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间及佛教艺术中的马

合集下载

【藏传法物擦擦详解

【藏传法物擦擦详解

【藏传法物擦擦详解1-擦擦在藏传佛教中,擦擦是无数璀璨艺术瑰宝中的一朵奇葩。

它是广大僧俗信众寄托自己心愿的圣物,被普遍供奉于神山、神殿、寺庙旁,或者江河湖泊之中,也有的供奉在大路中央或者交叉路口。

人们为了存放擦擦方便,还专门修建了一种叫擦康的建筑。

还有的擦擦要按着宗教仪轨装藏于大佛像的体内、佛塔里;还有的擦擦为人们随身携带,当护身符。

总之,擦擦和玛尼石、经幡等一起,被人们当作祈祷人生的重要途径。

是世界人文宝库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擦擦一词的发音来自梵语,其意是指泥制小佛像。

就其质地而言,一般讲,擦擦都是用泥土制作的,土质越好,制出的擦擦的质量就越高。

制作擦擦前,必须先准备好凹型模具,这些模具有铜质的,也有铁质的或者木质的,由于要制作的擦擦各式各样,模具也呈千姿百态。

制作擦擦时,只需将湿泥巴填入模具中制出泥坯,晾干后即是擦擦。

但是这些泥制擦擦并不结实,一般制好泥坯后还要经过烧制,使小泥佛变成小陶佛,这样,擦擦就变得即结实又美观了。

除了原色的擦擦外,也有彩色的擦擦,如黑色、红色、蓝色,也有将泥擦擦外表绘以彩画的彩色擦擦,使擦擦更显丰富多彩。

由于地域的区别,其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熟悉的人只要看擦擦的土质、烧制程度、外观形状、颜色等,即可分辨出这是哪里制作的擦擦。

泥土是制作擦擦的基本材料,并不是唯一的材料,也有混以其他比较贵重材料的,如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砗磲,蜜蜡,名贵药物,大师体液等,这样的擦擦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擦擦还因其制作者的不同,造像粉本的区别,存世量大小的不同也决定它品质和意义的差异。

擦擦历史一般认为从公元七至九世纪开始至今。

其中经历了一个漫长演化过程。

因其材质易取,制作条件约束较小,从古至今遗留下了不少的文化艺术精品,尤其是明清时期制作的普通擦擦,存世量相对还是很大的,这些擦擦为民族宗教宗教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毕竟因为其存世量相对较大,并且工艺精致,材质考究,宗教意义殊胜者又相对较少,目前收藏价值并不大。

藏族民风民俗

藏族民风民俗

藏族民风民俗民风民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子女,西藏以其博大、宽广、神圣养育了勤劳善良的藏民。

藏民以他们特有的文化快乐的以自己的方式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刚进藏的汉族干部,要适应高原环境,首先要过生活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

顾名思义,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盐三种原料做成。

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艺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奶油。

提取的方法既简单又别致:先将鲜奶加温煮熟,晾冷后倒入圆形木桶中,桶中装有与内口径大小一样的圆盖,中心竖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圆盘,打酥油者紧握本柄上下捣动使圆盘在鲜奶中来回撞击,直到油水分离。

这个过程就叫做“打酥油”。

牛羊奶经过这样捣打后,其中的油质浮出水面,将它用手提出。

压装于皮翼中,冷却后便成酥油,现在,手摇牛(羊)奶分离器已经逐步代替了手工捣制的旧工艺。

喝酥油茶时还有一套喝茶的规矩。

客人坐好后,主人取出茶碗端放在面前,恭敬地将酥油茶斟上。

倒茶前将茶壶轻轻晃荡数下,意将壶里的茶搅均匀。

饮茶不能太急,不要一口喝干,且不能发出响声。

主人对客人的茶碗总是添的满满的,以表示礼貌。

如果自己不想喝了,就摆着不要动,等告别时,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当地饮茶习惯。

酥油茶营养非常丰富,喝后还能生津止渴。

青稞酒是藏族人都喜爱喝的酒,是自己用青稞酿成的一种度数很低的一种家制酒。

青稞酒制作简单,先将青稞洗净煮熟,稍加降温后加进酒曲,装进木桶或淘罐加封发酵3-4天后,在加一定比例的清水,几天后便成了清爽可口的青稞酒。

每当亲戚、朋友团聚或客人来访,主人都要给客人敬三杯酒,客人用无名指沾少许弹向空中,以示敬天地神,最后小喝一口,添满,再喝一口,如此三次,然后满杯喝干。

如果你端着酒杯不喝,主人会认为你客气,便要唱起祝愿你的父母、家人、朋友的祝酒歌,直到你把此杯酒喝完。

若你真的不会喝酒,主人也不会为难你。

西藏审美文化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藏民族大学

西藏审美文化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藏民族大学

第一章测试1.1933年,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讲述二战前一架英国飞机被劫持到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其原型就是藏传佛教中想象出的未来理想王国香巴拉。

()A:对B:错答案:A2.大卫·妮尔是法国著名女藏学家,她在西藏的经历记录在《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这本书中。

()A:对B:错答案:A3.创下了中国拍卖历史上最贵艺术品纪录的作品,是藏传佛教题材的明代永乐年间的()A:壁画B:雕塑C:绘画唐卡D:刺绣唐卡答案:D4.沈卫荣教授认为,在当前的西藏文化热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即()A:神话化或香格里拉化B:世俗化C:妖魔化D:民间化答案:AC5.我国当代消费文化非常关注西藏文化,其原因是():A:国际文化趋势影响B:市场经济繁荣C:西藏文化富于魅力D:民族传统文化勃兴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从文化的角度讲,“西藏”这个概念就等同于西藏自治区。

()A:错B:对答案:A2.藏文化圈的中心是以拉萨、山南为中心的地区。

()A:对答案:A3.藏文大藏经分为以下几个部分():A:松绷(杂藏)B:怛特罗(密续)C:甘珠尔(佛部,正藏)D:丹珠尔(祖部,续藏)答案:ACD4.西藏传统的文化观将知识体系分为十类,总称为十明文化,即十大学科,也叫十学。

传统上分为五大明和五小明。

()A:错B:对答案:B5.由于对程式化绘画方法的强调,西藏传统绘画不能对于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现实主义反映。

()A:对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学术界认为,对于西藏苯教的形成产生了影响的是()A:景教B:琐罗亚斯德教C:耆那教D:摩门教答案:B2.日土县任姆栋岩画点发现的豹子逐鹿图,是受斯基泰文化中鹿石艺术风格影响的产物。

()A:对B:错答案:A3.拉萨的大昭寺是尼泊尔尺尊公主仿照印度寺庙样式,在松赞干布的扶持和文成公主的帮助下设计建造的。

(对)被称为“藏文字圣”的是():A:宇妥·云丹贡布B:禄东赞C:拉脱脱日年赞D:吞弥·桑布扎答案:D4.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中,被称为觉沃佛,在藏传佛教的信仰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宗教意义。

西藏民俗体育的内涵、特点与发展

西藏民俗体育的内涵、特点与发展

卷第

�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 0 年 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0
西藏民俗体育的内涵
佘静芳
, 特点与发展
(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湖南岳阳 414000 )
� � � � � � ( 0)
民俗事实上构成了人的基本体育生活和群体的基 本体育文化, 任何人 , 任何群体在任何时代都具有 充分的体育民俗, 有生活的地方就有丰富的体育民 俗� 民俗体育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以
拜等祭祀活动中, 就产生了与藏民族文化相适应的 斗剑 , 耍梭镖, 摔跤 , 刀术 , 射箭 , 赛马 , 赛牦牛等民 � � � � � � ( 0 ) 俗竞技体育 吸引 , 推动 , 渗透 , 融合, 感染 , 凝聚, 净化等多种方 (二 ) 西藏民俗体育有其稳定性和延续性 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 西藏的民俗体育是指藏 民俗体育一经形成, 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 民族自古以来在民间传承, 并在体育领域中形成风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西藏民俗体育内涵, 特点研究, 认为西藏民俗体育受藏民族文化的影响有其稳 定性和延续性, 是集体的参与 � 西藏民俗体育还具有民族礼俗 , 农牧区, 娱乐性与健身性以及宗教的特点 等� 提出要充分认识西藏民俗体育在西藏经济社会中的价值, 才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西藏民俗体育的不 断发展� 关键词: 西藏民俗体育; 内涵; 特点;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 852.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8388 (2010 ) 01- 0053- 03
一, 西藏民俗体育的内涵

源于远古的神秘——民间纸马艺术溯源及造型初探

源于远古的神秘——民间纸马艺术溯源及造型初探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源于远古的神秘——民间纸马艺术溯源及造型初探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美术学指导教师:***20071101第一章纸马溯源一、纸马名称纸马也叫甲马,是一种古老的木刻版画,也是一种人类原始信仰的物质显现载体、思想的传播媒介。

古时用于祭祀,以五色纸或黄纸制成,上面印有神佛像,祭神时焚之。

清赵翼《陔余丛考》;“营时画神像于纸,皆有马以为乘骑之用,故日纸图3陕西招魂娃娃图1内邱纸马图2云南纸马人马平安马也。

”不过纸马上的神仙均有乘骑。

虞兆泷《天香楼偶得》记:“俗于纸上画神佛像,涂以红黄彩色面祭祀之,毕则焚化,谓之甲马,以此纸为神佛之所凭依,似乎马也。

”如今在河北内邱境内和云南白族还能看到这种人骑于马上的纸马。

(图1图2)在陕西的千阳还有一种吉时遗留下来叫“招魂娃娃”(图3)的剪纸也是人骑于马背。

当地人在祭祀活动中将这种纸马焚化说是能够“通神”。

因而我们不难看出在这几“人骑马”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和原始的宗教色彩。

二、马具龙性马作为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古入心日中,马具有龙性,龙和马是可以互变的。

《周礼》言“马八尺以上为龙”;《山海经·图赞》说“马实龙精,爰出水类”:《吴承恩诗文集》讲“马有三分龙性”;《西游记》里的白龙马,真实身份是一条龙。

另据史料记载,修弥国有“马如龙”,“腾虚逐日”的说法;汉宣帝时,使臣至大宛,“得名马像龙而还”;天宝年间,“有马生龙驹……身有鳞而不生毛”;唐明皇时,曾得到过生着龙鳞的异马一匹。

后来,明皇西幸,这匹马在咸阳西跳入渭水化为龙,泳游而去;贵州有一个养龙坑,泓阔渊深,潜藏灵物。

初春时,云雾晦冥,有物蜿蜒,若与牝马交接,”必产龙驹”;等等。

另战国的燕下都双龙纹半瓦和河南邓县出土的北朝时的马龙画像砖《行龙图》(图4),是马成为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重要的实物之证。

前者的龙头,差不多就是马头:长长的,吊吊的,鬃发上扬;后者除头上挺一只龙角外,几乎就是奔马的图4行龙图北朝形状:头抬着,鬃飘着,胸挺着,蹄奋着,气宇轩昂,线条流畅。

解析西藏民俗传播方式

解析西藏民俗传播方式

解析西藏民俗传播方式□刘新利概念解析民俗传播。

传播学中的“传播”侧重横向的交流、交往,民俗学中的“传播”侧重纵向的传承,民俗传播是民俗学和传播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所以民俗传播学中的“传播”应该是既有纵向的传承又有横向的交流、交往,所以民俗传播,就是指民俗的传承和交流。

因为民俗有世代相袭的特点,而这就是民俗传播的一种方式,即传承,而民俗的传承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和其他文化事项及其他形式的民俗有横向的交流,所以又表现出传播的另一种方式——横向的交流。

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是民俗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没有传播就没有民俗。

民俗的传播,就是时间上的传承、空间上的交流。

西藏民俗传播。

西藏民俗传播就是西藏民俗的传承和交流。

西藏民俗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播符合人类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但民俗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所以又有它特殊的规律,而西藏民俗以特有的高原风采在中国民俗中独领风骚,西藏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因为西藏民俗本身的独特性而显得与众不同。

