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报告近年来,道县抢抓中部崛起、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东盟等历史性战略机遇,全力加快产业承接步伐,取得阶段性成果。
为了全面了解全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近期,笔者率领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多家企业开展专题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全县承接产业转移形势喜人、来势看好,但也存在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妥善解决。
一、道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成效和基本做法XX 年以来,全县共签约产业转移项目129个,引进项目资金232亿元,实际到位86亿元。
目前,已建成项目62个,在建项目42个,准备开工项目25个。
全县初步形成了轻纺制鞋、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科技等四大支柱产业。
1、突出主体作用,提升招商质效。
一是突出专职部门招商。
近五年来,全面明确县经信、商务、驻东莞招商办以及2家工业园管委会等职能单位的招商引资任务,对非招商引资责任单位或个人,按照“不压任务,只奖不罚”的原则,鼓励提供招商信息或自主招商。
二是强化县级领导招商。
县“四大家”主要领导、“推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织招商小分队,每年至少5次赴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开展密集招商,对接洽谈投资合作。
三是严格规范项目引进。
对每个拟引进项目组织专人考察,经所有成员单位审批同意后,再进入合同洽商和签约环节,切实提高招商项目质量。
2、挖掘资源优势,提升产业水平。
一是立足优势产业抓承接。
始终坚持依托县内已形成的电子信息、轻纺制鞋、生物科技、先进制造等支柱产业,发挥以商招商作用,着力引进上下游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二是立足优质资源抓承接。
加大了对县内非金属矿产、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精心包装项目,主动对外招商,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是立足优良人脉关系抓承接。
经常组织到各地召开老乡联谊活动,主动联络在外打工的道县籍老乡,使他们积极为道县招商引资搭桥牵线。
3、夯实园区平台,提升承载能力。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工业园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开发建成6平方公里,形成“两纵三横”的路网大格局,全部实现“七通一平”,建成标准厂房80万平方米。
皖江各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皖江各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池州市委调研组为推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根据市委的统一安排,由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负责同志带队,组成七个调研组,近日前往芜湖、安庆、马鞍山、巢湖、宣城、滁州、铜陵七市进行了考察学习。
调研组重点了解了各市示范区建设启动情况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发展举措等内容。
一、各市推进示范区建设基本状况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后,尤其是全省动员大会召开以后,皖江各市立即行动,迅速启动,抓紧动员,积极争先,全面展开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志在成为此次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的“主场、主角”。
目前,各市示范区建设与我市基本齐头并进,工作思路和举措各有特色,多有创新。
一是领导重视干劲足。
安庆市成立了安庆承接产业转移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组长;成立了规划指导委员会、区域合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各专项产业规划的制定、评审,负责研究制定促进区域合作的专项政策措施;实行重点项目专题调度会,采取“一事一议”办法。
芜湖市成立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正式办事机构,选调专人,具体协调办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事宜。
巢湖市成立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集中区建设指挥部,抽调专人,单独办公,具体负责集中区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
铜陵市成立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指导委员会,组建一套专门班子,专题研究解读示范区规划,研究制定符合铜陵实际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承接产业转移的用地政策、支持产业转移的金融政策、财税政策、外来务工人员户籍管理社会保障政策、支持铜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政策、人才引进和培训政策等。
二是超前谋划行动快。
马鞍山市于2月10日召开动员大会,出台了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拉开示范区建设的序幕;安庆市在去年8月份,就组织起草实施方案,邀请省发改委专家对《规划》进行辅导解读;已召开动员大会,出台了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滁州市于去年4月份,委托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编制《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目前,已拟定实施意见。
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一、做法在2月2日省召开的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后,芜湖市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截止目前,该市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示范区规划》的宣传。
该市把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翻印成单行本,印发全市党政机关、开发区、工业园区以及相关企业,并邀请专家学者作辅导报告,让机关公务员、企业主了解、熟知《示范区规划》的内容;市属媒体开设专栏,分专题进行解读,让全社会知晓。
二是着手编制《具体实施方案》。
目前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各方意见,待市委、市政府审定后,于3月底前按期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是分解了年度发展目标。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根据皖发[2010]3号文件确定的《示范区规划》2015年主要目标进行分解,细化落实到县区、开发区和有关市直部门。
四是超前做好园区扩容升级前期准备工作。
新年一上班,市委、市政府就开展县区工业园区集体调研,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督促各县区的工业园区超前做好转型升级论证、规划修编调整、申报材料起草、资料归档等前期准备工作,待国家政策许可在第一时间抢先申报。
五是抓重大项目开工。
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项目定于本月26日举行开工典礼,邀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参加,打响示范区建设第一炮。
该项目分两期建设,首期投资60亿元,将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光电产业化基地,并将建设全国一流的LED研发和试验中心。
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全国第一、世界前列的LED外延片、芯片、研发和试验基地。
芜湖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用足用活政策,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
试行土地集约节约使用管理的有效办法,探索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建立适应转移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财税、金融、要素等方面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外交通能力。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情况调研报告》我市紧紧围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目标,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创新招商模式,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管理机制,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一)引进项目的基本情况202x年至202x年6月份,全市共签约产业转移项目1543个。
