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教案

合集下载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北方地区的热爱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北方地区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北方地区的概念,提问:“北方地区是指哪些省份?你们对北方地区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2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北方地区的相关资料,并记录下来。

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

3.合作探究(15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资料,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共同解答问题:“北方地区为什么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北方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4.梳理归纳(15分钟)让学生回到座位上,开展课堂小结。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并梳理归纳北方地区的主要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

5.拓展延伸(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对当地居民有哪些影响?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整个国家有何贡献?”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拓展延伸的思考和讨论。

6.总结反思(10分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提升学生对北方地区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研究和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北方地区的兴趣和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二地理中国北方地区教案

高二地理中国北方地区教案

高二地理中国北方地区教案高二地理中国北方地区教案1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高二地理中国北方地区教案2【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括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演变历史。

北方地区教案教学设计

北方地区教案教学设计

北方地区【教学目标】1.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

2.说明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特点,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北方地区的大体特征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诗词朗诵、景观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创设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进入学习情境。

任务1 通过阅读地图及教材文字能够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

在图中找出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秦岭、淮河、渤海、黄海,并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让同学在北方地区的地形图上标出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秦岭、淮河、渤海、黄海,让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的地形区,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了解到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之后,尝试在地形图上画出并总结北方地区的范围。

北方地区的范围: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结合你们手上的资料,你知道下面这三幅图分别是哪个地区的景观吗?在北方区域图上,你能把它们放到相应的位置上吗?我们发现,虽然这三个地区同属于我国的北方地区,但是其自然、人文有着很大的差异,想知道为什么吗?下面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北方地区的范围,结合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干湿地区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三幅图。

掌握北方地区分别属于哪个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

总结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结合北方的范围,我国北方地区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其主要气候特征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

初中地理教案北方地区

初中地理教案北方地区

初中地理教案北方地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掌握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农业等基本情况。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北方地区的认知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农业等特点。

教学难点:1. 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 学生对北方地区实际情况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找出北方地区的位置。

2. 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北方地区的印象,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方地区的范围和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平原、高原、山地等。

2. 讲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寒冷、干燥、温带季风气候等。

3. 讲解北方地区的植被特点: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4. 讲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特点: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大豆等。

5. 分析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展示北方地区典型农业案例,如东北农田、内蒙古草原等。

2. 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3.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北方地区的特点。

2. 强调北方地区在我国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我国北方地区地形分布图。

2. 列举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北方地区的认知水平。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新人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明确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2. 能够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地理差异。

(基础目标)2. 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提升目标)(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分析,学习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基础目标)2.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提升目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基础目标)教学重点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其它地区有明显差异,而且这种自然环境特征也导致人们的农业生产方式、生活内容与方式的不同。

同学们生活在北方地区,通过前面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自然特征,但在学习时要注意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活动法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收集的资料、活动设计的资料、多媒体等,知识网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沁园春·雪》引入北方地区的学习。

你知道我国北方地区有哪些自然特征吗?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板书)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请学生完成导学案之自主学1至4。

明确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1.范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一线以北,东临海和海。

2.地形:以和为主。

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和平原;西部有的黄土高原。

3.气候:地跨我国的和,大部分地区属于。

大部分属于(干湿区)。

4.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

分别请学生发言指图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掌握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特点;(3)学会分析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运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典型实例;(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方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2)增强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3)提高学生关注农村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1)地理位置和范围;(2)气候特点;(3)地形地貌特点。

2. 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1)粮食作物种植;(2)经济作物种植;(3)畜牧业发展。

3. 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因素(1)优势因素;(2)限制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特点;(3)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因素。

2. 教学难点:(1)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因素的分析;(2)学生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北方地区地图,了解其地理位置和范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优势与限制因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就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因素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4. 讲授法:教师讲解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因素,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北方地区地图、农业发展案例资料;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打印机;3. 教学空间:教室。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方地区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2. 新课导入:讲解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3. 案例分析:展示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和优势;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因素;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因素;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中国分区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7篇

中国分区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7篇

中国分区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7篇中国分区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7篇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收藏转发。

中国分区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教学准备】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

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

(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师生活动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

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

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

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第六章北方地区教案

第六章北方地区教案

第六章北方地区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课时数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黄土地”和“黑土地”的区域差异。

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3、了解华北平原的重要性以及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明确我国北方地区所处的位置及其自然特征。

2、了解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地理科目的情感。

2、鼓励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学习地理知识。

教学重点 1、“黑土地”和“黄土地”的自然特征。

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教学难点 1、理解导致华北平原春旱的原因。

2、能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各主要地形区及其自然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沁园春雪》。