西藏民俗传播的独特性以人为载体的动态传播。

民俗传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人为载体的动态传播。

民俗的主体是人,它的传承也是以人的语言(口语)和行为作为传播载体的。

西藏的民俗传播这一特征更为明显。

西藏在大众传播到来之前,所有的民俗都是依靠人来传播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其主体都是人。

西藏的文字产生于吐蕃时期,但西藏在和平解放之前一直处于农奴制社会,普通的藏民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更遑论掌握语言文字,所以,几乎所有的西藏民俗都是依靠人的口语和行为代代相传。

这些传承者除了普通民众还有民间工匠和民间艺人,他们是专业的民俗传承者,如唐卡的制作者、民间说唱艺人,他们对西藏民俗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就是民间说唱艺人的杰作。

《格萨尔》的突出特点不仅在于它的规模大、篇幅长,更在于它还是一部至今仍被广大群众和艺人所传唱着、不断丰富着和传承着的活形态的史诗。

西藏图案孜巴在现代服装上的运用

西藏图案孜巴在现代服装上的运用

西藏图案孜巴在现代服装上的运用作者:常乐常卫民采守宽来源:《设计》2019年第10期摘要:为了发扬西藏传统艺术与文化,抢救西藏民俗艺术,分析了孜巴图案的由来。

在魏晋时期,从印度、中亚等地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经不同时期的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中国联珠纹风格。

在青海都兰墓出土的丝绸上的联珠纹,其结构为两联珠之间以纽相连,两联珠之间的兽首纽首次出现,并以兽首纽纹为联珠纹中心的结构成为藏地联珠纹的主要形式即孜巴。

文章以孜巴在藏地的应用为主线,探讨孜巴在藏地传播中呈现出异于内地的不同风格,体现藏地联珠纹的象征含义。

根据孜巴在服装中的运用,表现藏式联珠纹的装饰形式和文化理念,为西藏本地宗教图案的传承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案联珠纹西藏宗教创新设计中图分类号:J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5-0132-03Abstract: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art and history of Tibet and to;rescues the folk art of Tibet. To analyze the history of the pattern“ZiBa”. Since;the Buddhism coming to China, the technics and decoration of pattern in India andCentral Asia introduced to China together. According to the style, structure and;the decoration between the two circles of the original peal-linked pattern. Making;a summary of the different thoughts and backgrounds of the inland and Tibetan. In;inland people liked the circle style as basic pattern structure and people in Tibetan liked;the cherish pearl andmeaning of the pattern. Also we can have the evidence that;two areas have their own way of patterndesign. According to the application of“ZiBa” on the costume, to express the decoration form and symbolization and to offer;the reference for the native pattern innovation design in Tibet.Keywords: Pattern linked-pearl;motif Tibetan Religion Design引言图案是藏族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寺庙中还是居民居家中,图案是藏民不可或缺的装饰素材,从藏式的建筑,到居家的坐垫,从烧火的炉子到盛水的水壶,从服装装饰到项链、腰刀的装饰,图案的装饰意义充斥在藏民的生活中。

西藏地区的宗教概况

西藏地区的宗教概况

西藏地区的宗教概况目录猕猴变人的创世神话1自然崇拜 1 西藏文化中女性崇拜因素和遗存 1 灵魂崇拜 4 巫术与巫师 5 征兆与占卜 5 藏族原始宗教活动方式 7 血祭 7 西藏原始的自然宗教---苯教 7 藏传佛教概述 8 藏传佛教教派的形成与演变 9 藏传佛教的组织制度 9 佛教四谛 10 皈依与灌顶 10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 13 严谨规范的寺院仪制 15 喇嘛教与六字真言 18 藏传佛教禁忌范围 19 其他宗教—盐井天主教史略 21 宗教的民间交流 22案例教学之一西藏宗教系统介绍文字材料猕猴变人的创世神话相传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给一只由神变来的猕猴授戒律后,命它赴西藏雪域高原修行。

这只猕猴来到雅砻河谷的山洞中潜修慈悲菩提心。

这时,一个女魔引诱它说:“我们两个结合吧!”猕猴回答:“我是观音菩萨的徒弟,受命来此修行。

如与你结合,就会破了我的戒行。

”女魔说:“你如果不同我结合,日后我必成为妖魔的妻子,并生下无数魔子魔孙。

届时,雪域高原将成为魔鬼的世界,万千生灵将遭残害。

”猕猴听后遂返回普陀山,请示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说道:“这是上天之意,是吉祥之兆,速去与女魔结成夫妻。

”猕猴与魔女结成伴侣后,生下了6只小猴,它们在果林中各自寻食生活。

3年后,当猕猴前来探视子女们时发现,它们已繁衍为500只,林中果实即将枯竭,生活凄惨。

老猕猴便再度返回普陀山求助于观世音,并遵圣者之命从须弥山取出天生五谷种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经耕作便长满各种谷物。

猴子们因为得到充足的食物,尾巴变短逐渐成人,这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先民。

猕猴变人的故事,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并记录在古老的经书中,遍绘于壁画上。

西藏的泽当,就是以“猴子玩耍之地”而得名。

泽当的藏族人会告诉你:那猕猴住过的山洞,就在附近的贡布山上。

离泽当3公里的撒拉村,是藏族传说中的第一块青稞地。

至今,每逢播种季节,人们都要到这里来抓一把“神土”,祈求神先保佑丰收。

自然崇拜对自然的崇拜,是藏族原始宗教观念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保护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保护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f)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民间文学类、民间音乐类、民间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杂技与竞技类、民间美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等10个类别。

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相应的,对其进行保护的难度也比较大,笔者认为,对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理论上的分类研究非常必要,搞清楚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将它们对号入座,然后再进行深入调查、展开研究,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防止走弯路,走错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逐步确立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使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展下去。

限于篇幅,本文在进行分类研究时仅仅介绍西藏最重要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一)口头传说和表述1、神话藏族的神话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藏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最为著名的有:藏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猕猴神话、青稞种子的来历、天和地是怎样来的、大地和庄稼的由来、始祖神话、化世之龟、灵猴繁衍之人种、十二丹玛女神、长寿五姊妹、念青唐古拉山神、雅拉香波山神、阿尼玛卿大山神、年保叶什则山神、阿米年青山神、纳木错、北斗七兄弟星、载世巨象、龙神青蛙、火焰虎神、龙神雷公、化世大鹏鸟王、洪水滔天、狗皮王子、种子的来源等。

2、传说西藏有很多记载吐蕃历代赞普的传说,其中,松赞干布之前的赞普传说神话色彩极浓,如聂墀赞普从天降落人间、没庐年德茹赞普娶龙女为妃、妃食蛙而恢复青春、王食蛙而得麻风病等。

西藏传统音乐的分类

西藏传统音乐的分类

西藏传统音乐的分类萨迦寺主殿壁画中的神女在演奏“特琴”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西藏社会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其音乐也长时期停留于固有的传统形式。

从分类上看,音乐理论界一般把西藏的传统音乐分为四种类型:即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戏剧音乐。

此外还有一种三分法,就是将戏剧音乐归类为民间音乐。

宫廷音乐西藏的宫廷音乐,一般特指西藏在上世纪中叶的布达拉宫供云乐舞之音乐,也包括各地寺院大活佛宫廷内的供云乐舞之音乐。

尽管在吐蕃王朝时期曾出现有“赞布古尔鲁”,但因只限于歌词而未见其音乐(乐谱),故尚待考证。

供云乐舞的音乐可分为三种类型:——“嘎尔”(舞蹈)音乐,它是一种自由、宽广而悠长的歌舞音乐,常由“苏呐”(管乐)、达玛鼓和竖笛等乐器来演奏。

——“嘎尔鲁”(歌曲)音乐,它是一种旋律优美、典雅的“嘎尔鲁”歌曲,常有扎念琴、扬琴、“毕旺”(弦乐)、笛子、“根卡”(弦乐)等乐器担任伴奏。

——迎送鼓乐及轻奏乐,属于纯器乐曲,其中迎送鼓乐常有“苏呐”、达玛鼓和竖笛等乐器演奏,而轻奏乐常有竖笛和达玛鼓两件乐器演奏。

宫廷音乐在西藏传统音乐中属于格调较高的一类,它表现的内容往往是宗教或对宗教带有歌颂性内容。

过去,供云乐舞的表演者均为男性,以示宗教的圣洁、神圣性。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在西藏传统音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无论从品种、数量上看,还是从内容之丰富程度上讲,无论从覆盖面上看,还是从表演频率上讲,它都居西藏音乐四大类之首。

从体裁上分,民间音乐又可分为歌舞类、民歌类、劳动歌曲类、说唱类和器乐类五种。

——歌舞音乐。

西藏享有“歌舞的海洋”之美称,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歌,载歌载舞就成为西藏音乐的最大特点之一。

这一特点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所致。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每当唱起歌的时候就情不自尽地跳起舞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成为一种惯例。

一来,以“舞”将歌曲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来,以“舞”将达到取暖的效果,这也是西藏歌舞艺术特殊的功能所在之一。

浅析西藏玛尼石堆

浅析西藏玛尼石堆

浅析西藏玛尼石堆摘要】玛尼石刻就是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此文从玛尼石堆的内涵、起源、制作方法和作用等几个角度出发,对玛尼石刻做一个全新而又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玛尼石佛教苯教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2-046-02玛尼石堆是在藏区十分常见的宗教现象,其本身不仅承载着藏传佛教的宗教教义,同时也汇聚了藏族人民民间雕刻艺术的结晶。

藏族玛尼石堆是由刻有文字和图像的石头堆积而成,玛尼石刻泛指雕刻在石块上的佛语、造像和图符。

一、玛尼石堆的内涵玛尼石堆是藏族同胞在他们认为有灵性的地方用石块和兽骨等堆垒起来的简易祭坛。

在西藏地区存在很多被西藏人称为神山圣湖的山川与湖泊,如冈仁波齐雪峰、玛膀雍湖。

其形成也与西藏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关。

西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南倚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北靠昆仑山,东接横断山脉。

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也孕育了其独特的地理地貌。

藏族将玛尼堆称为曼扎(曼陀罗)或石供。

藏族的这一称法与玛尼石堆的材料来源十分相关。

为什么要将这样的石堆称为“玛尼”,这里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张虎生在《西藏石刻文化》一文中认为:“‘玛尼’可意译为‘祈祷’。

” 主张“玛尼”是其对石堆功用的解释。

认为石堆是用来祈祷的,所以用“祈祷”来命名。

另一种是毛君周在《浅谈西藏玛尼墙石刻和泥塑艺术》一文中主张:“玛尼石多为六字真言,六字真言前三字为‘嗡、嘛、呢’,按藏文读音即是‘玛尼’。

” 毛君周主要是从玛尼石石刻的内容出发来解释玛尼石名称的来源。

在内容上玛尼石堆主要有三大划分标准,即:宗教、艺术、形势。

按照宗教教义的标准玛尼石堆分为五类:一、佛,菩萨与高僧大德的造像;二、本尊护法神像;三、忏悔与祈祷;四、符咒与警句;五、整本全文经篇。

以艺术风格分为四类:一、昌都地区的线刻图像和通体经文的阴阳刻;二、前后藏地区的线、面、画结合的线浮雕;三、阿里地区的卵石剔刻;四、藏北地区的石画。

西藏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

西藏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

西藏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西藏,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这里自然环境独特,民族文化丰富。

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既有壮丽的山川,又有众多的湖泊,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同时,这里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拥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详细介绍西藏的特点。

一、自然环境1.1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临四川,南接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西连新疆,北靠青海、云南。

全区面积120.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

1.2 高原地貌西藏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誉为“世界屋脊”。

高原地貌特征明显,山势雄伟,山脉间多起伏平缓的盆地和谷地。

1.3 气候特点西藏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全区大致分为三个气候区:藏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藏东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和藏北高原寒带干旱气候区。

