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散文欣赏第一单元学习目标叙写

合集下载

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无题》

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无题》

《无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和赏析感受本诗“生命的律动”。

2.体会诗歌字里行间及其展现的生命意志背后隐藏着的人格的力量。

3.了解本诗的语言特点和想象思维。

过程与方法读读议议评评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全诗渗透着的那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努力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崇高感.知人论世邹荻帆(1917-1995),当代诗人和翻译家。

湖北天门人.“七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36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

著有诗集《青空与林》《雪与村庄》《尘土集》《祖国抒情诗》《木厂》《走向北方》《金塔一样的麦穗》,诗论集《诗的欣赏与创作》,长篇小说《大风歌》等。

整体感知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本诗的主题是崇高的、悲壮的,这类主题的写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有力。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

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

”十分简介、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

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

接下来,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二句而来:“温暖的血∕将随着血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

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二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 散文部分第一单元《动人的北平》Word版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 散文部分第一单元《动人的北平》Word版含答案

《动人的北平》学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2、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3、探究散文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4、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二、学习重点:1、散文的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

2、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积累散文的阅读方法。

四、预习导学(提前发学案,学生自学部分)1、清除字词障碍(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2、作家作品介绍 (鼓励学生上网查阅,开阔学生视野)3、了解时代背景4、摘抄初读时你认为的名言、警句、漂亮话 (学生会抓住初读时最有感触的句子或段落来摘抄)5、学生能够通过勾画段落中的概括性语句,说出作者的思路,归纳北平的动人之处。

6、学生抓住关键段落和词语,反复诵读,寻找散文中的“神”。

五、导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1、林语堂:(1895-1976),文学家。

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

福建龙溪(今漳州)人。

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

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支持爱国学生运动。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 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 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单元写作规划》(Word版含答案)(人教版选修)

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单元写作规划》(Word版含答案)(人教版选修)

诗歌部分单元写作规划(一)“真情是散文的生命”,这是已故散文家李若冰喜欢说的一句话。

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这是散文的生机之所在,力量之所在。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

同学们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

我们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我们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

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要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让我们心动的东西来。

因此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这样,我们的写作就犹如长江之水,源源不断。

真性情就是做自己,不造作。

淡泊名利是真性情,理智冷静也是真性情。

真感悟就是由衷发出的感动,同情怜悯是真感悟,赞美向往也是真感悟。

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

所谓的真情出自然,即把繁杂的生活现象进行锤炼加工,使散文收到返璞归真、妙造自然的效果。

道法自然,不矫情,不造作,才是真散文。

“情者文之经。

”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此乃文之本也”。

怎么才能写出真性情、真感悟的散文呢?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就会活泼地昼夜不息。

”这是说当同学们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候,就会不可抑止地发生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

这个时候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最饱满最动人的。

只要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就能得出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融会贯通的直径,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物一景,就会成为生发妙文的导引,从而使生活成为我们写真情的源头活水。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每人每天都不会糊里糊涂地度过,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思想的活动,都有情感产生。

或是旧情旧思的重温与延续,或是新情感新思想的萌生与发展,它们有时间的长短之分,也有程度的深浅之分,长的深的容易引人追寻,短的浅的则往往如轻风拂面难留痕迹。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 Word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 Word版

《》教学目标1.欣赏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天的思想感情。

2.学习细致地观察景物,描写景物。

3.准确把握和理解诗歌景中寄托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欣赏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天的思想感情。

2.学习细致地观察景物,描写景物。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写天的诗篇。

全诗只有两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天,第二节写生命的天。

既写出了大自然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天的焦虑与迷惘。

第一节表面上写天的景致,但其重心不在天的景物本身,而在对天的感觉。

首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是以动写静,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和饱满的色块,呈现了草的蓬勃生命力。

随后,“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的“他”指上句中的绿草,“渴求”“拥抱”二词准确地勾画了草与花的关系。

紧接着描写花朵“反抗”土地、从地里“伸”出来,将花朵的顽强生长、挣扎的具有动感的形态,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前面三行,通过草、花、土地的描绘,把一派生机盎然的色展现在读者面前。

