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判断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若消除半衰期为2h,即表示在该药的消除过程中从任何时间的浓度开始计算,其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均为2h。

2.一种药物同时给予两个病人,消除半衰期各为6h和9h,因为9h较长,故给药剂量应该增加。

3.生物利用度采用交叉给药是为消除个体差异。

4.具有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性的药物,其半衰期随剂量的增加而延长。

5.药时曲线一定要用适当的模型拟合,并只为一级吸收时才可用Wangner-Nelson法求解吸收速度常数。

6.速度法处理尿排泄数据误差大的原因是由于药物消除速度的波动性很大所致。

7.亏量法测求,要求集尿时间不少于7T1/2。

8.静脉输注药物其稳态血药浓度只受k0(输注速度)和表观分布容积的影响。

9.静注两种一室模型药物,剂量相同,表观分布容积大的血药浓度大,表观分布容积小的血药浓度小。

10.消除速度k大,表示该药在体内消除快,半衰期长。

11.半衰期很短的药物采用多次静脉注射比采用静脉输注要好。

12.达峰时只与吸收速度常数ka和消除速度常数k有关。

13.有三种片剂,A、B、C受试者12人,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4人服A片,4人服B片,4人服C片,然后比较其结果,求出相对生物利用度。

14.消除速度常数k对一个药物来说,无论是正常人或病人均应保持恒定。

15.因为药物的治疗作用往往取决于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因此,血药浓度越高,治疗作用就越强。

16.表观分布容积各药不同,但同一药物对正常人来说其数值相当稳定,是反映药物分布特点的重要参数。

17.线性药物动力学生物半衰期与剂量有关,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生物半衰期与剂量无关。·18.肾清除率是反映肾功能的一个重要参数,某药物清除率数值大,说明该药物清除快。19.按一级清除的药物,无论半衰期长短,到达稳态浓度的某一分数所需的T1/2数都一样。·20.饱和消除过程的药物的稳态浓度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21.多剂量给药经过3.32个半衰期体内药物达到稳态浓度的99%。

22.双室模型都具有吸收相、分布相、消除相。

23.用以描述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米氏方程有两种特例,即当Km>>C时,则为零级消除,当Km<

24.双室模型中处置速度常数β大于消除速度常数k10。

25.多剂量给药达到最高稳态浓度时间一般来说大于给药间隔时间。

26.奎尼丁分布容积为146L,说明奎尼丁在血液中的浓度大于组织中的浓度,组织摄取量小。

27.多剂量函数式为。

28.多剂量给药当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后,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一个值不变。

29.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之一是其生物半衰期与剂量无关。

30.生物半衰期很短的药物(如T1/2=0.5h)不宜制备缓释制剂,而半衰期中等的药物(如T1/2=3~4h)适宜制成缓释制剂。

31.药物按一级过程消除,T1/2与剂量有关,与剂型无关。

32.多剂量给药稳定时,在二次剂量间隔期间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时间0→∞曲线下的总面积。

33.同一药物同一剂型两种制剂其吸收速度没有明显的差别,就可认为是生物等效产品。34.双室模型中k10,α,β,A,B等均为混杂参数。

35.β是代表双室模型体内药物的消除特征,所以,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学模型参。36.动力学中的模型参数与混杂参数其意义是完全相同的。

37.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之一是稳态血药浓度与剂量无关。

38.凡是药物的半衰期超过12h的,统称为缓释制剂。

39.依据药物浓度-时间的转运规律,把组织上一些可以加以区分的不同部位加以组合规定为隔室。

40.肾衰病人的消除速度常数与正常人是相同的,不需进行剂量调节。

41.口服某药,设该药吸收很快,根据尿药排泄数据处理则可求出k,ke,ka。

42.AIC法是用来判断模型类型的方法之一。

43.假如某一种药物V=10L,说明该药物只分布在血浆中。

44.因为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是强效的,治疗指数窄,吸收和处置作用个体差异大,为保证安全、有效,宜作血药浓度监测。

45.苯妥英钠是非线性动力学的代表性药物之一,是因为它的治疗指数窄的原因。

46.在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中,必须保证药物在尿中基本排尽,才能较精确地计算尿药总量,药物在体内经过七个半衰期后,体内剩余药量只有0.78%,可认为基本排尽,因此收集尿标本时间至少要七个半衰期。

47.Cmax是与毒性浓度有关而与治疗效果无关的参数。

48.求曲线下面积最常用的方法是梯形法,其次还有积分法。

49.最小稳态血药浓度,在给药方案设计时其意义在于它应在最小有效浓度以上。

50.生物利用度的定义仅指药物被利用的程度。

51.矩量分析不受药物模型限制,适用于任何房室,是非房室分析法之一。

52.静脉注射MRT表示消除药物总量50%所需的时间,故与T1/2是一致的。

53.注射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不存在吸收过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100%。54.药物经口腔黏膜吸收,通过黏膜下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因此可避开肝首过效应。

55.脂溶性较强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吸收,但较易跨角膜吸收的药物必须兼具脂溶性与水溶性。

56.药物经直肠给药可以完全避开肝首过效应。

57.药物粒子在肺部的沉积与粒子大小有关,一般来讲粒子越小在肺泡的沉积量就越大。58.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分布速度往往比消除慢。

59.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理因素的差异,不同药物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但药物在体内分布是均匀的。

60.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61.连续应用某药物,当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快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而引起蓄积。

62.蛋白结合率越高,游离药物浓度越小。当存在饱和现象或竞争结合现象时,游离浓度变化不大,对于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不易发生用药安全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