这首词描述的是北国雪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笔下的“北国”吧。

二、新课讲授(一)黑土地黄土地1、北方地区的范围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2、北方地区的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面积广阔西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3、北方地区的气候温度带: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暖温带和中温带气候: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干湿区:北方地区属于半湿润区4、黑土地东北平原地区在冷湿的环境下,植物不易分解,形成了肥沃的黑色土壤。

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5、黄土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被称为“黄土地”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华北平原由黄河和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而成(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1、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优势: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不足: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2、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3、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和解决措施制约因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解决措施: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可以跨流域调水;时间上的不均匀可以修建水库;从长远看应该发展节水农业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三个重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知道了“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由来,并通过读图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

北方地区优秀教案初中

北方地区优秀教案初中

北方地区优秀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其自然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北方地区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教学难点】1. 北方地区气候特点的理解。

2. 地理图表的阅读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北方地区相关章节。

2. 北方地区地图、气候图。

3. 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北方地区的美丽风景,引导学生关注北方地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Step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完成课后练习。

Step 3:课堂讲解1. 讲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 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3. 引导学生阅读北方地区地图、气候图,讲解图中的重要信息。

Step 4:案例分析让学生观看北方地区典型自然灾害(如旱灾、洪水等)的视频资料,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Step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对当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和保护北方地区自然资源。

Step 6: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绘制一幅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思维导图,巩固所学知识。

Step 7: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北方地区教案

北方地区教案

北方地区教案北方地区教案)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教案 (一备)第课时(总第课时)审核人:审核时间:主备人:李栋春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等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资料掌握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分布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分布。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预习;小组合作与交流;教师重点导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课前导学】:学习任务一:北方地区的范围、面积、人口(阅读课本P6页,完成下列内容)。

1.位置:位于、以北,以东。

2.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3.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学习任务二: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旅游(阅读课本P7页,完成下列内容)。

1.地形:以、为主,主要地形区有平原、平原、高原以及___ 丘陵和___ 丘陵等。

2.气候:以气候为主,1月平均气温低于O℃,年降水量低于毫米,主要植被类型是。

3.地方特产:著名的东北“三宝”是指___ _ 、 ___ 、___ ;还有洛阳的,兰州的。

4. 北方地区的四大古都:、、、。

学习任务三:农林业及主要农产品(阅读课本P7页,完成下列内容)。

1.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为;长城以北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等,农作物熟制是;长城以南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等,农作物熟制是。

2.本区森林资源丰富,主要林区有东北的岭、岭、山。

3本区盛产温带水果:主要有苹果、、、、等。

学习任务四:北方地区的矿产资源及工业(阅读课本P7页,完成下列内容)。

1.本区____ 、____ 、____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____ ___工业基地和____ __工业基地,北方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有__ ___、 ___ __、 __ __等。

北方地区初中教案

北方地区初中教案

北方地区初中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他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 北方地区的人文景观。

教学难点:1.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人文景观的相互关系。

2. 学生对北方地区特色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北方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我国北方地区有什么了解?北方地区有哪些特色?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

2. 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如温带季风气候、平原和高原地形、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植被等。

2. 讲解北方地区的人文景观,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北方地区的典型案例,如东北三省、黄土高原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自然特征与人文景观的相互关系。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认为北方地区的特色是什么?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我国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人文景观的思维导图。

2. 调查家乡的自然特征和人文景观,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景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北方地区的特色,提高他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高中地理中 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教案

高中地理中 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教案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掌握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河流和资源分布。

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地理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主要资源。

北方地区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北方地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理解北方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北方地区的地理基础知识,使学生对该区域有初步的认识。

2、直观演示法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增强感性认识。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如长城、松花江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北方地区的了解,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地理位置和范围结合中国地图,指出北方地区的大致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区以及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和安徽的北部。

强调北方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让学生明确其在全国的地理位置重要性。

(2)地形展示北方地区的地形图,介绍主要地形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

分析各地形区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形对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3)气候结合气温降水图,讲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及其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探讨气候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农作物的种植类型和熟制。

(4)河流指出北方地区的主要河流,如黄河、海河、松花江等。

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以及河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时教案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时教案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时教案北方地区教案主题: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文化遗产目标:通过学习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文化遗产,使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征。

一、引入(10分钟)1.介绍北方地区的概念和范围。

2.引发学生对北方地区的兴趣。

二、地理特点(20分钟)1.地理位置:北方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包括东北地区、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等省份。