接下来的三行,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写到了天的“暖风”。

“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大概吹醒了屋子里的人(这里的“你”并没有具体所指),他推开窗子,看到了满园夺目的色。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节末行连续用了“满园的欲望”和“美丽”这两个抽象的词语,写浓浓的意和琳琅满目的景,这是以抽象彰显具象,再次突出了前面描绘的此起彼伏地涌来的色。

这三行起到了过渡的作用,预示着下文将要展开的内容。

诗的第二节实际上承接第一节,表现的是生命的天:在天气息的催发下,青正“为永远的谜蛊惑着”。

第一句里的“蓝天”应和着上节的斑斓的天景致,“永远的谜”体现了天的神秘和充满诱惑。

而“紧闭的肉体”突兀地显示了青期独有的特征,肉体是被禁锢的、得不到施展,与后面的“卷曲又卷曲”相呼应。

相比之下,“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为形象,一种为沉重感所牵制的轻盈和飞翔的渴望,一种“被点燃”“却无处归依”的无奈、焦虑和迷惘──这些复杂的意绪被准确地传达出来。

最后两行,借助于“光,影,声,色”的“赤裸”和“痛苦”的“等待”,强化了“紧闭的肉体”所受到的蛊惑。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散文部分第一单元《动人的北平》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散文部分第一单元《动人的北平》Word版含答案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一、分析教材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进而提高和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设置选修教材则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动人的北平》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散文部分第一单元第一篇。

本单元在内容上,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集于篇中,把珍贵的历史和现实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文章富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教人学会思考、学会体验心灵。

本文之所以被选作精读课文,是因为林语堂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大师。

他用博大,真切,幽默,闲适相融合的文风创作出了具有独特格调的小品散文,《动人的北平》就是其中的一篇。

他的作品总是欢悦的,用抒情的笔调写世上的人和事,表达着对人生的热爱。

他把北平的景象,以一幅幅小画面呈现出来,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

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品味散文浓重的感情,体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隽永,把握散文形散与神聚的艺术特性,从而使学生学会阅读散文。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对散文中用抒情语言所表达出的情感和内涵的鉴赏。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形神相依的规律。

三、教学设想:1、教学时数:两课时。

2、教学方法:新教材强调“重视积累,感情熏陶和培养语感”,而科学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因此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得出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2、研讨法。

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研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北京欢迎你》的MTV,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绚丽的画面中,走进北京。

,北京成了奥运的符号,而福娃,鸟巢,水立方,又成了北京的符号。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 动人的北平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 动人的北平 Word版含解析

动人的北平诗海拾贝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解读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

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的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

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

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忠贞不贰的高尚情操。

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林语堂(1895-1976),文学家。

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福建龙溪人。

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

1932年起编《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推动了小品文的创作,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6年旅居美国。

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

1966年定居台北。

著有《剪拂集》《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大荒集》《我的话》《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无所不谈》《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语堂文存》等。

1923年,林语堂结束了他在欧美的留学生活,在北大任教。

那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复古势力和从新文化运动中分化出的资产阶级右翼势力在思想、文化方面开始合流。

当时的北京正处于军阀统治之下,本文所描绘的古老的北平五方杂处、兼容并蓄,在人们传统的生活状态之下,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变革的思想暗流涌动。

作者为当时语丝派的急先锋,指斥过所谓“中华民国”实为“中华官国”。

但在本文中,他却只表达了对自己生活过的这座城市的怀念与留恋。

论语派1932年9月《论语》在上海创刊,林语堂、郁达夫等先后任主编。

1937年8月因抗战爆发而停刊,1946年12月复刊,至1949年5月停刊。

提倡“幽默”及“语录体”文学,发表抒写“性灵”的小品文、掌故丛谈等。

现代文学史上,一般把在该刊及《人间世》《宇宙风》等同类刊物上发表小品文的主要作家称为“论语派”。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 动人的北平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 动人的北平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动人的北平幽默的话语非凡的智慧林语堂的幽默,并不是单纯的搞笑,他的幽默,折射出他的机敏与睿智,同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思想凝结而成的哲理密切相关。

