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考点概括
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而文化交流与融合则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活动。
自古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域的文化开始相互交流、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现象,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范围广泛,涉及多个方面,如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
古代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1.古代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通道。
通过这条连接东方和西方的贸易路线,不仅商品交流频繁,同时也带来了思想、宗教、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佛教的传播就是受到了丝绸之路的影响,东方佛教文化与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古希腊罗马文明的传播古希腊罗马文明被视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其思想、艺术、政治等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由于希腊罗马帝国的扩张,古希腊罗马文明开始向外传播,并与其他文化融合。
例如,希腊的艺术和哲学思想影响了罗马文化,使得罗马文明在吸收其他文化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3.东方文化的传播古代中国的文化也积极地传播到其他地区。
例如,由于中国与东南亚、东亚地区的交往,佛教得以传入这些地区,并与当地的宗教信仰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此外,中国的科技、农业、医药等方面的发展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丰富了其他文化。
二、近代文化交流与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近代文化交流与融合更加频繁和广泛。
通过全球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快速发展,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1.殖民地时期的文化交融欧洲列强在殖民地时期的扩张,导致了欧洲文化与殖民地本地文化的交融。
殖民地国家的居民接受了欧洲的语言、宗教、教育体系等,而欧洲人也从殖民地获得了新的艺术、音乐、风俗等。
这种文化交融与冲突,对于殖民地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现代传媒时代的文化交流随着电视、电影、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发展,人类文化交流的速度和规模空前提升。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点总结归纳概括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考点7: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b)(1)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各个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不同,又决定了每个民族的文化具有显明的个性和特征,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的五彩缤纷争芳斗艳的景象,因此说文化是民族的,这个文化个性的表现。
(2)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是属于这个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因而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各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人们不能只看到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征,而应该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世界性。
(3)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只属于这个民族或者只属于世界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考点8:尊重文化多样性 (b)(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3)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地理《民族》教案模板: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的探究
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的教育,而探究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则是地理教育中重要的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讨论民族关系的本质、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全球化与地方性的角度深入探究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的持续和变迁。
一、民族关系的本质民族关系是由一个或多个社会群体的共同标识和文化认同构成的各种关系。
它与民族身份有关,但不是完全一致的。
一个民族关系的实质是多元性。
民族群体的人数、地理范围、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民族关系的特点和模式。
进一步说,不同的民族关系能够通过文化交流而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交流是指社会群体之间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和交往。
这种交往是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艺术、音乐、言语、文字等途径实现的。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体现在国际间不断深化的相互了解,增加了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并有助于消除误解和误判。
此外,文化交流还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实现,开发了新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跨文化合作和创新,从而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全球化与地方性随着全球化的迅速进展,文化交流的范围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本地文化和全球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显得更为丰富和革命性。
全球文化的趋势意味着文化呈现出标准、通用、跨越地理和文化差异的趋势。
同时,地方性文化的魅力在一些领域中得到了超级重视,尤其是在当下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下。
因此,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结合成为了文化交流的趋势和模式。
为了适应这一大趋势和建立跨文化交流的机制,我们需要推动“文化差异的尊重”和“文化共享的平等”,鼓励和支持多样化的文化表现、语言和民族节庆等。
教育机构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化观察和学习的场所,如博物馆、美术馆、历史、文学和艺术,这将有助于推进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四、结论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一直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趋势的各种挑战和机遇背景下,我们应当思考如何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互动,如何推进多样性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如何在全球和本地之间建立平衡,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
备考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必修4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考点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考点2 文化沟通与文化交融1.文化沟通与文化发展作用文化沟通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沟通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主动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沟通,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要求我们应当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当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拓展文化多样性、文化沟通、文化发展的关系(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沟通的前提。
文化沟通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敬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沟通,推动世界文化的旺盛和发展。
(3)开展文化沟通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因沟通而多彩。