其中:10亿元以上2个、5-10亿元25个、1-5亿元167个、5000万-1亿元194个、5000万元以下1155个。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709个、食品饮料业102个、新能源产业42个、电子信息业和生物医药各32个、其它产业618个。
在签约的项目中,大型项目256个,受金融危机及其他原因的影响,已正式落户我市的大型项目178个,合同资金72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7个。
截止目前,已建成项目41个,在建项目84个,准备开工项目53个,到位资金总额253.62亿元。
在正式落户的178个大型项目中,工业项目124个,农业项目25个,旅游项目21个,房地产项目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个,其他产业项目7个,涉及各行各业。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成效1、提升了区域发展经济总量。
202x年底,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34.65亿元,202x底增加到418.45亿元,净增了183.8亿元,增长78%,增幅由全省排名第3位上升到第1位,大幅度提升了我市的区域经济总量水平,保持了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早日建成鄂南经济强市奠定了基础。
2、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202x年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2.8:42.8:34.4调整为21.5:43.2:35.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39亿元,增长27.3%,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43.18亿元,增长15.7%。
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今年上半年,产业结构又进一步得到改善,一产业比例下降、二、三产业呈上升趋势。
2024年承接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总结
2024年承接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总结2024年,我单位承接了产业转移的调研工作,本文对此进行总结。
本次调研工作旨在了解产业转移的整体情况与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一、调研目标与方法本次调研的目标是了解产业转移的整体情况、地理分布、影响因素、政策效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调研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在全国范围内对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了广泛调研,并梳理了相关数据。
二、调研结果分析1. 产业转移整体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到,产业转移现象普遍存在,涉及的行业广泛,主要包括制造业、服务业、传统产业等。
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成本压力、市场需求等,转移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2. 地理分布分析: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这些地区具备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良好的交通条件和较低的土地成本,对产业转移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3. 影响因素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人力成本、资源环境等。
政策的支持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市场需求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人力成本和资源环境是选择转移地的重要考虑因素。
4. 政策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一些地方政府针对产业转移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财政补助、税收减免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转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也有部分企业反映政策执行难度较大,需要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支持。
5. 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行业数据的分析以及专家的访谈,我们发现未来产业转移的趋势将更加注重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企业将更加注重转移后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政策建议根据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2.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制定个性化的支持政策,让政策更加精准地服务于企业的实际需求;3. 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转移后的可持续发展;4. 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转型,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
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一、做法宣城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先行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集聚区、苏浙皖边界地区新兴生态型中心城市、面向长三角的“三基地一枢纽”(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加工基地、旅游文化基地和区域性综合枢纽)、带动皖南山区综合开发发展的示范区。
一是加快集中区建设。
规划建设皖东南集中区(以宣城经济开发区和宣州经济开发区为基础,设立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的皖东南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区)、物流园区(5平方公里)、高教园区(10平方公里)、铁路站场及站前新区(10平方公里)。
二是进行组团发展,主要是宣郎广宁工业组团和泾旌宁宣生态经济和旅游文化组团。
三是进行带状开发,主要是环状旅游带、沿边经济带和承东启西综合开发带。
在建设集中区、组团发展、带状开发的格局下,重点承接十大产业,即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建材原材料(包括铜制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轻工纺织、综合能源、旅游文化休闲、物流和以光电、光气、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等为主的部分高新技术。
目前该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主要措施是八项:一是定于26日召开动员大会,出台《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细化示范区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是成立领导小组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跑省跑部,密切与长三角等地政府、开发区、企业的联系,加强多边和双边合作,加强横向对接。
四是编制专项规划。
修改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集中区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区详规、重点产业规划。
五是研究配套政策。
在融资平台、土地改革、商务成本、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六是加快项目建设。
七是加强宣传推介。
八是建立考核机制。
关于加快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调研报告5月11日至14日,县政协开展了加快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情况的调研。
