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创作中对新闻性的借鉴
电视纪录片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及意象展现_从_舌尖上的中国_看民俗纪录片的中..
电视纪录片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及意象展现——从《舌尖上的中国》看民俗纪录片的中国文化传播肖珉[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是一部以食物为主线,讲述中国人生活状态和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其中展现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和意象为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靠的借鉴意见。
本文通过分析《舌尖》的中国化叙事背景及意象,重点阐述了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的中国元素展现,并对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民俗类纪录片的发展提出了参考意见。
[ 关键词 ]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意象;跨文化纪录片是用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原生态艺术形式。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从早期以政治宣传为根本要务的《英雄的信阳人民》到现在多元价值交织下的《故宫》,正在探索中向前进步。
在 21 世纪的今天,中国以一个华丽的转型融入到世界一体化进程当中,在多元化的经济和文化格局中,如何展现一个拥有 5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风范,弘扬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老习俗,是中国纪录片在探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直接课题。
在这个问题上,2012 年第一季,2014 年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国》以中国化叙事手法为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民俗类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参考。
面前,根据喜好夹菜、敬酒、劝菜,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相互尊敬、礼让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
所以以美食作为宣传中国文化的切入口,对于爱吃的中国人来说本身就是“讨巧”的做法。
《舌尖》镜头切换和入画方式普遍采用了中国水墨画创作的典型手法——“泼墨”,节目中涉及的人物、食材、食物、自然景观运用“重叠”和“变色”的方式紧密地拼接起来,第一季片头“用筷子夹住的腊肉山水水墨画”,第二季在筷子上流转的面条,用中国化的美食串联起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难怪不少观众在深夜看完节目后表示“忍住口水,留下泪水”。
3.“乡情”体现为文化传播内核中国人讲求“饮水思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讲,不仅仅意味着补充生命延续所必须的各类元素,可以说,这其中连接和维系的是各类感情,也是中国人关于故乡和家庭的集体回忆,是中国人丢不掉的“乡愁”。
新闻改编类微电影的剧本创作思路研究——以《当国旗升起》为例
现 了 小 女 孩 的 爱 国 主 义 精 神 , 展 示 了 众 人 的 人 文 主 义 关 怀 ,这 些 都 可 以 发 展 为 主 题 表 达 的 重 点 。从 添 加 的 情 节 与 人 物 来 看 ,该 片 在 原 有 新 闻 报 道 的 主 题 上 更 加 突 出 了 爱 国 主 义 精 神 的 表 达 ,如 来 自宝 岛 台 湾 的 阿 华 父 女 的 人 物 设 置 ;又 如 金 萌 发 现 紫 雀 日记 本 的 情 节 设 置 ( 紫 雀 系 片 中 患 病 女 孩 姓 名 ,金 萌 系 片 中 支
h
t
n 工c》^ l 蕃E I r c z口 》0传 媒论 邋
。
4 Ⅲ |
#
新 闻改编类微电影的剧本创作思路研究
— —
以《 当国旗 升起 》为例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黼 马千里
( 摘
要 ] 《 当国旗升起 》的故事来源 于长 春市 《 城 市晚报 》上 的一篇新 闻报 道。
此新 闻事件是 一个相对优 质的剧本创作 素材 ,通过研读 原新 闻报道 与 《 当国旗 升起 》
剧本 ,研 究两种 文本之 间的转化路 线,梳 理 出明确创作 目的下 的主题调 整、立足本土 文化下 的背景转换 、“ 微”特 征下 的内容 删减、外化 目标 下的矛 盾设 置等具有借 鉴意 义的新闻改编类微电影剧本创作思路。 [ 关键词 ]新 闻报道 微 电影 剧本创作
电视专题片制作技巧
电视专题片制作技巧(一)电视专题片也要包装真实,是电视专题片的生命,这里所说的“包装”,是在新闻成品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技术处理,它的目的和作用不是改变事实,而是要使新闻作品中传递的事实更加醒目,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收看兴趣。
也就是说,包装不是对作品内部各种要素的包装,而是对作品的成品的包装。
实施拍摄手法包装,丰富画面的表现力浩瀚世界芸芸众生,一切似乎都可以拍摄记录,而一切又仿佛那么司空见惯。
拍什么?记录什么?采取什么手法拍摄?这就要有个选择问题,准确的选择就是一种“包装”。
笔者总结了“八字选题包装法”,即“欲、画、人、情、事、新、美、深”。
欲:指对某一题材的最初感觉,能否触动创作者的兴奋点,引起较强烈的创作和拍摄欲望。
只有触动创作者的题材才能触动观众。
画:拍摄对象(包括现场环境)是否具有可视性。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80%以上来自视觉。
作为视听艺术的专题片首先应考虑视觉效果,采用独特的拍摄手法发挥电视画面优势,把画面语言作为专题片的本体。
人:人物形象、气质、口才、个性等方面是否有特色、有魅力。
主人公选择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一部专题片的成败。
情:能否“出情”,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以情抓住观众,成功大半在握。
事:有没有故事,细节是否吸引人。
叙述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给观众,强似塞给群众一部二三流的虚构电影故事片。
新:题材、角度、拍摄手法等是否新颖奇特。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创新、突破应是艺术创作者永远的追求。
美:是否给观众以某种审美愉悦。
一部优秀的专题片必然是美的艺术品,或真实动人净化心灵,或教人向善境界升华,或意境优美令人神往。
深:是否有挖掘的潜力(具有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那种“小中见大、平凡中蕴深意、一滴水见太阳”的题材最需要选择者的慧眼去发现去拍摄。
根据这些准确选择,紧紧抓住观众的“兴奋点”和“共鸣点”,使用不同的拍摄手法,从而升华其内涵,突出其主题,进而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进行电视语言包装,营造观众的兴奋点电视与其他媒体相比,最突出的是具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功能。
中国电影改编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实践
116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小说和戏剧一直是电影热衷于取材的故事原型。
作为戏曲舞台的纪录片段,中国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可被视作电影改编的初试莺啼。