一次,林语堂应邀参加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在他前面有不少人做演讲,都讲得冗长乏味。

轮到他演讲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学生们已经开始不耐烦了。

林语堂走上讲台,开口就说:“绅士的演讲,应当像女孩子穿的裙子一样,愈短愈好。

”此言一出,全场哄堂大笑,听众们精神为之一振。

林语堂的这句幽默语,对那些“懒婆娘的裹脚布”似的演讲,提出了中肯的批评,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理。

这句话就成为演讲界知名度极高的名言,广为流传,至今不衰。

林语堂曾经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去做关于中国文化的演讲。

他在演讲中大谈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认为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生哲学,中国的都比西方的好。

美国学生既觉得耳目一新,又颇为怀疑。

有一位女学生实在忍不住了,举手发言,问:“林博士,您好像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国的最好,难道我们美国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中国的吗?”林语堂略加思考,乐呵呵地回答:“有的,你们美国的抽水马桶要比中国的好啊!”这机智的回答,引起满堂哄笑。

林语堂在这里幽默地指出美国人追求物质享受的特点,是大实话,但似褒实贬,发人深思。

一、作者简介林语堂,1895年出生于福建龙溪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

1976年3月26日于香港去世,4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82岁。

代表作品有《大荒集》《京华烟云》等。

二、整体感知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身居北平的所见景象,表现了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土壤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春》 Word版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春》 Word版含答案

春【学习目标】:1.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

2.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人格魅力。

3.结合课文,领悟中国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4.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习重难点】1.领悟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理解诗人所选意像的内涵。

2.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于情感。

【知识链接】穆旦写作《春》这首诗时,不足24岁,正是他所写的“紧闭的肉体”的年龄。

诗在震荡中完成,在紧张中展开青春的阵痛和生命个体在与自然相遇中的感怀。

那巨大的令人眩晕的内心深处的风暴,感染和撼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诗人的这首青年时期的诗作避开了一般诗人在青春期情感无限泛滥、空前膨胀的滥情易感的危险。

应该说,这是一首节制的、矛盾的、悖论的、知性与直觉相融合的诗。

同是“九叶诗派”的诗人唐祈曾这样评价穆旦的诗:“他不仅纯熟地运用现代派技巧和表现手法,并且把艾略特的玄学思维和奥登的心理探索结合了起来。

”【课堂学习】自主预习1.字音识记淘汲()洗涤()虔诚()摇曳()蛊惑()袒露()漩涡()沥血()爪子()爪牙()戏弄()弄堂()家畜()畜牧()颤抖()战栗()2.辨形组词斐()漪()蜚()崎()3. 近义辨析(1)鉴别辨别鉴别:侧重于从实际上审定真伪与好坏,使用范围较小,多指具体事物。

辨别:根据不同事物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可指具体事物,也可指抽象事物。

例句:①百元的容易________,十元二十元的就很少有人注意了。

②这里有特别需要________的几组近义词。

(2)界限界线都指不同性质事物的分界,比如“是非”,二者都可用。

但若是具体地区的分界就只用“界线”。

例句:①许多人经历过了解放后的以分清敌我________为目标的思想改造。

②欧亚两洲的________是博斯普鲁斯海峡。

合作探究一、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题?答案:1.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富于朝气2.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和追求3.对“禁锢感”显示出强烈的反抗或叛逆意识4.在“被点燃”后“无处归依”而陷入迷惘二、这首诗的表现形式独特之处?答案:全诗意象新奇,语言新颖,抽象与具象语词常常交错并用,还多处运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现代散文欣赏学习目标叙写

现代散文欣赏学习目标叙写

现代散文欣赏学习目标叙写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中国现代散文欣赏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学习目标诗歌与散文(课标选修)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二所列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单元说明】现代散文的形与神从本单元开始,学习中国现代散文。