全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但降水量较少。

1.4 水资源西藏水资源丰富,全区湖泊众多,河流纵横。

主要湖泊有纳木错、羊卓雍错、巴松错等。

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湄公河、怒江等。

水资源为西藏农业、畜牧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5 动植物资源西藏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珍稀物种。

野生动物有藏羚羊、雪豹、棕熊、野驴等。

植物资源丰富,有各种高山植物、草原植物等。

此外,西藏还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如藏红花、冬虫夏草等。

二、民族文化特点2.1 藏族文化藏族是西藏的主体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藏族文化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文化等。

其中,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族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2.2 宗教信仰西藏宗教信仰主要以藏传佛教为主,此外,还有本教、伊斯兰教等。

藏传佛教在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大量的寺庙、经轮、佛像等宗教设施和艺术品。

2.3 民间风俗西藏民间风俗独特,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藏历年、转山、朝圣等。

此外,藏族服饰、民居、饮食等方面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佛教,基督教艺术图示对比

佛教,基督教艺术图示对比

基督教艺术佛教艺术美术包括佛教绘画、雕刻、塑像等。

古印度阿育王时代所立石柱,柱顶有狮子、象、牛、马、宝轮等雕刻,庄严华美(参见彩图插页第1页)。

当时还建有许多石塔,以藏佛舍利,外绕石栏,镌刻浮雕图案。

在巴雅、贝德萨、巴尔胡特、桑奇等地,早期佛教的建筑、雕刻达到很高的水平。

犍陀罗佛教艺术汲取古希腊、罗马艺术精华,创造出释迦牟尼的各种形象,颇具特色。

埃罗拉阿旃陀石窟的艺术一直脍炙人口,是印度引为骄傲的"艺术之宫"。

以上这些佛教艺术,对亚洲各国都发生过重要影响。

中国佛教艺术,先是仿效印度,后来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

初期在丝绸之路上,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受印度佛教美术影响较多,但同一题村,其内容和表现方法已有所不同。

梁代张僧繇的佛画,创立了"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佛画,创立了"曹家样"。

曹画的人像,衣服紧贴全身而显露曲线,他所创造的风格,后人谓之"曹衣出水"。

到了隋唐时代,佛教美术已经中国化。

吴道子在长安、洛阳画了300多幅佛画,人物奋袂,衣裙飞舞飘动,富有运动感,后人称为"吴带当风"。

敦煌莫高窟等唐代壁画,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代表。

在雕塑方面,北魏至隋唐,创造了规模巨大的石窟,以云积山的唐代彩塑,更具中国特色。

宋元以后,佛寺盛行泥塑佛像,亦为中国佛教美术所特有。

藏传佛教美术,既与汉族地区佛教美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又受印度、尼泊尔佛教美术影响,独具风格。

拉萨的布达拉宫,藏有大量佛画与金铜佛像以及刺乡与木刻的板画佛像,都带有西藏地方特色。

青海塔尔寺以各色酥油制作的酥油花,更是一种特殊佛教美术作品建筑主要为佛教寺塔。

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

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

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

藏族石刻艺术概述

藏族石刻艺术概述

系第四世活佛乳必多吉在 1359 年路过宗喀、凉州时,曾在以前萨班住过的朱必 第寺讲法。1360 年他到了大都后,又为元顺帝父子授金刚亥母灌顶,并传授方 便道,约在 1364 年启程返藏,途中曾在甘州附近建立了一个大寺,也有塑像的 记载。 噶玛派的影响和势力于此时又有显著扩大,它的代表人物黑帽系的活佛已 经成了中央在政治上需要注意的人物。到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得银协巴时,永乐帝 赐名如来(藏语即得银协巴) ,并封大宝法王(1407 年) ,所受礼数高于明封格 鲁派的大慈法王、 萨迦派的大乘法王。由此确立了噶举黑帽系活佛宗教领袖的地 位,直至 16 世纪黄教取而代之。 11 世纪至 15 世纪间是噶举派与萨迦派交替地在河西流 行时期,15 世纪后成为革新教派格鲁派的天下。皇家对于藏传佛教的这种倡导 在河西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关这些传法活动至今可见的石刻造像遗迹有: 西夏崇宗天祐民安五年(1094 年)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仁宗乾祐七年 (1176 年) 《黑水河桥救碑》 、杂木寺岩刻。杂木寺位于古城乡八五村兰家庄, 原西夏人集居地,寺院在 1927 年地震后重修,68 年拆为林厂,72 年自然毁。据 村民回忆,原有一塔,塔底部、上部是圆形,高约 20 米。现只有残塔基,塔基 下保存有线刻造像。造像的面积约为 1.7 米(长)×1.5 米(宽) ,上下两排, 上排五座佛像,下排四座佛像,中间是相背的或相对的吻唇马,另在左边下部还 残存,二座造像看不清,右下有藏文刻字,上排佛皆无头光、背光,跏趺坐于莲 花上,座背有拏具;下排存四佛,有头光、背光,跏趺坐于莲花上,座后无拏具。 要提及的是,这里的拏具是四拏,与马蹄寺北寺第七窟之造像的靠背相同,宿白 先生认为“四擎组合不仅早于格鲁派流行之六拏,亦早于至正二年(1342 年) 创建之居庸关永明寺过街塔基门券雕饰之五拏,而同于大德十年(1306 年)松 江府僧录管主八为《碛砂藏》补雕扉画上之四拏。 ”因此,杂木寺的崖刻时代约 在西夏末与元初年。永登县连城镇显教寺、妙因寺、鲁土司衙也存有部分明代藏 传佛教内容的石刻,尤其以妙因寺多吉仓殿的砖刻为最精彩。另有炳灵寺 168 号外南侧西夏文岩刻,莫高窟下寺元至正八年(1348 年)建六体文真言碑等, 它们是研究西北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十分宝贵的资料。 藏传佛教通过凉州这一桥梁,促进了汉藏、蒙藏之间的 文化互动。它向内地的进一步东传,使内地出现了十分优秀的藏传佛教石刻。 最东为辽宁阜新海棠山摩崖石刻造像。海塘山(现称海 棠山)密教造像是清代阜新地区第二大寺普安寺之遗存,据《阜新县志》载:建 寺年代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 ,由章嘉二世阿旺洛桑却丹建设,造像始于乾 隆年间约 18 世纪 70~80 年代,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约 100 多年 的时间内逐渐完成的。 造像风格大至可分为四大类, 即一线刻; 二浮雕加阴线刻; 三浮雕;四高浮雕。③据当地老人说,当时还有双身像, “文革”时都毁掉了。 内地最北部以昌平居庸关过街塔基为代表。 过街塔始建 于元至正二年(1342 年) ,完成于至正五年(1345 年) ,其上原有三塔,现已不 存。塔基门券壁面上雕刻有藏传佛教之内容,券顶是五曼荼罗,两侧斜面是十方 佛,十方佛之间是千佛,门券两壁正中雕《佛顶尊胜陀罗尼》和《佛顶放无垢光 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罗尼》经之约略,门券两壁的左右隅分别雕四大天王, 门券南北两券面各雕“六拏具” ,券面足部各雕交杵。④ 最南地区认为是杭州飞来峰元代石造像, 这批造像是保 存于内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造像。至元十三年(1276 年)正月, 元军入临安成,为了对这一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进行思想上的控制,以

旃檀:菩提树--白旃檀树--暴马丁香旃檀

旃檀:菩提树--白旃檀树--暴马丁香旃檀

旃檀:菩提树--白旃檀树--暴马丁香旃檀话题:旃檀情感诉求母亲的塔尔寺菩提树祁寿殿内白旃檀树暴马丁香素有“西海菩提树”之称,在八达岭森林公园丁香谷有2万多株。

暴马丁香与常见丁香有明显差别,它们属于高大乔木,花香浓郁,每年六月盛花时节,花香溢满山谷,所以丁香谷也被称为北京夏季“最香的山谷”。

菩提树原产印度,印度人称之为毕波罗树。

此树属桑科常绿乔木,树高可达10~20米。

叶子为三角状卵形,雌雄异花,但雌雄两花均着生于一紧闭的花托之中,不为人们看见。

所以,人们常称之为无花果。

相传藏族地区佛教大师宗喀巴诞生以后,在他出生的地方长出一棵白旃檀树(暴马丁香树)。

它根粗叶茂,树上生有约十万个叶子,每个叶片上都能自然出现一尊狮子吼佛的形象,就连树皮上也会出现许多天然身像及字迹,故名“衮木”(意为十万身像)。

这棵不寻常的白旃檀树(暴马丁香)被佛教信徒誉为菩提树。

在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宗喀巴在西藏学经,他父母由青海去信,催他回乡探亲。

宗喀巴收信后考虑:回青海路途遥远,影响学经,决定不返故里。

于是派弟子送去信一封及用鼻血绘成的个人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一轴。

信中说:“若在我出生的地方,以十万尊狮子吼佛像及菩提树(暴马丁香树)为中心,建一座佛塔,则如同亲晤儿面。

”他母亲收到此信后,十分悲恸,便将两尊画像虔诚供奉。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在其信徒的资助下,依照宗喀巴大师的嘱咐,以白旃檀树(丁香树)为中心,建了一座佛塔叫塔尔大灵塔。

后因塔之盛名,于明嘉庆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又在建塔的地方造了一座寺院叫塔尔寺。

寺内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大经堂等十余座大型建筑,富丽堂皇,光彩夺目。

该寺昌盛时僧人达一千余名。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棵奇异的丁香树距今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此后,暴马丁香就被西北一些地方的佛门视为菩提树了。

这其中,除了传说和宗教信仰的缘故外,还跟丁香树能够适应当气候条件,生长状况良好,而且姿态端秀,花色淡雅、香气浓郁,是吉祥、幸福的象征,能表现佛门的兴盛荣昌。

西藏舞蹈发展简史(中)

西藏舞蹈发展简史(中)