《定军山》不仅实现了从戏曲到电影的媒介转换,还奠定了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与改编的历史渊源。
改编本质是一种再创作,它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加工。
它不仅对本土文本进行改编移植,更是跨文化、跨语言与跨国别的比较文化研究范本。
除此之外,改编前后所涉及的媒介转译也延伸出了媒介比较、跨媒介文化传播等议题与视角。
本文将从中国电影改编的历史谈起,总结产业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改编的形式与特点,并尝试厘清改编现象带来的理论问题。
一、中国电影改编叙事的历史渊源与理论依据早期中国电影的改编活动更多地取材自古典戏曲或情节性较强的古典小说,如《西游记》《杨贵妃》等等。
由于电影的篇幅原因,无法将古典文学作品完整地搬上银幕,因此多采用选段的形式,节选出作品中的某一独立章节和情节,如但杜宇导演的《盘丝洞》(1927)等。
除了古典小说之外,20世纪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与其作家的编剧创作也为早期的电影改编活动推波助澜。
除了本土文学作品外,早期中国还频频将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改编。
如根据小仲马小说《茶花女》改编而成的《新茶花》(张石川,1913);莫泊桑的《项链》改编而成的《一串珍珠》(李泽源,1926)等等。
随后,在孤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直至改革开放,文学和戏剧一直都是电影故事借鉴和改编的范本。
沈从文、矛盾、夏衍、巴金等小说家的经典作品纷纷被改编为电影,借助电影的形式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如十七年电影中的《林家铺子》(水华,1959)、《青春之歌》(崔嵬,1959)与《早春二月》(谢铁犁,1963)等片;80年代的改编作品《黑炮事件》(黄建新,1985)、《红衣少女》(陆小雅,1985)、《天云山传奇》(谢晋,1981)、《牧马人》(谢晋,1982)……这些铸就影史的经典作品令改编成为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力量。
江苏编导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基础知识部分1. 请简述电影《阿甘正传》的主题思想。
解析:《阿甘正传》通过主人公阿甘的传奇经历,展现了美国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传递了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影片的主题思想主要包括:命运与选择、家庭与爱情、友情与背叛、善良与正义等。
2. 请分析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这一观点。
解析:电影《霸王别姬》通过主人公程蝶衣的一生,揭示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哲理。
这一观点表明,戏剧表演与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借鉴戏剧中的角色和情节,而戏剧表演也能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状态。
3. 请简述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爱情至上”观念。
解析:《泰坦尼克号》讲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杰克和露丝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背景下,勇敢地追求真爱。
影片中的“爱情至上”观念,强调在面临生死抉择时,爱情是最重要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4. 请解释电影《盗梦空间》中的“梦境层次”概念。
解析:《盗梦空间》是一部关于梦境的科幻电影,其中的“梦境层次”概念指的是梦境的深度和层次。
影片中,梦境分为现实层、梦境层、潜意识层和梦境层,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则。
5. 请简述电影《无间道》中的“卧底”角色设定。
解析:《无间道》是一部香港犯罪片,讲述了警察与黑帮之间的卧底故事。
影片中的“卧底”角色设定,旨在揭示警察与黑帮之间的斗争,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二、影视作品分析部分1. 请分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象征手法。
解析:《肖申克的救赎》通过象征手法,揭示了主人公安迪在监狱中的生存状态。
如:监狱的绿墙象征着安迪心中的希望,安迪在墙上刻下的石头象征着他在监狱中的坚持,安迪用石头砸开的洞象征着他在困境中的突破。
2. 请分析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叙事结构。
解析:《辛德勒的名单》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倒叙、插叙等手法,展现了主人公辛德勒在二战期间救助犹太人的故事。
这种叙事结构使得影片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物的情感变化。
从《我不是药神》看新闻事件的影像化创作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108从《我不是药神》看新闻事件的影像化创作宋亚欧(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摘 要:在近几年蓬勃发展的电影市场中,由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愈发成为一匹异军突起的黑马,电影取材于新闻事件,使文化产业呈现出了一种全新姿态,新闻事件改编电影赋予了电影文本更显著的时代属性,同时由于电影文本的再次传播,延长了事件原有生命周期,促进了媒介资源再开发。
其中,根据真实事件“陆勇案”进行改编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在上映后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本文将从《我不是药神》的影片分析中来探索真实事件影像化创作的着重点和差异。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人物塑造;情节建构截至2020年春节档,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前五位分别是《战狼2》《红海行动》《哪吒之魔童降世》《美人鱼》和《我不是药神》,其中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占据三席分别是《战狼2》《红海行动》和《我不是药神》,它们分别改编自利比亚撤侨(部分改编)和也门撤侨以及极具影响力的“陆勇案”。
影片的上映使事件时隔多日又重新回到受众和媒体视野中,并经由现代传播技术与手段的助推,使得更多人在接受电影作品的同时,重新接触并参与新闻事件传播[1]。
“在我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新闻与电影之间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下新闻与电影在新的社会时期相互融合产生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电影类型,即新闻事件改编电影[1]。
”其实由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在我国影史上已有悠久的历史了,从192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新闻报道改编的影片《阎瑞生》的上映,再到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占据院线大半江山,这部于2018年上映的影片以2015年“陆勇案”为创作原型,由青年导演文牧野执导,宁浩、徐峥监制,是一部类型化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我不是药神》凭借着其出色的艺术化的影像创作,将“真实事件”故事化、荧屏化,更是将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推向了口碑票房双丰收的浪潮中,成为了现实主义题材的现象级电影。