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1)缘由: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2)意义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
文化因沟通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②人类通过文化交融,主动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特长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吸取丰富养分,增加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独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旺盛作出了贡献。
③推动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漂亮、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奇异的必由之路。
提示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有益的文化沟通和文化交融能推动各国政治、经济的沟通合作,促进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拓展区分文化沟通与文化交融文化沟通文化交融区别定义不同是文化的相互沟通,促进文化发展,也就是通过确定的方式(语言、报刊、网络、自媒体等)使文化得以传播。
强调的是不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难分你我。
侧重点不同侧重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
侧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在文化沟通、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发展的状文化沟通发生的是量变。
文化交融发生的是质变。
态不同联系文化沟通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沟通的升华、发展。
3.促进文化沟通与交融的措施(1)敬重文化多样性,在坚持各民族同等的基础上,敬重差异,理解特性,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敬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安徽吴云驾[专题考点概括]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成就。
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但总的趋势是融合。
以中国为例,在“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双向互动中就明显呈现出冲突和融合的特征。
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是文明古国。
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阶段。
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等在中国的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总之,在古代伴随着交通和交往的发展,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各国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工业革命后,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
这时,中国已不再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开拓者,而是处于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主动和开放姿态走上了国际舞台,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产生影响。
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这样,如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和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使它的社会发生了两次质的飞跃。
这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落后不可怕,只要虚心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崛起。
另外如美国文化也是一个典型,它吸收了西欧文化和不同移民带来的的文化因素,并逐渐形成了以多元化为特征的美国文化。
近代以来;伴随西方的殖民扩张,各殖民地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碰撞、嫁接和融合,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双重影响,即在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使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对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坚守民族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
中外文化交流
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 每次人数由起初的250人左右增加到后来的 500人左右,最多的一次达651人,船只也由 两只增加到四只。他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锲而 不舍,舍生忘死。
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包括文物典章制度、生 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 国后终于在奈良时代以“文化革新”为契机, 使日本实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
一、海上仙山和徐福东渡
徐福是否真的到了日本?这虽然是一个历史悬 案。但中日之间的交往开始很早,却是不容置 疑的历史事实。
二、海陆“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一条由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 使汉人与西域各国都相互了解到对方的存在和文化。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抵达乌孙国。此后,汉使往来不 断。
东汉永平十六年,班超出使西域,副使甘英远至波斯 湾。与此同时,西域的使臣与商人也东来汉疆,带来 了他们的物产,换回中国的丝绸及其他货物,
中国文化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种多元融合与交 汇的态势,而并非单因子文化;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 更是多元融合与交汇的结果,直到现在还不断吸收外 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故其与生俱来的特性,就是与他 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弃浊扬清,取长补短, 已达到发展进程中的良性状态。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总是相互的,双向的,相互影响 的.中国文化在发展中吸纳了多元文化的成分,别具一 种厚度、强度和融化力。
利玛窦于公元1582年来华,在澳门研习中文,次年进 入肇庆,获准建筑教堂,并开始传教。他与各级官员 和社会名流交往,宣讲欧洲文物和典章制度,介绍西 方的天文、算学、理化知识,将自鸣钟、地图、天象 仪和三棱镜陈列于室内任人参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 作用。1589年,利玛窦到韶州,大力结交官绅,攻读 儒家经典,改穿儒服,习用儒礼,企图北上进京。公 元1601年,利玛窦等人终于抵达北京,朝见明神宗, 献上天主经像、自鸣钟、万国图及西洋琴等礼物,获 准在宣武门内居住传教。
初中政治友好往来
初中政治友好往来初中政治知识点:友好往来我们应该怎样学会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友好交往?或怎样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往?或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应学会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友好交往的艺术,学会尊重别人的习俗和信仰,包容别人与我们的差异,欣赏别人的特点和长处,表现出友好热情、不卑不亢、自尊自信的态度。
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①尊重彼此的文化,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与对话,是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往来的基本前提;②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我们应以一种世界的、开放的眼光,尊重每个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个性,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我们在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中,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呢?①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平等相待,在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友好往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②对于外国的文化与习俗,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简单模仿,全盘照搬。
对外来文化中存在的糟粕应该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坚决抵制。
③必须掌握文明社会普遍认可和适用的基本礼仪和礼节。