这几篇散文都是描写地域风光的作品,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象集于篇中,把珍贵的历史和现实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文中有着丰富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不仅教人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还教人学会思考,学会心灵体验,学会提升思想境界。

一切现实终将变为历史,历史也将烟消云散,唯有文学作品可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种种新奇情景记录下来,像一串凝聚着宝贵记忆的珍珠一样,供人欣赏、凝视,写人记事抒情的散文作品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三篇课文都有一些相同点,都是写景观、写感受,却写出了不同景象、不同风格,可以同中比异,异中寻同。

①《动人的北平》之所以被选做精读课文,一是因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大名家,他的散文作品理应在我们选修教材的散文系列中占一席之地;二是因为本文也确属一篇名文佳作,作者对古老而时新的北平城和北平故都文化爱之深、感之切,把整个北平的现实和历史装人心中,荟萃于笔下,整体地描写北平的景象,但又不是抽象概括地描写,而是以一幅幅小画面呈现出来,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动人的北平》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动人的北平》说课稿

《动人的北平》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我说课的课题是《动人的北平》一、教材地位分析《动人的北平》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上的一篇现代散文,与之相对应的是必修文章——《故都的秋》。

本文是林语堂先生的抒情之作,一个文化人对故都深切的眷恋与喜爱之情在文中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叙述,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了知识分子的优雅情怀。

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

高二学生完全可以在一课时披文入情,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读文章。

二、根据“教学大纲”对散文的要求——在诵读、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艺术化的语言及感受人文精神。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能力等级,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解读本文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品读鉴赏、小组探究完成情感解读与语言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觉。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文章无论直抒胸臆,还是以情驭景,都是以审美的眼光和态度来看故都风物,语言中处处闪耀着一个“情”字,处处可见绚丽动人的光彩。

所以,深入领悟北平动人之处,对作者情感的解读,对语言特点的分析,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重点难点的突破办法1、指导美读。

入情入境的朗读有利于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2、比较分析。

与课内散文《故都的秋》作情感上和手法上比较分析,是鉴赏本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能见出本文的特色。

既巩固了以往的知识,又训练了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的运用。

3、课堂协作讨论。

这一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其积极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讨论,训练了思维能力,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程序课前布置预习:1、课前诵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2、思考: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北平怎样的特征?课前预习的布置除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作好准备,也让学生明白本文学习的重点是什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3、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二、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2、通过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来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三、相关链接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他青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天狗》,《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他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

生于马来西亚的霹雳州,在那里念完小学和初中后回国,在福州英国教会创办的福州私立三一中学(现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就读,1937年毕业后考取浙江大学生物系,因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迁往贵州,故借读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39年又转学到西南联大(昆明)外语系就读,先后在昆明、湖南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回西南联大毕业。

同年,到重庆《大公报》任国际版编辑一年后,出国到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任教三年;随后在香港《大公报》任《文艺》副刊编辑兼《新晚报》电讯翻译一年,1951年10月回国在北京新华通讯社国际部工作,直至1986年退休。

其间,1974年到临汾山西师范学院(现改为山西师范大学)任外语系教师及系主任四年。

杜运燮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借读期间,因选读林庚教授的“新诗习作”课程,而影响了他的一生历程──放弃理科学习而改为文科学习和诗的创作。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天狗》 Word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天狗》 Word版

《天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搜集背景材料、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本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认识天狗形象的象征寓意,感受诗作的艺术魅力。

3. 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重点难点1.感受“天狗”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了解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建立在学生对“天狗食月”这一民间传说“考据”的基础上,教师布置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上请同学讲故事,意在激发学生兴趣。