调研中,深入到与承接产业转移关联度较高的环峰等5个镇,实地察看了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现场;在各镇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听取镇政府、工业园区和部分企业法人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了研讨会,认真听取县发改委等16个经济主管和服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已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是加快安徽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也是推进我县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县已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推进新跨越、建设新含山”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实施“工业强县、东向发展、城乡联动”三大战略,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2亿元,财政收入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3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7.5亿元。
镇级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县8个镇中有7个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
(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我县位于安徽中东部,处于南京、合肥、马鞍山、芜湖等大中城市的中心,距离不超过100公里,均在1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内,同时,还是合巢芜工业走廊和皖江经济带T型交汇点。
更为重要的是,沈巷集中区与我县铜闸镇一河之隔,林头、铜闸为重要的延伸区。
此外,境内巢宁路、合巢芜高速和正在建设中的合马高速成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要道。
(三)支柱产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县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形成了建材及新材料、机械铸造、食用油、纺织、日用瓷等五大支柱产业。
目前,全县水泥年产量达500万吨,油脂产能达35万吨,铸件产能达30万吨,酒类产能达22万吨,陶瓷产能突破亿件。
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一、做法安庆市提出建成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两个基地,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成为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正在做的和下一步做的工作:1、以规划为引领,做到规划先行。
安庆市正在编制“6+2”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各个县区也在制定相应的规划,各个园区制定专项规划。
各个规划都落实到具体的产业、项目和企业上,《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发展目标、思路,在各个专项规划中都必须有所体现。
所有的重点专项规划,都要求在年内完成。
力争通过规划的引领,培育“6+2”产业(石油化工、轻工纺织、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建筑建材、农副产品、服务业、新兴产业),建设若干个“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产业支撑。
2、以园区为载体,推动园区整合升级。
安庆市提出“一区两片多点”开发模式。
“一区”主要指铜池枞产业集中区,“两片”就是《规划》中的安庆产业组团、铜池枞产业组团;“多点”是指在池州长江大桥到铜陵长江大桥之间,以横埠工业园为依托,形成增长点;在安庆长江二桥和望东长江大桥之间,以化学工业园区为依托,形成增长点;各个县区以现有园区为依托,6个组团推进,形成多点开发。
安庆现有13个省级开发区,有一定基础,但也存在着主导产业不突出、承载能力较弱的问题。
安庆提前考虑推动园区扩展升级,对全市经济开发区进行“二次发展规划”。
主要是,支持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尽快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探索以国家级开发区名义对城区各园区进行整合;推动安庆化学工业区与现有的大观循环经济园区融合发展、扩容升级,建设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计划建设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产业承接集中区。
3、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允许先行先试。
提倡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做结论。
在园区合作共建方面,提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实行股份合作、全权托管等形式,建设一批园中园、托管园和共建园,推进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尝试在GDP统计、税收分成、环境容量方面建立共享机制。
巢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巢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一、做法巢湖在示范区建设中,自我定位是“主场、主角”,视此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决战、决胜”的机遇,力争抢占高地,先行先试,努力打造江北产业带和城市密集带,使巢湖成为全省特色明显的承接产业转移核心示范区。
1、设立组织领导机构。
2010年2月8日,巢湖市成立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集中区建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单独办公,具体负责集中区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
同时,该市还拟成立巢湖市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编制相关配套规划。
为确保示范区各项建设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序推进,该市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委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编制了《皖江城市带(巢湖段)空间利用总体规划》,目前已经形成初稿。
同时,正在组织编制巢湖集中区建设规划、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规划、沿江城镇体系规划、沿江水利设施规划、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
《巢湖市贯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讨论稿)已经草拟,正在征求意见。
3、启动集中区建设。
2009年11月,经过认真调研,比选方案,巢湖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集中区建设的工作意见》,提出了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开发建设、强化政策支持等四个方面13条措施,推进集中区建设。
巢湖集中区地跨姥桥、沈巷、二坝等三个镇,布局建设面积200平方公里,形成“533”的发展思路筹划总体框架,即:重点承接新型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工、高新技术和现代物流五大产业;大力发展姥桥、沈巷、二坝三个组团;建设和县滨江新城、沈巷生态新城、二坝新型化工新城。
4、加强开发区建设。
将开发区和集中区同步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进一步编修巢湖经济开发区等7个省级开发区总体规划,调整和扩大开发区范围,进一步加快巢湖市经济开发区汽车配套产业园等4个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开发区引资承载能力。
关于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近日,省委副书记梅克保、省政府副省长何报翔带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和商务、旅游、海关、检验检疫、口岸、发改、国土、经协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到湘南三市专题调研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建设情况。
调研组先后到郴州、永州、衡阳三市的10个县(市)、区,考察了11个园区,走访了42 家企业和项目单位,就示范区建设问题与三市分别进行了座谈。
通过调研,掌握了示范区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了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思路。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去年10月湘南地区正式获批全国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如何扎实有效推进示范区的建设,打造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全省三大板块全覆盖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成为省委、省政府极为重视的一项重点工作。
