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环境规划概念
环境规划
1、环境规划的定义: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A、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B、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C、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3、环境规划的目的: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止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环境。
4、环境规划的作用:A、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B、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C、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D、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E、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5、水环境规划的内容:水环境规划是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水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地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水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规划中必须贯彻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水环境规划时,首先应对水环境系统进行综合分析,摸清水量水质的供需情况,合理确定水体功能和水质目标,进而对水的开采、供给、使用、处理和排放等各个环节作出统筹的安排和决策。
一般来说,水环境规划过程可概括为:明确问题、确定规划目标、选定规划方法、拟定规划措施、提出供选方案、规划方案。
6、环境承载力: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阑值。
7、环境容量:就是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的最大作用量。
8、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编制工作方案;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保护战略方向拟定,部门用地预测与保护;确定主要地类保护区面积、划定保护片块和进行土地保护功能分区;制定并落实保护措施9、物质循环的定义:地球表面物质在自然力和生物活动作用下,在生态系统内部或其间进行储存、转化、迁移的往返流动的过程10、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定义:物质流是指物质之间的互相转化转换传递过程。
名词解释 环境规划概念
1环境规划: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进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支配。
2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力量阴值。
3可持续进展:可持续进展应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意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其豳求力量,满意一个地区或一个我国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我国的人群满意其需求力量的进展。
4水环境规划:对将来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爱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支配和设计。
5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6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采用、废物高效再生为特征。
以减量化,再封闭,资源化为特征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规律而重构的资源-产品-再生能源,高级生态经济系统。
7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状况下,某一环境单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环境容量在掌握区域环境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继而掌握区域污染浓度方面发挥作用。
8生态农业:以生态经济的理论为依据,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在肯定区域内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进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的产业形式。
环 境 规 划
1. 自然环境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 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概述 3. 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4. 环境规划总目标 5. 重点城市和经济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6. 工业污染防治或部门行业污染控制规划 7. 乡镇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8. 水源与水环境保护规划 9.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10. 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 11. 自然保护规划 12. 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计划
环境规划的特点
综合性 整体性 地域性 动态性 ☺ 信息密集 政策性 可操作性
二 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与技术程序 工作程序与技术程序的区别
工作程序:接收任务与组织规划编制
技
完成规划文本的编制
术 程
规划的申报与审批
序
技术程序是工作程序的一部分
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
➢ 上一级部门下达命令——下一级部门委 托或自编——调研——编环评大纲—— 分配——汇总——草稿——定稿
四、 环境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环境信息采集:
环境规划知识点
1.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一)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环境规划环境预测环境决策(二)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三)在现代环境管理中,规划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四)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
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紧密相连,相关相容性和差异性有:(1)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2)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3)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1.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2. 遵循经济规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总要求;3. 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4.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5. 系统性原则;6. 依靠科技进步。
4.环境规划的类型-按规划期限分远期规划(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5-10年),年度环境保护计划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分经济制约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型,环境制约型环境管理的类型 1.按管理性质分资源环境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5.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现状分析:一)我国环境规划工作取得的进展1.我国环境规划确立了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2. 我国环境规划正在逐步规范化,有了全国统一的技术大纲(指标体系,方法论,内容);3. 环境规划正逐步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
环境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一、环境规划的定义和作用环境规划是指将环境问题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制定出一系列对环境具有保护和治理功能的规划措施。
它旨在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规划的作用有:1. 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环境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避免了环境问题的忽视和削弱,使城市的发展更趋向于可持续性。
2. 促进城市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提高环境规划可以帮助城市形成合理的绿色空间,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 推动城市环境管理的规范化环境规划强调对城市环境的管理和治理,在管理上提高了科学性、完善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环境保护的效果。
二、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环境规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环境评价,它对城市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二是环境规划,它制定出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其中,环境评价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评价。
1.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各种工程活动、规划和政策等所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预测。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包括环境基础调查、环境影响预测、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影响报告等步骤。
2. 生态环境评价生态环境评价是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和预测,评价的对象一般是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等。
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性调查、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环境状况分析、生态环境评价报告等。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必要性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和压缩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稳健、环境美观和社会和谐。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城市环境并促进其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保护城市环境并促进其良性循环,以避免环境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受到重视而蔓延。
2. 降低城市生态环境的风险可持续发展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风险,减少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增强城市的防灾能力。
环境规划
第一章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目的是指导人们进行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按既定的目标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资源破坏,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的实质是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出现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实施的科学决策活动。