西藏舞蹈发展简史(中)西藏艺术研究?2002?3m蜘孙啦如妇妇舞蹈艺术●公元十一世纪(1043—1123年)蔽历第一绕迥年间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讯师,着名高僧,宗教宣传家米拉热时,藏族民间舞蹈走向综合性发展.米拉热巴的祖先出生在藏北的琼波(现昌都丁青县境内)氏家族中.他本人出生于吐蕃贡唐地区(现日喀则吉隆县境内,原属阿里地区).他早期学会本教咒术,后来改信了佛教,为了表示身,语,意皆供奉上师"净除罪障",他给着名佛教大译师玛尔巴修房盖楼,种地干活,经历了九次大的磨难,经受了难以忍受的考验,终于感动了玛尔器.予曩把龛鄱密宗法的修炼方法传?4授给了他,成为其大弟子.他身穿单薄布衣,就能抗御严寒,故称"热巴"(即穿布衣者).后来他遍游西藏各地,弘扬佛教教义,收徒传法,扩大噶举派势力,进而达到"利益众生"的目的.涌现了日琼巴,达布拉杰等许多着名弟子,终于成为藏传佛教噶举派一代宗师.米拉热巴自幼喜爱唱歌,又有一副好嗓子,大家都爱听他唱歌,晚年他成为名僧以后,便借片】诗歌的形式,向众弟子,信徒宣传佛法,创作了不少醒悟道性的诗歌(即道歌),在藏族文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米拉热巴在西藏民间舞蹈史上也有显础*‰协州**‰州婶舞蹈艺术●着的功绩,他把本教的"手鼓","香"(铃),"牛尾"等法器,吸收古代图腾舞和本敦巫舞以及本教"羌姆"中的素材,用道歌的形式,创排了热巴舞蹈."香","手鼓"是本敦巫师使用的一种法器或乐器.只要巫师使用这种法器必有舞蹈.牛尾是早在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当时是各部落的胜利象征.据林芝地区林芝县白巴乡的着名热巴艺人介绍:"早期的牛尾不染颜色,后来受佛教的影响持红色牛尾.而且早期戴面具."热巴是铃鼓舞(中间插入韵白,有吉祥祝词,颂扬米拉热巴嬉谑观众等内容),杂【}n,民间歌舞"谐"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歌舞艺术.后来又加进了属于戏曲雏型的杂曲短剧的形式.代表性的有《贡布夏羌姆》和《阿曲那古麦久》等.其中《贡布夏羌姆》就是说米拉热巴教化众生的故事.米拉热巴为何创排热巴舞有这样一般故事:米拉热巴向玛尔巴大师求法时,玛尔巴为确定是否传其密宗教法,让米拉热巴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和考验,在洛扎地区盖洛扎赛康古夺寺(玛尔巴的主寺,有九层楼高)时,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盖起来,到了晚上被妖魔拆毁.这时米拉热巴组织了108个人的热巴队,进行表演以吸引进而镇魔,当跳起一鼓点时盖起了一层楼;跳起三鼓点时盖起了三层楼;跳起六鼓点时盖起了六层楼.跳完九鼓点时九层楼全部盖完.这四种鼓点和现在热巴舞中的一三六九鼓点确实是不谋而合.热巴主要流传地在藏北的东部和昌都一带,但历史最悠久和具有影响的是属丁青热巴队.这和米拉热巴的祖籍及本教有密切关系.米拉热巴的祖先是琼波氏家族,琼波即今日丁青县也有人称琼波丁青, 琼波当地人解释为"鹃鹏",在热巴男性舞蹈中的很多姿态造型是直接模拟昆鸟鹏展翅,翱翔和落地的动作多处可见.如"果希羌姆","琼希羌姆"是其传统的代表性舞种之一.它是表现鹃鹏的强劲与好斗性格的,这段一般不轻易表演.而鸱鹏是本教的崇拜神,在南卡罗布着的《西藏远古史》(1990年4月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中这样写到:"昆鸟鹏象征着火的功能,本教远古时期鹏鹏是威震四方的神灵,认为它是温度,火力,及其一切智慧能力的唯一源泉,故此,鹏鹏理解为火的功能".后来吸收到藏传佛教的神中,现在的羌姆中有昆鸟鹏舞,而且各寺庙的包括布达拉宫的金顶上都有昆鸟鹏展翅的铜像等.另外在佛本斗争中本教失败并大部分本敦徒流放到西藏的边远地区,而后逐步建立寺院扩大教徒.1997年在丁青县考查时据该县宣传部长介绍:"丁青县共有六十四座寺庙,其中六十二座是本教寺院."可见,到了后期西藏边远地区的本教势力相当雄厚.因此,热巴舞从西藏的中部由本敦徒带到西藏东北的边远地区之后,又结合当地的民问舞蹈和本教羌姆并不断发展和创新.今天发展到带有一定情节已初具戏剧雏型的歌舞.热巴有歌舞韵白,短剧,而传统藏戏也有歌舞,韵白,剧情,而且表演形式,舞蹈动作,某些服饰和技巧基本相同,因此,热巴舞蹈与藏戏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有拉萨的藏戏和康区的热巴之说.公元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萨迦班智达?贡嘎坚参时期,西藏文化艺术又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萨迦班智达?贡嘎坚参是一位维护祖国统一的先驱者,他天资聪慧,学识渊博,文彩华丽的着名学者.他一生着有《分别5●I舞蹈艺术蜘蜘iji‰‰‰‰蜘蜘灿蜘‰始三律义论》,《正理藏论》,《语言学概要》, 《构词法之花》,《藻词汇编》,《因明智库》, 《医疗八术》,《诗词修辞》,《学者入门论》, 《萨迦格言》,《乐论》,等等.内容涉及宗教逻辑,语言,医学,修词,音韵,乐理等方面.特别是《乐论》,是藏族重要经典音乐理论着作,作者系统总结了元代时期藏族音乐的艺术经验,对藏族传统音乐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归纳.对作曲,作词,演唱方面发表了精辟的见解.对演唱者演唱姿势,发声方法,气的运用,面部表情,感情变化,音的强弱,吐字要求等方面有了具体的理论要求.对演唱姿势在《乐论》中讲:"唱鲁体民歌要露骄矜相,站立着用手托住腮帮;唱祭祀歌曲要净身,眼下视;虔诚地做美好跏趺状;唱悟因缘歌曲要用手势,并要蹲坐或美好坐姿;唱忏悔歌要带羞愧,下跪合掌以表示谦恭."演唱感情的变化在《乐论》中讲:"唱愉快的歌要表现出欢喜之情……受伤时的歌声如生起信仰,互相钟情如被爱神花箭射中,唱祭祀歌曲如吉祥之花朵,净恶之音似被盐硷河洗冲."对作词在《乐论》中讲:"对有功德的以笃信表示敬重,对具备智慧者以问规矩表示敬重,对有教养的人以行礼表示敬重,对出身高贵者说敬语表示敬重,对年长者以侍奉表示敬重,对财产富足者以恭维表示敬重."由于当时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声乐和器乐的高度发展,对西藏民间舞蹈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因为西藏民问舞蹈是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有歌就有舞, 有舞必要歌,歌舞结合是藏族舞蹈的一大特征.当时不但有歌舞这种艺术形式,而且对舞者的装饰打扮也有很高的要求.在《乐论》中这样写到:"什么地方有缠头和净发,以及翩翩起舞和乐声悠扬,那里就不会6有苦恼和悲哀,因此音乐受到世人的赞扬".书中还说:"不论愚蠢之辈是何等丑陋,不论卑贱者如何匮竭资财,只要在音乐方面有一技之长,在人群中就会如装饰大放异彩.对智者愚者男人女人等等,全都以之为美的乃是音乐".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歌舞在西藏人民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可见当时人们对艺术作品的需求和对社会的作用有相当高的认识.认为艺术学识渊博者,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表达人们的理想和认识社会的最好形式.而"愚昧无知"是贫穷的表现,财富再多也会失去,只要有文化艺术修养的人,才是众人中最"富有"的,是理想的象征.可见人们那时就已认识到只有物质生活而没有精神生活,不是幸福美满的生活,有了幸福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两者齐全,才是幸福美满的象征.萨迦班智达?贡噶坚参不但精通声乐,器乐,而且对藏族民间舞蹈也颇有研究.他后来着的《智者入门》(1981年6月民族出版社出版)中对藏族民间舞蹈有专门的阐述,并把"舞蹈九技"(妩媚姿态,豪迈姿态,可厌姿态,凶猛姿态,可笑姿态,恐怖姿态,恻隐姿态,威武姿态,温和姿态)这一形象生动的内容变成"诗歌写作九技",要求诗舞一样,舞蹈象诗一样形象生动富有诗意;诗象舞蹈一样优美动人,以情感人.而且舞蹈的步伐,手的动作,音乐等配合上也有具体的论述.在《乐论》中讲:"顺应舞步动律等曲子,只能称他们为随合乐,这样说才合乎世间常情并使所有人都感到美好." 详细论述了西藏民间音乐,舞蹈的基本要求,特点规律,审美观念,美学特征,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等等.这些论着的产生对西藏民间舞蹈的分类,规范发展,创新起到巨_瓒帆舶舶舶舶舶舞蹈艺术●大的推动作用.《乐论》和《智者入门》成书于七百多年前,那时西藏地区就诞生了这样两部音乐, 舞蹈论着,详细记述了西藏人民的音乐,舞蹈历史,对当时西藏人民的音乐,舞蹈实践有一定的理论概括.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是第一位,它填补了我国音乐,舞蹈史领域的这段空白.这两部论着对于今后西藏音乐,舞蹈文化的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公元十三世纪,元代帝师,爱国主义法王,蒙文新字的创制者八思巴时期,是萨迦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最昌盛的时期.萨迦派,自十一世纪以西藏款氏家族为中心创立的一教派.到了十三世纪中叶,代表西藏各派地方势力归顺元朝,西藏地区的萨迦政权与元朝正式建立了政治关系,阔端授予萨迦班智达统治卫藏十三万户的权力.公元1253年忽必烈召见八思巴,拜八思巴为帝师.1260年忽必烈称帝.授八思巴为"灌顶国师"兼管总制院,使八思巴成为元朝中央政权的一名高级官员.八思巴受元世祖忽必烈创制"蒙古新字"之命, 由于他自幼聪颖,博学无厌,而且先后两次人京广泛地接触了蒙古贵族和西藏各地的僧俗人士.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生活阅历, 给他创制"蒙古新字"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后他成功地创制了"蒙古新字".并广泛流行应用,为中原及藏蒙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先后两次往返于萨迦和祖国内地之间,主持规划和建立了元朝在西藏地区各级行政机构,派官设治,调查人口,设驿站,军站,征收赋税,处理纠纷,完全把乌斯藏作为元中央政府统一的我国行政区域的一部分治理.从此西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是西藏历史上的光辉的一页,也是维护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一件大事.元朝统一了西藏高原,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因而给广大藏族群众带来了休养生息的安定生活,土地,水草,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得到保护. 经济有了显着发展,而且与祖国内地和各兄弟民族之间经济文化方面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为萨迦的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并使内地从中央到各地诸如封浩,印鉴,经典,印版,佛像,法器,兵器,瓷器,服饰等重要历史文化文物和手工艺品流人西藏.自此,萨迦,拉孜一带便成了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各民族之间加强了文化交流,西藏民间歌舞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当时出现并发展了"堆谐","果谐","谐钦","恰配霞布卓","巴贡"和"色培"等歌舞品种."巴贡"是以跳为主又带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演员是民间艺人,但不能在民间表演也不能平时随意表演.规定只在每届萨迦赤钦出任庆典上献演一次.此舞早已失传."色培"献艺之意.是专门为上层表演的一种歌舞艺术,以唱为主,伴有念诵.表演色培的演员既不是百姓,也非民间艺人, 而是萨迦地方政府的官员."嘎尔萨"即新嘎尔舞.这是在萨迦寺羌姆中的一段舞蹈;由俗人表演,这种舞蹈在民间也表演,但不叫"嘎尔"而叫"梗".在佛教经典中记载也是"梗"."梗"在藏文中是一个名词,是神的仆从或使者."梗"又分"波梗"和"莫梗"两种."波梗"即男子;"莫梗"即女子.关于"梗"的表演情景,在寺院的壁画以及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 7经典中有详细记载.在宁玛派经典《铜色山之誓愿》藏文版中记载:"在西南铜色I上J 之无量宫里,右边'波梗'翩翩起舞,左边'莫梗'歌声飞扬.那欢乐的歌声回荡天际."舞蹈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各种实用功能,从自娱到娱人;从民间到上层;从上层到寺庙;从寺庙又回到民间等,这也是一种发展过程.公元十四世纪(藏历第六绕迥年间)藏传佛教噶举派大师汤东杰布时期,西藏各类民间舞蹈艺术兴起.这位传奇性的人物就是藏戏艺术的改革者和创新者.汤东杰布立志在雪域高原的各条江河上建造铁索桥,为众生谋利.他为募捐造桥资金在民工中特邀请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姊妹组成歌舞演出班子.他吸收了当时兴起的各类民间舞蹈艺术形式,特别是吸收了热巴舞蹈艺术的歌舞,韵白,短剧,面具旋转技巧等,并溶合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佛经传记,民间传说,宗教仪式等亲自编导节目.设计唱腔歌词,编排了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汤东杰布敲钹击鼓,教七姊妹歌唱跳舞,到各地村场小巷巡回卖艺募捐,以教化众生,这便是藏戏艺术的发展成型.藏戏,藏语称"拉姆"即仙女,或称"阿佳拉姆"即仙女大姐.七位姊妹美貌俊俏,舞姿优美,歌声清晰,唱腔动听,凡是前求观看的观众,看到这样精彩的艺术表演,无不叹为观止,大家共同赞叹道:"今天我们面前出现的莫不是拉姆(仙女)下凡跳舞了."拉姆这一名称自此而得.藏戏就勺以歌舞为主体的哑剧性舞蹈,同时义『『院有唱.这些充分说明十四世纪西藏R问舞蹈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已发展到歌舞剧的形式,并为藏族戏剧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8汤东杰布在西藏东部林芝地区米林县纳玉乡亲手创建了一种手鼓舞称"央久嘎尔".早期"亚久嘎尔"的本意是防止瘟疫和珞巴人对纳玉乡的侵犯.据当地老艺人仁青伦珠(1901年出生)介绍:"相传在很早前,从珞隅萄'(珞巴地区)传来了一种瘟疫病,珞巴人又常到纳玉乡来侵犯,使纳玉乡的群众不得安宁.这时汤东杰布来到纳玉乡'(朝圣地区)来朝圣,并寻找铁矿,准备冶炼修桥.当群众得知汤东杰布到纳玉乡的消息后,纷纷到汤东杰布的住处要求消除"格内"q'(指外来侵犯和瘟疫).于是汤东杰布便创作了"亚久嘎尔",而且当时亲自担任"羌姆本"(总导演及领舞者),并在纳玉乡对面的"东拉山"山腰上朝珞隅方向盖了一座小庙,庙名叫"杂康纳觉康"('『司''5J禹' ').庙内塑了一尊称"赞归杂吉扎堆"司气'的泥塑护法神像;以示消除瘟疫和防止珞巴人的侵犯.从此, 纳玉乡的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公元十七世纪(藏历第十一绕迥年)着名学者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时期, 当时西藏政局风云迭起,各教派之间斗争非常尖锐,是掌管当地统治大权的噶玛噶举派法王藏巴汗彭措南杰极力排斥异教, 囚禁杀戮格鲁派(黄教)僧侣,烧毁格鲁派寺庙等等.于是五世达赖喇嘛与四世班禅商议,争取固始汗的援助.1637年固始汗带兵入藏,途中转向西康擒杀了白利土司. 占领德格,甘孜,邓柯,白玉等地,1641年底又率军打败了藏巴汗及各地封建领主, 帮助五世达赖创立了噶丹颇章地方政权. 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应召进京,随行的藏,蒙人众多达三千人,是年十二月十六13(1653年1月1513)五世达赖;{臻l萋曩终于抵达北京,顺治皇帝在北京南苑接见了他,相互送了珍贵礼品,并正式册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互赤喇恒喇达赖喇嘛",从此,不仅这一世达赖喇嘛作为藏传佛教领袖地位,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正式承认和确立,而且历代达赖都必须由中央政府的册封得以确认遂成为制度.这也就确定了清朝在西藏地方之主权地位.五世达赖不仅是一位宗教领袖,而且他还是娱乐活动的推崇者和组织者.如:创建藏戏汇演,扩大"莫朗钦姆"(大法会) 规模并延长时间,从阿里地区调遣歌舞队来拉萨等等.大法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洛桑扎巴于1409年所创建, 届时拉萨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等的僧人都集中在拉萨大昭寺.僧人多达三万多人.这是一次不分教派,不分地区的西藏佛教的大集会.公元1642年在五世达赖的主持下,大法会作了重大改革,并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除辩经考取佛教最高学位之外还在大法会的藏历元月十五日晚上举行大型酥油花灯节.这天晚上拉萨八角街四周满街搭起各种花架,高达十几米,上面摆有五颜六色的各种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形象,还有酥油做的木偶表演等.这时人们纷纷涌到八角街游玩.酥油花灯节结束之后由拉萨郊区的农民表演果谐彻夜不眠.这对拉萨郊区的果谐的流传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雪顿节"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雪"即酸奶,"顿"是"宴"的意思,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公元十七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公元十七世纪中叶,在五世达赖的倡导下"雪顿" 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已开始演出藏舞蹈艺术●戏.规定西藏各地的戏班每年夏季到拉萨参加"雪顿节".由于各地剧团到拉萨汇演又使各地剧团带来了生存,发展的竞争机会,因此,当时藏戏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和繁荣的时期,在艺术形式上发展成了以唱为主,唱,诵,舞,表浑然一体,在戏剧文学上已出现了作家创作堪称上乘的剧本.形成了一批着名的传统优秀剧目;在民间各地建立起大量的藏戏班子,有的已经发展成为有一定影响的职业性戏班;在艺术风格上也开始出现不同的艺术流派,在表演艺术各个方面都独具自己的风彩韵致.藏戏属于歌舞剧范筹,它的发展必然对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戏班到拉萨参加"雪顿节"时不但演藏戏而且还演各地的民间舞蹈,起到交流传播作用.这时期西藏的文化和文学艺术在向新的水平高度发展,特别是涌现了不少相当着名的着作,如五世达赖的《西藏王臣记》以其瑰丽华饰的文彩,翔实有秩的史料在史传文学领域中开拓了新路.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时,曾在北京住了两个月.后又在内蒙古停留了三个月之久.在布达拉宫五世达赖灵塔享堂"司西平措"殿壁画中,有《五世达赖见顺治图》,画着五世达赖起程,征途,抵京,参见, 赴宴,游乐,观剧等过程,他根据这些观摩所受到的启发把西藏上部的阿里地区歌舞艺术人员调到后藏来表演歌舞艺术.在第司?桑杰嘉措《研意而集会喜筵的铁勾》中记载:"在许多使人悦耳的各种音乐当中认为名曲的是阿里三部法王时期从喀什米尔,牧区,门区等地引进而来的,十分欣赏该地区歌舞的藏巴第司也派遣去堆巴,巴丽,吉古顿珠,木尼,久桑等创新和发展,后9●舞蹈艺术啪一‰‰‰‰蜘来又遂从'堆'地区(阿里)专门调遣着名乐手古迪和精通音乐的儿子普扎西等人前来表演."他们把多姿多彩的舞蹈韵律协调配合乐曲进行的这些艺术,传授给一些拉萨的学员.他们传习内容除了舞蹈之外,还有吹,打,弹等各种乐器,如:高低音鼓"达玛",木管乐"素纳",扎年琴"丹布热"等.通过着名嘎尔本古迪的传播和培训,那些舞童组成了最初的嘎尔巴歌舞队,后来成为专职"嘎尔巴"歌舞队.每当西藏地方政府举行各种庆典时,都必须表演嘎尔舞已成为例事.而且"堆谐"在拉萨居民中广泛流传.嘎尔舞在阿里地区从古至今一直在民间表演.流传到拉萨之后开始专为上层人士表演.而且从表演形式,内容,表现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动作进一步规范化,最终发展成为一支具有很高演奏水平和多种舞蹈特色的歌舞队.而且它已在西藏封建社会的上层中扎了根,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尔后又逐渐流传到日喀则扎什伦布,萨迦寺,昌都强巴林寺等各大寺院.不仅如此,西藏地方政府还把嘎尔奉献给清皇朝,并且成了清朝宫庭中的燕乐.《大清会典载:"清高宗平定金川获其乐,列于燕乐之末,及后藏班禅额尔德尼来朝献."公元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藏历第十二绕迥年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一位颇具才华,饶有风采,在西藏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历史人物.他的诗歌集《仓央嘉措情歌》受到藏族群众的尊重和喜爱,不仅藏族人研究,其他民族都在研究.甚至国外学者也争相研究探讨,所以他的情歌闻名中外.这部情歌集在藏族地区影响巨大,流传极为深远.不管是在农村,牧场,城镇,还是大人,小孩都会唱仓央嘉措的情歌.随着情歌的普遍流传,藏族民间歌舞10也在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因为藏族民歌对藏族民间歌舞有着直接的影响.藏族民歌既是诗,又是歌,通常不用朗诵的形式,而是通过歌唱来表现的,藏族民歌最大特点是与音乐,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内容的民歌就是各种场合所吟唱的歌词,而很多歌唱又常常伴随着优美的舞蹈进行的,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所以仓央嘉措的情歌对藏族民间歌舞的发展和革新起到重要作用.不管是"果谐","堆谐"还是"囊玛","谐"(弦子)中都有他的"情歌",特别是堆谐"达瓦雄奴"和囊玛"阿妈勒获",。