备选材料一(备选材料可摘其精要制作幻灯片,下同):郭沫若《月蚀》:小时候每逢遇着日月蚀,真好象遇着甚么灾难的一样。

全村的寺院都击钟鸣鼓,大人们也叫我们在家中打板壁作声响。

在冥冥之中有一条天狗,想把日月食了,击钟鸣鼓便是想骇去那条天狗,把日月救出。

这是我们四川乡下的俗传,也怕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传说。

小时读的书上,据我所能记忆的说:《周礼》《地官》《鼓人》救日月则诏王鼓,官太仆也赞王鼓以救日月,官司寇更有救日之弓和救月之矢。

《谷梁传》上也说是天子救日陈五兵五鼓,诸侯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

这可见救日月蚀的风俗自古已然。

北欧人也有和这绝相类似的神话,他们说:天上有二狼,一名黑蹄(Hati),一名马纳瓜母(Manangarm),黑蹄食日,马纳瓜母食月,民间作声鼓噪,以望逐去二狼救出日月。

备选材料二:[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屏纨袴稳步试云程破寂寥闲心谈月夜”:却说那日已是八月初十日,中节近,接着忙了几天节事。

到了十五晚上,老夫妻正喜多了两个媳妇庆赏团圆,偏儿子又不在膝下,但是天下事事若求全,何所乐呢?待月上时,安太太便高高兴兴领着两个媳妇圆了月,把西瓜月饼等类分赏大家,又随意给老爷备了些果酒。

因舅太太、张亲家太太没处可过团圆节,便另备一席,请过来要自己陪着。

舅太太是再三不肯,说:“今日团圆节,没说你二位不一席坐的。

我陪着亲家太太,叫他们小姐儿俩两席张罗,岂不好?”安太太见说得有理,便也依实。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简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简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简案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教学设计动人的北平一、预习提示。

1.朗读全文,熟悉文章内容。

2.在文章中画出能够体现北平动人之处的关键词语。

二、感知文章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通过讨论以下问题,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脉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第一段写了北平老成、豪爽、宽大、包容、守旧融新的特点。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段,概括介绍了北平的特点,具有总领全文内容的作用。

2.第二、三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又是如何写的?这两段写北平“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等,表现了北平新与旧、雅与俗共存的特点。

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呈现了北平特有的各色共存的城市景象,由此体现北平包容新旧、宽怀大量的特点。

3.在第四段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第四段将北平比喻成“一株古木老树”,它“根脉深入地中”,树干枝叶“藉之得畅茂”。

把生活在此地的人比喻为“在它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数百万的昆虫”。

昆虫之于枝繁叶茂的大树,实在是难以看得全,认得清的。

同样,一个生活在古老而深厚的北平的居民,是很难将北平形容得全面而恰当的。

作者这样说,是在突出北平历史古老、内涵丰富的特点。

三、试着概括“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几个原因。

“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虽然作者说“可列举下列三点来加以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比较“散”,没有鲜明的结构特征或高度概括的语句,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学会归纳概括。

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道路极其宽阔;第二,生活“舒适可爱”;第三,老百姓善良、淳朴。

四、文章对北平的动人之处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能否找出几处,细细品味一下,这些看似琐屑的细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此题不做统一答案,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动人的北平》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动人的北平》教案

动人的北平林语堂湖北省鄂州高中叶传鑫教学重点:1、林语堂笔下北平的特点及表现手法;2、北平的“动人”之处;3、名家写北平的文字比较;4、描写北平“动人”的视角。

教学难点:关于北平“动人”之处(包容和宜居)的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背景导入(学生浏览课件)1、北平历史沿革1369年6月,常遇春荡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残余军队。

战报送达朝庭,朱元璋便以“蓟北悉平”为名,将元大都改为“北平府”。

这也就是北京也称北平的来历。

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变”,历经近三年的征战,攻占了南京,从其侄子手中抢得了皇帝的宝座。

并在1403年(即永乐元年)将北平府改为了“北京”,后又迁都北京。

北京这个称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了。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6月20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

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

1945 年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

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27日,政协会议全体决议定都北平。

自即日起改北平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作者简介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

散文家、小说家、学者。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杂文:《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66年定居台湾。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动人的北平》优秀教学设计(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动人的北平》优秀教学设计(4页)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阅读散文从“形”入手,把握“神”的方法思路。