自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在郴州市召开全省扩大开放暨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以来,省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湘南三市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顶层设计基本成型。
5月11日,省政府批准了《湖南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6月8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规划”和“若干意见”基本勾勒出示范区建设的顶层设计。
推进机制方面,由省发展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示范区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在省商务厅,由省商务厅、省发改委负责示范区建设的日常工作;实行“省统筹,市为主”的工作原则,省直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政策创新、争取国家部委支持、重大项目协调等相关工作;湘南三市政府作为示范区建设的主体,负责示范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支持政策的落实、建设项目的推进等各项具体工作。
发展规划方面,明确以科学承接、互利承接、绿色承接为导向,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构建便捷高效、功能完备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升能源、信息、通关、物流等保障配套能力,打造衡阳、郴州、永州等“三极”和京港澳沿线产业集聚带、二广沿线产业集聚带、泉南沿线发展带、厦蓉沿线发展带等“四带”,因地制宜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现代服务业,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平台、跨区域合作引领区、加工贸易集聚区和转型发展试验区。
有关石嘴山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调研报告样本
搭乘产业转移东风力促经济转型大业——相关石嘴山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调研汇报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 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大势所趋, 也是西部地域加紧本身发展关键契机。
中央制订出台《相关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意见》, 为西部地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交来了东风。
为深入探讨本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 市XX局专门成立调研小组, 组织开展了题为“相关石嘴山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研究”专题调研。
调研小组采取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走访企业、开展座谈等方法, 经过两个多月调查研究, 较为全方面地掌握了相关情况, 并在深入分析、研讨基础上, 就本市加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作提出了含有较强针对性意见、提议。
一、本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础情况至9月30日, 本市共引进东部产业转移投资项目466个, 实际到位资金累计251.28亿元, 分别占同期全市招商引资项目数量和到位资金51.2%和56.2%, -到位资金年均增加32.9%。
经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引进了中粮集团、中盐集团、浙江正泰、江苏阳光、无锡尚德、江苏雨润等很多著名企业落户, 建成了一大批经济效益好、技术水平高投资项目, 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统计数据看, 多年本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含有出以下鲜明特点:一是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快速扩大。
, 本市引进东部产业转移项目到位资金40.35亿元, 为55.17亿元, 大幅增加至94.81亿元, 三年间年均增加32.9%, 今年前9个月则达成60.94亿元。
和此同时, 产业转移项目到位资金其占全市招商项目到位资金比重也逐年提升, 从48.0%、49.9%提升至62.0%(详见表1)。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规模快速扩大, 显示出其在本市招商引资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关键地位。
表1: 多年东部转移来石项目数量和到位投资金额情况(截至9月30日)二是产业领域关键集中在“三大产业”。
近四年来, 本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中, 能源化工、新材料和机械装备制造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项目数量所占比重分别为30.9%、8.8%、7.5%, 累计占47.2%;到位资金比重则分别为43.2%、16.4%和6.6%, 累计占66.2%(详见表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FS-DY-20449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
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
《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
**应该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中是必须有所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2、战略意义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有利于完善产业转移体制机制,为国家制定促进产业转移政策提供依据;有利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科学途径,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示范。
**地处皖、鄂、赣三个中部省份交界,地理位置独特,可以发挥更大范围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效应;**市是皖江城市带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域,壮大**经济,打造皖江城市带新的增长极,不仅是有效改变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现状,整体推动皖江城市带加速发展最为现实的措施。
也是有效激发**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更好地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任的重大举措。
建设示范区不仅有利于**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为加快崛起提供政策保障;还能够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加速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壮大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更有利于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设示范区的优势区位条件比较独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市东临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西接武汉等中西部重要城市,是沟通皖、鄂、赣三省并连接上海、武汉两大经济区的枢纽。
随着近年来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管道等快速、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南京至**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更成为连接长三角快速通道。
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生态环境优良。
**地域广阔,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境内沿江滩涂、丘陵等可供产业发展的空间承载能力强;**文化底蕴深厚,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素质较高,且用工成本较低;**地貌类型多样,江湖广布,森林覆盖率高,环境容量较大。
岸线优势突出,开发潜力较大。