中学生如何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做友好交往的使者?(怎么利用互联网交往?)①互联网带给我们大量信息,也拓宽了我们交往的渠道,甚至有可能把我们的交往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②我们要正确使用互联网,从中汲取有益的信息,结交良朋好友,抵制不良诱惑,避免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
③在没有国界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过自主的网络生活。
在交往中真正让互联网发挥积极的作用,让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初中政治友好往来正确对待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我们在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中,首先应该正确对待各民族文化的差异①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平等相待,在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友好往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②对于外国的文化与习俗,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简单模仿,全盘照搬。
高二历史《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知识点总结
古希腊、
罗马文化
有自己的完整的神学体系,宣扬人性,赞扬自由主义
中古时期
欧洲文化
以信仰基督教为主,宣传神性,禁欲主义,由教会统治人的信仰
二、中华文化对东集权国家,实行科举制
经济
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推行土地国有制
文化
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各民族、国家的文字
教育
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教育机构
习俗
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中
途径
各国派学者或使者来华学习
特点
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东亚文化圈
高二历史《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一、中古西欧文化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文化发展
中世纪西欧文化通过宗教形式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也为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后来的科学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政治文明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度,罗马法的诞生和发展都为中世纪的法律制度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理论基础
中考地理民族知识点总结
中考地理民族知识点总结一、人口分布人口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口的数量和分布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人口普查和统计数据,可以得出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城市群是人口密集的地区,而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
全球范围内,南亚、东南亚、欧洲等地区的人口也比较集中。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民族分布民族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宗教、习俗和文化传统。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群体,这些民族在地理空间上有着各自的分布区域。
例如,在中国,汉族是最大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南和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
在全球范围内,世界上的民族有成千上万,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大陆和国家之中,如非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南美的秘鲁、欧洲的塞尔维亚等。
三、民族特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特征,包括语言、宗教、传统文化等。
其中,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宗教也是民族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
此外,民族的传统习俗和节日也反映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四、民族交往民族之间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不同民族之间有着多种形式的交往。
例如,经济交往是民族之间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各个民族之间通过贸易、合作等方式进行经济交往。
文化交往也是民族之间交往的重要内容,不同民族之间通过语言、文学、音乐、戏剧等形式进行文化交流。
此外,政治、科技、体育等领域也是民族之间交往的重要方面。
通过民族之间的交往,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五、民族问题在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经济、宗教等因素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单元概述: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
同时,中华文化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3.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2、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单元概述:世界各地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
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也形成和发展起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
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
阿拉伯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化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
拜占庭和俄罗斯文化深受东正教文化的影响。
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颇具特色。
东亚的朝鲜和日本、东南亚的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
因大洋的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印第安文化。
课标:3.2 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3、古代西亚、非洲文化4、欧洲文化的形成1、古希腊罗马文化2、中古西欧文化3、拜占庭、俄罗斯文化5、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国际交流与文化互鉴
国际交流与文化互鉴在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交流已经变得愈加频繁,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特别是在文化领域,国际交流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已经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文化交流中,不仅可以获得其他文化的特色和优点,而且可以促进文化创新和文化进步。
因此,国际文化交流已成为一种趋势和需求,同时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一、文化交流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重要活动文化交流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重要活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核心。
文化交流与文化互鉴不仅为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思想,更促进了人类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增进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和友好。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互鉴中,文化的差异被采纳和融合,不断的扩展着人类文化的范畴和深度。
文化交流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推动文化的独特和创新发展。
二、文化交流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友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不同民族之间可以通过文化互鉴认识彼此间的文化和差异。
在相互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文化交流可以消除历史上的误解和偏见,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友好。