2、通过诵读赏析文本,体会北平的动人之处。

3、品味细节,激发和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本国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与深刻性。

教学难点: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一学期我们学过郁达夫的《古都的秋》,北平的确是动人的。

展示北平的图片,林语堂笔下的北平又是一番什么模样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动人的北平》。

二、作者介绍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三、读课文,掌握字词四、把握课文内容1、梳理文章的思路。

(一)(1、2、3)概写北平老成的性格特点:豪爽、宽大、包容新旧两派。

(二)(4、5)北平是一棵老树:古老、深厚。

(三)(6)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富贵高雅、风景优美之地。

(四)(7)北平是一个国王的梦境:政治、艺术文化、消闲之地。

(五)(8)北平是一个清静得城市:有院落、新鲜蔬果,悠闲自得。

(六)(9、10)北平有多样的人,多样的色彩。

——小结:前面的部分主要写了北平的古老深厚、宽大包容、自由闲适的特点。

(七)(11—22)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

第一单元《中国现代散文》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国现代散文》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国现代散文》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四《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珍藏记忆心系国家一、单元学习目标1、细心体悟各种情感,近距离地触摸记忆。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下这些记忆,进而理解记忆、珍惜记忆。

2、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鉴赏分析这些语言优美的原因,特别是要学会鉴赏记叙散文语言的感性化和理性化。

3、学习记叙散文的一些表现手法,如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并从整体上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4、学会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记叙散文。

选取小小的一景、一物、一事、一人,运用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感怀、随事而感等手法,来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

5、学习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为主的表达方式,并且学会行文过程中材料的组合及详略得当等技巧。

6、了解各种修辞手法,学会在写作中加以应用,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的内容是珍藏记忆类的记叙性散文。

记忆是一条倒流的河,它以现实为起点,带着我们向生命的深处回溯。

记忆是一种历史,在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限的时间在蔓延和伸展,都留下了虽是片断但弥足珍贵的点点滴滴。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将带领我们走近记忆,去领悟记忆中的美好,收藏记忆中的感动。

《五猖会》:追忆童年往事,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想北平》:老舍通过对北京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真挚的情感。

《这思考的窑洞》:是对历史烽烟去尽后的一种回顾,也是对历史深处的伟大思想的一次庄严的回溯。

朴实、厚重又处处显出雕琢之功力的行文中,作者通过这一排静静思考的窑洞,带领我们走近伟人——毛泽东深邃的思想。

《碗花糕》:通过回忆发生在过去的诸多家庭琐事,尤其是对嫂嫂蒸糕的具体描绘,深情地抒发了无尽的亲情、友情和乡情,同时也表现了嫂嫂的美好心灵和可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嫂嫂的深情和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一一“那一串记忆的珍珠”学习目标诗歌与散文(课标选修)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二所列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单元说明】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从本单元开始,学习中国现代散文。

这几篇散文都是描写地域风光的作品,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象集于篇中,把珍贵的历史和现实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文中有着丰富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不仅教人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还教人学会思考,学会心灵体验,学会提升思想境界。


切现实终将变为历史,历史也将烟消云散,唯有
文学作品可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种种新奇情景记录下来,像一串
凝聚着宝贵记忆的珍珠一样,供人欣赏、凝视,写人记事抒情的散文作品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三篇课文都有一些相同点,都是写景观、写感受,却写出了不同景
象、不同风格,可以同中比异,异中寻同。

①《动人的北平》之所以被选做精读课文,一是因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大名家,他的散文作品理应在我们选修教材的散文系列中占一席之地;二是因为本文也确属一篇名文佳作,作者对古老而时新的北平城和北平故都文化爱之深、感之切,把整个北平的现实和历史装人心中,荟萃于笔下,整体地描写北平的景象,但又不是抽象概括地描写,而是以一幅幅小画面呈现出来,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