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区域内有限的环境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对人们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约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对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发活动进行安排和部署,以调控人类自身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规划的作用: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是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经济区划是根据各地域的特点,为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经济,将临近的不同行政区划的几个区域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相似经济成分和共同发展目标的经济区。
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1)环境与经济协调规划继续受到重视并成为热点;(2)技术路线从末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3)污染控制方式更突出区域集中控制;(4)总量控制继续得到青睐;(5)城市生态规划越来越被人们重视;(6)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研究重点;(7)地球规划国际合作前景看好。
第二章环境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的开放系统。
环境系统的功能:功能一:环境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和发展的能力。
功能二:环境系统和外部介质相互作用的能力。
提供自然资源和容纳净化污染物。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区域性、综合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性、政策性、可操作性、目标性、科学性。
环境规划原则: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系统考虑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强化管理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环境规划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产性、地域性、综合性。
空间结构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德国约翰·冯·杜能);工业区为理论(德国阿尔申尔德·韦伯);中心地理论(德国克里斯塔勒)。
环境评价:是环境规划的基础工作,是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通过获取的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
环境预测:是以人口预测为中心,以社会经济预测和科学技术预测为基础,对未来的环境发展趋势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轮廓描绘,并提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
环境规划指标: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
环境功能区划原则: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符合自然环境的基本要求;符合人类对环境改造的要求;满足环境对策的要求;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与区域开发相协调。
直接市场价格法:利用计量因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量和利润的变化来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
资产价值法:是用环境质量的变化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化来估计环境污染或改善环境质量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或经济收益。
水资源系统规划:按不同范围分,流域水资源规划、地区水资源规划、专业水资源规划。
环境规划概述
环境规划具有的整体性反映在环境的要素和各个 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各要素之 间也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要素自身的环境问题特 征和规律则十分突出,有其相对确定的分布结构 和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各自形成独立的、整体性 强和关联度高的体系。
(二)综合性 环境规划的综合性反映在它涉及 的领域广泛、影响因素众多、对 策措施综合和部门协调复杂。
1.生态规划 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不是 单纯考虑经济因素,应把当地的地球物理系统、 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 考虑,使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符合生态 规律,既能促进和保证经济发展,又不使当地 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 土地利用,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对地区生态系 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综合分析各种土地利 用的“生态适宜度”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 规划,通常称之为生态规划。
二、环境规划的内涵
1. 环境规划研究对象是 “ 社会--经济-环境 ” 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 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 流域)。 2. 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 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3. 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 地学原理 、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充分体现这一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
(六)政策性强 政策性强也是环境规划的一个特征,从环境 规划的最初立题、课题总体设计至最后的决 策分析,制定实施计划的每一技术环节中, 经常会面临从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的问题。 完成选择的重要依据和准绳,是我国现行的 有关环境政策、法规、制度、条例和标准。
二、环境规划的原则
(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二)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 的原则 (三)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五)系统原则 (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七)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环境规划管理知识点整理
环境规划管理知识点整理第一节环境规划概述1、环境规划概念: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进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根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与地学原理,对其进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与环境所做的时间与空间的合理安排。
2、环境规划的作用▪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进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进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根据第二节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与原则1、环境规划的原则▪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原则(是环境规划编制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体要求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防患于未然”是环境规划的根本目的之一)▪系统优化与依靠科技的原则▪强化环境管理,促进可持续进展的原则第三节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与类型1、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①全面掌握地区经济与社会进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进展的规划纲要▪②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③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④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⑤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⑥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2、环境规划的类型(1)按规划期划分长远环境规划:通常跨越10年以上,着重对长远环境目标与战略措施的制定。
中期环境规划通常跨越时间为5-10年,5年环境规划通常称五年计划,便于纳入国民经济社会进展计划并同步实施。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计划体系是以五年计划为核心的计划体系,因此五年环境规划也是各类环境规划的核心)年度环保计划是五年计划的年度安排,是分年度实施的具体部署,也能够对五年计划进行修正与补充。
是每一个措施、工程、项目与任务的具体安排(2)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经济制约型:环境保护服从经济进展的要求协调型: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进展环境制约型:经济进展目标建立在环境许可基础之上,受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制约。
环境规划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3、复合生态系统:以人类的活动为主体的系统,实质上是一个由人的活动的社会属性和自然过程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4、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5、土地资源:是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测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的两个内容。
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规划期内平均能耗量增长速度与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对比关系。
7、固体废物处理: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的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8、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9、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
10、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11、环境预测:是一类针对环境领域有关问题的预测活动,通常指在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环境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12、水污染控制系统: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3、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处理费用最小化的条件下,对固体废物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层次进行整合调节和优化设计。
14、A-P值法:指用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允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P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的一种方法。
15、能流分析: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学一.环境规划的定义,内涵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依据一定区域内有限的环境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对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约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对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发活动进行安排和部署,以调控人类自身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内涵: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而实施的科学决策活动。
二.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类的作用环境规划可以分为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