IP类影视剧开发对现下文艺创作的启发与思考
▲
请原作者作为编剧或者顾问加入影视剧 的制作和改编,即使故事风貌有所调整, “原著粉”也会基于作者给予相应的理 解和尊重。因而一般 IP 类型剧未播先热、 未播先火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2 回归和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1 典型人物体现出复杂性和张力 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代会上指出,在 当下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实主 义的创作,文艺工作者进行文学作品创 作时,一定要将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 义情怀相结合,特别是对于现实主义作 品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他进一步强调, 典型人物不是一种抽象符号,而是一个 个具体的人的集合,塑造的典型人物所 能达到的高度,就是时代的高度和艺术 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现实主义的创 作不能简单地将社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 态简单压缩在一个人物身上。之前,讲 求文学为政治服务,人物变成了抽象的 概念和符号。从长期来看,对文艺创作 的确有一定的影响。故而,典型人物的 塑造需要接地气、 需要有人情味。 简言之, 人物需要具备复杂性。但在文艺实践中 如何增加人物的复杂性? 孙书文先生在最近的力作《文学张 力: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中提出的“张 力”这一概念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张力” 首先由英美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
特提出并使用。孙先生进一步提出,张 力就是将两种看似异质的东西放入一个 文学现象内,通过作用力的相互拉扯, 让这一文学现象在动态中取得一种平衡, 使得这个文学现象得到一种圆润和完满。 由此提出了文学张力的四个特征:多义 性、情感的饱绽、矛盾的孕育、弯弓待 发的运动感。 而罗伯特·麦基在其著作 《故 事》一书,就人物性格塑造指出,目前 对于故事和人物孰重孰轻的疑问,其中 之一在于我们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人物塑 造和人物性格之间的差异。人物塑造是 所塑造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所能体现且 其他人能够观察到的所有素质的集合体。 而这种日常生活氛围,是一种和缓的、 压力较小的。但人物性格并不等于人物 塑造,人物性格必须在一定的具有压力 的环境中才能够体现,就好比人物塑造 可能是人们赖以伪装的生活方式,也可 能是他的天性。而人物性格一定是最能 体现出人物核心和本质的素质。例如, 一个人看似文质彬彬,待人友好,是一 名地方执法官和教会的领导者。但实际 上,他是美国 FBI 追捕三十年的一个变 态杀人犯 (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和案例) 。 他的残忍本性伪装在和平的人物塑造之 下,必须在压力之下,才能体现出来。 回归到《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这部 小说和影视剧来看。故事基于女主角青 丘狐族白浅与男主角天族太子夜华三生
“新闻事件”电影改编的叙事方式分析
“新闻事件”电影改编地叙事方式分析新闻学“新闻事件”电影改编地叙事方式分析朱婕妤王聪聪【摘要】电影从新闻事件中取材自电影创作伊始便层出不穷.近年来,许多造成社会热烈反响地新闻报道都先后被改编成电影作品,这类影片大多取得不俗地票房业绩,有地还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奖.本文就非图像新闻事件改编为电影地现象作研究,即以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所报道地新闻事件被改编成地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地叙事特点.关键词新闻事件电影叙事手法一、文字新闻与电影地叙事方式新闻作为一种传播信息地文字,它最主要地特点就是简明扼要、引人入胜.新闻写作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模式,新闻导语是整篇新闻中地重中之重.新闻导语一般用一句话简单明了地概括事件中心,导语地完美使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读者继续阅读地兴趣.当然文字新闻为了增加可读性,也借鉴了文学和影视地写作方式,增加了小标题地使用,因为新闻地信息量有时很大,小标题地使用能使叙事变得简单与清晰.电影艺术可以说是一门具有时间轴地艺术,好地开头意味着电影能使观众产生继续观看地欲望,但电影地开头与新闻不同,有很多种方式.如:《左右》地欲扬先抑;《日照重庆》地时空交错;《可可西里》地娓娓道来;《一步之遥》地惊天动地等,都是引人入胜地开头.但是,电影一般分钟不等,不能有了凤头就没了猪肚与豹尾,所以每一部电影地展开都是独特地,有自述式、他述式;顺叙式、倒叙式;单线式、多线式;整体式、片段式……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必须做到画面、情节地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让观众看完整部影片.本文就以《日照重庆》、《可可西里》、《一步之遥》这几部由新闻事件改编而来地电影做故事叙事方面地分析.二、文字新闻叙事与电影叙事地差异、新闻事件地具体性与电影故事地抽象性在同一事件地叙述上,新闻地特性决定了新闻事件有一说一,用最简洁具体地语言描述这一事件,将事件原原本本还原给读者.而电影讲究意境,镜头语言地运用会产生不一样地审美效果,不同观众看同一部电影会有着不一样地观影感受,这就是新闻地具体性与电影地抽象性.比如电影《一步之遥》,导演仅选取了北洋时期地“阎瑞生案”中“花国总统大选”和“花国总统遇害”两个元素.在当时《申报》就以“枪毙阎瑞生”为题做了一篇新闻报道,讲述了在年月日地拂晓,晨光熹微时分,上海西区徐家汇镇地居民在镇西首地麦田里发现了一具脖颈上明显留有扼痕地青年女尸.经证实,是当时“华国总理”王莲英.随后,把阎瑞生地犯案动机以及经过都一一曝露在读者面前,读者读罢新闻,就好像自己是案发时地目击者,事情就这样原原本本地发生在自己地眼前,而不会有别地想法.但是经过改编后地电影《一步之遥》却给了观众广阔地想象空间.电影上映之后叫好声与叫骂声此起彼伏,有人说电影就是一部大烂片,无厘头地搞笑片,看不懂,不懂姜文想要表达什么.而有人却说这是一部好片,说是好片地理由有很多,有地说讽刺了现在社会中地丑恶现象,有地说讽刺了现在地政府统治,也有地说电影表达了导演想要拍好电影地决心,同时也警示其他导演别被利益蒙蔽了查看真相地双眼……可以看出,电影地上映使得每一个观影人都有自己地感受.、新闻语言地直白性与电影语言地隐喻性新闻是信息载体,其语言要求必须直白.而电影是综合艺术,镜头语言地使用暗藏玄机,具有隐喻性.在新闻报道地写作中,要求多用概括性地语言,新闻报道尽量用经过高度提炼、严密概括地语言,要言不烦地传递听众读者关注地消息.①在新闻报道中,受众不需要形象化地表达和任何修饰地词句,他们需要地永远是事实、信息.与文字不同,电影画面中地符号暗示着许多尚待挖掘地意义.“用片言只语去暗示观众地能力是电影惊人地启示力地奥妙之一.”②直观地看电影中地画面,日历中地一个圆圈,它有浅层地意思,它是生活中地一个标记.但同时,它也是一种符号,表达了更深层地意义,电影地魅力或许就在此,一组简单画面地拼接,留给电影观众地是无尽地想象.《可可西里》是一部纪录片样式地电影,整部电影几乎都是直白地表达,但即使是纪录片,也有隐喻地镜头语言,更何况是用镜头表达主旨地电影.在《可可西里》中,同样也有不少隐喻镜头,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地就是一个巡山队员在荒原中孤独地坚守了三年,有了他地坚守,那一块都鲜有盗猎分子出现,巡山队一行人按照惯例为他送去生活用品及食物,离开地时候,他站在小帐篷前双手挥动着与队员们告别,帐篷上地五星红旗被风吹起,孤独与坚定,导演将离去地车队、镇守荒原地队员、帐篷与五星红旗全部收拢在一个画面里,为我们展现了那个镇守地队员在荒原中地渺小、孤独、坚强、希望,使观众在无形中被他地精神感动.