文化交流创造了开放的国际文化环境,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而不同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平等交流和协调,相互贡献,相互学习,从而提供了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文化交流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文化交流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化是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精神之根,而文化交流是将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各种文化转化为适宜传播的文化内容。
文化交流有助于传播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也有助于追求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同时文化交流可以激发文化创新和创造性的思考,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特点的独立发展。
四、文化交流提升了文化创新力和创作能力文化交流是人类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融汇各国文化优势,才能创造出更加深入人心的文化作品。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学案 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课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 1 -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 7 - 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 15 - 单元复习总结................................................................................................................ - 22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印欧人和亚欧游牧民族迁徙的基本事实。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古代人类的迁徙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
知识点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种族起源(1)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
(2)印欧人制造了马拉战车。
2.早期迁徙(1)概况①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这一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②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①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②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
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1.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表5-1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多民族文化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融合与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东亚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吸收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中国对世界的影响2.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表5-2 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3.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表5-3 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点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1.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表5-4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2.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延绵四个世纪至今。
这次的大融会是中国人面对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东西文化的强烈反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的震撼,其程度大大超过以往。
(1)明代万历年间耶稣会士来华,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
(2)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包括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
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这些西洋学术值得中国认真采纳。
(3)徐光启等科学家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加以“会通”,晚明的数学与天文学等面目为之一新。
(4)初入关的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对西方科学技术不带偏见,主张吸收。
康熙帝更是引进西学的杰出人物。
(5)18世纪,封建生产方式趋于没落,统治集团固步自封,使“西学东渐”的进程在雍正以后戛然中止。
(6)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打破了清帝国紧闭的大门,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系统迅即发生解体,此后欧洲近代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具有强制的性质,其规模与速度都大大超过明清之际。
(7)中国人采纳西方文化的基本线索是:首先接受的是“火器历法”,随之是“制械练兵”,然后是“西政”(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国思想)。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七章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多元文化的成分,它特别具有 一种厚度、强度和融化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外来 文化,都被中国文化逐渐吸收甚至同化。外来的异质文化 要在中国文化氛围里生根与发展,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化, 必须按照中国文化的生存机制逐步改造自己,如同印度的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一样。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 交通的“丝绸之路”,使汉人与西域各国都互相了解到对 方的存在和文化。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带着大批丝绸和其他物品,出玉门关,抵达乌孙国(在今 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此后,汉使来往不断。到东汉 永平十六年,即公元73年,班超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甘 英还远至波斯湾。与此同时,西域的使臣与商人,也远来 中土,带来了他们的物产,换回了中国的丝绸及其他货物, “丝绸之路”就这样开通了。及至唐代,它仍然是沟通中 西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据史料记载和学者们研究,郑和七次航海所率领 的船队到达五十余国,如印度支那半岛诸国、马 来半岛诸国、南洋群岛诸国、阿拉伯半岛诸国和 非洲东海岸诸国。郑和船队的远航,大大提高了 明朝的国际地位,与各国建立了政治联系和贸易 联系。中国的锦绮、纱罗、绫绢以及各种瓷器、 铜器、麝香、金银等通过郑和船队输到海外;而 外国的各种珍宝、药品、颜料、棉布以及香料、 珊瑚、象牙、宝石、珍珠等也从印度洋输入中国。 郑和的创世壮举,大大促进了中国与南洋诸国的 文化交流,奠定了他作为伟大航海家的历史地位。 至今,南洋各地仍保留着许多有关郑和的遗迹, 如马六甲附近有三保山、三保庙、三保井等,印 度尼西亚爪哇岛有一座城市叫三保垅。
一、海上仙山和徐福东渡
传说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山形如壶,又称“三 壶山”,为仙人所居之地,有长生不老之药,以黄金白银为宫阙。 据说齐人徐福在秦始皇时期,曾帅童男童女千人,东渡求药。
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
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一、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民族大融合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繁荣。
在文化交流中,语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媒介。
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与交流思想。
此外,在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交流也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通过这些交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从而促进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二、跨民族婚姻跨民族婚姻也是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表现。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不同民族之间结婚。