1、水环境规划水环境规划是对未来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是区域规划(或流域规划、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中需遵循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总原则。
其目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生态以及环境效益。
根据水环境规划对象的不同,可将规划分为水环境控制系统规划(或称水质管理规划)和水资源系统规划(或称水资源利用规划)。
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是以实现水体功能要求为目标,是水环境规划的基础;水资源系统规划是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它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宗旨,是水环境规划的落脚点。
2、大气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在大气环境规划时,应首先对大气环境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其次对规划期内的主要资源进行需求分析,重点分析城市能流过程,从能源的输入、输送、转换、分配、使用各个环节中,找出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控制污染的主要途径,从而为确定和实现大气环境目标提供可靠保证。
环境规划
如农业区、林业区、城市关联地区、流域区或工农业
发展地区等等。 环境规划是经济区战略布局和划分补充和完善, 利于经济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利于经济区原料基地、 生产基地合理安排和建设,利于经济区形成工业生产
链,利于资源优势、经济优势的发挥和形成,促进经
济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6
(3)环境规划与国土规划
10
谁污染 谁付费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点源治理与集中控制相结合,以集中控制为 优先,由污染、破坏环境者承担环境补偿的 责任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坚持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运用法律的、经 济的、市场的和行政的手段保证和促进环保 事业的发展,充分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 管理思想、制度和措施。
2
环境规划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调控自身的开发活动, 规范自身的行为,减少污染,防止生态破坏, 保护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保护人 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 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环境规划的作用 有计划的合理安排和调整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 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 3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
进行全面的规划。它的内容:、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布
局和地区组合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的要害问题和解决等。国土规划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 案性的规划,它给国民经济长远计划和环境规划提供可 靠的依据。 环境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
(5)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 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 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 设。 (6)坚持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 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注意环境规划与其他专业 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 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7)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既 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 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 性。 14
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⑷ 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 生活的重要指标, 又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源泉, 在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条件下, 特殊是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讲, 如 何用最小的资金, 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显得十分重要, 环境规划正是运用科学的 方法, 保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的有效措施。
3. 三种生产理论(含义、相互关系、意义..分)
答: 含义: ①、物质生产: 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接受人的生产环节 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 并将其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类 的物质需求, 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②、人口生产: 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 (繁衍、生育), 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③、 环境生产: 指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 包括消纳 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4. 环境系统规划的决策分析模式(两点,需要展开答..分)
答: 根据环境规划决策分析基本框架, 在实际应用中, 系统规划的决策分析可归纳为两种 类型: 一是基于最优化技术来构造的环境系统规划决策分析模型, 可称之为“最优化决策 分析模型”;另一种是基于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系统目标的摹拟分析, 从而选择满意方案, 可 称之为“摹拟优化决策分析模型”。
3. 我国环境规划发展的四个阶段: 探索阶段、研究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
4. 环境管理工作千头万绪, 应有一条主线和一个核心, 使之整体系统化。环境规划的.定、实施、检查和完善就是这条主线, 核心就是环境目标。
环境规划概述
一、环境规划的概述1、环境规划的定义环境规划可定义为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它遵循和追求的战略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环境规划是21世纪以来国内外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逐步形成一门科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长期性、政策性等特点。
2、环境规划的原则制定环境规划的基本目的,在于不断改善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因此,制定环境规划,应遵循下述5条基本原则:①以生态理论和经济规律为依据,正确处理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的原则。
③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原则。
④环境目标的可行性原则。
⑤综合分析、整体优化的原则。
3、环境规划的类型环境规划的类型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照性质进行划分的环境规划的不同类型:1、生态规划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不是单纯考虑经济因素,而是把当地的地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使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符合生态规律,不致使当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所以在综合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是环境规划的中心内容之一。
这种土地利用规划通常称之为生态规划。
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这种规划也称污染控制规划,根据范围和性质不同又可分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部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3、自然保护规划保护自然环境的工作范围很广,主要是保护生物资源和其他可更新资源。
此外,还有文物古迹、有特殊价值的水源地、地貌景观等。
此外,在环境规划中,还应包括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有:为实现上述3方面环境规划所需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发展环境科学体系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管理现代化的研究等。
4、环境规划的具体内容及其编制程序由于环境规划种类较多,内容侧重点各不相同,环境规划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但其基本内容有许多相近之处,主要为: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目标、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环境规划方案的选择和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等。
生态环境规划方案
《生态环境规划》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是指为了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容量总量控制:是指环境容量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3.目标总量控制:是指根据环境目标提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削减量的控制。
4.费用最小分配原则:是以治理费用作为目标函数,以环境目标值作为约束条件,使系统的污染治理投资费用总和最小,求得各污染源的允许排放负荷。
5.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单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环境容量:环境容纳某种特定的活动或活动速率而不造成无法接受的影响的能力。
7.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8.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这是制定规划的基础工作。
9.环境预测:在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科学实验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环境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10. 复合生态系统: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
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人类是主体,环境部分包括人的栖息劳作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它们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构成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
11.循环经济:就是运用统筹学的理论和思维,针对整个经济运行体系,通过对产业和产品结构、地域空间和时间布局的调整、优化、升级和转型,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生态化耦合,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12. 环境功能区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
13.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的物质称之为固体废物,简称固废。
环境规划复习重点
环境规划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环境规划的定义(名词解释):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环境规划的实施主要以为主导。
3.实质:一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科学决策活动。
4.环境规划的内涵(简答题)环境规划的对象是:“”复合生态系统(必考)环境规划的任务(目的)是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环境规划的依据是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预先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