2.气候特点: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

3.自然地理:介绍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如典型的草原、沙漠、高山等。

三、文化遗产(30分钟)1.介绍北方地区的文化遗产,如京剧、长城等。

2.展示北方地区的传统艺术表演,如京剧表演。

3.分组活动: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北方地区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海报进行展示。

四、北方地区的民俗文化(20分钟)1.介绍北方地区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

2.分析北方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3.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北方地区的民俗文化。

五、小结(10分钟)1.回顾学习的内容,强调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文化遗产。

2.学生分享对北方地区的了解和感受。

3.提问环节,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扩展活动:1.实地考察北方地区的一个城市或景区,深入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文化遗产。

2.组织学生进行北方地区的美食制作比赛,了解北方地区的特色美食。

3.学生自由阅读北方地区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南方地区教案主题: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目标:通过学习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多样性和魅力。

一、引入(10分钟)1.介绍南方地区的概念和范围。

2.引发学生对南方地区的兴趣。

二、地理特点(20分钟)1.地理位置:南方地区位于中国的南部,包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省份。

2.气候特点: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四季如春,气温适宜。

3.自然环境:介绍南方地区丰富的自然环境,如亚热带雨林、山水田园等。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北方地区教案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北方地区教案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北方地区教案本次教学旨在介绍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们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历史、农业现状以及农业发展战略。

本节课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介绍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气候条件,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北方地区的农业历史和现状,第三部分将讲述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战略和未来展望。

一、自然特征与气候条件北方地区是指长江以北、黄河流域以北的地区,包括东北、华北以及西北三个区域。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地理、气候和土地等方面。

地理上,北方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多山地区,中部是平原地区,南部是丘陵地带。

气候方面,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不明显,全年气温变化幅度大,四季分明。

春季短暂,夏季炎热潮湿,秋季宜人适宜,冬季严寒干燥。

土地方面,北方地区是中国粮食作物的主产区,黄河流域是全国四大旱地之一,但长江以北却是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

自然条件对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使得农作物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

由于北方地区冬季漫长,短寒植物的生长期非常短,一年只能种植一季庄稼,同时,温差大、风沙大、干旱少雨等气候特征也限制了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

其次,北方地区的地理条件也对耕种技术造成影响。

由于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不稳定性,农民在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方面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也促进了不同的耕种技术的发展。

因此,了解北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对我们深入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历史与现状北方地区农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经历了多次王朝的更替和战争的磨练之后,北方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体系。

宋代以后,北方地区由于对华南海产品的需求激增,开启了由南向北的商品交换之路,让北方地区农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同时,近代以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和农业革命也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幅提升了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和良种率。

《北方地区》优秀教案

《北方地区》优秀教案
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学习目标和要求
1.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等基本情况,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分布。2.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学习重点
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北方主要农业区及其主要农产品。
学 习 记 录
自主笔记
一、知识点:
( )临海:M海,N海。
( )北方地区位于(山脉)、(河流)以北,该处的是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A.光照 B.水分 C. 热量 D.地形
.从长远来看,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
A.引进良种 B.改种水稻
C.发展节水农业 D.扩大播种面积
.读北方地区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 )北方地区被称为黑土地的是(填字母和名称),被称为黄土地的是、(填字母和名称)。
( )山脉:D岭,E岭;河流:F河。
活动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结合教科书9页“北方地区的地形图”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活动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结合教科书9页“北方地区的地形图”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活动4:读教材 页“济南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以济南为例,说出说出华北平原春季( 月)的气温变化和降水特点。
(一)、黑土地 黄土地
1.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以东,以南,
以北,东临和。
2.历史上,长城以北地区以业为主,长城以南地区以业为主。
3.北方地区的地形以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平原和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高原。
4.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

5.人们常把平原称为“黑土地”。高原、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2)掌握北方地区的农业特色及其发展状况;(3)分析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2)运用比较法,分析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差异;(3)采用案例分析,探讨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对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方地区的热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2)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3)培养学生具备区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1)气候特点(2)地形特点(3)水资源特点3. 北方地区的农业特色(1)粮食作物(2)经济作物(3)畜牧业4. 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1)优势(2)制约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北方地区的农业特色;(3)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2. 教学难点:(1)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的分析;(2)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1)北方地区的地图和图片;(2)相关案例材料;(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工具:(1)投影仪;(2)计算机;(3)白板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北方地区的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提问:你们对北方地区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2. 教授新课(1)讲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3)介绍北方地区的农业特色;(4)探讨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3. 案例分析(1)呈现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关注;(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3)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分析结果。