千古绝唱独领风骚仓央嘉措情歌赏析

千古绝唱独领风骚仓央嘉措情歌赏析

第!! 卷第" 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7哲学社会科学版()#*+,-$./ 01234 &-41#,-$141356,5414*437891$#5#:9;-,<=#>1-$=>13,>35(!??#( 年$ 月%&’%!??(千古绝唱独领风骚...仓央嘉措情歌赏析张力凤#"赵胜启!0#%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党委宣传部陕西咸阳&#!)(!1()*仓央嘉措是西藏历代达赖中拥有渊博学识和飞扬文采的一位诗人%他的情歌词雅)曲丽) 意深)旨远%本文结合情歌作品"欣赏情歌并分析产生的原因)艺术特点"尤其是作为达赖"能创作出如此情歌的诸多因素%+,-*仓央嘉措&情歌&艺术&赏析./0123"#$%&’456783)49:23!$$*+,*,,;#$$-<$#+$$-.+$%仓央嘉措离开人世已有近三百年的时间了!然而"在雪域高原这片高天厚土之上"在有关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的专家群的华彩文章之中"人们还在为这位大师的生平和他的情歌争论不休!当我们沿着这位大师的足迹经历一番之后"大师的传奇人生和涌动着生命潮水的情歌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下意识里"常常站在中国地图跟前"眼望着大师经历过的青海湖畔"充满依恋地顾盼着那个孤独游荡着的在冰天雪地里瑟瑟发抖的身影#$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一个被政治斗争的利刃杀害的牺牲品"一个!"岁的多愁善感的门巴族青年%他不停地奔走着"为他的理想和抱负奔走&动情地哭泣着"为他悲惨的命运哭泣&忘我地歌唱着"为心中的情爱和自由歌唱%仓央嘉措"这位颇有争议的六世达赖喇嘛"何以牵动着千百万人的心灵’首先是他的思想"仓央嘉措的思想与百万农奴的情感息息相关"是飘荡在佛教圣地之上与藏传佛教分庭抗礼的一面不落的旗帜%虽因过早地政治夭折而仅仅光芒一现"而这光芒是如此的辉煌灿烂" 足以使后人骄傲地宣称(我们藏族)我们门巴族出过伟大的仓央嘉措%还有那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和巨大的勇气"当众人皆匍匐于神佛脚下的时候"唯有仓央嘉措独醒"独省"独行%马丽华先生说过(*渴望并坚守"需要智慧和勇气"需要胆识%独步于思想的高处"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仓央嘉措的命运结局"就是明证%@收稿日期A!??)B?*B+*仓央嘉措还拥有渊博的学识与飞扬的文采"这在历代达赖喇嘛中是首屈一指的% 仓央嘉措著有,无生缬利法-),黄金穗故事-),答南方人问马头观音法-等著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布达拉宫短促的政治)宗教生涯中"仓央嘉措不断从民间文化中吸取营养"以他惊人的才华"致力于情歌的创作"写下了千古流芳的动人诗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仓央嘉措情歌-%由于历史的原因"仓央嘉措情歌的版本有多种"数量有三十几首到一百多首不等%其中被公认为仓央嘉措作品的有六十余首%绝大多数的研究文章"都是围绕着这部分作品展开的%我们也照此办理"将这六十余首仓央嘉措情歌捧在手中"择其情浓)流彩者反复研读)吟诵)思想之余"自觉事奇)词雅)曲丽)意深)旨远&且读来琅琅上口"唱来悦耳动听"想来神魂浮荡%不仅*阳春白雪+"而且*下里巴人+%善哉"雅雅兮若神笔/丽丽兮若仙乐/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仓央嘉措#$岁以前"生活在门巴族普通百姓中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布达拉宫坐床典礼之后的宫廷生活"尽管充满了富贵荣华"而他精神上却异常孤独冷落%你死我活的政治较量"风云突变的社会境遇"政治傀儡的尴尬生活"使年轻的仓央嘉措郁郁寡欢)度日如年%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 抚慰隐痛的心灵"寄托涌动的情爱"他走出布达拉@作者简介A张力凤0CD($B1"女"山东即墨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民族文化% ! !" !张力凤!千古绝唱独领风骚"""仓央嘉措情歌赏析宫的高墙深院#经常在拉萨市井出入$茶馆酒肆%& 微服私访&寻找心目中的情人&留下了不少的$风流韵事%’在与下层百姓(民间艺人的交往中&陶冶了他的艺术才华)在与情人说爱谈情的过程中&生发出炙热的情和爱)在思绪飞扬的心灵深处&喷发出了冲天的文学熔岩)在熔岩灿烂的光辉里&闪耀着醉人的情歌’而这情歌则穿过宫院高高的围墙&飞向拉萨的大街小巷&飞向百万农奴的心田**夜里去会情人&黎明下了大雪)脚印留在雪上&怎也不能瞒过’人家说我闲话&自认说的不差&少年轻盈脚步&踏进女店主家’传说仓央嘉措经常从布达拉宫后门微服夜出& 约会情人’某日夜晚&仓央嘉措又一次出去探访情人&中途下了大雪&拂晓之前赶回来的时候&他的足迹留在了雪上’天亮时&负责守卫的喇嘛发现有可疑的足迹由山下经后门入宫&便立即循迹追踪&直至仓央嘉措卧室&大惊失色&以为有刺客入内’一侍者急忙推门&只见仓央嘉措安卧床上呼呼大睡&别无他人)又见仓央嘉措的靴边仍湿着&以靴放之足迹之上&十分吻合&微服私行之事乃大白于世’上面这两首情歌即仓央嘉措事后所作’仓央嘉措直面人生&对自己的行为直认不讳&充分显示出他藐视黄教禁欲主义(追求自由和爱情生活的大无畏精神’住在布达拉宫时& 叫仁增仓央嘉措) 在山下拉萨大街& 是荡子宕桑旺波’看门的大胡子老狗&你的心比人还要灵)别说我夜里出去了&别说我早上才回来+宕桑旺波是仓央嘉措在拉萨街头活动时的化名’荡子应是仓央嘉措对民间鄙称的直接引用&显示出作者不与黄教禁欲主义同流的反抗精神’以上两首情歌&丝毫不掩饰作者背叛黄教戒律(追求自由生活的戏剧化人生’仓央嘉措在情感上背离宗教仪轨的叛逆行为& 不仅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而且受到了来自拉藏汗等政府高官和黄教上层的诋毁’然而仓央嘉措决心已定&没有丝毫后退的意思&对那些责难给予了强有力的反驳!仁增仓央嘉措& 去会情人如何,如你需要一样& 别人同样需要’背后的凶恶龙魔&并没有什么可怕)面前的香甜苹果&一定要把它摘下+前一首情歌&仿佛是仓央嘉措面对着道貌岸然的权势者射出的子弹(发出的投枪’他将黄教教义全然抛到了九霄云外&而对与情人约会这样与黄教相左的事情&竟然进行讴歌礼赞&正气凛然&淋漓尽致&宗教叛逆者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在后一首情歌中&仓央嘉措将他的对立面比作$凶恶龙魔%&而且毫不畏惧)把情人比作$香甜苹果%&决心$把它摘下+%&再现了仓央嘉措鄙视权贵(藐视黄教的豪迈气概&以及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英气勃发&傲然挺立&活脱脱一李白再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仓央嘉措情歌.艺术地再现了黄教禁欲主义和爱情之间的尖锐矛盾’在长达!年的宫廷生活中&仓央嘉措一方面要在法王宝座上黄袍加身&装腔作势&念诵经文)另一方面要在拉萨街市上俗身毕现&微服私访&说着情话)一方面要面对活佛们威严的面孔和扼杀人性的教理教规&饱尝了黄教禁欲主义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要面对情人们姣好的姿容和令人痴迷的脉脉温情&饱尝了美好爱情带来的喜悦’极为矛盾的现实生活&使仓央嘉措似乎成了两面人&但骨子里却依然是一面人&一个正在情人的温情里迷醉的青年’他在自己创作的情歌里面& 使这极不协调的两者得到了艺术的统一’若顺着姑娘的心意&今生就和佛法绝缘)若到深山幽谷修行&又负了姑娘的情谊’这首情歌&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是出家学佛&还是在家过普通人的生活’这在广大的僧人当中&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人生选择问题’在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下&普通百姓是没有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的’无论在门隅地区还是在广大的藏区&地方政府都规定&一家若有两个男孩&便要送一个去当僧人)若有三个男孩&便要送两个出家’完全抹杀了青少年的信仰自由和追求爱情的权利’在这点上&仓央嘉措和广大的僧人遭受到同样的命运’!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因此!这首情歌再现了仓央嘉措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奈和彷徨"他一方面想摆脱#神$的地位!向往普通#人$的自由和爱情%另一方面!作为西藏最大的活佛!不可能不受藏传佛教消极思想的影响&因此!做人还是做#神$!一直困扰着他的灵魂&当人战胜了#神$的情况下!便生发出洋溢着自由生活和青春气息的情歌%反之!便有宣扬因果报应的诗作产生&但就他的一生来说!做人的思想成分要远远大于做#神$的思想成分!因此说!’仓央嘉措情歌(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文采飞扬的!值得赞赏的&修习的活佛的面孔!怎么也来不到心上%没修的情人的面容!却在心中明明朗朗&作为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最初也有将爱情与学佛协调起来的幻想&好像未出家的红教徒那样!虽为僧人!但仍可娶妻生子!说爱谈情!参加劳动&可惜!特殊的宗教领袖身份和黄教极为严格的清规戒律!迫使热血沸腾的他远离尘世)远离女人) 远离爱情&在藏传佛教的观念中!#佛)法*教义+)僧*僧人+$被称为#三宝$!是至高无上的&尤其是向自己传授佛法经典的喇嘛!那是佛的代言人!对其必须毕恭毕敬!唯命是从%并在修法中!时时加以观修!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坐在神圣的莲花宝座之上! 仓央嘉措虽然费力地想像着引导自己修习佛法的活佛慈祥的面孔!极力排斥来自尘世的干扰!使自己与佛同在%可无论怎么努力!黄教所推崇的一切包括特意观修的活佛!仍然虚幻朦胧!印象模糊%倒是那没有观修的情人的面容!#却在心中明明朗朗$!如刻在心里一样&黄教禁欲主义的精神枷锁! 使仓央嘉措精神抑郁)惆怅满怀%青年男女间的爱情生活和向往自由的激情!却深深打动了他的心& 情歌将黄教禁欲主义的化身,,,活佛与自由爱情的化身,,,情人这两个全然对立的形象一同摆在仓央嘉措面前!结果是神圣的活佛显得无能为力! 被排斥在心房以外%情人却自然地进到了仓央嘉措的心中安营扎寨!娇美的面容-明明朗朗$&情歌赞赏了自由爱情的化身,,,情人!她和仓央嘉措的心灵息息相通%同时否定了黄教禁欲主义的化身,,, 活佛!他和仓央嘉措的心灵水火不容&在活佛与情人之间!戒律与自由之间!仓央嘉措勇敢地追求着后者&在最落后)最反动)最黑暗)最野蛮的封建农奴制社会里!仓央嘉措的热烈追求正反映了广大僧俗群众的心声&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者不仅用宗教的力量规划人们的行为!腐蚀人们的灵魂!而且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和爱情&而仓央嘉措则成为他们追! !" !求自由和爱情的一面旗帜!他的情歌则是他们迈向理想之门的号角&时来运转的时刻!竖起祈福的经幡%有那美貌的姑娘!请我到她家做客&在仓央嘉措的心中! 布达拉宫的! 年岁月!尽管伴随着政治斗争的乌云和黄教的人性灭绝!但也有心情愉快的时刻)阳光灿烂的瞬间&每当此时!仓央嘉措都要派人-竖起祈福的经幡$!