环境规划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作出的综合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全国性环境规划要有全国宏观综合考虑5.环境规划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的投资获取的环境效益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6.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7.环境规划的类型:按时间分:(必考)长远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5-10年,5年环境规划一般称五年计划。
五年环境计划便于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同步,并纳入其中;年度环境保护计划实际上是五年计划的年度安排,它是五年计划的分年度实施的具体。
按环境要素划分: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必考):环境保护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发展服从环境保护的需要按性质划分8.例题: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环境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内涵: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而实施的科学决策活动。
第二章: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1.环境系统: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和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的开放系统。
环境规划
1.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答:(名词解释)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内涵: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而实施的科学决策活动。
2.(填空题)环境规划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简答题)基本原则:(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二)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三)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五)系统原则;(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七)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3.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答:(1)按规划期划分包括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2)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包括经济制约型、协调型和环境制约型(3)按环境要素划分包括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规划和噪声污染控制规划(4)按照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包括国家环境规划、省(市)区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市(县)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5)按性质划分包括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专题规划(如自然保护区)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等。
4.什么是环境容量?从环境规划学上如何认识?答:(1)(名词解释)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数量的限度。
(2)从环境规划学上,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是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数值应能表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5.什么是环境承载力,它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如何?答:(名词解释)环境承载力是某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阈值。
环境规划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3、复合生态系统:以人类的活动为主体的系统,实质上是一个由人的活动的社会属性和自然过程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4、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5、土地资源:是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测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的两个内容。
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规划期内平均能耗量增长速度与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对比关系。
7、固体废物处理: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的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8、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9、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
10、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11、环境预测:是一类针对环境领域有关问题的预测活动,通常指在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环境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12、水污染控制系统: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3、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处理费用最小化的条件下,对固体废物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层次进行整合调节和优化设计。
14、A-P值法:指用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允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P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的一种方法。
15、能流分析: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概念: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内涵:1、环境规划研究对象是“社会一经济一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
2、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3、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这一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
4、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
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出的安排和部署。
5、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环境规划的作用: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环境规划的原则: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2、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3、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5、系统原则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7、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条件。
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因而环境规划也与许多其他规划相容或相关。
但是,环境规划又与这些规划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和体系。
环境规划的类型:1、按规划期可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2、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3、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4、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
环境规划秘籍
1.环境规划的定义: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含义: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实行环境目标管理的基础依据和准绳,是环境保护战略和决策的具体体现。
环境规划的作用: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閥值。
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内容):环境评价;环境预测;环境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环境功能区划;推行绿色经济;环境规划方案设计;规划决策;规划保障和实施措施。
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A环境质量指标(水、气、声功能区)B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容量、总量)C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综合整治、投资)D生态环境(保护用地比例、生物多样性指标)E相关指标(经济、社会、资源)。
环境功能区划依据:依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依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依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环境功能区与已有规划相匹配;依据环境保护的特点与重点划分功能区;依据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区。
城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土地利用、人口适宜容量、环境污染防治、生态功能分区、园林绿地系统等子项规划内容。
生态产业园:是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也能够噢同产业,按照物质循环、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一个资源利用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和产业网,通过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求得多产业综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生态工业园:为一种工业系统,它有计划地进行材料和能源交换,寻求能源和原材料使用的最小化,废物最小化,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管理的反馈原则:管理的反馈原则是基于管理系统中信息反馈和反馈控制在实现管理系统目标中的重要作用而提出的管理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环境规划: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阙值。
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应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其需求能力,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4水环境规划:对未来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5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6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再生为特征。
以减量化,再封闭,资源化为特征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而重构的资源-产品-再生能源,高级生态经济系统。
7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某一环境单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环境容量在控制区域环境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继而控制区域污染浓度方面发挥作用。
8生态农业:以生态经济的理论为根据,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在一定区域内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的产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