4.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引导学生思考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3)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2)掌握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3)学会分析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2)利用资料分析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等自然特征;(3)以案例分析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关注;(2)增强环保意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2)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3)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

2. 教学难点:(1)北方地区气候对农业的影响;(2)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2. 北方地区地图;3. 相关农业资料;4.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北方地区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2)提问:你们对北方地区有什么了解?引出本课主题。

2. 探究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1)引导学生观察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等特点;(2)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分析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1)介绍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2)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优势与限制。

4. 案例分析:(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北方地区农业案例;(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农业生产方式、优势与限制;(3)总结案例中的经验教训。

5. 农业可持续发展讨论:(1)引导学生思考北方地区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2)分组讨论,提出具体措施;(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本课内容;2. 收集有关北方地区农业的资料,进行进一步了解;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思考深度和提出建议的创新性。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特征;(2)掌握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影响因素;(3)分析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和分析,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2)运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影响因素;(3)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2)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劳动的尊重和认同;(3)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气候、地形、水资源等);3. 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旱地农业、畜牧业等);4. 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5. 案例分析:北方地区典型农业生产方式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影响因素;(4)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2. 教学难点:(1)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和调整;(3)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地图和图片;2. 案例资料;3. 投影仪和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北方地区的地图,了解其地理位置和范围;(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北方地区的印象,有哪些自然特征?2. 教学新课:(1)讲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气候、地形、水资源等);(2)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介绍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旱地农业、畜牧业等);(4)讲解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3. 案例分析:(1)分组讨论北方地区典型农业生产方式的案例;(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六章北方地区_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第六章北方地区_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第六章北方地区_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资源。

(2)掌握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了解北方地区的土壤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关注和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资源。

(2)掌握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教学难点(1)了解北方地区的土壤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掌握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与热身通过课堂展示北方地区的农业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北方地区农业的探索欲望。

2.学习活动(1)学生阅读课本P32—P35的内容,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资源。

(2)教师讲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资源,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

(3)学生分组讨论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并进行小结。

(4)教师讲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

(5)学生观察和分析北方地区的土壤特点,并讨论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6)教师讲解土壤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

(7)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撰写调查报告。

3.归纳与总结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4.拓展与应用学生通过互联网资料,了解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拓宽视野,培养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国区域地理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北方地区矿产资源及其分布,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工业发展方向。

3.理解华北地区农业低产区的原因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能对该地区国土整治工作提出合理的措施。

水平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水平。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理解人地关系的思维水平。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方法
谈话法、比较法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

答:略。

[讲授新课]
一、位置范围
1.自然: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三大地理单元
2.政区:北方地区包括黑、吉、辽、京、津、冀、晋、鲁、豫、陇和宁的东南部、苏和皖的北部、内蒙古的东北部等。

(注意边界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
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全部或部分、甘肃与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

3.经纬度位置:
34°N~ 53°N ,100°E~ 135°E
4.面积:面积占全国20%。

二、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以平原和高原地形为主。

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山东丘陵、辽东丘陵、长白山地、大小兴安岭与太行山等。

平原主要分布东部地区,地形开阔平坦,海拔较低。

北部多沼泽,南部多低湿地和盐碱地。

黄土高原沟谷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1)东北地区地形特征: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①山地: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所环绕
②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沃野千里
(2)华北地区地形特征:
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成因—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沟壑地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②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Ⅰ范围:京、津、冀、鲁、豫、皖、苏五省二市,自古有“中原”之称
Ⅱ形成:黄河、淮河、海河合力冲积而成,黄河是主力
Ⅲ特点:A完整,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B平原上有很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间为浅平封闭洼地
2.气候特征
(1)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旱和冬春季节多沙尘暴。

气候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

年降水量400 ~800mm之间(长白山例外),降水自东向西递减,降水集中在7~8月。

夏季气温差别不大,除大兴安岭北端在16℃以下外,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冬季气温都在0℃以下,但南北差异较大,华北地区多在0℃~-10℃之间,东北在-10℃以下。

3.河流特征
(1)水文特征: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为丰水期,冬季为枯水期;水量、含沙量南北差异较大,都有结冰期,且北长南短。

河流的航运价值东北与华北差异较大。

(2)河流多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
A.北方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B.北方河流下游地势低平;
C.很多河流下游淤积严重,河水入海不畅,且形成地上河。

D.海河等河流支流多,入海河道不足,汛期时,洪水集中,干流流水不畅。

(3)治理措施
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治理水土流失;下游加固堤防。

海河、淮河:支流修建水库;中游洼地筑蓄洪工程;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等。

第二课时
三、北方地区人文地理特征
1.北方地区的人口与民族
(1)人口:人口约占全国的40%(面积占20%)。

平均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其中东北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华北地区人口最为密集。