为自己的命运祈祷&很巧的是!总-有那美貌的姑娘!请我到她家做客$&事实上!仓央嘉措美好的情感生活!自然来自于-美貌的姑娘$!是她们的脉脉温情!淡化了仓央嘉措凄惘的心情!使之能够面对生活的凄风苦雨&而那-竖起祈福的经幡$!给人带来的只能是虚幻渺茫的未来世界的影子!永远也来不到面前&刚-竖起祈福的经幡$!就来了-美貌的姑娘$%刚进入佛教的状态!就回到世俗的人间&可见!在仓央嘉措的心中-!美貌的姑娘$远远胜于-祈福的经幡$%管你什么- 祈福的经幡$!我要到- 美貌的姑娘$家里做客去了.求求大德的活佛!把我的心儿收去%可心儿才收回来!又回到情人那里&这首绝妙的情歌多么微妙地表达了爱情对宗教的胜利啊.在这里!抑制不住的爱情与扼杀人性的禁欲主义的矛盾!得到了更充分)更有力的反映& 由于活佛所代表的禁欲主义对上苍送给人类的爱情采用了灭绝的教规!是违反天理人性的!是不得人心的%因而!无论他如何的#神圣$!也无法抓住仓央嘉措的心&虽然仓央嘉措身在神圣的庙堂!他的心却在情人那里&在仓央嘉措所代表的绝大多数僧人的心里!爱情的胜利和禁欲主义的失败!都是必然的&如上面这几首情歌一样!仓央嘉措的不少情歌对黄教的禁欲主义!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鞭挞!是刺向禁欲主义的刀剑)撒给僧俗群众的鲜花& 那刀剑是如此的锋利!一下刺中了统治者的神经! 他们拔剑而起!乱刀之下欲置之于死地%那鲜花是如此的艳丽!一下飘进了僧俗群众的心中!他们欣喜若狂!世代传颂&!!"#$%%&’(平日里!仓央嘉措被关在布达拉宫那高高的宫殿里面&那宫殿是如此的高大!高得远离尘世!高得直接蓝天%又是如此的封闭!封闭得不可思议!封闭得如同监狱&然而!高高的宫墙阻挡不住仓央嘉措对美少女抑制不住的思念之情!封闭的牢狱割断不了仓央嘉措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入夜!一轮张力凤!千古绝唱独领风骚"""仓央嘉措情歌赏析明月高挂在东方的山巅#给巍峨的布达拉宫撒下一层银白的亮色$无尽的相思使仓央嘉措夜不能寐% 漫步在静谧的庭院里%不觉与明月悠然相对%触景生情%遐想万千!东方高山之上%升起皎洁月亮&美少女的脸儿%浮现在我心上$这首情歌在’仓央嘉措情歌(中位居卷首%是当之无愧的$他将天上的明月与心中多情少女的脸儿这一对形象相提并论%引起了人们最美好的联想$ 明月夜最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波澜%也最容易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在门巴族和藏族人民心中%月亮是人世间最美丽的景物%不仅因其皎洁而颇受人们偏爱%而且因其撒播的银辉使人感到温柔)安详)宁静*情歌虽然没有正面描述少女的靓丽%更没有铺张渲染%但因用月亮起兴%在朦胧之中%增加了想像的空间%给人一种面若皎月+温柔如水的美感,望月怀人#似有恼人的轻愁#挥之不去,对她一见钟情#想得睡不着觉&白天无缘再见#叫我神魂颠倒-这首情歌艺术地再现了仓央嘉措因思念情人% 魂不守舍)度日如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情景,可谓出神入化%活灵活现,令人想到我国’诗经.之中的/关雎.篇!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11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优哉%辗转反侧,112两者相比%虽然出在不同的时代%且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文笔%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表现的都是青年男女初恋之时难舍难分的热烈%描写的都是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爱情追求%思念的程度也完全一样%一个是3睡不着觉2+3神魂颠倒2%一个是3寤寐思服2+ 3辗转反侧2*4仓央嘉措情歌(竟可与/诗经(媲美% 于精练之中见功力%平易之中出风华*可见%说仓央嘉措是一位文采飞扬的大诗人%并不为过*我那心爱的人儿%如若作终身伴侣%就像从大海底下%捞上来珍宝一样*终身伴侣的提法%说明这首情歌应是仓央嘉措对在门隅期间爱情生活的怀念与留恋*情歌对爱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将能与所爱的女子终身相守看得如同从大海底下捞上来珍宝那样可贵*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歌中的3珍宝2一词%并非指一般的金银珠宝之类%而是引用的3六字真言25550嗡嘛呢叭咪吽2中的0嘛呢25550珍宝2之意*佛说!0观世音难得2%0难得2就是0至宝2+0珍宝2之意*仓央嘉措把所爱的女子看得像观世音菩萨那样难得%可见他对追求爱情的执着*然而%在有关仓央嘉措情感生活的问题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专家认为%仓央嘉措爱情专一+态度严肃%他的爱情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之上的%和轻视妇女的强制婚姻毫无共同之处*而有的专家则认为%仓央嘉措爱情很不专一%与众多的女人相好%其中也有强制的成分*在情歌当中都找到了各自论点的鲜明的例子* 而我们以为%双方的结论好像都不那么正确*问题主要在于%判断爱情是否专一的标准本身似乎不太适用于仓央嘉措所在的社会历史阶段*其时的门隅大地依然处在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历史阶段%婚姻习俗允许青少年男女在婚前有性的自由%婚后也可有婚外性的自由*按照恩格斯的结论% 这0也是群婚制的残余2*而藏族地区虽然早已处在封建农奴社会%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着类似的社会现象*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0群婚制传给文明时代的遗产是两重的%正如文明时代所产生的一切都是两重的+口不应心的+分裂为二的+自相矛盾的一样!一方面是一夫一妻制%另一方面则是杂婚制以及它的最极端的形式555卖淫2*这样看来%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来谈论爱情的专一%似乎不那么妥当*!!"#$%%&’(她抿着嘴儿微笑%向满座瞧了一瞧&媚眼娇滴滴一转%停留在情郎脸上*这显然是一首描写仓央嘉措在微服私访之时%与情人眉目传情的情歌*这仿佛是一个极富动感的长镜头%将在人群之中寻找情郎的女子的神态与形体动作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给人的感觉是%她早已发现了情郎所在的位置%因此说羞涩地0抿着嘴儿微笑2%可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掩饰心中的秘密%而故意缓慢地0向满座瞧了一瞧2% 接着0媚眼2控制不住地飞快地0娇滴滴一转2%迅速地落在了0情郎脸上2*天地之间正负电子层短距离相对时%引起的是雷鸣电闪+震天动地&而情人之间的阴阳相对%定然心跳加速%娇羞满面%甚或低下头来%这也是心中0雷鸣电闪2的反映*可镜头却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故事情节都留给了读者%任其随意想像*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万般的思念和关切在读者的思维空间里得到了交流和释放%给人以美的遐想*再说%诗歌讲求的是形象思维*仓央嘉措捕捉形象的手法也很是高明*他并不用华丽的词藻铺张渲!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染少女的美丽多情!而是抓住" 抿着嘴儿微笑#$" 瞧假意对我殷勤’了一瞧%$"娇滴滴一转% 这样一些极易引起人们关注的典型的细节!类似于电影$电视艺术中的特写镜头!使人物神情毕现$生动逼真!可谓传神之笔&面对着日思夜想的情人!仓央嘉措情感激荡!失魂落魄!如醉如痴!不能自己&下面这首情歌就是作者眼中射出的情感的"阳电%!倘若得不到对方"阴电%的回应!就会情感失衡&那"阴电%是什么呢’ 就是情人的海誓山盟&抿嘴儿噗嗤一笑!把我的魂儿勾跑( 如果是真心爱我! 请发个誓儿才好&情人)抿嘴儿噗嗤一笑%!定然是十分的销魂! 否则不至于"把我的魂儿勾跑%& 他一方面说明!作者心中的情人异常的妩媚动人!倾城倾国(另一方面说明!二人感情之深!难舍难分&正因为作者对情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才担心对方对自己的感情是否是真的!希望能够听到那海誓山盟!使自己狂跳的心得到些许安宁&一个把帽子戴在头上! 一个把辫子撩在背后(一个说*)请你多保重%! 一个说*)请你慢慢走%( 一个说*)请不要难过%!一个说*) 很快会重逢%&眉目传情之后!自然是幽会&幽会之后的描写! 十分朴实自然!不过戴帽子$撩辫子的两个形体动作和两句普通的道别语& 但读来却仿佛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言语虽朴实无华!却是经过反复推敲的语言精华& 虽没有对离愁别绪的直写!但读者从字里行间全然能体会得到!真可谓言欲尽而意无穷& 如此淡然笔墨!如此美好意境!如此诗风$ 诗韵!实乃诗情画意$水乳交融& 情在景中飘飞!画在诗中流动(平淡之中见神奇!俗话之中见文采&真乃大诗人!大手笔&!!"#$%&’()在仓央嘉措的心中! 情人真是奇怪的动物!喜怒无常!不好捉摸&就如同这雪域高原的天气一样! 正阳光灿烂来着!一下子就阴雨连绵起来& 更为恼火的是!你把心都掏出来了!她总把心藏着(昨天还海誓山盟!今天就变了心肠(明天还甜言蜜语!后天就横眉冷对&真是爱不得$恨不得$喜不得$怒不得& 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找不着南北&姑娘软软肌肤!忘情亲吻拥抱( 莫非贪图什么!这首情歌再现了仓央嘉措在和情人约会时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是)姑娘软软肌肤%和)忘情亲吻拥抱%带来的销魂的感官刺激!另一方面是怀疑情人)贪图什么%和) 假意对我殷勤%带来的极度不安! 彼此的互不信任最终断送了仓央嘉措和对方的情人关系!仓央嘉措变得失魂落魄$义愤填膺&一天! 满心凄然的仓央嘉措在龙王潭边漫步! 秀美的景致丝毫不能给他带来快乐!面对着在水中往返漂游的渡船!心目中浮现出负心情人远去的背影!一股无名之火袭上心头&渡船虽没心肝!马头犹向回看( 负心人儿走了! 却不看我一眼&这首情歌是仓央嘉措悲愤心情的真实写照&歌中将没长心肝+木头渡船自然不会像人那样长着心肝,的渡船和负心的情人并列!是说情人同样没有心肝&没心肝的渡船上的木制马头尚且还知道回头看!而负心的情人走的时候)却不看我一眼%& 留给仓央嘉措的是愤怒和辛酸&野马跑到山上!可用绳索捉住( 变了心的情人! 神仙抓不住她-这首情歌!前两句比兴!后两句写实& 脱缰的野马!尽管发疯般地跑到山上!也有办法捉住它(而情人一旦变了心!即便是神通广大的神仙!也休想抓住她&将)变了心的情人%看得比脱了缰的野马还要难于对付!可见失恋给仓央嘉措带来的忧伤是如此之深&春天是美丽的!春风和煦!流水潺潺! 草木吐绿!鲜花盛开&一日!仓央嘉措偶尔经过一片桃花缤纷的花园!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花香!千树万树花团锦簇!全然一花的世界!身临期间!笑逐颜开!很是惬意&可转瞬间他的心境不知被什么东西给破坏了!只见他面对着随风下落的粉红的花瓣发呆& 随后!又抬起头来!泪水在眼圈里打转&一首情歌在他心中回荡*姑娘不是母亲生的!恐怕是桃树上长的( 为什么姑娘的爱情!比桃花谢得还要快’此种联想很是新奇!别出心裁!年轻的姑娘怎么会是桃树上长的呢’这有两方面的艺术考虑*一是!姑娘如桃花般艳丽!故用桃花比喻姑娘!用桃树来比喻姑娘的母亲&二是!桃花虽然艳丽!但不久即凋谢(可面若桃花的姑娘的爱情!却)比桃花谢得还! !" !。