作为略读课文的《汉家寨》《特利尔的幽灵》,其意趣与《动人的北平》相异。

《动》写整体景象,而其他两篇都写片段景,有选择地讲述造' 访、观察的景象;《动人的北平》呈现一幅幅小画面,而其他两篇都有一个主画面;《动人的北平》写作者自己所在的城市,故而观察体验更全面,情感性更强,而其他两篇都是作者以访客的身份“进入” 又“走出”那陌生的审美情境,故而新鲜感强,感受和思考的力度更大。

当然这也跟作家的写作风格相关,林语堂的散文创作更强调情调、情味,更多地写感性;而张承志和梁衡则长于思考,作品具有思想深度。

另外也与时代风格相关,当代散文总体上更爱往理性和思想深度方面发展,与现代散文具有较多的感性倾向有所不同。

②再有,同是当代散文的《汉家寨》与《特利尔的幽灵》也略不相同。

前者更多地写景,后者更多地写所感所思;前者更多地写现实,后者更多地写历史;前后思想感情属内敛型,后者属开放型。

【单元目标】
一、整体阅读,筛选重要句子,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

二、理解句子的深意,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三、深度挖掘,探究散文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

四、通过细读,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五、体会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景物描写所显示的不同意蕴、风格。

一、体会散文形神相依的规律
单元后所附短文《现代散文的形与神》,指导学生从形神相辅相依方面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

一篇好的散文就像一个形神兼备的生命体一样,形要完整匀称,不可残缺;神要充实饱满,不可空洞枯槁。

同时,形可以丰富多彩,也可以单一;神要凝聚集中,当然也可以多元多向度。

一般说来,形散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通则,但也有一些例外。

本单元的课文都体现散文形神兼备又相辅相依的规律。

以《动人的北平》为例,散文之形表现为作者所见之景物丰富多样、色彩斑斓,那一幅幅生动的小画面丰富了作品的“血肉”,堆积起作品的“形体”。

当然组织成篇的结构方式和生动醇厚的语言也成为作品之形的一部
分。

而蕴涵在课文之中的散文之神可以从不同方面领会,一是故都北平之“神”精神、神韵、灵气,二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前者谓
之“神”,后者谓之“情”,课文在这两方面都是集中聚合的,不见些许散舌L。

其余两篇,《汉家寨》只写了汉家寨一处风光,看似形不散,其—实
也散,你看,这里既写自然又写社会,既写现实又写历史,既写外景又写内情,怎说不散?其神则体现为情感的线索,这情感集中地凝聚在“坚守”这一情结上。

《特利尔的幽灵》之形散神聚应该是不言而喻的,课文写特利尔小镇和马克思故居不多,更多地写“特利尔的幽灵”是怎么传播世界并在中国落脚、蓬勃发展的,视野开阔,笔墨纵横,此谓之形散;神聚呢?全文、全部材料都集中于“幽灵”,此其一;作者在写“幽灵”之灵动、迅猛、宏伟时,表达了一种崇敬、激动的心情,此其二。

此二者从不同方面构成课文的神之线索,组串起全文的材料和结构。

二、挖掘课文的人文价值
三篇课文都有着丰厚的人文价值。

《动人的北平》表达故都古老而时新文化的魅力,引导读者对故都这座城市和它的文化的热爱,也表达了作者一种优雅的情怀,很有感染力;《汉家寨》表现汉民族文
化的顽强生命力,表现“坚守”的精神力量,表现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的精神的超越和升华,阅读这样的作品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特利尔的幽灵》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展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年轻的读者起到认识和教育的作用。

《动人的北平》
【学习目标】:
1、整体阅读,筛选重要语句,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找出作者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觉。

3、结合文中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

4、通过细读,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重点难点】: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方法】:品读、勾画、鉴赏、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2 课时
《特利尔的幽灵》
【学习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边读边勾画每段的中心句或者关键句的方法,归纳每段主要内容,从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初步理解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学生品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文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本文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分析课文层次,把握思想内容,把握本文形散神聚的特
点。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法、讨论交流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
《汉家寨》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深入理解“坚守精神”。

3、学习散文诗一般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掌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特点。

2、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教学课时】:1 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