这就是直白与隐喻地力量.、新闻传递信息与电影传递美学新闻即信息,它属于实用文体范畴;电影是艺术,属于美学范畴.评判一则新闻地语言,只能说它准不准确,话语精不精辟,言辞锐不锐利,但不能说它描述或表达地东西是美地.而电影世界,没有精确地表达,没有必须准确无误地概括,只有这则画面背后地美学意义.电影《日照重庆》是中国第七代导演王小帅根据一宗在云南省某超市里发生地绑架案所改编而成地.导演用电影镜头表达了父与子两代人在各方面地格格不入,让人对当今地子女教育以及成长阶段孩子地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反思.影片以父亲千里迢迢从日照去重庆寻找儿子被杀地真相为开头,但整个被杀事件并不是本片地重点.导演巧妙地利用了观众地心理,将社会阶层地各个层面通过父亲寻子地过程勾连起来.影片从不同角度通过多个人物日常简单地生活细节,串联起一个缺少父爱、想念父亲地普通青年地普通生活,且这一切平静也在青年被击毙地同时而静止.、新闻信息地及时性与电影时空地交错性新闻,只能是当下发生地事实,它们都是这一秒地新闻,下一秒它们都成为了“历史”.因此新闻语言地另一特点是,它们永远都是现在时.电影语言则反之,它是超时空地艺术.电影地发明首次带给了观众临场感地过去和未来.即使是表述同一个事件,新闻报道地是当时发生地整个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而电影则能多时空穿插,营造独特地艺术效果.电影《日照重庆》是根据发生在云南昆明地家乐福超市地劫杀案改编地,事件发生在上午,新闻消息在当天下午就报道了这个事件,前后不超过小时.而电影则不同,电影艺术是时空艺术,导演在《日照重庆》中,运用了时空穿插地手法将父亲与儿子联系在一起.主角父亲地时空是影片地第一时空.对于主角地行动来说,其他一切被插入地人物及时空都是对第一时空地注释.《日照重庆》在这种时空交错地手法中展现了一个父亲地忏悔和救赎.多视角叙述以及由剪辑产生地时空重复,都使得对本片地解读就像把凡·森特搭建地城堡逐一拆开,方能看个通透.③电影中充满着复杂多变地人性,以及永远不变地人性,“父亲”在电影中只是一个称呼,儿子长什么样还需要别人来描述,有地时候他只是一种存在,这种已经再无机会诉说地感情变得令人震撼.因为主题地原因,本片没有更多地去介绍家庭生活,只是通过侧面去描写一个不成功男人地痛苦挣扎,在第一时空中,父亲地忏悔与救赎就这样被赤裸裸地曝露在观众眼前,也只有用时空交错地手法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结语电影从新闻事件中取材自电影诞生以来就屡见不鲜,毕竟“艺术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电影针对新闻事件地改变不仅仅是新闻事件地叙述,更是在新闻事件地基础上加上导演、编剧等对人性、感情、世界等地思考,同时利用电影地艺术创作手法,增加新闻事件地可看性,使得观众在满足了猎奇心地同时能反观自己所处地世界以及自我反省,所以新闻事件被改编成电影有着良好地艺术前景.在笔者看来,艺术不能仅仅是小众地文化,而是应该要走进大众地生活,通过现在地技术手段、人员地二次创作,将单调地新闻事件发展成多彩地电影,使得电影地内容质量越来越高,人们地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参考文献①李元授:《新闻语言学》[].新华出版社,:②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③(作者:均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责编:周蕾。
浅析第六代导演的新闻改编类电影
浅析第六代导演的新闻改编类电影【摘要】第六代导演的新闻改编类电影正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大亮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第六代导演的兴起和新闻改编类电影的流行趋势。
随后探讨了第六代导演如何诠释新闻改编类电影以及这种影片的影响和意义。
文章还分析了第六代导演在创新和突破方面的努力,并通过成功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最后总结了第六代导演在新闻改编类电影领域的贡献,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能够更深入了解第六代导演对新闻改编类电影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对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新闻改编类电影、诠释、影响、意义、创新、突破、成功案例分析、贡献、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第六代导演的兴起第六代导演是指中国电影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涌现出的一批年轻导演,他们的电影作品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
这些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们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当今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六代导演的兴起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80年代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第六代导演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索,并将这些思考体现在自己的电影作品中。
这些导演大多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们在八九十年代这一批恰逢噩运和经济窘境的年轻人之中,当时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第六代导演开始了他们的创作生涯。
他们的电影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挣扎,展现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对生活的追求。
这种对生活的真实呈现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得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1.2 新闻改编类电影的流行新闻改编类电影在当下已经成为影视作品中的一大热门题材。
观众们对于真实事件的好奇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让这类电影备受关注和追捧。
情景再现对新闻真实性的意义
情景再现对新闻真实性的意义情景再现对新闻真实性的意义近⼏年以来,电视新闻的表现⼿法越来越丰富。
⽬前,在电视新闻尤其是电视民⽣新闻的⾥经常会有“情境再现”的表现⽅式。
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为摆拍的,时间、地点、⼈物都是虚拟的,由此引起了⼈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
⼈民⽇报的⽼记者许林曾经说:“摆拍就是假新闻”,但电视的观众也给出的观点是“可以理解”,觉得这是电视新闻叙事的另⼀种⽅式。
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是从电视剧中学来的⼀种制作⽅法。
它往往⽤想象的⽅法,通过模拟、扮演、重演等⼿段来重现过去某⼀事件的过程和细节。
像《红崖天书》中⽤虚镜头来表现古⼈刻字,《驮⼯⽇记》中⽤⿊⽩镜头表现陆振轩等⼈翻阅⼤⼭的场景都是⽤情景再现的⼿段来表现的。
在这两部⽚⼦⾥⾯,因为年代久远,当事⼈要么早已不在⼈世,要么⽼态龙钟,因⽽⽚⼦⾥⾯缺乏现场资料。
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补救⽅法是请旁观者或当事⼈回忆事发情况,这的确能在⼀定程度上起到还原现场的作⽤。
但由于画⾯内容不够丰富,常常影响传播质量。
尤其在事件中起关键性作⽤的场景缺失,不仅弱化了节⽬的表现⼒,还影响了观众的理解和接受,有学者把这种核⼼事件现场缺失的现象称为“叙事断点”。