(2)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满族、朝鲜族、回族等。

(3)习俗:
①主食:面食(黄土高原以小米为主食)
②房屋:土坏垒墙,室内有土炕(防寒、保温),黄土高原挖窑洞居住。

③交通运输:过去,马拉大车;现在,以铁路、公路为主。

④民间运动:溜冰。

2.北方地区的农业
(1)农业发展条件
①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土地资源面积广阔,黑土肥沃;夏季夏季日照长,热量充足;纬度较高,冬季积雪厚,蒸发较弱,土壤水份条件较好;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

不利条件:东北地区全年生长期短,总热量相对不足,农作物的熟制只能达到一年一熟;,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且开发过程中,容易破坏草原和沼泽,导致生态恶化
②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条件:
有利条件:平原广阔,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地资源面积广阔;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

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热量充足,光照条件较好;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水资源不足(春旱);多风沙、盐碱和旱涝(夏涝);土壤盐碱化严重-中低产田较多。

③黄土高原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有利条件:黄土疏松;光热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但水资源紧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2)特色农业
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机井与沟渠:北方地区耕地多为旱地,开渠打井利用河水、地下水灌溉,发展以旱作为主的耕作业。

虽使农产品产量大增,但水源有限,而且用水多浪费。

很多地方,河流断流,机井越打越深,前途令人忧虑。

中低产田特点: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多盐碱地、沙地,需要改造。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旱涝、盐碱、风沙
(3)主要农作物
①农作物及分布
东北地区——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亚麻
华北地区——冬小麦、棉花、花生、谷子(黄土高原)
②温带果园——北方地区为我国温带水果的主要产区
苹果、葡萄、梨、桃、杏、柿等,以苹果产量最大
5.北方地区的工业
(1)北方地区发展工业的条件
A.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B.陆上交通和海运发达。

C.工业基地较好,技术力量较强。

D.消费市场广阔,对外贸易便利。

E.水资源紧张。

(2)经济特点
①本区依据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建立了全国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
②以农产品资源为基础发展了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
③交通运输业以铁路运输为主。

(3)重要的工业基地与主要工业城市
①环渤海工业带:本区煤、石油、铁矿资源丰富,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本区形成了全国最重要
的重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发源地——环渤海工业带。

包括京津唐和辽中南两个工业基地和山东各工业城市。

②主要工业中心:鞍山钢铁、沈阳机械、大连化工与船舶、北京首都钢铁和石化、天津制碱、燕山石化等工业基地和工业城市闻名全国。

此外,唐山钢铁、太原钢铁、洛阳拖拉机、西安飞机与彩色显像管、长春汽车、哈尔滨电机也较著名。

(4)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是环渤海工业带重要的重了业基地。

有色金属和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发展重工业条件优越。

特点:辽中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主要工业中心与部门:能源、治金、机械、石油、化工等。

如鞍山一本溪的钢铁工业、沈阳的机械工业,大连的造船和石油加工工业、辽阳的化纤工业等一批工业企业,都是国家重工业的大型骨干企业
(5)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是环渤海工业带的另一个重要工业基地。

这里科技力量雄厚,交通通信发达,既有实力雄厚的重工业部门,又有发达的轻纺工业和新兴的高科技产业。

特点:京津唐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很发达。

主要工业中心与部门:区内约90%的工业集中在京津二市,以冶金(钢铁)、化工、机械、轻纺(纺织)、食品等工业为主。

唐山地区的采煤、冶金、陶瓷等工业比发达。

(6)以铁路运输为主的交通
(1)东北地区:以滨洲——滨绥线、哈大线构成铁路网的“丁”字型铁路网骨架,以京哈线同北京和全国其他铁路相连,是全国铁路最稠密的铁路网分布区。

支线主要有京通线、长图线、沈丹线
(2)华北:铁路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

主要干线有京哈线、京沪线、京广线、京九线、京包线、陇海线。

(3)运煤专线:①西起山西大同,东到秦皇岛的大秦线,是将山西煤炭运往东南沿海的专线,
被誉为“神州第一线”;②神黄线:神府——黄骅;③霍通:霍林河——通辽;④焦石:焦作——兖州——日照(石臼所)
7.北方主要城市城市
北方地区历史文化悠久,长期是我国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其中,西安、北京、洛阳、开封等为著名的古都,名胜古迹众多。

(1)北京-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①地理位置: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西面有西山、北面有燕山山脉
②主要职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