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起步》单元探究教学之:第一讲

《近代化的起步》单元探究教学之:第一讲
《近代化的起步》单元探究教学之:第一讲

《近代化的起步》单元探究教学之:第一讲

执教:万常鸣姓名:万常鸣单位:江西省南城县龙湖中学(344713)

教学内容:

《〈近代化的起步〉单元教学之:第一讲》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7课

一、教材分析

单元探究教学法是本人多年历史教学的经验总结。把这两课内容放在一起讲授原因之一是:

(1)减少知识点,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时间安排上又能做到精讲、粗讲有张有弛,体现了“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这一基本理念。

(2)突出学习主题,这两节课有许多相似之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由清政府实行的,都想通过向西方学习的方式达到自强的目的,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放在一起讲述可以突出时代特点,使历史线索更加清晰、简明。

本讲主要设计两大主题: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两者的内在联系是: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一些握有实权的官僚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大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掀起了洋务运动,但它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甲午战争的大炮声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但中国人并没有因此放弃“强国”的追求。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因顽固派的反对,变法仅维持了一百多天就以失败而告终。

二、学生分析

1.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通过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对戊戌变法有所了解,为学习本课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3.学生初步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初步具备了运用图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洋务运动的兴起、“自强”与“求富”、总理衙门、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戊戌变法的起因、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事件或名词;

2.通过学习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目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洋务运动。

3.运用图表形式概括分析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势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品质。

2.通过第一讲的学习,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国家的前途的意识。并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四、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戊戌变法运动的文章,设计好具有引导性、情景化的历史问题,为学生评价提供原材料。

2.教师预计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根据课文中师生收集的资料编演历史课本剧。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上初中以后,同学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小学时学习不如你的同学,到了初中后可能比你的学习好了。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做呢?(教师有意识地停顿一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面对以前不如自己的西方国家,当时的清朝人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处在那个时代,你会这样面对这一现实?

(二)、洋务运动概况介绍

师:如果你是教师,你如何向同学们介绍“洋务运动”概况?然后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一位同学是最好的老师?

【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不少同学借助表格、知识图表等形式,加上简洁的语言,比较简明地介绍了百日维新的有关情况。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求胜的念头,使学生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三)、公车上书

师:维新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前期准备工作?【这一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归纳的逻辑方法,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原因。】

(四)、百日维新

师:老师让同学们课前收集有关百日维新评价的文章,根据你掌握的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百日维新?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超出了我原来的想象。学生从百日维新的目的、内容、作用、实际效果等方面对百日维新进行了评价。他们认为,百日维新虽然有许多局限性,但它推动了我国近代化的进程。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同时对维新派和顽固派的不同观点、做法,说明了百日维新的进步性。学生的论据可能还不充分,但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方法是值得充分肯定和表表扬的。】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编演了历史课本剧,哪个小组愿意为同学们表演一下,来一个才艺展示呀?!在看表演的同时,希望同学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变法?(2)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老师轻松的话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气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做到寓教于乐,加强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编演历史课本剧,使学生主动去收集历史信息,自己完成了对历史的学习,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表演,你同意变法吗?(检测学生的判断能力)维新派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变法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来掌握本课内容,同时结合内容来分析它的作用,最后归纳为三个“有利于”(板书: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师:变法最终演化成一场流血事件,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出了生命,我们应该怎样来向谭嗣同学习?

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同样令我意想不到的。开始我想用传统方法引导,想让同学们学习谭嗣同为变法献身的精神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有的学生在讨论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听到政变失败的消息后,谭嗣同留下来——为变法流血牺牲,以酬圣主。(冷不丁有一位同学竟脱口而出:“傻帽!”)我没有理会,继续说:而康有为、梁启超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流亡海外。(又有一位说了一句:“做得好!”)我想不能按原思路继续下去了,于是我转了一个思维,组织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形成了三种观点:有的同学赞同谭嗣同的做法,理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谭嗣同以死唤醒民众,死得其所;有的同学赞同康有为、梁启超的做法,正如《孙子兵法》之计:“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有的同学认为两种做法都有道理,他们的做法都有合理的成分在内。通过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能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了一些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而且又不拘泥于课本,跳出圈子范围,思考起了历史人物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五)、总结

(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洋务运动的评价、百日维新内容图表、戊戌六君子、公车上书等,帮助学生知识记忆。)

师:自从有了生命,就有了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今天,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同学们回去查找一下资料,看看人们对生命的价值还有什么不同的观点,你怎样评价这些观点?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示?【在总结时,我没有按照事先的准备进行,没有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只是在屏幕上显示而已。在课堂上我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临时调整,通过小结把有关生命的价值引申和升华,把这场讨论延伸到课外,通过讨论与实践,学生必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和选择,比过去单纯的说教效果好的多。】

五、教后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历史问题。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注意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生活相联系,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同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课本剧(语文教学常用技巧之一),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达到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的目的,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了引导者、协作者。此外,注意运用图表进行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我没有预想到学生能对谭嗣同为变法流血牺牲和老师意见分歧,以前教师讲什么,学生也没有什么异议,现在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时,会有这么多的见解,我很高兴,说明我这场课起到一定的效果,我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讨论并延伸到课外,起到一定的补救作用。

这场课的不足之处是问题的指向性太十分明确——我们应怎样来向谭嗣同学习?言外之义是先肯定谭嗣同的做法,这一提问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形成。不如加上“或康有为、梁启超应怎样东山再起?”

本节课我有这么些启示:一是在当今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感知历史、合作学习的饿基础上,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

界观。二是教学目标应该针对学生,有一定的灵活性。就像下围棋,棋手总是“胸有大局”,不拘泥于一子的得失;总是根据“盘”的具体情形,随时灵活调整每个棋子的落子方位。有时,他想在“此”布一小局,可对手干扰,不得不调整到“彼”布局,教学亦是如此。我们应积极构建发现——探索——运用——创造的学习模式,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三是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教师甘当“配角”。四是有多多创设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六、板书

《近代化的起步》单元探究教学

(之:第一讲)

1.维新派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变法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变法内容:

变 法 内 容 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多余的衙门和官职,任用维新人士 其中有那些内容 触怒了慈禧太后 和顽固派?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

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

论,废除八股文

军事

训练新式军队

作用: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2.洋务运动的评价(略)

3.百日维新内容图表(略)

4.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5.公车上书:

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