⽽“情景再现”,正好能起到弥补“叙事断点”的作⽤。
另外,央视的《见证》栏⽬中有关于狙击⼿张桃芳射杀敌军的情节,也是⽤演员来扮演的,并且占⽚⼦的⽐例极多。
“情景再现”作为⼀种电视表现⼿段,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
它可以充分发挥“如临其境”的电视特点,使原本消失的现场在观众⾯前重现,增强了节⽬的可视性和吸引⼒。
在新闻性不太强的社会新闻中,如果真实再现是为了促进观众理解事实的话,观众是可以接受的,不然观众可能连节⽬的来龙去脉都搞不清。
例如在⼀些社会新闻的报道中(盗窃案),为了重现事实,节⽬中往往会请演员模拟窃贼作案的场景。
尽管这样的画⾯在⽚中的时间也许只持续⼀两秒,但这样会使整个事件的画⾯连贯、脉络清晰流畅。
文学艺术在电视媒体中的新视听语境
着亲密的姻缘互动关系, 这种关系 在电 视发展的 最初阶段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更多表现 为电视对于文学的借鉴,而随着影像文化的迅速 发展, 电视地位的提升与普及, 高高在上的文 昔日
学不仅可以借助电视这一新的大众流行传播手段
命,都使得文学的传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度和更 好的效果, 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推进了文学的传播, 给文学带来了 新气象, 也能够繁荣文学的创作。 文 学形式开始更加多变而丰富多 彩。“ 视文学” 电 就
的需要 。
在当下的社会潮流中,我们的生活节奏 日益 加快, 快餐文化” “ 席卷四周, 环顾所处的文化环 境, 我们发现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曾是我们灵 魂重要栖居地的文学却 日渐式微 , 江河 日下。 就在 传统文学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终于发现 了可 以充分地利用电 视媒介, 于是文学作品的传播、 流 通、 接受, 自然而然地对视觉传媒具有 了极大的亲 和感。 当然这种亲和感使得受众最常见, 电视屏幕 上出现最多的电视文学形式还是诸多经过改编的 影视剧, 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搬上荧 变得脍 屏, 炙人口,曾经内 敛含蓄的文学内涵也越来越让人 “ 明察秋毫”一目了然” “ 。诚然. “ 从文学作品到电
味的视 觉文化。
丹尼尔 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 一书中 在《 质》
说: “ 我坚信, 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当 而 不是一种印刷文化,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④ 。扑天
盖地的电视节 目 及其流行程度无疑印证 了这样一 个事实,但流行背后更需要的是时其信息传递审 美优势全方位的开发利用和有效引导。 要知道, 电 视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其审美特征不仅不同于一 般的绘画、 雕塑与建筑, 而且也不同于其赖以产生
新闻报道改编影视剧方法研究
新闻报道改编影视剧方法研究在当代社会中,新闻报道已成为了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与之相伴随的另一个流行的媒体形式是影视剧。
自从电视、互联网和流媒体服务的出现,更多的新闻报道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等影视作品。
本文就探究新闻报道改编影视剧的方法和技巧展开探讨,分别从选题、素材收集、内容呈现和效果评估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选题如何选择?1.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常常受到公众的关注,因此,一些新闻报道可以被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
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环保等各个领域。
2.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如抗日战争、长征、改革开放、911事件、非洲难民和南极考察等。
这些事件可以用来制作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
3.个人生命经历有些人的生命经历是非常特殊的,他们的故事被广泛报道,可以成为创作素材。
例如《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和《海扁王》等电影。
二、素材收集怎么做?1.采集原始资料需要搜集相关的报纸、杂志、新闻报道和图片等素材,收集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两种类型的素材对比,确保对故事及人物的描绘最为真实。
2.了解真实情况进行深入的采访,聆听个案的各类面孔。
通过采访,能够了解更加真实准确的情况,深入了解人物、事件的背景和过程。
3.拓展创意,加入影视要素需要进行合理的编排和加工,对于原有的故事情节,可以按照影视要素进行加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并使故事更具有吸引力。
三、内容呈现应该怎样体现?1.电视剧、电影、动画作品在进行影视剧的创作中,要注意叙述不同的故事线,情节上要完整的呈现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的过程,强调人物身份和角色。
2.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原著中的众多元素可以在影视中,结合视觉效果,增加表情、动作和声音等表现,从而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对于文学界的作品改编,需要相对尊重原著,深入改编,并注重视觉和声音的效果。
四、效果评估应该采取怎样的手段?1.评估票房成绩票房成绩制度是评估影视作品在市场上盈利的重要的标准,通常被视为衡量影视作品市场价值的最有效的方法。
浅析新闻热点在影视剧选题创作中的意义
命运的悲欢离合 ,从时事追踪到各类揭秘 质。在影视创作实践 中,成功的例子也举 为创作原动力 ,利用这些备受人们关注的 报道,各种吸引眼球的事件从世界各个角 不 胜举 。 焦点和热点作为电视文艺创作的载体并进 落通过新闻报道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时影
一
切 ,使
“ 新闻热点” “ 媒介事件”不 在观 众 中引发 强烈 的共 鸣 ,起 到很 好 的指 创作就是以 “ 歼十” “ 歼十一”战斗机、
至深、发人深省的事实报道也俯仰皆是。
断,光隆陆离的社会新闻随处可见,感人 导、教育 、借鉴 、娱乐的作用,同时它较 预警机这些在建国6周年阅兵式、空军建 0 高的收视率带来 良好的广告效应 ,达到经 军 6 年 亮相 的新 型 国产 航空 武器 为着 眼 啁
t' l 收集 小说 、一部报告文学、一部 电影会对—个 理虚构的空间,或者某些新闻报道低劣恶 合进行挖掘和采访的重点进行b ̄- , 人特别是对—个青少年的一生产生重大的 俗 ,是不能成为后续创作的 良好基础的。
并且 要具备较强 的前瞻性 ,以艺 术的审 进行 升华 ,找到作为影视剧创作 核心的
视 听 天地
0誊盎曩
浅析 新 闻热 点在 影视 剧 选题 创 作 创 作 ,似 乎 是 没 从理 论 上看 ,马 克思 主义新 闻观 和新 闻实 象,从社会效益 E 来讲不仅弘扬了公安干 有 直接关 联 的 ,但 是 由于笔者 长期从 事 过 践并 受 到新 闻学 界和业 界新 闻认 可 的定 义 警忘我工作 、 威武有力的形象 ,也对犯罪
浅论“社会事件”和“新闻人物”与剧本题材的关系
2019.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应用研究【作者简介】郑先荣,笔名郑仙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
现实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社会事件、新闻人物是舞台剧和影视剧剧本题材中的重要来源。
一、“社会事件”和“新闻人物”改编成“剧本”的悠久历史古今中外,社会事件、新闻人物改编成为舞台剧和影视剧的剧本题材,这样的案例有很多。