**市拥有247公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适于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一二级岸线73.3km,其中尚未开发的岸线所占比重达60%以上。
**港是安徽省长江北岸唯一的深水良港和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港口腹地资源丰富。
优良的岸线和港口条件为发展大运量、大耗水的重化工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特色优势逐步显现。
**的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装备与制造、轻纺、建材等产业为主,其他产业如:旅游、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不断发展壮大的格局,这种格局形成了较为齐全的技术、人才储备,有利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承接产业转移。
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产业发展平台不断完善。
“双百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8平方公里,城东新区和北部新城框架基本形成,县城和建制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开发区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拥有省级开发区11个,近期总体规划面积180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4.6平方公里,远期总体规划面积近300平方公里。
区域合作日趋紧密,开放力度不断加大。
**是较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与国内各地区经济合作密切,尤其与长三角地区经贸往来密切,近两年从长三角地区引进资金近300亿元,占总量的比重超过60%。
三、面临的制约和挑战应当看到,**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人均经济指标在全省相对落后,经济总体实力和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扩张速度不快,产业链尚未形成,领军作用不强;民营经济发展不足,产业水平和结构层次较低;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分散,资源开发效率不高,产业空间集聚优势不够突出等。
尤其是在在解放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等主观方面更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是城市与区际竞争导致对产业发展要素的争夺、占领和控制将更趋激烈,对我市产业综合竞争力形成了新的挑战;二是环境容量和资源能源的约束矛盾将日益凸显,给我市产业发展将构成新的压力;三是国家产业与空间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对我市产业发展方式将提出新的要求。
四、建设示范区的几点思考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是“产业”,中心任务是“承接”,着力点是“园区”。
必须从**实际出发,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1、加强前期争取、谋划工作,打好“政策牌”。
示范区规划的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关系到沿江各城市中长期的发展方向,将对现有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调整和影响。
我们必须抓住当前相关规划正在编制的关键期,努力将我们自己的发展思路纳入到国家、省层面的规划中。
这样有利于我市有针对性的开展争取政策支持工作,承担更多的承接任务;超前谋划好符合发展方向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确定发展的重点项目,有效避免和降低因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也有利于我市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政策造势,提高知名度,扩大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
真正做到一步领先、招招在前。
2、明确定向和定位,打好“产业牌”。
按照《**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纲要》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各区域的产业结构,整合产业发展资源,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打造**自己的产业高地,凝聚**的产业“灵魂”。
紧紧围绕加速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主导产业的目标,以更广阔的视野,深入研究国际及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资本向内地转移的类型与特点,深入分析我市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提出更具前瞻性、贴合性的承接产业方向,提高产业承接的有效性和主动性。
同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扶持、承接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理念,切实转变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构建产业链开展招商,突出园区招商、项目招商和产业招商,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促进招商引资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完善载体保障,打好“园区牌”。
承接产业转移,园区是主战场。
必须用更大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把承接的平台做大做优做强,推动园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园区发展的动力,也是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要求。
必须加大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新的开发模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在领导班子配备、干部交流、分配制度等方面要实现新的突破。
要有效防止园区体制向区外现行行政体制的回归现象,遵循精干、高效的原则,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一园多制”、“企业化经营”等不同办法,开发建设园区。
要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发展理念,从“工业集中区”向“产业集聚区”转变,着力打造园区发展的新优势。
4、创新体制机制,打好“环境牌”。
**承接产业转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受到思想观念保守、发展环境不优等诸多制约,更面临着来自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的首发点在于真正解放思想。
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和崛起的速度。
解放思想不能依赖于“改良式”的,而是需要“变革式”的。
必须冷静地思考、客观地查摆,切实解决思想解放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与群众需要联系不够的问题。
创新体制机制的着眼点在于有效接轨。
一是要主动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勇于承认、敢于吸纳、善于借鉴,特别要借鉴长三角地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形成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我们自身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法,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使我们的体制机制更加接近于长三角,努力营造“宾至如归”的产业发展氛围和条件;二是主动了解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和需求,剖析自身的差距和问题,找准方向和对策;三是建立多层面的协调对话机制,协调利益分配,解决制度性障碍,促进共赢。
创新体制机制的着力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理顺产业发展思路、协调产业关系、吸引积蓄人才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破除自身有碍于产业发展壮大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机械式工作方式,摒弃顽固的官本位意识、等级意识、唯权意识等等,创造性、灵活性地运用政策,才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Foonshion图文设计有限公司Fonshion Design Co., Ltd第11页/总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