跨民族婚姻不仅有助于消除种族歧视,也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
通过跨民族婚姻,不同民族之间的家庭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与传统,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三、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多元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传统。
在多元化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参观等多种形式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意识。
多元化教育有助于打破种族歧视,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四、宗教宗教也是民族大融合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不同民族之间的宗教交流与融合有助于促进宗教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包容。
在宗教交流中,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宗教的信仰与仪式,从而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宗教和谐与共生。
五、多元化社会多元化社会是民族大融合最终目标之一。
在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民族可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媒体等各方面的努力,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利合作与交流,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化、包容性的社会。
综上所述,民族大融合是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文化交流、跨民族婚姻、多元化教育、宗教和多元化社会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文化如何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为什-精品文档
③中华文化衰微的:
原因: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 工业文明的冲击 表现:
A、封建意识融厚 民族意识薄弱 压抑进步思想 B、清朝:现代科技水平落后 C、鸦片战争后.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 D、西学大量传入中国
让我欢
喜
让我欢
喜
让我欢
喜
2019 年 10 月由韩国 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 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 遗产著作” 拟将 中医改 为 韩医申报世界遗产
忧
让 我
小结: 源 远 流 长 的 中 华 文 化
古代辉煌的历程
世界上最初的几个文明的历程
古老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薪火相传,一脉 相承
结论:
国家衰落决定文化衰落
3、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史学典籍 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①文字的发明——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文字的作用—— A.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B.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C.使人类文明得到了传承。 ③汉字——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④汉字作用—— 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汉字的字体不断演变,但至今仍为中华各族人民所 通用——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主、为我所用。
(4)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 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克服那种一味 的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 化的倾向的“守旧主义”与“封闭主义”和一味推崇外来 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的“民族虚无主义”与 “历史虚无主义”
(2)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文化与国际交流
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文化与国际交
流
一、文化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1. 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2. 文化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3. 文化与国际交流的关系
二、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2. 古代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 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
2. 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机构
3. 文化遗产传承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四、现代文化的多样性与融合
1. 现代文化的多元特点
2. 文化融合与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3. 现代科技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五、国际交流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1. 国际交流的意义与目的
2. 文化交流对促进友好关系的作用
3. 文化交流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国际交流的途径与方式
1. 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和平台
2. 国际机构与国际交流组织的作用
3. 世界文化遗产与国际交流的关系
七、文化与国际交流的案例分析
1. 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交流事件
2. 当代国际交流项目与成果展示
3. 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结语:文化与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与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安徽吴云驾[专题考点概括]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成就。
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但总的趋势是融合。
以中国为例,在“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双向互动中就明显呈现出冲突和融合的特征。
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是文明古国。
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阶段。
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等在中国的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总之,在古代伴随着交通和交往的发展,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各国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工业革命后,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
这时,中国已不再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开拓者,而是处于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主动和开放姿态走上了国际舞台,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产生影响。
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这样,如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和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使它的社会发生了两次质的飞跃。
这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落后不可怕,只要虚心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崛起。
另外如美国文化也是一个典型,它吸收了西欧文化和不同移民带来的的文化因素,并逐渐形成了以多元化为特征的美国文化。
近代以来;伴随西方的殖民扩张,各殖民地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碰撞、嫁接和融合,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双重影响,即在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使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对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坚守民族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