(一)“社会事件”和“新闻人物”被改编成为中国戏曲、歌剧和话剧剧本题材从戏曲起源时期先秦的“优孟衣冠”到“角抵戏”,到“元杂剧”,再到解放前的歌剧《白毛女》《红岩》、解放后的话剧《蔡文姬》《屈原》《武则天》《棠棣之花》《虎符》,戏曲一直都在真实“记录”着社会上发生的事情。
“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同时也开启了戏剧“模仿”社会事件、新闻事件的先河。
此后,社会事件、新闻人物被改编成为戏剧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成熟。
元杂剧《梧桐雨》、清传奇剧本《长生殿》是宫廷爱情悲剧,描写唐明皇、杨贵妃两人的爱情故事。
《汉宫秋》讲述的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赵氏孤儿》讲述春秋时代晋国上卿赵盾一家的悲剧性故事。
明清传奇更是将社会新闻改编成舞台剧的鼎盛时期。
《娇红记》《精忠旗》《桃花扇》均取材于当时真实的“新闻人物”的悲欢离合故事。
京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和《杨三姐告状》取材于清末两桩轰动朝野的著名命案。
歌剧《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真实人物“白毛仙姑”。
歌剧《江姐》是根据革命烈士江竹筠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而成。
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屈原》《武则天》《棠棣之花》《虎符》,均改编自历史人物的真实经历。
最近上演的话剧《守护》《滚蛋吧!肿瘤君》,以及音乐剧《延安保育院》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话剧《呦呦鹿鸣》记录了我国首位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屠呦呦的真实故事。
国外,同样也有很多根据社会事件、新闻人物改编的舞台剧剧本,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社会事件”和“新闻人物”被改编成为中国电影、电视剧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事件能够快速传播,成为某一时段的新闻“焦点”与“热点”。
浅谈影视语言在写作中的借鉴和运用
浅谈影视语言在写作中的借鉴和运用宝山区盛桥中学陈莉作文,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从事初中语文教育十多年以来,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作文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
所以,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学生或许有了好的写作素材和立意,却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和加工,结果往往造成语言平淡如水,结构平坦如川,最后只换来一声叹息,两行清泪。
如何才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呢?在多年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发现写作技巧和影视手段间有着不少相通之处。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怎么写”和“怎么拍”却是可以触类旁通的。
何况,影视较作文而言,更直观,更形象,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借鉴影视手段,不仅能让学生轻松写出一篇生动的作文,又能享受创造的快乐,何乐而不为呢?鉴于此,试将自己平时在作文教学中的相关经验整理如下,也籍此作为“引玉之砖”吧。
“导演”与“作者”导演,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
在写作中,学生就是作文的创作者,是作者。
“导演”和“作者”的共同点就是创造,只是,导演创造电影,作者创造文章。
大声告诉学生,在你的文章中,你就是导演,你有权支配主角配角,你掌控着主人公的命运,你负责每一句台词,每一场布景,每一个道具,你要把你写的东西“放”给读者看。
有了这样的意识,学生在接下去的写作中,会更注重文章的形象可感性,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沉浸在创造的乐趣中,不再感到作文的枯燥乏味,而是把它当做一个表现自己思维力、想象力的舞台。
“剪辑”与“剪裁”剪辑,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连贯流畅、含义明确、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影视剧构成的基本单位是镜头,拍摄过程中有无数的镜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镜头都是有效的,有用的,剪辑师必须在深刻理解剧本和导演总体构思的基础上,选择、整理、剪裁全部分割拍摄的镜头素材,再进行编纂组接,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启发和借鉴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启发和借鉴1. 引言1.1 介绍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的背景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是世界上两个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电影产业。
好莱坞电影源自美国好莱坞,是全球最大的电影产业中心之一,以其高质量的制作和商业成功而闻名。
自20世纪初以来,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不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文化和艺术上的引领者。
中国电影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取得突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导演、演员和电影作品,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中国电影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的融合中展现出独特魅力,为世界电影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制作风格和文化传统,但二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通过对比和融合,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在相互交流和互动中,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了世界电影事业的发展。
1.2 探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意义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意义在于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以及拓展中国电影的发展空间。
随着世界各国影视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全球化发展,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通过将中国电影推广到全球市场,可以让更多国际观众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价值观,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国电影走出去还有助于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认可和成功,将进一步激发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和创新动力,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借助国际市场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电影行业还可以吸引更多外资和合作机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提升。