藏戏的由来

藏戏的由来

藏戏的由来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剧种。

起源关于藏戏的起源问题,有人竟与八世纪时莲花生在桑耶寺开创的“跳神”联系在一起。

其实,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八世纪,赤松德赞执政时期,桑耶寺落成之后,从天竺请来的高僧莲花生,根据佛祖释迦牟尼关于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学说中的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里金刚舞一节,组织跳神法会,驱鬼酬神,为寺院开光。

莲花生的传记中说:“译经师在桑耶寺‘慈氏洲’译经完后,由长老手持经绕‘务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典开光。

从此沿袭至今。

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来历。

藏戏恰恰相反,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从十五世纪起,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

他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虽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

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人众、募集经费。

这就是藏戏的雏形。

为此,人们把唐东杰布视为藏戏的祖师;又因藏戏最初由美貌出众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们又把藏戏叫做“阿吉拉姆”。

“阿吉”,藏语意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为仙女。

当然,经过很多民间艺人的加工、充实、丰富和提高,藏戏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了。

但是,藏戏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艺术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纪以后的事情。

西藏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

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没有什么遮盖(更不用说什么布景和台幕了),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是围的水泄不通。

在近代历史上,由于各地业余的、自发剧团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从而形成不同的流派。

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戏剧团有:江孜的江嘎尔、南木林的香巴、拉萨的觉木隆和昂仁的迥巴。

战马披铁金 西藏古代马具

战马披铁金  西藏古代马具

People人物撰文/索穷 摄影/颜道靖战马披铁金People 人物People 人物另外,藏语中常用“马”喻指“好人”,表明马在藏族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藏族地区地域广博,交通运输工具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马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最重要、最得宠的交通工具。

旧时马有专门的驿站、马差、马仆。

当时茶马互市,茶马古道中“马”是一个独特的风景。

骑士后裔的旦争达杰自然是从小爱马如怡。

在他十几岁还没有参军时,老父亲就花大钱买了一匹当地赛马场上有名的枣红走马作为成年礼物送给了他。

旦争达杰下了马背就去参军,当了武警战士,学到了知识、文化。

回家参加工作后,这个以外出闯荡为荣的康巴家族之子又萌生了去拉萨的冲动。

1997年夏季的一天,旦争达杰来到拉萨。

看到年轻的房东夫妇每天早出晚归,他好奇。

知道他们是去学英语。

聪慧的旦争达杰便要跟着他们去学文化,到童嘎英语学校去听英语。

巧了,他在学校里遇到一个玉树老乡,两个好朋友每人掏200元钱开始合伙做生意,从一个河南老人手里用400块钱购进一只雄鹰雕件,不到一会工夫卖出800块钱,噢,“原来做生意这么容易!”康巴人的性格是做事干脆。

这时候,老父亲亲自缝制并托人捎来的两匹惟肖惟妙的毛毡马玩偶,又一次勾起了他的故乡回想和对出产在那里的天骏的美好记忆。

慢慢地,生意越做越大。

剩下的就是坚持,以及辛苦而琐碎的日复一日。

出生在贫寒家庭的人,自有吃苦耐劳的本性。

正如拉萨的一句俚语“拉萨玛热辣撒惹”,意思是对于败家子来说“圣地”(拉萨)是他们“挥霍”“失财”(辣撒)的地方,毕竟,一切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上图铁鋄金马鞍驳架,清中期,驳架贵重物品用的马鞍。

右图铁鋄金鞦辔。

遭遇铁籛金还是那句话,马背上长大的童年对他影响很大,他对马和马具的感情融入血液。

“但是当时的问题是好东西都留不住,总是想卖出去换钱。

”自从开始接触到铁籛金工艺马具,他好像突然开窍了。

铁籛金工艺,藏语叫“瑟咋”。

他说, 金银工艺的“籛”或以“錽”字,又以“翦”字代替,即铁翦金、铁鋄金等,鋄(读wàn),意为马头上的装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民间及佛教艺术中的马走进青藏高原,细心的游客兴许会看到无论是在雪山垭口,草原湖泊,还是在寺院、村庄,藏族人都喜欢在高高的山顶,或是房前屋顶装饰上色彩斑斓、艳丽夺目的五色经幡――风马旗,在高原灿烂阳光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在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中,呼呼作响,迎风飞舞,亘古不断。