[专题考点分析]本专题是近年来高考文综和历史单科试卷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因而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学会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新材料中的新问题。
2007年高考可能的命题切入点有:(1)联系中Et关系、中印关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平崛起等社会热点,考查对中国对外交往优良传统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认识,以及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突显新课改理念。
(2)当前世界文化“西风烈”,如何正确处理本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试题设计可以围绕“文明与野蛮”、“古代与现代的对话”或“东方与西方的对话”等问题,考查不同时期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异质文化的多重影响。
(3)从古代交通和文科综合的角度人手(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以考查对中国古代先进文化和强大的国势的认识,彰显人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创新试题设计]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一些先行者留下了他们永不褪色的足迹。
回答1~2题。
1.“求学问尤当去中国。
”说这话的是A.崔致 B.穆罕默德C.马可·波罗D.利玛窦2.明朝后期,与来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并著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的著名科学家是A.李时珍 B.宋应星C.徐霞客 D.徐光启图像和邮票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回答3—4题。
3.右图是一张1983年台湾地区为纪念利玛窦来华400周年发行的邮票。
从图中可见利玛窦来华后已改为中国式打扮,其真正的目的是A.熟悉东方礼仪文化以便传回西方B.利玛窦仰慕中国儒家文化C.害怕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D.接近中国士大夫便于传教活动4.下列所列文献中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保障体系近代化方案的是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近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回答5~6题。
5.西方思想的传入导致两种不同文明的碰撞。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A.第一次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和愚昧无知的状态B.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发展近代工商业的要求C.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D.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并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6.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其先后顺序是A.学习工艺技术一学习政治制度一学习思想文化B.学习政治制度一学习思想文化一学习工艺技术C.学习工艺技术一学习思想文化一学习政治制度D.学习思想文化一学习工艺技术一学习政治制度文化侵略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存在着明显差异。
回答7—8题。
7.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后,曾下令焚毁一切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其主要目的是A.推行民族同化政策B.减轻中国学生的学习负担c.消除中国传统史学中的封建因素D.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8.日本侵略者在日占区推行奴化教育的主要手段有①将“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等内容写进教科书②学校不得使甩“中华”字样③在“伪满洲国”日语被定为“国语”④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历来呈现出双向流动的特点。
回答9—10题。
9.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传人欧洲并对近代欧洲产生深刻影响的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是A.地动仪B.造纸术c.雕版印刷术D.罗盘针10.在1500年前,,世界传统的四大文明区以及散布于亚、非、美等大洲的一些边缘文明,基本上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状态,而且呈现着某种平等对峙的格局。
然而,到了16世纪以后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则逐渐发生了变化,其起因是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确立B.西方宗教和文化的渗透c.文艺复兴的影响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传播11.在近代思想剧烈变革的潮流中,孔子及其思想文化主张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在今天它又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蔡尚思《儒学非宗教而起了宗教的作用》一文中,当年五四新文化时代的鲁迅等人批孔也成为罪过,并发出天真的质问:“孔子的礼教怎会吃人?”——摘自张颂之《孔子神话研究之三》材料二新华网2004年4月16日至17日载: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以普通游客的身份在孔子的故乡曲阜参观游览。
……在返回的路上他对记者说:“孔予是了不起的哲学家,他的大同思想、和谐发展思想非常有价值。
”材料三美国俄亥俄州春田市威顿伯格大学宾·尤教授说:“日本经济在世界独占鳌头.韩国、新加坡及其他东亚国家的欣欣向荣就足以证明:孔子思想可以作为重建世界的原动力。
”——摘自《南方日报》(1992年11月27日)(1)材料一中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表达的思想有何不同?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共同之处又是什么?(3)结合史实评析“孔子思想可以作为重建世界的原动力”这句话,鉴于此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儒家学说?[参考答案与解题指导]1.B由教材中的原话判断。
2.D考查基础知识,可知此人是徐光启。
3.D利玛窦入乡随俗,改穿汉服,显然是出于自身传教的需要。
4.D本题考查读图释文的能力,首先排除A,因为它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在B、c、D三项中,《资政新篇》较早就提出了社会保险的设想,而且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5.D仍是考查基础知识,A项发生于鸦片战争后,B项属于洋务派,C项属于早期维新派。
6.A解题时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所提概念,然后对近代先后出现的各政治派别的主张予以对应分析即可。
7.A B、C两项易排除,A项与日本推行此项措施的终极目的相符,D项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行民族同化。
8.A该题考查再现知识的能力,联系教材知识即可判断。
9.D解题关键是掌握关键词句“对近代欧洲,产生深刻影响”,只有罗盘针的发明和外传对欧洲航海活动以及世界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这样的重要作用。
10.B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故A项错;16世纪文艺复兴主要在欧洲,故C项错;16世纪资本主义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未向外传播,故D项错。
11.[解题指导]此题考查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应首先读懂材料,明确观点,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予以解答。
第(1)问很好作答,材料一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脱离了具体的历史情境,以偏概全,所以得出错误的结论。
通过仔细比较三个材料,第(2)问也不难做出正确判断。
对第(3)问的回答,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辩证地看待。
[参考答案](1)不对。
鲁迅在当时批判封建礼教“吃人”,是针对北洋军阀的复古逆流而起,是进步的民主思想,它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人们的觉醒和思想解放,虽然思想上有些偏激。
现在,我们不能因为孔子的思想中有某些合理成分,就予以全盘肯定。
(2)材料一对孔子及其学说予以全盘肯定,而材料二看到的是孔子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的合理成分。
材料二、三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仰慕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并充分肯定儒家学说中的合理成分在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
(3)这句话夸大了儒家学说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因为亚洲经济危机已经打破了新儒学的现代神话。
其实,亚洲的经济奇迹是多重因素造成的,“重建世界”可以吸收孔子思想的优秀部分,而绝不能单纯依赖2000多年前的学说。
对待孔子和儒家思想这样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要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真正做到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