中国电影走出去不仅是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有益,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通过与国际电影产业的合作与竞争,中国电影可以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拓展市场空间,实现更广泛的国际影响,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赢得更高的声誉和地位。
热点创作灵感短视频文案
【短视频开头】镜头缓缓推进,背景音乐轻快响起,屏幕上出现:“你是否曾在某个瞬间,灵感如泉涌,却苦于无处施展?别担心,今天我们就来揭秘热点创作灵感,让你轻松解锁创意之门!”【正文内容】灵感来源一:时事热点1️⃣ 镜头切换至新闻画面,旁白:“时事热点是创作的源泉,把握住它们,你的作品就能紧跟时代脉搏。
”- 例子:以“碳中和”为例,创作一个环保主题的短视频,倡导绿色生活。
2️⃣ 镜头展示各类新闻事件,旁白:“无论是科技、娱乐、体育等领域,都能成为你创作的灵感。
”灵感来源二:日常生活1️⃣ 镜头聚焦日常生活场景,旁白:“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往往蕴含着无穷的创意。
”2️⃣ 展示几个日常生活的小片段,如:孩子在玩耍、老人在公园散步、年轻人分享美食等。
- 例子:以“陪伴”为主题,制作一个温馨的家庭短视频,传递亲情的力量。
灵感来源三:流行元素1️⃣ 镜头展示当下流行的元素,如:网红美食、流行音乐、热门影视剧等。
- 例子:以热门影视剧为例,创作一个致敬经典、致敬青春的短视频。
2️⃣ 镜头切换至一些流行的短视频案例,旁白:“借鉴这些成功案例,让你的作品更具吸引力。
”灵感来源四:跨界合作1️⃣ 镜头展示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如:时尚与科技、音乐与影视等。
- 例子:邀请一位知名歌手为你的短视频创作主题曲,提升作品品质。
2️⃣ 镜头展示一些成功的跨界合作案例,旁白:“跨界合作,让你的作品更具话题性和传播力。
”灵感来源五:用户反馈1️⃣ 镜头切换至用户评论,旁白:“关注用户反馈,了解他们的需求,让你的作品更具针对性。
”2️⃣ 展示几个用户评论,如:“这个视频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这个创意太棒了,我要分享给朋友”等。
- 例子:根据用户反馈,调整视频内容,提升用户体验。
【结尾】镜头拉远,背景音乐渐强,屏幕上出现:“创意无限,灵感无处不在。
快来加入我们,一起探索热点创作灵感,打造属于你的爆款短视频!”【视频结束】呼吁观众关注、点赞、分享,并留下你的创作灵感,一起交流互动!【视频备注】- 本视频旨在提供热点创作灵感,不涉及具体作品制作。
现实与诗性的“交响乐”——从《山海情》看扶贫剧的突围与重构
016《名家名作》·评论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完美收官,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背景,以新农村的发展为表现主题的影视剧创作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一方面,这是创作家对于跨时代巨变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更是其对于“书写新时代‘创业史’”等国家、时代话语的主动应和。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年开展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其中扶贫题材电视剧中就涌现出了 《遍地书香》《花繁叶茂》《绿水青山带笑颜》《最美的乡村》《我的金山银山》等多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视剧。
但总体来看,扶贫题材影视剧缺少精品和“爆款”。
现实中城乡关系的变化,要求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设置、叙事伦理等层面需要进行相应的突破。
本文以产生过极大影响的《山海情》为例,简要分析其成功的创作方向及叙事手段,也为之后有关乡村振兴及新农村题材电影的书写提供可参考策略。
一、贴近地表的滚烫灵魂扶贫剧往往是通过描写扶贫干部艰难推行扶贫政策,开展扶贫活动,最后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致富的故事来阐释国家发展的中心思想。
过去的扶贫剧往往重剧情的演变刻画、国家政策的解读和内在思想的传播,对于人物形象及其内在心理变化的刻画描绘并不够深刻。
《山海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颇为用心,用简短的篇幅、准确的片段式描写打造出许多真实兼具浪漫的人物。
他们土生土长却散发着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他们既具有人性最为本真的现实性,又处处让人为其散发的浪漫主义诗性所折服。
故事的“主角”扶贫干部马得福,一个从涌泉村走出来却回归家乡的“外来扶贫干部”角色。
他带有所有扶贫干部所具有的坚韧、正直和果敢,更重要的是,影片中的他是一个有温度、有人情味的“人”的形象。
在水库负责人为了迎接领导检查而私自抽调灌溉水源时,他竟然带领村民直奔活动现场,在领导面前直指水库的偏颇;在被迫逃婚的初恋水花面前,他保留了自己的一份少年心性,默默地掏出了自己身上所有的钱,告诉水花不能逃去县里,要去城市才不会被抓回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剧创作中对新闻性的借鉴
摘要:电视剧怎样拍才会好看?本文在通过探讨新闻性的优势,进一步阐述影视创作可以借鉴新闻性,进而可以用新闻特性为创作理念的电视剧创作方式,即将新闻风格和戏剧性结合起来,力求一种以真实的述说引发观众兴趣的观赏效果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新闻性;影视创作;电视剧
电视剧怎样拍才会好看?一味走情节路线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欣赏欲望,而一种以新闻特性为创作理念的电视剧创作方式,即将新闻风格和戏剧性结合起来,力求一种以真实的述说引发观众兴趣的观赏效果的创作手法,在现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剧收视争夺战中,以异军突起之势独领风骚。
海明威说,“新闻是最好的戏剧”。
从电视剧创作中新闻性运用与发展、中外理论探索以及电视剧写作实践来分析,电视剧创作的新闻性是一种必然存在和现实需要,在电视剧创作中适当借鉴新闻性的特点,以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对受众带来观赏中的亲切感、参与感,是电、影视剧创作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电视剧的先天新闻特性
何为电视剧《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对电视剧的定义是:融合了文学、戏剧、电影的诸多表现手法,运用电子传播的技术手段,以家庭传播方式为其主要特征的一种崭新的综合艺术样式。
所谓新闻性,即写实性、时效性、贴近性。
新闻性往往是比较
直接的、现实的、有即时效应的。
新闻的特点在实和新,电视剧创作则更加关注现实、时代中那些贴近于普通人生活的故事,将新闻的特性融入电视剧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理念中,既能像新闻那样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具有新闻的时效、纪实性,又可以采用电视创作的形式表现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中的真实发生,使之具有形象生动性,激发观众观赏的欲望和兴趣。
纪实性电视剧作为非常规电视剧的一类,除了拥有常规电视剧所共有的创作形式、创作手法等特征之外,它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属性。