这是雪域高原最生动、最亮丽的一道风景,默默地传递着藏民族对于宇宙天地,万物神灵,以及对于“马”的赞美与崇敬之情。

走遍雪域大地,三江之源,或是藏北草原,你都会听到在广袤的草原上流传着许多古老的关于马的赞歌,如今英雄远逝,但史诗不绝,代代相传。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那不朽的“马赞”唱道:那神马火龙驹啊,身姿美似五彩虹,跑似飞快如流星,那是马头明王身。

她优美高昂的头颅,在赞美三宝佛法僧。

那匀称健美的身躯,是心灵纯善的象征。

那短而厚的鬃和尾,是神变无穷的证明。

那洞察万物的标志,是她的睿智的眼睛。

有了这双明亮之眼,能把轮回涅??看清。

那神马火龙驹形体,要与她的心灵思想,相互映照密不可分。

在这里,与其说是礼赞一匹世间的马,不如说是礼赞修行的人。

的确,对于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来说,马与他们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与历史情结。

无论是作为日常生活中骑马放牧的藏北牧民,还是作为甘肃、青海、四川、云南长途跋涉赴拉萨色拉寺朝拜马头观音的藏族信众来说,古老的动物崇拜与神性叙事、佛教的理性信仰,以至于世俗与神圣、物质与精神等都和谐完美地统一于一体。

马背民族从古老的藏族民间传说,和现代考古史料来看,远在新石器时代,藏族人就在青藏高原腹地开始了对马的驯化。

藏文史料说,早在布德贡杰时期,藏族人就将野马驯化成了家马,将野牛驯化成了家牛等。

在佛教未传入吐蕃藏区之前,古老的原始苯教信仰中,“马”常常是原始崇拜的对象,但也是祭祀活动中重要的祭品,动辄数百或上千匹马被斩杀祭祀,这不仅大量耗费了社会财富,而且也直接影响和破坏了吐蕃时期百姓的农牧业生活。

公元七世纪,随着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佛教也分别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南北两路传入了辽阔的雪域吐蕃之地。

佛陀慈悲为怀、禁止杀生、众生平等、和平宽容的伟大思想,无疑对刚刚崛起时的吐蕃王朝与民众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使得阻碍吐蕃历史进步与思想解放的原始苯教,不得不与具有新思潮特征的佛教文明发生剧烈的矛盾与冲突。

在数百年残酷的佛本之争中,传统的原始苯教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相互适应,吸纳、融汇,最终在其千余年的社会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青藏高原特色的藏族文明和藏传佛教文化。

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看,自古迄今,藏族就是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他们的日常生活与马息息相关。

如藏族谚语所说,“马是牧民的生命与翅膀”。

远在吐蕃时期,藏族先民就掌握和积累了丰富的有关马的畜牧知识,敦煌出土的吐蕃历史文书生动、真实地记录了吐蕃人关于马的法律文书。

在与大唐帝国的经济文化交往中,马成为了当时两国互市交易的大宗产品。

例如,在迎娶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的联姻中,吐蕃曾多次向唐王朝进贡马匹,新旧《唐书》都有记载。

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吐蕃与唐、宋王朝开通了闻名中外的“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而元明时期的“茶马互市”贸易又将青藏高原的“马”与中原的“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茶一马,一山一水,绵延千里。

马头观音然而,从藏传佛教信仰的层面看,自佛教传入吐蕃的那一时刻起,仿佛就注定了藏族人与马有着深厚的历史因缘,而这一深厚的法脉便是藏传佛教信仰中的“马头观音”。

马头观音,也叫马头明王、马头金刚或马头观自在。

音译为“阿耶揭?o婆”。

藏语称“丹珍”,蒙古语叫“达木林”。

从语义学上看,“达”是藏语“马”的意思,“木林”是蒙古语“马”的意思。

藏传佛教密宗认为,马头明王是密教胎藏界三部明王中莲花部之忿怒明王,位于藏密胎藏界现图曼荼罗(表大日如来的理性)观音院第一行第七位本尊,是六观音之一。

密号为啖食金刚,或迅速金刚。

按《大日经》所说,马头金刚,以观音为自性身,现大忿怒形,置马头于顶,为观自在菩萨变化身之一。

她以慈悲心为重,故摧灭诸魔障,以大威轮日照破众生之暗冥,啖食众生之无明烦恼,是六道轮回中畜生道的教主。

但藏传佛教也有人认为,马头金刚是无量寿佛的忿怒化身之一。

从藏传佛教密宗的观修仪轨来看,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和格鲁派都有观修马头金刚的传承,属于密宗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部修行之一。

就马头金刚修习仪轨来说,马头金刚有九种形象,但几乎都是以忿怒形象显示有情众生,有两只手、六只手、八只手的形象,有的身后带有翅膀,身色按照佛经的要求一般为非黄非赤色,但基本上以棕红色为主,三只眼,鬃毛上竖,但最明显的标志是头部上方的“马头”造型。

桑耶寺作为藏传佛教最早建立的佛法僧俱全的寺院,从寂护大师、莲花生大师传教授徒开始,马头观音信仰,以及马头金刚就成为当时密宗修行中重要的本尊和护法神之一,受到了信徒们的欢迎和尊崇。

马头金刚,不仅被看成是观音菩萨忿怒相的化身,同时也被看成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始祖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之一。

因此,在宁玛派的塑像和壁画中,马头金刚是十分重要的本尊护法神像。

与后期格鲁派的马头金刚相比,宁玛派带有翅膀的马头金刚似乎更具有天马的灵异特征。

其中带翅的金刚有三人头,中间一头为红色,左头白色,右头青灰色,三个马头分别向三个方向张口嘶鸣,其意为向三界挑战;主尊两手,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

另外一造型是淡红色的明妃“多罗母”,即度母的意思。

马头金刚为六只手,各持骷髅碗、索、蛇、骷髅杖等。

但不论是哪类马头金刚,右手的第一支手大部分上扬,持一根骷髅杖。

在格鲁派寺院里,马头金刚与大威德金刚、密集金刚、胜乐金刚、欢喜金刚并称为五大金刚。

虽然说,格鲁派观修的马头金刚一般都没带翅膀,但个别的一些寺院也有带翅的马头金刚,像甘肃拉卜楞寺所供拜的马头金刚,以及拉萨色拉寺所供的马头金刚唐卡。

从藏传佛教《诸神三百图》和嘎玛牟觉多杰所著书的《大日经图像度量经》来看,格鲁派寺院所供马头金刚大多形态相似,所不同的是手持的法器与手足数量,以及色身不同而已。

例如,铁发马头金刚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九尊马头明王之一。

其造型特点是,怒目圆睁,竖发直立,身着虎皮围裙,头戴骷髅冠,右足微屈,左足斜伸的雄姿,右手高举降妖宝剑,一幅威严之像。

他是救度罗刹洲众生的本尊。

密修马头金刚是藏传佛教九尊马头明王之一,是修炼密乘时必修的马头明王。

其造型特征也是着虎皮围裙,长发竖立,头戴骷髅冠,背光为火焰纹,六足力踩鬼魅,六手各执兵器,无论雕塑还是绘画,都着力突出马头明王勇武有力的威猛特性。

尊者仪轨马头明王,相传是公元十世纪孟加拉高僧阿底峡尊者来西藏古格王国后所传的新密法之一。

由于阿底峡尊者的努力弘扬,才使得后弘期的藏传佛教得到新的发展,为今天的藏传佛教,尤其僧伽教育体制奠定了先显后密、显密双修的学修传统,而作为密宗学修观想的本尊马头明王,也因为阿底峡大师的弘传受到了后弘期藏传佛教各教派特别的重视和信奉。

尊者仪轨马头明王一头四臂,四足,怒发竖立,头戴骷髅冠,腰系骷髅带,龇牙咧嘴,面目狰狞,身着虎皮围裙,腰系人头璎珞,四足力踩妖魔;上臂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莲花;下臂左手拉弓,右手搭箭,威猛地立于火焰纹背光中的莲花座上。

按《大日经》的说法,尊者仪轨马头明王,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忿怒化身相之一。

总体看,藏传佛教艺术中的马头明王,其造型特征大多严格延续了《大日经图像度量经》的要求与仪轨,其形象特征有三面八臂、四面八臂、三面两臂,一面四臂等的造型仪轨(见《大日经疏》卷五)。

在藏传佛教寺院的护法神殿里,也经常绘制有地狱变的内容,其中不乏“马头罗刹”的形象,这些形象特征为,人身马头,他们为冥途通往无间地狱之狱卒。

《楞严经》卷八形容说:“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矛,驱入城门,向无间狱。

”而作为畜生道教主(观音菩萨)化身的马头金刚,其最终目的就是救度此道的一切有情众生,使他们摆脱轮回,趋向解脱之道。

白马逾城一般而言,藏传寺院中都绘制有大量的佛传故事壁画,其中不乏与“马”相关联的壁画故事,最有代表性和为佛教徒所熟知的,便是佛陀“夜半逾城”的著名故事。

阿里古格王宫壁画和托林寺壁画都保留了这一生动的历史画面。

例如,古格白殿西壁壁画,主要绘有佛陀释迦牟尼的佛传本生故事,整个壁画完整系统地描绘了佛陀一生的修行历程。

如:太子诞生、婚配赛艺、观游四门、决心出家、夜半逾城、削发为僧、受衣苦行、法轮初转、伏象修习、降伏外道、猕猴献宝、涅??荼毗、分舍建塔等内容。

整个壁画气势恢弘,精美典雅。

特别是精美的壁画“夜半逾城”,描绘了王子乔达摩在兜率天的帮助下,深夜逃出宫殿、逾城而去的故事。

乔达摩骑在高头天马之上,天马的四蹄均被四位天女托举着,周围祥云一片,缨带飘舞。

造型极其精湛,具有强烈的史诗性,青蓝色的壁画背境,与赤红色的线描既有反差又和谐统一,使得画面动静有别,典雅庄重。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太子逾城图,与西域壁画中的逾城出家图,在构图和云马的画法与造型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西域壁画中的王子着衣带璎珞,而我们这里的王子却是上身裸露。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古格壁画艺术不但吸收了近邻克什米尔、拉达克佛教壁画的绘画技法,而且也受到了西域于阗等佛教艺术的影响。

七珍宝,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壁画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图案之一,他们分别是:将军宝、文臣宝、王妃宝、白象宝、骏马宝、摩尼宝、法轮宝。

据《中阿含经》卷十一说,马宝是转轮圣王的七宝之一。

据载,马王婆罗琉住大海中,有眷属八千,若转轮圣王出世,则取最小者为马宝。

西藏阿里古格王宫红殿东壁北段的“七珍宝”中的骏马宝,将军宝等图案,其造型生动优美,自然纯净,十分细腻地刻画了马宝的形态与神韵,可谓藏传佛教壁画艺术中的装饰精品。

在藏传佛教的绘画艺术中,还有一类是表现马车、马船、马舞、以及战神、护法神、财神的壁画。

如古格壁画生动地描绘了香巴拉界中的马车,以及参战的骏马形象。

其中印象深刻的是由一匹马拉的四轮马车,以及由七匹马拉的日神形象,而后者的马车造型和日神,与古代印度,甚至中亚、西亚的马车造型十分相近,有可能受到了中亚佛教以外艺术形式的影响。

古格庆典壁画中的“马舞”,是我们现今难得一见的藏族古代舞种,它与同一画面中的“狮子舞”、“鲜舞”都是藏族古代著名的舞蹈之一。

壁画中的马舞,类似中原汉地的跑旱船,造型生动,或许古格的马舞受到了来自于阗,甚至西域汉族的影响也不无可能。

而在大多数壁画和唐卡中,战神、财神以及地方保护神的造型,多与威武英俊的战马联系在一起,从某些方面来说,之所以是战神和护法神,那也是因为他们的坐骑具有神灵的力量,故此,战神常常与他的神马合二为一,因为他们都是马头明王的化身。

马年转山按照藏历推算,2014年是藏历木马年,对于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来说,马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去西藏阿里朝拜神山冈底斯和圣湖玛旁雍错,藏族人习惯称为“马年转山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