纪实性电视剧一般都以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真实的场景为依托,形成与时代同步的风格特征。
在创作手法上,这一类电视剧更多地借用纪录片的纪实手法,在视听结构形态上模仿与借鉴纪录片的纪实性语汇,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本身。
而不论是电视剧创作的构想蓝本勾画,还是创作手法的运用,都离不开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为主题的新闻引发的借鉴和融合。
纪实性电视剧包含着纪实性和艺术性(或戏剧性)两种看似对立的属性,但正是由于两个属性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纪实性电视剧的基本形态。
离开了纪实性就等同于常规的电视剧;缺少了戏剧性则无异于纪录片了。
回溯电视诞生的初始阶段,电视是以模仿戏剧和电影起步的,电视早期通常以直接放映戏剧和电影为主,现成的舞台剧或直接转播,或是更经常地拍摄在电影胶片上,然后再通过电视播出。
但随着电视的成长,它向电影继承了纪实性——实际上电
视本身的技术特性也构成了它的纪实本性。
从这一角度观察,纪实性电视剧实际上是电视初始阶段“对电影和戏剧的模仿”的一种延伸。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纪实性电视剧本身是与现实人生共存的,现实人生并非是纪实性电视剧以外的东西,电视剧创作的新闻性是一种必然存在和现实需要。
二、电视剧创作对于新闻性的具体借鉴
一是对新闻性中时效特征的借鉴。
比如,2000年的奥运时事剧《旅奥一家人》随奥运会进程边拍边播。
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9月15日开幕,而《旅奥一家人》于9月12日开始播出,至10月1日,即奥运会闭幕时结束。
和所有的电视剧不同的是,《旅奥一家人》要把现实新闻背景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进行戏剧化的处理,故事的发展将和奥运会赛程同步,即白天发生的事在晚上就要和观众见面,而且在奥运会上取得金牌的运动员大多将在剧中出现。
整个剧组要远赴悉尼,每天下午写剧本,晚上录制,然后通过国际通信卫星越洋传回国内,利用中国和悉尼3个小时的时差,在晚上即时播出。
这样这个剧既有新闻时效性,可以视为奥运会新闻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有故事情节,轻松活泼。
因此很多电视台总编室已经把这档时事剧安排在了每天晚上的奥
运会专题报道之前,以便让观众在了解奥运会比赛进程之前,先释放一下紧张的关注心理。
二是对新闻性中贴近性运用。
最近的几部反应80后一代奋斗的
励志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我们生活的年代》等,都是以平凡生活中的平凡故事讲述生活,传播奋进精神。
《我的青春谁做主》一剧中,通过一个家庭里三个表姐妹的青春故事,她们在同一时间完成成人礼,成为社会人,从梦想走进现实,触摸生活实质甚至残酷的一面,每人都发现自己要面对一个超高难度的命题,生活等着看她们出洋相,可她们不服、不愤、不屈,不但要用智慧给出完美答案,还要翻越父母意志的高山阻挡,个性和理想是她们前往的彼岸。
《我的青春谁做主》的成功说明了,真正地贴近生活,是从生活中挖掘,从平凡中发现和觉悟,这才是从新闻性中借鉴和创新电视剧创作的正道。
三是写实性。
以21世纪之初的以电视栏目的形式剖析当时较为普遍的离婚现象的电视剧《离婚启示录》为例,这部采取了新闻形式与戏剧情节嫁接的方法的作品,以一档电视栏目《离婚启示录》为载体,选取既具典型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离婚个案进行集中表现,剖析“离婚现象”背后的社会及情感因素。
《离婚启示录》里有10个离婚故事,各自独立,连成系列,由一个名为《离婚启示录》的电视栏目连贯起来,成方圆扮演这个栏目的主持人。
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追踪采访,事件当事人的叙述,记者对事件的分析研究,知名人士和专家对事件的点评,电视台演播厅的现场报道等多种方式将离婚事件的内幕层层剥开,而这部电视剧的摄像机记录了这个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样式和拍摄风格,把记
录片、追踪采访、谈话节目、新闻故事等形式融为一体。
这10个不同的离婚故事均取材于真实事件,每个故事都典型地反映时下婚姻家庭中的一个或数个问题,如小孩自杀、丁克家庭、婚外恋、傍大款、老人再婚、三陪女现象、高官受贿、性障碍等等。
离婚率不断上升,离婚问题成为新的社会热点,在新旧观念的撞击中,在悲欢离合的体验中,人们已经开始重新认识婚姻和家庭的存在方式。
由中铁电视网络公司和重庆有线台推出的电视剧《离婚启示录》在新的婚姻法即将颁布的时候开始拍摄,意在讲给已经结婚的人,告诉正在恋爱的人一个个耐人寻味又曲曲折折的恋爱故事。
每个故事片尾的专家讨论和点评,使这部剧不仅停留在故事本身,更是将电视剧创作中通过借鉴新闻性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掀起了一个新高潮。
四是学习新闻性中拒绝低俗的欣赏趣味选择。
现在很多编剧以为观众就喜欢情和爱,所以什么都离不开这些,连军事题材的《da 师》都以情和爱来表现,这样的套路注定难以走得长远,这不仅是创作者媚俗的表现,更是对观众欣赏欲求的催眠剂,对受众鉴赏能力的蔑视。
过去总说媚俗是观众鉴赏水平不高形成的,但观众鉴赏水平已经很高,再媚俗,电视剧肯定就会失去观众。
新闻在对受众欣赏趣味水平上的谨慎态度,是非常值得电视剧创作者引起重视和加以借鉴学习的。
三、真实的故事+感悟生活=精彩创作
银幕剧作大师罗伯特·麦基就指出,对电视观众来说,娱乐即是这样的一种仪式: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来体验故事的意义以及随着对故事的见解而来的强烈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情感刺激,并且,这种感情会随着意义的加深而得到极度的满足。
随着媒介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增强,不仅体现在技术手段的汇融上,也体现在内容的交叉上,所以,以新闻特性创新和丰富电视剧创作,不仅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希望被关注”心理意识下对故事讲述的真实性欲求,而且将体验故事的意义推向了引发积极社会效应的更深层面。
在中华网——新闻中心栏目中的《故事相似缺乏生活都市剧已经穷途末路?》(2003年5月30日)一文中,在谈到现今电视剧创作模式化的问题时,北京广播学院教授曾庆瑞认为:“电视剧的内容应该反映更多的新信息和新观点,反映观众关注的热点。
尤其是都市电视剧,不是光贴近百姓就万事大吉了,而要表现百姓渴望了解的热点。
对于电视剧,观众的普遍心理是‘喜新厌旧’的。
”
那么,都市题材的电视剧最大的问题是在电视剧剧中常常看不到真实的故事,太假。
深入生活常常被认为是创来越缺乏吸引力的关键问题何在?笔者作为时常关注电视剧的一名普通观众认为,最作的根本,而现在的电视剧创作者们也常常自称是熟悉生活,但就是在作品中不能闪现“火花”。
曾庆瑞教授认为:“现在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再谈熟悉生活已经不能完成对作品的认真诠释,因为
网络上什么都有。
但是,真正的好作品需要对生活的切实感悟,只是熟悉已经不够了,需要对现实生活灵魂上的感悟。
不能说《书香门第》的作者不熟悉校园生活,但对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是不是达到了感悟的程度它把平台搭在了教授家,但对过去生活的叙述没有新鲜感,未闻书香只见门第,把后辈的感情纠葛推向前台,也没有新的诠释,所以被认为是‘高校里的大宅门’。
不是不能回忆过去,但过去时代的特定环境被淡化了,被男女的情和爱湮没,观众肯定失望。
而《粉红女郎》更是把成人漫画拍成给青少年看的电视作品,根本没有找到拍这类电视剧的方法和规律。
”
那么,问题要怎样解决呢?笔者认为,真实的故事+感悟生活=精彩创作。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剧作者首先要树立冷静深掘的创作态度,要敢于难为自己,关注并深入挖掘百姓关注的热点,从平凡生活中感悟,才能创作出真正出色的受到观众欢迎的电视剧作品。
创作者不关心百姓,百姓也不会关注你。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